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轶方文库网 > 专题范文 > 公文范文 >

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主流意识形态认同的生成与优化

时间:2023-09-11 20:35:03 来源:网友投稿

赵婉华

(唐山师范学院 河北唐山 063000)

习近平总书记在2019年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座谈会上的讲话中指出:“我们办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就是要理直气壮开好思政课,用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筑魂育人”[1]。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作为大学生主流意识形态认同的主阵地,应当不断优化主流意识形态认同的内容和手段,实现大学生对主流意识形态的内化于心、外化于行。

(一)深化新时代主流意识形态导向的内在要求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高度重视意识形态工作,先后召开了全国宣传思想工作会议、文艺工作座谈会、全国党校工作会议、党的新闻舆论工作座谈会、网络安全和信息化工作座谈会、哲学社会科学工作座谈会、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全国网络安全和信息化工作会议、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座谈会等一系列重要会议并作出重大部署,指出“经济建设是党的中心工作,意识形态工作是党的一项极端重要的工作”[2],要牢牢掌握意识形态工作的领导权、管理权和话语权。高校作为意识形态工作的前沿阵地,担负着引导青年大学生对主流意识形态认同的重要职责,应当充分发挥思想政治理论课堂主渠道作用,积极引导青年大学生对主流意识形态的认同,将主流意识形态内化于心、外化于行。

(二)回应高校意识形态领域复杂形势的现实需要

长期以来,西方国家打着“普世价值”“自由主义”“宪政主义”等旗号对我国广大青年大学生进行意识形态的渗透,表面上以“价值中立”的立场进行西方文化的传播,实际上却向青年大学生宣扬资本主义意识形态,导致西方资本主义话语体系在高校中拥有大量追随者,马克思主义主流意识形态话语权被大大弱化。同时,一些大学生受到拜金主义、享乐主义等错误人生观的影响,对西方资本主义的生活盲目向往,人生价值导向呈现出“金钱化”和“功利化”趋向,这就导致很多大学生缺乏正确的理想信念,甚至出现“去意识形态化”倾向,对思想政治理论课不重视,对马克思主义主流意识形态缺乏认同,主流意识形态话语的理论说服力、现实阐释力以及社会凝聚力等都面临着“失语”考验。高校在面对意识形态领域的各种复杂情况下,应当以思想政治理论课为抓手,注重对大学生的思想引领,加强理想信念教育,强化对马克思主义和共产主义的信仰教育,提升主流意识形态的吸引力、影响力和凝聚力。

(三)强化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主流意识形态导向的必然选择

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承担着对马克思主义主流意识形态进行全方位诠释以及对青年大学生理想信念教育的重要任务。但是在实际的教学工作中,仍存在对教学内容解读不全面、教学方法单一、教学评价缺乏科学性等问题,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对马克思主义思想教育和理论研究存在理论不自信、不自觉的问题,缺乏对马克思主义主流意识形态话语的正确转换和解读,导致主流意识形态理论的说服力被弱化。当前,我们正处于百年未有之大变局,社会环境和世界局势发生了巨大变化,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要结合新的实践资源和现实素材对马克思主义主流意识形态进行理论解读和诠释,积极吸纳那些代表时代发展潮流和国际社会所公认的价值理念和表达方式[3],向广大青年学生做好主流意识形态话语的阐述和表达。这既是强化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主流意识形态导向的必然选择,也是高校主流意识形态认同教育重点关注和解决的问题。

高校通过思想政治理论课引导青年大学生实现主流意识形态的认同,必须要对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主流意识形态认同的具体要求作出阐释,只有这样才能从理论上弄清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主流意识形态认同“是什么”和“怎么做”的问题,进而在教学实践中才能更深刻、更自觉地解决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主流意识形态认同的优化问题。因此,应明晰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主流意识形态认同的具体要求,厘清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主流意识形态认同教育的理路。

