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轶方文库网 > 专题范文 > 公文范文 >

新时代加强粮食安全的动员令和进军号

时间:2023-09-09 11:25:04 来源:网友投稿

◎丁声俊

中共二十大报告是党率领全国各族人民夺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胜利的政治宣言和行动纲领,集中体现了党十八大以来理论创新和实践创新的丰硕成果,同时也为进一步推动“两项创新”提供了科学指引。科学马克思主义理论是中共“立党立国、兴党兴国”的根本指导思想,中国共产党始终不渝地坚持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当今,一个拥有14亿多人口的大国要迈入中国式现代化,是人类历史上开创性的伟大事业,需要一个有权威、有力量、有作为的政党来领导。百余年奋斗实践和70多年执政兴国经验充分体现了中国共产党坚强的政治领导力、思想引领力、群众组织力、社会号召力。坚持以中国式现代化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必须坚持和加强党的全面领导。不言而喻,确保拥有14亿多人口的“大国粮安”与“大食物安全”,也必须坚持和加强党的全面领导。

党的十八大以来,我们党从理论和实践的结合上深入回答关系党和国家事业发展及治国理政的一系列重大时代课题,二十大报告中,充分肯定了我国近十年来在保障粮食安全方面取得的伟大业绩:全国谷物总产量稳居世界首位,十四亿多人的粮食安全、能源安全得到有效保障。在此基础上,二十大报告进一步提出开拓性新思维、新观点和新论断。即:“全方位夯实粮食安全根基,全面落实粮食安全党政同责,牢牢守住十八亿亩耕地红线……,确保中国人的饭碗牢牢端在自己手中。树立大食物观,发展设施农业,构建多元化食物供给体系”。这一高瞻远瞩的精辟论断,擘画出我国粮食安全和“大食物观”的远大发展前景。

反复学习这些攸关现代粮食产业经济改革发展,对14亿人口民生大计具有重大深远意义的新理论,深刻领悟到:党的二十大报告把保障国家“粮食安全”进一步提高到新的战略高度,其本义和本质在于 “国之大者”。悠悠万事,吃饭为大,确保端牢中国人的饭碗,并不断满足民众对更美好生活的需求,是党和国家治国理政的头等大事。当前,为应对世界变局和“俄乌冲突”等带来的国际农产品供应链阻碍,确保国家粮食安全,各级党委和政府都要切实履行“党政同责”。

综合上述,党的二十大报告立足实际、总结成就、思想深邃、谋划发展,是指引我国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马克思主义纲领性文献。它在理论与实践的结合上,从我国“三农”和粮食改革发展的实际出发,把保障国家粮食安全再一次提升到新的战略高度,并提出树立“大食物观”的新论断,激发亿万民众的强烈责任感和事业心。面向未来,全力实施新发展战略,坚定不移深化改革、扩大开放、推动创新,把握百年未有大变局的战略机遇,加快构建新发展格局,开辟“大国粮安”和“大食物观”的中国式现代化事业新境界。

2022年中央一号文件是21世纪以来我国第19个谋划“三农”改革发展的文件,紧密结合我国国情和“三农”的实际,突出强调两条底线:一是牢牢守住国家粮食安全;
二是不发生规模性返贫。两条底线相互关联,有机统一。

(一)坚持党对粮食安全的全面领导

深入推进乡村振兴战略和进一步加强粮食安全,必须坚决维护党中央的权威和集中统一领导,把党的领导落实到农业、农村和粮食产业的各领域、各环节,凝聚力量,深化农业粮食改革发展,稳住农业基本盘;
全方位夯实粮食安全根基,确保农业粮食稳产增产优产,农民稳步增收致富,全面落实粮食安全“党政同责”。

实施粮食安全和“大食物观”党政同责,既是中央的政治任务,也是我国的制度优势,还是保障粮食产业经济持续发展的有力举措。地方各级党委和政府要扛起这项重大的政治责任。

“米袋子”省长要负责,书记也要负责,饭碗要一起端,责任要一起扛,这是加强党对粮食工作领导的根本举措和根本保障。从我国的实际需要出发,最重要的是各级党政领导必须全面落实“六大责任”担当:一是增强粮食综合生产能力,持续扩大优质产能;
二是稳定粮食面积和总产量,特别要稳定谷物种植面积;
三是加强粮食市场流通安全、保证市场供应;
四是加强本区域内粮食储备安全管理,按照规定建立充足的地方粮食储备;
五是加强粮食应急保障能力建设,以符合应急预案的需要;
六是加强对自然灾害的防治,提高科学防灾减灾能力。

