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轶方文库网 > 专题范文 > 公文范文 >

高二语文期中试卷及答案下册,菁选3篇

时间:2023-02-15 16:30:06 来源:网友投稿

高二语文期中试卷及答案下册1  一、基础知识(18分,每小题3分)  1、下列各项中加点字的读音全都正确的一项是()  A.鏖(áo)战跛(bǒ)脚鞭笞(chī)三年五载(zǎi)  B.濒(bīn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高二语文期中试卷及答案下册,菁选3篇,供大家参考。

高二语文期中试卷及答案下册,菁选3篇

高二语文期中试卷及答案下册1

  一、基础知识(18分, 每小题3分)

  1、下列各项中加点字的读音全都正确的一项是 ( )

  A.鏖(áo)战 跛(bǒ)脚 鞭笞(chī) 三年五载(zǎi)

  B.濒(bīn)临 骷(gū)髅 呜咽(yè) 觥(gōng)筹交错

  C.不啻(dì) 皈(guī)依 枕藉(jí) 怙恶不悛(quān)

  D.桎梏(kù) 船舷(xián) 星宿(xiù) 同仇敌忾(kài)

  2、下列各项中没有错别字的一项是 ( )

  A.磨炼 门可罗鹊 怡然 毅然决然 B.寒喧 立竿见影 报怨 以德报怨

  C.切磋 食不果腹 慌乱 兵荒马乱 D.针灸 心悦臣服 相亲 文人相轻

  3、使用标点符合全都正确的一句是 ( )

  A.古语云:“仓廪实而知礼节,衣食足而知荣辱。(《管子•牧民》)”政治的清明和文化 的复兴必须具备一定的经济基础。

  B.台湾与大陆,同根同源、同文同种,为了民族的利益,*应尽快携起手来。

  C.朱自清笔下的“荷塘月色”,体现了朱自清心中追求的美好精神境界。

  D.李煜的词“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用“一江春水”比喻愁之多,愁之绵绵无尽,生动形象,概括性又极强。

  4、依次填入下列各句横线处最恰当的一组词语是 ( )

  [1]*长李肇星专门指示邓清波总领事要尽一切力量,尽快( )*遇难者身份。

  [2]深圳市鼓励有条件的企业对 ( )员工实行内部退养。

  [3]美国白宫10日反驳了民主党领导人( )布什在越南战争时期曾“擅离职守”的指责。

  A.核实 富余 有关 B.核定 富余 关于

  C.核实 富裕 关于 D.核定 富裕 有关

  5、下列各句中加横线的词语使用恰当的一项是 ( )

  A.我们有很多遗产管理者太急功近利,他们把遗产定性为旅游资源,进行竭泽而渔式的开发,这是一种极不负责的行为。

  B.他是一位学贯中西、通晓古今的学者,在学术研讨会上,每每能发表让人印象深刻的一孔之见。

  C.一遭被蛇咬,十年怕井绳。自从老师因为他上课不认真听讲而批评了他,这一段时间他再也不敢在课堂上讲话了。

  D.老张用审视的目光看了一眼小李,然后淡淡一笑,话语中带着一种扪心自问的悔意。

  6、下列句子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 ( )

  A.许多高中毕业生填报志愿时,是优先考虑专业还是优先考虑学校,很大程度上是受市场需求、社会导向、父母意愿、个人喜好等因素的影响造成的。

  B.5月4日在北京国家大剧院举行了“红色箴言”大型诗歌朗诵会,通过众多著名表演艺术家炉火纯青的朗诵艺术,在场的大学生热血沸腾,深受震撼。

  C.大观园旅游纪念品商场里摆满了名人字画、根雕作品、导游地图、古玩、佩饰等多种工艺品,琳琅满目,美不胜收。游客们精挑细选,讨价还价,热闹极了。

  D.冬天日短,等到干完活儿回来,已是夕阳西下,薄雾给村子罩上了一层朦胧的面纱。母亲像往日一样,从灶屋里端出了热腾腾的饭菜,招呼我们赶紧吃。

  二、(9分,每小题3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第7—9题。

  给大海施肥

  现在,由于人类开采利用石油等化石燃料,二氧化碳回归到大气中的速度加快了约100万倍,彻底打破了碳在大气和海洋中的自然循环。因此,科学家们产生了给海洋施肥的想法,目的是增强海洋浮游生物的光合作用,加快二氧化碳的吸收速度,从而纠正碳失衡现象。

