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轶方文库网 > 专题范文 > 教案设计 >

北师大三年级数学下册教案3篇

时间:2022-12-28 16:30:05 来源:网友投稿

北师大三年级数学下册教案1  一、单元教学目标:  1、结合具体生动的情境与直观操作,初步理解分数的意义,能认、读、写简单的分数。  2、经历比较分数大小的过程,能比较简单分数的大小。  3、会计算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北师大三年级数学下册教案3篇,供大家参考。

北师大三年级数学下册教案3篇

北师大三年级数学下册教案1

  一、单元教学目标:

  1、 结合具体生动的情境与直观操作,初步理解分数的意义,能认、读、写简单的分数。

  2、 经历比较分数大小的过程,能比较简单分数的大小。

  3、 会计算同分母分数(分母小于10)的加减运算。

  4、 能运用分数表示一些事物,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并进行交流。

  二、单元教材分析:

  “认识分数”是学生在学习整数、小数之后关于数的认识的又一次扩展。在本单元,分数被作为整体的一部分来认识,这种认识又和*均分的经验密不可分。其实,学生在正式学习分数以前,“二分之一”“三分之一”等已出现在他们的口头语言中,只是还不曾想过要用什么符号来表示它们。教材结合学生的生活经验和认知规律安排了“分一分(一)”、“分一分(二)”、“比大小”“吃西瓜”四课内容,目的是使学生在自己熟悉并感兴趣的情境中,通过动手操作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初步理解分数所表示的具体意义,掌握比较简单分数大小以及同分母分数加减运算的方法。

  由于“分数”的概念作为一个全新的知识,在小学阶段第一次出现,加上学生的知识水*及抽象思维能力的限制,学生对抽象的分数意义的理解无疑是学习的难点,当然也是学习的重点,因为它不仅是比较分数的大小和分数加减计算的基础,又是形成数学思想方法的重要途径之一。具体地说理解分数的意义,认、读、写简单的分数,比较简单分数的大小,计算同分母分数的加减法运算是本单元的教学重点;理解分数的意义,运用分数表示一些事物并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是本单元的教学重点。

  本单元的学习,对学生的“数”的系统概念的形成、抽象思维能力的发展、应用知识解决问题能力 的提高等方面有重要意义,为以后学习更复杂的分数知识打下基础。

  三、单元教学建议:

  1、 在具体生动的情境中学习和理解分数的意义。

  分数概念是学生初次接触的重要基础知识,建立这个概念的过程是很慢的,且具有较大的理解层面上的难度。教学时要结合具体的学习内容,创设具体生动的问题情境,激活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充分利用实物操作,图形直观等手段,使学生逐步理解分数的意义。

  2、 为学生提供动手操作、独立思考与合作交流的机会。

  数学教学是数学活动的教学,是学生观察、猜测、实验、操作、独立思考与合作交流的过程。教材为学生提供了大量自主学习的机会,如:“分一分”、“折一折”、“试一试”、“练一练”等,不仅是为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更重要的目的是让学生在自主的数学活动中理解数学、体验数学。教学时,要为学生提供充分的动手操作、独立思考与合作交流的机会,让学生在丰富多彩的活动中感受做数学的乐趣。

  3、 学习分数 加减运算与解决问题的过程结合起来。

  在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学习分数加减计算,有助于学生理解分数加减的实际意义,体会学习它的必要性。在探索分数加减算法时,借助图形直观,利用“数形结合”的方法,使学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理解并掌握分数加减的算法原理。

  四、教学案例:

  案例1

  《分一分(一)》教学实录

  教学目标

  1、结合具体情境和直观操作,初步理解分数的意义,能认、读、写简单的分数.

  2、会用涂色、折纸等方式,表示简单的分数.

  3、在学习活动中体会学习分数的必要性,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精神和合作意识.

  教学重点、难点:

  1. 理解分数的意义,会读、会写简单的分数。

  2. 会用折纸、涂色等方式,表示简单的分数。

  教具学具准备

  1、猴头、桃子的图片。

  2、正方形纸、水彩笔、直尺。

  3、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激发兴趣

  1、分桃子

  师:今天,课堂上来了两位小客人。瞧,他们是谁?

  生异口同声:猴子(师出示猴头图片贴在黑板上)

  师:咱们都知道他们最爱吃——

  生异口同声:桃子。(师出示4个桃子图片贴在黑板上。)

  师:如果把4个桃子分给2只猴子,可以怎么分?

  (学生思考,汇报)

  生1:一只猴子2个桃子,另一只猴子也2个桃子。

  生2:一只猴子3个桃子,另一只猴子1个桃子。

  生3:每只猴子分2个桃子。

  师;你认为哪种分法最公*,为什么?

  生1:我认为每只猴子分2个桃子最公*,因为他们分的桃子一样多。

  生2:每只猴子分2个桃子公*,因为是*均分的。

  师:对,把4个桃子分给2只猴子,每只猴子分2 个,这是我们以前学过的*均分。如果把2个桃子*均分给2 只猴子,每只猴子分几个?(师拿去黑板上的2个桃子图片)

  生:每只猴子分1个。

  师:如果把1个桃子*均分给2只猴子,应该怎么分?(师拿去黑板上的1个桃子图片)

  生:1只猴子一半。(师把预先*均切开的1个桃子图片贴在黑板上)

  2、表示“一半”

  师:请小朋友们动脑筋,想一想:用什么方式来表示“一半”呢?

  (学生独立思考)

  师;把你表示一半的方法和同伴交流一下吧!

  (小组交流)

  师:谁愿把你表示“一半”的方法展示给大家?

  生1:我把一块橡皮分成2块,每块是一半。

  师:想一想,怎么分成2块,每块是谁的一半。

  生2:把一块橡皮*均分成2块,每块是橡皮的一半。

  生3:我用1/2表示一半。

  师:你在哪里见过?

  生:在书上看到的。

  师;看来,你是个爱读书的好孩子。

  生1、生2、生3、生4分别画了 表示一半。

  师:刚才,小朋友们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表达了心中的一半,真不错。下面,咱们听听智慧老人是怎么说的。

  (大屏幕播放:历史上每一个数学符号从发明到被普遍认可,都经过一个漫长的过程。现在全*用的表示“一半”的数学符号是1/2。)

  (二)动手操作、探究新知

  1、认识1/2

  师:刚才我们把1个桃子*均分给2只猴子,每只猴子分到一半,也就是分了这个桃子的1/2,请小朋友们说老师是怎么分的?

  生:把一个桃子*均分给2只猴子,每只猴子分桃子的1/2。

  师:好,我们一起来说。

  (师生边做动作边说:“把一个桃子*均分成2份,其中的一份是这个桃子的1/2。)

  师:把一个桃子*均分成2份,其中的一份是这个桃子的1/2,1/2怎么写呢?

  (师指导写1/2)

  师:桃子的一半可以用1/2表示,物体或图形的一半也能用1/2表示吗?听了淘气的话,你们就知道了。

  (大屏幕播放淘气说:“分别涂出它们的1/2。”以及课本56页涂一涂的内容)

  (学生动手涂)

  师:请选择你喜欢的图形说一说它的1/2。

  生1:我把一个圆*均分成2份,其中的一份是它的1/2。

  生2:我把一片树叶*均分成2份,其中的一份是树叶的1/2。

  ……

  师: 小朋友们不仅涂得好,说得也不错。

  2、认识1/4、2/4、3/4、4/4

  师:看见小朋友们津津有味地学习,笑笑也来了。听,她约我们干什么?

  (大屏幕播放笑笑说:“把一张正方形的纸*均分成4份。”)

  (学生独立折纸)

  师:谁把你折的到前面来展示一下?

  (学生拿着作品到前边介绍所折的方法)

  师:请同学们观察,这三种折法一样吗?如果笑笑看见了会高兴吗?为什么?

  生:三种折法不一样,但都是把一张纸*均分成四份,所以笑笑会很高兴。

  师:笑笑想约我们做涂色游戏,喜欢吗?“

  生异口同声:喜欢。(大屏幕显示课本57页折一折:①、②、③、④的内容。)

  师:这是做涂色游戏的方法和步骤,请小朋友们在小组内读一读、涂一涂、说一说、填一填,小组合作完成好吗?

  (学生动口说、动手涂、动笔填,教师巡视)

  师:哪个小组到前面来把你们的作品说给大家听听。

  生1:我把一张纸*均分成四份,把其中的一份涂上颜色,涂色部分是这张纸的1/4。

  生2:我把其中的2份涂上颜色,涂色部分是这张纸的2/4。

  生3:我把其中的3份涂上颜色,涂色部分是这张纸的3/4。

  生4:我把其中的4份涂上颜色,涂色部分是这张纸的4/4。

  师:把这张纸的4/4涂上颜色,是涂了这张纸的多少呢?

  生4:就是涂了这张纸的全部。

  师:听明白了吗?谁再来说说这张纸的4/4是什么意思?

  生5:这张纸的4/4也就是这张纸。

  (一组四名学生介绍作品后贴到黑板上并写上相应的分数。)

  师:好,还有不同的涂法吗?请到前面来展示给大家。

  (生把不同的作品贴到黑板上)

  3、认识分数各部分的名称

  师:像1/2、1/4、2/4……这样的数,它们有一个共同的名字,知道的请举手。

  (一生说“分数”并板书课题)

  师:你写的“分数”2字真漂亮,请领读一遍。

  (生领读课题)

  师:每个分数的各部分都有自己的名字,例如:3/4,中间的短横线叫分数线,表示*均分,分数线下面的数字叫分母,表示*均分了几份;分数线上面的数字叫分子,表示其中的几份。师板书:

  分子

  分数线

  分母

  读作四分之三

  3

  4

  师:谁说说3/4的意思。

  (生说略)

  4、联系生活

  师:你能说说在生活中见到的分数吗?

  生1:我经常吃一个苹果的1/2。

  生2:有一次,妈妈把一张油饼*均分成4份,爸爸吃了2/4,我和妈妈分别吃了1/4。

  生3:我能把一张长方形纸*均分成32份,用彩笔涂出它的5/32。

  生4:伊拉克的石油资源占世界的11/100。

  师:你是怎么知道的?

  生4:在报纸上看到的。

  师:小朋友们从生活中发现了这么多分数,看来分数就在我们的身边啊!

  (三)、应用新知,解决问题

  师:下面,我们用今天学过的分数知识解决一些问题。

  1、说一说

  (学生思考后交流略)

  2、用分数表示下面各个图形中的涂色部分,并读一读。

  (学生独立作题,然后交流略)

  3、下面的分数表示阴影,对吗?

  (①、②、③小题略)

  师:用4/6表示阴影,对吗?

  生异口同声:不对

  师:为什么不对?

  生:应该用8/12表示。

  生:因为把一个长方形*均分成1/2份,有8份涂了颜色,所以用8/12表示是对的。

  师:有不同意见吗?

  生异口同声:没有。

  师:请同学们动脑筋想一想,阴影部分到底能不能用4/6表示?

  (学生思考)

  师 :把你的想法和同伴说一说。

  师:谁再来发表意见。

  生:可以用4/6表示,假设中间的横线没有才能看出来。

  生:在这个长方形中,竖着的几条线段把长方形*均分成了6份,这6份中的4份是阴影,所以用4/6表示是对的。

  师:听懂他的意思了吗?谁来解释一下。

  生(指着图形):中间竖着的5条线段确实把长方形*均分成6份,其中的4份是阴影,所以用4/6表示可以。

  师:其他同学还有什么问题吗?

  生:这个图形中的阴影,用4/6表示是对的,用8/12表示也可以,难道4/6和8/12相等吗?

  师:对这个问题,谁有看法?

  生:既然用4/6和8/12都可以表示阴影部分,那4/6和8/12肯定是相等的。

  师:谢谢同学们的创新发现和精彩解释,4/6确实和8/12是相等的。

  (四)、总结延伸

  师: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

  (学生交流略)

  师:老师相信,通过你们以后的学习,会有更大的收获。

  案例2

  《分一分(一)》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结合具体的情境和直观操作,初步理解分数的意义,体会学习分数的必要性。

  2、会用折纸涂色等方式,表示简单的分数。

  3、学会分数的读、写,从中感受分数与*均分的内在联系。

  教学重点、难点:

  1、理解分数的意义,会读、写简单的分数。

  2、会用折纸、涂色等方式,表示简单的分数。

  教具学具准备:

  苹果2个,正方形、长方形纸片若干,投影仪,录音机。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引入新课

  同学们,在日常生活中你们分吃过苹果吗?淘气和笑笑也经常分吃苹果。他们在分苹果时遇到了新的数学问题,你们想知道吗?

  1、出示情境图。

  这是教材为我们提供的两幅淘气和笑笑分苹果的情境图,请大家带着下面的问题读图:

  (1) 这两幅图分别表达了什么意思?

  (2) 淘气和笑笑是怎样分苹果的?

  (3) 他们遇到了什么数学问题?

  2、组织学生讨论交流(板书:*均分——一半)

  3、用各种方式表示一半或半个。

  4、引入1/2。

  同学们,用了这么多不同的方式方法表示了一半,真不错,这就是一种发明,一种创造,但各种表示方式标准不统一,让我们请教一下智慧老人吧。

  (放录音)历史上每一个数学符号从发明到被普遍认可,都经历了十分漫长的岁月。现在*用的表示“一半”或“半个”的数学符号是1/2。

  你们知道像1/2这样的数叫什么数吗?(板书:分数)

  (二)动手操作,探究新知

  1、认识1/2

  (1)涂一涂,感受1/2(见课本56页)。

  a 要分别涂出他们的1/2,你认为首先应该怎样做?

  b 其中六边形、圆、和正方形有几种不同的分法?

  c 利用投影进行交流,每一个1/2分别表示什么?

  (2)折一折,做出1/2。

  a 独立操作。

  b 展示各种不同的表示方法。

  2、认识1/4、2/4、3/4、4/4。

  (1) 折一折,用你喜欢的方法,将一张正方形纸*均分成4份。

  (2) 涂一涂。

  a 将其中的一份涂.......喜欢的颜色,涂色部分是这张正方形纸的1/4,其余部分是这张纸的( )。

  b 将其中的两份涂上颜色,涂色部分是这张纸的( )。

  c 将其中的三份涂上颜色,涂了这张纸的( ),还有这张纸的( )没涂颜色

  d 如果将所有的4份都涂上颜色,那么就涂了整个正方形纸片的( )。

  分法与涂法展示交流。

  通过以上操作与实践,你能说出1/4、2/4、3/4、4/4表示的具体意义吗?你能不能再举几个例子?这几个分数和1相比,你认为有什么关系?

  3、学习分数各部分名称和分数的读、写。

  (1) 你发现一个分数由哪几部分组成?

  (2) 你知道各部分分别叫什么吗?一个分数应该怎么读?

  3… …分子

  板书: … 分数线 读作四分之三

  4…… 分母

  (3)你认为分数该怎样写?为什么?看到这些分数,你想到了哪个运算符号?

  (4)由3/4读作四分之三,你认为3/4表示什么意思1/4、2/4、4/4呢?

  (5)想一想,分数和什么分法有关系?

  4、尝试运用

  (1) 看图说一说、写一写、读一读(图见57页下方)

  a 读出每一个分数。

  b 写出每一个分数(注意,先居中写出分数线,再写分母,后写分子)

  c 说出每一个分数所表示的含义

  如:1/3表示把一段绳子*均分成3份,其中的一份就是这根绳子的1/3。

  (2) 联系实际,体会分数就在身边。

  我们已经知道,1/2、1/3、3/4、5/6等这些数都是分数,你能否联系自己的见闻说一个你曾经见过的或听到的分数吗?如:

  a 用这块地的2/5种大蒜

  b 有1/2的大棚被大风刮坏了

  c 今年的人*均收入比去年增长14/100。

  (三)巩固与应用

  1、用分数表示下面各图中的涂色部分,并读一读(图见58页第1题)

  (1)独立写出各图中涂色部分表示的分数,巡示指导分数的写法。

  (2)指名读出各分数

  (3)组内说一说各分数所表示的意义。

  2、按分数把下面各图形涂上颜色(图见58页第2题)

  (1)各分数表示的意义分别是什么?

  (2)你为什么这样涂?

  3、判断:用下面的分数表示各图的阴影部分对吗?(图见58页第3题)

  (1)独立判断。

  (2)交流判断的理由。

  (3)分数的产生和哪一种分法有关系?

  4、左图中有 ,请你用所学知识解释下列问题(见图58页第4题)

  (1)哪一个图形的涂色部分等于它的1/2?

  (2)哪一个图形的涂色部分大于它的1/2?

  (3)哪一个图形的涂色部分小于它的1/2?

  a 由这些及以上的各个图形,你想到了我们刚刚学过的哪方面的知识?

  b 你是如何进行判断的?你的理由或根据是什么?

  5、判断正误。

  (1)把一根铁丝分成8份,其中的3段就是这根铁丝的3/8。( )

  (2)把一个苹果分给小红和小冬,每人分得这个苹果的1/2。( )

  (3)一块不规则的地块是无法把它*均分成2份、3份或几份的。( )

  (4)一个苹果的1/2和一个橘子的1/2不相等。( )

  a 组内讨论。

  b 全班交流。

  (四)小结

  这节课我们认识并学会了有关分数的哪些方面的知识?分数和什么分法有关系?读分数和写分数的顺序有什么区别?到现在我们已经学过了哪几种数?请你说一说。

  案例3

  《分一分(二)》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结合具体情境,进一步理解分数的意义。

  2、在动手分一分中,体会一个整体可以由许多个体组成,会用分数表示它的一部分,进一步拓展分数的意义。

  3、在学习过程中鼓励学生积极地独立思考和主动尝试的学习风格。

  教学重点、难点:

  体会一个整体可以由许多个体组成,会用分数表示它的一部分,进一步理解分数的意义。

  教学准备:

  剪刀、正方形纸片、投影片、水彩笔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激趣导入

  同学们,听说你们动手操作的能力特别强,是这样吗?那来展示一下的动手能力,好不好?

  请同学们剪下附页2中的图7的正方形纸片,给它涂上红、黄、蓝三种颜色。

  1、生动手操作,剪一剪、涂一涂。

  2、小组讨论。

  3、展示交流自己的作品。

  师:看来同学们的动手能力可真棒!不知解决问题的能力怎么样呢?接下来让我们来证明我们解决问题的能力也是很棒的,好不好?

  (1) 说一说:

  ①*正方形占大正方形的()/()

  ②蓝色小正方形占大正方形的()/()。

  ③黄色小正方形占大正方形的()/()。

  (2) 鼓励学生独立完成。

  (3) 集体交流。

  师:看来同学们不仅动手能力强,解决问题的能力也是很棒的。如果老师把这道题变一下,你还能不能完成的同样出色呢?

  (二)、自主探索,学习新知

  1、分一分

  师:请同学们把你涂好色的9个小正方形用剪刀分开。想一想,每种颜色的正方形占这些正方形的几分之几?

  (1)生动手分一分。

  (2)独立思考,完成下面的小题:

  ① 红色占所有正方形的()/()。

  ② 黄色占所有正方形的()/()。

  ③ 蓝色占所有正方形的()/()。

  (3)在小组内交流自己解题的思维过程。

  (4)全班交流。

  师小结:同学们通过自己的探索,能运用分数来表示由许多个体组成的一个整体中的一部分,真了不起!希望同学们继续加油,努力!

  2、试一试

  师:像这样的事例在我们的生活中随处可见。比如在公园里我们就会遇到用分数来表示的一些事物。(投影出示59页的试一试)。请同学们认真观察这幅图,独立思考完成下面的小题。

  (1)出示问题:

  ①一共有多少只蝴蝶?

  ②白蝴蝶占所有蝴蝶的()/()。

  ③花蝴蝶占所有蝴蝶的()/()。

  (2)学生独立做题。

  (3)在小组内交流自己的想法。

  (4)全班汇报交流。

  师小结:通过动手操作和自主探索,我们知道了一个整体可以由若干个体组成,分数可以表示它的一部分。

  3、找分数:你还能从图中找到一些分数吗?

  ①学生独立思考。

  ②全班交流。

  师小结:5个孩子,花坛里的10朵花都可以看成一个整体,再从中找到分数。你能说一说用分数表示一些事物时,要注意什么吗?当用分数表示一些事物并解决一些实际问题时要注意把谁看作整体,这个整体也可以由许多个体组成,确定整体和个体的关系,从中找到分数。

  (三)、解释与应用

  1、尝试练习(投影出示课本60页练一练1、2两题)。

  学生理解题意、独立思考,然后在小组内交流自己解题的思维过程,最后在全班汇报交流。

  2、巩固提高

  (1)投影出示课本60页的第3题:他们拿到的铅笔一样多吗?