(二)坚持牢牢端稳中国人饭碗的战略方针

贯彻落实粮食安全新战略,最基本的举措就是牢牢把握住粮食安全主动权,夯实经济社会发展“压舱石”,全力抓好粮食生产和重要农产品供给。为此,必须严守18亿亩耕地“红线”不可逾越,确保粮食播种面积稳定、总产量保持在1.3万多亿斤。同时,要通过深化农业粮食以供给侧为主线、以需求侧升级为导向的结构性改革,扩大优质粮食等重要农产品的产能。此外,要发挥粮食主产区、产销平衡区、主销区的各自优势,为端牢自己的饭碗做出贡献:粮食主产区不断提高综合生产能力,特别是提高谷物总产量,担当起保障国家粮食安全的重任;
粮食产销平衡区,要因地制宜提高粮食生产能力,力争实现粮食基本自给;
粮食主销区在保护生态环境的前提下,稳定和提高本地区粮食自给率。一言以蔽之,粮食主产区、主销区和产销平衡区,都必须保面积、保产量,各尽其能,为保障粮食安全做出应有的贡献。

(三)坚持粮食绿色高质高效发展的战略道路

随着我国进入具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经济发展的基本特征由高速增长阶段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粮食产业经济亦使然。适应粮食产业经济发展阶段的转变,迫切需要采取“三大步骤”。

其一,全面转变粮食发展方式和动力。

(1)不断升级粮食产品及相应服务的质量,提高优质化水平;

(2)逐步优化粮食产业经济结构,促进粮食产品和产业均衡发展;

(3)加大生态环境保护力度,实现人与自然和谐相处;

(4)结合“两种手段” (政府调节、市场调节)调节粮食产销供求,实现合力最大化;

(5)转换粮食产业的增长动力,由资源投入主导型转变为科技投入主导型,进一步提高粮食产业全要素生产率。

其二,推进国家粮食安全产业带建设。构建优质高效、持续增收、绿色安全的粮食安全产业带,实现“两稳两增三突破”。即:稳口粮安全和稳谷物自给的底线;
确保区域和农户收益持续增加的目标;
保障粮食生产能力、农业粮食产业融合、农业区域格局取得新突破。为此,既要以“社会-经济-生态”为价值导向平衡供需。推动需求牵引供给、供给创造需求的粮食安全动态平衡;
又要以“质量-结构-产业链”为目标的创新优势,实现从数量增长向质量数量并重、质量优先、结构优化转变。在现有粮食生产功能区、粮食产业格局、粮食产业体系的基础上,优化国土空间布局和产业布局,探索建立优质稻谷生产带,优质专用小麦产业带,黄金玉米产业带,优质豆类、小品种谷物等杂粮产业带,优质大豆和油菜籽产业带。

其三,继续实施优质粮食工程。全面推动粮食产业绿色高质高效发展,需要采取综合化、系统化措施。其中,要更加注重农产品质量和食品安全;
注重生产源头治理和产销全程监管;
加大对高标准粮田基础地力提升、良种良法配套、病虫害统防统治;
注重永续发展,转变农业发展方式,发展节水农业、循环农业,抓好粮食安全保障能力建设,加强农业基础设施建设,加快农业科技进步,继续实施优质粮食工程,进一步采取“六大提升行动”:粮食绿色仓储、粮食品种品质品牌、粮食质量追溯、粮食机械装备、粮食应急保障能力、粮食节约减损与健康消费等,以有效提升粮油质量。

(四)坚持严格实行耕地保护硬措施

坚持实行耕地保护硬措施,就是保护农业粮食生产的“命根子”,必须落实“长牙齿”的耕地保护硬措施。

1.层层压紧压实耕地保护责任。严格落实耕地保护党政同责,严守18亿亩耕地红线。按照耕地和永久基本农田、生态保护红线、城镇开发边界的顺序,统筹划定落实三条控制线,将耕地保有量和永久基本农田保护目标任务足额带位置逐级分解下达。

2.强化耕地源头保护管控。充分发挥规划引领作用,合理布局生产、生活、生态。严格规划、严把用地审查关,不占或者尽量少占耕地,特别是优质耕地;
严格执行各类土地使用标准,提升节约集约利用土地水平,从源头上减少不合理的耕地占用,严禁建设“大广场” “大绿化带”占用土地;
各地要严守耕地红线和永久基本农田控制线,推行耕地保护 “田长制”;
建立省、市、县、乡、村“五级”网格化监管体系,形成耕地保护合力。

3.严格耕地用途管制。划分类别,明确耕地用途,严格管控耕地转为林地、草地、园地等其他类型农用地,以及农业设施建设用地,落实耕地年度“进出平衡”;
加大耕地执法监督力度,严厉查处违法违规占用耕地从事非农建设;
强化耕地用途管制,严格管控耕地转为其他农用地;
落实工商资本流转农村土地审查审核和风险防范制度。

