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轶方文库网 > 心得体会 >

《有效教学十讲》读书心得3篇

时间:2022-12-31 13:20:05 来源:网友投稿

《有效教学十讲》读书心得1  生日之际,收到吕主任送的一本书:《有效教学十讲》。扉页上吕主任的寄语让我既感动又倍觉激励,我决心好好研读这本书。  该书的作者余文森教授为国家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专家。他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有效教学十讲》读书心得3篇,供大家参考。

《有效教学十讲》读书心得3篇

《有效教学十讲》读书心得1

  生日之际,收到吕主任送的一本书: 《有效教学十讲》。扉页上吕主任的寄语让我既感动又倍觉激励,我决心好好研读这本书。

  该书的作者余文森教授为国家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专家。他长期致力于课堂教学与校本教研的研究,针对课堂教学改革和校本研究所面临的问题,他撰写了多篇有关论文,并应邀到全国各地讲学,他的报告很受中小学教师的欢迎。这本书就是他的关于课堂教学和校本研究的论文和报告结集而成。

  看这本书,我对教育教学又有了新的认识和提升。英国文豪萧伯纳说:“一个苹果跟一个苹果交换,得到的是一个;一个思想跟一个想交换,得到的是两个,甚至更多。”愿与大家分享我的收获。

  一、什么是有效教学和优质教学

  原来一直简单地认为,只要我上的课能让学生愉快地学到知识,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那么我的教学就是有效教学,然而看了书中的论述,不禁为自己的肤浅汗颜。余教授指出:既促进学生发展,又促进教师自我成长的教学,才是有效教学。从学生的角度来说,我们的教学要促进学生的发展,就必须在传授知识,训练技能的同时,让学生掌握方法,进入某种过程,并且形成正确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让学生获得知识,掌握学习方法,应该是每个教师都会想到的,所谓“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

  形成正确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是一个新鲜的概念,怎么衡量呢?最基本应做到的就是让学生享受到学习的乐趣,自觉自愿养成学习习惯,确立终身学习的意识。享受到学习的乐趣和欢乐是孩子幸福人生的前提。而从教师的角度来说,教学也应使教师本人获得提升。我觉得有一个词能够很好地概括这个意思,即“教学相长”。一方面教师为了能更好地传授知识,必须不断自我充电,从而不断地自我完善和进步;另一方面教师在教学中不再只关注学生,也关注自己,能够自我提高教学的调控和分析能力,日益积累丰富的教学经验。余教授有一句话非常鼓舞人心:教师不断从教学当中获得教育智慧,获得专业成长,这是教学最根本的吸引力。

  对有效教学有了新的认识以后,我发现要实现有效教学并非易事,我们正走在有效教学的路上,或者某个时候曾经达到过。学无止境,优质教学则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余教授指出:优质教学一定是有效教学,而有效教学未必是优质教学。优质教学的定位是:优质,高效,高境界。具体表现在五个方面:一、有思想。教师要有思想,对教学工作有自己的见解和判断。二、有智慧。有智慧的教师才能做到游刃有余,指点有方,启迪学生。三、有激情。教师有激情才能够带动学生走进与所学知识有关的情境中,并在情感体验中获得知识。四、有个性。教师要经过长期的打磨才能形成自己独特的教学个性和教学风格。五、有文化。有文化有品位的教学,就是高层次,高境界的教学。

  二、为什么要创设教学情境及如何创设教学情境

  美舍的英语教学的特色之一就是课堂上注重情境的创设和新知的导入。为什么要这么做呢?我们的体会是创设情境能够让孩子们更自然更愉快地学习新知识,记得更牢固。书中对此做了更详尽的解释和陈述。情境是用一种直观的方式,再现书本知识所表征的实际事物或者实际事物的相关背景,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唤起学生的求知欲。

  余教授有一个非常生动的比喻:情境之于知识,犹如汤之于盐,盐需要溶入汤中才能被吸收,知识也需要融入情境之中,才能显示出活力和美感,才容易被学生理解、消化、吸收。情境的作用就象是一座桥梁,有了这座桥梁学生就容易实现形象与抽象、实际与理论、感情与理性,以及旧知与熟知的沟通和转化,从而使学习和理解变得容易和有趣。书中关于情境的创设有一点非常重要的提示,就是情境的创设必须联系生活,不能为了情境而情境。生活也是“汤”,枯燥的知识,是很难被理解和吸收的,知识要融入生活中,才容易被学生消化。

  关于如何创设有价值的教学情境,余教授作了五点归纳:一、基于生活。即注重联系学生的现实生活和挖掘利用学生的经验。二、注重形象性。首先应该是看得见、摸得着的,能有效地丰富学生的感性认识,并促进感性认识向理性认识的转化;其次应该是形象具体的,能有效地激发学生的想象和联想。三、体现学科特点。即紧扣教学内容,凸现教学重点。四、内含问题。内含问题的情境能有效地引发学生的思考。五、融入情感。这一点引用德国著名教育家第斯多惠的一句话最为贴切:教学的艺术不在于传授本领,而在于激励、唤醒、鼓舞。

  三、如何写教学反思

  写教学反思也是我们美舍的一大教学特色。我在美舍执教有一年了。这一年当中,我从起初被动应付地写干巴巴的教学反思,到习惯主动地把课堂的精彩瞬间或教学尝试记录下来,我感觉自己受益其中。教学反思使我不断扬长避短,改进工作。至于如何写教学反思,我总是天马行空,想到什么写什么。今天写课堂中出现的精彩小插曲,明天写课堂中出现的问题及所采取的措施……看了书中的论述,我才知道反思有这么多门道。

  余教授说,自我反思是“留一只眼睛看自己。”如果一位教师只顾埋头拉车,默默耕耘,从不抬头看路,也不反思回顾。那么他永远无法实现自我发展和真正超越。自我反思不但能够提高教学经验的质量,还能够提高教学工作的自主性,形成优良的职业品质,促进教师缄默知识的显性化。就教学工作而言,依据反思所涉及的教学进程,可将教学反思分为教学前,教学中,教学后三个阶段。教师的自我反思又可以从教学实践、理论学习和相互借鉴三个层面展开。我们通常所作的教学实践的反思应立足于以下三点:

  (一)总结成功的经验。

  每一堂课总有成功之处,或者有收获之处,长期积累下来教学经验必将日益丰富。

  (二)查找失败的原因。

  教师应本着豁达的胸怀,无论教学设计得如何完美,课堂教学如何精彩,也不可能十全十美,难免有疏漏之处。

  (三)记录学生情况。

  把学生在学习中遇到的困难和存在的问题记录下来并寻求解决的方法,有利于改进教学,促进教学质量。自从看了书中有关自我反思的篇章之后,我写反思不再随意而为之了,每一天,我都做到在反思中记录收获、不足和学情。

  余教授指出,教师要善于从理论学习中自我反思,运用理论反思自己的教学实践,指导自己的教学活动。那么,我这篇读书心得,也算是在理论学习中的自我反思吧。

  《有效教学十讲》是一本不可多得的好书,这本书让我看到了教育教学中的一处迷人的风景,在此也向赠书之人致以深深谢意!

《有效教学十讲》读书心得2

  《有效教学十讲》是余文森教授的新作。因为小学语文学科工作室正在进行福州市基础教育课题新课程小学语文课堂有效教学策略的实践研究,为了让课题组成员能拥有相应的理论知识,能更好地实施课题研究,取得一定的研究成果,我决定带领大家开始有关有效教学的理论学习。《有效教学十讲》是推荐大家读的第一本专著。

  初读《有效教学十讲》,对文中所提到的新课程有效教学的成绩与问题深有同感,对新课程改革带来的变化的认识感同身受,于是,有了第二遍细读的愿望。品味之后发现,自己对有效教学的认识有了更多的理解,以下是众多感受中的一部分:

  过玉米地的启示

  什么是有效教学?这是一个古老的话题,但新课程赋予有效教学新的含义。余教授讲的过玉米地的故事,形象生动地阐释了这个问题。

  在过玉米地的比赛中,有的的人跑得最快,先到目的地,但两手空空,一个玉米棒都没有掰到;有的人掰了很多玉米,但走得太慢,花费了大量的时间;有的人跑得快,也掰得多,但浑身是伤;还有的人,既跑得快,又掰得多,还没受伤,所以感觉很快乐。在这些穿越玉米地掰玉米的人中,谁是最有收获的?第一个人跑得快却一无所获;第二个人得到的多,却很费时;第三个人跑得快,获得多,可伤了身体,代价也很重;第四个人跑得快,得到的多,还很快乐。答案很明显,最后一个是也。

  过玉米地掰玉米的结果是以是否跑得快、掰得多、不受伤且快乐几项指标综合衡量的,最后一个过玉米地的人才是最有效的。那么教学呢?教学是否也要考虑学习的速度、获得的结果和学习的过程各项指标呢?很明显,无所获的"学习,无论多么快乐,是不能称为有效的,因为获得知识是学习的第一要务;花费大量时间获得的知识是低效的,因为它往往以牺牲学生大量的休息时间为代价,以牺牲学生的身心健康为代价获取知识的做法是得不偿失的;被看做是一种沉重负担的学习不但无趣,还随时会终止的,现在的很多孩子一旦考上大学,便再也没有学习的热望,为完成学业而欢呼雀跃的人不是少数的,因为,他们认为学习的痛苦是难以言喻的,解脱的办法就是不再痛苦地学习。这样的学习因为没有乐趣,也就没有了生命力,是过早夭折的。因此,有效教学不得不考虑获得知识的时间、结果和过程三个要素,速度、结果和体验是有效教学的三个关键指标。

  有一定的速度,获得必须的结果,在学习过程中获得充分的体验,是考量新课程有效教学的综合指标。

《有效教学十讲》读书心得3

  读了《有效教学十讲》一书,真的让我从中领会了许多知识,让我获得了许多感悟。读完后,我发现自己的心灵得到了净化。人格得到了完善。理念实现了飞跃。

  什么是有效的教学呢?既促进学生发展又促进教师自我成长的教学,才是有效的教学。

  (一)“先学后教”——以学定教

  当学生已经能够阅读教材和思考的时候,也就是进入“相对独立”和“基本独立”学习阶段的时候,要先让他们自己去阅读和思考。当然,这时只靠学生自己读书和还不能解决全部问题,所以,教师的教学依然是重要的,但是,教师一定要针对学生独立学习中提出和存在的问题进行教学,这就是教学的针对性。没有针对性的教学就是一般化的教学,一般化的教学是低效的,甚至是无效的教学。需要强调的是,在针对学生独立学习中存在的问题进行教学的时候,教师也不是包办代替,而是要继续注重发挥学生学习潜能和学生的集体智慧。

  这条规律告诉我们:当学生处于相对独立和基本独立的学习阶段,具有一定的独立学习能力的时候,必须先学后教。这是教学的一条规则、规律,而不是一种可以采用也可以不采用的方式、方法。

  我们来看几个以“先学后教”为教学理念和教学特征的著名教改实验:

  1、尝试教学:“先练后讲,先试后导。”尝试教学简单地说,不是教师先讲,而是让学生在旧知的基础上先尝试练习,在尝试过程中教师再进行有针对性的讲解。

  它的教学基本程序可分为五步:

  一、出示尝试题。

  二、自学课本。

  三、尝试练习。

  四、学生讨论。

  五、教师讲解。

  2、洋思模式:“先学后教,当堂训练。”

  课堂教学分以下五个环节:

  一、出示这堂课的学习目标和自学要求。

  二、学生根据自学要求自学,教师巡视并发现学生自学中的问题。

  三、学生汇报自学结果,在汇报时,“后进生”有优先权。

  四、纠正、讨论、指导自学结果。

  五、学生当堂完成作业,教师当堂批改作业。

  3、卢仲衡老师指导的“自学辅导教学”。其主要的步骤有五个:

  第一,启发。就是提示当天学习的重点和难点。

  第二,阅读。就是学生自己阅读课本。

  第三,练习。既然读懂了课本,就可以做相关的练习题。

  第四,评议。就是当时知道结果。这一步很重要,做了练习之后,让学生当场核对或订正答案。

  第五,小结。教师下课之前总结这节课的学习内容。

  我国著名的教学论专家江山野先生,依据教学是一种变动的、动态的观点,把教学分成五个阶段,第一个阶段叫“完全依靠教师阶段”。第二个阶段叫“基本依靠教师阶段”。第三个阶段叫“相对独立阶段”。第四个阶段叫“基本独立阶段”。第五个阶段叫“完全独立阶段”。

  按照江山野先生的观点,到了高中,学生就进入了“基本独立阶段”。学生能基本看懂教材的内容,即使基础比较差的学生,可能要多看几遍,但是总归能看懂80%。这时候需要老师教的也就是20%,如果老师要硬教100%,那么学生的80%的独立能力就要丧失,老师的教就不是促进学生的发展,而会阻碍学生的发展。这就是无效的教。我们的教学就要立足于现有发展区,针对最近发展区的问题来展开,这样的教学才会促进发展。我们的教学要瞄准、针对这个发展区,通过教学把最近发展区转化为现有发展区,把不会的变成会的,把不能的转化为能的。

  (二)“温故知新”——学会了才有兴趣

  一切教学都必须从学生实际出发,根据学是的原有知识状况进行教学。这也是教学的一条规则、规律,而不是教学的一种方式、方法。泛泛来谈,这条规律似乎涵盖了前两条规律的内涵,但是,我们在这里要特别强调它的独特内涵和意蕴。美国著名教育心理学家奥苏伯尔曾经提出这样的命题:“如果我不得不将所有的教育心理学原理还原为一句话的话,我将会说,影响学习的最重要因素是学生已经知道了什么,根据学生原有的知识状况进行教学。”

  这条规律告诉我们,新知识的教学必须基于学生的原有知识,所谓温故知新。没有“故”哪儿来“新”?这就是说,学生对新知识的学习是以旧知识为基础的,新知要么是在旧知识的基础上引申和发展起来的,要么是在旧知的基础上增加新的内容,或由旧知重新组织转化而成的。

  写到这里,我又想到了这本书的名字,那么对于我们一线教师来说,有效教学最简单的理解就是不仅让学生学的轻松,老师教的轻松,而且教学效果好。一句话就是又好又快地提高教学质量。

  从有效教学走向优质教学,也就意味着教师从一般教师走向优秀教师。从普通教师走向教学名师。从经验型教师走向专家型教师。任何课程改革、教学改革都是对优秀教师、教学名师、专家型教师的呼唤!