(一)政治认同

政治认同是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主流意识形态认同的前提和基础,也是新时代大学生必须具备的一项能力,具体表现为对中国共产党、中国人民、中国制度、中华文化等认可和拥护。高校依托思想政治理论课实现主流意识形态在思想认识领域的认同,不能只是简单地把马克思主义话语灌输和强加给所有学生,而是要利用马克思主义科学理论对社会现实问题进行批判和阐释的价值和力量,尤其是在国际国内复杂形势的现实条件下进行比较之后,引导更多的大学生运用马克思主义的科学理论来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既要对西方资本主义意识形态的入侵保持高度的警惕和应有的压力,也要对当前各种社会思潮裹挟之下的非主流意识形态加以整合和引领,确保马克思主义主流意识形态的领导权和话语权。通过思想政治理论课培养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引导他们坚持个人发展与社会发展相统一、坚持个人追求与服务社会相统一、坚持个人利益与国家利益相统一、坚持个人价值观与社会主流意识相统一,从而在实现社会价值的同时,其个人价值也一并得到实现[4]。

(二)理论认同

理论认同是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主流意识形态认同的根基和指导。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要坚持政治性和学理性相统一,以透彻的学理分析回应学生,以彻底的思想理论说服学生,用真理的强大力量引导学生”[5]。当前,仍存在个别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虽然在课堂中强调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但是并不理解其中的深刻意蕴,只是教条化地向学生阐释马克思主义理论,这就使学生很难从思想上理解马克思主义理论,更不能从实践中真正贯彻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无法实现主流意识形态的认同。高校依托思想政治理论课引导大学生对主流意识形态认同,就是要坚持马克思主义理论的科学指导,用马克思主义基本立场、观点和方法来教育和影响大学生。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立足于中国国情和中国社会的具体实践,形成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中国在新时代发展怎样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和怎样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提供了基本的理论遵循。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要坚持以马克思主义理论为指导,讲好主流意识形态话语,不断提升主流意识形态话语的影响力和引领力,杜绝课堂上“失语”、课堂下“失声”现象的发生,实现广大青年大学生对主流意识形态的理论认同。

(三)历史认同

历史认同是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主流意识形态认同的必然要求。对于新时代大学生来说,只有认真学习中国古代史,才能了解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传承和发展;
只有认真学习中国近现代史,才能深刻体会中国人民在近代以来争取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所进行的伟大斗争;
只有认真学习中国共产党党史,才能深刻了解中国共产党人在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发展过程中所发挥的巨大作用。当前,各种社会思潮不断变化发展,一些人通过网络和自媒体大量散布历史虚无主义和民族虚无主义信息,很多大学生受到这些自媒体信息的影响对历史认同产生了偏差。还有个别教师政治立场不坚定,政治责任意识不强,在讲课过程中掺杂个人负面情绪,讲授错误内容,甚至还有教师在课堂上散布历史虚无主义言论。例如,2020年12月有大学生上传某高校教师上课的视频到网络上,视频中教师公然在课堂上质疑南京大屠杀的死难人数[6],这种错误的讲授势必对大学生的主流意识形态认同产生非常严重的误导。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必须肩负起尊重历史、敬畏历史的重任,时刻警惕历史虚无主义乘虚而入,强化大学生对中国历史的认同,进而自觉肩负起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使命。

(四)舆论认同

舆论认同是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主流意识形态认同的重要内容。“舆论作为一种公开表达的社会评价,作为社会公众共同的意见和态度,传达着多数人的信念、意志和要求。”[7]随着新媒体技术的发展,越来越多的大学生通过新媒体来接受信息和了解社会发展情况,但是很多新媒体尤其是自媒体平台对信息内容无法严格把控,甚至散布一些谣言,使大学生也受到错误舆论的引导,进而对社会发展产生负面认知。还有一些大学生通过微信、微博以及短视频自媒体平台来发表自己对校内外发生的各种事件的感受,甚至断章取义来制造校园舆情,使许多不明真相的大学生对这些负面信息缺乏辨明真伪的能力,盲目相信以致出现错误的思想和行为。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肩负着立德树人的重要使命,也是高校传播主流意识形态话语的主阵地,要在课堂上弘扬主旋律,对社会热点事件进行及时的舆论引导,运用案例教学法将大学生较为关注的社会热点事件在课堂上进行讨论和评析,引导学生科学正确地看待网络上热议的舆论事件,巩固和强化大学生对主流意识形态舆论的认同。

新时代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主流意识形态认同优化,就要切实加强主流意识形态理论建设、挖掘认同内容与要素、优化和完善教学评价机制,对于强化和巩固高校主流意识形态话语权起着重要的作用和影响。

