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轶方文库网 > 专题范文 > 公文范文 >

对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问题的思考

时间:2023-09-18 12:55:04 来源:网友投稿

宋宇航

摘  要: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习近平总书记进一步明确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的重要性,如何建设具有较强凝聚力、引导力的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坚定全体人民的理想信念、价值理念、道德观念,成为现下党中央需要考虑的重要问题。本研究主要采用文献资料法,利用知网、万方、图书馆、数据库等,收集关于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发展的相关资料,结合专业知识进行整理、分析,归纳具有借鉴意义、参考价值的资料,为论文撰写提供理论参考。研究过程中发现,当下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发展主要存在教育缺少针对性、传播媒介应用深度不足、马克思主义理论语言较难理解的问题,提出应借助开展分层教育、灵活运用网络载体、转变语言形式等途径,转变这一现状,加快马克思主义大众化进程,逐步提升大众思想认知。本研究一方面是从理论层面对马克思主义的概念、大众化发展理论依据与必然性进行概括,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发展应当遵循的原则,肯定了大众化发展对于人们思想认知形成的积极作用与影响,为后续开展的有关研究提供一定参考,具有理论意义;另一方面,结合实际对当下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中存在的主要问题进行分析,提出大众化问题的应对策略,对加快马克思主义大众化进程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关键词: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问题;应对策略

中图分类号:64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號:1673-7164(2021)45-0077-05

我国是一个社会主义国家,马克思主义是重要的指导思想,并在一定程度上实现了本土化发展,马克思主义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相互结合,有了更深层次的意义。马克思提出,理论必须要被大众接受、掌握,才能真正将思想转化为力量。尤其是新中国成立、改革开放以后,我国社会趋于稳定,为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发展创造有利条件。然而随着互联网、大数据、新媒体时代的到来,社会舆论宣传较为复杂,群众容易受到不同理论、思想观念的冲击,很难树立正确的思想观念,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受到阻碍。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主要目的,就是要让人民群众对有关理论产生深刻认知与理解,借助语言通俗化、生活化的方式,拉近人民与党之间的距离,促使社会大众能够逐步形成较为健全的马克思主义信仰、品格、道德,增强中华民族的凝聚力与向心力,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本研究首先是对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概念做了深入概括,然后阐述马克思大众化必须遵循的原则,分析现阶段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发展中存在的主要问题,最后提出有效的应对策略,为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发展提供借鉴与参考。

一、马克思主义大众化概述

(一)马克思主义概述

马克思主义,是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的简称,是关于全世界无产阶级和全人类彻底解放的学说,主要包含了马克思主义哲学、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和科学社会主义三大主要部分内容,是马克思、恩格斯吸收、继承人类关于自然科学、思维科学、社会科学优秀研究成果的基础上,通过反复实践,最终丰富、完善、发展形成的无产阶级思想科学体系[1]。

(二)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理论依据

任何一种科学理论的提出,都要基于特定的理论背景与外部条件,才能保证科学价值,而根据马克思的思想观念,不难发现,理论只有被大众广泛接受、理解、认知,才能充分发挥自身的指导作用,若是无法实现大众化,马克思主义的价值就很难体现。因此,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应具备一定的理论依据,可以为后续开展的有关工作提供重要指导。

第一,马克思、恩格斯的大众化观点。在马克思的观点中,理论大众化必须普及且应用,大众化理念应贯穿于理论形成、产生、创造的各个阶段。恩格斯在与马克思的来往信件中,表明要通俗地叙述英国与美国的共产主义实践,不难看出,在二人的认知中,通俗易懂是保证理论价值充分发挥的重要前提,只有将理论形成、发展与群众相结合,才能加快理论体系建设。

第二,列宁的大众化观点。在列宁的个人观点中,同样肯定了理论大众化的重要性,即将深奥哲学转变为简单易懂的内容,使社会大众在看到后就能清楚了解其内容,更有助于思想巩固与认知,在列宁撰写的马克思主义讲解文章中,也运用了大量通俗、简明的语言,对共产主义理论构想、思想观念进行阐述。

第三,毛泽东的大众化观点。在新民主主义革命期间,毛泽东就明确提出了大众化的这一概念,是基于革命实际情况所提出的,融入了大众化实质性探讨,是我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发展的重要理论基础与实践思考[2]。