《有效教学十讲》读书心得3篇扩展阅读


《有效教学十讲》读书心得3篇(扩展1)

——《有效教学十讲》心得体会10篇

《有效教学十讲》心得体会1

  余教授的思路清晰,语言到位,从教学的有效性、生成性、三维目标、教学情境、教学关系、有效教学的三条“铁律”、新课程教学改革成绩与问题反思等十个大的方面阐述了教学的有效性是什么?怎么达到有效的目标?以及在探索有效教学的过程中取得的成绩与出现的问题、遇到的困难与反思。

  “简单地说,对话是师生基于互相尊重、信任和*等的立场,通过言谈、倾听而进行的双向沟通、共同学习的过程,这是对‘对话’的一个基本定位。”

  在新课程背景下,对话、特别是师生之间的对话成为教学活动开展的最主要的方式之一。特别是对语文教学来说,语文学科担负的任务是通过言语的交流掌握知识、培养能力,发展个性,教学实践中接触相当多的课文是文学作品,这些作品运用的是形象化的“描写性语言”,这种语言不能像学术论文的“解释性语言”那样精确,其意义往往不固定,有待于读者运用自己的经验和想像去创造,去加深认识和理解文学作品,因此语文课堂中的师生对话具有特别的重要地位。可以说语文课堂中对话的开展是否充分、有效直接决定了语文教学是否有效。因此具体地探讨这个问题是有其积极意义的。

  但是对照余文森教授对于“对话”的界定,许多时候我们语文课堂上的对话并不是一种真正的对话,而是一种“伪对话”,甚至可以称之为“训话”或者“诱导谈话”或者“审问”,因此也很难称之为“对话”而期待它带来语文教学的良好效果。

  在读书的过程中,我觉得余教授的一些观点和看法帮我解决了许多问题,也引发了我的一些思考:比如要想课堂有效就必须得优化课的诸要素。我觉得要优化课堂诸要素首先要从老师入手,其次才是学生的配合。

  而面对教学预设的封闭性与对话开放性之间的矛盾,余文森教授也指出了解决之道“不是把心思放在教材、教参和教案上,而是放在观察学生、倾听学生、发现学生并与学生的积极互动上”;“在教学前进行反思,把以前的生成纳入现有的预设范围,拓宽预设的可能性;在课堂中进行反思,及时调整、改变和充实预设,使预设不断完善;在课后进行反思,对课堂教学进行回顾、批判,总结和提炼有效的预设和生成,明确课堂教学改革的方向和措施”。综合以上两点,处理教学预设和对话的开放性的矛盾的最好方法是充分了解学生,在备课、上课的过程中突出强调生本意识,一切都以学生的发展为出发点和最终目标;其次要充分重视反思,拓宽预设的思路,要意识到很多时候在课堂教学中感到局限,不是因为预设太多,恰恰是因为预设不够,没有充分地考虑到教学过程中特别是对话过程中可能出现情境。只有在教学中注意这两点,才能为对话留出充分的空间,才能让对话在真实的情境中充分地开展,最终达成师生之间的和谐和默契,最大程度地挖掘对话的意义,实现有效的教学。

《有效教学十讲》心得体会2

  我校王主任给我们带来了几本书,我有幸读了其中余文森教授的《有效教学十讲》受益匪浅。书中关于课堂有效教学,余教授从理论和实践层面上为老师们进行剖析和策略讲解。可以说,当下提升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是深化课堂教学改革的关键和根本要求。如何构建有效课堂?如何打造“有效课堂”?有效课堂教师应该关注什么?结合余文森教授的《有效教学十讲》,下面就谈谈我的一点感悟:

  一、要认真备课,精心设计课堂教学。

  俗话说:“台上一分钟,台下十年功”。我觉得这句话对老师也同样适用,每一堂教学效果良好的课都来教师的认真备课。在实施新课程的实践中,我们较多的关注了教学方式方法等课堂形式上的改进,而相应的忽视了对教材和学生的研究。从《有效教学十讲》中我明白了学生获得知识,主要在课堂教学,而课堂教学质量的高低,关键在于备课。要提高中学语文的课堂教学质量,必须改进现行备课形式,着力提高备课的实效性。

  首先是紧抓落实课前预习。我在学生预习的时候,有严格的规定,设计了导学案,包括以下几个方面的内容:①字(包括生字和多音字的读音,组词,辨析形近字等),②词语(抄写,理解,成语的收集等),③自己感悟最深的重点句子或者段落(包括修辞句,含义深刻的句子,精彩的描写等),④初读感悟,⑤还有哪些不理解的地方(即提出几个问题)。这些内容看似繁杂,可是,它可以迫使学生去静心读书,达到真正意义上的预习。这样学生学校的效率就提高了。

  制定有效的教学目标,是实施课堂教学有效性的前提。有效的语文课堂教学就必须具备有效的教学目标,而有效的教学目标的设计首先就是准确和明确。目标的制定既要重视学生对语文知识的适度掌握,更要重视培养学生的语文运用能力以及创新思维能力,制定三维目标。对于三维目标要求我们应该既关注知识技能,又关注过程方法,还渗透了情感态度价值观。要知道我们强调三维目标,不是三种目标,我们在教学的各个过程、各个阶段当中应该始终如一地贯穿三维目标整合的理念。其次,目标的制定要有一定的层次。可以根据学生认知结构、学习动机等差异,制定不同层次的教学目标。

  要想使课堂真正有效,设计精益求精的课堂检测是教师课前必备的环节。因此,对于教师来说,就必须要精心设计导学案中的训练检测,而且要紧紧围绕课堂教学目标来设计。通常第一课时,老师在课堂上都要检查生字词的预习情况,然后再进行整体感知。那么,我们在设计导学案的时候就可以将以上两项内容设计进去。到了课堂上,我们就可以利用导学案来进行独立作业。以这样的方式来落实生字词,不仅节省时间,而且效率很高。另外,由于我们已经将课堂上要讲的内容作为预设,那么我们在课堂上讲课的速度必然加快,效率就自然提高了。另外,就课堂上的重点和难点,我们还可以把它们设计成多元互动合作探究,让学生在课堂上通过同学合作解决了。这样,我们课堂教学的目标明确,学生的课后学习有目标,教学的效率自然就得到提高了。

  二、要以学生为本,用真爱构筑课堂

  在讨论教师的态度对学生成长的影响中,主要指的是教师对学生的态度对其影响。教师对学生的态度的核心就是对学生的关爱和尊重。态度主要表现在:语言、动作方式、眼神方式。要知道教师对学生的不良态度,是对学生的一种“心灵施暴”或者“情感敲诈”,即为支配或冷漠。新一轮课程改革最主要的原则就是要在教学全过程中真正贯彻“民主和谐”、“师生*等”的教育思想。成功的课堂教学应该是学生能够不断的获得美好的心灵体验。引用余教授的话:“成功的体验是一种巨大的情绪力量,它可以促进学生好好学习的愿望。”课堂中教师应努力创设一种“以人为本”,以学生为中心的课堂环境,营造一种尊重学生的观点、问题,鼓励学生提问、概括、假设和陈述的课堂氛围,高度鼓励和评价学生的积极参与。从《有效教学十讲》中明白了我今后更要努力实现课堂教学从观念到行为的转变,改变以往以单纯传授知识为手段的做法,对学生的感情、态度、价值观给予更大的关注,创造一种别具一格的教学模式,才能使自己的课堂更富人性化,才能从真正意义上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三、创设情境,激发学生兴趣

  教学情境的主要类型:借助实物和图像创设的教学情境;借助动作或活动创设的教学情境;借助语言创设的教学情境;借助新旧知识和观念的教学情境;借助背景创设的教学情境;借助问题创设的教学情境。

  创设教学情境的原因和情境的价值中,作者利用一个比喻来说明情境的价值。书中是这么说到德国一位学者说过这么一个比喻。他说,将15克盐放在你的面前,无论如何你难以下咽,但将15克盐放入一碗美味可口的汤中,你就会在享用佳肴时,不知不觉地将15克盐全部吸收了。情境之于知识,犹如汤之于盐,盐需要溶入汤中才能被吸收,知识也需要融入情境之中,才能显出活力和美感,才能容易被学生理解、消化、吸收。这就是情境的价值。情境有两个要素:一个是“情”,一个是“境”。情能够激发学生学习的热情,唤起学生的求知欲。境就是用一种直观的方式,再现书本知识所表征的实际事物或者实际事物。用情景教学,可以达到潜移默化,润物细无声。

  优化教学情境,激发兴趣是实施课堂教学有效性的先锋。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要想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就必须建立在学生的兴趣之上。有兴趣的学习不仅能使学生全神贯注,积极思考,甚至达到废寝忘食的境地。在“智力发展最佳状态”中学习,才能使学生获取更多的有效知识。所以教学中我千方百计地调动学生强烈的求知欲望和学习热情,带着兴趣学习是教学的一个最简单的有效法则。在教学实际中,可根据教材内容选择性地组织一些活动来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如教学《丑小鸭》这一课时,可在班上组织分角色表演课文,先在每个小组练习,然后全班学生参加,你喜欢哪个角色,你就演哪个角色,一次一次进行交换,使每个孩子对课文内容都有了了解,并通过自己的朗读表演理解了课文内容,无需教师在课堂上进行逐句逐段地分析课文内容了。

  四、课堂有效教学需要反思和探究。

  有效课堂教学需要教师将教学实践和反思紧密结合。课堂教学是一门缺憾的艺术,无论是行家里手,还是年轻教师,在各自的认识层面上都会发现不足,都会留有遗憾因此我们就要具备一种反思的意识。看完《有效教学十讲》后我明白了应该留有足够的空间与时间,让自己像过电影似的再现课堂教学的情景,及时捕捉问题,记下得失。不断地反思自己的日常教学行为:我的教学有效吗,什么样的教学才是有效的,有没有比我更好的教学?如果不及时反思,很多感觉稍纵即逝,在今后的课堂教学中还会出现类似的问题,直接影响到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我认为我们要像不断地提高自己的专业知识素养一样不断地提高我们的职业道德和社会责任感。我国传统文化中注重道德的君子,一日三省吾身。教师也要像儒家文化中的君子一样,为了自己的事业和信仰,一日三省吾身。

  教学的有效性是教学的生命,教学的有效性问题是教学研究的一个永恒课题。在教学的过程,我一定要好好总结自己的教学方式、方法,用更好的教学方式、方法来完善自己的不足,同时我还要加强教育教学理论的系统学习,把我们的教学过程用科学的理论作为指导。要不断加强学习,特别教育教学理论上的学习,争取在学科教研方面有所发展,在备课、上课、导学案等各个环节上下功夫,在专业发展上下功夫,真正提高教育的教学水*和专业素质。

《有效教学十讲》心得体会3

  “有效教学”是课程改革深入推进过程中,伴随着课堂低效、无效问题而被提出的重要命题。空闲时间我认真学习了余文森教授的《有效教学十讲》。书中关于课堂有效教学,余教授从理论和实践层面上为老师们进行剖析和策略指导,感受颇多。可以说,当下提升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是深化课堂教学改革的关键和根本要求。如何构建有效课堂?如何打造“有效课堂”?有效课堂教师应该关注什么?结合余文森教授的《有效教学十讲》,下面就谈谈我的一点感悟:

  一、要认真备课,精心设计课堂教学。

  每一堂教学效果良好的课都来缘教师的认真备课。在实施新课程的实践中,我们较多的关注了教学方式方法等课堂形式上的改进,而相应的忽视了对教材和学生的研究。从《有效教学十讲》中我明白了学生获得知识,主要在课堂教学,而课堂教学质量的高低,关键在于备课。要提高小学语文的课堂教学质量,必须改进现行备课形式,着力提高备课的实效性。

  首先是紧抓落实课前预习。我在学生预习的时候,有严格的规定,设计了预习卡,包括以下几个方面的内容:①字(包括生字和多音字的读音,组词,辨析形近字等),②词语(抄写,理解,成语的收集等),③自己感悟最深的重点句子或者段落(包括修辞句,含义深刻的句子,精彩的描写等),④初读感悟,⑤还有哪些不理解的地方(即提出几个问题)。这些内容看似繁杂,可是,它可以迫使学生去静心读书,达到真正意义上的预习。这些就是我每天晚上的家庭作业,每天一课。这样学生学校的效率就提高了。

  制定有效的教学目标,是实施课堂教学有效性的前提。有效的语文课堂教学就必须具备有效的教学目标,而有效的教学目标的设计首先就是准确和明确。目标的制定既要重视学生对语文知识的适度掌握,更要重视培养学生的语文运用能力以及创新思维能力。其次,目标的制定要有一定的层次。可以根据学生认知结构、学习动机等差异,制定不同层次的教学目标。如:在为《大自然的文字》第二课时设计教学目标时,可以这样定位:①通过各种方式的朗读训练,使学生能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在读中体会大自然的奥秘和情趣。②把自己已掌握的课文中读懂大自然文字的方法教给大家,学习课文还未掌握的大自然文字,培养学生留心观察事物的意识。③学有余力的同学可以通过拓展了解更多大自然的文字。目标的表达准确、清晰,对不同的学生有着不同层次的要求,更重要的是尊重学生的主体,从学生已有的基础出发。这样的教学目标设计得就比较人性化。