  先理解题意、独立思考;然后同桌合作,利用实物进行演示;最后得出结论:他们拿到的铅笔不一样多。

  (2)我们对分数又有了新的认识,你能举一些生活中的事例来说一说吗?

  (学生交流略)

  (四)、课堂小结

  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吗?(学生交流略)。相信你在以后的学习中会有更大的收获。

  案例4

  《分一分(二)》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结合具体情境,进一步理解分数的意义。

  2、在动手分一分中体会一个整体可以由许多个个体组成,会用分数表示它的一部分,进一步拓展分数的意义。

  3、在学习过程中鼓励学生积极地独立思考和主动尝试的学习风格。

  教学重点、难点:

  体会一个整体可以由许多个体组成,会用分数表示它的一部分,进一步理解分数的意义。

  教学准备:

  剪刀、正方形纸片、投影片、水彩笔

  教学过程:

  (一)、复习旧知,导入新课.

  师:老师带来了几张图片,我看哪颗“智慧星”能用分数表示出各图中的涂色部分。

  (鼓励学生说一说解题的思考过程).

  师:看来同学们已经掌握了一些分数的知识。今天,我们继续学习分数知识“分一分(二)。”

  板书课题:分一分(二)

  (二)、游戏体验,主动探索

  1、涂色游戏

  师:同学们喜欢做游戏吗?那么今天我们就来做涂色游戏,好吗?

  我们先把这张正方形纸剪开,分成9个小正方形,再给它们涂上红、黄、蓝三种不同的颜色。

  (生动手操作,体会一个整体可以由许多个体组成 。)

  师:同学们的手真巧,一会儿就做好了。你们有没有信心根据涂好色的正方形完成下面的几道小题呢?

  2、分一分

  (1)、学生根据涂好色的小正方形完成下面各题:

  红色占所有正方形的()/()。

  黄色占所有正方形的()/()。

  蓝色占所有正方形的()/()。

  (2)、小组内交流自己的想法。

  (3)、全班交流。

  师小结:我们知道小正方形共9个,红色的有2个,黄色的有3个,蓝色的有4个(红、黄、蓝颜色的小正方形的个数不唯一),所以红色、黄色、蓝色分别占所有正方形的2/9、3/9、4/9。

  3、试一试

  同学们通过自己的思考探索,能运用分数表示事物间的关系,真了不起!我这里还有一幅图,同学们能不能也把这幅图中的事物用分数给表示出来呢?

  (1)、投影出示课本59页的试一试。

  ①一共有几只蝴蝶?

  ②白蝴蝶占所有蝴蝶的()/()。

  ③花蝴蝶占所有蝴蝶的()/()。

  师引导学生根据问题细心观察主题图,然后鼓励学生独立思考,完成以上各题。

  4、 找分数

  你在用分数表示事物时是怎么想的?你还能从图中找出一些分数吗?

  (1)、生独立观察,发现分数。

  (2) 鼓励学生讲是如何发现分数的

  (3)师小结:在用分数表示一些事物和解决一些问题时,首先要确定把谁看作一个整体,确定整体和个体的关系,从中发现分数。

  (三)、巩固练习

  1、基本练习

  (1)投影出示课本60页的练一练第1题。

  ①让生弄懂题意,独立思考完成。

  ②让学生讲思考过程。

  (2)投影出示课本60页的第2题。

  ①学生独立做题。

  ②小组交流。

  ③组长汇报。

  师:同学们解释得非常精彩,下面的题同学们能不能做得同样精彩呢?

  2、拓展应用

  投影出示课本60页的第3题:它们拿的铅笔一样多吗?

  (1)同桌合作,实物演示。

  (2)交流结论:因为笑笑拿了6枝铅笔的1/2,淘气拿了4枝铅笔的1/2,“1/2”所对应的整体不同,所以他们拿到的铅笔不一样多。

  (四)、课堂小结:

  师:通过今天的学习,你又有什么收获?

  通过今天的学习,我们体会到了一个整体可以由许多个体组成,并且学会了用分数表示它的一部分。

  案例5

  《比较大小》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通过比较分数的大小,加深对分数意义的理解.

  2、能比较分母相同的或分子是1的两个分数的大小.

  3、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观察比较和初步对比、总结的能力。

  4、在引导学生探索知识的过程中,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

  教学重点、难点:

  掌握分数大小的方法,能正确的比较分母相同或分子是1的两个数的大小。

  教具准备

  1、多媒体

  2、完全相同的正方形纸若干帐、水彩笔

  3、10根小棒

  教学过程:

  (一)情境导入

  同学们喜欢看动画吗?(生:喜欢)下面我们就一起欣赏一段非常有意思的动画。

  电脑出示:(动画大意)猪八戒在取经的路上,忽然找到一个大西瓜,他刚要吃,悟空一个筋斗翻到了他的跟前:八戒,这个西瓜我们分开吃,你吃西瓜的1/2,我吃西瓜的1/2,(师板书:1/2)八戒听了满脸不高兴,这个西瓜是我发现的,我要多吃,我要吃西瓜的1/4(师板书1/4)

  师:同学们说,八戒能多吃到西瓜吗?

  生:能(不能)

  要想知道八戒能不能多吃到西瓜,我们必须解决一个什么问题呢?

  生:比较一下1/2和1/4谁大谁小?

  师:这节课我们就来研究比较一下分数的大小(板书课题:比大小)

  (二)探究新知

  1、比较分子是1的分数大小

  (1)质疑:

  下面我们就来比较以下1/2和1/4(指板书)谁大谁小?为了直观地比较出谁大谁小,请同学们四人一组,拿出手中的正方形纸分一分,涂一涂,发挥集体的力量,看能不能得到答案。

  (2)四人一组合作学习,分一分,涂一涂,比一比,说一说。

  (3)交流汇报

  ① 出示图(见课本61页右上图)。

  ② 小组选代表说出自己的小组比较的思维过程(师适当引导并小评)

  (4)小结:把两张完全相同的正方形的纸,一张*均分 成4份,表示其中的一份,就是1/4,而一张纸*均分成2份,表示其中的一份,也就是1/2,4份中的一份比2份中的一份少,也就是*均分 的份数越多,得到的一份越少,所以1/2>1/4.

  刚才我们知道了把两张相同的正方形的纸分成不同的份数,都取其中1份,这样的两个分数谁大谁小,而如果把两张相同正方形的纸都分成相同的几份,取不同的份数,这样的两个分数,哪一个大哪一个小呢?

  1、比较分母相同的分数的大小。

  (1)质疑

  “3/4和1/4谁大?”(同时板书)你们是怎么想的,用比较1/2和1/4的方法,四人一组分一分,比一比。

  (2) 四人一组合作学习,分一分,涂一涂,比一比、说一说。

  (3) 交流汇报。

  ①出示图(见课本61页左上图)。

  ②小组选代表发言说出小组比较的思维过程。

  (4)小结:把两张完全相同的正方形的纸*均分成四份,表示其中的3份也就是3个1/4,而另一张纸表示其中的1份,也就是1个1/4,所以3/4>1/4。

  3 、试一试,让学生独立完成。

  (1),填分数,比大小。(见课本61页中间图)。

  (2)、给分数先涂上颜色再比较大小(见课本61页下图)。

  要求学生独立先独立完成,再说一说是怎样想的。

  4、分类整理寻找规律。

  (1)分类。

  把上述六组分数比大小进行分类。

  一类:分母相同的分数比大小。

  二类:分子是1的分数比大小。

  (2)小组交流总结比较大小的方法。

  (3)全班交流,发现规律。

  分母相同的分数,分子大的分数大,分子小的分数小。

  分子相同的分数,分母大的分数,反而越小。

  (4)拓展延伸

  为什么?说明:分母相同,表示把一个整体*均分成的份数相同,那么每一份的大小就相等。分子大的表示取得份数多,分数就大。

  分子是1的分数,表示取其中的一份,分母小的表示把一个整体*均的分数少,其中的一份反而大,而分母大的表示*均分得的份数多,其中的一份反而小。

  (三)实践应用

  1、按分数涂料颜色并比较分数的大小(电脑出示)

  (1)学生独立,看 一看,涂一涂,比一比。

  (2)小组交流。

  (3)全班汇报交流。

  2、在下面的图形中,涂出它们的1/4,(电脑出示)

  (1)学生独立,画一画,涂一涂。

  (2)小组比一比。

  (3)全班交流并个别展示。

  3、电脑出示题意怎样才能*均分呢?

  (1)学生独立审题。

  (2)小组交流:把自己*均分的思维过程讲给同伴听。

  (3)全班交流。

  (4)教师小评:同学们表现得很出色,能够运用自己的智慧独立解决一些问题,希望同学们继续努力,对于下面的问题,大家有信心吗?

  (四)拓展延伸

  准备10根小棒,拿出全部的3/10,再拿出剩余的1/7,再拿出剩下的1/2,最后还剩多少根?

  (1)明白题意后,同桌互做。

  (2)找两生到前面表演

  (3)全班交流每一次要求的含义及最后的结论。

  (4)拓展提问:对于分数,你有了那些更深的认识?

  (五)课堂小结

  通过今天的学习,我们对分数有了进一步的理解,学会了比较分数大小的方法,知道了比较分数的大小分两种情况,也就是分母相同还有分子是1的时候。分母相同时,看分子,分子越大分数越大,当分子是1时,分母越大,分数反而越小。

  案例6

  《比大小》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通过比较分数的大小,加深对分数意义的理解。

  2、能比较分母相同的或分子是1的两个分数的大小。

  3、培养学生动手操作,观察比较和初步对比、总结的能力。

  4、在引导学生探索知识的过程中,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

  教学重点、难点

  掌握比较分数的大小的方法,能正确比较分母相同或分子是1的两个分数的大小。

  教具准备

  1、投影仪及相应的投影片

  2、完全相同的正方形纸若干张,水彩笔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1、创设情境,复习旧知

  在前面我们已经认识了几分之几的分数,同学们能够通过折纸的方法表示出一些你喜欢的分数吗?

  (1)学生用纸折分数

  (2)小组交流自己是怎么做的,表示出了那些分数。

  (3)全班交流汇报展示的过程,有针对性的张贴并板书四组分数:(3/4,1/4)、

  (1/4,1/2)、(3/8,1/8)、(1/8,1/6)。

  2、观察分数,组织分类。

  刚才老师把同学们展示的分数张贴了四组,请同学们仔细观察一下这四组分数,你能给它分一下类吗?

  (1)学生独立观察每组分数的特点

  (2)小组讨论交流如何分类

  (3)全班交流:小组选代表陈述分类的思维过程。

  (4)教师小结:我们把分数分成了两类:一类是分母相同,分子不同,像3/4和1/4、3/8和1/8,一类是分子都是1,而分母不同,像1/4和1/2、1/8和1/6

  3、引导质疑,引入课题

  对于刚才我们分出的这两类分数,大家想研究它们哪方面的问题?

  (1)生充分说出自己的想法:

  生1:我想知道两个分数哪一个大,哪一个小?

  生2:我想知道两个分数的和是多少

  生3:…

  (2)有选择的解决问题

  同学们提出的问题可真多,下面我们就来解决比较一下两个分数,哪个大哪个小这一问题,好吗?(板书课题:比大小)

  (二)探究新知:

  1、比较分母相同的分数的大小。

  (1)质疑:

  “3/4和1/4谁大?你是怎么想的,四人一组拿出手中另一张正方形纸分一分,涂一涂,发挥集体的力量,看能不能得到答案”

  (2)四人一组合作学习,分一分,涂一涂 ,比一比,说一说。

  (3)交流汇报。

  ① 出示图(见课本61页右上图)。

  ② 小组选代表说出比的思维过程

  (3)教师小结:

  把两张完全相同的正方形纸*均分成四份,表示其中的3份,也就是三个1/4,而另一张纸表示其中的一份,也就是一个1/4,3个1/4比一个1/4大,所以3/4>1/4。

  (4)用同样的方法比较3/8和1/8的大小。

  ① 出示图(见课本61页中间左边图)。

  ② 学生争当“小老师”自行讲解比的过程。

  2、比较分子是1的分数的大小。

  (1)质疑:

  “1/4和1/2谁大呢?大家是怎么想的,用刚才比较的方法,四人一组想一想”。

  (2)四人一组合作学习,分一分、涂一涂、比一比、说一说。

  (3)交流汇报。

  ① 出示图(见课本61页右上图)。

  ② 小组选代表说出自己小组比较的思维过程。(师适当引导并小评)

  (4)教师小结:

  把两张完全相同的正方形纸,一张*均分成4份,表示其中的一份,就是1/4;而一张纸*均分成2份,表示其中的1份,也就是1/2。4份中的一份,比2份中的一分少,也就是*均分的份数越多,每一份反而越少,所以1/4<1/2。

  (5)用同样的方法比较1/8和1/6的大小。

  ①出示图(见课本61页中间右图)。

  ②学生自告奋勇讲解比较的过程。(师适当引导并鼓励)

  ③根据分类总结比较大小的策略。

  (1 ) 学生独立思考比较大小的方法。

  (2 ) 小组交流如何用简洁的语言描述比较大小的方法。

  (3 ) 全班交流,归纳总结:分母相同看分子,分子大的分数大,分子小的分数小;分子是1的分数比大小,分母越大分数反而越小。

  (4 ) 拓展延伸

  为什么?说明:分母相同,表示把一个整体*均分成的份数相同,那么每一份的大小就相同,分子大的表示取得份数,分数就大;分子小的表示取得份数少,分数就小。

  分子是1的分数表示都取其中的一份,分母小的表示把一个整体*均分得的份数少,其中的1份反而大;而分母大的表示*均分得的份数多,其中的一份反而小。

  (三)巩固、实践、应用。

  1、给分数先涂上颜色再比较大小(见课本61页下图)。

  要求学生先独立完成,说一说是怎么想的。

  2、按份数涂颜色,并比较分数的大小。(投影出示)

  (1)、学生独立看一看、涂一涂、比一比。

  (2)小组交流

  (3)全班汇报交流

  3、电脑出示题意:怎样才能*均分呢?

  (1)学生独立审题。

  (2)小组交流,把自己分的思维过程讲给同伴听。

  (3)全班交流。

  (4)教师小评:

  同学们表现的很出色,能够运用自己的智慧独立解决一些问题,希望同学们继续努力.

  (四)课堂小结。

  通过今天的学习你有什么更新的收获?

  通过今天的学习,我们对分数有了进一步的理解,学会了比较分数大小的方法,知道了比较分数的大小分两种情况,也就是分母相同还有分子是1的时候。分母相同时,看分子,分子越大分数越大,当分子是1时,分母越大,分数反而越小。

  案例7

  《吃西瓜》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结合解决问题的过程,探索同分母分数(分母小于10)加减法的计算方法。

  2、理解用分母分数加减法的意义,与整数加减法的意义相同。

  3、能计算同分母分数的加减运算,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

  4、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5、激发学生积极探索求知的欲望。

  教学重难点:

  1、 探索同分母分数加减法的计算方法。

  2、能计算同分母分数的加减运算,并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

  教学准备:

  情境图、每生四张完全相同的圆形纸、投影仪及相应的投影片。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激情导入。

  1、出示情景图

  小熊笨笨要请爸爸品尝自己亲手种植的大西瓜。(板书课题)看它们吃得多有滋味啊!

  2、观察图

  请同学们认真看图,从图中你可以提出哪些数学问题?

  3、汇报

  生交流得出结果 :

  生1:它们一共吃了这个西瓜的几分之几?

  生2:爸爸比笨笨多吃了几分之几?

  生3:还剩几分之几?

  师小结:同学们能够提出这么多的数学问题,可见,你们是一群爱动脑筋的好孩子。下面,我们就来研究这些问题,看谁最有办法。

  (二)动手操作,解决问题

  1、问题一:它们一共吃了这个西瓜的几分之几?

  (1)列出算式:2/8+3/8=

  (2)交流对算式的看法

  师:对,这就是我们今天要认识的新朋友——分数的加法。那分数的加法该怎样做呢?我相信同学们一定能想出办法来对吗?

  (3)学生独立思考。

  (4)小组交流讨论:画图或利用手中的学具(四张完全相同的圆形纸片),分一分、涂一涂、拼一拼。(生操作,师巡视)

  (5)小组汇报

  a组:2个1/8与3个1/8合起来是5个1/8,也就是5/8。

  b组:借用材料

  C组:先吃8份中的2分,又吃了3分,共吃了8份中的5份,也就是5/8。

  师总结讲解:这个西瓜的2/8,也就是把一个西瓜*均分成了8份,笨笨吃了2份,是2个1/8,爸爸吃了三份,是3个1/8,2个1/8与3个1/8合起来是5个1/8,所以2/8+3/8=5/8。

  (5)回到原图验证:

  出示情境图。(笨笨吃了2份,爸爸吃了3份,一共吃了5份,就是5/8)

  师:刚才同学们表现很棒,不仅动手、动脑想出了很多办法,而且计算得也很准确,真不错,那么下面我们再来看一看第二个问题。

  2、问题二:爸爸比笨笨多吃了几分之几?

  (1)生列算式。(指生说,师板书)

  (2)比较问题1:同学们知道这个算式应该叫什么名字吗?(分数的减法)

  对呀,非常好。师板书(分数减法)

  (2) 独立思考,尝试解决。

  师:那怎样求出分数的减法呢?我知道同学们早就迫不及待地想解答了,好,请同学们利用手中的材料与同桌一起来试试。(学生动手画、涂、拼、说。)

  (3) 汇报:

  ① 出示图讲解。

  ② 爸爸吃了这个西瓜的3/8,也就是把一个西瓜*均分成了8份,爸爸吃了其中的3份,是3个1/8,笨笨吃了2份,是2个1/8,3个1/8比2个1/8多了1个1/8。所以 3/8-2/8=1/8

  师小结:同学们确实很棒,自己就能够解决分数的加法和减法了,那么最后一个问题有没有信心解决呢?(有)

  3、问题三:它们吃了5/8,还剩几分之几?

  (1)生独立思考。

  (2)小组内合作学习,教师巡视。

  (3)汇报交流学习方法:

  指生板演,并当小老师讲解。

  ①有学生会说,把一个大西瓜看作整体“1”,

  ②有学生会说8块西瓜是整体“1”。

  ③有部分学生可能会说,“1”是一个大西瓜*均分成了8份,也就是8/8,所以8/8—5/8=(8—5)/8=3/8(师可以及时点拨、引导)

  (4)师小结

  这么难的问题都被我们解决了,可见只要我们多动脑筋,再难的问题也难不到我们。

  (三)巩固应用。

  1、课本P64第一题。

  (1)指生说说图意。

  (2)列式解答。(独立完成)

  (3)说明算理,同桌交流。

  (4)指生汇报检查。

  2、课本P64第二题。

  (1)指生板演,其余生独立完成。

  (2)生当小老师讲解算法。

  (3)总结算法

  今天,同学们学习了分数的加减法,它与我们以前学过的整数加减法有什么不同?(指生交流)。

  (4)师小结分数加减法的规律。

  (四)课堂小结。

  通过这节课学习,同学们有什么新的收获?(指生交流)。

  案例8

  《吃西瓜》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结合解决问题的过程,探索同分母分数加减法的计算方法。

  2、理解同分母分数加减法的意义,与整数加减法的意义相同。

  3、能计算同分母分数的加减运算,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

  4、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5、激发学生积极探索求知的欲望。

  教学重难点:

  1、 探索同分母分数加减法的计算方法。

  2、能计算同分母分数的加减运算,并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

  教学准备:

  情境图、每生四张完全相同的圆形纸、投影仪及相应的投影片

  教学过程:

  (一)学前准备:

  1、复习加减法的意义。

  2、复习分数的有关知识:5/7、4/8、2/3的含义。

  (二)探究新知:

  1、创设情景、引入课题。

  (1)出示情景图

  今天老师给同学们带来了一幅图,请同学们仔细观察,说说你看到了什么?

  (指生交流,师相机板书课题)

  (2)汇报:从图中你可以提出哪些数学问题?

  生交流得出结果 :

  ①他们一共吃了这个西瓜的几分之几?

  ②大熊比小熊多吃了几分之几?

  ③还剩几分之几?

