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轶方文库网 > 专题范文 > 公文范文 >

一把辛酸泪,真情诚可待

时间:2023-09-11 09:30:04 来源:网友投稿

魏薇

★如果说一篇应用性文体能够成为文学史上的佳作,那么李密的“请假条”——《陈情表》当属其中的佼佼者。在中学时期,有两篇“表”是重要的篇目,恰恰这两篇表都来自同一个朝代——三国时候的蜀汉。其一是诸葛孔明先生的《出师表》,真情表白自己对后主的忠心之意;
其二是李密的《陈情表》,深情表露自己对祖母的怜爱之意,婉拒出仕为官。后世将《陈情表》与《出师表》齐名看待,所谓“读诸葛亮《出师表》不流泪者不忠,读李密《陈情表》不流泪者不孝”,那么作者李密是何许人也?他又经历怎样的一生?这篇表又具有怎样的悲天悯人的震撼力呢?

一、追忆自己与祖母,是真情实意的“苦情”

李密确实是一个苦命人,在小小的年纪遭遇了常人终其一生都没有遇到的凶险。“夙遭闵凶。生孩六月,慈父见背;
行年四岁,舅夺母志。”李密的父亲在他六个月之时就离世了,从小就得不到父亲的关爱,而母亲在李密四岁的时候就改嫁了,如果没有祖母刘氏的抚养,他早已经死去。而且他小时候体弱多病,居然到九岁还不能走路,这肯定是夸张的说法,但也说明他小时候确实是孱弱。更为重要的是,到了能成家立业的时候,李密身边竟然没有一个能帮衬自己的亲人,当今时代,我们知道如果一个人身边完全没有个血缘之亲,是很难在这个社会立足和发展的,更何况是封建时代呢?所以李密提及“外无期功强近之亲,内无应门五尺之僮,茕茕孑立,形影相吊”。在那个看重家世背景的三国年代,可怜的李密却没有任何亲人可以依靠,这个时候祖母已“日薄西山”,身边没有能够帮忙抚养的人,着实悲凉感人。有的同学可能会这样想:照样出仕为官,多派几个侍女去照顾他的祖母不就行了吗?真不能这样说,这确实行不通,因为所雇之人未必有李密那样尽心尽力。众所周知,古代的人均寿命是很短的,而李密的祖母居然能够活到近百岁,这与李密竭尽孝心、端汤奉药、服侍周到、体贴入微的照顾是分不开的。毕竟,李密是一个绝对的孝孙,在当时是很有名气的,连晋武帝司马炎也讲“士之有名,不虚然哉”。所以,他“辞不赴命”,但上级之催促“急于星火”,而祖母之病“日篤”,按照李密所说就是“臣之进退,实为狼狈”(进退两难)。李密对往事的追忆、对祖母实情的描述是“货真价实”的事情,即使是当朝之人也不能说他是错误的,可谓是世所公认的事实。所以,晋武帝司马炎看到李密上奏的这篇表之后,居然让晋武帝“乃停召”(《晋书·李密传》),并且还亲自下诏书“嘉其诚款,赐奴婢二人,下郡县供养其祖母奉膳”(《华阳国志》)。既说服了晋武帝达到了不做官、一心一意照顾祖母的目的,还能得到晋武帝的赏赐,这让李密既保护了自己,也成就了美名,在君权的封建社会就是一件相当了不起的事情。

但其实,李密作为一个大才,借祖母之病来推脱做官不过是权宜之计。只要稍微深入历史的角落,还原历史的真相,我们还应看到埋藏在李密内心深处的“忠情”与“实情”。

二、亡国之臣的婉拒,是曲尽其妙的“忠情”

三国时代其实无所谓“忠”,为什么这样说呢?吕布几易其主,许攸背弃袁绍,甚至关羽也一度降曹,大家似乎都觉得没有什么问题,不过是求生的权宜之计,大家都已经平淡视之,最多就是很多人只是与其同朝做官而不屑与之交往罢了。所以,李密面对晋武帝的征召,一再请求武帝“矜愍愚诚,听臣微志”,一再表明自己是在尽孝,让武帝看见了他忠诚、尊崇、孝顺的一面,使武帝越发深信作者陈情的诚挚和急切。然而,世人包括司马炎在内,怎会不知道这只不过是李密的推脱之意罢了!但司马炎也没有办法,只能顺着他意而已。也就是说,所有人都知道李密的另一面,就是他仍然保持着对蜀汉的一片“忠情”,奉养祖母不过是借口罢了。虽然当时很多人都投降了司马炎,但是李密对旧主是“一片冰心在玉壶”。这是有据可查的,后来李密在祖母死后以太子洗马的身份被征召到洛阳,时任司空的大才张华问李密:“安乐公(刘禅,后被封为安乐公)何如?”李密没有选择避讳,反而大气地说:“可次齐桓。”这个评价不可谓不高了。张华问其故,李密回答:“齐桓得管仲而霸,用竖刁而虫沙。安乐公得诸葛亮而抗魏,任黄皓而丧国,是知成败一也。”张华以忠视之。还有,李密在担任汉中太守职位期间,居然敢冒天下之大不韪,在汉中修建了武侯祠,这是他对“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蜀汉名相、自己的前上司——诸葛亮的致敬,也是对故国的最后一次追念。所以,李密的婉拒,也是一片“忠情”。