  要想使课堂真正有效,设计精益求精的课堂练习是教师课前必备的环节。因此,对于教师来说,就必须要精心设计预习作业,而且要紧紧围绕课堂教学目标来设计。通常第一课时,老师在课堂上都要检查生字词的预习情况,然后再进行整体感知。那么,我们在布置预习作业的时候就可以将以上两项内容布置下去。到了课堂上,我们就可以利用课件来进行独立作业。以这样的方式来落实生字词,不仅节省时间,而且效率很高。另外,由于我们已经将课堂上要讲的内容作为预习作业布置下去了,那么我们在课堂上讲课的速度必然加快,效率就自然提高了。另外,就课堂上的重点和难

  点,我们还可以把它们设计成课堂练习,让学生在课上进行有针对性的复习和巩固。对此,我觉得在第二课时前,还是要采取独立作业的方式去进行必要的检查。这样,我们可以让学生预习有目标,复习有目标。而不至于让作业仅仅成为一种习惯,流于形式。这样,我们课堂教学的目标明确,学生的课后学习有目标,检查又环环相扣,教学的效率自然就得到提高了。

  二、要以学生为本,用真爱构筑课堂

  新一轮课程改革最主要的原则就是要在教学全过程中真正贯彻“民主和谐”、“师生*等”的教育思想。成功的课堂教学应该是学生能够不断的获得美好的心灵体验。引用余教授的话:“成功的体验是一种巨大的情绪力量,它可以促进学生好好学习的愿望。”课堂中教师应努力创设一种“以人为本”,以学生为中心的课堂环境,营造一种尊重学生的观点、问题,鼓励学生提问、概括、假设和陈述的课堂氛围,高度鼓励和评价学生的积极参与。从《有效教学十讲》中明白了我今后更要努力实现课堂教学从观念到行为的转变,改变以往以单纯传授知识为手段的做法,对学生的感情、态度、价值观给予更大的关注,创造一种别具一格的教学模式,才能使自己的课堂更富人性化,才能从真正意义上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三、课堂有效教学应深入优化教学环节,加强有序课堂的有效教学管理。

  在有限的40分钟内采用有效的教学策略把教学设计付诸实施,从而获得最大的教学成效。有的教师对一堂课的环节安排缺乏缺乏合理的安排,有的课堂环节的密度过大,有的前松后紧,没有较好地把握学生注意力、接受度,使课堂教学效率下降。因此在时间管理上,我们应坚持时间效益观,最大限度地减少时间的损耗。优化教学过程,保持适度信息,讲在该讲时,放在该放时,综合考虑提高教学有效性的各种因素,尤其是提高学生的专注率。

  优化教学情境,激发兴趣是实施课堂教学有效性的先锋。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要想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就必须建立在学生的兴趣之上。有兴趣的学习不仅能使学生全神贯注,积极思考,甚至达到废寝忘食的境地。在“智力发展最佳状态”中学习,才能使学生获取更多的有效知识。所以教学中我千方百计地调动学生强烈的求知欲望和学习热情,带着兴趣学习是教学的一个最简单的有效法则。在教学实际中,可根据教材内容选择性地组织一些活动来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如教学《负荆请罪》这一课时,可在班上组织分角色表演课文,先在每个小组练习,然后全班学生参加,你喜欢哪个角色,你就演哪个角色,一次一次进行交换,使每个孩子对课文内容都有了了解,并通过自己的朗读表演理解了课文内容,无需教师在课堂上进行逐句逐段地分析课文内容了。

  关注课堂生成,及时调整预设。(1)将教学内容进行适当的删减,增加,改换。即根据学生实际对教材内容进行适当的处理。(2)将教学环节提前或者移后。(3)给学生搭桥引路,让学生顺利的说下去。在学生发言遇到困难时,教师要想办法给予帮助,引导,让其顺利的达成目标,生成精彩。另外,对学生的课堂评价要有针对性,讲求实效。在课堂教学中,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教师只是学生学习的指导者,及时调整了预设,学生的学习情况就协调了,就促进学生的学习进程,这样学生的主动参与性明显,课堂教学就变得有效。

  四、课堂有效教学需要反思和探究。

  有效课堂教学需要教师将教学实践和反思紧密结合。课堂教学是一门缺憾的艺术,无论是行家里手,还是年轻教师,在各自的认识层面上都会发现不足,都会留有遗憾因此我们就要具备一种反思的意识。看完《有效教学十讲》后我明白了应该留有足够的空间与时间,让自己像过电影似的再现课堂教学的情景,及时捕捉问题,记下得失。不断地反思自己的日常教学行为:我的教学有效吗,什么样的教学才是有效的,有没有比我更好的教学?如果不及时反思,很多感觉稍纵即逝,在今后的课堂教学中还会出现类似的问题,直接影响到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我认为 我们要像不断地提高自己的专业知识素养一样不断地提高我们的职业道德和社会责任感。我国传统文化中注重道德的君子,一日三省其身。教师也要像儒家文化中的君子一样,为了自己的事业和信仰,一日三省其身。

  教学的有效性是教学的生命,教学的有效性问题是教学研究的一个永恒课题。看完了《有效教学十讲》我受益匪浅。在教学的过程,我一定要好好总结自己的教学方式、方法,用更好的教学方式、方法来完善自己的不足,同时我还要加强教育教学理论的系统学习,把我们的教学过程用科学的理论作为指导。要不断加强学习,特别教育教学理论上的学习,争取在学科教研方面有所发展,在备课、上课、作业等各个环节上下功夫,在专业发展上下功夫,真正提高教育的教学水*和专业素质。

《有效教学十讲》心得体会4

  说来惭愧在看这本书之前我其实真的不知道余文森教授是谁,也不知道他在教育界的成就,《有效教学十讲》这本书是我在昆明云师大培训时,学校帮我买的,说实话我没有想认真去思考的学习这本书过,就是那么一瞬间同事跟我说,你读读这本书,要写反思的哦!我带着“任务”去看了这本书,但是后来我发现我“喜欢”上这本书了,也深深的对余文森教授产生了倾慕之情,他是伟大的教育者,他的思想是那么的精辟,给了我心灵很大的震撼!

  说着说着,我发现我偏离了主题,我今天要总结的是《有效教学十讲》的内容,可是我觉得,要想理解一个人的思想前提是你对这个人要有兴趣,有想去了解他的欲望。好吧,那我说说读了这本具有教育指导意义的书后的心得,我将会以余教授的思路为主线分成10个方面进行总结。

  一、教学的有效性。

  每一个敬业的教育者首先考虑的就是:我的教学有效吗?可以说有效性是所有教育、教学改革的共同追求。要想知道是否有效,你得有一个标准,那么标准是什么呢?余教授提出有3个指标,分别是学习速度、学习结果和学习体验。

  (1)学习速度就是指学习特定内容所花费的时间。学生的时间分为学习时间和非学习时间,其中学习时间又分为课程学习时间和课外个人学习时间。一个高明的校领导、一个了不起的老师,应该考虑到

  这一点:你不能占据学生学习的全部时间,一定要“*儿童”!确立节约时间的意识,提高学习效率,把更多的时间还给儿童。

  (2)学习结果不仅表现在学业成绩上,还应该考虑成绩具有的智慧含金量,成绩它本身是否含有智慧的价值很重要,如果没有智慧的价值再高的成绩也不能说明你学习到什么。

  (3)学习体验,享受到学习的乐趣才能够养成学习的习惯,才能够确立终身学习的意识。

  真正的有效学习是在学习这个过程后把“最近发展水*”变为“现有发展水*”,把“预设性的发展”与“生成性的发展”结合,学生从“被学习”到“养成良好习惯”一直到“个性化的学习”。总结的说做到了学生发展与教师成长共同进步才是真正的有效教学。

  二、教学的生成性。

  教学的成功在于高水*预设加上精彩生成。以预设为基础,提高生成的质量和水*;以生成为导向,提高预设的针对性、开放性和可变性。

  三、三维目标。

  首先必须知道的是三维目标不是三种目标,要始终如一地贯穿三维目标整合的理念。“双基”指的是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三维目标要以双基作为载体和依托,在实施三维目标时把双基放入三维目标中,才能真正培养出优秀的学生。

  教学结论相对来说是单一、封闭、简洁的,过程相对来说是多样、开放、复杂的。我们要把知识技能当成学科的躯体,把过程方法当成

  学科的思维方法,把情感态度价值观是学科的灵魂,在教学过程中用整合的理念进行教学,才能得到好的“结论”。

  四、教学情境。

  知识需要融入情境之中,才能显示出活力和美感,才容易被学生理解、消化和吸收。情境能够激发学生的热情,唤起学生的求知欲。作为一名生物教师,我深知创设生物教学情境很重要。好的情境可以快速吸引学生进入生物知识的海洋,带着兴趣和快乐去探究未知世界。我们老师可以借助实物和图像、借助动作或者活动、借助语言创设、借助新旧知识和观念与矛盾、借助背景、借助问题等方法来创设的教学情境。生物教师创设的教学情境必须要基于日常的生活、形象的、要能体现生物学科特点、融入师生可以共鸣的情感、提出有内涵的问题,这样才能创设出有价值的教学情境。

  五、教学关系。

  教学,就是教师跟学生、教跟学。

  学生具有向师性和独立性。学生都具有学生感,都希望有一个好老师,希望得到老师的注意。每个学生都是一个独立的人,学生思想多数是不会以老师的意志为转移的客观存在,学生都有相当强的学习能力,所以老师要以学生的“向师性”为基础,又要以学生的独立为导向,教师只能引导、鼓励学生去学习、思考、观察,但是不能代替他学习、思考、观察。只有正确认识和对待学生的向师性和独立性以及两者的关系,才能取得良好教育教学效果。

  一个优秀的老师会把学生当成课堂的主体,充分利用自己的主导

  作用,从教到学最终使学生具有独立性。其次态度对学生成长起很大的作用,一位合格的教师对学生最基本的态度一定是关爱和尊重,慎重利用“冷漠”这一种态度。

  六、有效教学的三条“铁律”

  每个教育者,都会使用各自特有的教学方式对自己的学生进行教育,但是要提高教学质量,实现有效教学、优质教学,都离不开三条“铁律”。

  (1)在依赖期,使用“先教后学”——以教导学。

  (2)相对独立期,使用“先学后教”——以学定教。

  (3)各个时期都要“温故而知新”——学会才有兴趣。

  七、新课程教学改革成绩与问题反思。

  新课程教学中出现诸多问题,如把三维目标和教学目标虚化、课程资源开发与教学内容泛化、学生主体的凸显与教师使命的缺失、教学方式的多样化与教学过程的形式化等等。

  上述的问题对新课程改革来说是一种阻碍,作为老师要明确(1)目标的确立必须符合实际,真实可行的。(2)知道超越教材的前提是基于教材,教师在课堂教学中不能忽视学生对文本的学习,过早、过多的补充内容甚至偏离文本大谈其它都是不对的。(3)重视学生自主性的同时不能推掉老师的引导作用,一味的强调和表扬学生的个性见解,不做有价值的引导,出现忽视对文本的基本尊重现象是教育者的失败。(4)教学方式多种多样,但是都离不开“有价值”的教学。

  八、新课程学习方式的基本特征。

  新课程学习方式以弘扬人的主体性为宗旨,以促进人的可持续发展为目的,有许多具体方式构成的多维度、具体不同层次结构的开放系统。新的学习方式具有八大特征,(1)主动性。学生由于对知识的兴趣和对学习的责任感,产生从“要我学”到“我想学”的现象。(2)独立性。每个学生除了特殊情况外基本都有相当强的独立学习能力,常常表现为“我能学”。(3)独特性。每个学生的学习方式表现为其独特个性,存在着差异。(4)意义性。学生通过将新旧知识相互联系即通过“同化”学会处理新情况和学习新知识,也就是以思维为核心进行理解性学习。(5)交往性。师生、学生、师师间通过交往,分享知识使自己知识增值,同时也能满足自己的归属感和影响力的需要。(6)体验性。每个人都要亲身参与活动,从中得到经验,重视这些经验,并把感性因素与理性因素融合,使学习活动成为完整的活动。(7)问题性。问题是科学研究的出发点,是开启任何一门科学的钥匙,产生学习的根本原因是问题,问题可以诱发和激起求知欲,之后学生才会深入思考,得出新知识同时产生新问题,不断的产生不断解决,达到探究未知的目的。(8)创新性。学习就是要不断的突破和超越,带着怀疑、批判的眼光去看待事物,不满足现状、执着追求。

  只有把这八个特征相互联系起来,才能有效地促进学生学习方式从传统转变成适应时代变迁的新学习方式。

  九、校本研究的三个基本要素。

  校本研究是以学校为研究基地,以教师为研究主体,以教师在教

  育教学实践中遇到的真实问题为研究对象的研究。校本研究中,教师个人、教师集体、专业研究人员是三个核心要素,它包括三个基本要素。

  (1)自我反思。教师要对自己的职业行为以及由此产生的结果进行反省、思考、探索和解决存在的问题。我们学校每周一反思,对自己的教法、教学有效性等进行反思并针对存在的问题提出相关的措施。

  (2)同伴互助。教师的互助合作是校本研究的标志和灵魂,是同事之间以专业发展为指向、通过多种手段发展,旨在实现教师可持续主动的自我提升、相互合作并共同进步的教学研究活动。互助可以贯穿教学活动的所有环节,是教师在自我反思的同时开放自己的过程,我们学校教研组的教研活动、听评课、观摩课以及读书交流等等都是属于互助的过程,这些互助活动有助于充分发挥了教师的集体力量与智慧,更好的探究新的教育教学规律和改进教育实践的质量,更好地全面实施素质教育和创新教育。

  (3)专业引领。专家为教师开展教学研究提供的必要的帮助和指导。如:我刚刚结束的脱产置换学习还有各种各样的远程培训、权威专家给我们上的观摩课等,我们从中可以学习到好多有关教育的教学技能和育人技巧等。