  2、解决问题。

  师:这节课,我们就来解决这几个问题。

  (1)解决问题一:它们一共吃了这个西瓜的几分之几?

  ① 列出算式:2/8+3/8

  ② 交流对算式的看法。

  ③ 学生独立思考。

  ④ 小组交流讨论(可借助准备的材料或借图来分一分、涂一涂、拼一拼)。

  ⑤ 全班交流。

  甲小组:2个1/8与3个1/8合起来是5个1/8,也就是5/8。

  乙小组:借用材料

  丙小组:先吃8份中的2分,又吃了3分,共吃了8份中的5份,也就是5/8。

  ⑥ 回到原图验证:

  出示情景图(小熊吃了2快,大熊吃了3快)

  师小结:看来,不论用哪种方法,同学们都能准确地算出来。下面的问题,也一定难不倒你们。

  (2)独立解决问题二:大熊比小熊多吃了几分之几?

  ① 生独立解决,列出算式。

  ② 生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计算。

  ③ 全班交流。

  (生有的画图、有的折纸、有的涂,用多种方式解决问题)

  (3)集体讨论问题三:它们吃了5/8,还剩几分之几?

  ①生独立列出算式。

  ②思考:1—5/8=?

  (师可以提示怎样把“1”变成可以与5/8相减的分数。)

  a生独立思考。

  b小组交流。

  c全班交流。

  有学生会发现,把一个大西瓜看作整体“1”;有学生会说8块西瓜是整体“1”;有部分学生可能知道,“1”是一个大西瓜*均分成了8份,也就是8/8,所以8/8—5/8=(8—5)/8=3/8(师可以及时点拨、引导)

  师小结:这么难的问题都被我们解决了,可见只要我们多动脑筋,再难的问题也难不到我们。

  (三)巩固应用。新课 标第一 网

  师:妈妈又有了难题要请教我们了,请看:(投影出示)

  1、一根绳子,第一次用了5/9,第二次用去了2/9,一共用去了几分之几?第一次比第二次多用去了几分之几?还剩几分之几?

  5

  9

  2

  9

  第一次用去

  第二次用去

  出示线段图:

  2、课本P64第二题。

  (生独立完成,然后交流算法。)

  3、总结算法。

  今天,同学们通过自己动手、动脑探索出了分数加减法的计算方法。现在我们一起来总结分数加减法的规律。(指生交流)

  (四)课堂小结

  这节课同学们学到了什么?(指生交流)

北师大三年级数学下册教案2

  教学内容:

  课本P6—P7

  教学目标:

  1、结合“买书”的问题情境,探索小数加减法(没有进位或退位)的算理和算法,并经历交流各自算法的过程。

  2、能用小数加减法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感受数学与现实生活的密切联系。

  教学重点:

  探索小数加减法(没有进位或退位)的算理和算法,经历交流各自算法的过程。

  教学准备:

  投影仪。

  教学过程:

  一、旧知迁移导入。

  笑笑在书店买了一套<<十万个为什么>>,花了125元,还剩下13元,笑笑带了多少钱?

  学生独立解决这个问题,全班一起订正。

  二、玩中学。

  1、切入问题,激发学生探究的欲望。

  出示“淘气在书店买了一本<<童话故事>>,花了3.2元。他又买了一本<<数学世界>>,花了11.5元。淘气一共花了多少元?”这个问题,学生认真审题,列出算式。

  2、独立探索,互相交流,分享算法。

  (1)学生独立思考,自主探索小数加法的算法。

  (2)在独立思考的基础上,小组交流。

  (3)看一看书中的小朋友是怎样计算的。其中哪种算法和你的一样?哪一种你没有想到?你还有不同的算法吗?

  (4)小组讨论:教材中的三种算法有什么共同的特点?小数做竖式加法时为什么“小数点一定要对齐”?

  (5)全班交流,明晰小数加法的算理。

  3、试一试。

  (1)完成第1题。

  让学生自己试着解决小数减法的问题,明晰小数减法的算理。完成后全班进行交流,强调算理及算法。

  (2)完成第2题

  学生独立完成,再说一说计算时要注意的问题。

  (3)完成第3题。

  鼓励学生对两个简单小数尽量用心算进行加减,要不失时机地训练学生心算能力。

  三、学中做。

  1、完成“练一练”第1、2题。

  鼓励学生进行心算,直接写出答案,然后小组内互相检查,进行纠错。

  2、森林医生。完成“练一练”第3题。

  独立地发现错误,并指出错误的原因。

  四、做中得。

  完成“练一练”第4题。

  学生独立完成第(1)、(2)小题,再汇报交流。

  第(3)小题要关注哪些学生用了估算解决问题。

  五、总结。

北师大三年级数学下册教案3

  一、单元教学目标:

  1、 结合具体生动的情境与直观操作,初步理解分数的意义,能认、读、写简单的分数。

  2、 经历比较分数大小的过程,能比较简单分数的大小。

  3、 会计算同分母分数(分母小于10)的加减运算。

  4、 能运用分数表示一些事物,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并进行交流。

  二、单元教材分析:

  “认识分数”是学生在学习整数、小数之后关于数的认识的又一次扩展。在本单元,分数被作为整体的一部分来认识,这种认识又和*均分的经验密不可分。其实,学生在正式学习分数以前,“二分之一”“三分之一”等已出现在他们的口头语言中,只是还不曾想过要用什么符号来表示它们。教材结合学生的生活经验和认知规律安排了“分一分(一)”、“分一分(二)”、“比大小”“吃西瓜”四课内容,目的是使学生在自己熟悉并感兴趣的情境中,通过动手操作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初步理解分数所表示的具体意义,掌握比较简单分数大小以及同分母分数加减运算的方法。

  由于“分数”的概念作为一个全新的知识,在小学阶段第一次出现,加上学生的知识水*及抽象思维能力的限制,学生对抽象的分数意义的理解无疑是学习的难点,当然也是学习的重点,因为它不仅是比较分数的大小和分数加减计算的基础,又是形成数学思想方法的重要途径之一。具体地说理解分数的意义,认、读、写简单的分数,比较简单分数的大小,计算同分母分数的加减法运算是本单元的教学重点;理解分数的意义,运用分数表示一些事物并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是本单元的教学重点。

  本单元的学习,对学生的“数”的系统概念的形成、抽象思维能力的发展、应用知识解决问题能力 的提高等方面有重要意义,为以后学习更复杂的分数知识打下基础。

  三、单元教学建议:

  1、 在具体生动的情境中学习和理解分数的意义。

  分数概念是学生初次接触的重要基础知识,建立这个概念的过程是很慢的,且具有较大的理解层面上的难度。教学时要结合具体的学习内容,创设具体生动的问题情境,激活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充分利用实物操作,图形直观等手段,使学生逐步理解分数的意义。

  2、 为学生提供动手操作、独立思考与合作交流的机会。

  数学教学是数学活动的教学,是学生观察、猜测、实验、操作、独立思考与合作交流的过程。教材为学生提供了大量自主学习的机会,如:“分一分”、“折一折”、“试一试”、“练一练”等,不仅是为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更重要的目的是让学生在自主的数学活动中理解数学、体验数学。教学时,要为学生提供充分的动手操作、独立思考与合作交流的机会,让学生在丰富多彩的活动中感受做数学的乐趣。

  3、 学习分数 加减运算与解决问题的过程结合起来。

  在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学习分数加减计算,有助于学生理解分数加减的实际意义,体会学习它的必要性。在探索分数加减算法时,借助图形直观,利用“数形结合”的方法,使学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理解并掌握分数加减的算法原理。

  四、教学案例:

  案例1

  《分一分(一)》教学实录

  教学目标

  1、结合具体情境和直观操作,初步理解分数的意义,能认、读、写简单的分数.

  2、会用涂色、折纸等方式,表示简单的分数.

  3、在学习活动中体会学习分数的必要性,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精神和合作意识.

  教学重点、难点:

  1. 理解分数的意义,会读、会写简单的分数。

  2. 会用折纸、涂色等方式,表示简单的分数。

  教具学具准备

  1、猴头、桃子的图片。

  2、正方形纸、水彩笔、直尺。

  3、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激发兴趣

  1、分桃子

  师:今天,课堂上来了两位小客人。瞧,他们是谁?

  生异口同声:猴子(师出示猴头图片贴在黑板上)

  师:咱们都知道他们最爱吃——

  生异口同声:桃子。(师出示4个桃子图片贴在黑板上。)

  师:如果把4个桃子分给2只猴子,可以怎么分?

  (学生思考,汇报)

  生1:一只猴子2个桃子,另一只猴子也2个桃子。

  生2:一只猴子3个桃子,另一只猴子1个桃子。

  生3:每只猴子分2个桃子。

  师;你认为哪种分法最公*,为什么?

  生1:我认为每只猴子分2个桃子最公*,因为他们分的桃子一样多。

  生2:每只猴子分2个桃子公*,因为是*均分的。

  师:对,把4个桃子分给2只猴子,每只猴子分2 个,这是我们以前学过的*均分。如果把2个桃子*均分给2 只猴子,每只猴子分几个?(师拿去黑板上的2个桃子图片)

  生:每只猴子分1个。

  师:如果把1个桃子*均分给2只猴子,应该怎么分?(师拿去黑板上的1个桃子图片)

  生:1只猴子一半。(师把预先*均切开的1个桃子图片贴在黑板上)

  2、表示“一半”

  师:请小朋友们动脑筋,想一想:用什么方式来表示“一半”呢?

  (学生独立思考)

  师;把你表示一半的方法和同伴交流一下吧!

  (小组交流)

  师:谁愿把你表示“一半”的方法展示给大家?

  生1:我把一块橡皮分成2块,每块是一半。

  师:想一想,怎么分成2块,每块是谁的一半。

  生2:把一块橡皮*均分成2块,每块是橡皮的一半。

  生3:我用1/2表示一半。

  师:你在哪里见过?

  生:在书上看到的。

  师;看来,你是个爱读书的好孩子。

  生1、生2、生3、生4分别画了 表示一半。

  师:刚才,小朋友们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表达了心中的一半,真不错。下面,咱们听听智慧老人是怎么说的。

  (大屏幕播放:历史上每一个数学符号从发明到被普遍认可,都经过一个漫长的过程。现在全*用的表示“一半”的数学符号是1/2。)

  (二)动手操作、探究新知

  1、认识1/2

  师:刚才我们把1个桃子*均分给2只猴子,每只猴子分到一半,也就是分了这个桃子的1/2,请小朋友们说老师是怎么分的?

  生:把一个桃子*均分给2只猴子,每只猴子分桃子的1/2。

  师:好,我们一起来说。

  (师生边做动作边说:“把一个桃子*均分成2份,其中的一份是这个桃子的1/2。)

  师:把一个桃子*均分成2份,其中的一份是这个桃子的1/2,1/2怎么写呢?

  (师指导写1/2)

  师:桃子的一半可以用1/2表示,物体或图形的一半也能用1/2表示吗?听了淘气的话,你们就知道了。

  (大屏幕播放淘气说:“分别涂出它们的1/2。”以及课本56页涂一涂的内容)

  (学生动手涂)

  师:请选择你喜欢的图形说一说它的1/2。

  生1:我把一个圆*均分成2份,其中的一份是它的1/2。

  生2:我把一片树叶*均分成2份,其中的一份是树叶的1/2。

  ……

  师: 小朋友们不仅涂得好,说得也不错。

  2、认识1/4、2/4、3/4、4/4

  师:看见小朋友们津津有味地学习,笑笑也来了。听,她约我们干什么?

  (大屏幕播放笑笑说:“把一张正方形的纸*均分成4份。”)

  (学生独立折纸)

  师:谁把你折的到前面来展示一下?

  (学生拿着作品到前边介绍所折的方法)

  师:请同学们观察,这三种折法一样吗?如果笑笑看见了会高兴吗?为什么?

  生:三种折法不一样,但都是把一张纸*均分成四份,所以笑笑会很高兴。

  师:笑笑想约我们做涂色游戏,喜欢吗?“

  生异口同声:喜欢。(大屏幕显示课本57页折一折:①、②、③、④的内容。)

  师:这是做涂色游戏的方法和步骤,请小朋友们在小组内读一读、涂一涂、说一说、填一填,小组合作完成好吗?

  (学生动口说、动手涂、动笔填,教师巡视)

  师:哪个小组到前面来把你们的作品说给大家听听。

  生1:我把一张纸*均分成四份,把其中的一份涂上颜色,涂色部分是这张纸的1/4。

  生2:我把其中的2份涂上颜色,涂色部分是这张纸的2/4。

  生3:我把其中的3份涂上颜色,涂色部分是这张纸的3/4。

  生4:我把其中的4份涂上颜色,涂色部分是这张纸的4/4。

  师:把这张纸的4/4涂上颜色,是涂了这张纸的多少呢?

  生4:就是涂了这张纸的全部。

  师:听明白了吗?谁再来说说这张纸的4/4是什么意思?

  生5:这张纸的4/4也就是这张纸。

  (一组四名学生介绍作品后贴到黑板上并写上相应的分数。)

  师:好,还有不同的涂法吗?请到前面来展示给大家。

  (生把不同的作品贴到黑板上)

  3、认识分数各部分的名称

  师:像1/2、1/4、2/4……这样的数,它们有一个共同的名字,知道的请举手。

  (一生说“分数”并板书课题)

  师:你写的“分数”2字真漂亮,请领读一遍。

  (生领读课题)

  师:每个分数的各部分都有自己的名字,例如:3/4,中间的短横线叫分数线,表示*均分,分数线下面的数字叫分母,表示*均分了几份;分数线上面的数字叫分子,表示其中的几份。师板书:

  分子

  分数线

  分母

  读作四分之三

  3

  4

  师:谁说说3/4的意思。

  (生说略)

  4、联系生活

  师:你能说说在生活中见到的分数吗?

  生1:我经常吃一个苹果的1/2。

  生2:有一次,妈妈把一张油饼*均分成4份,爸爸吃了2/4,我和妈妈分别吃了1/4。

  生3:我能把一张长方形纸*均分成32份,用彩笔涂出它的5/32。

  生4:伊拉克的石油资源占世界的11/100。

  师:你是怎么知道的?

  生4:在报纸上看到的。

  师:小朋友们从生活中发现了这么多分数,看来分数就在我们的身边啊!

  (三)、应用新知,解决问题

  师:下面,我们用今天学过的分数知识解决一些问题。

  1、说一说

  (学生思考后交流略)

  2、用分数表示下面各个图形中的涂色部分,并读一读。

  (学生独立作题,然后交流略)

  3、下面的分数表示阴影,对吗?

  (①、②、③小题略)

  师:用4/6表示阴影,对吗?

  生异口同声:不对

  师:为什么不对?

  生:应该用8/12表示。

  生:因为把一个长方形*均分成1/2份,有8份涂了颜色,所以用8/12表示是对的。

  师:有不同意见吗?

  生异口同声:没有。

  师:请同学们动脑筋想一想,阴影部分到底能不能用4/6表示?

  (学生思考)

  师 :把你的想法和同伴说一说。

  师:谁再来发表意见。

  生:可以用4/6表示,假设中间的横线没有才能看出来。

  生:在这个长方形中,竖着的几条线段把长方形*均分成了6份,这6份中的4份是阴影,所以用4/6表示是对的。

  师:听懂他的意思了吗?谁来解释一下。

  生(指着图形):中间竖着的5条线段确实把长方形*均分成6份,其中的4份是阴影,所以用4/6表示可以。

  师:其他同学还有什么问题吗?

  生:这个图形中的阴影,用4/6表示是对的,用8/12表示也可以,难道4/6和8/12相等吗?

  师:对这个问题,谁有看法?

  生:既然用4/6和8/12都可以表示阴影部分,那4/6和8/12肯定是相等的。

  师:谢谢同学们的创新发现和精彩解释,4/6确实和8/12是相等的。

  (四)、总结延伸

  师: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

  (学生交流略)

  师:老师相信,通过你们以后的学习,会有更大的收获。

  案例2

  《分一分(一)》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结合具体的情境和直观操作,初步理解分数的意义,体会学习分数的必要性。

  2、会用折纸涂色等方式,表示简单的分数。

  3、学会分数的读、写,从中感受分数与*均分的内在联系。

  教学重点、难点:

  1、理解分数的意义,会读、写简单的分数。

  2、会用折纸、涂色等方式,表示简单的分数。

  教具学具准备:

  苹果2个,正方形、长方形纸片若干,投影仪,录音机。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引入新课

  同学们,在日常生活中你们分吃过苹果吗?淘气和笑笑也经常分吃苹果。他们在分苹果时遇到了新的数学问题,你们想知道吗?

  1、出示情境图。

  这是教材为我们提供的两幅淘气和笑笑分苹果的情境图,请大家带着下面的问题读图:

  (1) 这两幅图分别表达了什么意思?

  (2) 淘气和笑笑是怎样分苹果的?

  (3) 他们遇到了什么数学问题?

  2、组织学生讨论交流(板书:*均分——一半)

  3、用各种方式表示一半或半个。

  4、引入1/2。

  同学们,用了这么多不同的方式方法表示了一半,真不错,这就是一种发明,一种创造,但各种表示方式标准不统一,让我们请教一下智慧老人吧。

  (放录音)历史上每一个数学符号从发明到被普遍认可,都经历了十分漫长的岁月。现在*用的表示“一半”或“半个”的数学符号是1/2。

  你们知道像1/2这样的数叫什么数吗?(板书:分数)

  (二)动手操作,探究新知

  1、认识1/2

  (1)涂一涂,感受1/2(见课本56页)。

  a 要分别涂出他们的1/2,你认为首先应该怎样做?

  b 其中六边形、圆、和正方形有几种不同的分法?

  c 利用投影进行交流,每一个1/2分别表示什么?

  (2)折一折,做出1/2。

  a 独立操作。

  b 展示各种不同的表示方法。

  2、认识1/4、2/4、3/4、4/4。

  (1) 折一折,用你喜欢的方法,将一张正方形纸*均分成4份。

  (2) 涂一涂。

  a 将其中的一份涂.......喜欢的颜色,涂色部分是这张正方形纸的1/4,其余部分是这张纸的( )。

  b 将其中的两份涂上颜色,涂色部分是这张纸的( )。

  c 将其中的三份涂上颜色,涂了这张纸的( ),还有这张纸的( )没涂颜色

  d 如果将所有的4份都涂上颜色,那么就涂了整个正方形纸片的( )。

  分法与涂法展示交流。

  通过以上操作与实践,你能说出1/4、2/4、3/4、4/4表示的具体意义吗?你能不能再举几个例子?这几个分数和1相比,你认为有什么关系?

  3、学习分数各部分名称和分数的读、写。

  (1) 你发现一个分数由哪几部分组成?

  (2) 你知道各部分分别叫什么吗?一个分数应该怎么读?

  3… …分子

  板书: … 分数线 读作四分之三

  4…… 分母

  (3)你认为分数该怎样写?为什么?看到这些分数,你想到了哪个运算符号?

  (4)由3/4读作四分之三,你认为3/4表示什么意思1/4、2/4、4/4呢?

  (5)想一想,分数和什么分法有关系?

  4、尝试运用

  (1) 看图说一说、写一写、读一读(图见57页下方)

  a 读出每一个分数。

  b 写出每一个分数(注意,先居中写出分数线,再写分母,后写分子)

  c 说出每一个分数所表示的含义

  如:1/3表示把一段绳子*均分成3份,其中的一份就是这根绳子的1/3。

  (2) 联系实际,体会分数就在身边。

  我们已经知道,1/2、1/3、3/4、5/6等这些数都是分数,你能否联系自己的见闻说一个你曾经见过的或听到的分数吗?如:

  a 用这块地的2/5种大蒜

  b 有1/2的大棚被大风刮坏了

  c 今年的人*均收入比去年增长14/100。

  (三)巩固与应用

  1、用分数表示下面各图中的涂色部分,并读一读(图见58页第1题)

  (1)独立写出各图中涂色部分表示的分数,巡示指导分数的写法。

  (2)指名读出各分数

  (3)组内说一说各分数所表示的意义。

  2、按分数把下面各图形涂上颜色(图见58页第2题)

  (1)各分数表示的意义分别是什么?

  (2)你为什么这样涂?

  3、判断:用下面的分数表示各图的阴影部分对吗?(图见58页第3题)

  (1)独立判断。

  (2)交流判断的理由。

  (3)分数的产生和哪一种分法有关系?