(一)加强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主流意识形态认同的理论建设

加强马克思主义思想理论建设,是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主流意识形态认同的根本要求。2016年12月,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的重要讲话中强调,思想政治理论课要坚持在改进中加强。在2019年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座谈会上的重要讲话中,习近平总书记再次强调,推动思想政治理论课改革创新,要不断增强思政课的思想性、理论性和亲和力。

当前各种社会思潮复杂交织,对高校意识形态工作造成了很大的冲击,大学生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尚未定型,极易受到各种错误思想的误导和影响。从教师层面来说,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要在课堂内外对意识形态领域的各种新问题进行正确研判的前提是具备过硬的思想理论功底,因此必须把加强马克思主义思想理论建设摆在首位。教师在思想政治理论课课堂上既要注重对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的科学阐释和逻辑分析,又要聚焦广大青年学生关注的现实问题,运用主流意识形态话语来回应大学生的现实诉求,实现主流意识形态的认同和内化。要“让有信仰的人讲信仰,善于从政治上看问题,在大是大非面前保持政治清醒”[8]。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的政治理论水平直接决定着高校主流意识形态认同的实效。这就要求深化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对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学习领悟和实践把握,坚守正确的发展方向,强化对党情国情世情的认识与体悟,自觉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坚定信仰者和主流意识形态的广泛传播者。从学生层面来说,要认真上好思想政治理论课,就要系统掌握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深入了解中国基本国情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的复杂形势,深刻认识中华民族近代以来的屈辱历史以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优势所在。只有学懂弄通这些,才能对主流意识形态产生强烈的认同感,自觉抵制西方意识形态的渗透和非主流意识形态的不良影响,肩负起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使命。

(二)挖掘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主流意识形态认同的教学内容

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主流意识形态认同的实现具体可以分为两个维度:一是理论认知,这是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基本要求;
二是政治信仰,这是思想政治理论课的终极目标。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学有别于其他学科知识的教学,要秉承教材体系向教学体系、知识体系向信仰体系转化的理念。但是从目前大部分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实践来看,教学内容主要还是围绕理论认知这一维度和目标展开,很难将信仰体系的建构融入到教学内容中去,并且无法通过理论知识的书面考试来检验信仰认同这个终极目标。从这个意义上来讲,主流意识形态认同目标实现路径设计的缺陷,是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无法克服的结构性缺陷。要想有效化解这种课程设计上的缺陷,既要将马克思主义理论讲深讲透,让学生真正理解和掌握马克思主义的观点、立场和方法,又要针对思想政治理论课的课程特点和大学生的身心特点以及认知水平,以主流意识形态为主线,找准主流意识形态教育与大学生认知情感的契合点,深挖主流意识形态的时代内容。

首先,融入党和国家的方针政策。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学内容必须要与时俱进,但是教材编写与党和国家召开各项重要会议之间肯定会存在时间差,这就造成教材内容会有一定的滞后性,教学内容与党和国家最新的方针政策无法实时保持同步。因此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注重学习最新的党和国家召开的各种会议精神,搜集和整理党和国家出台的最新的政策性文件,提炼与所授课程教学相融合的内容并整合成教学专题进行讲授。比如,2020年11月16日至17日召开的中央全面依法治国工作会议,明确了习近平法治思想在全面依法治国中的指导地位,这是我国社会主义法治建设进程中具有重大现实意义和深远历史意义的大事。但是当时的《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2018年版)》教材中还没有进行修订,习近平法治思想的内容并没有完全写入教材中,这就要求教师在讲授第六章“尊法学法守法用法”这个部分内容时对教学内容进行更新,将习近平法治思想的内容及时融入到教学之中。虽然在2021年版《思想道德与法治》教材中已经加入了习近平法治思想的理论内容,但是习近平法治思想理论是不断发展的理论,教师要在授课中持续融入最新的习近平法治思想的相关内容,尤其是在专题教学中引入最新的司法案例,使学生将法治理论与司法实践相结合,实现教学理论与内容的与时俱进。

