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轶方文库网 > 专题范文 > 公文范文 >

欲盖弥彰接下句4篇

时间:2022-09-29 15:55:03 来源:网友投稿

欲盖弥彰接下句4篇欲盖弥彰接下句 课 文 部编版•三年级语文上册 秋季 这么美的景色,让我们一起走进诗中去领略一下吧! 44 部编版•三年级语文上册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欲盖弥彰接下句4篇,供大家参考。

欲盖弥彰接下句4篇

篇一:欲盖弥彰接下句

/p>

 文

 部编版• 三年级语文上册

 秋季

 这么美的景色,让我们一起走进诗中去领略一下吧!

 4 4

 部编版• 三年级语文上册

 1.会认本课11个生字,会写13个生字。(重点)

 2.背诵课文,默写《山行》。(重点)

 3.初步感知古诗大意。(难点)

 学习目标

 山 山 行 杜

 牧

 杜牧 :(803-852)唐代诗人。字牧之,京兆万年(今陕西西安人)。精通兵法,有政治才能,诗文都写得很好,诗以七绝最为出色。与李商隐齐名,世称“小李杜”。

 知识链接

 课文朗读

 听范读,边听边画出文中的生字,注意生字的读音。

 径直

 大相径庭

 jìng

 石 径

 斜线

 目不斜视

 xié

 歪斜 径

 斜

 我会认

 寒冷 书写指导:上下宽中间窄,中间是三横两竖,下边的撇和捺要舒展。

 寒

 hán

 结构:上中下 组词:严寒

  寒冬腊月

 造句:今天的天气特别寒冷。

 音序:H

 部首:宀 我会写

 石径 书写指导:左窄右宽,左边是彳,右上边第二笔点在撇的下边中间位置、上边丌交叉。

 径

 jìng

 结构:左右 组词:径直

 大相径庭 造句:我沿着这条石径爬上山顶。

 音序:J

 部首:彳 我会写

 歪斜 书写指导:余字第二笔捺变为点,竖钩连接上横,下横稍长,斗字的中竖要长。

 斜

 xié

 结构:

 左右 组词:斜线

 目丌斜视 造句:这棵大树长得有些歪斜。

 音序:X

 部首:斗 我会写

 霜冻 书写指导:整体笔画多、要写紧凑,雨字要写扁一些、下框变为冖。

 霜

 shuāng

 结构:上下 组词:盐霜

 饱经风霜 造句:经过霜冻以后,这些树叶

  都掉了。

 音序:S

 部首:雨 我会写

 挑

 tiǎo :

 挑战

 挑灯夜读

 tiāo :挑选

 百里挑一

 行

 xínɡ :

 飞行

 鱼贯而行

 hánɡ :银行

 字里行间

 生字学习

  多音字

  形近字

 君 ( jūn )

 君王

 君主

 群 ( qún )

 人群

 群体

 挑 ( tiǎo )

 挑战

 挑拨

 桃 ( táo )

 桃子

 桃李

 山行:在山里走。

 寒山:深秋时节的山。

 石径:石子小路。

 白云生处:指山的深处。生,产生,生出。

 坐:因为,由亍。

 霜叶:经霜的枫叶。

 于:比。

 词语理解 词语学习

 一条弯弯曲曲的小路蜿蜒伸向山顶,在白云飘浮的地方有几户人家。停下来欣赏这枫林的景色,那火红的枫叶比江南二月的花还要红。

 根据词语释义及自己的理解,你能说说这首诗的大意是什么吗? 课文感知

 1.人们常说“诗中有画,画中有诗”,所以,光读诗还不行,还要边读边想,看看诗中描绘了哪些景物。请看看这首诗描写了哪些景物? 山、石径、白云、人家、枫林、车、霜叶。

 课文解读

 2.在诗人笔下这些景物是怎样的?

 “山”是“寒”的,即深秋时节的山。

 “石径”是“斜”的,即弯弯曲曲。

 “白云生处”指的是白云升腾、缭绕和漂浮,说明山的高。

 “人家”是在“白云生处”,即有人家户在白云飘浮的地方,充满着生气。

 枫林“晚”是傍晚时的枫林。

 霜叶则是比二月花还要红。

 3.对于第二句“白云生处有人家”,一直都存有一个争议,有人认为应当是“白云深处有人家”,你觉得哪个字比较好?为什么?

 “生处”和“深处” 都给人有点朦胧缥缈,产生超越世俗的神往之感,都是很动人的。但“生处”为云之源头,给人更为高远、更为缥缈的感觉,同时又有云腾雾涌、白云飘忽的动态感。

  此句意为在白云飘浮的地方隐隐约约可以看到几户人家,一个“生”字使人联想到炊烟袅袅、鸡鸣犬吠,从而感到深山充满生机,倍感温馨。因此“生”字好于“深”字。

 4.结合诗句意义,简单对“停车坐爱枫林晚”一句中的“晚”字进行赏析。

  这句中的“晚”字用得无比精妙,它蕴含多层意思:

  ①点明前两句是白天所见,后两句则是傍晚之景。

  ②因为傍晚才有夕照,绚丽的晚霞和红艳的枫叶互相辉映,枫林才格外美丽。

  ③诗人流连忘返,到了傍晚,还舍不得登车离去,足见他对红叶喜爱之极。

  ④因为停车甚久,观察入微,才能悟出第四句“霜叶红于二月花”这样富有理趣的警句。

  5.“霜叶红于二月花”,这是全诗的中心句。前三句的描写都是在为这句铺垫和烘托。诗人为什么用“红于”而不用“红如”?

 因为“于”意为比,胜过;“如”则指相等、相似。“红如”不过和春花一样,无非是装点自然美景而已;而“红于”则是春花所不能比拟的,不仅仅是色彩更鲜艳,而且更能突出枫叶在一片肃杀清冷的深秋景物中所独具的生机。

 霜叶红于二月花

 6.“霜叶红于二月花”一句流传很广,比起其他三句,为什么人们偏爱这句诗? ①对比、比喻新颖。

 一般而言,秋叶意味着飘零、衰落、萧条,二月鲜花意味着新生勃发,在心理上人们一般不容易将两者在共同点上联系起来。而诗人不仅将经霜的枫叶比作二月鲜花,还说比这春天里最为鲜艳的花朵还要艳丽。

 ②情感独特,一反历来悲秋之调。

 落脚在红色,强调红色,引起的联想是“红得鲜艳,红得旺盛,红得热烈,红得有生命力”。并且又说秋叶的红胜过了新生勃发的新春之红。诗人从秋天里感受到的,就迥异于一般咏秋诗的悲壮之调,二是甚至胜过春天的勃勃生机,他的情感是独特的。

 ③富有哲理。这是此诗句成为千古绝唱的一个重要特点。

 该句把枫叶经霜喻理、象征为经受挫折、磨难,然而枫叶经霜不凋,遇寒而更显出旺盛的生命力,诗人激赏的正是枫叶的这种独特品格。诗人在“霜叶”与“二月花”的比照中表明,美与不美,不在于是否天生丽质,更在于能否经受住后天的磨炼。因而“霜叶红于二月花”有种对世间事理的醒悟和鼓舞,有着激励人们的作用。

 这首诗描绘的是秋之色,展现出一幅动人的山林秋色图,歌颂了大自然的秋色美。它不只是即兴咏景,而且进而咏物言志,体现了诗人豪爽向上的精神。

 课堂小结

 寒山石径(斜)

 枫林(红)

 白云(生处)人家

 山行

 热爱

 结构图示

 赠刘景文

 苏

 轼

 苏轼(1037—1101),字子瞻,号东坡居士,世称“苏东坡”。北宋眉州眉山 (今属四川省眉山市)人。北宋著名文学家、书画家。其诗题材广阔,清新豪健,善用夸张比喻,独具风格,与黄庭坚并称“苏黄”。词开豪放一派,与辛弃疾同是豪放派代表,并称“苏辛”。

 知识链接

 主要著作有《东坡七集》《东坡易传》《东坡乐府》等,他与中国唐代韩愈、柳宗元和宋代欧阳修、苏洵、苏辙、王安石、曾巩七位散文家并成为“唐宋八大家”。

 课文朗读

 赠言

 赠人玫瑰

 zèng

 赠 送

 刘备

 刘邦

 liú

 刘 景文

 赠

 刘

 我会认

 摧残

 剩菜残羹

 cán

 残 缺

 犹如

 记忆犹新

 yóu

 犹 有

 残

 犹

 我会认

 骄傲

 傲慢无礼

 ào

 傲 霜枝头

 君主

 君圣臣贤

 jūn

 君 子

 傲

 君

 我会认

 甜橙

 橙黄桔绿

 chéng

 橙 黄

 橘子

 橙黄橘绿

 ú jú

 橘 绿

 橙

 橘

 我会认

 赠送 书写指导:右边中间框要扁、里面是中竖、左点和右撇,丌是日或田。

 赠

 zèng

 结构:

 左右 组词:赠言

 赠人玫瑰 造句:我赠送给老师一件 小礼物。

 音序:Z

 部首:贝 我会认

 刘景文 书写指导:文字横要短、撇要长、捺变为一长点。

 刘

 liú

 结构:

 左右 组词:刘备

  刘邦

 造句:刘景文是苏轼的好朊友。

 音序:L

 部首:刂 我会认

 雨盖 书写指导:上窄下宽,中间是王字,下框要扁、里面是两竖、下横最长。

 盖

 gài

 结构:上下 组词:盖楼

 欲盖弥彰 造句:水里的荷叶像一把把雨盖。

 音序:G

 部首:皿 我会认

 菊花 书写指导:上扁下高,勹要大一些,里面米字要写紧凑。

 菊

 ú jú

 结构:上下 组词:墨菊

  春兰秋菊 造句:秋天的公园里菊花开得正艳。

 音序:J

  部首:艹 我会认

 残缺 书写指导:左边要窄小,右边两横都稍向上拉,下边是一撇,斜钩要长。

 残

 cán

 结构:

 左右 组词:摧残

 剩菜残羹 造句:这是一张残缺的人民币。

 音序:C

 部首:歹 我会写

 君子 书写指导:上边扁框上横短下横稍长,中间一横最长,一撇从上横起笔、稍直一些。

 君

 jūn

 结构:上下 组词:君主

 君圣臣贤 造句:我们要做君子,丌做小人。

 音序:J

 部首:口 我会写

 橙黄 书写指导:登字左上边横撇上有一小点,右上边捺上有两短撇,位置都要靠上。

 橙

 chéng

 结构:

 左右 组词:甜橙

 橙黄桔绿 造句:我特别爱吃橙子。

 音序:C

 部首:木 我会写

 荷尽:荷花枯萎,残败凋谢。

 擎:举,向上托。

 雨盖:旧称雨伞,诗中比喻荷叶舒展的样子。

 菊残:菊花凋谢。

 犹:仍然。

 傲霜:不怕霜冻寒冷,坚强不屈。

 词语理解 词语学习

 君:原指古代君王,后泛指对男子的敬称,您。

 须记:一定要记住。

 橙黄橘绿时:指橙子发黄、橘子将黄犹绿的时候,指农历秋末冬初。

 荷花凋谢连那擎雨的荷叶也枯萎了,只有那开败了菊花的花枝还傲寒斗霜。一年中最好的景致你一定要记住,那就是在橙子金黄、橘子青绿的秋末冬初的时节啊。

 根据词语释义及自己的理解,你能说说这首诗的大意是什么吗? 课文感知

 1.结合词语释义,发挥想象,说说诗歌的前两句描绘了一幅怎样的画面? 前两句描绘了一幅残秋的图景:那曾经碧叶接天、红花映日的渚莲塘荷,早已翠减红衰,枯败的茎叶再也不能举起绿伞,遮挡风雨了;独立疏篱的残菊,虽然蒂有余香,却亦枝无全叶,唯有那挺拔的枝干斗风傲霜,依然劲节。

 课文解读

 荷尽已无擎雨盖

 菊 残 犹 有 傲 霜 枝

 2.你是如何理解诗歌前两句诗的? ①诗中所咏为初冬景物。为了突出“橙黄橘绿”这一年中最好的景致,诗人先用高度概括的笔墨描绘了一幅残秋的图景。

 ②对偶句。这两句诗以荷花凋谢,菊花枯萎,写出了秋末的特征。后一句赞颂了菊花的残枝有傲霜凌寒的气概。“已无”与“犹有”形成强烈对比,突出菊花傲霜斗寒的形象。

 3.对于最后两句诗,你是如何理解的? 后两句议景,揭示赠诗的目的。说明冬景虽然萧瑟冷落,但也有硕果累累、成熟丰收的一面,而这一点恰恰是其他季节无法相比的。诗人这样写,是用来比喻人到壮年,虽已青春流逝,但也是人生成熟、大有作为的黄金阶段,勉励朋友珍惜这大好时光,乐观向上、努力不懈,切不要意志消沉、妄自菲薄。

 这是一首赞咏秋令的诗,诗的表面似乎在赞咏晚秋景色之美,实际上是用傲霜枝,来比喻刘景文,颂扬他孤高傲世的品格。诗人通过对“荷枯”“菊败”“橙黄”“橘绿”的描写,突出了菊花的残枝有傲霜凌寒的气概,间接表达了作者对友人的敬佩之情。

 课堂小结

 结构图示

 荷尽已无

 菊残傲霜

 橙黄橘绿

 赠刘景文

 乐观向上

 夜

 书

 所

 见

 叶

 绍

 翁

 叶绍翁,字嗣宗,号靖逸,龙泉(今属浙江)人,南宋中期文学家、诗人。江湖诗派诗人,他的诗以七言绝句最佳。

 代表作品有《游园不值》《夜书所见》。

 知识链接

 课文朗读

 挑开

 挑拨离间

 tiǎo

 挑 逗

 挑

 我会认

 送来 书写指导:“辶”的捺要长;“关”下横稍长,最后一笔捺变为点。

 送

 sòng

 结构:半包围 组词:欢送

 雪中送炭 造句:妈妈给我送来了书包。

 音序:S

 部首:辶 我会写

 挑逗 书写指导:左窄右宽,左边是“扌”丌是“木”,“儿” 左右各有两笔,居中间位置。

 挑

 tiǎo

 结构:

 左右 组词:挑开

 挑拨离间 造句:小明正在挑逗着小猫玩呢。

 音序:T

 部首:扌 我会写

 挑

 tiǎo (挑促织)

 tiāo (挑选)

 读一读下面的句子 , 看看你有什么发现 ?

 知有儿童挑促织 , 夜深篱落一灯明 。

 . 读一读 :小孩们精心挑 ( tiāo )

 选了两只看上去很勇猛的蟋蟀 ,用竹竿挑 ( tiǎo )

 逗它们斗起来 , 吸引了很多大人围观 。

 • • • • 注意加点字的读音!

 生字学习

  多音字

 萧萧:风声。

 客情:旅客思乡之情。

 挑:用细长的物件逗引。

 促织:俗称蟋蟀,也可叫蛐蛐。

 篱落:篱笆。

 词语理解 词语学习

  瑟瑟的秋风吹动梧桐树叶,送来阵阵寒意,江上吹来秋风,使出门在外的我不禁思念起自己的家乡。

 家中几个小孩还在兴致勃勃地斗蟋蟀呢!夜深人静了还亮着灯不肯睡眠。

 根据词语释义及自己的理解,你能说说这首诗的大意是什么吗? 课文感知

  1.“萧萧梧叶送寒声,江上秋风动客情。”中哪两个字用得好?为什么?

  “送”和 “动”用得好。

 运用了拟人的修辞手法,寓情于物,赋予梧叶、秋风以人的情态意绪。这些物态声情的诗文,似乎把读者带进了一种风送寒凉、情动秋江的意境之中,痴迷难返,惆怅满怀。使人沉浸其中,不禁动情。

 课文解读

 2.从前面两句诗中你能体会到什么?请简单对它进行赏析。

 这两句诗写景,借落叶飘飞、秋风瑟瑟、寒气袭人烘托游子漂泊流浪、孤单寂寞的凄凉之感。

 “萧萧梧叶送寒声”妙用通感,以萧萧之声催发寒秋之感,用听觉形象沟通触觉感受,意味深长。萧萧寒声、梧叶摇落的秋景,流露出一种漂泊不定、愁绪莫名的感觉,更反衬出诗人客居他乡对童年无忧无虑生活的留恋、思念。

 “江上秋风动客情”则暗用张翰典故——据传晋人张翰官居洛阳,见秋风起而思念故乡,于是辞官回乡,了却心愿。传达了诗人久居在外、归家不得、思家念亲的思想感情。

 3.从前面两句诗中你能体会到什么?说说你的理解。

 这两句诗写诗人客舟所见。

 儿童夜捉蟋蟀,兴致勃动,忘记了瑟瑟秋风、阵阵寒意,忽略了落木纷纷、秋江冷冷,深更半夜了,还津津有味地抓蟋蟀。那份专注痴迷,那份谨慎小心,那份起落不定的敏感,全在一举手一投足的举止中展露无遗。这两句诗巧妙地反衬悲情,更显客居他乡的孤寂无奈。

 4.回顾全诗,诗人借助景物的描写抒发了自己什么样的感情?说说你的体会。

 一、二两句写梧叶飘飞,寒声阵阵,秋风瑟瑟,江船漂泊,有力地烘托出诗人客居他乡、辗转漂泊的凄凉心境。

 三、四两句描写儿童挑灯夜游、捉弄蟋蟀的生活场景,自然容易引发诗人...