4.加强高标准农田建设。按照中央一号文件要求,统筹规划、同步实施高效节水灌溉与高标准农田建设;
加大中低产田改造力度,提升耕地地力等级;
在水土资源条件适宜地区规划新建一批现代化灌区,优先将大中型灌区建成高标准农田;
要结合片区国土空间规划,对田、水、路、林、村进行全要素综合整治,增加耕地面积,优化耕地布局,形成集中连片、设施配套、高产稳产、生态良好、抗灾能力强、与现代农业生产和经营方式相适应的基本农田。到2022年,我国将累计建成10亿亩高标准农田,以此可稳定保障1万多亿斤以上的粮食产能。

(五)坚持建立完善全国高标准统一大市场

当前,我国正大力构建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与此相适应,进一步建立健全全国高标准统一大市场是重要和必要举措。

1.建立完善全国高标准统一大市场的必要性。当今我国虽有超大规模市场体系的优势,但尚未充分发挥出相应的规模效应,存在市场规模大而不强的现象:市场分割和地方保护的“老大难”尚未彻底解决;
要素和资源市场还是薄弱环节;
商品和服务市场体系尚不健全;
超大规模市场对技术创新、产业升级的作用发挥不充分;
市场监管规则、标准和程序不统一。鉴于此,必须加快建设和完善全国统一大市场,补足短板,解除堵点,畅通全国大循环,为构建“双循环”新发展格局打下坚实的基础。

2.建立全国高标准统一大市场的主要措施。从我国实际需要出发,加快建立全国统一大市场的关键措施在于做好以下四个方面:一是强化市场基础建设,包括市场硬件方面的基础设施建设,像粮食“四散化”技术设施、物流节点和物流系统建设等。二是推进市场设施互联互通,以升级流通网络、畅通信息交互平台为抓手,不断完善市场信息网络,提升市场运行效率。三是打造统一的要素市场和资源市场,建立健全统一的土地和劳动力市场、资本市场、技术和数据市场等。四是推进市场监督管理规范化、公平化和统一化,提升市场监管效能。

3.建立全国高标准统一大市场的主要目标。就粮食产业而言,建设全国高标准统一大市场的要点和要义就在于:实现组织统一、高效规范、公平竞争、灵活有序、充分开放;
促进粮食循环畅通无阻,打通制约粮食循环的堵点,使生产、分配、流通、消费各环节运行更加顺畅,市场运营更加有效;
形成立足内需,畅通循环,供需互促、产销并进、畅通高效的国内大循环;
推动国内粮食产业链、供应链和价值链等“三链”协同,在全国范围内形成粮食和“大食物观”供给与需求的良性循环,提高国内大循环的质量和韧性。

(六)坚持加强和完善国家粮食储备“压舱石”

进入新时代,针对粮食储备存在的短板,必须坚持健全和完善、守住和管好大国粮食储备。也就是说,必须多种举措并用,从体制机制层面加强战略储备和应急物资储备及安全管理,增强防范抵御重大风险的能力,进一步发展和完善我国的粮食储备制度和储备体系。

一是改革和完善粮食储备管理体制。这是一项具有本质意义的重要改革,其要点是:促进政府储备政策性库存、企业商品库存和城乡居民储粮等多种类、多形式发展,并力促形成功能互补、协同高效的多元承储体系。其中政府储备(包括中央国家粮食储备和地方国家粮食储备)政策性库存是主体,可适量增加中央储备粮,切实按照国家规定,建立地方粮食储备;
粮食企业商品库存主要用于加工周转,城乡居民存粮主要方便自我消费。

二是健全完善中央储备粮垂直管理体系。这种中央储备粮垂直管理体系是中国的独创,也是我国粮食储备体系的主体。当前应采取健全和完善的措施:
(1)立足中储粮集团的核心职能,聚焦主业,不断发展和创新中国特色储备粮垂直管理体系。坚持政策性、公益性与市场机制有机结合,推动国家宏观调控目标与企业市场运作有机结合,提高保供稳价能力。

(2)适当增加中央储备规模。从增强粮食宏观调控能力、抵抗重大风险挑战,以及从应对国际市场不确定性的角度出发,适当充实中央储备数量,将中央储备量调增到年产量的25%-30%,以增强宏观调控的物质基础。

(3)优化中央储备结构。适应粮食“供给侧”和“需求侧”的结构变化,优化储备产品结构,调整玉米与大豆储备比例,建立大豆收储体系,满足国内食品市场和畜牧产业对优质蛋白的需求。

