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轶方文库网 > 专题范文 > 公文范文 >

人工智能在新闻传播中的应用分析

时间:2023-10-17 21:50:04 来源:网友投稿

封荣权

【摘 要】随着人工智能技术的飞速发展及其在现实生活中的应用,对新闻报道带来了极大的影响。人工智能技术已被广泛运用于智能写作、智能新闻内容审核、智能媒资管理和智能运作等领域。文章对如何理顺人工智能技术在当代新闻生产中的运用状况,从而更好地提高它在新闻生产中的使用程度进行了阐述,分析了目前在使用中出现的一些问题,提出了相应的对策,展望了人工智能技术与新闻生产的深度融合前景。

【关键词】人工智能;
新闻;
智媒体;
新闻传播

人工智能是一门对人的智能进行模拟、延伸和扩展的新兴技术科学,是通过电脑和软件来模拟人类大脑的一种方式。人工智能起源于英国科学家阿兰·麦希森·图灵于1950年在论文中提出的“图灵测试”,这是一种判断机器是否具有智能的方式:通过测试者与被测者进行交谈,当测试者不能分辨出被测者究竟是人还是机器时,就可以认定这台机器具有智能。

随着ChatGPT和百度文心一言等的爆火,目前人工智能在各行各业都得到了广泛应用,这无疑是一个很好的发展方向。于是在新闻传播行业掀起一股革命的浪潮,并对新闻传播的发展提出了一系列新的要求。

一、新闻传播中的人工智能

(一)智能新闻的内涵

人工智能是一种能够模拟人类大脑的新兴科技。人工智能在新闻中的运用是一种被称作“智能新闻”的新兴技术,它是指将计算机的算法程序与之相结合,对庞大的原始数据展开挖掘,再由智能算法程序自动生成一篇新闻稿,进而实现新闻报道[1]。目前,智能新闻被广泛运用于体育、金融等领域,在新华社、美联社等国内外媒体上,它的技术已经较为成熟。

(二)人工智能在新闻传播中的作用

在新闻领域,将人工智能技术运用到新闻采集、新闻写作等方面,将传感器新闻和机器人写作等方式结合起来,可让人们感受到沉浸式新闻的魅力。智能新闻能让机器人产生新闻思维,通过软件和电子要素来综合新闻事件,对新闻素材进行智能加工,以实现自动化的新闻文本和报道形式[2]。采用手工模板与自动填空相结合的方法,可以有效地提升文章的撰写速度和文章的质量,降低文章的错误率,人工智能在新闻创作方面具有良好的发展潜力。

(三)新闻传播中的人工智能技术

美国金融行业最早出现了机器人写作的风潮,并在随后被应用到新闻业。美国《洛杉矶时报》(Los Angeles Times)是将人工智能技术引进新闻领域较早的一家媒体。2014年,当一场4.7级的大地震袭击南加州时,一个名叫Quakebot的智能机器人在震后数分钟之内就将这一事件记录下来。2015年,美联社用一台名为Word Smith的写作机器人来对一条金融新闻的报道数据进行分析,用于对报道的资料进行处理。随后,《华盛顿邮报》和《纽约时报》的Heliograf和Blossom所完成的新闻也相继登上相应的版面。除此之外,人工智能技术在消息发布上也有很大的优势。

在突发事件报道中,人工智能新闻写作作为“守望者”的作用日益凸显。2017年8月8日21时19分,四川九寨沟县发生7.0级地震,21时37分15秒,中国地震台网机器人在25秒内完成了一篇540字的新闻,并配上了4幅照片,内容包括地震中心的地形地貌、人口分布、周边村镇和县城分布、历史地震、震中概况、震中天气等。《南方都市报》“小南”的首篇春运报道新闻,300多字,只用了1秒钟就完成了,并配上了“车次主要以K字头和普列为主,基本都是无座票,旅途艰辛”等人性化的话语。今日头条的“Xiao ming bot”几乎和电视直播同步写出了一篇关于体育比赛的文章,其效率是人工采写新闻无法企及的。

2016年是人工智能大发展的关键时期,而Facebook成为当时用户最常用的阅读平台。我国也有一些类似的阅读平台,比如今日头条,通过全新的计算方式,吸引了大量的用户,目前用户已经累积到了6.9亿以上,另外,用户平均每天使用时间都在线2.6个小时以上,用户基数大、黏性高,对于一般人而言,这是了解国家大事和社会新闻的一个很好的渠道。这些媒体平台的运营方式,大部分都是基于用户喜欢的话题以及他们每天阅读的新闻,然后在后台进行计算,从而实现大数据的精准推荐[3],编辑新闻的过程几乎不需要人来完成。当然,与人工相比,机器人还是有一些不足的。机器人虽然可以按照人类的编程,将数据进行整理、分析,但它并没有自己的思维,在对新闻的评论上,还是要逊色于人类思维和写作的。此外,机器人在撰写新闻时,还有可能在资料库中引用一些无用的信息,从而增加了人工甄别、筛选的成本。

