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轶方文库网 > 专题范文 > 公文范文 >

土地整治地表扰动大3篇

时间:2022-09-29 20:55:03 来源:网友投稿

土地整治地表扰动大3篇土地整治地表扰动大 本导则是根据《开发建设项目水土流失防治标准》(GB50434—2008) 、《开发建设项目水土保持技术规范》(GB5043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土地整治地表扰动大3篇,供大家参考。

土地整治地表扰动大3篇

篇一:土地整治地表扰动大

导则是根据《开发建设项目水土流失防治标准》 (GB 50434—2008)

 、 《开发建设项目水土保持技术规范》 (GB 50433—2008)

 、 《开发建设项目水土保持设施验收技术规程》 (SL 387—2007)

 等标准的要求, 在充分研究北京市土地整理建设项目特点的基础上制定的, 以指导土地整理建设项目水土保持方案编制工作。

 本导则主要包括以下内容:

 ——总则 ——规范性引用文件 ——术语 ——相关单位责任 ——各设计阶段任务和要求 ——水土流失防治目标 ——附录 本导则由北京市水务局制定。

 本导则起草单位:

  本导则主要起草人:

  4. 1

 建设管理单位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4 4. 2

 主体工程设计单位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4 4. 3

 水土保持监测单位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4 4. 4

 水土保持监理单位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4

 5. 1

 各设计阶段的基本要求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5 5. 2

 主要任务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5

 1

  为贯彻《中华人民共和国水土保持法》 、 《北京市实施<中华人民共和国水土保持法>办法》 等有关法律、 法规, 贯彻预防为主、 保护优先的原则, 借鉴国内外先进的生态环境保护理念, 结合北京市近年来土地整理建设项目水土流失防治经验, 有效控制和治理土地整理建设活动造成的水土流失, 制定本导则。

 本导则适用于北京市行政区域内土地整理建设项目水土保持方案编制工作。

 土地整理建设项目水土保持工程设计除符合本导则外, 还应符合国家现行有关规范和标准的规定。

 2

  下列标准中的条款引用而成为本导则条款, 所列引用标准随后所有的修改或修订最新版本适用于本导则。

 (1)

 《开发建设项目水土保持技术规范》 (GB 50433—2008) 。

 (2)

 《开发建设项目水土流失防治标准》 (GB 50434—2008) 。

 (3)

 《土壤侵蚀分类分级标准》 (SL 190—2007) 。

 (4)

 《防洪标准》 (GB 50201—1994)

 。

 (5)

 《水利水电工程制图标准水土保持图》 (SL 73. 6—2001) 。

 (6)

 《水土保持监测技术规程》 (SL 277—2002) 。

 (7)

 《水土保持综合治理效益计算方法》 (GB/T 15772—1995) 。

 (8)

 《土地开发整理规划编制规程》 (TD/T 1011—2000)

 。

 (9)

 《土地开发整理项目规划设计规范》 (TD/T 1012—2000)

 。

 (10)

 《土地开发整理项目验收规程》 (TD/T 1013—2000)

 。

 (11)

 《土地复垦技术标准(试行)

 》 (1995 年 7 月 19 日实施)

 。

 (12)

 《生态清洁小流域技术规范》 (DB11/T 548—2008)

 。

 3

 泛指所有自然土壤的表层部分, 为植物根系密集而有机质丰富的土层, 一般厚 20~30cm, 生物积累作用较强, 含有较多的腐殖质, 肥力较高(盐化土壤及侵蚀土壤的表土层除外)

 。

  指项目建设征占地红线范围。

  指除占地红线范围外, 为项目建设服务的临时性占地。

 4

 (1)

 在项目可行性研究阶段委托具有水土保持方案编制资质的单位编制水土保持方案, 依据水土保持工作要求, 提供相关的文件资料。

 (2)

 水土保持方案批复后, 要及时委托具有相应资质的单位开展水土保持监测、监理工作。

 监测结果定期上报水行政主管部门。

 (3)

 要求主体工程设计单位, 按照批复的水土保持方案, 开展水土保持后续设计工作, 将水土保持相关设计纳入可研和初步设计报告, 并单独成章。

 (1)

 可行性研究报告编制单位依据水土保持工作要求, 须提供相关设计文件, 并将水土保持方案的内容汇总到主体可研的总报告中。

 (2)

 初步设计单位根据批复的水土保持方案, 将批复的水土保持措施和投资落实到初步设计文件中, 并独立成章(篇), 主要包括各分区的具体防治措施, 做到定位、定量的要求, 从而满足招标的需要。

 (1)

 在接受建设管理单位委托后, 要及时编写水土保持监测方案, 并告知相应的水行政主管部门。

 (2)

 监测成果定期上报建设管理单位和相应的水行政主管部门。

 (3)

 在项目建设过程中, 如有发生重大水土流失事件的, 要及时告知建设管理单位和相应的水行政主管部门。

 (1)

