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轶方文库网 > 心得体会 >

正确认识和把握我国发展重大理论和实践问题心得体会5篇

时间:2022-09-28 17:10:02 来源:网友投稿

正确认识和把握我国发展重大理论和实践问题心得体会5篇正确认识和把握我国发展重大理论和实践问题心得体会 学习《求是》杂志发表重要文章《正确认识和把握我国发展重大理论和实践问题》心得体会 5月16日出版的第10期《求是》杂志发表习近平总书记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正确认识和把握我国发展重大理论和实践问题心得体会5篇,供大家参考。

正确认识和把握我国发展重大理论和实践问题心得体会5篇

篇一:正确认识和把握我国发展重大理论和实践问题心得体会

《求是》杂志发表重要文章《正确认识和把握我国发展重大理论和实践问题》心得体会

 5 月 16 日出版的第 10 期《求是》杂志发表习近平总书记的重要文章《正确认识和把握我国发展重大理论和实践问题》。文章强调,进入新发展阶段,我国发展内外环境发生深刻变化,面临许多新的重大问题,需要正确认识和把握。

  理论蕴含广,实践作用大,理论与实践的碰撞,碰撞出的是“思维火花”,碰撞出的是推动事业发展的“巨大能量”。党员干部要坚持以理论联系实践,正确把握理论与实践间的关系,以理论指导实践的开展,以实践加强对理论的理解,让理论与实践互为作用、彼此支撑,在理论与实践的“对对碰”中“碰”出干事大能量。

  理论与实践是“内存”与“外取”的“对对碰”。理论为实践提供科学方法、有益指导,理论的体系在深入实践中日臻完善,理论的具体内涵和外延内容也在实践中日益丰富。对于党员干部而言,理论是“内存”,是在博览群书、潜心钻研中的系统性集成,是经由思考加工提炼的方法经验。“内存”丰富,在具体的工作实践中才能有方可循、有的放矢,在实践中掌握开展的方向、推动的方法。而实践则是“外取”,党员干部将自己学到的知识、方法和智慧运用到实践中去,将脑中的“智囊库”用以干事创业,在实践的过程中不但促

 进了理论的吸收,同时还在解决问题的实践中有其他经验类的收获,将其丰富到“理论库”中。总而言之,理论和实践环环相扣、联系紧密,它们的“对对碰”里绽放着理论的光芒、实践的光辉。

  理论与实践是“深学”与“活用”的“对对碰”。理论点多面广、内容丰富,理论中蕴含着深刻的思想和有益的启发,在理论学习上“囫囵吞枣”或是“浅尝辄止”,就无法从浅层的文字论述进入深层的思想境界,或只是“见其冰山一角”而不知其全貌。这就要求党员干部在学习理论时要学得专注投入有深度,能够从文字论述和篇章联系里,架构起理论的体系、汲取理论的精髓,在深度学习中探寻理论的奥妙和魅力,将理论内化为自己的工作智慧,才能在实际中需用即通,点燃“创新引擎”,从而在实践中具有创新创造力。深学以致知广闻,实践的活用则是将理论中所学到的知识更好地运用到工作中,一言以蔽之,就是要“量体裁衣、因时而变、因地制宜”,不能将理论生搬硬套,而要活学活用,激荡干事创业的“一池春水”。

  理论与实践是“谋划”与“落实”的“对对碰”。党员干部要有心系事业发展的大局观,有“身在兵位,胸为帅谋”的全局观,把握好局部与整体、一域与全局的关系,在理论学习中加强顺势而为、因势而谋的辩证思维,加强观在长远、谋向未来的长远思维,将顶层设计、发展谋划运用于实践,

 在实践中彰显深刻的系统观念。当前,面对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战略全局和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党员干部要善于把握形势和机遇,把思想落在新发展格局的坐标上,把理论用在事业建设中,具用宏阔的视野和缜密的思维来创造“万千气象”,善于从长远进行思考和谋划,将工作规划与事业发展的总体全局联系起来,在“谋划”与“落实”中推进事业进程,遵循发展规律、提升干事成效。