(三)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必然性

1. 加快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

目前,我国已经进入了互联网时代,各种新媒体产生,为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开展创造了良好条件,尤其是新媒体,微信、抖音App、微博都是较好的平台,也是公众现下使用较为频繁的应用软件。有关部门可以充分利用这些新媒体,将其作为载体,发布各类新闻信息,以及马克思主义的相关内容,在实现大众化发展的同时,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创造有利条件。比如人民日报就开设了抖音App官方账号,能够播放实时动态新闻,除了发布热点新闻事件以外,还会发表习近平总书记、外交部新闻司副司长赵立坚、全权大使耿爽、华春莹等人的言论,能够充分体现中国的强大,也能起到较好的宣传作用,能够产生积极影响,有助于马克思主义普及,是网络载体较好利用的充分体现[3]。

2. 是坚持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必然选择

马克思主义诞生已经超过了170年,推动了共产主义运动,是共产主义运动的核心思想。根据《共产党宣言》发表后的历史证明,马克思主义若是想持久生存与发展,就必须与本土实际相结合、与时代发展相同步、与群众紧密结合,才能充分发挥其自身的科学性与真理性。虽然,马克思主义诞生于西欧,但随着共产主义运动进入中国,其中国化发展也成为必然,而推动其中国化发展的重要原动力就是大众化发展,只有让社会群众对其有着更为深层次的了解,才能不断丰富、拓展其内容,这是保证其旺盛生命力的关键。

3. 是保证我党执政地位的前提

中国共产党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思想,代表着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党员也需要树立崇高的共产主义政治信仰,这样才能成为一名合格的党员,一言一行都代表着党与国家,是社会群众的模范典型。然而,随着改革开放的持续深入,西方资产阶级思想进入国内,对马克思主义思想理念造成较大冲击,对一部分思想意志不坚定的党员造成冲击,逐渐改变了党员内心服务于社会大众的坚定理念,最终走向贪污腐败的犯罪道路。党之所以能不断走向成功,立于不败之地,最大的原因是党与人民群众始终保持密切联系[4]。中国作为无产阶级政党,应当以人民群众利益为唯一追求,因此国家和政党必须坚定不移地维护人民权益。马克思主义的核心思想,就是以人为本,关注人民生存与利益问题,追求人的自由、全面发展,其大众化发展,有助于理论知识被人民群众所掌握、运用,既能够充分发挥马克思主义的积极作用,也是对中国政党执政地位的重要肯定。

二、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原则

任何意识形态、理论研究成果,都需要被大众所接受,才能体现其自身价值,真正从理论转变为实践,因此大众化是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必然发展,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适应,具有重要意义。

(一)合规律原则

规律性是万事万物所固有的本质稳定联系,即客观存在,不受人的主观意识影响、转移,人的所有实践活动,都必须遵循把握规律,也只有将客观规律和主观能动性统一在一起,才能真正认识并改造世界,构建和谐社会。马克思主义揭示了万事万物发展的客观规律,馬克思主义中国化,则是对社会主义、共产党执政、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的归纳概括与总结,是源于马克思、本土化发展后的中国化理论。邓小平坚持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针对“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这一时代问题予以回应,深化了对社会主义发展规律的客观认知,“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更是进一步把握、利用执政党的执政规律,以谋求新发展[5]。

不难看出,只有符合国家和社会发展规律的马克思主义,才能受到大众认可,也只有符合大众化进程,马克思主义才有着更为广阔的发展空间。因此,推动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必须结合实际发展态势,遵循规律原则,顺应时代做出转变。

(二)民族性原则

马克思主义源于西方国家,由于历史背景、语言方式、文化渊源等方面均与国内存在较大差异,再加上马克思主义本身具有较强的抽象性与学理性,若是想要真正把握,就必须有着较高的文化素养与水平。因此,在今后如何拉近理论与民众日常生活之间的距离,是马克思主义大众化传播过程中首先要解决的现实问题。所以,要成为中国人民所普遍理解和接受的理论,就必须扎根于中华民族的土壤之中,富有浓厚的中国味道。中国共产党人凝聚了中华民族的伟大智慧与力量,创造发展了中国的马克思主义,是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民族性发展,对人民群众有着极强的感染力和号召力,才广泛地被大众所理解和接受[6]。因此,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应当彰显出生动鲜活的中国特色,体现具有五千年的文化特点和特征,为中国百姓所熟悉和热爱的文化特点和风格,运用通俗易懂的概念和思想拉近了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与人民群众之间的“距离感”,才能更深入、更有效地推进大众化进程。