  十、校本研究的三个基本类型。

  校本研究有三种基本类型,教学型教研、研究型教研、学习型教研。教学型教研体现的是教师作为教育者角色的教学;研究型教研体

  现的是教师作为研究者角色的教学;学习型教研体现的是教师作为学习者角色的教学。教师只有积极参与校本研究,处于好教育者、研究者、学习者这三种角色,全面发展,才能发挥出自己的潜能。

  总的来说作为一名教师,要不断超越自我,完善自我。要不断更新教育观念,不断改进教学方法。努力把握学科发展最新动态,积极学习和运用现代教育技术,具有终身学习的理念,永保与时俱进的思想,主动优化知识结构,不断提高自身的综合素质。我想我还会再看一遍《有效教学十讲》这本书,让自己温故而知新。

《有效教学十讲》心得体会5

  在第五讲《教学关系之为什么要提倡和强调对话》里有这么一段话:“简单地说,对话是师生基于互相尊重、信任和*等的立场,通过言谈、倾听而进行的双向沟通、共同学习的过程,这是对‘对话’的一个基本定位。”

  对照余文森教授对于“对话”的界定,许多时候我们语文课堂上的对话并不是一种真正的对话,而是一种“伪对话”,甚至可以称之为“训话”或者“诱导谈话”或者“审问”,因此也很难称之为“对话”而期待它带来语文教学的良好效果。

  之所以说很多课堂上的对话不是真正的教学意义上的对话,而是一种“训话”,首先是因为一些课堂对话的开展并不是基于*等的对话,而正如余文森教授强调的:“对话作为一种教育精神,它强调师生人格的*等”;“对话作为一种认识方式,它强调师生间、学生间动态的信息交流,通过信息交流实现师生互动、互相沟通、互相影响、互相补充”;“对学生而言,对话意味着心态的开放、主体性的凸显、个性的彰显、创造性的*;对教师而言,对话意味着上课不是传授知识,而是一起分享理解,上课不是无谓的牺牲和时光的耗费,而是生命活动、专业成长和自我实现的过程”。教学中的对话与其说是一种教学方法,不如说是一种教学原则。而在实际教学中,对话的开展却常常违背对话的最基本的原则——*等,不*等的表现之一是对话双方关于对话的话题所掌握的信息严重不对等。学生也许用某种方式预习过课文,但其阅历和所掌握的资料的欠缺使他们能够掌握的信息非常有限;而与之相反,我们教师可以运用简单的方式轻易地获得比学生多几倍的资料。因此,当我们和学生共同开始一次课堂对话时,彼此之间的信息资源的不*等显而易见。我们在明显占优心理优势和资源优势的前提下,很难与学生开展真正*等的对话,教师在这种对话过程中显得很强势,拥有强势话语权。因此又造成了对话过程中的第二次不*等:我们会在一些看来*等的对话的形式的掩盖之下,见缝插针地进行“训话”,以显示自己的博学、权威、所掌握的资料的之丰富之充实;我们会精心设计一个又一个圈套,然后抖开一个又一个的包袱,在学生的赞叹声、新奇而饱含敬佩的目光中体会到所谓的“满足”和“成就”。这样的过程,我们能称之为“对话”吗?存在真正的对话吗?设想一下,如果每一次课堂对话开展之前,我们能和学生做到真正的信息对等——或者和学生分享同样丰富的资料信息,或者和学生一样只拥有少量的信息,那时候的课堂对话将会是什么样子?会不会显示更多的*等与诚意?会不会更有生命力更真实?老师和学生以同样的阅读方式、阅读过程一起走入文本的世界里,以更接近学生常态阅读的方式与学生开展更为*等的对话,拥有这样的对话的语文课是不是更有效的语文课呢?

  苏霍姆林斯基讲过这样一个故事:一位教师的一堂历史课上得精彩之至,令所有听课者叹为观止,于是下课后,大家围住这个老师,询问他,这节课上得这么好,你花了多少时间备课?那位历史老师说:我是用我的一生来备这一节课,至于这节课的教案,大概用了一刻钟。而在我们的教学实践中,我们花在写教案、找资料、做课件的时间也许不可胜数,但真正在“备”这一课的时间却少的可怜。真正优秀的教师,也许在人生的每一个阶段、在他的生活中、在他的经历中、在他的阅读中、在他的反思中,都渗透着一种“备课意识”。正像有人说的:教学对话的意义之一是追求教学的人性化,对话不仅仅是指师生双方狭隘的语言交谈,而且是指师生双方各自向对方的精神敞开和彼此接纳,是一种真正意义上的精神*等与沟通。而这种“用一生”备的课,其实是在为一节课准备一个能向学生开放的丰富的精神世界。相比之下,作为当代语文教师的我们更多地在一种功利的备课观念下备课,我们缺乏向学生敞开自己的精神世界、与学生进行真正意义上的*等沟通的底气和勇气,因此很多的课堂并不存在真正*等的对话,而只是以对话形式存在的“训话”和“伪对话”,这直接导致了语文教学的低效或者无效。

  课堂教学中的“对话”,余文森教授强调了它的“双向沟通、共同学习”的“过程”性,这决定了课堂教学中的对话是一个开放性的、动态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师生双方在各自作出个性化和创造性的理解后,通过对话,进行沟通和交流,最终达成和解和默契。正如雅斯贝尔斯所言:“对话是真理的敞亮和思想本身的实现。对话以人和环境为内容,在对话中,可以发现所思之物的逻辑及存在的意义。”对话教学的过程丰富、复杂,充满了生机和创造色彩。这个过程对学生而言,意味着个性的彰显和创造性的释放;对教师而言,意味着专业素养的成长和自我价值的实现。对话的这些特征和要求都决定了对话具有“开放性”的特征。而在语文的教学实际中,由于对文本的尊重的需求、教学的计划性和封闭性的要求、知识学习的逻辑和效率的要求,又使得语文课堂有一些必要的预设。对话的开放性和生成性与课堂预设的计划性和封闭之间有着似乎是不可避免的`矛盾,因此,很多课堂上的对话成为了一种“审问”,只不过是有了精致华美的包装而已。某些课堂上,教师孜孜不倦地与各位学生进行各种形式和各种角度的对话,而且态度诚恳、引导耐心,看似在进行一场卓有成效的开放的热烈的对话,但是随着某位学生的回答,老师如释重负地予以肯定、进行总结,接着用多媒体展示“对话的成果”,让人分明意识到这是一场煞费苦心、迂回曲折的“审问”。某些课堂上,学生对于自己感兴趣的话题兴致正高,教师却出于对课堂的整体性、完整性的考虑以一句笼统的评论仓皇作结匆忙结束这一个环节的对话;而某些课堂上一些在课堂预设之外的“天真的声音”更成为了被忽略的声音、被扼杀的声音。这样的没有生命力的对话,怎么能期望有生命力的课堂?怎么能期待由这种对话带来真正有效的教学?

  而面对教学预设的封闭性与对话开放性之间的矛盾,余文森教授也指出了解决之道“不是把心思放在教材、教参和教案上,而是放在观察学生、倾听学生、发现学生并与学生的积极互动上”;“在教学前进行反思,把以前的生成纳入现有的预设范围,拓宽预设的可能性;在课堂中进行反思,及时调整、改变和充实预设,使预设不断完善;在课后进行反思,对课堂教学进行回顾、批判,总结和提炼有效的预设和生成,明确课堂教学改革的方向和措施”。综合以上两点,处理教学预设和对话的开放性的矛盾的最好方法是充分了解学生,在备课、上课的过程中突出强调生本意识,一切都以学生的发展为出发点和最终目标;其次要充分重视反思,拓宽预设的思路,要意识到很多时候在课堂教学中感到局限,不是因为预设太多,恰恰是因为预设不够,没有充分地考虑到教学过程中特别是对话过程中可能出现情境。只有在教学中注意这两点,才能为对话留出充分的空间,才能让对话在真实的情境中充分地开展,最终达成师生之间的和谐和默契,最大程度地挖掘对话的意义,实现有效的教学。

  以上是这次读书的一点心得体会,可能有很多地方写的还不是很周全,但是这次读书活动确实给了我很大的启发,为我今后进行有效的教学提供了宝贵的理论支持。

《有效教学十讲》心得体会6

  我终于把余文森教授的《有效教学十讲》啃完,掩书思考,心中感慨良多,从教学的有效性到生成性,最后到校本研究的三种基本类型,每一讲都是娓娓而谈,如清泉流入我的心田。余教授运用生动的案例把有效教学深奥理论化解成让教师能接受的十讲内容,引导教师如何从目前的无效、低效课堂到有效、高效课堂的发展,确实值得大家思考。现结合自己多年教学经验和余文森教授《有效教学十讲》,写下几点体会,起抛砖引玉,供老师们参考。

  1.建立和谐*等的师生关系是搞好有效教学的前提。

  要努力让良好的师生关系成为促进合作、激励创新的催化剂,建立和谐*等的师生关系产搞好有效教学的前提。作为一名教师,要尽量接近学生,要让学生成为你的朋友而不是对手。教师不要感觉自己高高在上,把自己当成一个看管犯人的警察或专逮老鼠的猫,要让学生喜欢你的课堂,要用同理心和学生进行交谈(《师生间的沟通艺术》),要看到学生的长处,包容学生的缺点,建立和谐*等的师生关系。

  2.构建有效课堂教学模式是提高课堂效益的关键。

  由于不同学科在构建有效课堂模式的时候会因为学科特点的不同而有所不同。因此,针对不同学科要构建不同的课堂教学模式。比如在历史与社会课堂教学中,我们可以运用“问题导引三段论”课堂教学模式来引导来开展课堂教学,首先是运用各种媒介与手段创设问题情境,比如运用时政评论问题方式导入,提出与课堂教学相关问题。其次是学生根据课堂教学问题,开展自学生疑、合作探究、解决问题。最后是教师解疑答疑,学生精练巩固阶段。

  3.采用多种教学方法是提高有效课堂教学的途径。

  教师在课堂教学过程中要运用多种教学方法,充分调动学生积极性和主动性。当学生处于依靠教师的学习阶段时,必须先教后学,边教边学,教是为了不教。“洋思模式”、“杜朗口模式”就是“先学后教”的典型课改实验,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少讲,讲就有针对性,学生多练习,练就要有效性。练习一定要经过教师的经过精心的设计与准备,单一追求多讲与题海式的多练都不是完美的,要把时间适当的还给学生,要想使学生有收获,就必须让学生的脑子动起来。现在包办式的教师不给学生时间课前预习,他们认为现在上课要讲的东西太多,教学

  任务完不成,教学进度赶不快,讲练习的时间太少,就加班加点,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不但没调动起来,反而学生们产生的厌学心理。我觉得教师应通过调查研究先了解学情,急学生之所急,想学生之所想,适当的讲与练,象我们生活中的主食与副食一样合理搭配,定能收到好的效果。 4.布置有效作业是提高有效课堂教学的保障。

  现在的学生课业负担实在太重了,因此教师要“减负”,只有“减负”才能“提质”。按照余文森教授提出的就是时间、结果和体验是考量学生有效学习的三个重要指标,保障有效课堂教学检测结果。有效课堂过程是精彩的,结果同样是重要的。

  教师布置作业时要做到:精选、先做、全批、及时反馈,对学生经常容易做错的题目要汇编“错题集”。学生做好作业是想当重要,很多学生做作业不认真,认为做作业就是为了向老师们交差,应付老师的检查(持有这种心理的学生学习成绩差的居多),学生间互相抄袭作业是常有的事。因此教师要不停的给学生灌输做作业的思想,让学生们知道,不经过深入研究每一题而盲目乱写的做作业就是浪费时间。学生的作业要经过自己认真思考,只有这样确定的每一个答案,才是有意义的,要本着对自己认真负责的态度去完成,要经过自己深思熟虑、最后工工整整的书写;所写的答案能横向和自身比较,纵向和他人挑战的经过自己大脑认真确定的答案,把作业中涉及的知识点弄清,要能给他人讲解。

  总之,新课改的形势下,要提高课堂教学效率,教师要发挥教师主导作用和学生主休作用,以学定教,通过多种教学方法,以教导学,启发学生的思维,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只有这样才能切实有效地提高课堂的效率

《有效教学十讲》心得体会7

  读了《有效教学十讲》一书,真的让我从中领会了许多知识,让我获得了许多感悟。读完后,我发现自己的心灵得到了净化;人格得到了完善;理念实现了飞跃。

  什么是有效的教学呢?既促进学生发展又促进教师自我成长的教学,才是有效的教学。

  (一)“先学后教”——以学定教

  当学生已经能够阅读教材和思考的时候,也就是进入“相对独立”和“基本独立”学习阶段的时候,要先让他们自己去阅读和思考。当然,这时只靠学生自己读书和还不能解决全部问题,所以,教师的教学依然是重要的,但是,教师一定要针对学生独立学习中提出和存在的问题进行教学,这就是教学的针对性。没有针对性的教学就是一般化的教学,一般化的教学是低效的,甚至是无效的教学。需要强调的是,在针对学生独立学习中存在的问题进行教学的时候,教师也不是包办代替,而是要继续注重发挥学生学习潜能和学生的集体智慧。

  这条规律告诉我们:当学生处于相对独立和基本独立的学习阶段,具有一定的独立学习能力的时候,必须先学后教。这是教学的一条规则、规律,而不是一种可以采用也可以不采用的方式、方法。

  我们来看几个以“先学后教”为教学理念和教学特征的著名教改实验:

  1.尝试教学:“先练后讲,先试后导。”尝试教学简单地说,不是教师先讲,而是让学生在旧知的基础上先尝试练习,在尝试过程中教师再进行有针对性的讲解。

  它的教学基本程序可分为五步:

  一、出示尝试题;

  二、自学课本;

  三、尝试练习;

  四、学生讨论;