篇二:欲盖弥彰接下句

《离骚》

 15《离骚》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 了解《离骚》 是《诗经》 以后的一次诗体大解放, 是“楚辞” 体的代表作品。

 2、 通过学习《离骚》 , 了解文学作品中常用的“移情法” 。

 如屈原借诗中的的“香草” “美人” 表述自己的政治理想及情怀。

 3、 学会吟诵古诗词, 注意节拍、 重音。

 4、 了解以屈原作品为代表的积极浪漫主义和创作手法:

 丰富的想象, 形象的描述。

 能力目标

  1、 培养通过把握诗文形象, 深入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的能力。

 2、 掌握文言实词、 虚词, 培养学生阅读古诗文的能力。

 德育目标

  通过学习《离骚》 , 理解诗人热爱祖国、 忧国忧民的情怀, 培养学生爱国忧民的思想感情, 并学习诗人不与恶势力同流合污, 执著追求理想的高尚节操。

 教学重点

  1、 通过鉴赏《离骚》 的优美诗句, 学习屈原追求美政、 忧国忧民的高尚品德。

 2、 品味、 鉴赏诗歌的比兴艺术手法, 艺术价值。

 教学难点

  1、 引导学生对诗作中疑难的字、 词及表达含蓄的句子的理解。

 2、 有感情、 有节奏地诵读并背诵课文。

 教学方法

  1、 运用讲读法、 逐节诵读、 讲讲背背, 指点难字读音、 难字词义。

 2、 运用讨论法, 让学生理解诗中作者的爱国忧民感情及他为追求理想而九死未悔的精神。

 3、 通过比较阅读法, 延展课堂内容, 开阔学生的视野, 充实对作品的理解。

 教具准备

  录音机 教学磁带

  课时安排

  3 课时

  教学步骤

  第一课时

  一、 导入

  歌心。

 这副对联说的是哪一位作家? ——何处招魂, 香草还生三户地。

 当年呵壁, 湘流应识九

  这是诗人中的诗人, 高峰上的高峰, 王者中的王者。

 王者归来。

 今天我们来触摸他的灵魂, 《离骚》 就是屈子真情的告白。

 谁来说一说屈原?

 二、 屈原及相关简介(略)

 1

  三、 解题

  《离骚》 是屈原一生寻求爱国真理并为之奋斗不息的一个缩影, 是我国古典文学中最长的一首政治抒情诗, 《离骚》 是屈原最重要的代表作。

 全诗全诗 372 句, 分 93 节, 共2464 字。

 四、 诵读

  1、 请大家朗读这段用血泪写成的文字, 注意在形式上这首诗有什么特点?

 力拔山兮气盖世, 时不利兮骓不逝。

 骓不逝兮可奈何, 虞兮虞兮奈如何。

 楚辞体或叫骚体, 兮就是一个标志, 如去掉兮后再读一遍(生读)

 。

 “兮” 使全诗一直在回环往复的旋律中进行, 具有很强的节奏感。

 “兮” 字具有特别强烈的咏叹表情色彩、构成诗歌节奏的能力, 同时, “兮” 字句作为一种文化存在, 反映了 荆楚民族的自由浪漫精神和屈原的悲怨愤激情绪。

 “兮” 在句中起了其他虚词所无法替代的特殊作用, 从而构成一种独特的意味。

 闻一多认为“兮确乎是诗歌的核心与原动力” 。

 项羽是楚国的贵族,生当做人杰, 死亦为鬼雄, 顶天立地的男子汉, 是女性中的偶像, 同样是楚国的贵族《离骚》 中屈原是怎样的形象呢?

 2、 放录音:

 第一遍, 要求学生注意听准字音及句子的节奏。

 注意下列字词的读音。

 kuā zhuï chà chì jí guî miǎn

  修姱 谣诼 侘 傺 岌岌 攘诟 偭规矩 . . . . . . .

 第二遍, 让学生轻声跟读。

 第三遍, 让学生大声朗读。

 3、 指名学生朗读, 指正生字的读音及句子的节奏把握诗的节奏, 在理解的基础上诵读, 在反复诵读中进一步理解

  (1)

 把握诗的节奏

  骚体诗的节奏要复杂一些, 但仍有规律可循, 这就是每个诗句都可以分成两半, 中间用虚词连接, 前一半占两拍, 后一半看起来似乎只有一拍, 但加上延长音或停顿, 其实也是两拍。

 所以, 它的基本句式是:

 虚词 X——(空拍或加语尾助词)

 , 一般一句是三四个节拍。

 下面试从课文中举几个例子, 虚词皆加括号。

 长——太息(以)

 ——掩涕(兮)

 ,

 哀——民生(之)

 ——多艰。

 芳——与泽(其)

 ——杂糅(兮)

 ,

 唯——昭质(其犹)

 ——未亏。

 《离骚》 本来是用楚地曲调吟诵的, 音乐性很强, 诵读时首先要划分好节奏。

 诵读时,上分句末字“兮” , 犹如现之“啊” , 读音要稍长, 押韵的字要重读, 反复练习, 直至口熟。

 (2)

 体味诗的情感

  朗读时还要把握每一节的主旨, 一节一节地读, 边读边体会诗人的感情。

 例如:

 第一部分第 1 节主要是说他因进谏而遭贬黜, 接着就说到朝中小人如何诬蔑他,而君王却执迷不悟, 由此他想到当时政治上的坏风气:

 投机取巧, 不顾公理, 造谣中伤,产生了 孤独感。

 但他决不同流合污, 把个人的安危置之度外; 终于得出“伏清白以死直”的结论, 这种精神是极为感人的。

 第二部分说既黜之后, 该怎么办? 反省自己, 是否没有看清道路, 返回去呢? 承着反省 2 的思想, 检查自己的进退、 制衣, 肯定了自己的美好品质及政治主张“苟余情其信芳” , “唯昭质其犹未亏” , 信念更加坚定, 为了寻求理想, “虽体解吾犹未变兮, 岂余

 心之可惩” 。

 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屈原的刚正不阿, 一身正气, 嫉恶如仇, 不同流合污;洁身自好, 自我完善; 坚持真理, 献身理想; 忧国忧民, 热爱祖国的情感无不激励着一代代仁人志士, 为光明自由幸福而斗争。

 在今天仍有一定的现实意义。

 4、 请同学们集体读一遍课文, 要读出语气。

 五、 总结、 扩展

  课文节选比较集中地表现出屈原的忧患意识和爱国情怀。

 要善于“移情” , 学习屈原追求理想、 保持节操、 九死未悔、 忧国忧民的高尚品德, 喜爱表现爱国情怀的诗句, 并产生共鸣。

 课外阅读《离骚》 的其他部分以及《读本》 中的《涉江》 、 《国殇》 , 你会情不自禁地受他感染。

 布置作业

  1. 诗人讴歌、 追求的是怎样的理想? (找出诗句, 并稍加阐述)

 2. 你最喜爱哪些诗句? 在这些诗中, 诗人抒发了怎样的感情? 对你有什么启示?

