当前位置:轶方文库网 > 心得体会 >

土地革命战争篇心得体会3篇

时间:2022-09-27 18:30:07 来源:网友投稿

土地革命战争篇心得体会3篇土地革命战争篇心得体会 学习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历史感悟心得体会五篇 学习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历史感悟心得体会1 新民主主义革命从(1919-1927)&ldqu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土地革命战争篇心得体会3篇,供大家参考。

土地革命战争篇心得体会3篇

篇一:土地革命战争篇心得体会

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历史感悟心得体会五篇

  学习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历史感悟心得体会 1

  新民主主义革命从(1919-1927)“大革命时期”、(1927-1937)“土地革命时期”、(1931-1945)“抗日战争时期”、再到(1945-1949)“解放战争时期”,中国共产党坚定捍卫国家民族利益,赢得广大人民群众坚定支持,经过 28 年浴血奋战,推翻了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和官僚资本主义“三座大山”,取得新民主主义革命的伟大胜利,建立了新中国,实现了民族独立、人民解放、国家统一、社会稳定,实现了中国从几千年封建专制政治向人民民主的伟大飞跃。

  重温这段历史,让人心潮澎湃、感慨万千。新民主主义革命的伟大胜利来之不易,得益于我们伟大的中国共产党的正确领导,也得益于我们广大人民群众的鼎力支持,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更彰显了我党一以贯之、始终如一的人民至上的群众观点和政治立场。

  人民至上是马克思主义政党的根本属性

  1948 年 2 月,《共产党宣言》问世,在宣言中马克思和恩格斯揭示和坚持了历史唯物主义的根本立场,即人民群众是创造历史的唯一主人;共产党及其领导的无产阶级革命是为劳苦大众谋解放、谋幸福的革命。共产党人最终目的是要“建立一个没有压迫、没有剥削、人人平等、人人自由的理想社会”,即实现人类彻底解放的共产主义社会。《共产党宣言》强调指出,共产党人“没有任何同整个无产阶级的利益不同的利益”。坚定地永远站在人民一边,永远为人民利益奋斗。这也是马克思主义革命政党区别于其他一切政党的根本标志。

  1871 年,巴黎公社革命开启了无产阶级掌握政权的伟大实践。马克思在《法兰

 西内战》一文中深刻阐述了无产阶级革命的根本性质只能是“以人民群众的名义,并且是公开为着人民群众的利益而进行的”革命。并据此创造性地提出了“人民公仆”的理论,明确要求共产党的各级干部必须是人民的勤务员。

  马克思的这些观点,深刻阐述并奠定了马克思主义政党学说和国家学说理论与实践的基础,彰显的正是“人民至上”的崇高理念。

  人民至上是对我们党全面夺取新民主主义革命胜利的深刻总结

  回望中国革命的沧桑岁月,历史会惊叹:“是什么,让从南湖艰难启航时仅 58名党员的中国共产党,能够把一个饱受帝国主义欺凌压榨、封建主义和官僚资本主义重重压迫,经济上一穷二白的旧中国,建设成今天傲然屹立于世界东方之林的新中国。”我想,成功的密码就是“人民至上”。

  人民至上是中国共产党不变的初心和使命。党的一大通过的党纲,明确指出其根本的政治目的是实行社会革命,要把中国最广大的劳苦大众,即工人、农民和士兵组织起来,建立工农兵苏维埃政权。党的二大通过的《党章》和《关于共产党的组织章程决议案》中,明确提出“党的一切活动都必须深入到广大的群众里面去”。1927 年 9 月,毛泽东同志领导和发动了秋收起义。他在《西江月秋收起义》中,开篇写道“军叫工农革命,旗号镰刀斧头”,旗帜鲜明地把为工农大众求解放作为党和红军的根本目标。同时,党领导的军队也有了“人民子弟兵”的称谓。这一称谓成为这支军队一往无前、战无不胜的力量之源,成为熔铸于全体官兵血液中的使命和担当。

  1930 年,党和红军正处于井冈山斗争极其艰难的岁月,毛泽东同志豪迈地写下《星星之火,可以燎原》,充满信心地说:“什么党派都是不能和共产党争群众的”。因为,只有中国共产党才是真正为人民谋利益的,始终与人民心连心、同呼吸、共命运的。

 正因为此,才有了淮海战役中,543 万民工自发自愿,全靠肩挑背负,小车推送,为前线部队运送 1460 万斤弹药、9.6 亿斤粮食等庞大军需物资的壮美画面。

  才有了渡江战役中,船工们自发将赖以生存的木帆船、渔船 2 万余条纷纷献出支援解放军,并创造性地帮助解放军制作“水上土炮艇”的动人场景。

  才有了人民解放军攻占上海后,为不惊扰市民,不住民房,露宿街头,感动了整座城的温馨一幕。

  正因为此,才有了辽沈、淮海、平津、渡江战役在中国战争史上空前、世界战争史上罕见的累累战果。

  把人民至上的要求化为践行初心的实际行动

  “人民是历史的创造者,群众是真正的英雄。人民群众是我们力量的源泉。”我们党执政以来,最关切的是人民,最大的事情是为人民谋福祉。特别是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不断保障和改善民生、增进人民福祉。