  五、教师讲解。

  2.洋思模式:“先学后教,当堂训练。”

  课堂教学分以下五个环节:

  一、出示这堂课的学习目标和自学要求;

  二、学生根据自学要求自学,教师巡视并发现学生自学中的问题;

  三、学生汇报自学结果,在汇报时,“后进生”有优先权;

  四、纠正、讨论、指导自学结果;

  五、学生当堂完成作业,教师当堂批改作业。

  3.卢仲衡老师指导的“自学辅导教学”。其主要的步骤有五个:

  第一,启发。就是提示当天学习的重点和难点。

  第二,阅读。就是学生自己阅读课本。

  第三,练习。既然读懂了课本,就可以做相关的练习题。

  第四,评议。就是当时知道结果。这一步很重要,做了练习之后,让学生当场核对或订正答案。

  第五,小结。教师下课之前总结这节课的学习内容。

  我国著名的教学论专家江山野先生,依据教学是一种变动的、动态的观点,把教学分成五个阶段,第一个阶段叫“完全依靠教师阶段”;第二个阶段叫“基本依靠教师阶段”;第三个阶段叫“相对独立阶段”;第四个阶段叫“基本独立阶段”;第五个阶段叫“完全独立阶段”。

  按照江山野先生的观点,到了高中,学生就进入了“基本独立阶段”。学生能基本看懂教材的内容,即使基础比较差的学生,可能要多看几遍,但是总归能看懂80%。这时候需要老师教的也就是20%,如果老师要硬教100%,那么学生的80%的独立能力就要丧失,老师的教就不是促进学生的发展,而会阻碍学生的发展。这就是无效的教。我们的教学就要立足于现有发展区,针对最近发展区的问题来展开,这样的教学才会促进发展。我们的教学要瞄准、针对这个发展区,通过教学把最近发展区转化为现有发展区,把不会的变成会的,把不能的转化为能的。

  (二)“温故知新”——学会了才有兴趣

  一切教学都必须从学生实际出发,根据学是的原有知识状况进行教学。这也是教学的一条规则、规律,而不是教学的一种方式、方法。泛泛来谈,这条规律似乎涵盖了前两条规律的内涵,但是,我们在这里要特别强调它的独特内涵和意蕴。美国著名教育心理学家奥苏伯尔曾经提出这样的命题:“如果我不得不将所有的教育心理学原理还原为一句话的话,我将会说,影响学习的最重要因素是学生已经知道了什么,根据学生原有的知识状况进行教学。”

  这条规律告诉我们,新知识的教学必须基于学生的原有知识,所谓温故知新。没有“故”哪儿来“新”?这就是说,学生对新知识的学习是以旧知识为基础的,新知要么是在旧知识的基础上引申和发展起来的,要么是在旧知的基础上增加新的内容,或由旧知重新组织转化而成的。

  写到这里,我又想到了这本书的名字,那么对于我们一线教师来说,有效教学最简单的理解就是不仅让学生学的轻松,老师教的轻松,而且教学效果好。一句话就是又好又快地提高教学质量。

  从有效教学走向优质教学,也就意味着教师从一般教师走向优秀教师;从普通教师走向教学名师;从经验型教师走向专家型教师。任何课程改革、教学改革都是对优秀教师、教学名师、专家型教师的呼唤!

《有效教学十讲》心得体会8

  在第xx个教师节这天,教育局长为我们送来了精神食粮——余文森教授的《有效教学十讲》。

  作为教师,我们理当好好学习这本书。学校开展了“读局长赠书,思有效教学”读书活动,我利用空闲时间认真阅读了《有效教学十讲》一书,并与教学实践相结合,反思自己教学中存在的不足,思索如何将理论转化为具体的教学实际行动。

  整本书有十讲,分别是:教学的有效性、教学的生成性、三维目标、教学情境、教学关系、有效教学的三条铁律、新课程教学改革成绩与问题反思、新课程学习方式的基本特性、校本教研的三个基本要素以及校本教研的三种基本类型。这本书是余文森教授二十几年来对课堂教学观察、思考所积淀下来的智慧结晶,他从我们的实际教学生活出发,以“对人的成全”为内在尺度,通过对课堂教学耐心、细致的省察,通过生动的小案例,见微知著,道出许多启人心智的关于有效教学的独特见解,展示了精彩的理论依据,为教师怎样经营好课堂提供了大量的教学策略。

  教学的有效性是本书的主题,把教学的有效性摆在第一讲,勿庸置疑,教学有效性是教育、教学改革的共同追求。教师追求教学的有效性就应该像我们每个人追求幸福一样。为什么要有效教学?余文森教授在书中写到:“我想一个高明的校领导、一个了不起的老师,应该考虑到这一点:你不能占据学生学习的全部时间,一定要‘*儿童’!”“我们的学校课程学习时间已经挤占了学生的所有课外学习的时间,学生几乎没有个性化的学习!如果所有的孩子掌握的知识都是一摸一样的,这绝对是国家的灾难!”苏霍姆林斯基在《给教师的一百条建议》中也提到“明智的、善于思考的教师只有在课堂中有效教学,才能为学生赢得更多的自由时间”。所以作为一名老师应该努力告别无效、低效的课堂,不能以抢占学生的时间来达到提高教学质量的目的,应构建有效的课堂。

  对于有效教学,余教授还提出了三条“铁律”第一条铁律,就是“先学后教”,他指出要以学定教。他强调的是学生是独立的个体,有独立学习的能力,教师不能包办代替。第二条铁律,就是“先教后学”,以教导学。余文森教授指出在学生没有独立学习的能力时,要先教后学,或是边教边学。这里的教不只是教给学生知识,更多的是教给学生学习的方法。培养学生如何学习,如何思考,如何在课文中获取信息。这样也就培养了学生独立获取知识的能力。第三条铁律,就是“温故而知新”,余文森教授说学会了才有兴趣,所以“温故”是很重要的一个环节。教师指导学生系统的梳理知识,把已掌握的知识建构成新的知识体系,例如,在英语教学中,单词与词汇的梳理尤其重要,让学生自己归纳总结,建构成知识网,学生记忆更快,更牢固。

  总之,如何有效的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需要很多策略的相互渗透和相互使用,在不同的教学内容下需要教师智慧的、合理的采用相应的策略,这也是一个艰巨的过程。因此,需要我们不断地探索,及时调整教学模式。

  其实学习是如此,我们的工作更是如此。相同的工作量,在保证质量的同时用最短的时间去完成,那么在完成时,你就会非常快乐。这就是“有效、高效”!安排好时间,争取在最短的时间内完成最高质量的工作,或者学习到更多的知识,或者技能得到更好地训练,这才是有效。

《有效教学十讲》心得体会9

  师生关系对教学的影响到底有多大?在师生这一教学关系师、生各起什么作用?如何建立有效的师生共同发展的教学关系?带着这些问题翻开余文森教授著的《有效教学十讲》书本,觉得收获不少。

  文中用了著名教学论专家江山野先生观点,概括了学生具备的两个非常重要的心理特性:第一个是“向师性”,第二个是独特性,其中“向师性”是学生的本质属性。学生的“向师性”心理为教师的教育教学活动提供了有利条件,只要教师不是有意无意的在学生中降低在学生中的威信,教师在学生中的地位永远是高大的。因此,作为教师,必须做到以身作则,教师对学生要尊重、关心,努力帮助他们,不辜负学生对自己的依赖和期望,使师生间建立起深厚的情谊。这样,才能树立在学生中的威信,充分发挥学生向师性的作用,有助于提高学生的学习热情,更好的配合教师的教学活动。当然过分强调向师性,有时会僵化学生的思维。作为教师,不能惧怕学生的独立性,不能代替学生感知和分析。教师必须非常珍视学生的"独立性“并给以合适的引导。塑造出一个个有独立性个体的学生。为此,教师的教育教学工作既要以学生的向师性为基础,又要以学生的独立性为导向。正确地认识和对待学生的向师性和独立性及其两者的关系是取得良好教育教学效果的基本保证。

  文中引用了美国教育心理学家古诺特博士一段话,来阐述教师态度对学生影响的重要性。学校是学生生活的第二家庭,在学生眼里,教师具有无可怀疑的威信,教师是一切美好事物的化身和可供效仿的榜样,教师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教师的言行、对每一个现象的态度,都通过这样或那样的方式,对学生的各个方面产生影响。因此,作为教师不仅要在自己讲授的课程中学识渊博、循循善诱,更要通过言传身教,通过榜样、无言的力量教给学生做人的道理。教师要以自己健康的价值观、高尚的道德情操和走在时代前列的学识来感化学生。让我们更好地审视自己的态度行为,从*时的细节做起,做一个对学生成长有帮助的教师。

  文中再次引用著名教学论专家江山野先生用动态的观点来阐述教学关系,这是论述教学关系的精髓。根据这一观点,学生在校学习的过程也是渐进的,学习某一章节往往也要经历几个阶段。每个教学阶段对教学方式方法也要遵循一定规律:如开始阶段教学方式可教一点,学一点,练一点;最后阶段的教学方式可完全由学生自学。教师运用的教学方式和方法符合或超前于教学过程的发展阶段和学生的学习能力,否则就会严重阻碍教学阶段的发展和学习能力的发展。

  文中提出一种能促进师生共同发展的有效手段“对话”。“对话”能使学生的全部潜能在对话关系中得以释放和发展,有助于学生个性的健全成长;“对话”可以恢复教育的人本主义性质,有利于人性的升华,有助于防止教育的异化现象;“对话”有利于人们在交往中形成一种不同于传统的二元对立思维方式和对话意识。对话教学的前提是师生*等和教学民主,离开了生命体的*等,离开了民主的教学氛围,就不能实现真正的对话教学。要实现真正意义上的对话,教师必须学会倾听、欣赏、评价——架起师生*等对话的桥梁。

  总之,教师要根据学生基本心理特性来建立师生共同发展的教学关系。要以良好的师德师风和崇高的敬业精神来教育和影响学生,要根据不同的学习阶段来选择适应于学生学习能力的教学方式方法来组织教学,要利用“对话”等有效教学手段促进学生个性的成长和良好思维品质的形成。只有这样才能在实际教学中建立师生共同发展的教学关系,促进师生共同发展。

《有效教学十讲》心得体会10

  通过学习《有效教学十讲》理论,感触极深。那么如何进行有效教学呢?

  在信息与科技迅猛发展的教育时代,“一对一”数字化改变了传统的教学模式;课堂从单一的学习环境转变为课堂、网络、社会全空间学习环境;从单一课本逐渐转变为学习资源网络化、数字化、多媒体化。在小学教学目标、教学设计、教学策略、教与学的评价以及学生的个性化学习等方面,“一对一”数字化对其起到很好的优化作用。

  1、语言知识的优化:

  借助动画游戏帮助学生复习和巩固语言知识。

  借助学生感兴趣的游戏复习已习得的字词,激发了学生学习兴趣,学生在自主参与游戏的同时,有效地复习了他们曾经学习过的字词。

  2、语言技能的优化:

  通过各种有趣、实用、轻松、活泼的活动,让学生体验用语言表达和交流的乐趣。通过设置让学生“猜动物谜语”的游戏活动模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整节课教学环节清晰,关注学生的信息量,利用电脑,加强学生之间的合作学习及教师的引导作用。因此课堂显得活泼有趣,学生学得开心,教师教得愉悦。

  3、学习策略的优化:

  利用听、说、游戏、小组合作等灵活实用的学习方式,使学生摆脱枯燥的学习氛围,积极参与到各种学习活动中。教师设计与课文密切相关的练习题,请学生利用已经习得的知识进行正确的选择。学生在这个学习活动中不但提高了认读能力,更提高了理解能力,真正做到了学以致用。

  4、情感态度:

  学生在丰富的教学活动中显示出对学习的极大兴趣,体验学习的过程和收获的快乐,并能够自主学习。学生有了电脑,学生可以自己利用教师提供的语音素材纠正读音,也可以浏览网页,学生们觉得它们真是学习的好帮手。

  5、文化与文化意识:

  教学活动中有意识地让学生探究各个国家文化传统方面某些特点从而培养他们对多元文化的认识和理解,激发他们的爱国热情和了解世界的热情。

  同时充分利用丰富的教学资源,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和自主学习的动力。在课堂教学中使用儿童在线中的游戏资源,让学生自主参与到游戏之中,培养学生自主探究的能力。课堂练习形式多样化,学生更深入理解学习内容。充分利用网络教室的软件,让学生积累资源,相互交流。在教学中很多学生难以理解的问题可以比较直观、形象地展现在学生面前,便于学生理解和接受。往往在课堂枯燥的讲授,学生毫无兴趣,在教学环境中,通过动画、图形、声音的演示,加上教师深入浅出的讲解,学生会在不知不觉中学到知识。如教学《花钟》一课时,可配合电教媒体,让学生在优美的音乐声中欣赏各种鲜花,进一步帮助学生理解课文内容,深入领会课文的意境。通过这样的电化教育,不仅使学生的心灵与作者得到了沟通。还缩短了学生与课文的心理距离,便于学生在学习课文内容时产生丰富的联想,以培养学生的记忆想象力。有效突破教学难点,让学生更准确地理解所学知识。

  总之“一对一”数字化教学对教学模式的创新必将成为未来教育的发展方向。一对一数字化学习将从根本上引发教学模式的变革,也为优化教学提供了一个全新的教学*台。作为面向未来的现代教育,要求我们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终生学习的意识和能力,培养他们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以适应教育内涵的发展、适应教育未来的发展、适应人未来的发展。


《有效教学十讲》读书心得3篇(扩展2)

——《有效教学十讲》心得体会10篇

《有效教学十讲》心得体会1

  余教授的思路清晰,语言到位,从教学的有效性、生成性、三维目标、教学情境、教学关系、有效教学的三条“铁律”、新课程教学改革成绩与问题反思等十个大的方面阐述了教学的有效性是什么?怎么达到有效的目标?以及在探索有效教学的过程中取得的成绩与出现的问题、遇到的困难与反思。