(4)加快建立健全社会责任储备体系。为应对可能发生的、攸关社会责任的紧急事件,建起以中央储备、地方储备、应急成品粮储备、企业社会责任储备为一体的储备体系,以增强抵抗重大风险挑战的能力。

(5)加强国家储备粮智能化系统建设,提高预警能力。通过建立准确高效的粮情监测网络,加大物联网、5G等新技术的应用,全面提升粮食收购、储藏、物流、加工、电子交易和管理的信息化、智能化程度,提高快速决策能力和现代化管理水平。

(7)健全上下连贯顺畅的沟通协调对接机制,充分发挥调控市场、稳定粮价、保障安全的协同效应,最终形成中央和地方协同联动合力。

三是加强地方储备粮管理:
(1)建立健全地方储备粮是重要政治责任。要充分认识到,建立地方储备粮是保供稳市、维护国家粮食安全和国家安全的重要物质基础。建立并管好地方储备粮是各级政府和相关部门不可推卸的政治责任,必须忠于职守。

(2)建立健全地方粮食储备制度。这是我国国家粮食储备制度的重要组成部分。要建立政府储备为主、企业储备为补充的地方粮食储备制度;
鼓励规模以上粮食加工企业建立合理商业库存;
鼓励家庭农场、农民专业合作社自主储粮。

(3)实行党政同责。加大地方储备粮管理的考核力度,压实政府责任。县级以上党政领导担当粮食安全责任人,负责本级地方储备粮的建立和管理。

(5)建立应急成品粮储备(含小包装食用植物油)。为确保发生突发情况的急需,县级以上一定要建立一定规模的成品粮油储备。采取“保量轮换” “推陈出新”方式。

(4)储备粮“承储企业”对承储的地方储备粮品种、数量、质量的储存安全负责。保障粮食安全,既包括数量安全,也包括质量安全。

四是健全与完善粮食储备运行机制。与改革调整粮食储备管理体制相适应,需要健全与完善中央粮食储备和地方粮食储备运行机制:
(1)要加强中央储备和地方储备协同运作。促进两级粮食储备在库存品种结构、吞吐轮换机制等方面进一步实现协同互补。充分发挥中央储备粮宏观调控“压舱石”的作用,同时发挥国家地方储备粮“第一道防线”作用。

(2)建立轮换吞吐协调机制,健全上下连贯顺畅的沟通协调对接机制,充分发挥调控市场、稳定粮价、保障安全的协同效应,最终形成中央和地方协同联动合力。

(3)要建立和完善中央储备粮动态有序的运作机制以确保储备粮“数量真实、质量良好”等“两个确保”为核心,实行高效、规范、畅通、稳定和动态运行。

(4)转变传统的粮食运营管理机制,采用“动态+静态”相结合的运营方式,探索建立粮油储备动态运行机制和优化轮换运营机制,创新完善粮食“产购储加销”体系,充分利用大型综合市场及期货市场,构建储备粮正常轮换的公开市场竞拍机制和调控时期的定向拍卖机制。

(七)坚持健全和完善农民种粮收益保障机制

农业稳,国民经济基础方能坚固;
粮食足,大国社会方能安定;
农民富,全面小康生活方能提升。古往今来,粮食产业发展最深厚的动力源泉存在于广大农民中。粮食归根结底要靠农民去种,农民种粮有收益是维持再生产的条件,粮食增产就有动力。因此,如何保障种粮农民的收益,让他们种粮不吃亏、有钱挣,而且还尽可能多得利,就成为一道社会必答课题。当前,必须采取关键措施,健全保障种粮农民利益的政策框架,使其稳定合理增长。

1.精准发挥政策性资金支持粮农增收。主要包括:坚持和完善稻谷、小麦最低收购价政策;
继续完善玉米“市场收购+补贴”的收储制度改革,其补贴额根据市场供求关系可适当增加;
优化实施粮食综合补贴,有利于促进土地流转、适度扩大规模经营;
依据提供商品粮数量对粮食大县实施奖励;
增加对农业粮食转移支付;
提高对建设高标准农田和发展生态农业的补偿等。这里特别强调,必须精准发挥政策性支持粮食的功能:包括精准赋能粮食生产,精准增加粮农收益,精准维持市场和价格稳定,特别是精准提高粮食资金的利用效率,以促使各种国家政策性补贴资金真正成为种粮农民增收的重要来源。

2.善于运用价格机制支持粮农增收。在市场经济时代,最灵敏、最有效的提高农业粮食生产的手段,就是运用价格机制。因此,审时度势适当提高粮食收购价是必须驾驭运用的。按照主要由市场形成价格的法则,依据粮食市场供求现状适当提高稻谷和小麦收购价格。至于玉米、大豆等,补贴额也要依照市场变化适当提高,不断给农民提供积极信号。一定意义而言,这是把支持性政策资金转变为适当提高粮食收购价格的形式,激发农民种粮积极性。此外,还可逐步拓展粮食价格保险与收益保险,以最大发挥政策对粮食收益的支撑功能。