 附:板书设计

  离 骚

  屈 原

  线索:

 谇

  内容:

 直言进谏 替而不悔 谨慎审度 斗志弥坚

  情感波澜:

 跌宕起伏

  第二课时

  一、 复习导入

  二、 整体把握课文

  1、 要求学生借助课下的注解, 疏通课文的句子, 注意生字、 生词及常用字、 词的特殊用法。

 (1)

 补充注释

  ①民生:

 游国恩《离骚纂义》 :

 “民生即人生。

 ” 人生是泛指, 应包括屈原自己。

 ②浩荡:

 原形容水大貌, 引申为放纵自恣, 反复无常, 不知深思熟虑。

 ③民心:

 人心。

 楚辞中“民” 多指“人” , 此处的意思是“别人心情” , 也即是诗人屈原的心情。

 ④糅:

 这里指性质相反的两个事物揉合在一起。

 (2)

 必须掌握的实词及其在现代汉语中的运用。

 ①替:

 废弃。

 (王朝兴替)

 ②申:

 申斥、 申述, 加上罪名。

 (三令五申)

 ③嫉 jí:

 忌妒。

 (嫉贤妒能)

 ④溘 kè:

 突然, 忽然。

 (溘然长逝)

 ⑤不群:

 卓尔不群。

 ⑥方圆:

 方枘圆凿, 也说圆凿方枘。

 ⑦相安:

 相处, 相容。

 (相安无事)

 ⑧尤 yïu:

 罪过, 过失。

 (以儆效尤)

 ; 责难, 怨恨(怨天尤人)

 ⑨岌岌 jí:

 山势高耸的样子。

 (岌岌可危)

 ⑩陆离:

 修长的样子, 也形容色彩繁杂的样子。

 (光怪陆离)

 3

  ⑾昭 zhāo:

 明白(明洁)

 , (以己昏昏, 岂能使人昭昭)

 ⑿游目:

 放眼远眺。

 (游目骋怀)

 ⒀弥彰:

 更加明显。

 (欲盖弥彰)

 ⒁惩 chéng:

 挫败。

 (惩恶扬善)

 2、 要求学生以四人为一小组, 讨论课文内容, 梳理课文思路。

 明确:

 《离骚》 集中反映了屈原的爱国思想感情, 表达了举贤授能、 修明法度以统一中国的进步政治思想, 以及献身祖国的爱国感情, 体现了决不苟且偷安、 同流合污的光辉峻洁的伟大人格。

 全诗共 93 节, 课文节选的是第 20 节至第 32 节, 共 13 节, 52 句。

 课文内容可分为两部分:

 第一部分(1—7 节)

 自述遭贬原因, 表示决不跟那些小人同流合污的精神, 这就是司马迁所称道的“正道直行” 。

 第二部分(8—13 节)

 表现诗人保持美好品质的愿望。

 这六节从反省、 检查自己的行为, 反省明志, 以退为进、 斗志弥坚, 更表现出诗人追求美政、 美德而九死未悔的精神和品德。

 鉴赏第一段

 1、 两个学生朗诵。

 2、 重点字词

  众女嫉余之蛾眉兮 众女, 喻指许多小人。

 蛾眉, 喻指高尚德行。

 偭规矩而改错 错, 通“措” 。

 忳郁邑侘傺兮 忳, 忧闷。

 郁邑, 通“郁悒” , 忧愁苦闷。

 侘傺, 失意的样子。

 何方圜之能周兮 圜, 通“圆” 。

 3、 找出本段中诗人直抒胸臆、 表白心志的诗句。

 “长太息以掩涕兮, 哀民生之多艰。

 ”

 ——内心苦闷, 忧国忧民。

 “亦余心之所善兮, 虽九死其犹未悔。

 ” ——追求美德, 至死不改。

 “宁溘死以流亡兮, 余不忍为此态也。

 ”

 ——疾恶如仇, 不同流合污。

 “伏清白以死直兮, 固前圣之所厚。

 ”

 ——刚正不阿, 愿献身正道。

 4、 小结:

 述怀, 揭示“朝谇而夕替” 原因(洁身自好, 小人诽谤, 君王昏庸)

 , 表现“九死未悔” 的坚定节操。

 五、 鉴赏第二段

  1、 齐诵

  2、 字词

  步余马于兰皋兮 步, 缓行。

 使动用法。

 4

  进不入以离尤兮 离, 通“罹” , 遭受。

 不吾知其亦已兮 宾语前置 “不知吾”

 高余冠„„长余佩„„ 高、 长, 用作动词。

 唯昭质其犹未亏 “ 唯„„犹„„” , 唯独(只有)

 „„还„„

  芳菲菲其弥章 章, 通“彰” 。

 3、 找出本段中诗人直抒胸臆、 表白心志的诗句。

 “不吾知其亦已兮, 苟余情其信芳。

 ”

 ——修身洁行, 不管别人怎么看。

 “民生各有所乐兮, 余独好修以为常。

 ” “虽体解吾犹未变兮, 岂余心之可惩? ”

 ——以“好修” 为乐, 至死不变。

 4、 小结

  反省。

 检查自己的行为, 表现追求美德, 体解不悔的高尚品格

  六、 背诵全文

  第三课时

  一、 导入

  《离骚》 是屈原以自己的理想、 遭遇、 痛苦、 热情以至整个生命所熔铸而成的宏伟诗篇, 其中闪耀着鲜明的个性光辉。

 它既植根于现实, 又富于幻想色彩, 大量运用古代神话和传说, 通过极丰富的想象和联想, 把现实人物、 历史人物、 神话人物交织在一起, 构成了 瑰丽奇特、 绚烂多彩的幻想世界, 从而产生了强烈的艺术魅力。

 不愧为我国最早的积极浪漫主义诗歌的典范。

 课文比较集中地表现屈原的忧患意识和爱国情怀。

 主要表现在:

 追求、 讴歌理想, 九死未悔, 直抒胸臆; 发挥想象, 大量运用“香草美人” 的比兴手法及对偶, 把抽象的意识品性、 复杂的现实关系生动形象地表现出来, 塑造自己美好的形象。

 《离骚》 是因“忧愁幽思” (司马迁语)

 而作。

 故以抒情为主, 但也不乏生动的叙事,展示了 一种“心事浩茫连广宇” 的境界, 即使单就课文所节选的章节而言, 它的意境也是极其开阔而明朗的。

 二、 重点、 难点的学习探究过程

  讨论题 1:

 《离骚》 虽以抒情为主, 也不乏生动的比喻及对偶, 从文中找出一二处并谈谈这些诗句对营造意境的作用。

 应该说, 本文所用比喻及对偶较多。

 如:

 “既替余以蕙镶兮, 又申之以揽茝” , 运用了 对偶及比喻, 通过这组对偶句描述了政敌对他的诽滂、 诬陷, 不仅揭示了 政敌的卑劣, 也表现了自己的坚贞; 任凭他们“既替” “又申” ; 作者还将自己的品德这一抽象的概念具体物化为可见的“蕙、 茝” 这样香气四溢的植物, 让读者了解他的美德, 使诗人的形象生动具体, 营造了一种耐人寻味的意境。

 又如“步余马于兰皋兮, 驰椒丘且焉止息” 、 “制芰荷以为衣兮, 集芙蓉以为裳” 、“高余冠之岌岌兮, 长余佩之陆离” 这些比喻及对偶的诗句, 意境多么明净、 馨香, 跟现实的黑暗、 污浊形成了强烈的反差, 它使我们看到诗人对美好事物的喜爱和追求。

 正是这样的喜爱和追求, 使他终生保持了“泥而不滓” 的品质, 世世代代为人民所景仰。

 本题答案不拘一格, 言之成理即可。

 讨论题 2, 有人认为直接抒情的诗句, 只有“意” 而无“境” , 你是怎么认为的? 请找出一二句直接抒情的诗句, 谈谈你的看法。

 5

  应该说这种认为是不够正确的, 如“长太息以掩涕兮, 哀民生之多艰” 、 “亦余心之所善兮, 虽九死其犹未悔” 、 “宁溘死以流亡兮, 吾不忍为此态也” 等, 这些诗句决非有“意” 无“境” , 因为诗人的情意是在楚国当时的特殊背景下产生出来的, 透过它们可以返照出楚国朝政昏暗、 群小盘踞要津和人民生活艰难的情状, 同时诗人保持高尚节操, 献身理想的崇高形象凸现纸面, 栩栩如生。

 意境深邃, 撼人心魄。

 三、 问题探究:

 1、 节选的这部分里第一节先说“亦余心之所善兮, 虽九死其犹未悔” , “伏清白以死直兮, 固前圣之所厚” , 第二节接着却又说“悔相道之不察兮, 延伫乎吾将反。

 回朕车以复路兮, 及行迷其未远” , 前后是否有矛盾? (讨论)

 第一节写的是诗人因正道直行, 不同流合污, 而遭小人诬陷, 君王是非不分, 疏远了他。

 虽遭多方沉重打击, 但他心志弥坚, 毫不退缩。

 第二节里写诗人打算全身而退, 高洁自守, 不再在政治活动中积极进取, 谋求变革。

 远离政坛, 并不意味着放弃操守, 因此并不矛盾。

 2、 这首诗运用了哪些手段来增强韵律感、 音乐性?