二、人工智能在新闻传播中应用的弊端

(一)原始数据可能不准确

原始数据在本质上存在着一些不足之处,然而,海量的数据是支持人工智能應用的一个关键要素,一方面,机器不仅需要利用各种不同的数据来训练算法模型,还需要利用大量高质量的数据资源来直接参与到内容生产中,从而更好地为人工智能应用服务。如今的“大数据”已经不是“全数据”了,如果数据化过程走得过“快”,就会导致许多原本很复杂的因素被简化,从而导致许多“小数据”会被忽略,进而影响到人们的决策[4]。数据的质量也很重要,但是电脑却不能把有用的资料与多余的资料区分开来。计算机“尽职尽责”,甚至对“坏数据”也能得出貌似合理的、科学的结论,就像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得者罗纳德·哈里·科斯所说的那样:“只要拷问数据的时间足够长,它就会屈打成招的。”除此之外,那些表面上看起来客观中立的数据,实际上还隐藏着一些超越价值的东西,由人收集,受人操纵[5]。这些数据并不是假设,而是人为构建出来的,对有限的信息碎片进行了重组和组合,是一种去事实化的数据。

(二)缺乏创新性新闻

当人工智能机器人撰写稿件的时候,会先从智能平台的大数据库中寻找到与新闻相匹配的素材,然后对这些素材进行结构化处理,将它们有机地结合起来,再按照预先设置好的模板来生成新闻,如此就可以完成新闻的创作。在这种条件下,所生成的新闻就会出现被固化的问题。在短期内,它可以进行这样的操作,但是从长期来看,它不具备主观能动性,不可能对自身的创作模式进行改变,也不可能对新闻报道的变化做出调整。

(三)算法加工过程中可能存在误差

布伦特·丹尼尔·米特尔施泰特(Brent Daniel Mittelstadt)提出了一个无说服力佐证的理论,其原因在于统计方法虽然可以从概率角度推导出数据间的定量关系,但难以对数据间的因果关系做出合理的解释,从而造成其结果往往具有不确定性[6]。该算法无法决定产生的模式的真假性,仅仅是在数据间寻找相关性,与现实的世界无关。从这个意义上来说,算法指的是一种对真实世界的简化,人们希望利用算法来分解并解决现实世界中的各种问题。这种以规则为基础的程序可以降低决策的复杂度,但也正因为如此,它常常会引起某些让人费解的错误。

(四)舆论监督作用被削弱

新闻媒体在传递信息、提供娱乐的同时,也担负起了监督环境、引导舆论、设置议题的责任。新闻媒体是社会舆论监督的主要载体,从某种意义上说,它是社会民意的代言人。通过对大众的传播,新闻媒体具有很强的影响力,能够促进被监督主体根据社会舆论的导向,进行适当的调整。与人类记者相比,写稿机器人在舆论监督方面没有大局意识,如果一直由机器人来控制新闻的产出,那么就会降低公众对媒体的信任感,进而影响到舆论的监督作用。

三、人工智能时代新闻业发展的对策

(一)保证人的主体地位

所有的科技都应该以人为本,不管人工智能发展到什么程度,新闻工作者都应该是新闻传播的主体,不应该仅仅依靠人工智能的算法优势,而忽视了新闻工作者的主体地位,从而造成“喧宾夺主”的结果。在工作实践中,两者要有明确的分工,让人工智能去完成复杂的信息收集、筛检工作,而新闻工作者去处理和完善这些基本的信息,同时还要对社会新闻信息进行更深入的挖掘。这种方式不仅可以确保新闻素材的客观性和广泛性,还可以让新闻工作者以人的思维来进行有温度的报道,只有通过人机合作,才能获得更好的结果。

(二)加强算法的核验

从算法在新闻传播中的应用逻辑,验证了算法所依据的基本数据库和遵循的规则[7]。在此基础上,通过对人工智能信息产品的生成、呈现和传播效果的监督,消除算法的社会偏差。