(三)目的性原则

人类社会自产生起,就不断探索社会性与自然性的相互统一,寻求精神、政治、经济全面解放。马克思主义中的“认识世界、改变世界”观点,也是基于这一层面进行考虑,且坚定不移贯彻、坚持“以人为本,实现人的全面发展”,是较为核心的理念之一。进入现代,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以后,内容上有所更新,认为人民群众是国家、社会真正的主人,需增强人民作为主体的认同感,使人民价值能得到充分体现,这与马克思主义中的内容较为契合,在继承的同时,也增加了时代的新内容与理性认知。大众化的含义,可以被延伸理解为通俗化和生活化,是对马克思主义及其中国化成果的主要表现,以真理的力量,去说服社会大众,对大众生活、工作实践进行指导,促使党与人民能够团结一心,共同开创、构建新社会,这也是大众化发展的最终目的,促进社会和谐、发展,不管是对国家发展而言还是对社会构建,均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7]。

(四)时代性原则

时代在不断发展,人们的日常生活、思想观念也在逐渐发生变化,一个时代有一个时代的思想、思维理论,是历史的产物,在不同时代其内容、形式均不相同。因此,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必须结合时代发展,根据其中国化成果具体践行,由此持续拓展马克思主义内容,使其在中国得到更好的发展,并在社会生产与实践中加以体现。面对时代更迭、国内外形势不断变化这一大环境,当代马克思主义必须满足这一时代发展需求,大众化发展也要坚定不移地贯彻这一原则,立足于时代提出各项要求。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提出,也是准确把握时代发展脉搏,明确了现阶段主要矛盾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对美好生活需要与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因此,只有在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发展过程中,不断增加新内容,关心民生、民计,切实从人民的利益、角度出发,才能使马克思主义被大众更好地接受、认同。

三、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存在的主要问题

目前,我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已经成为必然趋势,并取得了较好的研究与发展成果,马克思主义传播速度明显加快。但从整体上来看,大众化水平十分有限,存在一些不足,尤其是在教育宣传方面。

(一)教育缺少针对性

马克思大众化是一个较为缓慢的进程,且主要依靠党与国家的教育来实现,是主要途径。然而,现下教育对象普遍缺少针对性,不管对象是工人、农民、学生,还是居民,均采用统一的方法来完成,其中理论教育是常见手段,也是经常性的方法,很难起到较好的效果,收效甚微,也无法激起人民学习、了解马克思主义的积极性,阻碍其大众化发展进程。即使是在高校教育阶段,马克思主义教育也较为滞后,多数学生对这一内容并不感兴趣,学习兴趣低迷。由于受到我国现代社会市场注意经济体制的影响,人们的思想观念、利益逐渐朝着多元化方向发展,社会成员对己身利益的关注要远远高于思想认知,大学生受到这种风气的影响,马克思主义信仰逐渐动摇[8]。从社会角度来看,马克思主义教育对象具有复杂性、广泛性、层次性、可塑性等特征,根据职业、阶级等可以分为多个层次、多个类型,知识水平、认知等方面也存在较大差异,若是不进行详细分析,只是通过单一方法完成教育,则马克思主义大众化进程就会十分缓慢,只有采取多元方法、利用多种渠道,对原有的教育方式进行不断优化,才能提高教育的针对性与实效性,应在今后引起相应重视。

(二)传播媒介应用深度不足

随着现代科技的快速发展,各种媒体形式层出比穷,除了传统的四大媒体,还有新媒体、网络、收集、互联网等,这些都是新传播载体,在各类教育中的应用十分广泛,具有覆盖面广、传播迅速、时效性强等诸多特点,受到大众广泛喜爱,随着网民数量增加,这些传播载体、媒介能够更好地发挥作用。然而,信息时代的到来,使网络上充斥着各种信息,还存在宣扬西方不良文化思想等现象,这些文化思想均借助媒体传播,会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大众的判断与认知,大众对于马克思主义的学习与了解,也只局限在报纸期刊、电影媒体上一带而过的内容,缺少深度加工,对现代传播媒介、载体的有效利用明显不足,影响了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发展进程。