  学习《求是》杂志发表重要文章《正确认识和把握我国发展重大理论和实践问题》心得体会

 5 月 16 日出版的第 10 期《求是》杂志发表习近平总书记的重要文章《正确认识和把握我国发展重大理论和实践问题》。文章强调,要坚持节约优先。众所周知,艰苦奋斗、勤俭节约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也是中国共产党的优良传统,更是国家富强、民族复兴的关键所在。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出台“八项规定”,以身作则、率先垂范,弘扬勤俭节约的优良

 作风,大力破除奢靡之风,营造了风清气正、崇尚节约的社会氛围……厉行节约、拒绝浪费的理念业已深入人心。但我们也要看到,从日常餐饮到社会生活各领域,浪费现象仍然不同程度存在,挥霍浪费、透支消费等仍然颇有市场。要真正让每一个人都充分认识到厉行节约、拒绝浪费的极端重要性,在全社会形成“节约优先”的消费习惯和生活方式,还需要人人起而行之,共同努力去实现。

  古人云,一粥一饭,当思来之不易;半丝半缕,恒念物力维艰。从古至今,粮食安全都是治国安邦的头等大事,是国家发展的“定海神针”。食品浪费涉及粮食安全的问题,而粮食安全是国家安全的重要基础。我们每一个人都应带头牢记“锄禾日当午,汗滴禾下土”的不易,从我做起,从现在做起,从珍惜每一粒粮食做起,以更广阔的视野和社会责任担当,深刻地认识到“节约优先”不仅是一种个人品德,更是一种社会公德,用自己的一言一行、一举一动助力“节约优先”成为全民共识,让“节约优先”成为人人追求的消费新时尚。

  常言道,村看村,户看户,群众看党员,党员看干部。于个人而言,“节约优先”是一种大情怀,更是一种大格局。而对社会而言,体现的则是一种文化,反映着社会的文明程度,能够形成凝聚人心、战胜困难的强大力量。广大党员干部理应扛起应有的责任与担当,大力弘扬艰苦奋斗、勤俭节

 约的传统美德,用实际行动倡导简约适度、绿色低碳的生活方式,充分发挥共产党员的示范引领作用,让“节约优先”理念深入人心、开花结果,不断释放勤俭节约办大事的正能量,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集聚起磅礴伟力。

篇二:正确认识和把握我国发展重大理论和实践问题心得体会

确认识和把握我国发展重大理论和实践问题》心得体会

 5 月 16 日出版的第 10 期《求是》杂志发表习近平总书记重要文章《正确认识和把握我国发展重大理论和实践问题》,文章强调,“要支持和引导资本规范健康发展”,“既不让‘资本大鳄’恣意妄为,又要发挥资本作为生产要素的功能。”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规范和引导资本发展,既是一个重大经济问题、也是一个重大政治问题,既是一个重大实践问题、也是一个重大理论问题。我们只有用好法律制度“定盘星”、准入运行“红绿灯”、监管治理“紧箍咒”这“三件法宝”,才能确保资本规范、有序、健康发展,既让资本的积极作用得到充分发挥,又使资本的消极作用受到有效控制。

 “欲知平直,则必准绳;欲知方圆,则必规矩”,要把牢法律制度“定盘星”。法律和制度具有普遍性、明确性、公正性、稳定性、规范性和权威性,法律和制度的成熟和完善程度是衡量社会发展水平的重要标志。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本质上是法治经济,资本的一切活动都要依法进行。一方面,用法律和制度为资本界定活动边界,是防止资本野蛮生长的必然选择。为此,要健全资本发展的法律制度,完善市场准入、反垄断、行业监管、公平竞争等方面的法律法规,形成框架完整、逻辑清晰、制度完备的规则体系,为各类资本规