 ①在句中普遍使用“兮” 字。

 “兮” 字是语助词, 没有实在意义。

 用在上下句中间, 增加了停顿, 增强了诗歌的节奏感。

 ②大量使用对偶句。

 屈心而抑志兮, 忍尤而攘诟。

 制芰荷以为衣兮, 集芙蓉以为裳。

 ③多用双声叠韵联绵词及叠音词。

 如“郁邑” “ 侘 傺” “陆离” 是双声词, “岌岌” “菲菲” 是叠音词。

 3、 比兴手法

  “怨灵修之浩荡兮, 终不察夫民心。

 ” ——“灵修” 本意是神仙, 此指君王。

 “众女嫉余之蛾眉兮, 谣诼谓余以善淫。

 ” —...

篇三:欲盖弥彰接下句

础早知道 一、 我会读 狡黠(xiá)

  鸩毒(zhèn)

  靡费(mí)

  放荡不羁(jī)

 牟利(móu)

  累赘(léi)

 饮马(yìn)

 悄然无声(qiǎo)

  泊(bó)

 船

 箴言(zhēn)

  脖颈(gěn)

 严惩不贷(chéng)

  罹(lí)

 难

  胡诌(zhōu)

  庇护(bì)

  设身处地(chǔ)

  皲裂(jūn)

 埋怨(mán)

 遗(wèi)

 赠

  缠绵悱恻(fěi)

 二、 我会写(括号内为正确写法)

 老态龙肿(钟)

  炉火成青(纯)

  暂露头角(崭)

 戳力同心(戮)

  旅力过人(膂 )

  攻城掠地(略)

  沦肌夹髓(浃)

  无与论比(伦 )

 轮功行赏(论)

  漫条斯理(慢)

  慢不经心(漫)

  茫无头序(绪)

  毛骨耸然(悚)

  名列前矛(茅

 貌和神离(合)

 冒然从事(贸)

  无精打彩(彩)

 门里出生(身)

  门廷若市(庭)

  朦懂无知(懵)

  靡烂不堪(糜)

  迷天大谎(弥)

  欲盖弥彰(√ )

  望风披糜(靡)

 糜日不思(靡)

  三、 我能背 (1)执手相看泪眼, 竞无语凝噎。(柳永《雨霖铃》)

 (2)丛菊两开他日泪, 孤舟一系故园心。(杜甫《秋兴八首》 其一)

 (3)潦水尽而寒潭清, 烟光凝而暮山紫。(王勃《滕王阁序》)

 (4)或取诸怀抱, 悟言一室之内; 或因寄所托, 放浪形骸之外。(王羲之《兰亭集序》)

 (5)舟遥遥以轻飏, 风飘飘而吹衣。(陶渊明《归去来兮辞》)

 (6)吾尝终日而思矣,

 不如须臾之所学也。( 《苟子·劝学》)

 (7)白露横江, 水光接天。

 纵一苇之所如, 凌万顷之茫然。( 《赤壁赋》)

 (8)落霞与孤鹜齐飞, 秋水共长天一色。

 渔舟唱晚, 响穷彭蠡之滨。

 (《滕王阁序》 ) (9)映阶碧草自春色, 隔叶黄鹂空好音。

 三顾频烦天下计, 两朝开济老臣心。( 《蜀相》)

 (10)东篱把酒黄昏后, 有暗香盈袖。

 莫道不销魂, 帘卷西风, 人比黄花瘦。( 《醉花阴》)

 (11)子曰:

 “饭疏食饮水, 曲肱而枕之, 乐亦在其中矣。

 不义而富且贵, 于我如浮云。”( 《论语· 述而》)

 ☞技能培训营 一、 考点综述 形象是诗歌鉴赏考查的重点, 考题一般以主观题的形式呈现。

 设问形式一般为:

 (1) 诗中的形象是什么? (2) 形象的基本特征有哪些? (3) 形象的意义是什么?

 复习重点 1. 梳理常见诗歌中形象的类型, 如人物形象、 景物形象和事物形象。

 2. 梳理常见诗歌中的意象, 并能根据意象举出实例说明。

 复习难点 1. 掌握形象分析的方法与步骤, 如人物形象要通过意象、 动作、 背景等来分析; 景物形象

  要通过描 摹景物、 感情技巧和作品背景来分析; 事物形 象要通过相关语句、 由表及里和知人论世来分析。

 2. 学习辨别意象的方法。

 一般在一首诗中, 凡出现的人物、 人物所处的环境要注意分析; 人物或事物动作所及的范围或状态要注意分析。

  复习思路

 复习本讲可先预习, 完善积累讲义中意象的表格部分。

 开始做题时可严格 按教师引导的步骤去操作, 用讲义中的题目去演练。

 等做题经验丰富了,

 要根据具体情况来做题。

 诗歌的形象分类

 人物形象

 诗中塑造的人物形象或抒情主人公。

 诗中的诗人形

 象“我”, 一般指的就是抒情主人公, 即诗人自己。

 有别于小说中的“我”

 (非作者本人) 。

  景物形象 诗中的景物形象是情中景。

 抒情诗, 往往是借助客观物象(山川草木等) 表现出来的主观感情形象, 也就是含有“意” 的形象,即“意象”。

 诗人一般借意象来表现自我, 诗人作为主体, 往往与意象这个客体合而为一。

 有时诗中有几个意象, 各个意象之间都有一定的联系。

  事物形象 咏物诗或杂诗中的具有象征性的物象。

 诗人借助具有某种特定内涵的事物来表明自己的心迹或某种情感。

 如咏物诗中的松、 竹、 梅等。

 二、 应试技巧指南 1、 人物形象分析技巧。

 借助意象、 重要词语、 典故抓住描写, 结合背景分析。

 例如: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 江 雪 柳宗元

 千山鸟飞绝, 万径人踪灭。

 孤舟蓑笠翁, 独钓寒江雪。

  试简要分析上面这首诗歌中“蓑笠翁” 的形象。

 本题分析人物形象就要用分析“江雪” 的意象, “江雪” 的含义是高洁,用在人物身上则指人物的性格 “清高孤傲”。

 分析人物形象的答题套路:

 这首诗塑造了一个(

 ) 的形象,这可以从(

 ) 句中看出, 这句通过(

 ) 的描写展示出来; (这个形象) 是(

 ) 的代表, 在(他) 身上集中体现了(

 ) 的社会现实, 传达出诗人(

 ) 的情感。

 2、 景物形象分析技巧。

 鉴赏诗歌的景物形象, 就是把握景物中所体现出来的绚丽、 明丽、 雄奇、 峻峭、 雄伟、 萧瑟、 清幽、 凄冷等特色, 感受其所营造的意境和氛围。

 分析时注意把握所描摹的景物、感情技巧、 背景三方面内容。

 3、 事物形象分析技巧。

 高考中对事物形象的考查主要是针对某些事物形象的象征意义来设题。

 通过分析事物形象的特点, 来探求象征体和本体之间的联系, 进而分析并把握诗歌的思想和情感。

 分析时注意结合相关语句由表及里, 知人论世。

 ☞基础提升练 1. (14 届湖南衡阳高三三校联考)

 阅读下面的宋词, 完成题目。

 (8 分) 行香子①· 天与秋光

 李清照 天与秋光, 转转情伤, 探金英知近重阳。

 薄衣初试, 绿蚁②新尝, 渐一番风, 一番雨, 一番凉。

 黄昏院落, 凄凄惶惶, 酒醒时往事愁肠。

 那堪永夜, 明月 空床。

 闻砧声捣, 蛩声细, 漏声长。

 注:

 ①行香子, 词牌名。

 ②绿蚁, 一种新酿成的酒, 上浮绿色泡沫。

 【小题 1】

 “凄凄惶惶”四字让人自然想起李清照的《声声慢》 “凄凄惨惨戚戚。

 ”句。

 (1 分)

 【小题 2】

 说说“砧声”这个意象在词中的表达作用。(3 分)

 答:

  【小题 3】

 探究本词的语言特点。(4 分)

 答:

  【答案】

 【小题 1】

 乍暖还寒时候, 最难将息。

 【小题 2】

 “砧声”:

 砧, 古代捣衣用的石头。

 妇女多在秋季为亲人拆洗缝制衣服, 忙到深夜。

 作者明月之夜“往事愁肠” 夜阑不寐, 听闻沉重的捣衣之声, 与细微的蛩鸣声, 迢递的滴漏声, 组成一个哀怨、 凄凉、 婉转的交响乐曲, 表现出对逝去丈夫的无比怀念, 悲苦甚之。

 【小题 3】

 ①叠字:

 运用“转转”“凄凄惶惶’六个叠字, 加浓了词的凄凉气氛, 把词悲凉的心境表达得更为深切, 增强了诗词的音律美。

 ②排句:

 前后结句均用排比 “渐一番风一番雨一番凉”,

 “ 闻砧声捣蛩声细漏声长” 声声凄切, 句句血泪。她的哀愁与一般的离愁别苦不同, 这是在异族残酷进犯, 南宋统治集团屈辱投降之时, 一个难民发出的痛苦呻吟, 国破家亡, 夫死子散, 这是整个时代的悲音。

 考点:

 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 语言和表达技巧。

 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 D。

 2. (14 届山东潍坊高三上期中)

 阅读下面这首清诗, 完成后面问题。(8 分)

 邯郸道上 宋荦 邯郸道上起秋声, 古木荒祠野潦清。

 多 少往来名利客, 满身尘土拜卢生。

 注:

 唐《枕中记》 载, 少年卢生在邯郸客店中自叹穷困, 却在梦中享尽荣华富贵。

 及醒, 店主所蒸黄粱尚未熟。

 后人称此为“邯郸梦”或“黄粱一梦"。

 【小题 1】

 诗歌前两句描绘了一幅怎样的画面? 营造了怎样的氛围? (4 分)

  【小题 2】

 简析“卢生”在诗中的作用。(4 分)

 3、 (13 届安徽省示范高中高三第一次联考)

 阅读下面这首宋词, 完成后面题目。

 (8 分)

 渔家傲 李清照 雪里已知春信至, 寒梅点缀琼枝腻。

 香脸半开娇旖旎, 当庭际, 玉人浴出新妆洗。

 造化可能偏有意, 故教明月 玲珑地。

 共赏金尊沈①绿蚁②, 莫辞醉, 此花不与群花比。

 【注】

 ①沈:

 同“沉。

 ②绿蚁:

 一种美酒。

 【小题 1】

 请简要分析这首词中梅花的形象。(4 分)

 【小题 2】

 这首词运用了多种修辞手法, 请举出两种并作赏析。(4 分)

 【答案】

 【小题 1】

 词中展现了梅花美丽明艳、 冰清玉洁的形象。(2 分)

 上片写寒梅雪中绽放, 表现梅花的光 润明艳, 玉洁冰清; 下片写月下赏梅, 侧面烘托梅花的美丽高洁。(1 分)

 赞颂了梅花高洁的品格。(1 分)

 【小题 2】(1)

 比喻, 以美人喻梅花, 表现了梅花的轻盈娇美、 玉洁冰清; (2)

 拟人, 造物有意, 故教 月色玲珑透剔, 从侧面表现了梅花美丽可爱; (3)

 借代, 以酒面泛起的微绿泡沫代指美酒, 以奇代凡, 形象生动。(每点 2 分, 答出两点即可。)

  4、 (14 届广东十校高三联考)

 阅读下列的元曲, 然后回答问题。

 (7 分)

 〔双调〕 水仙子· 咏江南 张养浩 一江烟水照晴岚, 两岸人家接画檐, 芰荷丛里一段秋光淡, 看沙鸥舞再三, 卷香风十里珠帘。

 画船儿天边至, 酒旗儿风外飐, 爱杀江南。

 【注释】

 芰:

 菱角。

 飐:

 因风而颤动、 飘扬。

 【小题 1】

 此小令的前五句描写了哪些意象? 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情感? (3 分)

 【小题 2】

 请赏析此小令在写景上的表现手法。(4 分)

 【解析】

 【小题 1】

  5. (13 届安徽省示范高中高三第一次联考)

 阅读下面这首宋诗, 完成后面题目。(6 分)

 登快阁① 黄庭坚 痴儿了 却公家事, 快阁东西倚晚睛。

 落木千山天远大, 澄江一道月 分明。

 朱弦已为佳人绝, 青眼聊因美酒横②。

 万里归船弄长笛, 此心吾与白鸥盟。

 【注释】

 ①此诗是黄庭坚于元丰五年(1082)

 知吉州太和县时作, 公事之余, 诗人常到县东澄江之上的快阁览胜。

 “痴儿”, 作者自指。

 ②朱弦:

 《吕氏春秋》 记载, 钟子期死, 伯牙破琴绝弦, 终身不复鼓琴,以为世无足复为鼓琴者。

 青眼:

 《世说新语》 载阮籍能为青白眼, 青眼指眼珠在中间, 对人表示好感, 白眼指露出眼白, 表示轻蔑。

 【小题 1】

 颔联描绘了一幅怎样的画面? 请简要分析。(2 分)

 【小题 2】

 联系全诗, 说说这首诗表现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4 分)

 【解析】

 【小题 1】

 试题分析:

 此题要在整体感悟的基础上, 反复品读诗歌颔联“落木千山天远大, 澄江一道月分明” , 抓住关键词, 展开联想和想象进行分析。

 “大” 字描绘出了秋高气爽的秋景图。

 组织答案时, 要把群山树叶飘落, 天空辽阔远大的景象写出来。

 下句一个“明” 字, 把江水的清澈在月光的映照下的特点描绘

  出来。

 考点:

 归纳内容要点, 概括中心意思。

 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 C ☞能力闯关测 1、(2013•江西卷)

 阅读下面一首宋词, 完成后面的题目。(8 分)

 水调歌头 壬子被召 , 端仁相饯席上作① 辛弃疾 长恨复长恨, 裁作短歌行。

 何人为我楚舞, 听我楚狂声? 余既滋兰九畹, 又树蕙之百亩, 秋菊更餐英②。

 门外沧浪水, 可以濯吾缨。

  一杯酒, 问何似, 身后名? 人间万事, 毫发常重泰山轻。

 悲莫悲生离别, 乐莫乐新相识, 儿女古今情。富贵非吾事, 归与白鸥盟。

 【注】

 ①绍熙三年(壬子), 辛弃疾奉召赴临安, 在陈端仁的饯行席上赋此词。

 ②“余既” 三句出自《离骚》:

 “余既滋兰之九畹, 又树蕙之百亩” “朝饮木兰之坠露兮, 夕餐秋菊之落英” 。

 (1)

 概括“兰” “蕙” “菊” 三种意象的共同内涵。(2 分)

 答:

 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兰、 蕙、 菊都是花草, 在词中都用来象征词人高尚、 纯洁的品格和节操。

 【解析】

 必修 2 节选了屈原的《离骚》 , 对于屈原用香草美人的手法应该并不陌生, 而在陶渊明的诗中菊的意象就更熟悉了。

 考点:

 本题考查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 具体说就是分析诗歌的意象。

 (2)

 指出“听我楚狂声” 和“富贵非吾事” 典故的出处。

 词人借它们分别表达了什么情思? (6 分)

 答:

 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两个典故分别出自《论语》 和陶渊明的《归去来兮辞》 。

 前者以楚狂接舆的典故, 表达了词人抗金复国理想无人理解的悲愤; 后者以陶渊明自况, 抒发了词人淡泊名利、 洁身自好的情怀。

 【解析】①本题考查评价文学作品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

 对于诗歌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一要从整体上来把握, 如本词的开头“长恨复长恨” ; 二要注意联系作者的经历, 对于辛弃疾, 同学们应该也是不陌生的, 他是主战派, 却受到主和派的压抑, 屡次起用又屡遭贬抑, 这就理解了他的“长恨” 从何而来; 三是解题时一定要注意标题和注释中的信息, 如本题注释中表明作者是“奉召赴临

  安” , 这是一个背景, 作者对于此次奉召, 心情如何, 就值得关注了。

 词中全无奉召可能担当重任的兴奋, 却是长恨悲愁。

 考点:

 本题考查评价文学作品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 还考查了鉴赏文学作品的表达技巧, 即用典。

 【附鉴赏】

 在我国古典诗词中, 送答之作可以说是多 得不可胜数, 然而真正能千古流传的佳作, 却并不多 。

 辛弃疾的这首《水调歌头》, 就是一首感时抚事的答别之作。

 宋光宗绍熙三年( 1192)

 初, 辛弃疾出任福建提点刑狱。

 这年底( 1193 年 2 月 ), 他由三山( 今福建福州)

 奉召 赴临安, 当时正免官家居的陈岘( 字端仁)为他设宴饯行, 遂慨然而作此词。

 道:

 “余既滋兰九畹, 又树蕙之百亩, 秋菊更餐英。” 一韵三句, 均用 屈原《离骚》 诗句。

 前两句径用屈原原句, 只是“兰” 字后少一“之” 字,“畹” 字后少一“兮” 字。“餐英” 句则从原句“朝饮木兰之坠露兮,夕 餐秋菊之落英” 概括而来。

 兰、 蕙都是香草, “滋兰”、“树蕙”, 是以培植香草比喻培养自 己美好的品德

  和志节。

 而“饮露”、“餐英”, 则是以饮食的芳洁比喻品节的纯洁和高尚。

 作者在这里引 用 屈原...