(三)马克思主义理论语言较难理解

自改革开放以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发展十分明显,其中包括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等一系列新成果,这些都是中国马克思主义特有的,大众通过学习,能够更好地理解现下国家政策、发展理念等,进而树立起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思想认知观念等。然而,由于马克思主义中的成果理论具有较强的专业性、抽象性,作为一门学科,马克思主义也是现下高校单位、学术研究单位、党政机关的研究重点,在研究过程中逐渐形成了较为系统的语言体系,若是按照学术语言为大众普及,则大众很难理解。这也是现下马克思主义大众化进展缓慢的一大原因,宣传者不分时间、不分地点盲目套用著作,或者是使用较为专业的术语,与实际相脱离,语言枯燥。而大众在日常生活中,缺乏与这些系统语言规范、语言形式接触的机会,无法理解其深刻含义,最终影响到学习情况。因此,在今后如何落实理论,将抽象的语言形式,转变为大众理解并广泛接受的大众话语,已经成为加快中国马克思推广、普及的关键,只有这样才能将外在理论逐渐内化为大众人民的思想观念,培养良好的民族凝聚力、向心力。

四、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问题的应对策略

基于上述分析可以了解到,马克思主义大众化与当前社会发展相适应,是加快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有效途径,必须引起相应重视。对于其大众化中存在的一些问题,应积极采取有效措施加以应对,加快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发展进程。

(一)开展分层教育

社会是由不同层级、职业、类型的人群构成,人们的思想认知等均存在较大的差异,在这样的情况下,分层教育尤为重要,是保证教育质量与有效性的重要手段,做到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因材施教。目前,常见的教育类型主要分为两种,一种是高校教育,另一种是社区教育,二者是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主要教育途径。

1. 高校教育

高校应不断完善课程体系,以“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为核心,主要以大学生为重点对象,引入现代教育理念与教学方法,比如慕课、雨课堂等,都是一些较为火热的教学手段与方法,能够吸引学生注意力,让学生对知识点产生兴趣。在教学内容上,教师应尽可能做出优化,扩充教育内容,比如课上教师可以将社会上的一些常见现象、热点新闻引入课堂,组织学生积极讨论,并融入马克思主义的相关内容,使学生在潜意识中接受并理解马克思主义,为其今后的行为提供指导。高校也可以为学生提供进入基层的机会,让学生成立宣讲团,主要目的就是宣传马克思主义,以自己的正确理解,宣扬马克思主义,在培养学生良好思想品质的同时,推动马克思主义大众化[9]。

2. 社区教育

社区教育可以有多种渠道,这是由于社区中包含了较多职业、阶层人群,理论讲授并不完全适用,且缺少统一充裕的时间,可行性不高。因此,在社区教育期间可以选择播放红色革命电影、探讨时政热点问题等方式,以更为亲民、贴近人们生活的方式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发展。也可以全市范围内举办一些公开课程,邀请名家教授进行讲解,吸引市民参与其中,扩大受众人员覆盖面积,起到较好的宣传教育效果。

(二)灵活运用网络载体

网络载体是一种特殊的大众传播形式,具有普遍性、通用性等特点,教育效果良好。由于网络载体本身具有信息海量化、专业性、传播手段兼容性、信息传播迅速、更新快捷等优势,受到大众喜爱,且网络覆盖面广泛、受众多,对于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发展而言,有着重要意义。有关机构必须要重视这一点,官方媒体也需要承担起相应责任,充分利用自己的官方账号,定期、不定期对马克思主义中的理论内容进行宣传、讲解,尽可能抵御不良社会风气对人造成的影响,使网络成为大众学习马克思理念的重要场所。

除此之外,还应该充分利用管理载体、活动载体、文化载体,将马克思主义宣传、大众化发展作为重要任务,贯穿于各个阶段、社会环节,充分利用时代带来的便捷条件,加强大众马克思主义宣传报道,借此带动马克思主义成为社会发展的新思潮,切实增强马克思主义的凝聚力和向心力,为构建精神文明和谐社会创造良好条件。