 范、有序、健康发展提供坚实法治保障。另一方面,资本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重要生产要素,是带动各类生产要素集聚配置的重要纽带,是促进社会生产力发展的重要力量。因此,要坚持和完善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坚持“两个毫不动摇”,营造各类所有制主体依法平等使用资源要素、公开公平公正参与竞争、同等受到法律保护的市场环境和法治环境,充分激发包括非公有资本在内的各类资本活力。

 “有所不为,而后可以有为”,要亮起准入运行“红绿灯”。遏制资本无序扩张,不是打击资本,更不是取缔资本,而是要在资本准入和资本运行的“红绿灯”下,引导资本健康有序发展,使之始终服从和服务于人民和国家利益。为资本设置“红绿灯”,意味着既要亮起“红灯”,也要开设“绿灯”,“红灯”旨在划定活动边界、规范资本行为,“绿灯”旨在更好发挥资本促进科技进步、繁荣市场经济、便利人民生活、参与国际竞争的积极作用。要严把资本市场入口关,提升市场准入清单的科学性和精准性,不断完善资本准入和资本运行的制度规则,教育引导资本主体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讲信用信义、重社会责任,走人间正道。通过事先制定规则,划定哪些领域是禁止资本干涉的、哪些领域是鼓励资本进入的,明确资本的“不可为”领域和“不可为”活动,引导资本进入“鼓励作为”和“允许作为”的领域,既

 防止资本无序扩张,有效控制资本的消极作用,又激发资本活力,充分发挥资本的积极作用。

  “禁微则易,救末者难”,要念好监管治理“紧箍咒”。马克思主义认为,逐利性是资本的本质属性。资本创造财富和野蛮生长都源于其逐利性,只有对资本加以有效监管和治理,才能趋利避害,让资本的正面作用成为主流。一段时间以来,限制竞争、赢者通吃、价格歧视、泄露个人隐私、损害消费者权益、权力和资本勾连、行业“爆雷”风险累积等问题时有发生,反映出资本无底线逐利和无秩序扩张所造成的风险,如果不加以有效规范和约束,就会给经济社会发展带来不可估量的危害。因此,要依法加强对资本的有效监管,深化监管体制机制改革,坚持依法监管、公正监管、源头监管、精准监管、科学监管,加强行业监管和金融监管、外资监管、竞争监管、安全监管等综合监管的协调联动,全面落实监管责任,创新监管方式,弥补监管短板,提高资本监管能力和监管体系现代化水平;要加强反垄断和反不正当竞争监管执法,依法打击滥用市场支配地位等垄断和不正当竞争行为,坚决打击以权力为依托的资本逐利行为,落实监管“铁的纪律”,防止执法“宽松软”。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是一个伟大创造,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中必然会有各种形态的资本。只有坚持监管规范和促进发展两手抓、两手硬,把对资本特性和行为规律的正确认识转化

 为有利于资本健康有序发展的科学政策,才能有效激发资本的正向能量,激活我国高质量发展的“一池春水”。

  《正确认识和把握我国发展重大理论和实践问题》心得体会

 12 月 8 日至 10 日,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在北京举行。习近平总书记出席会议并发表重要讲话。会议认真总结 2021年经济工作,深入分析当前经济形势,全面部署 2012 年经济工作,对于我们凝聚共识、坚定信心、真抓实干,做好明年经济工作,迎接党的二十大胜利召开,具有重大而深远的意义。

 越是艰险越向前,敢教日月换新 天 —— 以“四个必须”战胜“三重压力”。即将过去的 2021 年是党和国家历史上具有里程碑意义的一年。我们隆重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一百周年,实现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开启向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进军新征程,沉着应对百年变局和世纪疫情,构建新发展格局迈出新步伐,高质量发展取得新成效,实现了“十四五”良好开局。但同时我们也必须看到,我国经济发展面临“需