 在接受建设单位委托后, 编写监理规划, 向水土保持方案批准机关备案。

 (2)

 编写监理实施细则, 并将单元工程、 分部工程和单位工程的划分情况向质量监督部门备案。

 (3)

 在项目建设过程中, 实施质量、 进度和投资控制, 并提出质量评定意见, 报质量监督部门审核批准。

 (4)

 建立施工过程中临时措施影像等档案资料。

 (5)

 监理报告定期上报建设管理单位和相应的水行政主管部门。

 5

 (1)

 土地整理项目的水土保持工程设计一般分为可行性研究、 初步设计和施工图三个阶段。

 (2)

 工程可行性研究阶段或项目核准前必须编报水土保持方案, 并达到可行性研究深度, 可行性研究报告中须有水土保持章节。

 初步设计阶段应根据批准的水土保持方案和有关技术标准进行水土保持初步设计, 并应有水土保持章节。

 施工图阶段应进行水土保持各项措施的施工图设计。

 (1)

 开展相应深度的勘测与调查以及必要的试验研究。

 (2)

 从水土保持角度论证主体工程设计方案的合理性及制约因素。

 (3)

 对主体工程的选址、 总体布置、 施工组织、 施工工艺等比选方案进行水土保持分析论证, 对主体工程提出优化设计要求和推荐意见。

 (4)

 分析土石方平衡, 要提出取土来源, 并通过项目区及周边现场勘察提出优化方案。

 (5)

 确定水土流失防治责任范围、 水土流失防治分区及水土流失防治目标等。

 (6)

 分析土地整理中可能引起水土流失的环节、 因素, 定量预测水力侵蚀、 风力侵蚀量及分布, 定性分析所可能造成的水土流失危害类型及程度, 尤其是遇不可抗力可能带来的水土流失灾害的分析。

 (7)

 基本确定水土流失防治措施总体布局, 对主要防治工程的类型、 布置进行比选, 确定合理的防治方案。

 按防治工程分类进行典型设计并明确工程设计标准, 估算工程量。

 (8)

 确定水土保持监测内容、 项目、 方法、 时段、 频次, 初步选定地面监测点位。

 (9)

 编制水土保持投资估算, 分析水土保持效益。

 (10)

 拟定水土流失防治工作的保障措施。

 (1)

 开展相应深度的勘测与调查。

 (2)

 复核工程占地及水土流失防治责任范围, 土石方开挖及流转情况, 明确取土

 6

 场的位置, 如有变更则需进一步说明原因。

 (3)

 对土料场进行测量、 绘制地形图。

 (4)

 对各区水土保持工程措施、 植物措施及临时措施进行初步设计。

 (5)

 落实水土保持措施的施工组织设计、 水土保持监测设计, 提出植物措施抚育和工程措施的管理要求。

 (1)

 设计文件根据施工要求, 分项、 分步按单元工程进行设计。

 (2)

 工程量计算及编制工程预算。

 7

 除达到现行国家标准《开发建设项目水土流失防治标准》(GB50434—2008)

 的要求外, 还应达到表 6-1 的规定:

 防治目标要求(%)

 序号 量化指标 山区项目 平原项目 1 土石方利用率 >95 100 2 临时占地与整理土地比 <15 <10 3 表土利用率 >98 100 4 林灌植被保存率 >50 >70 5 初期植被覆盖率 >90 >80

 (1)

 土石方利用率 指项目 建设过程中可利用的开挖土石方在本项目 和相关项目 间调配的综合利用量与总开挖量的比例, 容许有时空上的差异。

 (2)

 临时占地与整理土地面积比 指临时占地与进行整理的土地面积的百分比, 临时占地主要包括施工道路、 施工生产生活区、 临时堆土堆料场、 取土场等。

 (3)

 表土利用率 指项目区范围内剥离表土的利用量占总量的比率。

 利用量包括本项目和相关项目的利用量。

 (4)

 林灌植被保存率 指项目建设区保存林灌面积与原林灌总面积的百分比, 是反映项目建设过程中对项目区内植被保护的指标。

 (5)

 初期植被覆盖率 指项目主体工程完工后一年, 项目区经济果林、 农作物、 乔灌草植被覆盖面积与整理土地总面积的百分比。

 8

 本部分内容在《开发建设项目水土保持技术规范》(GB 50433—2008)

 的基础上,进行完善和补充的。补充说明项目区地理位置及所处小流域、 水源保护区概况。

 简述主体工程比选方案情况, 说明水土保持分析评价结论。

 并明确有无限制项目建设的水土保持问题。

 说明项目建设区和直接影响区面积。

 说明水土流失预测各项结果及危害分析。

 说明水土流失防治分区结果、 各分区内水土保持工程汇总情况。

 简述水土保持监测方法、 频次、 点位设置。

 说明水土保持总投资及各分项投资, 水土保持方案实施后水土流失防治目标实现情况及损益分析主要结论。

 从水土保持角度明确项目建设可行性, 对设计、 施工及需进一步研究的问题提出水土保持意见和建议。

 9

 项目名称

 所属二级流域 涉及区县

 涉及乡镇/村庄 涉及小流域、 水系

 项目规模

 总投资(万元) 土建投资(万元)