  到目前为止,世界各国的研究人员已先后开展了12项实验,证实海水中铁元素的缺乏会限制浮游生物的生长。于是,一些科学家提出通过施加“铁肥”将蓝色的海洋变成绿色的“森林”,使浮游生物大量生长以吸收过量的二氧化碳。而且,有科学家认为给海洋增肥会提高海洋的物产能力,有利于渔业的发展。2007年5月,美国加利福尼亚州一家名为“浮游生物”的公司,在加拉帕戈斯群岛西北约560千米处的海面,启动了6项大规模“海洋施肥”实验中的第一项,向海洋倾倒了50吨赤铁矿粉。

  当然,对于铁增肥计划仍然存在不同意见。“关键问题不在于浮游生物的增加数量,而在于浮游生物沉入海底的数量。”美国科学家肯?布斯勒表示,“海洋表面的浮游生物就好比是我们花园里的青草,春季生长时会储存二氧化碳,到了秋季枯萎时,则会重新释放二氧化碳。而那些死亡后沉入海底深处的浮游生物就像红杉那样,能够把二氧化碳储存上好几个世纪!然而,沉入海底深处的浮游生物在浮游生物总量中所占的比例少则1% ,多则50%,变化极大。”也有科学家对增肥计划可能带来的生态危机十分担心,并指出,通过数周时间的增肥行动而获得的数据对于长期的大范围增肥计划没有什么参考价值。另外,由于水生生物会在各海域间循环流动,某一海域物产能力的提高最终是不是可能导致热带海洋物产能力的下降,这一点尚不得而知。

  7.下列有关“海洋施肥”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给海洋施肥是为了遏制全球气候变暖而提出的一个应对计划,它是由美国学者约翰•马丁首先提出来的。

  B.主张给海洋施肥的科学家认为,施加铁肥能增强浮游生物的光合作用,对于调节大气与海水中二氧化碳的*衡意义重大。

  C.给海洋施肥虽然已开始付诸行动,但最终能否纠正碳失衡现象,遏制气候变暖,不少人对此并不乐观。

  D.给海洋施肥能使海洋浮游生物大量生长,提高海洋的整体物产能力,有利于渔业的发展。

  8.下列关于海洋浮游生物吸收二氧化碳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海洋浮游生物的生命短暂,它们死亡后会把通过光合作用吸收的碳全部带到海洋深处,从而减少空气中的二氧化碳含量。

  B.海洋浮游生物快速的生命周期之所以成为它们影响气候的关键,其原因是它们的生命周期越短,转移的碳越多。

  C.被浮游生物固定的碳能 较长时间地停留在深海,是由于深海的水温度低,密度高,不易与其上面较暖和的海水循环交换。

  D.所谓“生物泵”是指浮游生物在死亡后将那些通过光合作用被固定的碳转移到海洋深处的过程。

  9.根据原文提供的信息,下列表述正确的一项是

  A.约翰•马丁的“海洋施肥”计划是受到阿基米德的“给我一个支点,我就能撬起地球”的启发而提出来的。

  B.给海洋施加铁肥后,海洋浮游生物的光合作用增强,吸收了大量二氧化碳,使每年被泵入深海的碳物质总量达到70亿—80亿吨之间。

  C.之所以提出海洋增肥计划,是由于人类大量利用化石燃料,使二氧化碳回归到大气中的速度比碳在大气和海洋中的自然循环加快了约100万倍,造成碳失衡现象。

  D.海洋浮游生物每年吸收固定480亿吨二氧化碳,在遏制全球气候变暖方面的贡献和陆生植物*分秋色。

  三、(9分,每小题3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0~12题。

  始汲黯为谒者①,以严见惮。河内失火,延烧千余家,上使往视之。还,报曰:“家人失火,屋比延烧,不足忧也。臣过河南,贫人伤水旱万余家,或父子相食,臣谨以便宜,持节发仓粟以赈之。臣请归节,伏矫制之罪。”上贤而释之。以数切谏,不得留内,迁为东海太守。好清静,择丞史而任之,责大指而已,不苛小。岁余,东海大治。

  黯多病,赐告②者数,不愈。庄助复为请告,上曰:“汲黯何如人哉?”助曰:“使黯任职居官,无以逾人,然至其辅少主,守成深坚,招之不来,麾之不去,虽自谓贲、育③,亦不能夺之矣。”上曰:“然。古有社稷之臣,至如黯,近之矣!”