  人民至上作为党的根本遵循,不同的时代赋予它不同的内涵。当今时代,人民至上更重要地体现为满足、保障和发展人民群众的各项基本权益,更好地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更好地推动人的全面发展、社会全面进步、人民共同富裕,不断增强人民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

  当前,我国正面临着严峻复杂的国内外形势,机遇与挑战并存,我们必须始终与人民心连心、同呼吸、共命运,一切从人民利益出发,着力解决人民群众最关切最现实的利益问题,让幼有所育、学有所教、劳有所得、病有所医、老有所养、住有所居、弱有所扶落到实处。在做好“六稳”工作、落实“六保”任务的同时,扎实推进民生工程,完善社会保障体系,为人民群众谋福祉,赢得人民群众的拥护和爱戴。

 “治国有常,而利民为本。”党的根基在人民、血脉在人民、力量在人民,我坚信,只要我们始终坚持人民至上,秉持共产党人的初心使命,永远保持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就能凝聚起战胜一切艰难险阻的磅礴力量,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也必会行稳致远。

  学习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历史感悟心得体会 2

  都说历史是一面镜子,它照亮现实,也照亮未来。习总书记深刻指出:“历史总是在一些特殊年份,给人们以汲取智慧、继续前行的力量”,通过对我党百年历史的重温,百年风云铸就的辉煌,我深刻感悟历史不只是一面镜子,还是我们前行的导师。今天和大家交流分享学习心得和一些浅薄的思考,主要是中国共产党在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应对磨难与挑战给予的启示,题目为《踏古思今述往来向史而新伴我行》。

  当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的一幕幕场景穿过时间的隧道,浮现在眼前,我不仅看到:1919 年的天安门广场上,聚焦北大等十几所高校的 3000 余名青年学生,愤怒的向全世界全中国喊出“外争国权、内惩国贼”的口号;看到嘉兴南湖的浩渺烟波上,十多位外地青年从中午 11 时到傍晚 6 时的会议,通过了《中国共产党纲领》,选举出中央领导机构的激动画面;看到中国共产党代表人民群众在南昌打响武装反抗国民党反动派的第一枪,胜利的旗帜在空中飘扬;还隐约看到了工农红军被迫两万五千里的长征路上的荆棘漫野、鲜血成河;看到了面对日本军惨无人道的侵略,中国军队为之艰苦卓绝的抗战八年……

  纵览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 30 年的伟大历程,正是中国共产党带领人民不惧风险,于磨难和困境中捕捉创造机遇的 30 年。面对生死存亡的挑战,他们一次次迎难而上,一次次浴火重生,最终取得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的伟大胜利。再一次翻阅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的历史,我常思索,是什么力量的支撑,在面对重重天险、饥寒

 交迫时他们依然不屈不挠?是什么力量可以支撑,在面对烧杀掳掠、威逼利诱时他们依然奋勇向前?是精神,是精神的力量,对马克思主义的信仰,对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的信念,就是中国共产党跨越磨难与挑战的精神密码。沿途中,形成的红船精神、长征精神、遵义精神、抗战精神等宝贵财富,时刻启示着我们,走得再远、再辉煌都不能忘记来时的路。

  诚然,新民主主义革命论的形成是一个艰难曲折的过程,明镜照形,而在今天,我们对于工作与学习的探索又何尝不是如此。去年此时,因岗位的调整,到就业科工作。常自我调侃,来到就业科后真切感受到就业的压力,这压力不仅是来自于自身的“业务恐慌”和“本领恐慌”,还来自许多不确定的人们,他们的生活状态都直接或间接与己有关。一年里,我应对于工作的方式,却惰于思考工作的方向;面对学习似乎也很久没有再系统学,深刻学,对任何事物方知其然不求甚解。在建党百年之际,通过党史学习教育,看到我党一路走来,尽其力量护佑和平安宁,敢于担当造福天下苍生,使我深受震撼。古人有云“为天地立心,为生民请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我们应该把“我们”摆入历史的长河中,对延续的时间和空间负责。因为“我们”之所以成为“我们”,就是因为我们有历史,我们的血脉里传承者红色基因和百年信仰。作为一名公职人员,我必将党史学习融入岗位实践,继续履好职尽好责,与信仰同行。

  学习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历史感悟心得体会 3

  中国近代历史上有无数人为了拯救与发展中国,用了各种各样的办法。太平天国运动,义和团运动,洋务运动,维新运动,孙中山的三民主义,以及任鸿隽的科学救国,然而都失败了。中国共产党起初效仿西方,从城市进攻,结果节节失利。到了井冈山,中国共产党开创性地开辟了一条全新的道路——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道路。正是这样一条道路,引领的中国共产党、中国革命走向了胜利。