  动工时间

 完工时间

 设计水平年

 建设区域 长度/面积(m/hm2)

 挖方量(万 m3)

 填方量(万 m3)

 项目组成

  国家或省级重点防治区类型

 地貌类型

 土壤类型

 气候类型

 植被类型

 原地貌土壤侵蚀模数[t/(km2· a) ]

 防治责任范围面积(hm2)

  土壤容许流失量[t/(km2· a) ]

 项目建设区(hm2)

  扰动地表面积(hm2)

  直接影响区(hm2)

  损坏水保设施面积(hm2)

  建设期水土流失预测总量(t)

  新增水土流失量(t)

  新增水土流失主要区域

 扰动土地整治率(%)

  水土流失总治理度(%)

  土壤流失控制比

 拦渣率(%)

  防治目标 植被恢复系数(%)

  林草覆盖率(%)

  土石方利用率(%)

  临时占地与整理土地面积比(%)

  表土利用率(%)

  林灌植被保存率(%)

  地方防治目标 初期植被覆盖率(%)

  分区 工程措施 植物措施 临时措施

  防治措施 投资(万元)

  水土保持总投资(万元)

  独立费用(万元)

  水土保持监理费(万元)

  监测费(万元) 补偿费(万元) 方案编制单位

 建设单位

 法定代表人及电话

 法定代表人及电话

 地址

 地址

 邮编

 邮编

 联系人及电话

 联系人及电话

 传真

 传真

 电子信箱

 电子信箱

 10

  包括法律、 法规、 规章、 规范性文件、 技术规范与标准、 相关资料等。

 按《开发建设项目水土流失防治标准》(GB 50434—2008)

 和本导则中北京市土地整理建设项目水土流失防治标准的规定, 说明本项目水土流失防治的执行标准。

 从项目基本情况、 项目组成及布置、 工程占地、 土石方平衡、 施工组织、 拆迁安置、投资及进度安排等方面进行介绍。

  (1)

 说明项目的具体地理位置, 具体到乡 镇、 行政村, 山区项目落实到小流域。

 无明确经纬度的, 则采用 GPS 进行定位。

  (2)

 说明项目的建设性质, 包括沟谷河滩、 废弃矿区、 砂石坑、 荒草地整治等类型,建设规模、 工期、 时序、 投资。

  (3)

 说明土地整理后的土地利用方向和运行管理单位、 模式。

  (4)

 山区项目分别说明防洪标准、 排水方式和梯田护坎方式, 平原项目说明排水沟渠情况。

  (5)

 说明土地整治后经济农作物、 果林的生产用水量及来源以及供给方式。

  (1)

 项目各地块的平面布局和竖向高程, 以及周边地块的毗邻和高程关系。

  (2)

 土地整理的作业内容。

  按照乡 镇级行政权属说明占地类型、 占地面积、 占地性质。

 11

  (1)

 说明项目土方整理工作量和客土改良的工程量。

  (2)

 分区说明整理挖填土方量和调配方案。

  (3)

 重点说明客土改良覆土量和取土场储量。

  (4)

 重点说明表土剥离量。

  (1)

 说明项目建设产生的拆迁内容、 规模、 面积和安置方式。

  (2)

 说明拆迁安置的水土流失防治责任。

  (3)

 说明项目拆迁建筑垃圾消纳处理方案。

  (1)

 表土保护、 利用方案, 取土场、 施工生产生活区、 施工道路、 临时堆土场的布设方案。

  (2)

 取土方式。

 平原项目注意采用浅宽下挖方式取土, 山区一般选用台式取土场。

  (3)

 各工序之间的衔接情况。

  (4)

 山区项目施工中挖、 填、 弃工艺中临时措施落实方案。

  (5)

 施工生产、 生活区、 施工道路、 临时堆土场的布设方案。

  (6)

 施工现场环境保护和相关水土保持管理措施。

  (1)

 说明项目的总投资、 土建投资、 投资构成及来源。

  (2)

 说明项目总工期、 进度安排, 细化说明土方整理、 给排水设施、 防护措施、 植物工程各分项工程的进度、 施工季节。

  (1)

 山区项目细化介绍项目所在乡 镇、 小流域的自然环境概况, 平原项目可以叙述区县、 镇及项目建设区的自然概况。

 (2)

 说明项目所处的二级水系。

  (3)

 平原区项目说明周边排水河渠和绿化情况; 山区项目按照《北京市水利工程名称代码》(DB 11/T155—2002)

 交待项目区所处的小流域名称和编号, 周边水系情况。

 12

  (4)

 项目区与临近北京市地表、 地下水源保护地的位置关系。

  (5)

 介绍项目区附近的可利用水资源状况。

  (6)

 取土场地形地貌、 性质、 土壤土质、 植被等基本情况。

 (1)

 说明项目周边村镇人口、 交通、 主要产业、 经济状况。

  (2)

 项目周边土地利用和规划发展方向、 水利设施情况。

  (1)

 根据国家...