 求收缩、供给冲击、预期转弱”三重压力。我们既要正视困难,又要坚定信心。在应对风险挑战的实践中,我们必须坚持党中央集中统一领导,必须坚持高质量发展,必须坚持稳中求进,必须加强统筹协调。无论国际风云如何变幻,我们都要坚定不移做好自己的事情,不断做强经济基础,增强科技创新能力,主动对标高标准国际经贸规则,以高水平开放促进深层次改革、推动高质量发展。

  万山磅礴有主峰,龙衮九章挈一领 —— 以“七大政策”落实“二稳要求”。做好 2022 年的经济工作,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坚持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加快构建新发展格局,全面深化改革开放,坚持创新驱动发展,推动高质量发展。迎接党的二十大召开,我们一定要保持平稳健康的经济环境、国泰民安的社会环境、风清气正的政治环境,确保社会大局稳定;做好明年经济工作,要坚持“稳字当头、稳中求进”的总基调,做到政策发力适当靠前。各级政府和广大党员干部要担负起稳定经济发展的责任,科学精准施策,做到宏观政策要稳健有效、微观政策要持续激发市场主体活力、结构政策要着力畅通国民经济循环、科技政策要扎实落地、改革开放政策要激活发展动力、区域政策要增强发展的平衡性协调性、社会政策要兜住兜牢民生底线,将“七大政策”贯彻落实到位。

  不畏浮云遮望眼,只缘身在最高层 —— 提高“五个认识”做到“五个把握”。进入新发展阶段,我国发展内外环境发生深刻变化,面临许多新的重大理论和实践问题,需要正确认识和把握:要正确认识和把握实现共同富裕的战略目标和实践途径、要正确认识和把握资本的特性和行为规律、要正确认识和把握初级产品供给保障、要正确认识和把握防范化解重大风险、要正确认识和把握碳达峰碳中和。广大党员干部要自觉同党中央保持高度一致,提高政治判断力、政治领悟力、政治执行力,加强经济学知识、科技知识学习,特别是要悟透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坚持正确政绩观,敬畏历史、敬畏文化、敬畏生态,慎重决策、慎重用权;要学习历史知识、厚植文化底蕴、强化生态观念,要站高位、明方向、守初心、担使命,将“我将无我,不负人民”落实到行动上,体现到贯彻落实党的路线方针政策的实际行动上,体现到推动高质量发展的实际行动上,体现到为党分忧、为国尽责、为民奉献的实际行动上。

  我们坚信,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坚强领导下,无论前方有多少艰难险阻、惊涛骇浪,我们都会坚定发展信心、敢于迎难而上,步履坚定推动高质量发展,开拓出更加光明前景,奋力谱写中国经济发展新的华彩篇章,以更加优异的成绩迎接党的二十大胜利召开!

篇三:正确认识和把握我国发展重大理论和实践问题心得体会

确认识和把握我国发展重大理论和实践问题》读后感

 日前,《求是》杂志发表习近平总书记重要文章《正确认识和把握我国发展重大理论和实践问题》,其中,在谈到“正确认识和把握初级产品供给保障"问题时,强调“要坚持节约优先。"取之有制、用之有节则裕,取之无制、用之不节则乏。"要实施全面节约战略,推进各领域节约行动”。

 “取之有制、用之有节则裕,取之无制、用之不节则乏"语出明代著名改革家、政治家张居正《论时政疏》,其意思是提取时有限制,使用时有节制,财富就会很充裕;提取时无限制,使用时无节制,财富就会匮乏。这句通俗易懂的话,用“有和无"“裕和乏"哲学辩证思维,清晰地表达了财物使用要取之有度、用之有节,要在知行合一中做到节俭节制,崇尚勤俭节约,反对奢靡浪费。