3.大兴农村社会化服务促进粮农增收。把专业化、综合化服务价值转化为农民降低成本、增加收入的途径,必须要健全服务组织。包括与农业粮食相关的社会经济组织以及政府公共服务体系、供销合作社、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农业院校和科研院所等机构。通过多种形式的农村社会化服务,把分散化、零星化的小农业生产者与现代化生产方式连接起来,不仅降低生产经营成本,还提高了集约化、规模化效益。

4.实施“科技创新”战略促进粮农增收。采取这一措施,是种粮农民增收的根本性措施。其要点有三:一是转变发展模式。通过实施农业粮食“科技创新”战略,摒弃“三高一低”的“化石农业粮食”生产模式,转变为“三低一高”的“绿色农业粮食”生产模式。二是采用科学发展方式。加大良种、良法、良技和先进装备推广力度,及采取节水、节地、节肥、节电的“节本增效”措施。三是积极发展粮食精深加工和大力推行“节粮减损”行动。采取这一重大科技措施,通过充分开发利用粮油资源,提高粮油加工附加值;
通过适度加工,大幅度提高粮食成品率,避免加工损耗;
通过使用先进技术装备减少大田收获后损失,增加粮食收益。采取农业粮食科技创新,可有力提高粮食全要素生产率,促使粮食产业“减本增益”、助力广大农民“节本增收”的效益。

(八)坚持实施以“供给侧”为主线的结构性改革

在一系列惠农兴粮措施的驱动下,我国粮食综合生产能力显著增强,接连登上新台阶,取得举世公认的成就。然而,必须以底线思维,清醒认识其基础的脆弱性、发展的不充分和不平衡,以及粮食等农产品供需之间的不适应性,由此决定进一步深化农业粮食“供给侧”为重点的结构性改革的必要性。这表明,我国农业粮食发展的外部环境和内在动因已发生深刻变化,进入了“结构升级、方式转变、动力转换”的重要“关口”。

站在历史的“关口”上,必须继续坚持深化农业粮食以“供给侧”为主线的结构性改革。即,破解粮食等农产品供需结构矛盾的必须;
缓解农业粮食资源环境压力的必须;
提升农业粮食质量效益和竞争力的必须;
促进种粮农民收入持续增长的必须。总之,是适应“需求侧”结构升级、满足民众对更美好生活需求的关键之举。要以问题为导向,以创新为发展思路,在确保国家粮食安全的基础上,紧紧围绕市场需求变化,大力开拓新产业,提高新档次,增加新产品,促使农业粮食供需关系在更高水平上实现新的平衡。为此,要压减低端供给,增加绿色优质粮食和生态服务的供给,即通过增加中高端农产品供给,促进其供给品种、数量和质量更加契合的“需求侧”结构升级的需要。

党中央秉承历史唯物主义的科学世界观和方法论,坚守以人民为中心的 “人本观”,谨遵“识民情、听民意、取民智、聚民心、福民生”的初心和本意,客观分析了人民群众生活的现实格局及发展变迁,科学判断和把握社会主要矛盾变化带来的新特点、新要求和新趋势。基于这一重大科学判断,党和政府坚持奉行发展新理念,围绕解决发展不平衡不充分问题,科学制定发展的大政方针,形成具有“全局性、根本性和长远性”的战略部署。早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就把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摆在了建设国家现代化经济体系的首位,明确指出:必须坚持质量第一,效益优先,以“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推动经济发展质量变革、效率变革、动力变革。正确理解与把握“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精髓,必须紧紧把握“供给侧” “结构性”和“改革”等关键词。通过进一步深化“供给侧”结构改革,不断提高粮食等农产品的供给质量。

在推进以农业粮食“供给侧”为重点的结构性改革中,我国需要补足植物油供不应求的短板。实施大豆、油菜籽等油料产能提升工程,增加国产植物油供给。多年来,我国食用植物油市场供给存在缺口,需要从国外进口。以主要油料大豆为例,2020年我国全年大豆进口量创下破亿吨的高纪录,达到10,032.7万吨,较2019年的8,851.3万吨增加13.3%。2021年我国大豆进口量虽有所降低,但进口总量仍然达到9653.70万吨,同比降低幅度仅3.77%。海关公布最新进口数据显示,2022年1-8月我国粮食进口数量已经超过1亿吨,大豆累计进口6132.9万吨,占粮食进口总量的六成。鉴于此,实施大豆、油菜籽等油料产能提升工程、以增加国产植物油供给极为必要。