(三)转变语言形态

马克思主义中蕴藏着较为深刻的哲学道理,阐述了事物发展的客观本质,包含内容较多,从语言上来看,具有一定的抽象性,若是单纯对其理论知识点进行讲解、宣传,多数人无法充分理解。因此,需要在语言形态上作出调整,要以能被公众广泛理解、熟知的语言形式,表现马克思主义的中心思想。

首先,推动马克思大众化时,应注意转换语言,要尽可能贴近大众生活,引入一些更容易理解的网络用语,在不影响理论核心内容传播的基础上,丰富语言表现形式,使其更加具有时代性,更有助于各阶层群众学习,提升马克思主义教育手段的适用性[10]。

其次,为了让更多人都了解马克思主义的核心内涵,还可以编创一些简单的诗句、歌曲,将核心价值观念灌输其中,并借由多种媒体形式传播,这些朗朗上口的诗句与歌曲,能够更好地在大众之间传播,取得较好的宣传教育效果。

综上所述,我国社会主义建设已经基本完成,为人们创造了较为良好的生活条件,马克思主义作为中国共产党的指导思想,不仅要求党员能够全面贯彻,还需要社会大众掌握其精髓,实现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发展,这样才能全面提高民族内部的凝聚力与向心力。然而,多媒体、互联网带来了新思潮,部分西方思想进入大众视野,且借助新媒体平台快速传播,产生了较强的舆论力量,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到社会大众思想认知,且不利于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具体问题体现在教育缺少针对性、传播媒介应用深度不足、马克思主义理论语言难以理解几个方面。因此,在今后发展中持续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就必须通过开展分层教育、灵活运用网络载体、转变语言形式等途径,加快各项工作落实,使大众化逐渐成为新时期发展的一大趋势,顺应时代发展,全面提高大众思想认知,为构建中国特色主义社会奠定良好基础。

参考文献:

[1] 张艳华. 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问题分析[J]. 北极光,2015(09):68.

[2] 李梦. 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问题管窥[J]. 现代营销,2016(08):163.

[3] 朱先锋. 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实践创新研究[J]. 新西部,2020(12):5-6.

[4] 刘祥,许丽萍. 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问题及发展途径研究[J]. 赤子,2014(11):27.

[5] 段吉方. “文艺大众化”与中国马克思主义美学的理论范式问题[J]. 社会科学家,2015(07):139-142.

[6] 聶家华,仉晓红. 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研究格局与主题演进——基于知识图谱可视化分析[J]. 宁夏党校学报,2019, 21(06):115-123.

[7] 肖琴.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的规范操作与日常管理[J]. 湖南行政学院学报,2019(01):19-28.

[8] 邢富斌.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与大众化辩证关系研究[J]. 山东青年,2019(01):184-185.

[9] 尤文梦. 民生视角下农村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研究[J]. 中共合肥市委党校学报,2019(02):42- 47.

[10] 王乐凯,王政.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中国化与大众化的关系探究[J]. 山西青年,2019(17):116-117.

(荐稿人:李宏峰,长春大学副教授)

(责任编辑:邹宇铭)

猜你喜欢应对策略关于当今校外少儿美术教育发展的思考美与时代·美术学刊(2016年8期)2016-11-09浅谈“营改增”对建筑企业的影响及应对措施企业导报(2016年20期)2016-11-05商业银行在互联网冲击下的发展探讨企业导报(2016年20期)2016-11-05初中英语情趣教学的现状浅议情感读本·理论篇(2016年9期)2016-11-05筑牢洪灾后的舆情“堤坝”新闻前哨(2016年10期)2016-10-31大数据时代管理会计的发展困境与出路时代金融(2016年23期)2016-10-31“营改增”对集团企业的影响及应对策略时代金融(2016年23期)2016-10-31利率市场化改革对商业银行的挑战及应对策略研究中国市场(2016年33期)2016-10-18我国信用评级业存在的问题及应对策略中国市场(2016年33期)2016-10-18政府融资平台风险管控及应对策略企业导报(2016年13期)2016-07-19

推荐访问:大众化 马克思主义 中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