 伟大斗争淬炼伟大精神,井冈山精神的产生有深刻的历史背景。国民革命失败后,中国共产党认识到掌握军队的重要性,决定将当时共产党掌握的武装力量集中到敌人力量较弱的南昌附近,发动起义,结果损失惨重。在秋收起义中攻打长沙受挫后,转而向敌人防守薄弱的山区进军,并建立了中国第一个农村革命根据地——井冈山革命根据地。井冈山革命根据地的创建和发展都闪耀着实事求是闯新路的真理光辉。1927 年大革命失败,中共中央在武汉召开紧急会议。毛泽东同志在会上批评了陈独秀的右倾错误,明确提出“须知政权是由枪杆子中取得的”论断。面对蒋介石、汪精卫背叛革命,疯狂屠杀共产党人和革命者,中国革命陷入低潮的状况,中国共产党决定用革命的枪杆子反对反革命的枪杆子。这就是实事求是闯新路的开端。根据八七会议精神,毛泽东同志领导秋收起义。当时中央要求的目标是攻打大城市——长沙。但实际情况表明,攻打长沙不可能取胜。毛泽东同志根据实际情况决定,不打长沙,转兵向南,这是起义部队向农村进军的起点。在进军井冈山途中,毛泽东同志在永新县三湾村对起义部队进行改编。一是缩编、整顿部队;二是实行中国共产党对部队的绝对领导,把支部建在连上;三是部队内部实行民主制度。著名的“三湾改编”也是实事求是闯新路的体现。接着毛泽东同志率部到达井冈山,中国第一个革命农村根据地建立,中国革命新道路由此开辟。这是实事求是闯新路的最大成果。在创建井冈山革命根据地过程中,毛泽东同志十分重视党的建设,派出骨干力量抓边界各县党组织的恢复、整顿和发展等工作,通过古田会议又加强思想建党工作。毛泽东同志尤其重视军队建设,规定部队完成打仗消灭敌人、打土豪筹款子、做群众工作三项任务,规定部队执行“三大纪律六项注意”(后来发展为“三大纪律八项注意”)。这些规定体现了人民军队的本质。在粉碎国民党军队的“进剿”中,毛泽东同志、朱德同志总结概括了“敌进我退,敌驻我扰,敌疲我打,敌退我追”的十六字诀,对红军游击战争起到了有效的指导作用。农村革命根据地

 最重要的是人民群众,是农民。中国共产党正是靠着走群众路线的思想在井冈山创建革命根据地上实行的一系列改革,给农民分田地废除封建剥削,开展了土地革命。中国农民渴望着在自己的土地上劳动,粮食归为自己。中国共产党帮助当地农民实现了他们的这个梦想。人民感激共产党,分分参军。共产党军队的规模的扩大正是靠着这些人民群众的帮助。人民群众正是中国共产党的重要力量。这些都是实事求是闯新路的重要组成部分。

  回忆峥嵘岁月,传承伟大精神。井冈山精神启示我们,在新的时代条件下,我们要推进伟大事业、实现伟大梦想,必须实事求是、群众路线、独立自主。如果说过去的“干”是“杀出一条血路“,我们现在的改革更好比进入深水区,需要解决的都是难啃的硬骨头,难度、要求已然更高。那么今天所呼唤的实干,则是循着规划的路径,按照法治的轨道,将蓝图细化落实。改革只有植根群众、吸取“地气”才能枝繁叶茂。今年党史教育贯穿全年,我们要结合人社工作实际,落实到为群众办实事上,对群众面临的困难思考有深度、解决困难有力度、为民服务有温度。把党的各项惠民惠企政策落实好,提供更加贴心暖心的社会保障服务,作为基金监督部门,要守护好人民群众的“养老钱”,努力做学史明理、学史增信、学史崇德、学史力行,在实践中体现我们人社部门的担当和作为。

  学习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历史感悟心得体会 4

  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中国共产党人团结带领全国人民进行 28 年浴血奋战,打败日本帝国主义,推翻国民党反动统治,完成新民主主义革命,建立中华人民共和国,实现了中国从封建专制政治向人民民主的伟大飞跃。毛泽东同志把这一实践经验概括为统一战线、武装斗争、党的建设“三大法宝”。党史学习教育以来,再次重温这段辉煌历程,依然深受启发。

  革命期间,毛泽东同志创造性地将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实际相结合,形

 成了毛泽东思想并日益转化为推动革命进程的思想伟力,成为取得革命胜利的基本前提;创造性地解决了团结全民族最大多数人共同奋斗的革命统一战线的一系列重大问题,凝聚了一支最广大的同盟军,为胜利打下坚实基础;创造性地提出建立在党的绝对领导下的人民武装力量,不断丰富和完善建军思想,探索出一系列具有中国特色的人民战争战略战术,为胜利提供了根本保障;创造性地解决了如何保持无产阶级先锋队性质这一迫切问题,使党培育出三大作风,确立了...