从我国当前的实际需要出发,在保障专用高品质粮食,特别是谷物稳定增产的同时,需要大力扩大大豆和油料生产。为此,要下功夫做到“五加强”:
(1)加强科技创新。特别是加强优良品种培育、繁殖和普及推广。但这里强调,要严禁商业性使用转基因大豆、油菜籽等油料种子。(2)加强多种植物油资源开发。当前特别要保障大豆、油菜子、花生等作物种植面积,并普及良种、良法、良技,提高植物油料单产和油料品质。(3)加强植物油精深加工业。加工业是植物油产业的“半壁江山”,要采用先进加工工艺与装备、综合化精深加工利用油料资源;
积极探索创新“一二三”产业有机融合发展新路径,提高油料资源利用率、加工产品优质率。

(4)加强植物油料产业带建设。包括东北地区高品质大豆产业带、长江中下游地区高品质油菜籽产业带。

(5)加强植物油料对外合作。通过扩大对外开放取得更多的油源,除了通过国际贸易适量进口优质植物油之外,还可采取在国际范围内配置资源措施,以建立稳定的油料来源。例如,在“双赢”原则下加强与俄罗斯在植物油料方面的合作,把我国丰富的劳力资源与俄罗斯广阔土地资源结合起来,发展非转基因大豆种植和大豆精深加工企业,建立稳定的植物油料和大豆蛋白供应基地。

(九)坚持全面落实“大食物观”

“大食物观”这一创新性论断的提出,对以农业粮食“供给侧”为重点的结构性改革提供了新思路和新路径。

1.转变思想观念,树立大农业观、大食物观。这意味着,不仅依靠耕地生产粮食等禾本科产品,而且必须全方位、多途径充分科学开发利用更多种类的要素资源,包括草原、森林、海洋,以及微生物索取热量和蛋白质等营养素。从满足民众对多种、优质、富有营养食物的需求出发,在确保粮食供给的同时,保障肉类、蔬菜、水果、水产品等各类食物有效供给。

在确保粮食安全前提下着力落实“大食物观”,需要在新发展理念指引下,奋进新开拓,振兴新产业,创造新供给,满足新需求。正是基于上述经济哲学的逻辑。党的二十大报告明确指出:在新的历史条件下,我国必须全方位夯实粮食安全根基,全面落实粮食安全党政同责,牢牢守住十八亿亩耕地红线……,确保中国人的饭碗牢牢端在自己手中。树立大食物观,发展设施农业,构建多元化食物供给体系。党中央这一重大决策,为确保粮食安全和深化以农业粮食“供给侧”为主线的结构性改革擘画出新前景。

2.以唯物辩证法正确处理“五大关系”。深刻领会和落实“大食物观”,需要辩证处理“五大关系”:辩证处理落实“大食物观”与保障粮食安全的关系;
辩证处理落实“大食物观”与农业粮食“两侧”结构改革的关系;
辩证处理落实“大食物观”与改善广大民众营养的关系;
辩证处理落实“大食物观”与构建“双循环”发展新格局的关系;
辩证处理落实“大食物观”与农业粮食对外开放的关系。在稳健处理好这些重大关系的前提下,着力补足农业粮食产业的薄弱环节或短板,主要是产业短板、产品短板,以及需要的服务短板等。

这里,着重简要阐述“大食物观”与保障粮食安全的关系。这是一个具有理论性和实践性的重大问题。稳健解决好这一重大关系问题,就为落实“大食物观”创造出坚实的基础:一方面,粮食在食物系统中占据首位,发挥举足轻重的“压舱石”作用。按照一般性分类体系的定义,食物系统是由来自客观自然环境的多种食物资源的生产、加工、储存、流通、制备和消费等整个产业链条所构成。另一方面,保障粮食安全是落实“大食物观”的基础条件。在食物属性中,粮食属于第一性,具有不可替代的功能。只有端牢14亿多人口的饭碗,并强其体力、智力和劳动能力,才能振兴各项建设事业,高质量构建国内国外“双循环”相互配合的粮食发展新格局。

3.积极发展和优化“菜篮子”产品。要坚持和完善“菜篮子”市长负责制。把“菜篮子”产品稳产保供作为一项重要政治任务抓紧抓好,要围绕 “需求侧”结构升级的需求,确保 “菜篮子”产品的高质量供给。我国的“菜篮子”产品丰富多彩,主要分为三大类:一是植物性产品。包括蔬菜、水果和“林下蔬菜”等,是居民一日三餐不可少的食品。二是动物性产品。主要包括猪牛羊禽等肉类、蛋品、奶类和鱼类等。三是食用菌及部分水产品。它们都是各地广泛发展的养殖产品,受到消费者的青睐。