  4、左图中有 ,请你用所学知识解释下列问题(见图58页第4题)

  (1)哪一个图形的涂色部分等于它的1/2?

  (2)哪一个图形的涂色部分大于它的1/2?

  (3)哪一个图形的涂色部分小于它的1/2?

  a 由这些及以上的各个图形,你想到了我们刚刚学过的哪方面的知识?

  b 你是如何进行判断的?你的理由或根据是什么?

  5、判断正误。

  (1)把一根铁丝分成8份,其中的3段就是这根铁丝的3/8。( )

  (2)把一个苹果分给小红和小冬,每人分得这个苹果的1/2。( )

  (3)一块不规则的地块是无法把它*均分成2份、3份或几份的。( )

  (4)一个苹果的1/2和一个橘子的1/2不相等。( )

  a 组内讨论。

  b 全班交流。

  (四)小结

  这节课我们认识并学会了有关分数的哪些方面的知识?分数和什么分法有关系?读分数和写分数的顺序有什么区别?到现在我们已经学过了哪几种数?请你说一说。

  案例3

  《分一分(二)》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结合具体情境,进一步理解分数的意义。

  2、在动手分一分中,体会一个整体可以由许多个体组成,会用分数表示它的一部分,进一步拓展分数的意义。

  3、在学习过程中鼓励学生积极地独立思考和主动尝试的学习风格。

  教学重点、难点:

  体会一个整体可以由许多个体组成,会用分数表示它的一部分,进一步理解分数的意义。

  教学准备:

  剪刀、正方形纸片、投影片、水彩笔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激趣导入

  同学们,听说你们动手操作的能力特别强,是这样吗?那来展示一下的动手能力,好不好?

  请同学们剪下附页2中的图7的正方形纸片,给它涂上红、黄、蓝三种颜色。

  1、生动手操作,剪一剪、涂一涂。

  2、小组讨论。

  3、展示交流自己的作品。

  师:看来同学们的动手能力可真棒!不知解决问题的能力怎么样呢?接下来让我们来证明我们解决问题的能力也是很棒的,好不好?

  (1) 说一说:

  ①*正方形占大正方形的()/()

  ②蓝色小正方形占大正方形的()/()。

  ③黄色小正方形占大正方形的()/()。

  (2) 鼓励学生独立完成。

  (3) 集体交流。

  师:看来同学们不仅动手能力强,解决问题的能力也是很棒的。如果老师把这道题变一下,你还能不能完成的同样出色呢?

  (二)、自主探索,学习新知

  1、分一分

  师:请同学们把你涂好色的9个小正方形用剪刀分开。想一想,每种颜色的正方形占这些正方形的几分之几?

  (1)生动手分一分。

  (2)独立思考,完成下面的小题:

  ① 红色占所有正方形的()/()。

  ② 黄色占所有正方形的()/()。

  ③ 蓝色占所有正方形的()/()。

  (3)在小组内交流自己解题的思维过程。

  (4)全班交流。

  师小结:同学们通过自己的探索,能运用分数来表示由许多个体组成的一个整体中的一部分,真了不起!希望同学们继续加油,努力!

  2、试一试

  师:像这样的事例在我们的生活中随处可见。比如在公园里我们就会遇到用分数来表示的一些事物。(投影出示59页的试一试)。请同学们认真观察这幅图,独立思考完成下面的小题。

  (1)出示问题:

  ①一共有多少只蝴蝶?

  ②白蝴蝶占所有蝴蝶的()/()。

  ③花蝴蝶占所有蝴蝶的()/()。

  (2)学生独立做题。

  (3)在小组内交流自己的想法。

  (4)全班汇报交流。

  师小结:通过动手操作和自主探索,我们知道了一个整体可以由若干个体组成,分数可以表示它的一部分。

  3、找分数:你还能从图中找到一些分数吗?

  ①学生独立思考。

  ②全班交流。

  师小结:5个孩子,花坛里的10朵花都可以看成一个整体,再从中找到分数。你能说一说用分数表示一些事物时,要注意什么吗?当用分数表示一些事物并解决一些实际问题时要注意把谁看作整体,这个整体也可以由许多个体组成,确定整体和个体的关系,从中找到分数。

  (三)、解释与应用

  1、尝试练习(投影出示课本60页练一练1、2两题)。

  学生理解题意、独立思考,然后在小组内交流自己解题的思维过程,最后在全班汇报交流。

  2、巩固提高

  (1)投影出示课本60页的第3题:他们拿到的铅笔一样多吗?

  先理解题意、独立思考;然后同桌合作,利用实物进行演示;最后得出结论:他们拿到的铅笔不一样多。

  (2)我们对分数又有了新的认识,你能举一些生活中的事例来说一说吗?

  (学生交流略)

  (四)、课堂小结

  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吗?(学生交流略)。相信你在以后的学习中会有更大的收获。

  案例4

  《分一分(二)》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结合具体情境,进一步理解分数的意义。

  2、在动手分一分中体会一个整体可以由许多个个体组成,会用分数表示它的一部分,进一步拓展分数的意义。

  3、在学习过程中鼓励学生积极地独立思考和主动尝试的学习风格。

  教学重点、难点:

  体会一个整体可以由许多个体组成,会用分数表示它的一部分,进一步理解分数的意义。

  教学准备:

  剪刀、正方形纸片、投影片、水彩笔

  教学过程:

  (一)、复习旧知,导入新课.

  师:老师带来了几张图片,我看哪颗“智慧星”能用分数表示出各图中的涂色部分。

  (鼓励学生说一说解题的思考过程).

  师:看来同学们已经掌握了一些分数的知识。今天,我们继续学习分数知识“分一分(二)。”

  板书课题:分一分(二)

  (二)、游戏体验,主动探索

  1、涂色游戏

  师:同学们喜欢做游戏吗?那么今天我们就来做涂色游戏,好吗?

  我们先把这张正方形纸剪开,分成9个小正方形,再给它们涂上红、黄、蓝三种不同的颜色。

  (生动手操作,体会一个整体可以由许多个体组成 。)

  师:同学们的手真巧,一会儿就做好了。你们有没有信心根据涂好色的正方形完成下面的几道小题呢?

  2、分一分

  (1)、学生根据涂好色的小正方形完成下面各题:

  红色占所有正方形的()/()。

  黄色占所有正方形的()/()。

  蓝色占所有正方形的()/()。

  (2)、小组内交流自己的想法。

  (3)、全班交流。

  师小结:我们知道小正方形共9个,红色的有2个,黄色的有3个,蓝色的有4个(红、黄、蓝颜色的小正方形的个数不唯一),所以红色、黄色、蓝色分别占所有正方形的2/9、3/9、4/9。

  3、试一试

  同学们通过自己的思考探索,能运用分数表示事物间的关系,真了不起!我这里还有一幅图,同学们能不能也把这幅图中的事物用分数给表示出来呢?

  (1)、投影出示课本59页的试一试。

  ①一共有几只蝴蝶?

  ②白蝴蝶占所有蝴蝶的()/()。

  ③花蝴蝶占所有蝴蝶的()/()。

  师引导学生根据问题细心观察主题图,然后鼓励学生独立思考,完成以上各题。

  4、 找分数

  你在用分数表示事物时是怎么想的?你还能从图中找出一些分数吗?

  (1)、生独立观察,发现分数。

  (2) 鼓励学生讲是如何发现分数的

  (3)师小结:在用分数表示一些事物和解决一些问题时,首先要确定把谁看作一个整体,确定整体和个体的关系,从中发现分数。

  (三)、巩固练习

  1、基本练习

  (1)投影出示课本60页的练一练第1题。

  ①让生弄懂题意,独立思考完成。

  ②让学生讲思考过程。

  (2)投影出示课本60页的第2题。

  ①学生独立做题。

  ②小组交流。

  ③组长汇报。

  师:同学们解释得非常精彩,下面的题同学们能不能做得同样精彩呢?

  2、拓展应用

  投影出示课本60页的第3题:它们拿的铅笔一样多吗?

  (1)同桌合作,实物演示。

  (2)交流结论:因为笑笑拿了6枝铅笔的1/2,淘气拿了4枝铅笔的1/2,“1/2”所对应的整体不同,所以他们拿到的铅笔不一样多。

  (四)、课堂小结:

  师:通过今天的学习,你又有什么收获?

  通过今天的学习,我们体会到了一个整体可以由许多个体组成,并且学会了用分数表示它的一部分。

  案例5

  《比较大小》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通过比较分数的大小,加深对分数意义的理解.

  2、能比较分母相同的或分子是1的两个分数的大小.

  3、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观察比较和初步对比、总结的能力。

  4、在引导学生探索知识的过程中,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

  教学重点、难点:

  掌握分数大小的方法,能正确的比较分母相同或分子是1的两个数的大小。

  教具准备

  1、多媒体

  2、完全相同的正方形纸若干帐、水彩笔

  3、10根小棒

  教学过程:

  (一)情境导入

  同学们喜欢看动画吗?(生:喜欢)下面我们就一起欣赏一段非常有意思的动画。

  电脑出示:(动画大意)猪八戒在取经的路上,忽然找到一个大西瓜,他刚要吃,悟空一个筋斗翻到了他的跟前:八戒,这个西瓜我们分开吃,你吃西瓜的1/2,我吃西瓜的1/2,(师板书:1/2)八戒听了满脸不高兴,这个西瓜是我发现的,我要多吃,我要吃西瓜的1/4(师板书1/4)

  师:同学们说,八戒能多吃到西瓜吗?

  生:能(不能)

  要想知道八戒能不能多吃到西瓜,我们必须解决一个什么问题呢?

  生:比较一下1/2和1/4谁大谁小?

  师:这节课我们就来研究比较一下分数的大小(板书课题:比大小)

  (二)探究新知

  1、比较分子是1的分数大小

  (1)质疑:

  下面我们就来比较以下1/2和1/4(指板书)谁大谁小?为了直观地比较出谁大谁小,请同学们四人一组,拿出手中的正方形纸分一分,涂一涂,发挥集体的力量,看能不能得到答案。

  (2)四人一组合作学习,分一分,涂一涂,比一比,说一说。

  (3)交流汇报

  ① 出示图(见课本61页右上图)。

  ② 小组选代表说出自己的小组比较的思维过程(师适当引导并小评)

  (4)小结:把两张完全相同的正方形的纸,一张*均分 成4份,表示其中的一份,就是1/4,而一张纸*均分成2份,表示其中的一份,也就是1/2,4份中的一份比2份中的一份少,也就是*均分 的份数越多,得到的一份越少,所以1/2>1/4.

  刚才我们知道了把两张相同的正方形的纸分成不同的份数,都取其中1份,这样的两个分数谁大谁小,而如果把两张相同正方形的纸都分成相同的几份,取不同的份数,这样的两个分数,哪一个大哪一个小呢?

  1、比较分母相同的分数的大小。

  (1)质疑

  “3/4和1/4谁大?”(同时板书)你们是怎么想的,用比较1/2和1/4的方法,四人一组分一分,比一比。

  (2) 四人一组合作学习,分一分,涂一涂,比一比、说一说。

  (3) 交流汇报。

  ①出示图(见课本61页左上图)。

  ②小组选代表发言说出小组比较的思维过程。

  (4)小结:把两张完全相同的正方形的纸*均分成四份,表示其中的3份也就是3个1/4,而另一张纸表示其中的1份,也就是1个1/4,所以3/4>1/4。

  3 、试一试,让学生独立完成。

  (1),填分数,比大小。(见课本61页中间图)。

  (2)、给分数先涂上颜色再比较大小(见课本61页下图)。

  要求学生独立先独立完成,再说一说是怎样想的。

  4、分类整理寻找规律。

  (1)分类。

  把上述六组分数比大小进行分类。

  一类:分母相同的分数比大小。

  二类:分子是1的分数比大小。

  (2)小组交流总结比较大小的方法。

  (3)全班交流,发现规律。

  分母相同的分数,分子大的分数大,分子小的分数小。

  分子相同的分数,分母大的分数,反而越小。

  (4)拓展延伸

  为什么?说明:分母相同,表示把一个整体*均分成的份数相同,那么每一份的大小就相等。分子大的表示取得份数多,分数就大。

  分子是1的分数,表示取其中的一份,分母小的表示把一个整体*均的分数少,其中的一份反而大,而分母大的表示*均分得的份数多,其中的一份反而小。

  (三)实践应用

  1、按分数涂料颜色并比较分数的大小(电脑出示)

  (1)学生独立,看 一看,涂一涂,比一比。

  (2)小组交流。

  (3)全班汇报交流。

  2、在下面的图形中,涂出它们的1/4,(电脑出示)

  (1)学生独立,画一画,涂一涂。

  (2)小组比一比。

  (3)全班交流并个别展示。

  3、电脑出示题意怎样才能*均分呢?

  (1)学生独立审题。

  (2)小组交流:把自己*均分的思维过程讲给同伴听。

  (3)全班交流。

  (4)教师小评:同学们表现得很出色,能够运用自己的智慧独立解决一些问题,希望同学们继续努力,对于下面的问题,大家有信心吗?

  (四)拓展延伸

  准备10根小棒,拿出全部的3/10,再拿出剩余的1/7,再拿出剩下的1/2,最后还剩多少根?

  (1)明白题意后,同桌互做。

  (2)找两生到前面表演

  (3)全班交流每一次要求的含义及最后的结论。

  (4)拓展提问:对于分数,你有了那些更深的认识?

  (五)课堂小结

  通过今天的学习,我们对分数有了进一步的理解,学会了比较分数大小的方法,知道了比较分数的大小分两种情况,也就是分母相同还有分子是1的时候。分母相同时,看分子,分子越大分数越大,当分子是1时,分母越大,分数反而越小。

  案例6

  《比大小》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通过比较分数的大小,加深对分数意义的理解。

  2、能比较分母相同的或分子是1的两个分数的大小。

  3、培养学生动手操作,观察比较和初步对比、总结的能力。

  4、在引导学生探索知识的过程中,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

  教学重点、难点

  掌握比较分数的大小的方法,能正确比较分母相同或分子是1的两个分数的大小。

  教具准备

  1、投影仪及相应的投影片

  2、完全相同的正方形纸若干张,水彩笔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1、创设情境,复习旧知

  在前面我们已经认识了几分之几的分数,同学们能够通过折纸的方法表示出一些你喜欢的分数吗?

  (1)学生用纸折分数

  (2)小组交流自己是怎么做的,表示出了那些分数。

  (3)全班交流汇报展示的过程,有针对性的张贴并板书四组分数:(3/4,1/4)、

  (1/4,1/2)、(3/8,1/8)、(1/8,1/6)。

  2、观察分数,组织分类。

  刚才老师把同学们展示的分数张贴了四组,请同学们仔细观察一下这四组分数,你能给它分一下类吗?

  (1)学生独立观察每组分数的特点

  (2)小组讨论交流如何分类

  (3)全班交流:小组选代表陈述分类的思维过程。

  (4)教师小结:我们把分数分成了两类:一类是分母相同,分子不同,像3/4和1/4、3/8和1/8,一类是分子都是1,而分母不同,像1/4和1/2、1/8和1/6

  3、引导质疑,引入课题

  对于刚才我们分出的这两类分数,大家想研究它们哪方面的问题?

  (1)生充分说出自己的想法:

  生1:我想知道两个分数哪一个大,哪一个小?

  生2:我想知道两个分数的和是多少

  生3:…

  (2)有选择的解决问题

  同学们提出的问题可真多,下面我们就来解决比较一下两个分数,哪个大哪个小这一问题,好吗?(板书课题:比大小)

  (二)探究新知:

  1、比较分母相同的分数的`大小。

  (1)质疑:

  “3/4和1/4谁大?你是怎么想的,四人一组拿出手中另一张正方形纸分一分,涂一涂,发挥集体的力量,看能不能得到答案”

  (2)四人一组合作学习,分一分,涂一涂 ,比一比,说一说。

  (3)交流汇报。

  ① 出示图(见课本61页右上图)。

  ② 小组选代表说出比的思维过程

  (3)教师小结:

  把两张完全相同的正方形纸*均分成四份,表示其中的3份,也就是三个1/4,而另一张纸表示其中的一份,也就是一个1/4,3个1/4比一个1/4大,所以3/4>1/4。

  (4)用同样的方法比较3/8和1/8的大小。

  ① 出示图(见课本61页中间左边图)。

  ② 学生争当“小老师”自行讲解比的过程。

  2、比较分子是1的分数的大小。

  (1)质疑:

  “1/4和1/2谁大呢?大家是怎么想的,用刚才比较的方法,四人一组想一想”。

  (2)四人一组合作学习,分一分、涂一涂、比一比、说一说。

  (3)交流汇报。

  ① 出示图(见课本61页右上图)。

  ② 小组选代表说出自己小组比较的思维过程。(师适当引导并小评)

  (4)教师小结:

  把两张完全相同的正方形纸,一张*均分成4份,表示其中的一份,就是1/4;而一张纸*均分成2份,表示其中的1份,也就是1/2。4份中的一份,比2份中的一分少,也就是*均分的份数越多,每一份反而越少,所以1/4<1/2。

  (5)用同样的方法比较1/8和1/6的大小。

  ①出示图(见课本61页中间右图)。

  ②学生自告奋勇讲解比较的过程。(师适当引导并鼓励)

  ③根据分类总结比较大小的策略。

  (1 ) 学生独立思考比较大小的方法。

  (2 ) 小组交流如何用简洁的语言描述比较大小的方法。

  (3 ) 全班交流,归纳总结:分母相同看分子,分子大的分数大,分子小的分数小;分子是1的分数比大小,分母越大分数反而越小。

  (4 ) 拓展延伸

  为什么?说明:分母相同,表示把一个整体*均分成的份数相同,那么每一份的大小就相同,分子大的表示取得份数,分数就大;分子小的表示取得份数少,分数就小。

  分子是1的分数表示都取其中的一份,分母小的表示把一个整体*均分得的份数少,其中的1份反而大;而分母大的表示*均分得的份数多,其中的一份反而小。

  (三)巩固、实践、应用。

  1、给分数先涂上颜色再比较大小(见课本61页下图)。

  要求学生先独立完成,说一说是怎么想的。

  2、按份数涂颜色,并比较分数的大小。(投影出示)

  (1)、学生独立看一看、涂一涂、比一比。

  (2)小组交流

  (3)全班汇报交流

  3、电脑出示题意:怎样才能*均分呢?

  (1)学生独立审题。

  (2)小组交流,把自己分的思维过程讲给同伴听。

  (3)全班交流。

  (4)教师小评:

  同学们表现的很出色,能够运用自己的智慧独立解决一些问题,希望同学们继续努力.

  (四)课堂小结。

  通过今天的学习你有什么更新的收获?

  通过今天的学习,我们对分数有了进一步的理解,学会了比较分数大小的方法,知道了比较分数的大小分两种情况,也就是分母相同还有分子是1的时候。分母相同时,看分子,分子越大分数越大,当分子是1时,分母越大,分数反而越小。

  案例7

  《吃西瓜》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结合解决问题的过程,探索同分母分数(分母小于10)加减法的计算方法。

  2、理解用分母分数加减法的意义,与整数加减法的意义相同。

  3、能计算同分母分数的加减运算,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

  4、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5、激发学生积极探索求知的欲望。

  教学重难点:

  1、 探索同分母分数加减法的计算方法。

  2、能计算同分母分数的加减运算,并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

  教学准备:

  情境图、每生四张完全相同的圆形纸、投影仪及相应的投影片。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激情导入。

  1、出示情景图

  小熊笨笨要请爸爸品尝自己亲手种植的大西瓜。(板书课题)看它们吃得多有滋味啊!

  2、观察图

  请同学们认真看图,从图中你可以提出哪些数学问题?

  3、汇报

  生交流得出结果 :

  生1:它们一共吃了这个西瓜的几分之几?

  生2:爸爸比笨笨多吃了几分之几?

  生3:还剩几分之几?

  师小结:同学们能够提出这么多的数学问题,可见,你们是一群爱动脑筋的好孩子。下面,我们就来研究这些问题,看谁最有办法。

  (二)动手操作,解决问题

  1、问题一:它们一共吃了这个西瓜的几分之几?

  (1)列出算式:2/8+3/8=

  (2)交流对算式的看法

  师:对,这就是我们今天要认识的新朋友——分数的加法。那分数的加法该怎样做呢?我相信同学们一定能想出办法来对吗?