  “简单地说,对话是师生基于互相尊重、信任和*等的立场,通过言谈、倾听而进行的双向沟通、共同学习的过程,这是对‘对话’的一个基本定位。”

  在新课程背景下,对话、特别是师生之间的对话成为教学活动开展的最主要的方式之一。特别是对语文教学来说,语文学科担负的任务是通过言语的交流掌握知识、培养能力,发展个性,教学实践中接触相当多的课文是文学作品,这些作品运用的是形象化的“描写性语言”,这种语言不能像学术论文的“解释性语言”那样精确,其意义往往不固定,有待于读者运用自己的经验和想像去创造,去加深认识和理解文学作品,因此语文课堂中的师生对话具有特别的重要地位。可以说语文课堂中对话的开展是否充分、有效直接决定了语文教学是否有效。因此具体地探讨这个问题是有其积极意义的。

  但是对照余文森教授对于“对话”的界定,许多时候我们语文课堂上的对话并不是一种真正的对话,而是一种“伪对话”,甚至可以称之为“训话”或者“诱导谈话”或者“审问”,因此也很难称之为“对话”而期待它带来语文教学的"良好效果。

  在读书的过程中,我觉得余教授的一些观点和看法帮我解决了许多问题,也引发了我的一些思考:比如要想课堂有效就必须得优化课的诸要素。我觉得要优化课堂诸要素首先要从老师入手,其次才是学生的配合。

  而面对教学预设的封闭性与对话开放性之间的矛盾,余文森教授也指出了解决之道“不是把心思放在教材、教参和教案上,而是放在观察学生、倾听学生、发现学生并与学生的积极互动上”;“在教学前进行反思,把以前的生成纳入现有的预设范围,拓宽预设的可能性;在课堂中进行反思,及时调整、改变和充实预设,使预设不断完善;在课后进行反思,对课堂教学进行回顾、批判,总结和提炼有效的预设和生成,明确课堂教学改革的方向和措施”。综合以上两点,处理教学预设和对话的开放性的矛盾的最好方法是充分了解学生,在备课、上课的过程中突出强调生本意识,一切都以学生的发展为出发点和最终目标;其次要充分重视反思,拓宽预设的思路,要意识到很多时候在课堂教学中感到局限,不是因为预设太多,恰恰是因为预设不够,没有充分地考虑到教学过程中特别是对话过程中可能出现情境。只有在教学中注意这两点,才能为对话留出充分的空间,才能让对话在真实的情境中充分地开展,最终达成师生之间的和谐和默契,最大程度地挖掘对话的意义,实现有效的教学。

《有效教学十讲》心得体会2

  《有效教学十讲》是余文森教授的新作。因为小学语文学科工作室正在进行福州市基础教育课题新课程小学语文课堂有效教学策略的实践研究,为了让课题组成员能拥有相应的理论知识,能更好地实施课题研究,取得一定的研究成果,我决定带领大家开始有关有效教学的理论学习。《有效教学十讲》是推荐大家读的第一本专著。

  初读《有效教学十讲》,对文中所提到的新课程有效教学的成绩与问题深有同感,对新课程改革带来的变化的认识感同身受,于是,有了第二遍细读的愿望。品味之后发现,自己对有效教学的认识有了更多的理解,以下是众多感受中的一部分:

  过玉米地的启示

  什么是有效教学?这是一个古老的话题,但新课程赋予有效教学新的含义。余教授讲的过玉米地的故事,形象生动地阐释了这个问题。

  在过玉米地的比赛中,有的的人跑得最快,先到目的地,但两手空空,一个玉米棒都没有掰到;有的人掰了很多玉米,但走得太慢,花费了大量的时间;有的人跑得快,也掰得多,但浑身是伤;还有的人,既跑得快,又掰得多,还没受伤,所以感觉很快乐。在这些穿越玉米地掰玉米的人中,谁是最有收获的?第一个人跑得快却一无所获;第二个人得到的多,却很费时;第三个人跑得快,获得多,可伤了身体,代价也很重;第四个人跑得快,得到的多,还很快乐。答案很明显,最后一个是也。

  过玉米地掰玉米的结果是以是否跑得快、掰得多、不受伤且快乐几项指标综合衡量的,最后一个过玉米地的人才是最有效的。那么教学呢?教学是否也要考虑学习的速度、获得的结果和学习的过程各项指标呢?很明显,无所获的学习,无论多么快乐,是不能称为有效的,因为获得知识是学习的第一要务;花费大量时间获得的知识是低效的,因为它往往以牺牲学生大量的休息时间为代价,以牺牲学生的身心健康为代价获取知识的做法是得不偿失的;被看做是一种沉重负担的学习不但无趣,还随时会终止的,现在的很多孩子一旦考上大学,便再也没有学习的热望,为完成学业而欢呼雀跃的人不是少数的,因为,他们认为学习的痛苦是难以言喻的,解脱的办法就是不再痛苦地学习。这样的学习因为没有乐趣,也就没有了生命力,是过早夭折的。因此,有效教学不得不考虑获得知识的时间、结果和过程三个要素,速度、结果和体验是有效教学的三个关键指标。

  有一定的速度,获得必须的结果,在学习过程中获得充分的体验,是考量新课程有效教学的综合指标。

《有效教学十讲》心得体会3

  “有效教学”是课程改革深入推进过程中,伴随着课堂低效、无效问题而被提出的重要命题。空闲时间我认真学习了余文森教授的《有效教学十讲》。书中关于课堂有效教学,余教授从理论和实践层面上为老师们进行剖析和策略指导,感受颇多。可以说,当下提升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是深化课堂教学改革的关键和根本要求。如何构建有效课堂?如何打造“有效课堂”?有效课堂教师应该关注什么?结合余文森教授的《有效教学十讲》,下面就谈谈我的一点感悟:

  一、要认真备课,精心设计课堂教学。

  每一堂教学效果良好的课都来缘教师的认真备课。在实施新课程的实践中,我们较多的关注了教学方式方法等课堂形式上的改进,而相应的忽视了对教材和学生的研究。从《有效教学十讲》中我明白了学生获得知识,主要在课堂教学,而课堂教学质量的高低,关键在于备课。要提高小学语文的课堂教学质量,必须改进现行备课形式,着力提高备课的实效性。

  首先是紧抓落实课前预习。我在学生预习的时候,有严格的规定,设计了预习卡,包括以下几个方面的内容:①字(包括生字和多音字的读音,组词,辨析形近字等),②词语(抄写,理解,成语的收集等),③自己感悟最深的重点句子或者段落(包括修辞句,含义深刻的句子,精彩的描写等),④初读感悟,⑤还有哪些不理解的地方(即提出几个问题)。这些内容看似繁杂,可是,它可以迫使学生去静心读书,达到真正意义上的预习。这些就是我每天晚上的家庭作业,每天一课。这样学生学校的效率就提高了。

  制定有效的教学目标,是实施课堂教学有效性的前提。有效的语文课堂教学就必须具备有效的教学目标,而有效的教学目标的设计首先就是准确和明确。目标的制定既要重视学生对语文知识的适度掌握,更要重视培养学生的语文运用能力以及创新思维能力。其次,目标的制定要有一定的层次。可以根据学生认知结构、学习动机等差异,制定不同层次的教学目标。如:在为《大自然的文字》第二课时设计教学目标时,可以这样定位:①通过各种方式的朗读训练,使学生能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在读中体会大自然的奥秘和情趣。②把自己已掌握的课文中读懂大自然文字的方法教给大家,学习课文还未掌握的大自然文字,培养学生留心观察事物的意识。③学有余力的同学可以通过拓展了解更多大自然的文字。目标的表达准确、清晰,对不同的学生有着不同层次的要求,更重要的是尊重学生的主体,从学生已有的基础出发。这样的教学目标设计得就比较人性化。

  要想使课堂真正有效,设计精益求精的课堂练习是教师课前必备的环节。因此,对于教师来说,就必须要精心设计预习作业,而且要紧紧围绕课堂教学目标来设计。通常第一课时,老师在课堂上都要检查生字词的预习情况,然后再进行整体感知。那么,我们在布置预习作业的时候就可以将以上两项内容布置下去。到了课堂上,我们就可以利用课件来进行独立作业。以这样的方式来落实生字词,不仅节省时间,而且效率很高。另外,由于我们已经将课堂上要讲的内容作为预习作业布置下去了,那么我们在课堂上讲课的速度必然加快,效率就自然提高了。另外,就课堂上的重点和难

  点,我们还可以把它们设计成课堂练习,让学生在课上进行有针对性的复习和巩固。对此,我觉得在第二课时前,还是要采取独立作业的方式去进行必要的检查。这样,我们可以让学生预习有目标,复习有目标。而不至于让作业仅仅成为一种习惯,流于形式。这样,我们课堂教学的目标明确,学生的课后学习有目标,检查又环环相扣,教学的效率自然就得到提高了。

  二、要以学生为本,用真爱构筑课堂

  新一轮课程改革最主要的原则就是要在教学全过程中真正贯彻“民主和谐”、“师生*等”的教育思想。成功的课堂教学应该是学生能够不断的获得美好的心灵体验。引用余教授的话:“成功的体验是一种巨大的情绪力量,它可以促进学生好好学习的愿望。”课堂中教师应努力创设一种“以人为本”,以学生为中心的课堂环境,营造一种尊重学生的观点、问题,鼓励学生提问、概括、假设和陈述的课堂氛围,高度鼓励和评价学生的积极参与。从《有效教学十讲》中明白了我今后更要努力实现课堂教学从观念到行为的转变,改变以往以单纯传授知识为手段的做法,对学生的感情、态度、价值观给予更大的关注,创造一种别具一格的教学模式,才能使自己的课堂更富人性化,才能从真正意义上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三、课堂有效教学应深入优化教学环节,加强有序课堂的有效教学管理。

  在有限的40分钟内采用有效的教学策略把教学设计付诸实施,从而获得最大的教学成效。有的教师对一堂课的环节安排缺乏缺乏合理的安排,有的课堂环节的密度过大,有的前松后紧,没有较好地把握学生注意力、接受度,使课堂教学效率下降。因此在时间管理上,我们应坚持时间效益观,最大限度地减少时间的损耗。优化教学过程,保持适度信息,讲在该讲时,放在该放时,综合考虑提高教学有效性的各种因素,尤其是提高学生的专注率。

  优化教学情境,激发兴趣是实施课堂教学有效性的先锋。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要想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就必须建立在学生的兴趣之上。有兴趣的学习不仅能使学生全神贯注,积极思考,甚至达到废寝忘食的境地。在“智力发展最佳状态”中学习,才能使学生获取更多的有效知识。所以教学中我千方百计地调动学生强烈的求知欲望和学习热情,带着兴趣学习是教学的一个最简单的有效法则。在教学实际中,可根据教材内容选择性地组织一些活动来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如教学《负荆请罪》这一课时,可在班上组织分角色表演课文,先在每个小组练习,然后全班学生参加,你喜欢哪个角色,你就演哪个角色,一次一次进行交换,使每个孩子对课文内容都有了了解,并通过自己的朗读表演理解了课文内容,无需教师在课堂上进行逐句逐段地分析课文内容了。

  关注课堂生成,及时调整预设。(1)将教学内容进行适当的删减,增加,改换。即根据学生实际对教材内容进行适当的处理。(2)将教学环节提前或者移后。(3)给学生搭桥引路,让学生顺利的说下去。在学生发言遇到困难时,教师要想办法给予帮助,引导,让其顺利的达成目标,生成精彩。另外,对学生的课堂评价要有针对性,讲求实效。在课堂教学中,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教师只是学生学习的指导者,及时调整了预设,学生的学习情况就协调了,就促进学生的学习进程,这样学生的主动参与性明显,课堂教学就变得有效。

  四、课堂有效教学需要反思和探究。

  有效课堂教学需要教师将教学实践和反思紧密结合。课堂教学是一门缺憾的艺术,无论是行家里手,还是年轻教师,在各自的认识层面上都会发现不足,都会留有遗憾因此我们就要具备一种反思的意识。看完《有效教学十讲》后我明白了应该留有足够的空间与时间,让自己像过电影似的再现课堂教学的情景,及时捕捉问题,记下得失。不断地反思自己的日常教学行为:我的教学有效吗,什么样的教学才是有效的,有没有比我更好的教学?如果不及时反思,很多感觉稍纵即逝,在今后的课堂教学中还会出现类似的问题,直接影响到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我认为 我们要像不断地提高自己的专业知识素养一样不断地提高我们的职业道德和社会责任感。我国传统文化中注重道德的君子,一日三省其身。教师也要像儒家文化中的君子一样,为了自己的事业和信仰,一日三省其身。

  教学的有效性是教学的生命,教学的有效性问题是教学研究的一个永恒课题。看完了《有效教学十讲》我受益匪浅。在教学的过程,我一定要好好总结自己的教学方式、方法,用更好的教学方式、方法来完善自己的不足,同时我还要加强教育教学理论的系统学习,把我们的教学过程用科学的理论作为指导。要不断加强学习,特别教育教学理论上的学习,争取在学科教研方面有所发展,在备课、上课、作业等各个环节上下功夫,在专业发展上下功夫,真正提高教育的教学水*和专业素质。

《有效教学十讲》心得体会4

  英语教学需要注重情境的创设和新知的导入,创设情境有助于让学生更自然愉快地学习新知识,记得也更牢固。同时,如果创设的情境与学生的生活结合起来,会更贴近学生生活,学生也更易于接受和掌握。情境可以再现书本知识,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唤起学生的求知欲。余教授有个生动的比喻:情境之于知识,犹如汤之于盐,盐需要溶入汤中才能被吸收,知识也需要融入情境之中,才能显示出活力和美感,才容易被学生理解、消化、吸收。情境犹如桥梁,有了这座桥梁,学生更容易理解形象或抽象的知识,易于内化。此外,情境也使得学习更富有乐趣,学生更喜爱在情境中学习。