篇四:欲盖弥彰接下句

21 届徐汇高三二模语文试卷

 用 一积累应用 10 分 1 . 按要求填空。(5 分)

 ⑴ ,则知明而行无过矣。(荀子《劝学》)

 ⑵ 落木千山天远大, 。

 (黄庭坚《登快阁》)

 ⑶ 《琵琶行》善用《

  》“六义”中“比”的手法描摹琵琶的乐音,如以“

  ” 表现乐声清脆悦耳,圆润动听,以“ ”表现乐音宛转流滑,愉悦轻快。

 2 . 按要求选择。(5 分)

 ⑴ 毛泽东认为“人的正确思想只能从社会实践中来”,下列诗文中能最有力支撑这个论断的一项是( )

 。

 (2 分)

 A.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

  B.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C.书山有路勤为径,学海无涯苦作舟。

 D.暗潮已到无人会,只有篙师识水痕。

 ⑵ 填入下列语段空白处的句子,排序正确的一项是( )

 。

 (3 分)

 实践是不断发展的,因此作为检验真理的标准,它既具有绝对的意义,又具有相对的意义。

  ,

 ;

 ,

 ,

 ;但是,今天的实践回答不了的问题,以后的实践终究会回答它,就这点来讲,它又是绝对的。

 ①就实践在它发展的一定阶段上都有其局限性

 ②不能无条件地完全证实或完全驳倒一切思想和理论这一点来讲

 ③它是绝对的、无条件的

 ④就一切思想和理论都必须由实践来检验这一点讲

 ⑤它是相对的、有条件的

 A.④⑤①②③B.①②③④⑤C.①②⑤④③D.④③①②⑤

 读 二阅读 70 分 (一)阅读下面语段,完成第 3—6 题。(17 分)

 ①澎湃新闻的微信公众号 2020 年 8 月 9 日发表文章,介绍中国人民解放军火箭军官方微博账号“东风快递”的一份征兵文告:“好消息!好消息!世界一流、包吃包住的东风快递招人啦!”澎湃新闻在文章的结语处采用了特殊的修辞方式:

 看了这么硬(tǔ)核(wèi)的宣传你还在等什么?

 ②这是一种近年网络文章中非常流行的修辞方式,有人称之为“注音心声体”。此处不妨再引一则为了做(an)好(shi)科(bi)研(ye)

 ,许多研究生每天大多数时间都泡在实验室里。

 (微信公众号“环球科学”,2020 年 7 月 9 日)

 ③“注音心声体”的“注音”是其在形式上的特征,“心声”是指它同时为读者提供了两个不同的声音,大部分情况下,在括号外表述的内容更加正式,而括号内的表达才是作者的真正意图:表面上夸奖对方“硬核”,实际却是“吐槽”其“土味”;说的是“做好科研”,真正想的却是怎样“按时毕业”。那些一本正经、冠冕堂皇的说法一经出口, 就立刻被另一个声音打断,揭示出被遮掩的、更加真实和日常的含义。括号内外的两个声音构成或强烈或温和的反差与对比,制造出幽默的表达效果。

 ④我们可以把“注音心声体”看作两个文本的并置、对比与复合。一个是由汉字承载的公开而正式的文本,一个是由拼音书写放在括号里“半遮半闭”的文本。在正常情形下, 括号里的声音应是被隐藏起来的,但“注音心声体”的特殊之处在于,在隐藏信息的同时, 又将破解的线索展示给读者,使读者通过拼读,甚至不断试错,获取文本所传达的信息。

 ⑤在一定程度上,“注音心声体”可以视作一种委婉语。但一般的委婉语意在对说话者的真实意图加以修饰,使其看起来不那么直接坦率;“注音心声体”却恰好与之相反, 其目的是“欲盖弥彰”。事实上,就形式而言,它甚至只是稍微“遮”了一下就立刻将我们在生活中彼此心照不宣的“潜台词”公然“揭”开。

 ⑥“注音心声体”产生于互联网,是一种年轻人的文化,因此也天然带有一种活泼俏皮的感觉。不过,在这种修辞形式下,也隐含着一些意味深长的文化态度。

 ⑦“注音心声体”来自日常的社会互动情境。发言者并不刻意地跳出现实,而是很清楚自己就生活在现实之中。但他又维持了与现实之间应有的距离——这距离使他保有了刻意冷眼旁观乃至揭破现实“合理性”的权利。可另一方面,他也不会采用撕裂一切秩序、决绝抗争的方式去否定现实。他明白改变现状的艰难,对他所嘲讽的对象也不无理解与同情。因此,与其说他是在批判,不如说是在讽刺,甚至只是在调侃、揶揄。

 ⑧“注音心声体”使一个人实现了与现实的多维沟通:他在揭示、承认现实的同时, 也在探索松动现实的可能性。虽然明白自己无法颠覆括号外的世界,他却固执地维续着括号内的空间,进而逼近一种改善的可能。

 ⑨“注音心声体”诞生于互联网而不是实体性的人际社会,因为网络给了发言者将“潜台词”公开化的勇气。但即便如此,“注音心声体”的语义效果仍深嵌在实体社会的肌体之中,有赖于作者与读者共同维护的一些线下的社会言行规则。比如,他们会赋予某种社会情形以相同的涵义,也能够体谅到括号内外的表述同样构建了社会的一部分。因此, 作者明确地知道自己的言论是可以获得大多数受众理解和支持的;与此同时,这种清醒的意识也使他能够把自己的表述控制在社会体系可以宽容的范围内。“注音心声体”的出现, 多少为我们标示出当下中国社会的宽容尺度及其界限所在。

 ⑩实际上,言语行为所依赖的社会共识的存在,不仅为“注音心声体”的诞生带来了可能,也为它释放潜能提供了保障。要让一种言说成为推动社会变化的动力,绝不能只靠发言者的一厢情愿,也要求其受众具有相似的感受,对他的意图心知肚明,而这就不能把所批评的对象排除在外。正是“注音心声体”与其讽刺对象之间的“共谋”关系,才能使其唤醒公众对各种社会矛盾的感知力,激发更多的反省,从而一点一滴地起到修正现实的作用。

 (选自王东杰《括号内的声音》,有删改)

 3. 第⑤段“欲盖弥彰”在文中的意思是

 。

 (2 分)

 4. 根据文意,以下推断正确的一项是( )

 。

 (3 分)

 A.“注音心声体”中的拼音不如汉字直观,无形中起到了遮掩的作用。B.“注音心声体”延长了读者提取信息的时间,由此获得委婉的效果。C.“注音心声体”之所以诞生于网络,是因为发言者能获得更多支持。D.“注音心声体”使发言者获得行使话语权的自由,能尽情吐露心声。

 5. 上文对“注音心声体”所隐含的文化态度分析是否充分?请具体评析。(5 分)

 6. ⑴家里长辈在微信公众号读到下面这句话,表示不太理解,你会如何进行解说?(要求解说不超过5 句,4 分)

 为了做(an)好(shi)科(bi)研(ye)

 ,许多研究生每天大多数时间都泡在实验室里。

 ⑵阅读上文后,语文老师请你简要说明“注音心声体”与“反语”修辞有何不同,你会如何回答?(3 分)

 (二)阅读下面语段,完成第 7—9 题。(15 分)

 我与地坛(节选)史铁生

 ①十五年了,我还是总得到那古园里去、去它的老树下或荒草边或颓墙旁,去默坐, 去呆想,去推开耳边的嘈杂理一理纷乱的思绪,去窥看自己的心魂。

 ②设若有一位园神,他一定注意到了,这么多年我在这园里坐着,有时候是轻松快乐的,有时候是沉郁苦闷的,有时候优哉游哉,有时候栖惶落寞,有时候平静而且自信,有时候又软弱,又迷茫。其实总共只有三个问题交替着来骚扰我,来陪伴我。第一个是要不要去死?第二个是为什么活?第三个,我干嘛要写作?现在让我看看,它们迄今都是怎样编织在一起的吧。