  天子使使者持大将军印,即军中拜青④为大将军,诸将皆属。尊宠于群臣无二,公卿以下皆卑奉之,独汲黯与亢礼。人或说黯曰:“大将军尊重,君不可以不拜。”黯曰:“夫以大将军有揖⑤客,反不重邪!”青闻,愈贤黯,数请问国家朝廷所疑,遇黯加于*日。青虽贵,有时侍中,上踞厕而视之。丞相弘燕见上或时不冠至如汲黯见上不冠不见也上尝坐武帐中黯前奏事上不冠望见黯避帷中使人可其奏。

  (节选自《纲鉴易知录》卷十三)

  【注】 ①谒者:官名。②告:休假。③贲、育:即孟贲、夏育,两人均为古代著名勇士。④青:卫青,汉武帝时名将。⑤揖客:只揖不拜之客。

  10.对下列句子中的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屋比延烧,不足忧也 比:并排。

  B.臣请归节,伏矫制之罪 矫:假托。

  C.责大指而已 指:意旨。

  D.亦不能夺之矣 夺:强取。

  11.下列各组语句中,加点的词的"意义和用法不相同的一组是 ( )

  A. 持节发仓粟以赈之

  作《师说》以贻之

  B. 上贤而释之

  令人有大功而击之

  C. 庄助复为请告

  于是秦王不怿,为一击缶

  D. 尊宠于群臣无二

  以勇气闻于诸侯

  12.文中画波浪的部分断句最恰当一项是 ( )

  A.丞相弘燕见上/或时不冠/至如汲黯见上/不冠不见也/上尝坐武账中/黯前奏事上不冠/望见黯避帷中/使人可其奏

  B.丞相弘燕见/上或时不冠至/如汲黯见/上不冠不见也/上尝坐武账中/黯前奏事/上不冠望/见黯/避帷中/使人可其奏

  C.丞相弘燕见/上或时不冠/至如汲黯见/上不冠不见也/上尝坐武账中/黯前奏事/上不冠/望见黯/避帷中/使人可其奏

  D.丞相弘燕见上/或时不冠/至如汲黯见上/不冠不见也/上尝坐武账中/黯前奏事上/不冠/望见黯避帷中/使人可其奏

  四、(28分)

  13.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划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2分)

  (1) 以数切谏,不得留内,迁为东海太守。(4分)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公卿以下皆卑奉之,独汲黯与亢礼。(4分)

  译文:_________________ _____

  (3)愈贤黯,数请问国家朝廷所疑,遇黯加于*日。(4分)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4.阅读下面一首诗,完成后面的题目。(8分)

  清 明①

  黄庭坚

  佳节清明桃李笑,野田荒冢只生愁。

  雷惊天地龙蛇蛰,雨足郊原草木柔。

  人乞祭余骄妾妇,士②甘焚死不公侯。

  贤愚千载知谁是,满眼蓬蒿共一丘。

  [ 注 ]①此诗作于诗人被贬宜 州期间。②士:指介之推,春秋时晋人。从晋文公出亡十九年,功成后拒绝做官,隐居绵山被烧死。

  (1)这首诗首联写景抒情有些什么特点?(4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

  。

  (2)指出“人乞祭余骄妾妇”用典的出处。这首诗尾联表现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4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

  15. 古诗文填空(8分)

  1、 子曰:“不愤不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则不复也.

  2、子曰:______________ ,曲肱而枕之,______________。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

  3、鹿门月照开烟树, 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 ,惟有幽人自来去。(孟浩然《夜归鹿门歌》)

  4、野哭千家闻战伐, 。卧龙跃马终黄土, 。(杜甫《阁夜》)

  五.(3分)

  16.下列是《红楼梦》"金陵十二钗正册"中的--段判词,暗指《红楼梦》中两个女子的命运。清指出这两个女子是谁,并简述其中一个女子的身世与命运。

  可叹停机德,堪怜咏絮才。玉带林中挂,金簪雪里埋。

  六. 阅读下面文字,完成17~20题。(21分)

  司马祠

  一说到韩城,自然会想到司马迁。地以人传,由于崇敬司马迁,我对韩城心仪已久。在这次游览的历程中,韩城的地势之高,城廓之阔,田园之丽,都给我留下深刻的印象。

  韩城南边是一个有别于周围山原的盆地,绿树葱茏,良田万顷,疑是到了江南仙境。从这里流入黄河的芝水,使芝川有着天赐的好风水。与司马迁结缘的汉武帝,曾想长生不死,那些方士官宦之流投其所好,竟在这一带挖到了灵芝。汉武帝喜得瑞草,却也没能活到今天,只是由此将原名陶渠水的这条河更名为芝水了。过小石桥,穿木牌坊,踏上石砌的古道,便开始了仰望中的登攀。