篇二:土地整治地表扰动大

整治中的生态环境保护问题及措施 土地整治中的生态环境保护问题及措施

  摘要:

 农村土地综合整治就是以土地整理复垦开发和城乡 建设用地增减挂钩为平台, 以加强耕地保护和建设, 优化土地利用结构与布局, 实现耕地总量动态平衡, 是一项整体的、 全局的和系统的工程。不合理的土地开发利用可能导致生态环境的恶化。

 因此, 探索土地整治过程中可能出现的生态问题及应对措施, 让土地整治项目在规划、实施和管理中合理运用, 保证当地土地资源可持续利用, 是每个土地工作者的责任。

  关键词:

 土地整治; 生态安全; 环境保护; 措施和建议

  中图分类号:

 F323. 24 文献标识码:

 A

 一、 实施农村土地综合整治可能出现的生态环境问题

  1、 不合理的土地开发往往会破坏生态平衡

  增加耕地面积是土地整治最主要的目的之一, 土地整治中为增加耕地面积, 往往对原有河沟进行裁弯取直,从而改变河沟的自然状态, 使河流流速、 流量发生变化, 不利于水生生物栖息和繁衍; 其次, 许多地方在土地整治项目区域中, 进行了大面积的填埋河沟和坑塘, 不仅损害了生态系统的服务价值, 还会减少区域内的水面率, 减弱滞蓄能力。

 2、 项目不具有可持续性, 可能会引起土地退化

  有些土地整治项目实施前的可行性研究内容和深度只停留在初级阶段, 往往不考虑项目后期效益的可持续性和管理的便利性。

 如在项目区的选择上, 可能某一区域较适宜耕种, 但远离农村宅基地, 农民耕作很不方便, 由于人力物力不足, 项目结束后许多经营管理活动随之停止, 造成整治后的农田, 往往第一年还在耕种, 第二年就开始撂荒, 项目后期效益难以实现。

 3、 忽略生态环境保护设计, 可能会加剧水土流失

  土地整治活动中容易出现各种土壤侵蚀的诱发因素。

 如土地平整过程中, 地表扰动改变了土壤的原有结构, 使土壤质地更加疏松易蚀; 农田埂坎、 田间道路建设往往形成陡坡; 大面积增加耕地的同时, 植被覆盖率降低, 尤其是处在体闲期的农地基本无地被物等等。

 由于土地整治甚少考虑生态环境保护的设计, 即使有林草措施, 大多也只是沿沟渠、 田间道路两旁营造

 防护林, 施工过程中保护环境措施薄弱, 因此忽略生态环境的大规模土地整治有可能造成新的土壤侵蚀和崩塌、 滑坡等地质灾害的发生,加剧水土流失、 土地沙漠化。

 4、 缺少生态景观规划, 可能会降低生态系统稳定性

 土地整治中, 农田景观结构被较大程度的改变, 多处水域、 荒草地、 林地、 园地等转化为同一利用类型的耕地,降低了土地利用类型的异质化程度和景观多样性。

 同时, 由于缺乏相关的理论和技术指导及科学的生态景观规划, 黄土高原的土地整治若不注重生态环境建设和对景观文化的保护, 盲目追求“田成方、 路成网、 渠相通、 树成行” 的标准化建设, 使各种土地利用类型空间布局不当, 结构单一, 极易引起物种数量减少、 生物多样性降低等一系列生态环境问题, 使农业生态系统的抵抗力及适应力下降, 生态系统稳定性降低, 并导致孕育地域文化的乡土风貌受损。

 二、 完善土地整理的对策和建议

  1、 注重生态环境治理, 真正实现土地整治由数量向质量转移

  ⑴ 建立农田防护与生态环境保持工程体系

  开展农田林网、 护堤、 田螃、 坡面防护和沟道治理等工程建设, 因地制宜确定项目区防洪标准、 沟、 路、 渠绿化率、 应保留的水体面积及其周围应设置的自然植被缓冲带等。

 ⑵ 做好生态综合治理工程

  搞好坡耕地治理、 沟道治理、 成片造林、 退耕还林与退林还耕、 沼气池等建设, 综合治理。

 同时对于农村新建居住小区要搞好村庄内部规划, 并且安排相应的环境保护工程, 填埋和焚烧垃圾相结合, 注意村容村貌建设, 并考虑村庄内部绿化。

 ⑶ 重视土地平整

  土地平整工作内容不是简单的开方挖填平整, 还需要根据地形地貌等自然条件确定土地平整方案, 结合灌排沟渠、 道路、 林网布局, 考虑机耕和田间灌水的要求进行耕作田块建设, 在平整过程中还应采取合理的地力保持措施以保证土地开发整理后的耕地质量。