 《论时政疏》是明嘉靖二十八年,时任翰林院庶吉士的张居正向嘉靖皇帝所上的奏疏,从抑宗藩、整肃吏治、修边备、整顿财政等层面提出改革方案和变革路径。其中,关于整顿财政问题,张居正针对当时朝臣奢靡腐败、国家财政入不敷出的窘迫,给出令人警醒的忠告:“天地生财,自有定数,取之有制,用之有节,则裕;取之无制,用之不节,则乏。"后来,担任内阁首辅后的张居正有一篇纲领性的改革文章《陈六事疏》,就是在这篇《论时政疏》的基础上发展而来的。其在《陈六事疏》中谈到如何“固邦本"时,再次提到要厉行节俭,“敦尚俭素以为天下先”。

 由此可见,“取之有制、用之有节则裕,取之无制、用之不节则乏",这句古语的要义和实质在于戒奢崇俭、开源节流,既蕴含着珍惜资源、保护环境的价值取向,也包含着以勤俭节约为荣、以奢靡浪费为耻的道德品质,从而激励我们积极营造出一种适度、节用、朴素、合理的生存方式和可持续发展状态。

 从传统文化视角来看,戒奢崇俭、开源节流是我们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和文化基因。无论是“俭,德之共也;侈,恶之大也”的告诫,还是“克勤于邦,克俭于家""的劝勉,抑或是“君子多欲则贪慕富贵,枉道速祸;小人多欲则多求妄用,败家丧身"“历览前贤国与家,成由勤俭破由奢"的警示,关于俭与奢名句箴言,沉淀着历史文化的启迪,根植于我们对传统文化的弘扬和对传统美德的推崇。戒奢崇俭、开源节流的思想,也凝结着中国哲学智慧和治身处世的价值逻辑。从孔子“饭疏食饮水,曲肱而枕之,乐亦在其中"的不为物欲所累之尚俭,到老子“是以圣人去甚、去奢、去泰”的“天人合一""“道法自然”之思辨,再到荀子“必谨养其和,节其流,开其源,而时斟酌焉”的“节流"“开源"之辩证统一……有关戒奢崇俭、开源节流的表达,蕴含着天、地、人和谐相处之道,并升腾为一种我们民族特有的文化基因和核心价值观,有机嵌入我们的行为习惯和精神品质当中。

 从历史上来看,戒奢崇俭、开源节流是我们中国共产党人的传家宝,映照着中国共产党人的初心使命和优良作风。励精图治、勤俭节约,是我们党一以贯之的优良传统和经验法宝。党员干部好不好,生活作风是一个重要窗口,既能映射出党性宗旨,又能检验出道德品行。从当年中央苏区干部用席草编织而成“饭包",到土地革命时期“节省每一个铜板",再到抗日战争时期“精兵简政";从新中国成立初期“把能节省的每一文钱都用到建设上来”,到改革开放时期“勤俭办一切

 事情”,再到党的十八大以来,出台中央“八项规定"持之以恒反“四风",全民推进“光盘行动",整顿清理“舌尖上的浪费",推动形成绿色低碳的消费理念和健康文明的生活方式。戒奢崇俭、开源节流始终是我们党的好作风、好传统,为我们党一路发展壮大、攻坚克难、直面风险挑战提供重要保证。

 奢靡之始,危亡之渐。习近平总书记引用《论时政疏》中的警示名句,就是要告诫我们“不论我们国家发展到什么水平,不论人民生活改善到什么地步,艰苦奋斗、勤俭节约的思想永远不能丢”,就是要我们广大党员干部带头做勤俭节约的典范,“要大力弘扬中华民族勤俭节约的优秀传统,大力宣传节约光荣、浪费可耻的思想观念,努力使厉行节约、反对浪费在全社会蔚然成风"。