  如何创造情境呢?余教授归纳了一下五点:

  一、基于生活,注重联系学生现实生活的经验。教育即生活,生活即教育。

  二、注重形象性,情境能丰富学生的感性认识,并促进感性向理性认识的转化。

  三、体现科学性,进口教学内容并凸现教学重点。

  四、内含问题的情境能有效地激发学生的思考。

  五、融入情感,教学也是为了育人,需要动之以情。教学的艺术在于激励、唤起和鼓舞。

  下面我就以我曾经上的一节课设计的情境为例。情境教学需要满足“以学为中心”教学理念的要求。只有学生充分理解并内化教学内容,才能促进学生自身能力的发展。这篇文章包含了三十多个新单词,教学难度比较大,我通过单词英文释义、同义词、猜测、对比以及结合图片等方式来让学生体会单词的含义。在教名词时,我采用了单词英文释义法。例如,“cover”是指“somewhere to live”而“wildlife”是指“wild plants and wild animals”。在教动词时,我采用了同义词解释法。比如,“record”是指“write down”,“describe”是指“tell us what the birds like”。还根据上下文的句子情境引导学生猜测“provide”是指“give”,“prevent”是指“stop”。在教连词时,我采用了情境对比法。比如,在教学“while”时,我将“Many birds live in Zhalong all year round.”和“Some go there only for a short stay.”两个句子进行对比,让学生体会到连词“while”表示对比。在教学“moreover”时,我让学生找出两个问题,让学生感受“moreover”的位置是在第二个问题前,表示递进。在阅读教学中引导学生关注连词,可以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句与句之间的逻辑关系,更有助于理解文章。我还通过向学生呈现鹤在白天活跃的图片向学生展示了active这个词的样态。

  余教授说,自我反思是“留一只眼睛看自己”。教师也需要学会反思回顾,否则永远也无法实现自我发展和真正超越。自我反思最关键的是查找自己的不足之处,分析原因并思考如何改进。此外,记录学生学习中遇到的困难的存在的问题也有助于帮助学生寻求解决问题的方法,有利于改进教学,提高教学质量。

《有效教学十讲》心得体会5

  师生关系对教学的影响到底有多大?在师生这一教学关系师、生各起什么作用?如何建立有效的师生共同发展的教学关系?带着这些问题翻开余文森教授著的《有效教学十讲》书本,觉得收获不少。

  文中用了著名教学论专家江山野先生观点,概括了学生具备的两个非常重要的心理特性:第一个是“向师性”,第二个是独特性,其中“向师性”是学生的本质属性。学生的“向师性”心理为教师的教育教学活动提供了有利条件,只要教师不是有意无意的在学生中降低在学生中的威信,教师在学生中的地位永远是高大的。因此,作为教师,必须做到以身作则,教师对学生要尊重、关心,努力帮助他们,不辜负学生对自己的依赖和期望,使师生间建立起深厚的情谊。这样,才能树立在学生中的威信,充分发挥学生向师性的作用,有助于提高学生的学习热情,更好的配合教师的教学活动。当然过分强调向师性,有时会僵化学生的思维。作为教师,不能惧怕学生的独立性,不能代替学生感知和分析。教师必须非常珍视学生的"独立性“并给以合适的引导。塑造出一个个有独立性个体的学生。为此,教师的教育教学工作既要以学生的向师性为基础,又要以学生的独立性为导向。正确地认识和对待学生的向师性和独立性及其两者的关系是取得良好教育教学效果的基本保证。

  文中引用了美国教育心理学家古诺特博士一段话,来阐述教师态度对学生影响的重要性。学校是学生生活的第二家庭,在学生眼里,教师具有无可怀疑的威信,教师是一切美好事物的化身和可供效仿的榜样,教师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教师的言行、对每一个现象的态度,都通过这样或那样的方式,对学生的各个方面产生影响。因此,作为教师不仅要在自己讲授的课程中学识渊博、循循善诱,更要通过言传身教,通过榜样、无言的力量教给学生做人的道理。教师要以自己健康的价值观、高尚的道德情操和走在时代前列的学识来感化学生。让我们更好地审视自己的态度行为,从*时的细节做起,做一个对学生成长有帮助的教师。

  文中再次引用著名教学论专家江山野先生用动态的观点来阐述教学关系,这是论述教学关系的精髓。根据这一观点,学生在校学习的过程也是渐进的,学习某一章节往往也要经历几个阶段。每个教学阶段对教学方式方法也要遵循一定规律:如开始阶段教学方式可教一点,学一点,练一点;最后阶段的教学方式可完全由学生自学。教师运用的教学方式和方法符合或超前于教学过程的发展阶段和学生的学习能力,否则就会严重阻碍教学阶段的发展和学习能力的发展。

  文中提出一种能促进师生共同发展的有效手段“对话”。“对话”能使学生的全部潜能在对话关系中得以释放和发展,有助于学生个性的健全成长;“对话”可以恢复教育的人本主义性质,有利于人性的升华,有助于防止教育的异化现象;“对话”有利于人们在交往中形成一种不同于传统的二元对立思维方式和对话意识。对话教学的前提是师生*等和教学民主,离开了生命体的*等,离开了民主的教学氛围,就不能实现真正的对话教学。要实现真正意义上的对话,教师必须学会倾听、欣赏、评价——架起师生*等对话的桥梁。

  总之,教师要根据学生基本心理特性来建立师生共同发展的教学关系。要以良好的师德师风和崇高的敬业精神来教育和影响学生,要根据不同的学习阶段来选择适应于学生学习能力的教学方式方法来组织教学,要利用“对话”等有效教学手段促进学生个性的成长和良好思维品质的形成。只有这样才能在实际教学中建立师生共同发展的教学关系,促进师生共同发展。

《有效教学十讲》心得体会6

  在第五讲《教学关系之为什么要提倡和强调对话》里有这么一段话:“简单地说,对话是师生基于互相尊重、信任和*等的立场,通过言谈、倾听而进行的双向沟通、共同学习的过程,这是对‘对话’的一个基本定位。”

  对照余文森教授对于“对话”的界定,许多时候我们语文课堂上的对话并不是一种真正的对话,而是一种“伪对话”,甚至可以称之为“训话”或者“诱导谈话”或者“审问”,因此也很难称之为“对话”而期待它带来语文教学的良好效果。

  之所以说很多课堂上的对话不是真正的教学意义上的对话,而是一种“训话”,首先是因为一些课堂对话的开展并不是基于*等的对话,而正如余文森教授强调的:“对话作为一种教育精神,它强调师生人格的*等”;“对话作为一种认识方式,它强调师生间、学生间动态的信息交流,通过信息交流实现师生互动、互相沟通、互相影响、互相补充”;“对学生而言,对话意味着心态的开放、主体性的凸显、个性的彰显、创造性的*;对教师而言,对话意味着上课不是传授知识,而是一起分享理解,上课不是无谓的牺牲和时光的耗费,而是生命活动、专业成长和自我实现的过程”。教学中的对话与其说是一种教学方法,不如说是一种教学原则。而在实际教学中,对话的开展却常常违背对话的最基本的原则——*等,不*等的表现之一是对话双方关于对话的话题所掌握的信息严重不对等。学生也许用某种方式预习过课文,但其阅历和所掌握的资料的欠缺使他们能够掌握的信息非常有限;而与之相反,我们教师可以运用简单的方式轻易地获得比学生多几倍的资料。因此,当我们和学生共同开始一次课堂对话时,彼此之间的信息资源的不*等显而易见。我们在明显占优心理优势和资源优势的前提下,很难与学生开展真正*等的对话,教师在这种对话过程中显得很强势,拥有强势话语权。因此又造成了对话过程中的第二次不*等:我们会在一些看来*等的对话的形式的掩盖之下,见缝插针地进行“训话”,以显示自己的博学、权威、所掌握的资料的之丰富之充实;我们会精心设计一个又一个圈套,然后抖开一个又一个的包袱,在学生的赞叹声、新奇而饱含敬佩的目光中体会到所谓的“满足”和“成就”。这样的过程,我们能称之为“对话”吗?存在真正的对话吗?设想一下,如果每一次课堂对话开展之前,我们能和学生做到真正的信息对等——或者和学生分享同样丰富的资料信息,或者和学生一样只拥有少量的信息,那时候的课堂对话将会是什么样子?会不会显示更多的*等与诚意?会不会更有生命力更真实?老师和学生以同样的阅读方式、阅读过程一起走入文本的世界里,以更接近学生常态阅读的方式与学生开展更为*等的对话,拥有这样的对话的语文课是不是更有效的语文课呢?

  苏霍姆林斯基讲过这样一个故事:一位教师的一堂历史课上得精彩之至,令所有听课者叹为观止,于是下课后,大家围住这个老师,询问他,这节课上得这么好,你花了多少时间备课?那位历史老师说:我是用我的一生来备这一节课,至于这节课的教案,大概用了一刻钟。而在我们的教学实践中,我们花在写教案、找资料、做课件的时间也许不可胜数,但真正在“备”这一课的时间却少的可怜。真正优秀的教师,也许在人生的每一个阶段、在他的生活中、在他的经历中、在他的阅读中、在他的反思中,都渗透着一种“备课意识”。正像有人说的:教学对话的意义之一是追求教学的人性化,对话不仅仅是指师生双方狭隘的语言交谈,而且是指师生双方各自向对方的精神敞开和彼此接纳,是一种真正意义上的精神*等与沟通。而这种“用一生”备的课,其实是在为一节课准备一个能向学生开放的丰富的精神世界。相比之下,作为当代语文教师的我们更多地在一种功利的备课观念下备课,我们缺乏向学生敞开自己的精神世界、与学生进行真正意义上的*等沟通的底气和勇气,因此很多的课堂并不存在真正*等的对话,而只是以对话形式存在的“训话”和“伪对话”,这直接导致了语文教学的低效或者无效。

  课堂教学中的“对话”,余文森教授强调了它的“双向沟通、共同学习”的“过程”性,这决定了课堂教学中的对话是一个开放性的、动态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师生双方在各自作出个性化和创造性的理解后,通过对话,进行沟通和交流,最终达成和解和默契。正如雅斯贝尔斯所言:“对话是真理的敞亮和思想本身的实现。对话以人和环境为内容,在对话中,可以发现所思之物的逻辑及存在的意义。”对话教学的过程丰富、复杂,充满了生机和创造色彩。这个过程对学生而言,意味着个性的彰显和创造性的释放;对教师而言,意味着专业素养的成长和自我价值的实现。对话的这些特征和要求都决定了对话具有“开放性”的特征。而在语文的教学实际中,由于对文本的尊重的需求、教学的计划性和封闭性的要求、知识学习的逻辑和效率的要求,又使得语文课堂有一些必要的预设。对话的开放性和生成性与课堂预设的计划性和封闭之间有着似乎是不可避免的矛盾,因此,很多课堂上的对话成为了一种“审问”,只不过是有了精致华美的包装而已。某些课堂上,教师孜孜不倦地与各位学生进行各种形式和各种角度的对话,而且态度诚恳、引导耐心,看似在进行一场卓有成效的开放的热烈的对话,但是随着某位学生的回答,老师如释重负地予以肯定、进行总结,接着用多媒体展示“对话的成果”,让人分明意识到这是一场煞费苦心、迂回曲折的“审问”。某些课堂上,学生对于自己感兴趣的话题兴致正高,教师却出于对课堂的整体性、完整性的考虑以一句笼统的评论仓皇作结匆忙结束这一个环节的对话;而某些课堂上一些在课堂预设之外的“天真的声音”更成为了被忽略的声音、被扼杀的声音。这样的没有生命力的对话,怎么能期望有生命力的课堂?怎么能期待由这种对话带来真正有效的教学?

  而面对教学预设的封闭性与对话开放性之间的矛盾,余文森教授也指出了解决之道“不是把心思放在教材、教参和教案上,而是放在观察学生、倾听学生、发现学生并与学生的积极互动上”;“在教学前进行反思,把以前的生成纳入现有的预设范围,拓宽预设的可能性;在课堂中进行反思,及时调整、改变和充实预设,使预设不断完善;在课后进行反思,对课堂教学进行回顾、批判,总结和提炼有效的预设和生成,明确课堂教学改革的方向和措施”。综合以上两点,处理教学预设和对话的开放性的矛盾的最好方法是充分了解学生,在备课、上课的过程中突出强调生本意识,一切都以学生的发展为出发点和最终目标;其次要充分重视反思,拓宽预设的思路,要意识到很多时候在课堂教学中感到局限,不是因为预设太多,恰恰是因为预设不够,没有充分地考虑到教学过程中特别是对话过程中可能出现情境。只有在教学中注意这两点,才能为对话留出充分的空间,才能让对话在真实的情境中充分地开展,最终达成师生之间的和谐和默契,最大程度地挖掘对话的意义,实现有效的教学。

  以上是这次读书的一点心得体会,可能有很多地方写的还不是很周全,但是这次读书活动确实给了我很大的启发,为我今后进行有效的教学提供了宝贵的理论支持。

《有效教学十讲》心得体会7

  通过学习《有效教学十讲》理论,感触极深。那么如何进行有效教学呢?