  (3)学生独立思考。

  (4)小组交流讨论:画图或利用手中的学具(四张完全相同的圆形纸片),分一分、涂一涂、拼一拼。(生操作,师巡视)

  (5)小组汇报

  a组:2个1/8与3个1/8合起来是5个1/8,也就是5/8。

  b组:借用材料

  C组:先吃8份中的2分,又吃了3分,共吃了8份中的5份,也就是5/8。

  师总结讲解:这个西瓜的2/8,也就是把一个西瓜*均分成了8份,笨笨吃了2份,是2个1/8,爸爸吃了三份,是3个1/8,2个1/8与3个1/8合起来是5个1/8,所以2/8+3/8=5/8。

  (5)回到原图验证:

  出示情境图。(笨笨吃了2份,爸爸吃了3份,一共吃了5份,就是5/8)

  师:刚才同学们表现很棒,不仅动手、动脑想出了很多办法,而且计算得也很准确,真不错,那么下面我们再来看一看第二个问题。

  2、问题二:爸爸比笨笨多吃了几分之几?

  (1)生列算式。(指生说,师板书)

  (2)比较问题1:同学们知道这个算式应该叫什么名字吗?(分数的减法)

  对呀,非常好。师板书(分数减法)

  (2) 独立思考,尝试解决。

  师:那怎样求出分数的减法呢?我知道同学们早就迫不及待地想解答了,好,请同学们利用手中的材料与同桌一起来试试。(学生动手画、涂、拼、说。)

  (3) 汇报:

  ① 出示图讲解。

  ② 爸爸吃了这个西瓜的3/8,也就是把一个西瓜*均分成了8份,爸爸吃了其中的3份,是3个1/8,笨笨吃了2份,是2个1/8,3个1/8比2个1/8多了1个1/8。所以 3/8-2/8=1/8

  师小结:同学们确实很棒,自己就能够解决分数的加法和减法了,那么最后一个问题有没有信心解决呢?(有)

  3、问题三:它们吃了5/8,还剩几分之几?

  (1)生独立思考。

  (2)小组内合作学习,教师巡视。

  (3)汇报交流学习方法:

  指生板演,并当小老师讲解。

  ①有学生会说,把一个大西瓜看作整体“1”,

  ②有学生会说8块西瓜是整体“1”。

  ③有部分学生可能会说,“1”是一个大西瓜*均分成了8份,也就是8/8,所以8/8—5/8=(8—5)/8=3/8(师可以及时点拨、引导)

  (4)师小结

  这么难的问题都被我们解决了,可见只要我们多动脑筋,再难的问题也难不到我们。

  (三)巩固应用。

  1、课本P64第一题。

  (1)指生说说图意。

  (2)列式解答。(独立完成)

  (3)说明算理,同桌交流。

  (4)指生汇报检查。

  2、课本P64第二题。

  (1)指生板演,其余生独立完成。

  (2)生当小老师讲解算法。

  (3)总结算法

  今天,同学们学习了分数的加减法,它与我们以前学过的整数加减法有什么不同?(指生交流)。

  (4)师小结分数加减法的规律。

  (四)课堂小结。

  通过这节课学习,同学们有什么新的收获?(指生交流)。

  案例8

  《吃西瓜》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结合解决问题的过程,探索同分母分数加减法的计算方法。

  2、理解同分母分数加减法的意义,与整数加减法的意义相同。

  3、能计算同分母分数的加减运算,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

  4、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5、激发学生积极探索求知的欲望。

  教学重难点:

  1、 探索同分母分数加减法的计算方法。

  2、能计算同分母分数的加减运算,并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

  教学准备:

  情境图、每生四张完全相同的圆形纸、投影仪及相应的投影片

  教学过程:

  (一)学前准备:

  1、复习加减法的意义。

  2、复习分数的有关知识:5/7、4/8、2/3的含义。

  (二)探究新知:

  1、创设情景、引入课题。

  (1)出示情景图

  今天老师给同学们带来了一幅图,请同学们仔细观察,说说你看到了什么?

  (指生交流,师相机板书课题)

  (2)汇报:从图中你可以提出哪些数学问题?

  生交流得出结果 :

  ①他们一共吃了这个西瓜的几分之几?

  ②大熊比小熊多吃了几分之几?

  ③还剩几分之几?

  2、解决问题。

  师:这节课,我们就来解决这几个问题。

  (1)解决问题一:它们一共吃了这个西瓜的几分之几?

  ① 列出算式:2/8+3/8

  ② 交流对算式的看法。

  ③ 学生独立思考。

  ④ 小组交流讨论(可借助准备的材料或借图来分一分、涂一涂、拼一拼)。

  ⑤ 全班交流。

  甲小组:2个1/8与3个1/8合起来是5个1/8,也就是5/8。

  乙小组:借用材料

  丙小组:先吃8份中的2分,又吃了3分,共吃了8份中的5份,也就是5/8。

  ⑥ 回到原图验证:

  出示情景图(小熊吃了2快,大熊吃了3快)

  师小结:看来,不论用哪种方法,同学们都能准确地算出来。下面的问题,也一定难不倒你们。

  (2)独立解决问题二:大熊比小熊多吃了几分之几?

  ① 生独立解决,列出算式。

  ② 生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计算。

  ③ 全班交流。

  (生有的画图、有的折纸、有的涂,用多种方式解决问题)

  (3)集体讨论问题三:它们吃了5/8,还剩几分之几?

  ①生独立列出算式。

  ②思考:1—5/8=?

  (师可以提示怎样把“1”变成可以与5/8相减的分数。)

  a生独立思考。

  b小组交流。

  c全班交流。

  有学生会发现,把一个大西瓜看作整体“1”;有学生会说8块西瓜是整体“1”;有部分学生可能知道,“1”是一个大西瓜*均分成了8份,也就是8/8,所以8/8—5/8=(8—5)/8=3/8(师可以及时点拨、引导)

  师小结:这么难的问题都被我们解决了,可见只要我们多动脑筋,再难的问题也难不到我们。

  (三)巩固应用。新课 标第一 网

  师:妈妈又有了难题要请教我们了,请看:(投影出示)

  1、一根绳子,第一次用了5/9,第二次用去了2/9,一共用去了几分之几?第一次比第二次多用去了几分之几?还剩几分之几?

  5

  9

  2

  9

  第一次用去

  第二次用去

  出示线段图:

  2、课本P64第二题。

  (生独立完成,然后交流算法。)

  3、总结算法。

  今天,同学们通过自己动手、动脑探索出了分数加减法的计算方法。现在我们一起来总结分数加减法的规律。(指生交流)

  (四)课堂小结

  这节课同学们学到了什么?(指生交流)


北师大三年级数学下册教案3篇扩展阅读


北师大三年级数学下册教案3篇(扩展1)

——北师大三年级数学下册的教学计划3篇

北师大三年级数学下册的教学计划1

  一、班级学生情况分析

  我两个班共有学生80人,其中男生41人,女生39人。学生分布比较散,有路口的、也有中塘那边等,部分学生家离学校较远。根据上学期成绩检测情况分析,学生的基础知识掌握较好,*均分达80分,但仍有部分学生成绩不够理想,其原因主要是父母工作比较忙,顾不上孩子的学习,根本没有心思管理。学习缺乏主动性和自觉性,没有良好的学习习惯,作业经常性的不完成。因此,本学期加强学生的基础知识训练以外,还要加强对学困生的个别课外辅导及良好的学习习惯的培养,力争使学生的整体素质得到提高。

  二、教材分析

  本册教材内容包括下面一些内容:位置与方向;除数是一位数的除法;统计;年、月、日;两位数乘两位数;面积;小数的初步认识;解决问题;数学广角。

  (1)数与计算方面的

  本册教材安排的数与计算方面的内容主要有“除数是一位数的除法”、“两位数乘两位数”、“小数的初步认识”三个单元。精心设计教学顺序,加大教学步子,留给学生更大的探索和思考空间。不出现文字概括形式的计算法则,充分调动学生已有的计算知识和经验,让学生在自主探索中获得对笔算过程与算理的理解。将计算作为解决问题的一个组成部分,让学生在现实情境中理解计算的意义和作用,进一步认识计算是帮助人们解决问题的工具,逐步形成——面对具体问题,先确定是否需要计算,再选择合适的计算方法(口算、估算、笔算等),最后应用计算达到解决问题的目的——这样一种思维方法。

  (2)空间与图形方面的

  本册教材安排的空间与图形方面的内容主要有“位置与方向”、“面积”两个单元。

  (3)量的计量方面的

  本册教材进一步扩大了计量的知识范围,除了面积(地积)单位的认识外,还安排了认识较大的时间单位年、月、日及24时计时法。

  (4)统计知识方面的

  在这一册中,教材一方面注意利用已有的知识学习新的统计知识——了解不同形式的条形统计图,介绍*均数的概念以及求*均数的方法;另一方面注意结合实际问题,进一步教学根据统计图表进行简单的数据分析,作出合理的推断。

  (5)用数学解决问题方面的

  本册教材安排用数学解决问题方面的内容,主要有两个单元。一个是“解决问题”单元,专门教学解决用所学的乘、除法知识解决生活中的简单问题——连乘和连除计算的问题;另一个是“数学广角”单元,这一单元引导学生通过观察、猜测、实验、推理等活动学习简单的集合思想和等量代换思想,并能应用集合和等量代换的思想方法解决一些简单的问题,培养学生观察、分析及推理的能力,培养他们探索数学问题的兴趣和发现、欣赏数学美的意识。

  (6)实践方面的

  本册教材安排了“年历制作”和“设计校园”两个数学实践活动。

  三、教学目标:

  1、会笔算一位数除多位数的除法、两位数乘两位数的乘法,会进行相应的乘、除法估算和验算。

  2、会口算一位数除商是整十、整百、整千的数,整十、整百数乘整十数,两位数乘整十、整百数(每位乘积不满十)。

  3、初步认识简单的小数(小数部分不超过两位),初步知道小数的含义,会读、写小数,初步认识小数的大小,会计算一位小数的加减法。

  4、认识东、南、西、北、东北、西北、东南和西南八个方向,能够用给定的一个方向(东、南、西或北)辨认其余的七个方向,并能用这些词语描述物体所在的方向;会看简单的路线图,能描述行走的路线。

  5、认识面积的含义,能用自选单位估计和测量图形的面积,体会并认识面积单位,会进行简单的单位换算;掌握长方形、正方形的面积公式,会用公式正确计算长方形、正方形的面积,并能估计给定的长方形、正方形的面积。

  6、认识时间单位年、月、日,了解它们之间的关系;知道各月以及全年的天数;知道24时计时法,会用24时计时法表示时刻。

  7、了解不同形式的条形统计图,初步学会简单的数据分析;了解*均数的意义,会求简单数据的*均数;进一步体会统计在现实生活中的作用。

  8、经历从实际生活中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体会数学在日常生活中的作用,初步形成综合运用数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9、初步了解集合和等量代换的思想,形成发现生活中的数学的意识,初步形成观察、分析及推理的能力。

  10、体会学习数学的乐趣,提高学习数学的兴趣,建立学好数学的信心。

  11、养成认真作业,书写整洁的良好习惯。

  四、教学措施

  1、数与计算的教学,要算用结合,注重培养学生灵活的计算能力,发展学生的数感。

  2、空间与图形的教学,要注重实践与探索,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

  3、统计知识的教学,要结合实际教学简单的数据分析和*均数,加深学生对统计作用的认识,逐步形成统计观念。

  4、要加强解决问题能力的教学,培养学生综合运用数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有步骤地渗透数学思想方法,培养学生数学思维能力。

  5、要把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培养渗透于数学教学中,用数学的魅力和学习的收获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与内在动机。

  五、学困生转化措施

  1、上课时多关注学困生的学习过程,多用鼓励的语言表扬他们。

  2、利用课余时间为他们补缺补差。

  3、作业和试卷当面批改。

  六、教学重难点

  除数是一位数的除法;两位数乘两位数;面积以及简单的数据分析和*均数是本册教材的重点教学内容。

  七、教学中需要准备的教具和学具

  计数器、小棒、简易的指南针、年历卡、24时计时法的钟面模型、面积单位卡片、简易天*等。

北师大三年级数学下册的教学计划2

  一、情况分析:本册教材包含以下单元:

  1、除法

  2、年月日/生日快乐

  3、*移和旋转/美丽的花边

  4、乘法

  5、观察物体

  6、千米和吨/了解千米

  7、轴对称图形奇妙的剪纸8、认识分数

  9、长方形和正方形的面积/我们的试验田

  10、统计、运动与身体变化

  11、认识小数

  12、整理与复习本册教科书依据《数学课程标准》第一学段各个领域的`具体目标,在前五册教学的基础上,充分分析学生的学习条件和知识间的相互联系,确定了本册教科书知识与技能方面四个领域的教学内容。

  本册教科书安排了10则“你知道吗”,这些内容能拓宽学生的知识面,并使学生受到广泛的教育,教材里还有12道思考题,增加了教学内容的弹性,满足学生的学习需要。

  在教学内容的安排方面。

  1、符合知识发生发展的线索,尊重学生认知发展的特点,合理设计教学内容的层次结构。

  2、把四个领域的教学内容采用小单元的形式交叉安排。

  3、把数学基础知识、基本技能与解决实际问题紧密联系在一起。学生经过七个学期的学习,已具备了较好的口算、笔算能力,能掌握应掌握的基础知识,大部分学生已形成了良好的学习习惯,能应用书中学到的知识,解决生活中遇到的实际问题,在教师的组织和指导下,学会与他人合作,通过自己的主动探索获得数学知识,发展了实践能力,部分学生学习态度较差,缺乏学习主动性,有些学生思维不够灵活,造成学习困难,还有个别家长素质差,家庭教育跟不上,影响孩子的学习。

  二、总要求:

  1、知识与技能方面。会口算整百数除以一位数,比较容易的几百几十除以一位数,比较容易的两位数乘整十数。能笔算三位数除以一位数,两位数乘两位数,能笔算一位小数的加减法。能估计三位数除以一位数的商是几百多或几十多,估计两位数乘两位数的积大约是多少。能初步理解一个整体的几分之一或几分之几,初步理解几分米是十分之几米,几角是十分之几元。能结合具体情境理解一位小数的意义,认识年、月、日,能区分大月、小月,判断*年、闰年,知道1千米=1000米,1吨=1000千克,并能进行简单换算。能根据比较简单的视图要求拼搭物体,能动手制作简单的轴对称图形,结合实例理解面积的含义,会进行简单的单位换算。结合实例了解*均数的意义,会求一组简单数据的*均数,会用*均数对两组数据进行比较、分析。

  2、数学思考方面。发展数感,发展抽象概括与推理能力,发展合情推理和初步演绎推理能力,发展统计观念,初步具有清晰地表达自己思考过程的能力。

  3、解决问题方面。能应用在本册教科书里学到的运算知识,解决生活中遇到的实际问题,发展应用意识,能利用估计、判断解决问题结果的合理性。

  4、情感与态度方面。增强学好数学的信心,主动探索获得数学知识,通过“你知道吗”了解更多的有关数学的知识,在教师具体指导和组织下能够实事求是地评价自己,评价他人。

  三、教学措施:

  1、抓好课堂教学,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使学生轻松地掌握基础知识。

  2、拓宽学生知识面,增加教学内容的弹性,满足学生的学习需要。

  3、帮助学习有困难的学生,有针对性地进行补差,增强他们学习的信心,培养良好的习惯,让成绩好的同学帮助他们共同进步。

北师大三年级数学下册的教学计划3

  学生情况分析

  1、小学三年级的学生虽已发展了有意注意,但还是容易受其他事物的影响而分心。这个年龄的孩子自我控制能力还较差。上课不专心听讲,有其自身的年龄特点。

  2、学生一般对上课所讲的内容不容易感兴趣。如果教师讲得有趣,学生肯定会全神贯注。

  3、学生虽然已上了三年级,但有的学生还未养成上课听讲的良好习惯。

  4、有的学生不适应教师的讲课形式或不喜欢任课教师,而“迁怒”于听课。

  5、有的差生*时受到教师的关注少一些,而教师的批评正是一种关注,潜意识想得到教师的关注,所以不认真听讲。

  教学总目标要求

  一、数与代数

  1、能结合具体情境初步理解小数的意义,能认、读、写小数。

  2、能计算两位数乘两位数的乘法,两三位数除以一位数的除法。

  3、经历与他人交流各自算法的过程。

  4、能灵活运用不同的方法解决生活中的简单问题,并能对结果的合理性进行判断。

  5、认识年、月、日,了解它们之间的关系。

  二、空间与图形

  1、结合实例认识面积的含义,能用自选单位估计和测量图形的面积,体会并认识面积单位(*方厘米,*方米,*方千米,公顷),会进行简单的单位换算。

  2、探索并掌握长方形、正方形的面积公式,能估计给定的长方形、正方形的面积。

  3、结合实例,感知理解对称现象。

  4、通过观察、操作、认识轴对称图形,并能在方格纸上画出简单图形的轴对称图形。

  三、统计与概率

  1、对数据的收集、整理、描述和分析过程有所体验。

  2、通过实例,认识统计表和象形统计图、条形统计图(1格代表1个单位),并完成相应的图表。

  3、能根据简单的问题,使用适当的方法(如记数、测量、实验等)收集数据,并将数据记录在统计表中。

  4、通过丰富的实例,了解*均数的意义,会求简单数据的*均数(结果为整数)。

  5、根据统计图表中的数据提出并回答简单的问题,能和同伴交换自己的想法。

  四、实践活动

  1、经历观察、操作、实验、调查、推理等实践活动;在合作与交流的过程中,获得良好的情感体验。

  2、获得一切初步的数学实践活动经验,能够运用所学的知识和方法解决简单问题。

  3、感受数学在日常生活中的作用。

  五、思想品德和情感教育

  达成教学目标的措施

  1、创造性的使用和处理教材。教学选取的素材要密切联系学生的现实生活,新颖有趣,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2、在教学中,要注重利用“信息窗”“情境图”,引导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强化学生的问题意识。要创设有趣的数学活动,使学生能充分体验,把主动权放给学生。重视有效的小组研讨,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和合作交流的能力,体验合作的快乐。

  3、尽量采用灵活多样的教学形式,激发学生对口算和计算的兴趣,提高学生准确计算的能力。提倡多样化的学习方式,重视学生个性发展。

  4、应用题的教学要重视学生理解题意,分析题意的过程,准确的把握数量关系,逐步提高举一反三的能力。

  5、要充分利用数学学具,重视学生操作,让学生积极的动手、动脑、动口。

  6、作业布置力求少而精,对不同层次的学生应区别对待。作业批改要及时,并努力做好批改记录,以便进行有的放矢的反馈和矫正。

  7、对后进生要多给与关心和帮助,多给他们提供成功的机会,激发其上进心。鼓励学生间的相互帮助,使后进生乐于接受

  8、努力提高自己的业务水*,多读书,多查阅资料,掌握先进的教学理念。多听课,多评课,汲取先进教师的教学经验,不断完善自己的教学方法。

  重点

  1、第一单元 两、三位数除以一位数(二)

  2、第三单元 两位数乘两位数

  难点

  1、第四单元长方形和正方形的面积

  2、第五单元年、月、日

  教学进度及时间安排

  略


北师大三年级数学下册教案3篇(扩展2)

——北师大三年级数学教学反思3篇

北师大三年级数学教学反思1

  小学三年级,是小学阶段由低年级到高年级的转折点。必须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和优良的学习氛围。但是,要想让学生一堂课40分钟全神贯注的听讲确实不易,就算是好同学也很难做到,老师讲课的时候必须让他们把焦点放在老师身上。

  小学三年级的数学教学,最令我烦心的是如何提高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原因较多,也是比较复杂的,我个人认为除了学生自身的原因,数学学科本身的特点,任课教师的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及教学基本功是否扎实也是很关键的。于是我在教学设计中不断的反思,上课前认真准备,同时我还积极的通过其他途径来完善自己的每一节课堂教学。

  对于优生,要想抓住他的思维必须给他留有悬念,而且是最能吸引他的还得不要让他处在胜利之中;对于中等生,他们不扰乱课堂纪律,有时你把他叫起来,他根本不知道你在讲哪儿,对他们来说心不在焉,要不断提醒他们注意听,多组织课堂教学;而对于后进生,首先给他们订的目标就不要太高要让他们跳一跳够得着,这样让他们自己觉得有希望,尝到成功的喜悦,只要他们取得一点点成绩就要适时的表扬。让他们觉得老师并没有放弃他们,觉得自己还是很有希望提高的。除了这些之外,作为教师在上课的时候说话要和声细语,营造一种轻松和谐的学习氛围,让学生讲课时不管你多生气,多着急,在给学生讲课时都要忍住,要耐心的讲解。永远记住:没有教不会的学生,只有不会教的老师。要做一名学生喜欢的老师,他喜欢你才会愿意学这门学科。数学教育要面向全体学生,人人学有价值的数学,人人都能获得必需的数学,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我所任教的三年级学生,学习上困难比较大的学生较多,在教学中,我细心观察了学习吃力、成绩始终不能有较大进步的学生,我发现他们没有真正意识到学习是一个努力、尝试、多次失败的过程。基于此,在教学中我试着运用了失败教育法,有效的克服了这一问题。学生的意志、毅力也得到了的培养、提高。只要在教学中注重对学生心理训练,养成健康心理----不怕麻烦、不怕失败、敢于挑战,定能使学生学有所成。主要采取了下列措施:

  (1)在班中实行帮教活动,每一个学困生都找到一个学习优秀的好朋友来每天对所学的知识进行辅导和考试,教师定期进行抽查。

  (2)我作为数学教师每天的工作计划中就有关于学困生的辅导工作。

  (3)学困生自己制定出具体的学习目标,以不断促使自己努力。

  在今后教学中,我一定要真正让学生在主体积极参与、操作、交流、动脑、动口的探究性学习中建立概念、理解概念和应用概念。实践证明: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课堂焕发师生生命的活力,让课堂更精彩。


北师大三年级数学下册教案3篇(扩展3)

——北师大三年级语文下册教案3篇

北师大三年级语文下册教案1

  本文是一首诗歌,用第一人称的方法,抒发了一条小河常年累月,无论昼夜,寒来暑往默默忍受着寂寞、干涸却不停地、快乐地流淌,为人们播种希望与幸福的胸怀。值得注意的是奔跑是小河最重要的品质与特征。这一点教师在教学时要适当点拨。欢迎大家阅读!更多相关信息请关注相关栏目!