  脚下的古道是用宽大厚实的石条铺成的,粗砺坚硬,历经数千年而牢固如初。古道始建于春秋时期,韩、赵、魏三家分晋后,继续开凿这条悬崖上的交通要道。楚汉之争,韩信经这儿运过兵;汉武帝祭祀后土,经这儿往返行宫;隋朝末年,李世民经这儿攻入长安;明末李自成经这儿渡龙门,直捣燕京。这条巨石铺砌的古道,万年不朽,是另一部书写在石头上的史记。太史公之前之后,这里上演过的金戈铁马的历史活剧,都被载入了有形无形的史册之中。而这座历尽沧桑的司马祠,也正是在有形之中负载着史圣无形的精神内涵。

  “高山仰止”,是《诗经》里的名句,嵌在这头顶的牌坊上,正好合了拜谒者的心情。这时,你的脚步已踏入了神道,登九十九级台阶,就可以抵达祠顶了。砖石砌成的九十九级台阶,据说用意取于《易经》,九为数之极,九九则至高无上了。皇上的祖祠称九庙,官衔不算高的太史令却也有九十九级的神道,确乎有造祠者藐视皇权之意,更具寓意的是说司马迁经受了多么坎坷曲折的磨难,才登上史圣之巅峰。他“以天地为量,不计小耻”,以“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光照后世。

  17.第二段里的“仰望中的登攀”在文中的作用是什么?(2分)

  18.文章侧重描述了司马祠哪些“有形”的部分?这些部分各自负载着什么与司马迁有关的“无形”内涵?(6分)

  19. 阅读文章最后一段,回答下面问题。(6分)

  ①四个“读”字的运用,有什么丰富而深刻的含义?(3分)

  ②结尾一句“这竟然是大地上一个巨 大的问号”,触发了你怎样的思考?请结合原文作答。(3分)

  20.下列对文章的理解,正确的两项是(4分) ( )

  A.汉武帝之所以与司马迁结缘,是因为在太史公的故乡挖到了投其所好的灵芝草。

  B.作者在文章中叙写韩城的人文历史和地理风貌,凸显的是史圣家乡的人杰地灵。

  C.在作者看来,受了宫刑的司马迁死后不能埋入祖茔,这构成了史圣最大的悲哀。

  D.类似于褚遂良的梦,本文的行文也呈现出一种虚虚实实、扑朔迷离的写作风格。

  E.文章融历史想象与现实感怀为一体,为这篇游记增添了几分厚重感与文化内涵。

  七、(15分)

  21.请围绕“树根”展开联想和想象,写一段话。要求:运用对比、排比和象征手法,表现树根的特点,揭示树根的精神,不少于200字。

  八. (50分)

  22.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一篇不少于700字的文章。(50分)

  “吾日三省吾身:高否?富否?帅否?否,滚去学习!”这是悬挂在四川内江六中高三(14)班黑板上方的另类冲刺标语。这一另类标语引起网上热议,有人认为,话粗理不粗,符合95后的气质;有人认为,教育没有给学生树立明确的价值观,人生只为了钱吗?还有人认为••••••

  作为95后的你对这一标语有什么体验和思考?请自选角度,自拟题目,写一篇文章。

  要求:(1)写一篇议论文或记叙文。(2)不得透露个人或学校信息。(3)不得抄袭,不得套作。(4)不少于700字。

高二语文期中试卷及答案下册2

  一、基础知识(每小题2分,共8分,)

  1.下列各组词语中,加点字读音全都正确的一项是( )

  A.缱绻(quǎn) 攒射(cuán) 龃(jǔ)龉 如法炮(páo)制

  B.发酵(xiào) 歃(shà)血 扃牖(yǒu) 寡廉鲜耻(xiǎn)

  C.媲美(pì) 挑(tiǎo)拨 咆(páo)哮 前倨(jū)后恭

  D.悭(qiān)吝 编纂(zuàn) 船坞(wù) 剜肉补疮(wān)

  2.下列词语中没有错别字的一项是( )

  A.碧油油的春草是多么柔软、茂盛,充满着生机!青青的草色,一直绵沿到春天的足迹所能达到的辽远的天涯……草比花有时更能引起人们许多的联想和遐思。

  B.幸运所需要的美德是节制,而恶运所需要的美德是坚忍;后者比前者更为难能可贵。

  C.人在寂寞中有三种状态:一是惶惶不安,茫无头绪,百事无心,一心想逃出寂寞;二是渐渐习惯于寂寞,安下心来,建立起生活的条理,用读书、写作或别的事务来驱逐寂寞;三是寂寞本身成为一片诗意的土壤,一种创造的契机。

  D.上等公司治理靠文化,中等公司靠制度,下等公司靠亲友义气。文化是虚的,公司的管理必需把文化做实,要找出文化考核的具体办法来。

  3.下列各句中,加点的词语使用不恰当的一项是( )