 ⑷ 提高耕作层地力

  土地整治工程不仅要保证项目区耕地在数量上有所增加, 也要保证耕地的质量在工程实施后不降低, 即达到提高上地利用率和生产力的目的。

 因此, 土地平整应尽量避免或减少对耕作层的破坏, 需对原有耕地平整时, 应采取地力保持工程措施。

 2、 加强生态环境分析评价, 因地制宜开展土地整治

  土地整治应依据区域自然、 社会和经济条件, 进行广泛深入的基础调查, 结合当地土地

 利用特点和总体规划进行适宜性、 可行性和生态环境影响评价, 选择合适的土地整治区域, 并本着因地制宜的原则, 针对不同区域特点和类型, 推进差别化土地整治模式, 实行多样化的技术标准、 目标要求、管理模式与保障措施。

 在水土保持和保护生态环境的前提下, 土地开发的重点应转向沟道造地。

 保证建成后的土地整治项目具有可持续性。

  3、 科学制定土地整治规划, 优化土地利用格局

  根据区域地形地貌特点与水土流失规律, 通过合理的规划布局, 让耕地、 道路边坡等径流产生区和林草等径流滞纳区在流域空间上相互平衡, 可以有效控制流域的水土流失; 同时, 通过合理规划耕地、 道路、 林网、 坝系等景观, 优化土地利用格局, 可以使生态系统结构多样化, 提高景观空间异质性和景观多样性, 改善生态系统脆弱的状况, 提高生态系统稳定性。

 在涉及废弃宅基地复垦开发、 空心村整治的土地工程中, 根据空心村演化的“生命周期” 规律来科学制定中长期战略及规划, 同时注意乡 村景观的生态价值和文化背景的融合, 把丘陵沟谷、 河川平地等优美的自然生态景观和土地整治中梯田、 乡 村建设结合起来, 营造优美的农业和乡村景观。

 4、 强化生态化设计, 营造保护型生态环境

  土地整治过程中应考虑生态化设计。

 如防治水土流失, 一方面, 农田采用自流或喷灌的灌溉方式, 可拦蓄地表径流和泥沙, 增加水资源的有效利用, 减少农田的土壤侵蚀; 另一方面, 综合考虑开挖面、 道路沟渠、沟头、 坝坡埂坎等易发生水土流失区域的林草建设,并修筑淤地坝、 谷坊、 沟头防护等水土保持工程, 采取林草和水土保持措施相结合的方式护坡治沟, 拦蓄泥沙, 减少水土流失。

 在稳定生态系统方面, 道路、 沟渠等承担着生物迁徙、 物种交流功能的廊道,应进行生态化设计面非过度硬化; 林草建设时构建乔灌草相结合、 针阔混交的防护林带, 不仅可以提高林草植被的成活率, 而且能够增加区域内物种种类, 使植物群落结构多样化, 健全区域生态系统。

 5、重视生态效应评价, 提高土地整治效益

  鉴于土地利用改变对生态环境的影响及其在生态系统中的重要性, 在土地整治中应重视生态效应评价, 以水土流失等生态过程为主, 明确辨别影响景观生态环境的因素, 建立科学的指标体系, 做出全面合理的评价。

 通过评价结果,了解各个因素对区域生态环境影响的性质和程度, 为今后地区土地整

 治的规划设计和生态环境影响评价工作提供科学依据, 并对可能产生的加剧水土流失、 破坏生态环境的行为进行充分的预测和评估, 从而全面提高土地整治的管理水平和实施效益, 实现土地资源的可持续利用。

  结束语

 农村土地综合整治着重于乡村的生态环境保护, 遵循土地多功能性、 生态性、 乡 土性、 地方性、 景观性等原则, 建设生态文明乡 村。

 实现数量、 质量和生态的“三位一体” 的综合整治活动, 传承乡 村的传统文化, 实现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林奇胜, 刘红萍, 张安录, 我国农地整理中农业生态环境保护问题[J], 生态经济, 2003(10) :

 169~171。

 [2] 王军,余莉, 罗明等, 土地整理研究综述[J], 地域研究与开发, 2002, 22 (2) :

 8~11。

 [3]吴次芳, 费罗成, 叶艳妹, 上地整治发展的理论视野、 理性范式和战略选择[J], 经济地理, 2011, 31(10) :