 戒奢崇俭、开源节流,实施全面节约战略,这是从我国国情出发、确保初级产品供给保障安全的必然要求。习近平总书记反复强调“中国人的饭碗任何时候都要牢牢端在自己手中”。虽然我国的粮食生产实现“十八连丰",自然资源利用取得重大进展,但是我国初级产品消费量这些年还在快速增加,初级产品供应的严重缺口有可能演变成为“灰犀牛"事件,在确保粮食安全问题上不能有任何闪失。特别是在当前,面对新冠肺炎疫情等多重因素叠加影响,各地财政运行处于“紧平衡"状态,地方财政收支平衡压力明显加大,这更加要求我们戒奢崇俭、开源节流,坚持节约优先,加强战略谋划,把节约能源资源放在首位,深入推进各领域节约行动,推动全社会牢固树立资源节约利用意识,从而确保始终掌握事业发展的历史主动。

 《正确认识和把握我国发展重大理论和实践问题》读后感

  中华民族历史上经历过很多磨难,但从来没有被压垮过,而是愈挫愈勇,不断在磨难中成长、从磨难中奋起。有党中央的坚强领导,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显著优势,有强大的动员能力和雄厚的综合实力,有全党全军全国各族人民的团结奋斗,我们一定能够战胜这场疫情,保持我国经济社会良好发展势头,实现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决战脱贫攻坚的目标任务。坚持把解决好“三农”问题作为全党工作重中之重,坚持农业农村优先发展,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乡村振兴道路。

  总的看,我们在脱贫攻坚领域取得了前所未有的成就,彰显了中国共产党领导和我国社会主义制度的政治优势。这些成绩的取得,凝聚了全党全国各族人民智慧和心血,是广大干部群众扎扎实实干出来的。我国疫情防控和复工复产之所以能够有力推进,根本原因是党的领导和我国社会主义制度的优势发挥了无可比拟的重要作用。中国共产党领导和我国社会主义制度、我国国家治理体系具有强大生命力和显著优越性,能够战胜任何艰难险阻,能够为人类文明进步作出重大贡献。

 当今世界正在经历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正处于关键时期。越是接近目标,越是形势复杂,越是任务艰巨,越要发挥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政治优势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制度优势,惟其如此,才能推动“中国号”巨轮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征程上乘风破浪、行稳致远。

篇四:正确认识和把握我国发展重大理论和实践问题心得体会

发布《正确认识和把握我国发展重大理论和实践问题》心得体会

 5 月 16 日出版的第 10 期《求是》杂志发表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中央军委主席习近平的重要文章《正确认识和把握我国发展重大理论和实践问题》。文章指出,要正确认识和把握实现共同富裕的战略目标和实践途径。治国之道,富民为始。共同富裕是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发展的根本目的就是要让人民群众过上更加幸福美好的生活。共同富裕,民之所盼。广大党员干部要铆足干事创业的精气神,紧握时代“交接棒”,勇担当、善作为,奋力答好“共同富裕”民生考卷,凝心聚力向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进军。

 厚植民生底色。习近平同志指出:“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们的奋斗目标”。从古代典籍中对“小康”社会、“大同”社会的追寻,到改革开放中“先富”带“后富”的探索,再到脱贫攻坚战中“多数”帮“少数”的努力,可以看出,共同富裕是一项长期任务,不可能一蹴而就,离不开共同奋斗的底色。时代是出卷人,我们是答卷人,人民是阅卷人。“人民”始终是最热的词,在习近平总书记心中,“人民”二字的分量永远最重。走在新的赶考路上,追梦共同富裕,党员干部要始终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坚持“民生”跟着“民声”走,把群众路线内化于心、外化于行,常思百

 姓疾苦,常谋富民之策,着力解决发展不平衡不充分问题和人民群众急难愁盼问题。唯有坚守初心使命,矢志不渝,厚植为民情怀,坚持人民主体地位,始终做到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不断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不断满足人民群众多样化的物质精神文化需求,才能坚持共同富裕正确方向,扎实推进共同富裕,带领人民群众创造更加幸福美好的未来。