第一步是对数据进行“预处理”,保证数据的准确性和公平性,并在此基础上,有意地减少算法的推荐和输出之间的相关性,从而生成具有多角度的新闻文本。人工智能新闻应主动添加“数据点”,以适当提高非主流言论的权重,并采用“违背事实”的检验方法来处理数据,以稀释、过濾那些对边缘群体和弱势群体的歧视性内容,保证信息的公平性。

第二步是对算法进行“后处理”,在对算法进行“适应性、公平性”处理的基础上,对算法的结果进行“适应性、公平性”的修改。

第三步是提高算法系统的“易解性”,提高透明度,合理解读达成决策的方式,使用户能够核实在做决定时考虑到的因素是否含有偏向性。

(三)加强技术开发与完善

当前,诸如新华社的“媒体大脑”、长江云的“云朵”等智能机器人,都是以人工智能为代表的新闻交流活动中的一大亮点。通信领域的人工智能技术尚不成熟,还需继续完善[8]。首先,为了防止假消息的产生,由机器人编写的消息必须明确其来源及产生方式。其次,在科技发展成熟前,新闻工作者要做好“守门人”,确保所用资料的真实性和可靠性。最后,要采用技术方法,防止将单一类型的信息不断地推送给使用者。

(四)打造高水平的媒体人才团队

当前,人工智能技术对推动新闻产业的发展起到了举足轻重的作用,不仅可以提高新闻的生产效率,还可以重塑媒体和记者的思维方式和功能[9]。但是,人工智能终究只是一种促进发展的技术,要使其永续发展,必须依靠人类的努力和创新。因此,要把人工智能技术和新闻工作深度高质量地融合在一起,进而提高记者应对人工智能媒体生态的能力。这就要求新闻工作者在报道新闻时,要保持新闻的客观、真实,并承担起相应的社会义务,对信息的传播应做到高标准、严要求。

四、结语

科学技术的革新是媒体产业发展的动力。将人工智能运用于新闻传播,可从根本上改变新闻业的生产模式,极大地提升新闻报道的采写、编辑和传播等环节的工作效率。但是由于它具有机器化和模块化的特点,存在较大争议,而且还会出现隐私泄露和信息把关困难等问题,对其管理提出了严峻的挑战。

总之,“智慧媒体时代”的来临是必然的,就像梅塞尼所言:“科技自身只是科技的一种方式、一种工具,它的好坏都是由科技的创造者和使用者决定的。”今后,在构建制度和规范的过程中,理当顺应人工智能技术的发展,坚持守正创新,使人工智能为人们提供更优质的服务,促进新闻事业的进步与发展。

参考文献

[1]易明慧.人工智能在新闻传播中的应用分析[J].新闻研究导刊,2022(6):1-3.

[2]谢朝阳.人工智能在新闻传播业态中的应用[J].西部广播电视,2022(2):50-52.

[3]章丽.人工智能技术在新闻传播生产模式中的应用分析[J].采写编,2021(12):12-13.

[4]曾加颖.大数据技术和人工智能技术在新闻传播生产模式中的应用[J].新闻文化建设,2021(12):54-55.

[5]姜晓斐.大数据和人工智能在新闻传播生产模式中的应用[J].媒体论坛,2021(7):32-33.

[6]杨书涵,徐星.人工智能在新闻生产模式中的应用分析[J].新闻研究导刊,2020(19):249-250.

[7]胡晓巧.人工智能技术在新闻传播业中的场景应用:以百度大脑为例[J].新媒体研究,2020(11):23-24.

[8]张波.大数据与人工智能在新闻传播中的应用[J].采写编,2020(2):113-114.

[9]陈晴.人工智能在新闻生产中的应用与影响研究[D].广州:暨南大学,2019.

(责任编辑:黄康温)

猜你喜欢新闻传播新闻人工智能2019:人工智能商界(2019年12期)2019-01-03人工智能与就业IT经理世界(2018年20期)2018-10-24数读人工智能小康(2017年16期)2017-06-07当传播遇上新技术,媒体人需怎样的新闻坚守?声屏世界(2016年9期)2016-11-10运用科技手段提升传播力新闻前哨(2016年10期)2016-10-31新闻传播专业硕士产学对接路径重构新闻前哨(2016年10期)2016-10-31“互联网+”时代新闻采访教学的困境与出路新闻前哨(2016年10期)2016-10-31新闻版权合理使用制度反思与重构出版广角(2016年15期)2016-10-18解构口语化新闻的语言特征今传媒(2016年9期)2016-10-15下一幕,人工智能!南风窗(2016年19期)2016-09-21

推荐访问:人工智能 传播 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