 1718~1722。

篇三:土地整治地表扰动大

 录

  一、 工程概况及地貌概述----------------------------------------------------------1 二、 编制原则及依据----------------------------------------------------------------1 三、 水土保持总体目标-------------------------------------------------------------2 四、 水土保持领导小组-------------------------------------------------------------3 五、 水土保持管理机构框图--------------------------------------------------------4 六、 组织准备-------------------------------------------------------------------------4 七、 路基、 桥涵、 土石方弃渣现状情况分析------------------------------------5 八、 水土保持分区防治措施总体布局--------------------------------------------6

 九、 水土保持施工详细方案和措施----------------------------------------------8

 施工地段内水土保持方案 一、 工程概况及地貌概述:

 谷竹高速公路起点位于谷城县石花镇陡坡村二组, 与福银高速公路襄樊至十堰段交叉设置谷城枢纽互通, 路线向南下穿福银高速公路后,在陡坡村四组以东上跨襄渝铁路及复线, 走巩湾村二组以西, 淘湾以西,在石花镇总体规划以西蔡家湾设置石花互通连接国道 G316. 路线向西跨越国道G316、溪河后至本合同段终点=凉水井村二组, 路线全长5. 900km。

 本标段为第 1 合同段, 标段所在地位于谷城县石花镇境内。

 项目以青峰断裂为界, 北侧出露南秦岭—大别地层区, 南侧出露扬子地层区。路线跨越部位分为武当山复背斜、 襄枣断陷、 青峰台褶束等三个次级构造单元。

 地表多被河湖冲积和残坡积相松散堆积层覆盖。

 气候属亚热带季风气候区, 气候湿润, 雨量充沛。

 地下水划分为第四系砂卵石孔隙潜水、 第四系砂性土及碎石上层滞水两类。

 地表水与地下水均较丰富, 属汉江流域; 地面山势平缓, 沿线沟谷多呈 U 型宽谷, 多发育小溪流为区域内主要河流-北河的直流。

 二、 编制原则及依据:

 遵照设计、 业主、 环监办对谷竹高速项目“生态环保、 优质高效”山区高速公路建设的原则, 严格执行合同文件的各项规定及设计施工图, 重点考虑本工程项目施工水土保持的特点, 将湖北省谷城至竹溪高速公路一期土建工程第 GZTJ1 合同段优质、 高效的完成。

 具体在编制中体现以下几个方面的原则和依据: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水土保持法》、《开发建设项目水土保持方案管理办法》、《开发建设项目水土保持设施验收管理办法》、《中华人民

 共和国防洪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水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水土保持法实施条例》、《中华人民共和国河道管理条例》 国务院及交通部、 地方政府相关的环境保护等有关法律、 法规的要求, 以及设计院对本工程《湖北省谷城至竹溪高速公路工程水土保持方案报告书》。

 综合对本标段主体工程路基、 桥涵、 互通、 服务区和临时工程预制梁厂、 弃渣场、 施工便道的地形地貌、 土地利用类型、 植被类型、 水土流失现状、 水土保持设施、 沿线滑坡、 崩塌等不良地质路段的合理分析, 以及主体工程设计路线走向、 起止点与主要控制点等进行的现场情况调查等。

 正式工程严格按设计图纸和红线图范围组织施工; 临时工程本着“永临结合、 节约用地、 满足施工” 的原则安排, 尽量利用荒地、废地、 非林地, 按照“统一规划、 精打细算” 的原则控制临时用地。

 遵循国家、 地方政府、 业主对工程项目水土保持工程的要求, 以预防为主,坚持“谁施工谁保护, 谁造成水土流失谁负责治理” 的原则, 兼顾工程建设与环境保护, 符合水土保持要求。

 坚持水土保持工程与本项目主体工程同时施工。

 结合本标段水土保持现状, 因地制宜、 预防为主、 因害设防、 防治结合。

 以耕植土、 水渠保护、 地貌恢复、 弃渣处理为主,采取有效的防护、 治理措施。

 在工程项目建设中注重生态环境保护,充分重视项目建设过程中造成的人为地貌损坏及废弃物。

 一切从实际出发, 树立人与大自然和谐相处的思想。

 借鉴先进的水土保持工作经验,有效控制和防治工程建设中的新增水土流失和原有自然水土流失。

 三、 水土保持总体目标:

 1、 杜绝耕植土与深层土混扰现象, 耕植土回复率达到 90%以上;

 2、 水土流失事件为零;

 3、 河道阻塞事件为零;

 4、 弃渣得到妥善处理和有效利用;

 5、 项目区及周边环境得到有效保护。

 以湖北省谷竹高速公路工程建设环保、 水土保持工作总体防治为目标, 贯彻“预防为主、 防治结合、 综合治理、 全面推进、 重点突破” 的原则, 树立“原始的就是最美的, 不破坏就是最好的保护, 力求施工中最小程度的破坏, 边施工、 边恢复”

 的水土保持理念, 彻底改变“先破坏后恢复” 的错误观念, 建一条精品路, 修一条绿色大道。

 防治范围和内容:

 施工作业带。

 征地红线范围作业区域内, 工程建设期扰动原地貌、 破坏地表土壤和植被的面积, 包括开挖基坑、 主路基施工、 损坏的水土保持措施, 包括农田、 水田、 水渠、 树木等。

 施工主线道路和临时修建的施工便道。

 在施工便道修筑时将破坏原地貌和水土保持设施。

 工程弃渣。

 工程建设中的弃土弃渣量及可能产生的流失量,包括基坑开挖回填剩余的弃土弃石、 施工便道及作业带的弃土弃渣及其占地。

 施工营地。

 主要指设备停放地、 材料库、 拌和站、 钢筋加工场、梁场、 生活营地等施工临时占地和其他工程占地等。

 直接影响区。

 主要指施工作业带、 临时施工便道以外对周遍环境带来影响的范围, 可能造成的水土流失总量和水土流失危害。

  四、 水土保持领导小组:

 组

 长:

  陈洪林

 副组长:

  尚念璃

  况海舟

  库险峰

 组

 员:

  夏禹超

  施峰涛

  柯金元

  吴志伟

  秦 涛

  戴 刚

  陈 涛

  褚辛安

  刘世海

  包进军

  杨明辉

  陈丽军

 周新桥

  付海涛

  杨强刚

  李作章

  五、 水土保持管理机构框图:

  六、 组织准备:

  负责水土保持实施方案的制定、 落实及总体工作部署。

 负责水土保持方案的实施、 组织管理和监督检查工作。

 负责与地方水力部门联系及密切协作, 相互配合。

 负责组织《水土保持法》 的宣传工作, 加强对施项目经理、总工施工技术部施工编制保护环境的实施性施工组织方案设备物资设备部

 防止噪音和 油污污染综合办公室宣传教育加强环保教育强化环保意识材料材料堆放整齐各施工队负责实施

 工人员水保意识的教育与管理, 增强施工水保意识, 全方位的促进水土保持方案的全面落实。

 自觉接受当地水利部门、 水土保持监督部门对水土保持方案实施情况的监督检查。

 进行施工测量时, 在能安全行走的情况下, 尽量不要践踏、 砍伐农作物和较小的植被、 草丛、 低矮灌木。

 根据施工作业要求, 施工作业带的放线宽度在保证安全作业的前题下, 尽量减少到最小宽度, 以减小对农作物、 植被的破坏。

 耕作地的扫线, 合理安排扫线时间, 以减小农民可收获农作物的损失。

 通过水渠、 冲沟及其它自然排水信道的施工便道和作业带, 埋设过水涵管, 使水能顺利通过, 以免影响当地居民的正常用水和施工的顺利进行。

 修筑的施工便道, 在保证安全的前题下, 尽可能减小宽度和弯曲度以减小占地和侵蚀。

 不得随意修筑进场道路。

 修筑施工便道需要伐树时, 尽可能不要伤及树根, 便于树木重新萌芽生长。施工车辆进入现场按指定的施工便道行驶, 严禁另外就近开便道破坏植被。

 移动设备在施工现场须行驶在作业带上, 严禁超出作业带行驶。

 七、 路基、 桥涵、 土石方弃渣现状情况分析:

 本项目标段内的永久性占地 400 亩, 临时性占地 100 亩, 水土流失防治责任范围为 100 亩, 其中建设区为 65 亩直接影响区为 35 亩。

 标段内新修主施工便道一条长 6.9km, 设计布置弃土(渣)

 场 1 处,弃渣容量34万 m3, 实际弃渣量 24 万 m3, 占地 60亩, 平均运距为 1.20km。

 主线及谷城西枢纽互通、 石花互通服务区广场路基主要以挖着填,而且弃渣数量大, 山体扰动面多, 形成高路堑和高边坡态势; 桥梁施工基本沿山体边沿进行, 因而新修施工便道多, 导致増加山体边坡的扰动

 面, 开挖地质条件差地质结构复杂, 都给水土保持防治增加了工作量和难度。

 针对目前施工总体进展情况和水土保持的现状, 本方案对主体工程原设计和临时工程施工便道、 弃渣场进行了充分论证分析, 对不尽合理的弃渣场的位置进行了调整、 对土石方施工进行了合理的调配, 尽量减少农田和山林占地面积。

 综合上述情况, 本方案中要首先充分考虑主体工程和临时工程的安全问题, 对路堑高边坡的防护、 排水等一系列措施, 严格按照设计项目工序、 要求分阶段逐步实施, 水土保持防治工作也随着各作业面的展开而相应推进, 力争达到防护措施既能够保障主体工程的安全运行, 又具有水土保持和生态环境良好的功能效果。

 八、 水土保持分区防治措施总体布局:

 本标段水土保持防治措施总体布局和重点, 一是分区对路堑大开挖地段并已成型的边坡及时开展防护; 二是对桥梁桩基施工地段山体开挖面和山谷河道的防护, 对桥梁桩基挖孔桩弃渣防护处理; 三是对路基弃渣场的施工与防护; 四是对施工便道的施工与防护。