篇二:土地革命战争篇心得体会

13年10 月第4 期中共四川I省委党校学报Jo u rn a l o fP a r tyC o U e g eo fS ic h u a n P r o v in c eC o m m itte eo f C C PO c L2 0 13N o . 4土地革命战争时期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中的论争及启示郭宇, 高正礼( 安徽师范大学政治学院, 安徽芜湖24 10 0 0 )[ 关键词]土地革命时期; 中国共产党;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 论争[ 摘要]土地革命战争时期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中的论争错综复杂。

 中共党内、 中共同共产国际之间、 中共同非马克思主义党派之间等就中国社会性质和中国革命的形势、 性质、 阶段、 重心等诸多问题发生了论争。

 论争有力地促进了中共对国情的深入认识, 成功探索出农村包围城市、 武装夺取政权的革命新道路, 并在理论上形成了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毛泽东思想。[ 中图分类号]D 23[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 0 8 —59 55( 20 13)0 4 —0 0 21—0 4一、 土地革命时期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中的论争土地革命时期,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中的论争纷繁复杂, 按主题大致可分为:( 一)中国社会性质之争土地革命时期, 就中国是否是资本主义社会的问题, 中共党内、 共产国际及国统区思想文化界之间等发生了持续十年的论争。

 以托洛茨基、 季诺维也夫等为代表的共产国际非主流派和以陈独秀为代表的中国托洛茨基派认为中国已经是资本主义社会。

 他们认为:

 “中国封建制度之崩坏” “比欧洲任何国家都早” , “资本主义的作用及其特有的矛盾形态, 不但占领了城市, 而且深入了乡村” , 资本主义经济关系在中国已经占据“绝对优势” , 且经过国民革命, 资产阶级在政治上也“已经掌握政权” …。

 因此, “中国目前是个资本主义社会” 口1。

 对此, 斯大林为代表的共产国际主流派及其指导下的中共中央持反对意见, 认为:

 “中国并没有从帝国主义之下解放出来” , “地主阶级的私有土地制度并没有推翻, 一切半封建余孽并没有肃清” , 蒋介石政府是“地主、 军阀、 买办、 民族资产阶级的国家政权” p 1, 即中国社会性质没有变, 仍旧是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性质。同时, 国统区内, 以陶希圣为代表的国民党“新生命派” 、 以汪精卫为代表的国民党改组派、 以胡适为代表的资产阶级知识分子、 以潘东周和王学文等代表的地下共产党人及进步文人组织的“新思潮” 派等也就中国社会性质问题发生论争。

 陶希圣认为中国社会“新生了以帝国主义资本为中心的资本阶级” H 。

 , 并将其概括为“半殖民地” 性质。

 国民党改组派、 资产阶级知识分子虽勉强承认中国社会的封建性, 但否认中国社会的殖民性, 夸大中国社会资本主义性, 主张改良运动, 反对土地革命。

 “新思潮” 派认为:

 “中国的主要经济形态是一个封建的半封建的经济” , 资本主义经济的存在“只不过发展初期的萌芽形态, 并不能占得主要地位” b ], 中国社会是一个封建势力占优势的社会。关于中国社会性质的论争, 后来发展到关于中国农村社会性质、 中国古代社会历史等论争, 促进了中国共产党对中国国情的正确认识, 为探索中国革命道路奠定了基础。( 二)中国革命性质和发展阶段之争基于对中国社会性质的不同认识, 中国共产党、共产国际和联共( 布)内就中国革命性质是否是社会【收稿日期]20 13—0 7 —28e作者简介】

 郭字( 19 9 0 一), 男, 安徽六安人, 安徽师范大学政治学院中共党史专业硕士研究生, 研究方向:

 毛泽东思想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研究; 高正礼( 19 67 ~), 男, 安徽宣城人, 安徽师范大学政治学院副院长, 安徽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研究中心主任, 博士生导师, 主要从事中共党史、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等研究。[ 基金项目】

 教育部人文社科项目“民主革命时期马克恩主义中国化中的论争” ( 10 Y JA 7 10 0 13)阶段性成果。万方数据

 20 13年第4 期中共四川省委党校学报主义革命产生了论争。

 托洛茨基、 陈独秀和彭述之等认为中国民主革命任务已经完成, 因此, 中国革命性质是社会主义革命。

 瞿秋自、 毛泽东等予以批驳说:中国反帝反封建的国民革命“并没有完成而是中断,根本上无所谓‘第二次’ 的革命” , 也不存在“从此开始了第二次的纯粹的社会主义革命” 。

 №1与此同时,中共党内部分人急躁冒进, 企图迅速建立无产阶级专政, 认为:

 “国民革命时期过去, 中国革命便已经变成纯粹社会主义的革命” , “中国苏维埃已经是无产阶级独裁制” 。

 瞿秋白等给予批驳:

 “论到中国的苏维埃政权已经是无产阶级独裁制, 那便不正确了” , “中国资产阶级民主主义的革命并没有完结” , 因而不能进行社会主义革命。

 ¨ 1受斯大林关于中国革命“三阶段理论” 的影响。土地革命兴起阶段, 瞿秋白等在革命发展阶段上奉行“无间断革命论” , 认为:

 “中国革命带着长期的性质,但是是无间断的性质” , “中国革命的进程, 必然要彻底解决民权主义任务而急转直下的进于社会主义的道路” 。

 悼1李立三等人, 特别是王明“左” 倾冒险主义统治中央期间更是坚持“不断革命论” , 给中国革命带来严重损失。

 直至19 35年, 经过实践探索和经验总结, 毛泽东等才认识到中国革命的长期性, 将民主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革命比作“两篇文章, 上篇与下篇, 只有上篇做好, 下篇才能做好” , “我们是革命转变论者, 不是托洛茨基主义的‘不断革命’ 论者。