  教学目标:

  1、认识本课8个生字,会写10个生字。

  2、理解相关的词语,能在现实生活中正确运用它们。

  3、理解诗歌内容,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4、理解作者所要表达的思想感情,培养学生从小事做起,坚持不懈,勇于奉献的精神。

  教学重难点:

  本课的重点是朗读,要注意指导同学掌握朗读的节奏,读出诗歌的韵律来。教师可以根据同学的实际情况作适当的范读,指导同学读出长句中的停顿,注意不同标点符号时语气的表达。通过范读、探究、找关键词句的方法突破。激发同学对诗歌朗读的热爱和兴趣。

  学生分析:

  这篇诗歌篇幅不是很长,学生读起来较容易。但生字较多,因此,老师要调动孩子的积极性,充分使用有效的识字方法识字。让学生通过读文,知道奔跑使小河能歌唱、能奉献、能为人们带来播种的希望和丰收的快乐。可以结合课后问题来牵引,指导学生了解总起句的作用,感受小河那种忘我的奉献的精神。

  课前准备:

  1、老师准备:生字词卡片、了解家乡的河流辽河、浑河对沈阳的建设带来了哪些好处。

  2、学生准备:查找小河的来历形成及对人类有哪些好处相关资料。收集辽宁沈阳都有哪些河流,它们对家乡沈阳的建设起到了什么作用。

  教学过程:

  课前交流:课前老师让收集有关河流的资料,你们收集了吗?(生汇报)

  (课件播放小河经过高山、*原、田野……流淌的动画)

  (一)、导入

  一条蜿蜒的小河哗哗的流淌着,它穿越高山、*原;浇灌田野、森林。小河哗哗的流淌着,它在唱自己的歌,它在告诉我们什么呢?

  (二)、通读识字。

  1、自由读课文,把自己不认识的字或不理解的词做记号,然后在组内解决。

  2、同学互动,拿出汉字卡片互相考一考。

  3、老师检查学生识字、识词情况,课件出示词语,学生认读。

  坎坷 干涩 乳汁 哺育 崇高 浇灌 寂寞 嘴唇 播种 分享

  4、课件出示汉字,生认读。一类字让学生自己能说出识记生字的方法及相关的词语。

  5、指导写字。指导书写学生认为难写、易错的字。如“哺 灌”。评比欣赏。

  (三)、理解课文

  1、指名同学大声读课文,划出全文共有几个小节。

  2、你喜欢哪个小节就把哪个小节多读几遍。

  3、(课件出示画面)师:我是一条小河,一条奔跑的小河。听,哗啦哗啦,那是我流过城市山村,正在把动人的故事诉说,小河的歌里都唱了哪些故事?(唱自己是明亮的小河、快乐的小河、绿色的小河。)

  (1)第一节:你们知道了什么?(指名同学回答,回答到哪就指导哪句话的朗读。)

  猜一猜,它可能都走过哪?(生介绍自己了解有关小河形成及最后流到大海的资料。可以读查到的资料;还可以画出来。形式不限,鼓励学生到黑板上画下来。)

  它走的路确实够远的了。练读这句话,读出路远的感觉。指名同学读,读后评价。

  (2)还知道了什么?你们从哪知道的?用书上的话来回答。(生补充黑板画)有和他同样感受的人请把手举起来,诗是要读的,哪位同学能用读来告诉大家小河有唱不完的歌和遇见了很多很多好伙伴。指名朗读前三句。评价。

  (3)它除了唱着星星、月亮还可能唱着什么?身边除了有小鸟花朵以外,还可能有什么和它做伴?

  (4)你能不能也用这样的句式做一首小诗。(略)

  (5)下面的一句话,我们应该用什么样的语气来读呢?指名同学读。(读出路途坎坷、不知疲惫、不怕严寒酷暑等的感受)

  (6)配乐,师范读后学生评价。老师在读的时候眼前就仿佛看到了小河在山谷中不停奔跑,身边还有小鸟、小花等等很多小伙伴。只要眼中有物;心中有情,就能读好。

  (7)课件动画配乐。齐读。

  4、第二节你还读明白了什么?指几名同学汇报。

  (1)你知道寂寞是什么意思吗?你有过寂寞的时候吗?给同学们说一说。

  (2)那小河可能在什么时候会寂寞呢?(答案不唯一。)

  (3)谁来读读这两句话?读出寂寞的感觉。

  (4)到底是什么原因让小河从寂寞又变成欢乐的了呢?用笔把相关的句子画下来,读一读。

  (5)想一想你读的时候还看到了什么?和同组同学交流交流。 同学交流后回答。(干旱地区大地干裂,田里颗粒无收,人们没有水喝,就像唐僧他们路过的火焰山一带一样等。)

  (6)失去生机的黄土沙石;口渴的要命的小动物们见到小河一定乐坏了。小河帮助了别人一定也乐坏了!咱们也像小河一样,把快乐送给小伙伴吧!在小组里读一读,把快乐送给他们。

  (7)指名同学读。赛读。表演读。

  (8)比较第一、二节句式,看看你发现了什么?(引导学生发现每一节第一句的句式相同,以及每一节下面的句子是围绕第一句话来写的,了解总起句的作用。)

  5、学习第三、四小节。

  思考:刚才学习诗歌时都用什么方法?(读、画、联系上下文等)用自己喜欢的方法学习这两个小节。

  (1)自己划出这两个小节的总起句。小组内交流自己还知道了什么。

  (2)生汇报,其他同学适时给予补充。从而知道小河有追求、有责任感,为人们带来快乐。

  (3)(课件出示小河流动的动画,经过地方的美景。)同学们边欣赏美丽的画面,教师边过度:有人说它是江河湖海的儿子;也有人说它是水里鱼儿的家。它经过的土地绿树成荫,一片生机;它经过的田野,大地葱绿,瓜果飘香。好像它不知忧愁,总是用自己的身躯拍打石子发出悦耳的轻唱,好像它不知疲惫,无论严寒盛夏,永远向前。因此诗歌的最后一小节说它是一条奔跑的小河。

  齐读最后一小节。说说你们是怎么理解“奔跑”的?

  是啊!正是由于它奔跑,才最后投入大海母亲的怀抱。不愧是一条弃而不舍的小河;也正是由于它奔跑,才有这大地的生机;真是一条播种希望的小河。让我们再读课文,去聆听去体会。

  课件动画配乐。生自由加动作朗读全文。

  (四)、课件播放:辽河介绍

  听了同学们的朗读,我真的为小河的乐观、坚韧、勇敢、执着所感动了。老师把我们家乡的母亲河辽河带来了,你们听——播放课件。

  (五)、总结看了辽河的介绍,你有什么样的感觉?

  是啊!辽河让我们的家乡更美了,老师希望同学们也能像小河那样,乐观面对困难、不断努力,将来有一天把我们的家乡、我们的祖国建设得更美。

北师大三年级语文下册教案2

  教学目标:

  1、 引导学生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课文。

  2、 理解诗歌内容,体会大自然的美,激发学生热爱大自然,爱护大自然的思想感情。

  重难点:培养热爱大自然,爱护大自然的.思想感情。

  课时目标:

  1、 学会本课盈等10个生字,掌握渴求、盘旋、滑行、绿盈盈等词语。

  2、 感受大自然的和谐统一,激发学生对大自然的热爱,体会作者渴望人与自然和睦相处的思想感情。

  3、 有语气地朗读全诗并背诵。

  重点:感受大自然的和谐统一,体会作者渴望人与自然和睦相处的思想感情。

  课时划分:2课时

  导学过程:

  第一课时

  课时目标:初读课文,感受大自然的和谐统一,激发学生对小动物的喜爱,对大自然的热爱。

  教学设计:

  一、 导课:

  春天到了,和暖的阳光普照大地,田野里,一片生机勃勃的景象,在这样的天气里同学们最喜欢的户外活动是什么?(板书:放风筝)听说过花儿也会放风筝吗?(板书:花儿也会)你们看到这个题目,有什么疑问?

  (学生会说到:花儿如何会放风筝?花儿放的风筝是什么?)

  二、 初读课文,感悟课文:

  请同学们自由读课文,看看这些问题能否解决?

  1、 学生自由读文,同时划出自己不认识的生字词。

  2、 解决不认识的生字词,检测学生的识字情况(可以分组朗读,或者接读课文)。

  3、 指导学生对读的同学做评价。

  老师评价学生的读文情况。

  刚刚在看到这个题目时,同学们都有个问题:花儿放的风筝是什么?

  那现在我们就来找找,请同学们快快地读读课文,看看能否找到答案。

  学生谈到哪里,老师要引导学生来想像学习,全诗共有4个小节,写了两方面的内容。

  第一小节:写出来了人与自然的和谐统一,表达了孩子们的愉快心情。学生边读边想,天,是这样蓝,风,是那样轻.第二到四小节:描写了远处的花、蝴蝶、蜻蜓,也描画了我们一起享受大自然赐予的一切美好,描画了一幅快乐、祥和的景象。

  彩色的蝴蝶,长尾巴的蜻蜓,

  分小组读课文,让学生边读边想像,并讨论:花儿也会放风筝,花儿放的风筝是什么?

  这里,学生要明白:花儿会放风筝的原因,写出了花儿和小动物的快乐,抒发了作者渴望人和大自然中的一切生灵和睦相处和谐统一的美好愿望。

  学习了本诗后你想说些什么呢?

  引导学生感受大自然的美好,激发学生热爱大自然,爱护大自然的思想感情。

  三作业:画一幅美丽的图画。(表现春天的美好)

  第二课时

  课时目标:

  进一步学习课文,理解课文内容,体会热爱大自然的感情。

  导学过程:

  一、今天让我们来进一步学习课文:

  同学们觉得这篇课文美吗?想不想再读一读呢?请同学们边读边想,一会把你脑海中出现的画面描述给大家:(学生读文)

  说说你都看到了什么?(学生谈谈自己想像中的画面。激发学生热爱春天,热爱大自然的感情。)

  二、发挥学生的想像力及语言表达能力,对学生进行口语表达方面的训练:

  指导学生一起看第三小节:

  有的在花枝上飞高飞低,

  有的在半空中盘旋滑行

  让学生合理想像,补充:有的在

  指导学生一起看第四小节:

  不对,不对,那不是风筝,那是让学生进行扩展

  三、指导学生写生字:

  盈:注意中间的又字;

  蜻蜓的蜓上面是壬;

  瞧是左右结构的字。

  四、 作业:

  1、 有表情地背诵全诗。

  2、 说说花儿还会放什么风筝?

北师大三年级语文下册教案3

  (一)、启发谈话,导入新课。

  1、同学们,你们喜欢礼物吗?谁能向同学们介绍介绍,你在什么时候收到过亲人送的什么礼物?(学生交流)

  2、师小结:当你过生日时,当你取得优异的成绩时……,家人都会满怀关爱和期盼地送上一份礼物。这些礼物,寄托着亲人的关爱和期盼。我们的学习小伙伴冬冬也和你们一样,收到过很多亲人的礼物。她把自己的感受写成了一首小诗,题目就是《礼物》,让我们一起走进课文,看看小作者收到了什么礼物?我们一起来读一读。(板书课题)

  (二)、初读课文,了解内容。

  1、学生自由读文,要求正确流利,困难的多读几遍。

  2、同桌互读互评,然后再读课文。

  3、把自己读得最满意的地方读给全班同学听听。

  (三)、再读课文,初步体验。

  1、默读课文,在不理解的地方做上记号。

  2、分小组合作解决,筛选出难解之疑。

  3、小组汇报学习结果。

  (四)、品读课文,体会发现。

  1、读一读:

  (1)自由读文,想象诗歌描写的画面。

  (2)小组朗读,并派代表在班上读。

  (3)班级赛读,评选班级“朗读能手”。

  2、说一说:

  (1)“小小的礼物,寄托着亲人的关爱和期盼”,亲人期盼什么?你能替小作者的爷爷奶奶爸爸妈妈送上几句祝福的话吗?

  (2)为什么把寄托着亲人的关爱和期盼的礼物比喻成“春雨绵绵”,不比喻成夏雨或秋雨呢?

  (3)、让我们齐读课文最后一段,体会亲人的关爱之情。

  (4)你觉得家人对你还会期待些什么?

  3、背一背:

  鼓励学生把自己喜欢的部分背下来,评选“背诵能手”。

  (五)、仿写诗歌,积淀语言。

  1、师:人们常说:“礼轻情意重。”小小的礼物寄托着厚重的情意。请你回忆亲人们*日里对你的关爱,回忆收到过的礼物,想想有什么感受?

  2、师生交流。

  3、让我们仿照课文1—4自然段作诗。

  4、自己练说,小组内说,指名说,教师相机指导。

  5、学生自由作诗。

  6、评选班级“小诗人”。

  (六)、作业超市,自主选择。

  任选以下两项作业内容,独立完成。

  1、摘抄喜欢的词语和句子。

  2、读一读,背一背诗歌。

  3、收集的有关亲情的文章或诗句。


北师大三年级数学下册教案3篇(扩展4)

——北师大版数学四年级下册教案5篇

北师大版数学四年级下册教案1

  一、复习准备

  1、口算

  2.5+1.5=7.8-1.8=3.5+2.5=*-1.4=100-84=

  3.3+6.7=85+15=45+35=4.5+2.6=0.49-0.27=

  2计算

  3.54+5.26368-26918.32+27.57

  二、目标实施

  出示挂图

  1、在歌手大赛的情境中,抽象出小数加减混合运算的模型,探究算法同学们,在电视里看到过歌手大赛吧?出示挂图:这是一次歌手大赛的比赛现场,来看看选手们的得分情况吧,谁来为大家介绍一下?

  2、估计谁的总分会比较高呢?

  小组交流。

  3、高多少分呢?我们还需要来算一算。能用算式说明你的想法吗?

  4、怎样列式?

  (1)8.65-8.55=0.10.88-0.40=0.480.48大于0.1

  (2)9.43-(8.65+0.40)8.65+0.40=9.059.43-9.05

  (3)9.43-8.65-0.40

  这样的小数加减混合题,同学们会一步一步计算出得数吗?请你选择一种方法试算一下。

  组内交流

  刚才在与同学们交流的过程中,你觉得谁做得比较好,请你向大家介绍一下。或者,在计算的过程中,需要注意什么,也可以给大家提个醒。

  5、练习

  试一试1

  6、小结:小数加减混合运算顺序与整数的加减混合运算有什么异同吗?

  三、重点探究小数混合运算中的简算问题

  整数的运算定律一样适用于小数的加减法,在进行小数加减混合运算的时候,我们应该尽量选择比较简便的方法运算。

  完成19页2

  四、运用小数加减混合运算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1)出示购物清单----从这张购物单上,你们能提出哪些数学问题?

  西部超市购物清单

  20xx.10.1415:41

  商品名称数量单价小计

  面包1(个)5.40元5.40元

  酱油1(瓶)4.5元4.5元

  醋1(代)1.5元1.5元

  应收:11.4元

  客付额:20元

  找零:8.6元

  请你任意提三个问题和同学一起解决一下。

  2、完成18页2,19页134

  五、总结:

  今天我们一起探究了小数连加、连减和家建好后计算,那么你有什么收获呢?在计算小数加减法混合计算时,我们要注意些什么呢?

北师大版数学四年级下册教案2

  设计说明

  日常生活中蕴涵许多有关小数的问题,已经对小数的相关知识有了一定的了解,本节课在此基础上学习小数点的移动引起小数大小变化的规律。借助课件创设学生自主探究的空间,培养学生的数学综合素质,通过教学让学生掌握小数点位置移动引起小数大小变化的规律。借助“小数点搬家”的情境解决相关的问题,拓展学生的思维,培养学生自主探究、合作交流、应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1.注重生活情境的创设,在探索中获取新知。

  通过“蚂蚁快餐厅”中价格变化的情境,先让学生讨论为什么要让小数点搬家,再接着讨论三次标价的变化及实际价格,最后让学生观察小数点向右移动小数大小变化的规律,让学生在理解的基础上讨论小数点向左移动小数大小变化的规律。

  2.根据学生的认知结构,突破重难点。

  引导学生观察、比较三次不同的标价,它们都有数字“1”,但小数点的位置不同,小数的大小就不同。然后借助元、角、分的关系,让学生了解小数点向右移动时小数的大小如何变化。在此基础上再推出小数点向左移动时小数的大小如何变化,并加以验证。

  课前准备

  教师准备:PPT课件

  学生准备:数字卡片

  教学过程

  ⊙创设情境,激趣导入

  我们已经学习了有关小数的知识。小数中最重要的一个符号是什么?(板书:小数点)今天,我把这位客人请进了课堂,看看它会给我们带来什么?

  (动画)在轻快的音乐中,草原上跳出三个数字并排列成:256。这时小数点跳出来了,自我介绍:“大家好!我是小数点。”接着小数点跳到5和6之间(25.6),再跳到2和5之间(2.56),小数点说:“同学们!今天我们一起学习小数点搬家。”(板书课题:小数点搬家)

  师:哦,原来小数点要搬家了。看了课题你有什么想法吗?

  设计意图:通过创设“小数点搬家”的情境,吸引学生的注意力,让学生从具体情境中初步体会小数点的重要性,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好奇心和求知欲。

  ⊙探究新知,合作交流

  (一)探索小数点向右移动引起小数大小变化的规律。

  1.出示课件,提出疑问。

  课件出示主题图:小数点怎样搬的家?小数点的不断搬家使蚂蚁快餐厅的价格发生了怎样的变化?

  2.师生共同明确:小数点第一次向右移动了一位,第二次又向右移动了一位,快餐的价格在逐渐增加。

  3.在学生回答的基础上明确:快餐的价格由0.01元到0.10元,再到1.00元。

  4.请同学们认真观察,0.01、0.10、1.00的小数点的位置有什么变化?它们的大小又有什么变化?请同学们以小组为单位,讨论交流。

  5.学生汇报,交流结果。

  (1)小数点向右移动一位。

  方法一:0.01元=1分,0.1元=1角=10分,10分是1分的10倍,0.1元是0.01元的10倍,所以小数点向右移动一位,就扩大到原数的10倍。

  方法二:0.01是,0.1是,0.01是100份中的1份,0.1是10份中的1份。所以0.1是0.01的10倍。所以小数点向右移动一位,就扩大到原数的10倍。

  方法三:0.1米看成1分米,0.01米看成1厘米,1分米是1厘米的10倍,0.1是0.01的10倍。所以小数点向右移动一位,就扩大到原数的10倍。

  (2)小数点向右移动两位。

  0.01元=1分1.00元=1元

  0.01的小数点向右移动两位就是1,1元是1分的100倍,所以0.01的小数点向右移动两位,小数就相当于乘100,得到的数是它的100倍。

  6.提问:如果小数点向右移动三位、四位,又会发生怎样的变化呢?同桌之间说一说。

  7.小结:小数点太神奇了,它只要向右一跳就扩大,向右跳一位,得到的数就扩大到原来的10倍;向右跳两位,得到的数就扩大到原来的100倍……

北师大版数学四年级下册教案3

  教学目标

  1.在已有的生活经验上体会数的意义,感受到数学就在身边.