这里要着重指出的是,猪肉是我国“菜篮子”产品中最重要的肉食品之一。我国生猪饲养量、消费量都高居世界第一位,其消费量长期占肉类消费总量的60%以上。2021年我国猪肉总产量达到5296万吨,同比增加38%,猪肉消费总量达到5659万吨,较上年增长24.5%。鉴于猪肉在人民群众生活中占据如此重要的地位,因此必须提高生猪这个大产业的现代化水平。包括饲养科学化、加工机械化、消费合理化、环境生态化和产品优质化。为此,必须坚持生猪产业长效性支持政策,持续稳定其基础产能。当然,同时,也要加快扩大牛羊肉和奶业生产,推进草原畜牧业转型升级;
稳定水产养殖面积,提升渔业与水产品发展质量。总之,必须确保和提高“菜篮子”产品的供给,实现产品供应充足、品质优良价格稳定,让消费者买着顺心、吃着放心。

(十)坚持农业粮食扩大对外开放

实行对外开放大政方针,既是发展具有本国特色的市场经济的内在要求,也是确保粮食安全与落实“大食物观”的必要条件。即使在世界经济遭遇国际化逆流的背景下,实施“大食物观”依然必须融入世界发展的潮流中,贴近当今时代特征和世界经济技术发展规律。

1.注重从全球视角思考责任担当。多年来,我国十分关注世界粮食安全问题,特别是把粮食安全作为落实全球发展倡议的重点合作领域,以有利于落实联合国2030年可持续发展议程,也与联合国加强全球合作和重振多边主义的主张相契合。我国积极推动与各国分享成功经验,建立可持续的粮食安全系统。这表明了中国坚持扩大农业粮食对外合作的初衷与本心。

当前,我国面临着巨大变化的环境条件:百年未有之大变局;
蔓延全球的大疫情;
由“俄乌冲突”导致的国际农产品供应链大破坏;
贸易保护主义和单边主义的大逆流。面对严峻新形势,党中央正确把握农业粮食对外开放的大方向,谋划大局、制定策略、向前推进。我国以大视野、大智慧统筹 “两个大局”,坚持采取必要措施,应对国际供应链的阻隔和断链带来的严峻挑战,向构建全面开放新格局的目标不断前进。我国采取的基本措施包括,大力推行“一带一路”战略,改善营商环境,提高市场市场化、国际化与法制化水平,扩大农业粮食实现更大开放化。其中,市场化是有效机制;
法制化是有力保障;
开放化是必由之路。

2.积极推行“引进来”和“走出去”相结合的策略。我国农业粮食对外扩大合作的方式不断转变和创新,由过去主要采取“引进来”的合作方式,转变为“引进来”和“走出去”相结合的方式,进行农业粮食资源配置。例如,对有需要的国家和地区进行投资,支持受援国发展农业粮食生产、加工、仓储、物流、贸易,推广技术和经验。特别是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积极开展农业粮食领域的合作。例如,1979年,中方首次对外提供了杂交水稻种子。40多年后,中国杂交水稻已在亚洲、非洲、美洲等数十个国家和地区推广种植,年种植面积达800万公顷。同时,中国专业技术人员先后赴多个国家提供建议和咨询,为80多个发展中国家培训超过1.4万名杂交水稻专业技术人才。在确保国家粮食安全的前提下,与世界主要产粮国分享中国巨大的粮食市场。加入世界贸易组织20多年来,我国粮食进口量占全球份额从5%提高至22%上下。党的二十大报告明确指出,要推进高水平对外开放,稳步扩大规则、规制、管理、标准等制度型开放,维护多元稳定的国际经济格局和经贸关系。

3.新时代扩大农业粮食对外开放的新措施。站在新时代的历史高度,适应构建农业粮食“双循环”新发展格局,以及全面落实“大食物观”的需要,必须有针对性地采取对外开放的“五项措施”:一是加强开放的力度。进一步开放市场,放宽外资准入,完善市场化、法治化、国际化营商环境,推动形成全面开放新格局;
二是提高开放质量。要采取实质性措施提高开放质量,包括从商品和要素“流动型”开放向“制度型”开放转变,促进“引资引技引智”紧密结合,以国内带国际,以国际促国内;
三是扩大开放包容度。要秉持“共商共建共享”的治理观,积极倡导“和而不同”与“和合共生”理念,推动对外贸易投资自由化、便利化;
四是保障开放安全。安全是开放和发展的重要条件,必须坚持独立自主与扩大开放有机结合,增强底线意识,防范化解风险,健全开放型“大食物”安全的保障体系;
五是严格把好国门安全关。越是开放越要重视安全,越要统筹好发展和安全。海关处在对外开放国门安全的“第一线”,承担着把好“国门关”的使命,必须筑牢国门安全防线,把不符合准入要求的食物,以及外来入侵物种拦截在国门之外。