 我们主张经过民主共和国的一切必要的阶段, 达到于社会主义。

 ’ ’ ‘91( 三)中国革命重心之争土地革命时期, 中共党内及其与共产国际等围绕中国革命坚持“城市中心论” 还是走“农村包围城市”之路这一焦点发生了诸多论争。19 27 年7 月 国民革命失败后, 中共和共产国际都坚持“城市中心论” 。

 19 27 年11月 , 中共临时中央强调:

 “城市工人的暴动是革命的胜利在巨大暴动内得以巩固而发展的先决条件。

 ” ¨ 叫瞿秋白认为:

 “单是农民暴动而没有暴动的城市做他的中心和指导者, 便不能团结集中而形成伟大的胜利的革命权力。

 ” ¨ 刈李立三“左” 倾冒险主义认为:

 “‘以乡村包围城市” ’“只是一种幻想, 一种绝对错误的观念” , 中心城市工人暴动才能“斩断统治阶级的头脑” 。

 D 2]王明“左” 倾冒险主义统治中央后, “城市中心论” 达到顶峰, 斥责建立农村根据地思想是“落后意识与保守观念’ q ” 3,批评毛泽东反对本本主义的思想是“狭隘经验论”“富农路线” [ 1引, 要求红军“迅速的夺取中心城市与实现一省数省首先胜利” ¨ 5|。以毛泽东为代表的中共党人在土地革命实践中逐步放弃了“城市中心论” , 于19 28 年底提出了“工农武装割据” 的思想, 到19 30 年初, 认识到“农村工作是第一步, 城市工作是第二步” , ¨ 副并正式提出农村包围城市、 武装夺取政权的革命道路。

 他们认为:

 “红军、 游击队和红色区域的建立和发展……无疑义地是促进全国革命高潮的最重要因素” m 1, “先有农村红军, 后有城市政权, 这是中国革命的特征, 这是中国经济基础的产物。

 ” ¨ 驯( 四)土地革命路线之争19 27 年7 月 后, 中共和共产国际内就中国土地革命的对象、 土地分配办法、 富农政策和土地所有权归属等问题发生了众多争论。

 例一, 是否没收小地主± 地。

 中共中央于19 27 年夏指示, 对小地主实行团结和保护的政策, 要将其“联合在农民协会之内” ¨ 9 |,而毛泽东主张没收小地主土地, 认为“小地主多……单只没收大地主土地, 不能满足农民的需求和需要” m 1。

 后来, 中共中央也提出“对于小地主的土地必须全部没收” 口“。

 例二, 按人口还是劳动力分配土地。

 中共中央出于更合理地利用土地。

 促进农业发展, 要求各根据地按劳动力分配土地, 而毛泽东等主张按人口分配土地, 认为按劳动力分配的弊病在于“凡孤寡、 老、 幼、 小脚女人及一切不能耕田的人, 均不够食” “以劳动力为单位只于富农有利” 陋o 。

 例三, 联合还是消灭富农。

 土地革命兴起阶段, 中共中央要求对富农实行保护政策, 而毛泽东通过调查认为:

 “富农往往与小地主利害联系在一起” 【2引, 于是在根据地执行了没收富农土地的政策。

 19 29 年6 月 , 鉴于苏联实行消灭富农政策, 共产国际执委会也指示中共采取消灭富农的策。

 此时, 毛泽东等经过实践, 应对富农实行限制政策, 而不是消灭政策。

 例四, 土地所有权归政府还是归农民。

 土地革命战争兴起后, 中共和共产国际等曾在中国推行土地公有甚至国有的政策,认为“土地革命, 包括没收土地和土地国有, 是中国革命新阶段基本的、 内在的社会经济内容” 渺J, 强调“土地的根本问题是土地国有” ∞。

 。

 对此, 蔡和森、 周恩来等持异议, 认为:

 “在没有全国工农政权建立或几省的政权建立, 国有土地是不可能的” m 3, “不能将土地归苏维埃公有即解释为国有” [ 2引。

 毛泽东、 贺龙等领导革命根据地军民经过反复摸索, 实行了土地归农民所有的政策。此外, 中共和共产国际内部还就中共白区工作的工作路线产生了争论。

 “左” 倾冒险主义者强调白区万方数据

 20 13年第4 期中共四川省委党校学报工作“必须坚持执行进攻的路线” , “不断地提高和扩大斗争” ∞1; 要求对被资产阶级收买、 控制的黄色工会采取公开对抗的斗争; 一味强调政治斗争, 忽视经济斗争, 要求“使经济罢工转变为政治罢工” [ 29 ]。