  2.培养学生仔细观察、认真思考自主探索的能力.

  3.通过动手操作,使学生会数数、读数、写数,初步体会数序的含义.

  教学重点

  正确数出物体的个数.

  教学难点

  正确书写数字.

  教具、学具

  数字卡片、课件.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

  (一)引入

  教师谈话:开学这几天,你认识了几个新朋友?能给大家介绍介绍吗?

  1.同学之间互相介召、互相说.

  2.指名回答.

  教师提问:有认识一位新朋友的吗?谁认识了两位新朋友?有更多的吗?

  这2个新朋友是谁?

  教师板书:12345(根据学生所说的板书)

  (点评:联系学生生活实际学习数学,是课程标准的一个基本要求.通过“介绍新朋友”的情节引入,使学生体会到数学就在我们的身边,激发了学生的学习欲望.)

  教师谈话:有一位小朋友叫“淘气”,他也认识了一位新朋友“笑笑”.有一天,“淘气”

  请“笑笑”到家里做客.

  (二)出示主题图

  教师提问

  1.看到这幅图,你想说些什么?

  2.他们在玩些什么玩具?请你数一数,说一说.引导学生说出图上的物体数量.

  (学生:他们在玩玩具,有5个积木、4辆汽车、3个皮球等等)

  (点评:创设情境,让学生不由自主的数数,从而感受到数字在生活中随处可见,应用广泛,

  同时也激发学生数数、用数的积极性.)

  二、尝试探索.

  (一)教师提问

  1.你是怎样知道这些物体的数量的?(数出来的)

  2.你是怎样数的?(一个一个的数、两个两个的数)

  (二)指名数一数.说一说.

  1.小组讨论:你认为怎样数数比较好?为什么?

  思考:如果有更多的物体,又可以怎样数数呢?

  (三个三个的数、五个五个的数、十个十个的数……)

  2.小组合作:数出铅笔盒里文具的个数.(指名展示,全班交流.)

  3.如果你想请你的新朋友到家里做客,你准备怎样做?

  学生1:我准备拿2个洋娃娃请好朋友玩.

  学生2:我准备拿4辆小汽车请好朋友玩.

  学生3:我准备拿5把玩具请好朋友玩.

  (点评:通过观察实物,使学生体会数数的方法,感悟出数物体的数量时要一一对应,为数更多物体数量进行渗透.同时发散了学生的思维,使学生进一步感知生活中处处有数学,从而对数学逐渐产生亲切感.)

  (三)揭示课题

  教师谈话:刚才同学们准备了那么多的玩具,你们真是一个好客的小主人.同时我也听出来了,你们说出了许多数量是1、2、3、4、5的物体.这就是我们今天要研究的内容.

  教师板书:玩具(1、2、3、4、5)

  (四)指导书写.

  教师谈话:我们会数出数量是1、2、3、4、5的物体,这些数该怎么写呢?谁会写1?2怎么写?

  (指名板书)

  教师提问:你们觉得他们写的怎么样?那么怎样写才能写的又漂亮又规范呢?

  出示田字格及示范字

  教师提问:看到这些字你有什么感觉?

  教师:让我们一起来练习怎么写的.(生描示范字,师巡视指导.)

  比较:你认为哪儿写的比较好?还有什么不足之处?

  (点评:先引导学生观察数的写法,有了认识之后再描,最后自己写,这样的过程实际上在不知不觉的演示过程当中学会了书写.)

  (五)比较数序.

  1.看图数数.

  教师谈话:“淘气”和“笑笑”玩的高兴及了,妈妈给他们准备了一些水果.

  出示水果图

  教师提问:都有那些水果?各有多少个?你是怎么知道的?

  教师明确:1、3、5叫单数,2、4叫双数.

  2.比一比.

  什么水果最多?什么最少?你是怎么知道的?

  3.生活中你还在哪见过这些数字?它们有什么用?

  (点评:通过观察实物,使学生感悟到数字之间的大小关系,同时与生活实际相联系,进一步增加学习的兴趣,从而感受到数学就在我们身边.)

  4.数序

  教师谈话:2个好朋友刚吃过水果,动画片开始了.

  出示火车图

  教师提问:他们在干什么?“淘气”说老虎在第一节,“笑笑”说熊猫排第一节,他们谁说的对?小松鼠在第几节?大象呢?

  三、总结

  说说这节课你最高兴的事是什么?

  点评:

  1.本节课,让学生在经历数数的过程当中,进一步体验、感悟一些数数的方法.教师在教学中力求创设各种有利于学生自主探索的学习情境,提供学生参与学习的各种机会,鼓励学生在生活中增强了应用意识,感受到了数学知识来源于生活,还可以应用于生活.

  2.数学的学习不仅在课上、课下,也不应该局限于教师的“引”与学生的主动探索,还应该利用恰当时机进行拓展.如数数的方法,以及单数与双数的概念,教师巧妙的设计,把他们引入课堂,通过做游戏的形式,使学生感悟、理解,同时也为今后的加减法的学习打下了基础.

北师大版数学四年级下册教案4

  [教学内容]小数的意义(第2-5页)

  [教学目标]

  1、结合具体情境,体会生活中存在着大量的小数。

  2、通过实际操作,体会小数与十进分数的关系,理解小数的意义,知道小数部分各数位名称及意义,会正确读写小数。

  [教学重、难点]通过实际操作,体会小数与十进分数的关系,理解小数的意义,知道小数部分各数位名称及意义。

  [教学准备]学生、老师准备计数器。

  [教学过程]

  生活中的小数

  (事先布置学生找一找生活中的小数)让学生说说生活中除了某些商品的价格用到小数外,还在哪些地方见到过小数。

  结合树上的例子让学生尝试用自己的语言说明在每个情境中消失表示的是什么,由此激发学生进一步学习小数意义的兴趣。

  小数的意义

  自学小数的意义(看书第3页)

  小组交流

  汇报:出示正方形,把这个正方形*均分为10份取其中1份,用分数表示是十分之一,用小数表示是0.1;把这个正方形*均分为100份取其中1份,用分数表示是百分之一,用小数表示是0.01。

  以1米为例结合具体的数量理解小数

  把一米长的线段*均分为10份取其中1份,用分数表示是十分之一米,用小数表示是0.1米;把这条线段*均分为100份取其中1份,用分数表示是百分之一米,用小数表示是0.01米。

  归纳小数的意义

  通过学生的讨论归纳出小数的意义。

  小数部分的数位及读写:

  1、小数部分的数位及数位间的进率

  先复习整数部分的数位,再介绍小数部分的数位,一位小数是十分之几,小数点右边的第一位是十分位;两位小数是百分之几,小数点右边的第二位是百分位;三位小数是千分之几,小数点右边的第三位是千分位。

  在计数器的各位上拨3个珠子,说一说各表示多少,体会数位间的进率。

  2、小数的读写

  让学生试读,注意提醒学生小数部分的读法与整数部分不同。

  3、写一写、读一读、说一说。

北师大版数学四年级下册教案5

  教学内容:北师大版数学四年级下册数学好玩之《密铺》。

  教材分析:这是一节根据有关*面图形特点进行观察、操作、思考和简单设计的实践活动。教材分三部分安排:第一部分,通过观察生活中常见的用砖铺成的地面或墙面,初步理解什么是图形的密铺。第二部分通过动手操作和思考,探索三角形和四边形能否进行密铺。并了解能够进行密铺的*面图形的特点,知道有些*面图形可以密铺,而有些则不能;从而在活动中进一步体会密铺的含义,更多地了解有关*面图形的特征。第三部分,通过欣赏和设计简单的密铺图案,进一步感受图形密铺的奇妙,获得美的体验。并能够对自己在活动中的表现进行自我评价和反思。

  学情分析:

  (1)知识水*:学生已经学习了图形的*移、旋转及多边形的内角和等知识;具有了相关的知识经验;

  (2)能力和方法水*:学生已经具备一定的推理能力,能初步运用“猜想--验证--归纳”的数学思想方法来探究问题;

  (3)心理水*:该阶段的学生虽然已经具备一定的知识经验,但是还是有较强的好奇心,也有较强的表现欲;

  (4)思维水*:学生的思维以直接经验为主,间接经验相对较少。在学习过简单*面图形的基础上,学生已经对*面图形有了初步的印象,并能准确的认识各种简单*面图形。对于密铺,学生已经有了较为直观的生活体验,只是还未形成系统的理论知识。

  在此基础上进行密铺理论知识的学习和活动设计,符合学生认知发展规律,是对学生生活经验的提炼和再加工,从而形成较为系统的初步抽象的理论知识。在这个知识系统的帮助下,可以进一步让学生认识到数学的美,激发对数学学习的兴趣,是对学生进行的一次头脑风暴,对于培养学生的数学应用意识有很大的帮助。基于以上认识,本课的设计重点放在让学生动手操作、探究,从而获得丰富的知识经验和积极的情感体验。学习过程中充分发挥小组长作用,小组内进行充分的交流讨论,通过经历与组内同伴动手拼图以及设计密铺图形等活动过程,知道三角形、四边形、正六边形可以密铺,并知道有些图形是不能密铺的。在整个活动中,教师参与到组内讨论,并指导。最后在学生活动和交流的基础上,教师组织学生进行评价、自我评价和反思,内化知识经验与知识体系。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通过观察生活中常见的密铺现象,使学生初步理解图形的密铺;通过拼摆各种图形,探索并了解能够进行密铺的*面图形的特点。

  2.过程与方法:在探究多边形密铺条件的过程中学生经历观察、猜测、推理、验证和交流等过程。进一步发展学生的动手实践能力、合情推理能力。

  3.情感态度价值观:使学生在欣赏密铺图案和设计简单的密铺图案的过程中,体会图形的转换,感受数学知识与生活的密切联系,经历欣赏数学美、创造数学美的`过程,从而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体验学习数学的价值。同时,进一步发展学生的团结合作意识,享受由合作获得成功的喜悦。

  教学重点;知道什么是密铺,了解有一些图形(如三角形,四边形和正六边形)是可以密铺的。

  教学难点:初步感受密铺的原理

  教学手段:

  基于以上几点的认识,本节课采用传统教学与信息技术相结合的教学手段,重点突出现代信息技术在数学教学课堂中的不可替代的作用。学生能够自主的在多媒体设备上完成自学或者是进行各种探究实验,是学生课堂主体地位的体现;教师在课中担任组织者、引导者与合作者的角色。但,由于每个孩子在信息技术方面的掌握层次不尽相同,所以为孩子们提供了多种渠道来探究解决问题,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能力完成自己的探究活动,并在活动中有不同的体验。

  课前准备:

  1、信息技术准备:广播教学的教学系统,可以用来广播教学,也可以用来展示学生的电脑上的操作。信息技术的简单应用基础,学生能在计算机上实现对基本图形的*移和旋转。同时学生能在多媒体设备上完成对他人作品的欣赏与评价,同时也能对自己整个的活动过程进行评价反思。

  2、道具准备:剪刀、卡纸若干。

  3、素材准备:某客厅地面的照片。

  教学过程:

  一、谈话引入,揭示课题

  1、教师与学生谈话,想了解学生家里的客厅地面是由什么铺成的。学生向全班同学介绍自己家客厅地面是由什么铺成的。

  2、教师请学生用一个字或者是两个字来形容一下自己家里客厅的地面。学生单独汇报。(如:大/密/美丽/漂亮/宽敞/*整……)

  3、教师出示从朋友家拍来的客厅的地面(两幅图),请学生欣赏。并问学生分别是由什么形状的地砖铺成的。(长方形和正方形)

  4、教师问学生觉得这两家的客厅铺的怎么样。(如果学生说铺的好或者是铺的很*,就追问:好在哪里?*在哪里?并用手势提醒学生发现每块地砖之间是一块挨着一块的,也就是没有空隙的。如果没有说出没有重叠,就追问:有没有把两块地砖叠在一起?引导孩子发现没有重叠。)

  5、揭示课题:我们把像这样,图形之间,没有空隙,也不重叠的铺法称为密铺。

  【设计意图】本环节以谈话方式引入,从学生的身边去发现和感受密铺的存在,从而引出课题。

  二、实验探究,领悟新知

  (一)动手操作、感受密铺

  1、教师请学生们观察“密铺”这一个词,问学生哪个字更重要。(学生回答“密”字更重要,教师及时追问:“密”怎么体现?引导学生发现“密”体现在没有空隙,不重叠。)

  2、教师拿出几个长方形,请一个学生来试一试,看看能不能做到密铺。(一个学生在黑板上操作,其他学生认真观察。)

  3、学生操作完以后,教师请学生观察有没有做到密铺,并追问是如何判断的。(学生会说出,是密铺,因为没有空隙,也不重叠。)

  4、教师对学生们的善于观察和一学就会的宝贵品质进行肯定。

  【设计意图】本环节通过再认“密铺”一词和请学生动手铺长方形,来帮助学生初步感受密铺。为后面的动手实验探究做铺垫。

  (二)探究三角形能不能实现密铺之初步判定

  1、教师追问学生:除了长方形和正方形以外,我们还学过什么图形?(三角形、圆、*行四边形、梯形……)

  2、教师继续问学生三角形能不能实现密铺。并先让学生猜测。

  3、教师提示学生:要知道三角形到底能不能密铺,可以怎么做。

  4、学生说一说要验证三角形能不能密铺需要做哪些事。

  5、教师引导学生按照一定的实验步骤来操作:

  (学生猜能或者是不能,教师追问,要知道到底能不能,我们该怎么办呢?学生会说试一试或者是铺一铺,师再追问:拿什么试?拿什么铺?学生应该会回答:要准备几个三角形,然后再铺一铺。师再追问,准备的三角形需要完全一样吗?师:那我们就来按照这两个步骤实验一下:第一、取出①号信封里面的卡纸(如下图),沿着上面的线剪开,得到几个三角形;第二、把剪下来的较大的三角形(锐角三角形)放在一起铺一铺。(以上步骤由小组合作完成))

  6、学生按照刚才所说的步骤小组合作完成,在学生完成的过程中教师给予一定的指导和帮助,并用IPad拍一组已经完成好的图片。

  7、先请学生汇报实验结果,并追问学生是如何判断的。

  【设计意图】本环节通过讨论如何判断三角形能否密铺到初步实验发现三角形可以密铺,为学生建立初步的表现。

  (三)探究三角形能不能实现密铺之研究密铺原理

  1、教师提出:如果把这些三角形随便的铺在一起,能密铺吗?如果不能,这到底跟三角形的什么有关呢?(学生发现和三角形的角有关)教师接着追问和三角形哪个角有关(学生进一步发现和三角形的三个角都有关系)。

  2、师生共同提出:为了更好的区分这三个角,可以把三角形的三个角分别标上∠1、∠2、∠3。然后再放在一起铺一铺,看看有什么发现。(学生在标的过程中,引导学生把所有三角形的角都标出来,并且相同的角标上相同的序号)

  3、学生再次铺一铺。在铺的过程中适时引导学生观察拼接点处有几个角,分别是哪几个。

  4、教师展示一组学生完成的密铺作品。并请学生认真观察一下,这个小组标完角以后,在拼接点处有几个角呢?

  【(6个角),哪6个角??这个角1就是老师黑板上的三角形的角1,这个角2就是老师黑板上的三角形的角2,这个角3就是老师黑板上的三角形的角3,而∠1、∠2、∠3就是这个三角形的三个内角。这个∠1、∠2、∠3也是这个三角形的三个内角。师再问,在这个拼接点处有几个角1?几个角2?几个角3?】

  教师小结:看来三角形真的可以实现密铺,而且和三角形的内角有关。

  【设计意图】本环节通过讨论、探究,发现三角形能密铺是和三角形的三个内角都有关系的。让学生感知到三角形能够密铺并非偶然,这其中隐藏着一定的必然性。而这种必然性就是密铺的原理所在。

  (四)探究三角形能不能实现密铺之再次验证

  1、教师问学生如果再用另外一种三角形来铺一铺,学生们想要怎么做。

  2、学生思考,并提出可以先标出角,再铺一铺。

  3、教师请学生把刚才剪下来的较小的三角形(钝角三角形)放在一起标一标,铺一铺。学生小组合作完成,师用IPAd拍一组完成好的。

  4、教师先请学生判断这种三角形能不能密铺。再展示其中一组学生的作品。问学生这一次实验和之前的实验有什么不一样的地方,或者是有什么新发现。

  5、学生发表自己的看法,教师进行总结。

  小结:这样看来这一种三角形和前面一种三角形一样,也可以密铺,而且也和它的三个内角有着密切的关系。

  【设计意图】本环节通过再一次的铺一铺的活动,让学生再次感受三角形是可以密铺的,而且再次领悟三角形能密铺是和它的三个角有关的。

  (五)探究四边形能不能密铺

  1、教师引导学生:既然三角形能够实现密铺,那如果是这样的四边形能实现密铺吗?(师拿出一个不规则的四边形,贴到黑板上)

  2、学生发表自己的看法,并提出:要知道能不能密铺,动手实验一下就行了。

  3、教师请学生打开②号信封,取出里面的四边形动手铺一铺,并提醒学生思考动手铺之前可以先做什么。(标角)

  4、学生根据教师的要求和提示动手实验,教师观察每一组完成的情况,并用IPAd记录其中一组完成的情况。对于已经铺完的小组,请学生在小组内议一议,看看有什么发现。

  5、反馈:教师先请学生判断这样的四边形是否可以密铺。然后请学生说说有什么发现。

  6、学生先判断是可以密铺的,因为这几个图形之间没有空隙也不重叠。并且发现拼接点处有4个角,而且这4个角分别是这个四边形的四个内角。如果有学生能发现这四个角加起来就是360°就更好了。

  小结:通过这个实验我们发现,这种四边形也是可以密铺的,而且也与四边形的内角有关。

  【设计意图】本环节在前面几次实验的基础上,大胆让学生自己猜测、验证。通过实验发现四边形是可以密铺的,而且和三角形一样,也和四边形的四个内角有密切的关系。

  三、小结及拓展延伸

  1、教师引导学生回顾:我们今天研究了密铺,知道了长方形可以密铺,正方形可以密铺,三角形可以密铺,四边形可以密铺。并提问学生:你还有什么问题想问呢?