  A.腐败个案的查处只是扬汤止沸,扭转形势的关键是要启动“简政放权”之策。简政放权是激发市场活力、调动社会创造力的利器,是减少权力寻租、铲除腐败的釜底抽薪之策。

  B.长春出版社1992年出版的《实用双向汉语大辞典》词条多达6万余条,囊括了现代汉语绝大多数词汇。

  C. 最令我敬佩的是巴金老人的人品,他胸无城府,朴实无华,心灵如蓝天一般透明,在今天这个年代实在难能可贵。

  D.那些抵制*的人很快受到镇压和惩罚的威胁,首当其冲的就是克里米亚。因此,克里米亚和塞瓦斯托波尔的居民向俄罗斯求助,希望俄罗斯能保护他们的利益和人身安全。

  4.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 )

  A.“报复”这样的字眼正是*所希望使用的:自以为受到了不公正的对待,就可以去屠杀*民报复社会。暴徒与“报复”毫无关系,是*可耻的屠杀。

  B.公共传播不应该过分宣扬求名、逐利、炫富、攀比的思想,这种思想的过分宣扬是对社会公*机制和朴素*实风尚的极大冲击。

  C.现代人的典型状态是:一方面,上不接天,没有信仰,离神很远;另一方面,下不接地,本能衰退,离自然也很远。人们仿佛悬在半空,围绕世俗利益的争夺为中心,度过复杂而虚假的一生。

  D.诚信教育已成为我国公民道德建设的重要内容,因为这不仅关系到国家的整体形象,而且体现了公民的基本道德素质。

  二、语言运用(共7分)

  5.下面这幅漫画批评了怎样的社会现象。(2分)

  批评的社会现象:

  6.将下列几个短句变成一个长单句,要求保持原意不变,可增删、调动词语。(2分)

  ①*女子的勇毅遭受了阴谋秘计。

  ②*女子的勇毅压抑了数千年而没有消亡。

  ③*女子在弹雨中互相救助殒身不恤。

  ④这一回的事实证明了*女子的勇毅没有消亡。

  长单句:

  7.针对以下新闻写一段评论,表明自己的看法。要求观点鲜明,语言简明得体有说服力。(3分)

  云南昆明3月1日发生惨剧,暴徒蒙面持刀,砍杀无辜。这是由*势力一手策划组织的严重暴力恐怖事件。可事后有些地方把矛头对准了普通的维族群众,限制维族群众的人身自由,检查住所证件,甚至驱赶相关人员。

  对此,你的看法是:

  三、古诗文阅读(共22分)

  阅读下面三段文言文,完成8—12题(共16分)

  (一)

  且负下未易居,下流多谤议。仆以口语遇遭此祸,重为乡党所笑,以污辱先人,亦何面目复上父母之丘墓乎?虽累百世,垢弥甚耳!是以肠一日而九回,居则忽忽若有所亡,出则不知所如往。每念斯耻,汗未尝不发背沾衣也。身直为闺阁之臣,宁得自引深藏于岩穴邪?故且从俗浮沉,与时俯仰,以通其狂惑。今少卿乃教以推贤进士,无乃与仆之私心剌谬乎?今虽欲自雕琢,曼辞以自饰,无益,于俗不信,适足取辱耳。要之死日,然后是非乃定。书不能悉意,故略陈固陋。

  (《报任安书》)

  (二)

  渔父曰:“圣人不凝滞于物,而能与世推移。世人皆浊,何不淈其泥而扬其波?众人皆醉,何不餔其糟而歠其醨?何故深思高举,自令放为?”

  屈原曰:“吾闻之,新沐者必弹冠,新浴者必振衣。安能以身之察察,受物之汶汶者乎?宁赴湘流,葬于江鱼之腹中。安能以皓皓之白,而蒙世俗之尘埃乎?”

  渔父莞尔而笑,鼓枻而去,乃歌曰“沧浪之水清兮,可以濯吾缨;沧浪之水浊兮,可以濯吾足。”遂去,不复与言。

  (《渔父》)

  (三)

  屈原者,名*,楚之同姓也。为楚怀王左徒。博闻强志,明于治乱,娴于辞令。入则与王图议国事,以出号令;出则接遇宾客,应对诸侯。王甚任之。

  上官大夫与之同列,争宠而心害其能。怀王使屈原造为宪令,屈*属草稿未定。上官大夫见而欲夺之,屈*不与,因谗之曰:“王使屈*为令,众莫不知,每一令出,*伐其功,曰以为‘非我莫能为’也。”王怒而疏屈*。