 对此, 刘少奇、 周恩来等提出不同主张, 认为白区工作不能执行进攻路线, 因为“低潮的形势并没有根本改变, 工人斗争还属于防御性质” m o ; 反对打倒黄色工会, 认为鼓励工人退出黄色工会的做法“实际上就是要使我们脱离黄色工会下面的群众” [ 31|; 要求关心群众经济斗争, “群众的经济斗争同时就是政治斗争’ ’ [ 3 2|。二、 土地革命战争时期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中论争的启示时隔七十多年后的今天, 总结土地革命战争时期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中的论争, 可以得出以下认识和启示。( 一)论争推动了农村包围城市、 武装夺取政权革命新道路的探索土地革命战争时期, 农村革命根据地的创建和红军的建设不仅受到国民党军阀的“进剿” 、 “会剿” 和“围剿” , 而且受到共产国际、 “左” 倾机会主义统治下的中共中央等一再批评和指责, 还受到根据地内部“左” 、 右两方面倾向的干扰, 始终伴随着争论。

 为了应对敌人的攻击和“围剿” , 答复中央的批评, 说服根据地内的消极情绪, 毛泽东、 方志敏、 贺龙等领导根据地军民努力探索适合中国国情的土地革命、 游击战争和政权建设等方针政策, 最终成功地探索出具有中国特色的民主革命道路一农村包围城市、 武装夺取政权的道路。( 二)论争催生了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毛泽东思想新民主主义革命理论是毛泽东思想的基本内容,其形成也是毛泽东思想形成的标志。

 土地革命战争时期, 毛泽东、 周恩来和刘少奇等在反对教条主义和“左” 倾冒险主义、 克服党内右倾悲观情绪等过程中,比较系统提出了关于中国革命形势、 任务、 动力、 步骤和前途等基本观点。

 毛泽东著作是毛泽东思想的集中体现, 毛泽东思想形成的代表作, 既是土地革命实践经验的总结, 也是答复党内外各种错误思想和倾向的成果。

 如《中国的红色政权为什么能够存在?》 、《星星之火, 可以燎原》 是对“红旗到底能打多久?” 等悲观情绪的回答; 《井冈山的斗争》 是写给中共中央的报告, 意在争取中央对井冈山革命根据地的重视和了解; 《反对本本主义》 “是为了反对当时红军中的教条主义思想而写的” 【33|; 毛泽东后来曾说, 《中国革命战争的战略问题》 是土地革命战争时期中共党内“在军事问题上的一场大争论的结果” m 1。

 因此, 毛泽东思想是在同种种“错误倾向作斗争” , 并深刻总结“历史经验的过程中逐步形成和发展起来的” 。

 p 纠( 三)论争锤炼出一批高素质的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核心力量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是人民群众的事业, 人民群众是主人和主体, 但革命领袖在其中的地位和作用, 尤其是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理论成果的概括、 提炼等方面发挥的作用异常突出。

 土地革命战争时期, 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论争中, 形成了以毛泽东、 周恩来、 刘少奇、 任弼时和陈云等为代表的, 既具有丰富的革命斗争实践经验, 又具有较高的马克思主义理论素养,并善于将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革命具体实际相结合的革命领袖, 他们构成了中共第一代中央领导集体, 成为当时和后来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核心力量, 其中毛泽东是苏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正确路线的代表, 刘少奇是白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正确路线的代表。( 四)论争促进了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和研究不论是中共、 共产国际和联共( 布)内部, 还是国统区的思想界, 他们就中国社会性质、 革命形势和性质的争论都推动一些人去了解、 学习, 甚至研究马克思主义, 从而促进了马克思主义的传播。

 土地革命战争时期, 马克思主义除了在各革命根据地得到广泛传播, 也在国统区一度得到相当程度的传播。

 据统计,19 28 年至19 30 年, 国统区新翻译出版《社会主义从空想到科学的发展》 、 《哲学的贫困》 、 《劳动者从猿到人转变过程中的作用》 、 《家庭、 私有制和国家的起源》 等马恩著作近4 0 种, 《国家与革命》 、 《帝国主义是资本主义的最高阶段》 、 《唯物论与经验批评论》 等列宁著作14 种。

 ∞刨其中的缘由, 主要归功于中共领导的文化战线上的反“围剿” 斗争, 但是国统区一些知识分子参与论争, 研究中国社会性质、 革命形势和性质等问题的需求, 也是重要原因。

 另外, 国统区知识界关于中国社会性质、 农村社会性质的争论, 涉及要不要革命、 怎样革命、 革命的前途是什么等问题, 内在地蕴含了中国革命基本问题的争论。

 这些争论揭露了国民党反动统治的黑暗, 驳斥了国民党反动派、改组派、 托派等对中国社会性质的歪曲, 对于促进国万方数据

 20 13年第4 期中共四...

篇三:土地革命战争篇心得体会

革命战争时期“三农” 问题及当代启示 土地革命战争时期“三农” 问题及当代启示

  [摘 要]大革命失败后, 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走上一条在农村建立革命根据地, 保存和发展革命力量的道路, 也就是进入土地革命战争时期。

 在十年内战时, 中国共产党带领人民建立并建设农村革命根据地, 解决农民的土地问题, 发展根据地的农业生产, 关心根据地人民群众的生活。

 这一时期, 中国共产党逐渐成熟, 开始认识到现阶段中国革命的中心问题是农民的土地问题, 对“三农” 问题进行探索。该中国出台的一些政策, 对当代中国的“三农” 问题也有一些借鉴作用。