  2、学生提出新的问题,如梯形能不能密铺?五边形能不能密铺?六边形能不能密铺?……

  3、教师清学生借助计算机操作来验证正五边形和正六边形是否能密铺。

  4、学生小组合作完成。在学生完成的过程中教师给予一些指导和帮助。

  5、学生操作完后,进行反馈,通过广播教学体系请其中的几组学生展示自己的实验结果。并请其他学生帮助判断。通过实验、讨论发现,正五边形不可以密铺,而正六边形可以密铺。

  小结:这样看来并不是所有的*面图形都可以密铺的,有的可以密铺,有的不可以密铺。

  【设计意图】本环节通过计算机实现人机交互操作,体现出现代信息技术在数学教学中的应用。通过在计算机上操作发现并不是所有的*面图形都可以密铺的,有的可以,有的是不可以的。

  四:实践作业

  用上今天所学的密铺的知识为你自己的家设计一款漂亮的地砖。

  五:板书设计

  密铺

  图形之间,没有空隙,也不重叠。


北师大三年级数学下册教案3篇(扩展5)

——一年级数学下册北师大版教学计划3篇

一年级数学下册北师大版教学计划1

  一、数与代数

  1、第一单元“生活中的数”。在这个单元的学习中,学生将结合生活中的具体情境,通过“数铅笔”等活动,经历从具体情境中抽象出数的模型的过程:会数、会读、会写100以内的数;在具体情境中把握数的相对大小关系;能够运用数进行表达和交流,体会数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

  2、第三单元“加与减(一)”、第五单元“加与减(二)”、第七单元“加与减(三)”。在这些单元的学习中,结合生活情境,学生将经历从具体情境中抽象出加减法算式的过程,进一步体会加减法的意义;探索并掌握100以内加减法(包括不进位、不退位与进位、退位)和连加、连减、加减混合的计算方法,并能正确计算;能根据具体问题,估计运算的结果;初步学会应用加减法解决生活中简单问题,感受加减法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

  3、第六单元“购物”。在这个单元的学习中,学生将通过购物活动,结合生活经验,认识元、角、分及其相互关系,认识各种面额的人民币;结合购物情境进行简单计算,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二、空间与图形

  1、第二单元“观察与测量”。在这个单元的学习中,学生将通过观察身边的简单物体,初步体会从不同角度观察物体所看到的形状可能是不同的,发展空间观念;在实际测量与交流中,体会统一测量单位的必要性,体会厘米和米的实际意义,了解厘米和米的意义,了解厘米和米的关系,能估测和使用测量工具测量物体的长度。

  2、第四单元“有趣的图形”。在这个单元的学习中,学生将经历从立体图形到*面图形的过程,认识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圆等*面图形,初步体会面在体上;通过大量“动手做”的活动,进一步认识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圆等*面图形,积累数学活动经验,发展空间观念;经历从生活情境中抽象出图形的过程,感受图形世界的丰富多彩,并能设计有趣的图案。

  三、统计与概率

  第八单元“统计”。在这个单元的学习中,学生将通过简单的调查活动,初步体验数据的收集、整理和分析的过程;初步认识条形统计图,能根据统计图中的数据提出并回答简单的问题,并和同伴进行交流。

  四、实践活动

  本册教材安排了三个大的实践活动,即“我和小树一起长”“小小运动会”“今天我当家”,旨在综合运用所学的知识解决实际问题。同时,在其他具体内容的学习中,安排了动手做,小调查等活动,旨在对某一知识进行实际应用。在从事这些活动中,学生将运用所学的知识和方法解决问题,感受数学在日常生活中的作用;获得一些初步的数学活动经验,发展解决问题和运用数学进行思考的能力;在与同伴合作和交流的过程中,发展数学学习的兴趣和自信心。

  五、全册教学建议:

  (一)培养学生数学学习的兴趣和良好习惯

  数学学习的兴趣对于数学学习非常重要。教师要注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可以利用教材所提供的素材,组织学生开展多种多样的学习活动。教学时,教师首先应关注学生参与学习活动的热情,学生回答得对与错或语文是否完整,老师可以延缓评价,要多鼓励学生的积极参与。老师要注意倾听学生的发言,特别注意的是不宜用统一的、程式化的语言来训练学生,允许学生用自己的语言表达想法。老师要让每个学生首先喜欢上课、喜欢教师,进而喜欢学数学。

  学生良好学习习惯的养成,不是一朝一夕就能完成的。老师不要急于求成,对学生过早提出统一的、硬性的要求,而应采取循序渐进的方式。良好的学习习惯不能简单地理解为只是要求学生上课坐好、举手发言等外在的形式,更重要的是要逐步引导学生学会独立思考、敢于提问、认真倾听他人的意见、乐于表达自己的想法等内在品质。

  (二)让学生在生动具体的情境中学习数学

  教学中,教师应充分利用学生的生活经验,设计生动有趣、直观形象的数学活动,如运用讲故事、做游戏、直观演示、模拟表演等,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在生动具体的情境中理解和认识数学知识,鼓励每一位学生动手、动口、动脑,参与数学的学习过程。例如,在实践活动“小小运动会”的教学中,老师可以将教材中的内容设计成一个童话故事,在讲故事的进程中自然引入需要讨论的问题;也可以引导学生自己扮演不同的角色,进行模拟表演;还可以结合学校的运动会,鼓励学生从中发现数学问题,并尝试解答。

  (三)引导学生自己思考,并与同伴进行合作交流

  独立思考、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教学中,老师要鼓励学生在具体活动中进行思考,鼓励学生发表自己的意见,并与同伴进行交流。在思考与交流的过程中,老师应提供适当的帮助和指导,善于选择学生中有价值的问题或意见,引导学生开展讨论,以寻找问题的答案。老师可以有意识地培养学生与人交流的愿望和习惯,使学生逐步学会运用适当的方式描述自己的想法,学会注意倾听他人的意见。

  (四)培养学生初步的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材特别注重培养学生提出问题的意识和能力,设立了“问题银行”等栏目,鼓励学生提出问题,即使有的问题当时不能解决,可以放在“问题银行”以后解决。教学中,教师应该充分利用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随时引导学生把所学的数学知识应用到生活中去,解决身边的数学问题,并尝试从日常生活中发现数学问题,了解数学在现实生活中的作用,体会学习数学的"重要性。

  六、创造性地使用教材

  教材只是提供了学生数学活动的基本线索。教学中,教师要根据本班同学的特点和实际情况,创造性地使用教材,设计教学过程。教师还应适时记录下自己的教学设计和教学反思,以不断改进自己的教学观念与教学方法。

  七、课时安排:

  1、生活中数——5课时

  2、观察与测量——4课时

  3、加与减(一)——10课时

  4、我和小树一起长——1课时

  5、有趣的图形——8课时

  6、整理与复习(一)——1课时

  7、加与减(二)——15课时

  8、小小运动会——1课时

  9、购物——5课时

  10、加与减(三)——6课时

  11、今天我当家——1课时

  12、统计——3课时

一年级数学下册北师大版教学计划2

  一、教材内容体系分析

  (一)数与代数

  1、第一单元“加与减(一)”。是学习20以内的退位减法,降低了一年级上学期孩子们学习数学的难度。退位减法是一个难点,学生掌握比较慢,但同时也是今后竖式减法的重点所在。所以在介绍的:数小棒、倒着数数、凑十法、看减法想加法、借助计数器这些方法中,孩子们喜欢用什么方法不统一要求,自己怎么快怎么算,但是要介绍这些方法。

  2、第三单元“生活中的数”。通过数铅笔等活动,经历从具体情境中抽象出数的模型的过程,会数,会读,会写100以内的数,在具体情境中把握数的相对大小关系,能够运用数进行表达和交流,体会数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

  3、第五单元“加与减(二)”,第六单元“加与减(三)” 在“加与减”的学习中,结合生活情境,学生将经历从具体情境中抽象出加减法算式的过程,进一步体会加减法的意义;探索并掌握100以内加减法(包括不进位、不退位与进位、退位)和连加、连减、加减混合的计算方法,并能正确计算;能根据具体问题,估计运算的结果;初步学会应用加减法解决生活中简单问题,感受加减法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

  (二)空间与图形

  1、第二单元“观察物体”。学生将通过观察身边的简单物体,初步体会从不同角度观察物体所看到的形状可能是不同的发展空间观念,

  2、第四单元“有趣的图形”。学生将经历从上学期立体图形到现在*面图形的过程,认识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圆等*面图形,通过动手做的

  活动,进一步认识*面图形,七巧板是孩子喜欢的拼图,用它可以拼出很多的图形,让孩子们自己动手拼,积累数学活动经验,发展空间观念能设计有趣的图案。

  (三)实践活动

  本册教材在第五单元之后安排了一个大的实践活动,即“分扣子”和“填数游戏”。旨在综合运用所学的知识,从根据事物的非本质的、表面的特征把事物进行分类,发展到根据客观事物抽象、本质的特征进行不同方式的分类,促进孩子逻辑思维能力的发展。同时,安排学生填数游戏,旨在对孩子的口算能力、逻辑思维能力和观察能力的训练,感受数学的乐趣!

  这册教材的教学重点是:100以内数的认识,20以内的退位减法和100以内的加减法口算。在学生掌握了20以内各数的基础上,这册教材把认数的范围扩大到100,使学生初步理解数位的概念,学会100以内数的读法和写法,弄清100以内数的组成和大小,会用这些数来表达和交流,形成初步的数感。100以内的加、减法,分为口算和笔算两部分。这册教材出现的是口算部分,即两位数加、减一位数和整十数口算。这些口算在日常生活中有广泛的应用,又是进一步学习计算的基础,因此,应该让学生很好地掌握。同时,教材结合计算教学,安排了应用所学计算知识解决问题的内容,让学生了解所学知识的实际应用,学习解决现实生活中相关的计算问题,培养学生用数学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学难点:100以内的加减法口算,购物,以及数学思维的训练。

  二、 教学目标和要求

  1、知识与技能方面

  (1)、认识计数单位“一”和“十”,初步理解个位,十位上的数表示

  的意义,能够熟练的数100以内的数,会读写100以内的数,掌握100以内的数是由几个十盒几个一组成的,掌握100以内数的顺序,会比较100以内数的大小,会用100以内的数表示日常生活中的事物,并会进行简单的估计和交流。

  (2)能够比较熟练地计算20以内的退位减法,会计算100以内两位数加、减一位数和整十数,经历与他人交流各自算法的过程,会用加、减法计算知识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

  (3)、经历从生活中发现并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体验数学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感受数学在日常生活中的作用。

  (4)、能用自己的语言描述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圆的特征,逐步感知所学的图形之间的关系。

  (5)、会探索给定图形或数的排列中的简单规律,初步形成发展和欣赏数字美得意识。

  (6)、体会学习数学的乐趣,提高学习数学的兴趣,建立学好数学的信心。

  (7)、养成认真作业,书写整洁的良好习惯。

  (8)、通过实践活动体验数学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

  2、数学思想方面: 初步学会从数学思维的角度观察事物的方法,在数的概念形成的过程中发展思维能力。

  3、解决问题方面:在教师的指导下,从日常生活和情境中发现,并提出简单的数学问题,并能用已有的知识、经验和方法解决问题。

  4、情感与态度方面

  在学习数学的过程中,初步感受数学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对身边与数学的某些事物产生好奇心,有学习数学的热情,有主动参与数学活动的积极性,逐步树立学好数学动的自信心。

  三、学情分析

  一年级有学生30人,通过师生一学期的共同努力,绝大部分部分上课能够专心听讲,积极思考并回答老师提出的问题,下课能够按要求完成作业,具有一定基础的学习习惯。但是也有一部分学生的学习习惯较差,学生上课纪律松懈,精力不集中,思想经常开小差,喜欢随意讲话,作业不能及时完成,经常拖拉作业,以致学习成绩较差,还需要在新学期里多和家长取得联系,共同做好这部分学生行为习惯的培养工作。

  四、教学进度安排

  略

  五、教学内容检测及评价

  以课程改革新理念为指导,遵照数学课程标准四个方面的目标要求。把握“全面推进素质教育,促进学生发展”的主方向,尊重学生的差异,探索发展性学习评价机制,关注人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激励、诱发学生的内在潜能,作出有利于促进每个学生的身心发展和对终身学习有价值的、公*的、客观的评价。一年级数学课程学习评价的目的是全面了解学生的数学学习状况,激励学生进步,促进每一个学生的发展。评价也是教师反思和改进教学的有力手段。力求做到恰当评价学生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注重对学生学习过程的评价,突出评价学生学习数学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评价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评价学生的学习习惯、合作意识、数学反思能力、思维的条理性和创造性。

  义务教育阶段数学学习的评价,突出学生的主体性,着重体现评价内容的多维度和评价方式的多样化。充分发挥学生在评价中的主体地位,开展学生的自主评价,培养学生的自我认识能力;考虑到一年级学生的年龄特征与认知基础,仍要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让同伴参与到评价活动中来,使学生学会欣赏、学会互相学习;让家长也来关心学生的成长历程,并从有助于学生发展的角度,给予恰当的评价

  六、综合实践活动安排

  我们一年级学生虽小,但个个见多识广,有目的的动手动脑的习惯与思考却很少做的好,因此在活动中要从孩子的生活经验和心理特点出发捕捉了一幅幅令孩子们心动的画面,挑选一个个在他们身边的、为他们感兴趣和乐于思考、乐于接受的学习素材,以引发他们的学习动机。使不同层次的孩子都能在活动中有所收获,不管是在知识、方法或能力等各个方面,只要有收获就达到教育教学的目的。有些准备活动要与家长有机的联手,使孩子都能重视活动,并附诸行动,而不要流于形式。

  七、实现教学目标、提高教学质量的措施

  1、从学生的年龄特点出发,多采取游戏式的教学,引导学生乐于参与数学学习活动。

  2、在课堂教学中,注意提问时适当降低难度。应该考虑学生实际的思维水*,多照顾中等生以及思维偏慢的学生。

  3、布置一些比较有趣的作业,比如动手的作业,少一些呆板的练习。

  4、及时进行学习水*馈,及时查漏补缺。

  5、加强家庭教育与学校教育的联系,适当教给家长一些正确的指导孩子学习的方法。

  6、一定要注意保护学生的自尊心和学习的兴趣,培养学生学习的良好习惯。


北师大三年级数学下册教案3篇(扩展6)

——最新北师版三年级数学下册教案优秀 (菁选3篇)

最新北师版三年级数学下册教案优秀1

  教学内容:苏教版第五册P19

  教学目标:通过练习使学生能熟练地认、读、写万以内的数,能熟练口算整千

  数加、减整千数,整千数加整百数及相应的减法。

  教学重难点:0的读法。

  教具准备:计数器、挂图。

  教学过程:

  一、复习:

  1、算一算:20xx+2000=4000+1000=

  3000+4000=10000-20xx=2000+3000=

  2、读一读:217630989001203023002003

  3、6782里面有()个千、()个百、()个十和()个一。

  3004里面有3个()和4个()。

  5个千和4个百组成的数是()。

  5个千和4个十组成的数是()。

  5个千和4个一组成的数是()。

  二、练习:

  1、读出下面横线上的数。

  世界最高峰--珠穆朗玛峰的海拔高度大约是8848米。

  世界第一大洋--太*洋的*均深度大约是4028米。

  2、写出下面横线上的数。

  世界第一斜拉索桥--上海杨浦大桥全长八千三百五十四米。

  世界著名的大瀑布--尼亚加拉瀑布宽一千二百四十米。

  3、做“想想做做”的第7题。

  学生先在书上完成,再组织交流。引导学生进行对比,体会每组3道题之间的联系。

  4、找规律:

  让学生先独立完成“想想做做”的第8题,

  然后同桌两人合作进行找规律,看哪个组先找到规律。

  5、组数活动:

  老师提供3、7、0、0这四个数字,请学生进行组数活动。

  看谁组成的数最多?

  6、连一连:

  书上的第11题,学生先独立完成,再组织交流。

  7、课外小知识:

  学生自学“你知道吗?”的课外读物。自

  学后请同学来说一说:你知道了些什么?

  三、小结:这节课我们学习了什么?你知道了什么?

  四、作业:完成“想想做做”的第9题。

最新北师版三年级数学下册教案优秀2

  一、单元目标:

  1、使学生会计算三位数加、减三位数

  2、使学生能够结合具体情境进行估算,进一步领会加、减法估算的基本方法,增强估算意识。

  3、使学生理解验算的意义,会对加法和减法进行验算,初步养成检验和验算的习惯。

  第一课时:

  两位数加两位数

  二、教学内容:

  万以内进位加法

  三、教学目标:

  1、经历万以内进位加法的认识过程,理解万以内笔算加法的计算法则

  2、能应用法则准确地计算两位数进位的加法题

  四、教学重点:

  万以内进位加法的计算法则

  五、教学难点:

  哪一位上的数相加满十,要向前一位进1,而且在前一位上的数相加时,要记得加上进上来的1。

  六、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引入新知

  1、口算:

  50+70300+500900—50044+22

  30+5035+5587+49(遇到困难)

  2、87+49不能用口算一下子就算出来,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一下万以内进位加法。

  (二)新课展开

  1、春天到了,学校安排我们坐车去动物园春游,三年级一班有45人,二班有47人,一辆车限坐88人,两个班坐一辆车能坐的下吗?

  2、列式计算。用举手的方式,认为不行的举手?为什么不行?说明理由。

  3、同桌交流算法:

  5+7=1240+40=8012+80=92

  45+7=5252+40=92

  47+5=5252+40=92

  4、同学们用了这么多的方法,真能干!那有没有同学直接用45+47算的,说一说你是怎样思考的"?(请生上台演示)

  5、列竖式计算

  6、多媒体出示例1图片,独立完成计算,(两个学生板演,其余同学在书上完成)

  7、列竖式计算(重点讲解)

  (三)巩固练习、拓展提高

  1、独立完成做一做1、2

  2、请生回答,集体讲解订正

  (四)小结

  今天我们学习了两位数加位数的运算法则,你们学会了吗?

  (五)作业

最新北师版三年级数学下册教案优秀3

  一、教学内容:

  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人教版)三年级上册第35页。

  二、教学目标:

  1、能从各种图形中区分出四边形,认识四边形的特征。

  2、通过对四边形进行分类,对不同的四边形各自的特征有所了解,特别是长方形、正方形的特征。

  3、通过实践操作活动,培养学生的空间观念。

  三、教学准备:

  课件。每人准备水彩笔一支。四人小组:一袋四边形的图片。

  四、教学过程:

  (一)主题图引入。

  1、同学们,你们喜欢参加体育活动吗?你喜欢什么体育运动?

  2、光明小学校园里,同学们也正在进行各种活动,我们一起去看看。(课件出示主题图)

  (1)仔细观察,在这美丽的校园里你发现了什么图形?(先自己找一找,再同桌交流)

  (2)交流汇报,学生可能找到的图形有:(指名回答,课件单一闪动)

  3、导入课题。

  在美丽的校园里有许多的图形,像长方形、正方形、*行四边形、菱形、梯形(同时闪动这些图形)这些都是*面图形,都叫四边形。今天这节课我们就一起来研究四边形。

  板书:四边形的认识。

  4、初步感知:你认为怎样的图形是四边形?

  (二)探索交流、概括特征。

  1、动手操作。

  (1)涂一涂(让学生感知面)

  同学们,数学书第35也有许多的图形,你能从中找出四边形吗?并涂上你自己喜欢的颜色。比一比,看谁涂得又快又好看。

  (2)涂完后,同桌交流,说说理由。

  (3)集体反馈,为什么这些是四边形,而那些却不是?

  2、讨论,概括四边形的特征。

  (1)仔细观察一下,这些四边形有什么特点?(先小组,再反馈)

  (2)根据学生的反馈,板书。

  3、判断四边形。

  老师这里还有一些图形请你判断一下他们是四边形吗?(集体用手势判断,并说明理由)如果不是,你能把他变成四边形吗?(课件演示)

  4、我们知道了四边形的特征,你能说说我们生活中哪些物体的。表面也是四边形?

  (三)动手操作,获取新知。

  1、分一分:每一小组一信封,内有六种图形:正方形、长方形、*行四边形、菱形、不规则四边形和梯形。

  (1)活动建议:小组合作,给这些四边形分分类,组长把分的结果记录在学习卡上,并说说你们为什么这样分?(教师巡视指导。学生交流分法时,把长方形、正方形分为一类的分法最后出现)

  (2)学生可能出现的分法:

  ①按角分:长方形、正方形(四个角都是直角),菱形、*行四边形、不规则四边形、梯形(没有直角)。

  ②按边分:长方形、正方形、*行四边形、菱形(两组对边相等),梯形、不规则四边形(两组对边不相等),长方形、*行四边形(对边相等),正方形、菱形(四边相等),不规则四边形、梯形(四边都不相等)。

  ③按对角分:长方形、正方形、*行四边形、菱形(对角相等),不规则四边形、梯形(对角不相等)。

  (3)在学生分的过程中,一步一步解决一些最基本的四边形的特征。(对边的引导:上下为一组对边,左右为另一组对边)

  2、进一步掌握长方形、正方形的特征。

  我们来看把长方形、正方形分成一类的这种分法:

  (1)长方形、正方形和其他的四边形相比,又有什么不同呢?小组内说一说,可以借助三角板和直尺。

  (2)小组汇报,得出结论。(在黑板上贴出正方形和长方形)

  (3)我们请电脑博士来演示一下。

  (4)长方形和正方形同其他的四边形相比,有一定的特殊性,所以长方形和正方形是特殊的四边形。

  (四)(机动)拓展应用。

  1、谁来帮帮我。

  (1)是一个xx形,也是一个xx边形。

  (2)是xx边形,有xx角,其中有xx个直角。

  (3)图中有xx个四边形。

  2、自己拿出一个四边形,剪去一个角后,它会变成什么形状,请你动手试一试。

  (五)课堂总结。

  今天,老师和同学们一起认识了四边形。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吗?

推荐访问:下册 教案 北师大 北师大三年级数学下册教案3篇 北师大三年级数学下册教案1 北师大三年级数学下册教案1-3单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