 ③你说,你看穿了死是一件无需乎着急去做的事,是一件无论怎样耽搁也不会错过的事,便决定活下去试试?是的,至少这是很关键的因素。为什么要活下去试试呢?好像仅仅是因为不甘心,腿反正是完了,一切仿佛都要完了,但死神很守信用,试一试不会额外再有什么损失。说不定倒有额外的好处呢是不是?这一来我轻松多了,自由多了。为什么要写作呢?作家是两个被人看重的字,这谁都知道。为了让那个躲在园子深处坐轮椅的人, 有朝一日在别人眼里也稍微有点光彩,在众人眼里也能有个位置,哪怕那时再去死呢也就多少说得过去了,开始的时候就是这样想的,这不需要保密。

 ④我带着本子和笔,到园中找一个最不为人打扰的角落,偷偷地写。那个爱唱歌的小伙子在不远的地方一直唱。要是有人走过来,我就把本子合上把笔叼在嘴里。我怕写不成反落得尴尬。我很要面子。可是你写成了,而且发表了。人家说我写的还不坏,他们甚至说:真没想到你写得这么好。我确实有整整一宿高兴得没合眼。我很想让那个唱歌的小伙子知道,因为他的歌也毕竟是唱得不错。我告诉我的长跑家朋友的时候,长跑家很激动,

  他说好吧,我玩命跑,你玩命写。

 ⑤这一来你中了魔了,整天都在想哪一件事可以写,哪一个人可以让你写成小说。是中了魔了,我走到哪儿想到哪儿,在人山人海里只寻找小说,要是有一种小说试剂就好了, 见人就滴两滴看他是不是一篇小说;要是有一种小说显影液就好了,把它泼满全世界看看哪儿有小说。是中了魔了,那时我完全是为了写作活着。结果你又发表了几篇,并且出了一点小名,可这时你越来越感到恐慌。我忽然觉得自己活得像个人质,刚刚有点像个人了却又过了头,被一个什么阴谋抓了来当人质。你担心要不了多久你就会文思枯竭,那样你就又完了。凭什么我总能写出小说来呢?凭什么那些适合作小说的生活素材就能送到一个截瘫者跟前来呢?人家满世界跑都有枯竭的危险,而我坐在这园子里凭什么就能一篇接一篇地写呢?

 ⑥你又想到死了。我想见好就收吧。当一名人质实在是太累了太紧张了,太朝不保夕了。我为写作而活下来,要是写作到底不是我应该干的事,我想我再活下去是不是太冒傻气了?你这么想着你却还在绞尽脑汁地想写。我好歹又拧出点水来,从一条快要晒干的毛巾上。恐慌日甚一日,随时可能完蛋的感觉比完蛋本身可怕多了,我想不如死了好。可你并没有去死。我又想到那是一件不必着急的事。你总是决定活下来,这说明什么?是的, 我还是想活。

 ⑦人为什么活着?因为你还想得到点什么,比如说爱情,比如说价值感之类,人真正的名字叫欲望。这不对吗?我不该得到点什么吗?没说不该。可我为什么活得恐慌,就像个人质?后来你明白你错了,活着不是为了写作,而写作是为了活着。你明白了这一点是在一个挺滑稽的时刻。那天你又说你不如死了好,你的一个朋友劝你:你不能死,你还得写呢,还有好多好作品等着你去写呢。这时候你忽然明白了,你说:因为你还想活下去, 你才不得不写作。是的,这样说过之后我竟然不那么恐慌了。你还写吗?还写。你真的不得不写吗?人都忍不住要为活着找一些牢靠的理由。你不担心你会枯竭了?我不知道,不过我想,活着的问题在死前是完不了的。

 ⑧这下好了,您不再恐慌是个人质了,您自由了。算了吧你,我怎么可能自由呢?别忘了人真正的名字是:欲望。那么,是消灭欲望同时也消灭恐慌呢,还是保留欲望同时也保留人生?我在这园子里坐着,我听见园神告诉我,每一个有激情的演员都难免是一个人质,每一个乏味的演员都是因为他老以为这戏剧与自己无关。

 ⑨我在这园子里坐着,园神对我说:孩子,这不是别的,这是你的罪孽和福祉。

 7. 从修辞的角度赏析第⑤段反复出现的“中了魔了”。(4 分)

 8. 作品围绕“窥看自己的心魂”与自我对话,请从构思角度对此作赏析。(5 分)

 9. 班级读书会上,同学们就作者“保留欲望同时也保留人生”的态度展开讨论。请写一则

 150 字左右的发言稿表达你的观点。(6 分)

 (三)阅读下面的作品,完成第 10—12 题。(8 分)

 咸阳值雨温庭筠

 咸阳桥上雨如悬,万点空蒙隔钓船。还 .似 .洞庭春水色,晓云将入岳阳天。

  10. 这首作品最有可能在以下哪本书中找到?(

 )

 (1 分)

 A.《唐宋词简释》

 B.《唐人七绝诗浅释》C.《宋诗选注》 D.《古诗源》

 11. 对作品前两句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

 (2 分)

 A.首句的“咸阳桥”“雨”都直陈景物,直接入题,用语平实。

 B.首句写桥头所见雨景,“悬”字写出雨多且急,连绵不绝。

 C.次句以“万点”与首句紧密衔接,写出空阔水面上的雨景。D.次句写作者由眼前的雨景联想到远行的渔船,由实入虚。

 12. 这首作品的前后两部分用“还似”勾连,作者在另一首《宿城南亡友别墅》用了同样的写法。请辨析两处“还似”在不同语境中的表达效果。(5 分)

 宿城南亡友别墅

 水流花落叹浮生,又伴游人宿杜城。还 .似 .昔年残梦里,透帘斜月独闻莺。

 (四)阅读下文,完成第 13—18 题。(19 分)

 张保皋郑年传

 ①新罗人张保皋、郑年者,自其国来徐州,为军中小将。保皋年三十,年少十岁,兄呼保皋。俱善斗战,其本国与徐州无有能敌者。角其勇健,保皋差 .不及年。保皋以齿 .,年以艺,常龃龉不相下。

 ②后保皋归新罗,谒其王曰:“愿得镇清海,使贼不得掠人西去。”其王与万人,如其请。自大和 [1] 后,海上无鬻新罗人者。保皋既贵于其国,年错寞去职,饥寒在泗之涟水县, 遂东归。至谒保皋,保皋饮之极欢。饮未卒,其国使至,大臣杀其王,国乱无主。保皋遂分兵五千人与年,持年泣曰:“非子不能平祸难。”年至其国,诛反者,立王以报 .。王遂征保皋为相,以年代保皋。

 ③天宝安禄山乱,朔方节度使安思顺以禄山从弟赐死,诏郭汾阳 [2] 代之。后旬日,复诏李临淮持节分朔方半兵,东出赵、魏。当思顺时,汾阳、临淮俱为牙门都将,将万人, 不相能,虽同盘饮食,常睇相视,不交一言。及汾阳代思顺,临淮欲亡去,计未决,诏至, 分汾阳兵东讨。临淮入请曰:“一死固甘,乞免妻子。”汾阳趋下,持手上堂偶坐,曰:“今国乱主迁,非公不能东伐,岂怀私忿时耶!”悉召军吏,出诏书读之,如诏约束。及别,执手泣涕,相勉以忠义。讫 .平剧盗,实二公之力。

 ④知其心不叛,知其材可任,然后心不疑,兵可分。平生积忿知其心难也忿必见短知其 材 益难也。此保皋与汾阳之贤等耳。仁义之心与杂情并植,杂情胜则仁义灭,仁义胜则杂情销。彼二人仁义之心既胜,复资之以明,故卒成功。

 ⑤周公拥孺子 [3] 而召公疑之。以周公之圣,召公之贤,少事文王,老佐武王,能平天下。周公之心,召公且不知之。苟有仁义之心,不资以明,虽召公尚尔,况其下哉。

 (选自杜牧《樊川文集》,有删改)

 【注】[1]大和:唐文宗年号。[2]郭汾阳:郭子仪,唐代政治家、军事家,因平叛有功官封...

推荐访问:欲盖弥彰接下句 欲盖弥彰 接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