  屈*疾王听之不聪也,谗谄之蔽明也,邪曲之害公也,方正之不容也,故忧愁幽思而作《离骚》。离骚者,犹离忧也。夫天者,人之始也;父母者,人之本也。人穷则反本,故劳苦倦极,未尝不呼天也;疾痛惨怛,未尝不呼父母也。屈原正道直行竭忠尽智以事其君谗人间之可谓穷矣信而见疑忠而被谤能无怨乎屈*之作《离骚》盖自怨生也……

  (《史记•屈原贾生列传》)

  8.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解释错误的一项是(2分)

  A. 安能以身之察察 皎洁的样子 B. 鼓枻而去 敲打

  C.下流多谤议 地位卑微,名声不佳 D. 人穷则反本 贫穷

  9.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2分)

  A.①渔父莞尔而笑 ②且举世而誉之而不加劝

  B.①汗未尝不发背沾衣也 ② 死生,昼夜事也

  C.①以污辱先人 ②垣墙周庭,以当南日

  D.①圣人不凝滞于物 ②激于义而死焉者也

  10.下列对文章的叙述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2分)

  A.《渔父》采用了对比的手法,主要通过屈原和渔父的问与答,表现了两种对立的人生态度和截然不同的思想性格。

  B. 司马迁在给任安的信中,以无比激愤的心情,诉说了自己因李陵之祸所受的奇耻大辱,倾吐了内心郁积已久的痛苦与愤懑,还委婉述说了他受刑后“隐忍苟活”的一片苦衷。

  C. 屈原“博闻强志,明于治乱,娴于辞令”,但也因此遭受上官大夫的嫉妒。上官大夫进谗言使怀王疏远屈原,屈原对此事非常忧愤,因而写了《离骚》。

  D.屈原与司马迁都是中华民族历史上的杰出人物,他们树立了两种人格榜样:一个择死,一个择生,一个以死明志,一个以生践志,对后世知识分子产生了巨大影响。

  11.用“\”给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断句。(3分)

  屈 原 正 道 直 行 竭 忠 尽 智 以 事 其 君 谗 人 间 之 可 谓 穷 矣 信 而 见 疑 忠 而 被谤 能 无 怨乎屈 * 之 作 《离 骚》 盖 自 怨 生 也

  12.将下面两个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6分)

  ①无乃与仆之私心剌谬乎?(2分)

  ②安能以皓皓之白,而蒙世俗之尘埃乎?(2分)

  ③谗谄之蔽明也,邪曲之害公也,方正之不容也(2分)

  阅读下面两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共7分)

  鹿 柴(唐•王维)

  空山不见人,但闻人语响。

  返景①入深林,复照青苔上。

  宿山寺(唐•贾岛)

  众岫耸寒色,精庐向此分。

  流星透疏木,走月逆行云。

  绝顶人来少,高松鹤不群。

  一僧年八十,世事未曾闻。

  注①“返景”:有些版本写作“返影”。

  13. 王诗所描摹的山、贾诗所描摹的山寺,共同的特点是: 。贾诗还突出了山寺 的特点。这两首诗都表达了诗人 的思想感情。(3分)

  14. 14.王诗的“空山不见人,但闻人语响”,贾诗的“绝顶人来少,高松鹤不群”,分别运用了哪种表现手法?请简要说明。(4分)

  四、现代文阅读(共18分)

  阅读下面作品,回答15—19题。(共18分)

  最动听的歌声

  [美]罗杰•迪恩•基瑟

  “孩子,你乐意替我读点东西吗?”当我刚躲到铁轨旁的一个桥洞里时,那个正坐在火堆旁烤火的老流浪汉就问我。我点点头。

  老流浪汉把背包从背上拿下来,把包里的东西一股脑儿全倒在地上。我站在一边默默地看着他。

  “在这里,孩子!”他兴奋地叫道。

  “那是什么东西?”我从来没见过上面贴着邮票的纸卡片。“是像信一样的东西吗?”我问。

  “这叫明信片。”

  我伸手接过那皱巴巴、脏兮兮的明信片,仔细地看着上面的图案和文字。我发现上面盖的邮戳是一个已经有些久远的的日期:1951年11月27日。

  昨天,我又一次从孤儿院跑了出来。目前,除了躲在这个桥洞里,我没有其他的地方可去。桥洞里时常住着流浪汉,今天我又遇到了一个。

  “你可以给我读读上面的字吗?”老流浪汉又问。

  “老先生,难道你不认识字吗?”