 扛起民生责任。实现共同富裕,反映了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是我们党矢志不渝的奋斗目标。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反复强调,共同富裕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根本原则,实现共同富裕是我们党的重要使命。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一个也不能少;共同富裕路上,一个也不能掉队。实践也证明,不断朝着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目标前进,全体人民推动发展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就能充分调动起来,国家发展才能具有最深厚的伟力,党的执政基础才能更加巩固。在新的发展起点上,推动共同富裕具备了更加坚实的物质基础,这也是我们的信心和底气所在。然而,千钧重任唯担当,迈向新的奋斗征程,建设共同富裕美好社会,更需要全体人民共同奋斗。广大党员干部要进一步强化担当担责意识,将初心融进灵魂,把使命扛在肩上,以“等不起”的紧迫感、“慢不得”的危机感、“坐不住”的责任感,把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作为奋斗目标,把人民放在心中最高位置,知重

 负重、砥砺前行,奋力创造无愧于党、无愧于人民、无愧于历史的光辉业绩,就一定能朝着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目标不断迈进。

 答好民生答卷。让老百姓过上好日子、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是我们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共同富裕涉及到民生的方方面面,是实实在在的行动,不能有丝毫的含糊,要从大处着眼,小处着手,提高居民的收入水平,解决好困难群众的生产生活问题。要在幼有所育、学有所教、劳有所得、病有所医、老有所养、住有所居、弱有所扶上不断取得新进展,让人民群众共享改革发展成果。唯有把“蛋糕”不断做大,把不断做大的“蛋糕”分好,才能让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得到更充分体现。把蓝图变为现实,是一场新的长征。站在新的历史起点,只要把促进全体人民共同富裕摆在更加重要的位置,按照已擘画的现代化蓝图,脚踏实地,久久为功,豪迈前行,始终以咬定青山不放松的执着、以行百里者半九十的清醒,立足新发展阶段、贯彻新发展理念、构建新发展格局、推动高质量发展,让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在广大人民现实生活中更加充分展示出来,不断凝聚实现共同富裕的强大力量,推进人民富裕、国家强盛、中国美丽、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就一定会实现。

 求是发布《正确认识和把握我国发展重大理论和实践问题》心得体会

 近日,《求是》杂志刊发文章习近平总书记文章《正确认识和把握我国发展重大理论和实践问题》。文中针对经济领域重大问题,指出“要发挥好党的领导和我国社会主义制度优势,见微知著,抓早抓小,着力避免发生重大风险或危机”。必须充分认识到,见兔顾犬、亡羊补牢,是为下策;积谷防饥、曲突徙薪,方为上策。作为领导干部,要把防风险放在突出位置,提前下手、防范为先,下好“先手棋”,打好“主动仗”,不断提高风险防控能力。

 打通思想关,增强风险预判力。“图之于未萌,虑之于未有。”风险防控作为一项常态化工作,任何疏忽大意、任何松懈麻痹、任何降低要求,都可能成为风险发生的燃点,助长危险扩大的风势。面对未知的风险,党员干部要主动学习、主动出击,胸怀“国之大者”,自觉扛起防范化解重大风险的政治责任。要眼中有风险、胸中有忧患,始终保持高度警醒,增强敏锐洞察力,善于从倾向性、苗头性问题中发现危机、防范风险,做到“聪者听于无声,明者见于未形”。

 要不惧风险、从容应对,“探底”最坏结果,做好“保底”准备,做到“心中有底”,把主动权牢牢握在自己手上,切实增强“我自岿然不动”的沉着定力。

 打通能力关,增强突围带动力。“暗潮已到无人会,只有篙师识水痕。”在风险防范应对中,党员干部要带头提能力、起而行,做逆境中的“突围者”,在增进本领中赢得风险斗争的主动权。要立足实践研透应对招法和制胜之道,多经风吹浪打,多捧“烫手山芋”,努力锤炼驾驭风险的宽肩铁膀。要主动开展大范围、多群体、广渠道的调查研究,深入查找工作短板和不足,抓早抓小做好预案,做到以“万全准备”应对“万一可能”,打好防范和化解各种重大风险的有备之战。要切实增强做群众工作的本领,着力提升群众风险防控意识,发挥好群众的“铜墙铁壁”作用,凝聚风险防控强大合力。