  [关键词]土地革命战争时期; 土地问题; “三农” 问题

  一、 土地革命战争时期中共对“农村” 问题的探索及实践

  (一)为“农村” 的建设扫清障碍

  1927 年 4 月 27 日, 中国共产党召开的第五次全国代表大会通过的决议比较系统地分析了解决农民土地问题的意义, 明确规定:

 “现在阶段之中, 革命的主要任务, 是土地问题的急进解决。

 ” (1)

 1927 年 3 月, 毛泽东第一次完整的表述了这个思想:

 “宗法封建性的土豪劣绅, 不法地主阶级, 是几千年专制政治的基础, 帝国主义、 军阀、 贪官污吏的墙角, 打倒这个封建势力乃是国民革命的真正目标。

 ” (2)

 中国民众为了达到这个目的,基本条件就是肃清农村中封建势力的残余及宗法社会式的政权。

 只是一开始中共寄希望于南京国民政府, 这显然是错误的。

 大革命失败后, 进入土地革命战争时期, 中共开始认识到国民党反动派的真实面目, 于 8 月 1 日和 8 月 7 日先后发动南昌起义、 秋收起义, 虽然都失败了, 但标志着年幼的中国共产党开始逐渐走向成熟。

 在 10 年土地革命战争时期, 建立农村革命根据地, 为“农村” 的建设, 打倒土豪劣绅、 不法地主阶级、 帝国主义、 军阀、 贪官污吏等社会蛀虫进行探索, 做出了很大的努力。

 这一阶段, 我国还处在半殖民半封建的社会性质之下, 受着两座大山的压迫, 中共领导觉醒了的广大人民群众, 在这一时期为扫清农村中的封建残余、 为农村的发展建设作出努力。

  (二)对农村革命根据地的建设

  中共于 1928 年 10 月,

 建立井冈山革命根据地, 这是中国共产党建立的第一个革命根据地。1929 年之后, 中共又相继开辟了湘赣、 湘鄂赣、 湘鄂西、 鄂豫皖、豫东南等革命根据地, 根据地的规模不断壮大。

 这一时期, 开辟的革命根据地都在农村, 因此, 中共这时对“农村” 的建设就是对这些农村革命根据地的建设。

 1. 对农村革命根据地的经济建设

  《中国共产党历史》(上卷)

 中, 提出当时中共对农村革命根据地的经济建设主要有以下六个方面的内容:

 第一, “我们的经济原则, 是进行一切可能的和必须的经济方面的建设, 集中经济力量供给战争,同时极力改良民众的生活, 巩固工农在经济方面的联合, 保证无产阶级对农民的领导, 争取国营经济对私人经济的领导, 造成将来发展到社会主义的前提。

 ” 第二, “经济建设的中心是发展农业生产, 发展工业生产, 发展对外贸易和发展合作社” , 而目前发展“农业生产是我们经济建设工作的第一位” 。

 第三, 根据地的经济成分, “是由国营事业、 合作社事业和私人事业这三方面组成的。

 ” “对于私人经济,只要不出于政府法律范围之外, 不但不加以阻止, 而且加以提倡和奖励” 。

 “合作社事业, 是在极迅速的发展中” 。

 “合作社经济和国营经济配合起来, 经过长期的发展, 将成为经济方面的巨大力量, 将对私人经济逐渐占优势并取得领导地位。

 ” 第四, 财政政策的基本方针,应当是发展国民经济来增加我们的财政收入; 财政的支出, 应根据节省的方针。

 第五, 苏区对外贸易的方针, 首先是为着自给, 其次才是出口, 并要“由国家直接经营若干必要的商品流通, 例如, 食盐和布匹的输入, 食粮和钨砂的输入, 以及粮食在内的调剂等” 。

 第六, 苏维埃政府工作人员必须关心群众的痛痒, 真心实意地为群众谋利益,解决农民的生产和实际生活问题; 必须反对脱离群众的官僚主义的工作方法和工作作风。

 2. 对农村革命根据地的政权建设

  杨超等编的《毛泽东思想史》 认为, 土地革命战争时期, 中共对农村革命根据地的政权建设主要有以下内容:

 第一, 规定工农民主共和国的国体是“工人、 农民和小资产阶级联盟的政府” 。

 第二, 工农民主共和国的组织原则是民主集中制。

 第三, 工农民主共和国的任务是反帝反封建, 推翻国民党反动统治, 进行土地革命。

 其施政纲领是, 在政治上保证广大劳动群众真正成为国家的主人; 在经济上没收帝国主义在

 华资本, 没收封建地主阶级分配给雇农、 贫农和中农, 让工人监督资本家企业的生产; 在文化教育方面保证劳动群众有受教育的权利; 在民族关系方面实行民族平等和民族自决; 在外交方面实行废除不平等条约, 与各国重新订立完全平等的条约。

 在土地革命战争后期的苏维埃人民共和国理论构想和政策:

 政治方面, 政权以工农为主,同时容纳其他反帝国主义反封建主义的阶级; 经济方面, 保护和鼓励民族工商业的发展。

 在土地革命战争末期提出的与国民党建立统一的民主共和国理论构想和政策:

 第一, 主张“将政治制度上国民党一党派一阶级的反动独裁政体, 改变为各党派各阶级合作的民主政体” ; 第二, “实行人民的言论、 集会、 结社自由” , 开展全国性的民主运动, 释放政治犯和开放党禁等; 第三, 由工农民主共和国发展为统一的民主共和国, 是历史的必然; 第四, 坚持中国共产党对统一的民主共和国的政治领导; 第五, 统一的民主共和国的性质, 它是工农小资产阶级和资产阶级联盟的资产阶民主主义性质的国家, 它的前途有走上资本主义的可能, 但又有转变到社会主义方向的可能, 中国共产党应争取后一前途。

 第六, 在建立统一的民主共和国的情况下,革命根据地改为全国的一个组织部分, 红军改组为国民革命军。

 3. 对农村革命根据地的文化建设

  《毛泽东思想史稿》 一书中指出:

 毛泽东在土地革命战争时期, 提出了革命根据地文化教育工作的基本方针和政策, 即“在于以共产主义的精神来教育广大的劳苦民众,在于使文化教育为革命战争和阶级斗争服务, 在于使教育和劳动联系起来, 在于使中国广大民众都成为享受文明幸福的人。

 ”

 <!--endprint--><!--startprint-->

  二、 土地革命战争时期中共对“农民” 问题的探索

  “四一二” 反革命政变, 让中国共产党人认识到加强无产阶级对农民阶级的领导和工农联盟的重要性。

 随着大革命的失败, 中共将工作重心由城市转移到农村, 也逐渐认识到要取得农民阶级的支持的必要性。

 土地作为农民阶级最基本的生产资料, 直接决定着农民的生活方式和水平, 因此, 要取得农民阶级的支持, 调动农民阶级革命的积极性, 必须首先解决农民最关心的土地问题, 让广大农民阶级获得真正的利益。

 (一)

 进行土地革命,解决农民最关心的土地问题

  土地革命, 是为了解决农民土地问

 题而进行的。

 这一时期, 为了提高农民的积极性, 改善农民的生活,颁布和实施的政策有:

 第一, 在土地所有权问题上, 毛泽东等同志通过宁冈调查和永新调查, 于 1928 年 12 月, 起草了中共历史上第一部土地法――《井冈山土地法》。

 由于《井冈山土地法》 规定土地归苏维埃政府所有, 不得买卖。农民对土地只有使用权, 没有所有权,农民阶级生产积极性并没有得到大幅度的提高。

 这一不合理的规定在1929 年 4 月制定的《兴国土地法》 中得到修改:

 把“没收一切土地”改为“没收公共土地及地主阶级的土地” 。

 这一改正, 明确了土地革命的革命对象是地主阶级。

 这一政策, 得到了农民阶级的拥护, 进一步提高了他们的生产积极性。

 1934 年毛泽东在第二次全国苏维埃大会上所做的报告中, 第一次完整的表述了 土地革命的阶级路线:“依靠贫农雇农, 联合中农, 限制富农, 消灭地主阶级。

 ” 到这一时期, 土地革命的阶级路线才完善。

 这一阶级路线, 明确了土地革命的革命对象是谁, 工人阶级的同盟军是谁等问题。

 这一时期, 共产国际在土地分配政策、 富农政策、 土地所有权政策都产生过一些影响。

 如富农问题, 中共六大当时提出“不要加紧反对富农” , “联合富农” 等口号

 受共产国际指示的影响, 中共先后制定反对富农、 打击富农的政策。

 (二)

 提出“三大纪律” “八项注意” , 确保农民的正常生活秩序

  在毛泽东带领工农红军走上井冈山, 建立井冈山等革命根据地之后, 总结几个月来从事群众工作的经验, 提出了“三大纪律” “六项注意” 。

 “三大纪律” 即“第一, 行动听指挥; 第二, 不拿工人农民一点东西; 第三, 打土豪要归公。

 ” “六项注意” 即“(一)

 上门板; (二)

 捆铺草; (三)

 说话和气; (四)买卖公平;(五)

 借东西要还;(六)

 损坏东西要赔。

 后来, 六项注意又增加了洗澡避女人和不搜俘虏包两项内容, 从而发展成三大纪律,八项注意。

 ” 其中大多涉及农民的利益。

 三、 当代启示

  我国自古以来就是一个农业大国, 土地革命战争时期中共主要领导人就已经注意到发展“三农” 问题的重要性。

 在当今, 中国仍然是一个农业大国, 农民在总人口中还占有很大的比重, 因此, “农民” “农业” “农村” 问题, 也是当今中共必须重视的问题。

 中共在土地革命战争时期对“三农” 问题的探索, 对于当代也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和

 借鉴价值, 因此, 应该扎实做好农村基础设施的建设, 稳定挡在农村的基本政策, 实现对农村的改革, 以推动农村经济的发展、 农民生活水平的提高, 现代农业的进一步发展。

 注释:

 (1)

 中共中央文件选集(1927)

 . 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 1983 年版, 第 44 页

  (2)

 毛泽东选集:

 第 1 卷. 人民出版社, 1991 年版, 第 15 页

推荐访问:土地革命战争篇心得体会 革命战争 心得体会 土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