  老流浪汉没有回答。他慢慢地低下头看着地面,然后抱紧了头。

  “如果我说错了什么,我很抱歉。”我低声说道。然后,我看着明信片开始读:“你在美国好吗?我永远都会为你感到骄傲。同时,我也很想念你!爱你的梅妮。”

  “梅妮是谁?”我问。

  “我姐姐。她住在巴黎。”

  “我知道那个地方,在海那边。”

  这时,我看见泪水慢慢地从老人的脸颊流了下来。我想,他一定是想他的亲人了。每当想起我死去的父母,我也会流泪。

  我尴尬地咳嗽了一声,然后把明信片递回给他,说:“老先生,谢谢你跟我分享了一个感人的故事。”

  他接过明信片,然后把它放进那件破旧的羊毛上衣的口袋。

  “如果你愿意,我可以教你认字,这样你就可以自己看信了。”

  他摇摇头,转身回到火堆旁继续烤火。我也坐了过去。但我们都没有说话。

  几分钟后,老人开始唱歌。

  这是我听过的最动人的歌声。我在孤儿院的电视机里听过许多人唱歌,但都不如老人的歌声动听。

  突然,我听到身后有响声。我转过头,看见了两个铁路护卫队员,手里拿着棍棒,正朝我们跑来。就在我有点发慌时,他们却突然停了下来。我敢肯定,他们也被这如此美妙的歌声音惊呆了。我想这也许是老人的姐姐为他骄傲的原因。

  两三分钟后,老人的歌声停止了。我等着那护卫队员来驱赶我们。但令我惊讶的是,他们却转身离开了。

  我看着老流浪汉,说:“老先生,你完全可以到电视上去唱。我相信你肯定能成为一个歌星。真的!”

  “我永远不会再在公众面前唱歌了。”他答道。

  “为什么不?”

  “我被迫在公开场合为德国纳粹唱过歌。战争结束后,我就发誓,永远不再在公众面前唱歌。孩子,那是我永远的伤痛。”

  说完,他脱下他的羊毛上衣,卷起袖子,举起他的手臂给我看。他的手臂上有文身,那是几个有点褪色的数字。

  “你为什么文那些东西在手臂上?据我所知,别人文的都是图案。”

  “这是囚犯的编号。”说完,泪水再次从老人的脸颊流下。

  我曾学过历史,知道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中,有很多无辜的人成了德国纳粹所建造的集中营里的囚犯,他们被迫去做一些他们不愿意做的事情,而且,他们中的一部分被残忍地夺去了生命。

  我不知道该怎么去安慰老人,只是默默地看着他。

  老人没再说什么。他重新穿上他的羊毛上衣,然后背起他的背包,朝我挥挥手,就转身走上了空荡荡的铁轨。

  我站在那里看着老人孤独的背影渐渐远去。最后,伴着那最动听的歌声,老人消失在远方。

  15.小说两次写到泪水“从老人的脸颊流下”,分别反映了老人怎样的内心情感?(2分)

  16. 老流浪汉是一个怎样的形象?请简要分析。(3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7. 请简述“我”在小说中起到的作用。(3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8.小说如何渲染老流浪汉的歌声是“最动听的歌声”?标题“最动听的歌声”有哪些含义(6分)

  渲染(3分):

  含义(3分):

  19.这篇小说带给你哪些思考?请结合作品谈谈。(4分)

  五、名句填空(共5分)

  20.补写出下列名篇名句中的空缺部分。(任选5小题,每小题1分)

  ⑴亦欲以究天人之际, , 。(司马迁《报任安书》)

  ⑵惨象, ;流言, 。 (鲁迅《记念刘和珍君》)

  ⑶鹏之徙于南冥也, , ,去以六月息者也。(庄子《逍遥游》)

  ⑷四围山色中, 。遍人间烦恼填胸臆, 。王实甫《长亭送别》)

  ⑸固知一死生为虚诞, ,(王羲之《兰亭集序》)

  ⑹ ,恐美人之迟暮。(屈原《离骚》)

  六、作文(40)

  21.阅读下面文字,按要求作文。

  心灵的空间是有限的,如果你将苦难、麻烦、艰辛看得太大了,那么你的心里就被这些痛苦填满了;如果你把这些东西看小了,相对而言,你的心灵就有了更多的空间去装载希望、激情、梦想和执着。一个内心充满了阳光和希望的人,即使在绝境也能昂然奋起,创造奇迹。

  请以“心灵空间的正能量”为题,写一篇800字的文章,文体不限(诗歌除外)。

高二语文期中试卷及答案下册3

  1.A (B发酵jiào ,前倨jù 后恭,D编纂zuǎn)

  2.C(A绵沿→绵延B恶运→厄运D必需→必须)

  3.B(应是“包括”。囊括:全部包括,与“绝大多数”矛盾。)