 。

 打通作风关,增强应急处置力。“势在必行,宜于速行。”掌握风险防控主动,必须不等不靠、尽锐出击,时刻保持盘马弯弓、枕戈待旦的战备状态。要心怀“时时放心不下”的责任感,时时保持精神在线、状态在线、作风在线,时时放心不下、事事放心不下、处处放心不下,涵养砥砺宵衣旰食的实干作风。要时时以事为镜、以案为鉴,从各类事故事件中深刻汲取教训,警钟长鸣在心,须臾不敢懈怠。要突出于“快”,迅速了解掌握风险点、风险源和风险面,针对不同

 的风险实施不同的策略和方法,精准施策、快速反应,竭力将风险遏制于萌芽状态。

篇五:正确认识和把握我国发展重大理论和实践问题心得体会

杂志发布《正确认识和把握我国发展重大理论和实践问题》心得体会

  5 月 16 日出版的第 10 期《求是》杂志将发表习近平总书记的重要文章《正确认识和把握我国发展重大理论和实践问题》,文章指出,共同富裕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要正确认识和把握实现共同富裕的战略目标和实践途径。

  “治国之道,富民为始。”实现共同富裕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是社会主义优越性的集中体现,是中国共产党矢志不渝的奋斗目标。同时我们也要清醒地看到,我国幅员辽阔、人口众多,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不等于“同步”富裕、“同时”富裕、“同享”富裕,时间上有先后,程度上有高低,区域间有差异,不可能整齐划一、齐头并进实现共同富裕。

  “共同”富裕≠“同步”富裕。南北之间的差距、东西之间的差距、城乡之间的差距、区域之间的差距等都决定要整体划一、齐头并进实现共同富裕是不可能的。任何以“齐步走”“并排跑”的思想都不切实际,既不符合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国情,也不符合共同富裕发展的内在客观规律。要实事求是认识到实现共同富裕是一个长期性、艰巨性、复杂性的漫长过程,等不得也急不得。因此,要坚持“先富带动后富、最终实现共同富裕”的工作原则,防止出现一

 刀切的形式主义、短平快的官僚主义。要坚持精准施策、有的放矢、真抓实干。

  “共同”富裕≠“同时”富裕。实现共同富裕,是一个动态过程,不是过去的“打土豪分田地”,也不是“劫富济贫”,要用马克思主义观点正确认识共同富裕是一项从局部到整体、从量变到质变的世纪工程、伟大项目,必须久久为功、绵绵用力。不能简单地采取“均贫富”手段,一起吃“大锅饭”,一起上“大巴车”。只有在路径选择上,先试行区域优先发展政策,鼓励一部分人、一部分地区先富起来,激发发展活力,创造再生动力,再实施全国普惠发展政策,才能使一部分人、一部分地区带动全国各族人民走向共同富裕。

  “共同”富裕≠“同享”富裕。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是未来的引领者,也是共同富裕的“参与者”“建设者”“共享者”。共同富裕不是等出来的,是干出来的。实现共同富裕,造福人民群众,根本在于依靠全体人民群众发挥主观能动性,“齐参与”“同奋进”“共创造”,坚持“艰苦作战人人参与,发展成果人人共享”的理念,推动全体人民共同富裕,发展不搞特殊,共享不落一人。坚决防止出现“坐等”富裕、“同享”结果,破除“坐、等、靠、要”等慵懒思想,摈弃“躺平”心态,消除“佛系”心理,要以“抓铁有痕,踏石留印”的干劲,在共同参与中实现自身价值,朝

 共同富裕的目标前进,全体中华儿女一起阔步迈向实现共同富裕的康庄大道。

推荐访问:正确认识和把握我国发展重大理论和实践问题心得体会 心得体会 正确认识 把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