 水土保持主要围绕边坡防护措施、 沟渠排水措施、 弃土拦渣措施、 整体绿化措施等, 认真抓好水土保持措施, 实现较好的保土保水工程经济效益、 生态环境效益。

 按照水土保持总体布局和水土流失防治的重点, 拦挡、 护坡、 土地整治、 植被恢复等工程, 主要由以下三大部分组成, 其中工程措施包括各分区的拦挡和防护工程、 排水设施(包括排水沟、 截水沟、 流水槽等)等, 植物措施包括路基边坡绿化、 施工场地绿化、 弃渣场的绿化等措施,临时防护措施包括临时拦挡、 覆盖、 排水等措施。

 水土保持防治措施总

 体布局详见如下附图

  谷竹高速一标水土保持措施体系图 路基工程防治区 工程措施

 1.路基挖方浆砌片石护坡 2.排水系统设置

 植物措施 1.路堑边坡绿化 2.路堤边坡绿化 3.植物品种具体选定 临时措施 1.表土剥离堆放 2.表土合理利用 桥梁工程防治区 工程措施 1.排水系统植物措施 1.植物绿化 临时措施 1. 弃渣堆放临围挡临时防护2. 弃渣场地及时清理平整 生活营地防治区 植物措施 临时措施 1. 生活营区驻地绿化 1. 生活污水排放垃圾处理 临时工程防治区 工程措施 植物措施 临时措施 1.排水系统工程 2.建筑物拆除及清运 1.施工便道及场地排水及防护

 2.施工便道及场地绿化 1.施工场地污水沉淀池 1.表土剥离量防护 弃渣场工程防治区 工程措施 植物措施 临时措施 1.堆渣形式及稳定性 2.挡渣墙及排水系统 1.平台和边坡植物及复垦 1.表土堆放场地及防护

 九、 水土保持施工详细方案和措施:

  加强组织和领导, 自始至终加强对施工人员水保意识的教育与管理, 各部门、 各级人员齐抓共管, 做到“安排主体工程, 不忘安排水土保持任务:

 实施具体施工, 不忘落实水土保持措施; 检查验收工程, 不忘水土保持内容; 总结讲评工作, 不忘水土保持方案落实情况”。

 高度负责, 精心组织, 自始至终把水土保持工作作为与主体工程同等重要的建设任务, 列入重要议事日程, 常议常抓, 齐抓共管。

 经常对水土保持工程进度、 质量实施检查验收, 发现质量问题坚决限期改正, 严把检查验收关。

 加强施工队伍技术交底与培训, 以确保水土保持工程按期保质保量完成。

 注重实施, 讲求实效, 在落实水土保持方案中, 着眼和注重实施, 从按图纸、 按设计要求、 按技术规范组织施工抓起, 一点一滴讲认真, 扎扎实实求实效。

 加强方案实施监督检查, 杜绝为了方便施工或降低造价成本而造成新的水土流失和忽视水土保持质量的现象, 严肃查处敷衍塘塞、 应付了事等做法, 杜绝豆腐渣工程。

 在施工期地表扰动强度大, 破坏了原有地表结构, 使原生地面土壤抗蚀力急剧下降, 一遇暴雨, 将造成严重的新增水土流失。

 进入自然恢复期后, 随着主体工程本身具有水土保持功能措施作用的发挥和天然植被的逐渐恢复, 施工期造成的水土流失将有所降低, 考虑到区内降雨较多、 自然条件较好、 植被自我恢复所需要时间相对较短, 自然恢复期。

 一是施工临时用地规划、 布置应充分考虑环境保护的要求, 规划合理、 设计达标、 标识明晰, 并向本项目环境监理等单位各级申报, 以取得环保专管部门的审批。

 二是合理选择弃渣场:

 弃渣场选址、 防护措施及后期恢复利用方

 案等应报环境监理审批; 施工中按照批准的方案进行设计, 并按照方案和规范要求进行弃渣、 弃土。

 三是按照环境监理下发的环境保护要点, 做好施工便道和施工场地的防护工作, 保护自然景观, 减少水土流失。

 四是加强施工管理, 尽最大可能保护红线外施工沿线的地表植被、土地和沿线生态环境。

 五是加强环境保护宣传与教育, 制定本标段处罚措施《关于公布环境保护奖罚实施细则的通知》, 并严格按照细则进行实施管理。

 六是切实做好各个不良地质路段的防治工作, 采取措施预防不良地质灾害的发生。

 制定环境污染事故应急预案和危机处理计划, 要求措施得力, 具有可操作性。

 ㈠、 路基工程水土保持措施 在路基施工过程中开挖路堑, 施工土石方运输和填筑、 弃渣等活动均对原地貌...

推荐访问:土地整治地表扰动大 扰动 地表 整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