三、新朝招纳的背后,是韬晦待时的“实情”

司马炎灭掉蜀汉之后,居然破天荒没有屠城,也没有对蜀汉大开杀戒,反而将几乎全部的蜀国文臣武将都一一养了起来,为什么这样做呢?因为司马炎不过是灭了蜀汉一个国家而已,当时的东吴政权还算稳固,孙权的后人孙浩依然在江东割据一方,国家、民族并没有实现统一。这个时候,司马炎需要做一个政治表态,那就是优待蜀国上下君臣文武,从礼节上、制度上不计前嫌、量才录用,这样做可以瓦解东吴抵抗之心,为统一全国减少阻力。为此,李密当然是心领神会,到新朝(晋朝)做官对李密来说不是不可以,世人也不会因此嘲讽他,更不会看不起他,按照今天的话讲,“东家不打打西家”的打工仔心声是世人认同的。但是,李密还是选择不出仕为官,更多是在观望。一方面在观望新朝的用人气量。历朝历代对于前朝的官吏都是有戒备之心的,所以作为一名亡国的旧臣,能否被推心置腹地无限信任肯定是李密首先考虑的事情。如果新朝不信任旧朝大臣,不过是随便弄个官职“糊弄人”,李密不能实现自己的政治抱负,为国家、为民族、为百姓干点实事,做这样的官有什么用?还不如不做。还有,他在观望新朝的制度。新朝标榜“以孝治天下”,那么“我”现在就是面临这样的现实——祖母逐渐老去,用李密的话来讲就是“气息奄奄,人命危浅”,况且李密“是臣尽节于陛下之日长,报养刘之日短也”,如果不从李密之言,夺情起用,这与新朝的政策是不相符的,结果只能让司马炎不能不顺从他的孝心;
如果顺从,那就说明新朝是一个言行一致的新朝代。另一方面,就是李密在观望司马炎本人究竟是一个怎样的君主。司马炎得位不正,因为他是仿效曹丕,逼迫魏元帝曹奂禅位给自己才得到皇帝的称号,那么这样一个不忠的人如何对待这个国家和民族呢?如果司马炎像刘禅一样“亲小人,远贤臣”,这样的皇帝不跟也罢。后来,他逐渐看到前期的司马炎的确是雄才大略,一心革新政治,振兴经济,并且司马炎自身厉行节俭,推行法治,很大程度上促进了人口增长、经济发展,使得经济社会呈现繁荣景象,在历史上有“太康之治”的称号。跟着这样的皇帝,肯定能够实现“治国平天下”的士人愿望,因此,李密在祖母死后,就担任了晋朝的官僚。只是后期的司马炎骄奢淫逸,怠惰政事,那是后话。所以,面对新朝的征召,他的观望也是“实情”。

李密确实是“聪明人”,能够在晋武帝这位“大咖”的眼皮底下逃过做官的桎梏,也算是一个奇迹。历史的最后,有一次皇帝在东堂赏赐酒席,武帝让李密作诗时,耿直的李密居然在结尾抱怨:“人亦有言,有因有缘。官无中人,不如归田。明明在上,斯语岂然!”李密因此罢官归田。但问题是,在这样一个场合,为什么李密要对武帝说出这样一番话呢?李密的真正意图是什么?笔者只能善意地认为,婉拒做官是为了照顾祖母、观望等待,做官是为了实现做一番事业的愿望,解甲归田更多是看透了官场,也许李密是看透了晋朝实在是一个彻头彻尾的无能朝代吧——司马炎后期骄奢淫逸,他死后司马衷上台,导致“八王之乱”……不堪回首。但李密毕竟还是在最好的时代(蜀汉、晋朝前期)做了最适当的事情,也算是封建时代文人的奇迹。

猜你喜欢司马炎晋武帝陈情表双赢的智慧——《陈情表》个性解读新世纪智能(高一语文)(2019年10期)2020-01-13司马炎“比美”民间故事选刊·下(2019年11期)2019-12-10晋武帝:都躺赢了,被怼怕啥百家讲坛(2019年6期)2019-07-13晋帝寡断:宽容,不是纵容金色少年(美绘小文学)(2017年4期)2017-06-05石崇王恺斗富儿童故事画报(2017年4期)2017-05-26智解不祥的“一”小小说月刊·下半月(2017年2期)2017-03-15捧杀政敌,防不胜防百家讲坛(2016年18期)2016-11-01晋武帝纵容腐败留后患学习月刊(2015年9期)2015-07-09《陈情表》新读语文周报·教研版(2015年21期)2015-06-16论《陈情表》的“反复”语文知识(2014年1期)2014-02-28

推荐访问:可待 真情 辛酸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