  4.B(A暴徒是*可耻的屠杀,主宾不搭配。 C“围绕……为中心”杂糅。D逻辑错误,“不仅体现了公民的基本道德素质,而且关系到国家的整体形象”。)

  5.①亲情缺失。②亲人之间的关系异化为金钱关系。

  6.这一回*女子在弹雨中互相救助虽殒身不恤的事实,证明了她们的勇毅,虽遭阴谋秘计,压抑至数千年,而终于没有消亡。(参照课文的句子“至于这一回在弹雨中互相救助,虽殒身不恤的事实,则更足为*女子的勇毅,虽遭阴谋秘计,压抑数千年,而终于没有消亡的明证”也给分。)

  7.这种把矛头对准了普通的维族群众的做法是非常愚蠢的`。这正中了*的下怀,说明了有些领导干部觉悟还不高。极端*也是维族人民痛恨的敌人,不能把对*的愤怒,扭曲成对一个民族的恐惧和隔膜。这种简单、粗暴的做法,既隔离了民族关系,严重影响了民族团结,也给*有可乘之机。(观点1分。论述2分)

  8.处境窘迫

  9.D介词,被(A.连词,表修饰\连词,表转折B.句末语气词,表陈述\句末语气词,表判断C.连词,因为\连词,表目的)

  10.C(“屈原对此事非常忧愤,因而写了《离骚》”错。)

  11.屈原正道直行\竭忠尽智以事其君\谗人间之\可谓穷矣\信而见疑\忠而被谤\能无怨乎\屈*之作《离骚》\盖自怨生也\

  12.①这恐怕和我个人的想法相违背吧?

  ②怎么能让洁白纯净的东西,蒙受世俗尘埃的玷污呢?

  ③小人谗言谄媚,遮蔽了怀王的眼睛,邪恶侵害了公道,端方正直的人不被容纳。

  13. ①远离尘俗 ②幽深宁静 \ ①孤高 ②清寒 \ ①超脱尘俗 ②厌世归隐(每格答对1点就得1分,答对2点也得1分。)

  14.王诗运用了以动衬静的表现手法,以言语声反衬了山林的幽静。贾诗主要运用了衬托的表现手法,以来人至少,山松之高,仙鹤不群,来衬托山寺的孤寂、高寒、静寂的特点。

  15.第一次流泪是在“我”给他读了明信片之后,老人的内心涌动着对亲人和家乡的思念之情。第二次流泪是在他给“我”看了手臂上的囚犯编号之后,他为自己曾经是纳粹的囚犯而伤痛。

  16.小说中的老流浪汉是一个曾遭受纳粹迫害,为自己曾经给纳粹唱歌而感到自责,远离家乡亲人、想念家乡亲人的老者。(3分)

  17. ①“我”是线索人物,有贯串故事情节、引导故事情节发展的作用;②以第一人称讲述故事,使读者感到真实可信。③用第一人称有利于通过“我”直接表达作者对主人公的情感态度。

  18.渲染:①通过“我”的亲身感受,指出“这是我听过的最动人的歌声”;②通过与电视机里听过的歌声作比较,指出“都不如老人的歌声动听”;③通过两个铁路护卫队员听歌的反应,“停了下来”,听过歌后“转身离开了”,体现出老人歌声的美妙。④“我”猜想老人的姐姐为他的歌声感到骄傲。(1点给1分,答出3点就给3分)

  含义:①表层的意思指老人的歌声最美妙动听。②暗指老人的人生经历最美妙动听。③深层的意蕴是表达了对老人的人格品行的赞美和钦佩之情。

  19.①纳粹*令人痛恨,战争是人类的罪恶。老者因为自己给纳粹唱过歌觉得耻辱而无颜见家乡亲人流浪在外。他对家乡亲人思念越深,我们就越痛恨*;他的歌声越美,我们就越痛恨*。②做人要有品格有气节。那位老者因为自己曾经在公开场合被迫给纳粹唱过歌,就不再在公开场合唱歌,即使歌声最动听。他的自责,让我们深深地感受到了不屈从罪恶的崇高。

  20.(1)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

  (2)已使我目不忍视了 尤使我耳不忍闻

  (3)水击三千里,抟扶摇而上者九万里

  (4)一鞭残照里 量这些大小车儿如何载得起

  (5)齐彭殇为妄作

  (6)惟草木之零落兮

推荐访问:期中 下册 高二 高二语文期中试卷及答案下册 菁选3篇 高二语文期中试卷及答案下册1 高二语文下册期中考试试卷 高二下半期语文试卷 高二语文测试卷及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