其次,挖掘社会事件中的思政元素。随着媒体融合的不断推进,每天发生在不同地区不同领域的社会事件都会伴随网络媒体迅速发酵和传播,青年大学生是网络新媒体使用的主要群体,他们会通过电脑、手机等接收载体迅速接收这些信息并及时做出反馈。但是大学生由于实践经验缺乏,极其容易受到媒体融合空间中各种舆论支配,尤其一些别有用心的人会借助于某些社会事件制造舆论,大肆宣扬历史虚无主义、歪曲党史国史,在网络上运用煽动性强的话语挑起事端,企图弱化和颠覆社会主义意识形态。这就要求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时刻保持坚定的政治立场,识别出媒体融合场域中反马克思主义思想和非马克思主义中的不确定性因素,在课堂上运用主流意识形态话语,抵御和回击国内外各种错误思潮对马克思主义的侵蚀和渗透。教师要充分挖掘社会事件中的思政元素,将这些鲜活的社会生活实例融入到主流意识形态认同的教学内容中去,引导大学生对主流意识形态从“被动灌输”到“主动接受”,进而内化为自己的政治信仰。

(三)优化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主流意识形态认同的教学评价机制

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主流意识形态认同的实质是大学生通过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学习,对马克思主义主流意识形态理论通过内化与外化等途径转化为与社会发展要求相适应的行动的过程,也就是将主流意识形态理论内化于心、外化于行的过程。因此,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主流意识形态认同的教学评价就不能仅仅依靠书面考试来实现,而是要从多个维度构建思想政治理论课主流意识形态认同的教学评价机制,考察学生是否对主流意识形态理论从认识理解到情感认同,进而升华为坚定的理想信念并最终转化为行动指南,只有这样才能真正使思想政治理论课主流意识形态认同的引导作用凸显出来。

第一,认知维度。认知是主流意识形态认同的基础,具体从三个方面进行考察:一是考察大学生对主流意识形态理论理解和掌握情况;
二是考察大学生对不同的意识形态是否具备明辨能力;
三是考察大学生能否对社会实践中出现的各种意识形态问题进行科学评价能力。这三个方面可以根据不同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学目标和要求制定具体的考核量化标准,通过撰写论文、试卷答题等方式进行考察。

第二,情感和理想维度。情感认同和理想信念认同是主流意识形态认同的深化和升华,也是大学生对主流意识形态认同的思想要求和态度表现,因此难以通过书面考试来进行量化考核。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应在课堂内外加强与学生的互动和交流,动态了解学生对主流意识形态的认同情况,一旦发现问题及时进行科学引导,确保学生主流意识形态认同的方向。了解学生的理想是否与主流意识形态相一致,并为实现远大的理想确立了坚定的信念。教师可以通过撰写评语的方式记录学生每学期的思想情况,也可以通过设置一些开放性的问题以“一对一”或者“一对多”的方式访谈交流,教师根据学生的回答和反馈情况做出评价,并记录整理作为学生思想政治情况的档案予以保留。

第三,行动维度。行动认同是主流意识形态认同的关键,也是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目标的最终指向。对这个维度的考察应侧重对学生日常行为以及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环节的参与情况来进行评价。一是通过各院系辅导员对学生日常思想及行为进行记录,比如学生对学校政治活动的参与情况,是否积极参与服务社会的活动等;
二是通过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环节来对学生的行为进行评价,比如走访参观本地红色教育基地并撰写调研报告,结合教学内容拍摄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微电影等,这些成果都可以作为对学生行动认同的评价依据。

猜你喜欢理论课马克思主义理论坚持理论创新当代陕西(2022年5期)2022-04-19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湘潮(上半月)(2021年11期)2022-01-15神秘的混沌理论新世纪智能(数学备考)(2021年9期)2021-11-24理论创新 引领百年湘潮(上半月)(2021年4期)2021-07-20相关于挠理论的Baer模汕头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20年4期)2020-12-14马克思主义为什么“行”当代陕西(2019年11期)2019-06-24马克思主义穿起了中国的粗布短袄当代陕西(2019年10期)2019-06-03马克思主义的“破旧”与“立新”天津人大(2015年9期)2015-11-24新增本科院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创新学习月刊(2015年6期)2015-07-09“721”人才培养模式与高校思政理论课改革学习月刊(2015年12期)2015-07-09

推荐访问:政治理论 意识形态 认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