深入学习党的二十大报告和中央一号文件,深刻感受其真理的熠熠光辉,及实践的巨大力量。沿着回望过往、立足当下、面向未来的逻辑线索,充分认识新时代的实践成就、理论遵循、使命任务、行动纲领、重要保障与精神品质等六个方面的自主创新与伟大实践,以其独特的思想魅力、崇高的目标愿景、真信笃行的优良作风,浓墨重彩谱写新时代粮食安全和“大食物观”的中国式现代化的新篇章。

“现代化”一词是近代以来响遍世界的一个口号,也是标识人类文明演进的核心术语。从世界范围看,现代化理论与实践诞生于西方,体现为以工业化为先导,逐步拓展到各领域的发展进程。在总体上有“资本主义现代化”和“社会主义现代化”两种典型的发展道路:前者是以“资本为驱动”的现代化;
后者是以“人为价值追求”的现代化。党中央深刻分析和总结了西方现代化“血与火”的历史经验与教训,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开创性提出的中国式现代化,是世界现代化发展史上划时代意义的里程碑。

中国式现代化是在特定历史条件下,在中国大地上孕育、开创和发展起来的,它是中国共产党坚持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进行独立自主探索开创的现代化。它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社会主义现代化,旨在坚持以中国式现代化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坚持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现代化。从我国国情视角出发,中国式现代化具有本国独特的特征:它是人口规模巨大、拥有14多亿民众的现代化;
以为人民谋福祉、追求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现代化;
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相协调、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
把国家和民族发展放在自己力量的基点上,把中国发展进步的命运牢牢掌握在自己手中,坚持走和平发展道路的现代化。习近平总书记精辟指出:中国式现代化的本质要求是坚持中国共产党领导,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现高质量发展,发展全过程人民民主,丰富人民精神世界,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创造人类文明新形态。中国式现代化既具有世界各国现代化的共同特征和普遍意蕴,更具有基于本国国情的民族特色和文化底蕴,彰显本国特色的内在特质、历史方位和未来走向,对推进我国现代化的进程和人类社会的进步,具有重大现实意义和深远历史意义。

党的二十大报告擘画出中国式现代化的发展蓝图,并深刻阐述其本质属性和开创性意义。就宏观总目标而言,粮食行业必须圆满完成的中心任务是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和高质量发展战略及其愿景:
(1)农业粮食综合生产率高。包括土地产出率、劳动生产率、产品优质率等全要素生产率。

(2)农业粮食产业可持续发展后劲足。广泛采用生态农业、有机农业、绿色农业等生产技术和生产模式,实现要素资源可持续利用。

(3)产品市场化经营量大。具有发达、完善的农产品市场流通体系,农产品商品率占绝对大的份额。

(4)生产环境物质条件优。包括农业粮食生产环境条件、基础设施和技术装备等,都有利于生态化、绿色化、高效化发展。

(5)科技创新力强。广泛采用先进适用的农业科学技术、生物技术和生产模式,改善农产品质量、降低生产成本,以适应市场对农产品需求优质化、多样化、标准化的发展趋势。

为实现粮食安全中国式现代化富有生命力的愿景,粮食行业必须结合自身实际,制定出实现粮食安全和“大食物观”的中国式现代化措施:加强党的全面领导,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方向和道路;
坚持以人民为中心,为生产者谋利,为消费者造福;
弘扬核心价值观, “两个文明”同步协调发展;
坚持实施以“五优联动”贯穿始终的“中国好粮油”行动计划,促进粮食产业高质量发展;
坚持对外扩大开放合作,不断开创粮食新发展格局,不断开辟粮食安全和“大食物观”的中国式现代化新伟业。

猜你喜欢粮食珍惜粮食品牌研究(2023年9期)2023-03-28珍惜粮食品牌研究(2023年7期)2023-03-24珍惜粮食品牌研究(2023年8期)2023-03-23珍惜粮食品牌研究(2022年27期)2022-09-28珍惜粮食品牌研究(2022年26期)2022-09-19珍惜粮食 从我做起快乐语文(2021年36期)2022-01-18请珍惜每一粒粮食小天使·一年级语数英综合(2021年10期)2021-10-202021年3月国有粮食企业粮食购销量初步统计中国粮食经济(2021年5期)2021-08-162021年6月国有粮食企业粮食购销量初步统计中国粮食经济(2021年8期)2021-08-16我的粮食梦中国粮食经济(2018年11期)2018-12-27

推荐访问:动员令 新时代 进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