  在信息与科技迅猛发展的教育时代,“一对一”数字化改变了传统的教学模式;课堂从单一的学习环境转变为课堂、网络、社会全空间学习环境;从单一课本逐渐转变为学习资源网络化、数字化、多媒体化。在小学教学目标、教学设计、教学策略、教与学的评价以及学生的个性化学习等方面,“一对一”数字化对其起到很好的优化作用。

  1、语言知识的优化:

  借助动画游戏帮助学生复习和巩固语言知识。

  借助学生感兴趣的游戏复习已习得的字词,激发了学生学习兴趣,学生在自主参与游戏的同时,有效地复习了他们曾经学习过的字词。

  2、语言技能的优化:

  通过各种有趣、实用、轻松、活泼的活动,让学生体验用语言表达和交流的乐趣。通过设置让学生“猜动物谜语”的游戏活动模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整节课教学环节清晰,关注学生的信息量,利用电脑,加强学生之间的合作学习及教师的引导作用。因此课堂显得活泼有趣,学生学得开心,教师教得愉悦。

  3、学习策略的优化:

  利用听、说、游戏、小组合作等灵活实用的学习方式,使学生摆脱枯燥的学习氛围,积极参与到各种学习活动中。教师设计与课文密切相关的练习题,请学生利用已经习得的知识进行正确的选择。学生在这个学习活动中不但提高了认读能力,更提高了理解能力,真正做到了学以致用。

  4、情感态度:

  学生在丰富的教学活动中显示出对学习的极大兴趣,体验学习的过程和收获的快乐,并能够自主学习。学生有了电脑,学生可以自己利用教师提供的语音素材纠正读音,也可以浏览网页,学生们觉得它们真是学习的好帮手。

  5、文化与文化意识:

  教学活动中有意识地让学生探究各个国家文化传统方面某些特点从而培养他们对多元文化的认识和理解,激发他们的爱国热情和了解世界的热情。

  同时充分利用丰富的教学资源,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和自主学习的动力。在课堂教学中使用儿童在线中的游戏资源,让学生自主参与到游戏之中,培养学生自主探究的能力。课堂练习形式多样化,学生更深入理解学习内容。充分利用网络教室的软件,让学生积累资源,相互交流。在教学中很多学生难以理解的问题可以比较直观、形象地展现在学生面前,便于学生理解和接受。往往在课堂枯燥的讲授,学生毫无兴趣,在教学环境中,通过动画、图形、声音的演示,加上教师深入浅出的讲解,学生会在不知不觉中学到知识。如教学《花钟》一课时,可配合电教媒体,让学生在优美的音乐声中欣赏各种鲜花,进一步帮助学生理解课文内容,深入领会课文的意境。通过这样的电化教育,不仅使学生的心灵与作者得到了沟通。还缩短了学生与课文的心理距离,便于学生在学习课文内容时产生丰富的联想,以培养学生的记忆想象力。有效突破教学难点,让学生更准确地理解所学知识。

  总之“一对一”数字化教学对教学模式的创新必将成为未来教育的发展方向。一对一数字化学习将从根本上引发教学模式的变革,也为优化教学提供了一个全新的教学*台。作为面向未来的现代教育,要求我们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终生学习的意识和能力,培养他们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以适应教育内涵的发展、适应教育未来的发展、适应人未来的发展。

《有效教学十讲》心得体会8

  教师所做的一切都是为学生服务,所以学生学习的幸福指数很重要。如果学生能快乐生活在学习乐园,那么他们一定在享受幸福的学习生活的同时也会有很大的收获,学生幸福学习我认为应以培养学生学习兴趣为重点。

  一、营造愉快的课堂气氛,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

  教师要满怀激情面对学生,用慈爱、欣赏的眼神去充分的调动起学生的情感。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把微笑、赞赏带给学生,把鼓励和支持、关爱和爱护、尊重和相信带给学生,蹲下去和学生交流,在学生心目中建立起和蔼可亲的形象,唤起学生积极主动学习的欲望,充分调动起学生的学习热情。

  二、创设教学情境,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

  教师要精心为学生创造一个学习的环境,让学生在动手、探索、讨论、交流、游戏中让学生体验快乐学习的氛围,使枯燥乏味的课堂教学变得生动有趣,激励起学生的强烈的学习兴趣,这时学生的注意力也特别集中,思维也特别活跃,学生的头脑才能反应灵活,思维敏捷,在创设情境中教学,学生才能有效的学习新知。

  三、开启思维,在创新中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

  有意识地设计一些有难度的能引起趣味的问题,这样不仅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还能培养学生的创造思维能力。

  (一)、激趣引入激发学生浓厚的创造兴趣和欲望,引导学生自学自悟,是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的首要工作。在教学中,兴趣又往往表现为一种好奇心,有好奇心才会有深刻而独特的思维方式,才会有发明创造。教师鼓励学生的这种好奇心。

  (二)、激趣设疑

  “大疑大进,小疑小进,不疑不进”质疑是人类思维的精华,拥有创新能力的人必须具备敢于质疑的思维品质。在教学中,教师要善于激发学生质疑问难,激起探求新知的欲望,迸发出创造的思维火花。

  四、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兴趣

  课堂教学既是教师传授知识、培养学生能力的重要场所,同时也是培养学生学习兴趣的重要地方。所以,教师要将课堂40分钟都放在教学设计上,要将枯燥无味的课堂教学变得有声有色,将生活中与课堂有关联的乐事、趣事、知识穿插在教学中,让学生在乐中学,在学中乐。这样既完成了教学任务,又达到了开拓学生的视野,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

  总之,我认为《有效教学十讲》这本书,它确实给我带来了一些观念和方法上的启示,让我们不仅要做一名合格的教师,更要成为一名有效教师。

《有效教学十讲》心得体会9

  “有效教学”是课程改革深入推进过程中,伴随着课堂低效、无效问题而被提出的重要命题。学习了余文森教授的《有效教学十讲》,感受颇多。如何打造“有效课堂”?结合余文森教授的《有效教学十讲》,下面就谈谈我的一点感悟:

  一、 制定有效的教学目标

  有效的语文课堂教学就必须具备有效的教学目标。

  首先就是准确和明确。目标的制定既要重视学生对语文知识的适度掌握,更要重视培养学生的语文运用能力以及创新思维能力。

  其次,目标的制定要有一定的层次。可以根据学生认知结构、学习动机等差异,制定不同层次的教学目标。

  目标的表达准确、清晰,对不同的学生有着不同层次的要求,更重要的是尊重学生的主体,从学生已有的基础出发。这样的教学目标设计得就比较人性化。

  二、让预设与生成共同服务于学生的发展

  无论预设还是生成,都要服从于有效的教学、正确的价值导向和学生的健康发展。处理好预设与生成的关系,是高效教学的保障。新课程实施以来,预设与生成充满我们的课堂,使得课堂生机盎然。预设是紧紧围绕教学目标、任务,预先对课堂教学过程作一系列展望性的设计。生成是在师生与生生之间合作、对话、碰撞的课堂中,现时生发的超出教师预设之外的新问题、新情况、新思路。预设与生成是辩证的对立统一体,缺一不可。在美术课堂教学中,教师要认真处理预设与生成的关系,使两者相辅相成,共同为学生的发展服务。在课堂教学中应努力实现预设和生成的完美统一

  三、有效进行教学反思。

  教学反思是在课堂教学告一段落之后,把课堂上的反馈信息、自我感觉以及引发的诸多思考形成文字。促进教者及时总结教学中的经验教训,从而更有效的处理和运用教材,逐步掌握教学规律,提高教学水*。

  我觉得应该写自己实际教学中碰到的问题,有亲身感受,内容新鲜、具体,见微知著。也就是说从实际出发,在教学实例中探及某种教育规律。事例可小,但要善于上升到理论高度,作一些有深度的分析,用以审视自己的课堂教学。

  四、不断提高教师自己的专业素质:

  树立先进的教学理念。教学理念是指导教学行为的思想观念和精神追求。对于教师来说,具有明确的先进的教学理念,应该是基本的素质要求。教师应当转变旧的观念与方法,以新观念来实施新课程。作为新课程直接实施者的教师,一定要不断学习和探索,不断拓展自己的知识内涵。

  作为一名教师,要不断超越自我,完善自我。要不断更新教育观念,不断改进教学方法。努力把握学科发展最新动态,积极学习和运用现代教育技术,具有终身学习的理念,永保与时俱进的思想,主动优化知识结构,不断提高自身有知识结构,不断提高自身的综合素质。

《有效教学十讲》心得体会10

  初读《有效教学十讲》,对文中所提到的新课程有效教学的成绩与问题深有同感,对新课程改革带来的变化的认识感同身受,于是,有了第二遍细读的愿望。品味之后发现,自己对有效教学的认识有了更多的理解,很好地解决了教师的困惑,也为教师在课堂上如何实施有效教学提供了依据。

  “有效”这个词,多少人在谈在论,多少人在努力在做,多少人为其绞尽脑汁?但是其间有多少要素?怎样才是有效?如何才能有效?说真的,虽然教了初三好几年,但让我明了地表述,也觉得很难。余老师考量学生学习有效性的三个指标就非常清楚明了——学习速度、学习结果、学习体验!我们要努力的目标是——降低学习时间,提高学习效率,让学生快乐地学习。

  教学是否也要考虑学习的速度、获得的结果和学习的过程各项指标呢?很明显,无所获的学习,无论多么快乐,是不能称为有效的,因为获得知识是学习的第一要务;花费大量时间获得的知识是低效的,因为它往往以牺牲学生大量的休息时间为代价,以牺牲学生的身心健康为代价获取知识的做法是得不偿失的;被看做是一种沉重负担的学习不但无趣,还随时会终止的,现在的很多孩子一旦考上大学,便再也没有学习的热望,为完成学业而欢呼雀跃的人不是少数的,因为,他们认为学习的痛苦是难以言喻的,解脱的办法就是不再痛苦地学习。这样的学习因为没有乐趣,也就没有了生命力,是过早夭折的。因此,有效教学不得不考虑获得知识的时间、结果和过程三个要素,速度、结果和体验学习心得是有效教学的三个关键指标。“我们把学校的学习时间、学校课程的学习时间无限的膨胀了,挤占了学生个性化的学习时间。”因此,我们要确立节约时间(学习时间)的意识,提高学习效率,把更多的非学习时间还给学生。我们首先*学生的时间,至少保证让学生拥有自己操作的时间。时间留出来之后,我们老师应该在课前做好充分的准备。课前全方位准备,针对学情精心处理教材,深挖教材,吃透教参,准备好要教什么,重点是什么,难点是什么,确立一两个训练点。把握好新旧知识的连接点,引导学生运用旧知识的迁移来掌握新知识。设计好“导学案”让学生提前预习自学,解决一些比较简单的内容,节省课堂的时间。

  有效教学的关键点在哪里?许多教师在课前用了相当多的时间进行教学预设,可课堂上依然难以实现有效教学。有效课堂的关键问题在于教师的课堂实施和运作,也就是教师驾驭课堂的能力。新课程追求开放动态的课堂,教师应具备更高的驾驭课堂的能力。我曾经观察过一位教师的课堂,尽管教师按教学预设实施教学,但是,效果并不理想。由于教学板块目标太多,教师没有合理控制学生的时间,及时调整学生的学习进度,导致很多学生学习效果差,无法实现既定的教学目标。尤为重要的是,教师在课堂上的观察能力显得薄弱,没能在学生学习活动的过程中,及时发现学生的学习情况,加以必要的引导,无法实施有针对性的教学,严重削弱了教师的指导作用,课堂的效益大打折扣。教师无法发现课堂低效的根源,显得无奈。

  课堂开放了,教师应该怎么做?有效教学的关键在于教师,尤其是教师的课堂教学行为。及时的课堂观察与反映能力是教师驾驭课堂的必要条件。教师只有进行充分的课堂观察,才会知道学生的学习状况,及时调整教学策略,及时回应学生的学习需求,有效教学才有可能得到实现。

  学习的时间是有限的,提高学习的有效性不能单靠延长学习时间来进行,而更需要合理安排时间。一堂课,一般由学、讲、练三部分构成。课堂上要少讲精讲,多学精练。精心安排学、讲、练的内容,以保证各个环节的时间,让课堂的40分钟产生最大的效益。

  其实学习是如此,我们的工作更是如此。相同的工作量,你用最短的时间去完成,完成的质量最好,而且在完成时,你是非常快乐的!这就是“有效、高效”!由此看来,天天在教室补课的人,天天占用课间或其他学科的课时来补课的人,虽然结果是令人满意的,但是效率是不高的。安排好时间,争取在最短的时间内完成最高质量的工作,或者学习到更多的知识,或者技能得到更好地训练,这才是有效。


《有效教学十讲》读书心得3篇(扩展3)

——《有效教学十讲》学习心得5篇

《有效教学十讲》学习心得1

  余教授的思路清晰,语言到位,从教学的有效性、生成性、三维目标、教学情境、教学关系、有效教学的三条“铁律”、新课程教学改革成绩与问题反思等十个大的方面阐述了教学的有效性是什么?怎么达到有效的目标?以及在探索有效教学的过程中取得的成绩与出现的问题、遇到的困难与反思。

  “简单地说,对话是师生基于互相尊重、信任和*等的立场,通过言谈、倾听而进行的双向沟通、共同学习的过程,这是对‘对话’的一个基本定位。”

  在新课程背景下,对话、特别是师生之间的对话成为教学活动开展的最主要的方式之一。特别是对语文教学来说,语文学科担负的任务是通过言语的交流掌握知识、培养能力,发展个性,教学实践中接触相当多的课文是文学作品,这些作品运用的是形象化的“描写性语言”,这种语言不能像学术论文的“解释性语言”那样精确,其意义往往不固定,有待于读者运用自己的经验和想像去创造,去加深认识和理解文学作品,因此语文课堂中的师生对话具有特别的重要地位。可以说语文课堂中对话的开展是否充分、有效直接决定了语文教学是否有效。因此具体地探讨这个问题是有其积极意义的。

  但是对照余文森教授对于“对话”的界定,许多时候我们语文课堂上的对话并不是一种真正的对话,而是一种“伪对话”,甚至可以称之为“训话”或者“诱导谈话”或者“审问”,因此也很难称之为“对话”而期待它带来语文教学的良好效果。

  在读书的过程中,我觉得余教授的一些观点和看法帮我解决了许多问题,也引发了我的一些思考:比如要想课堂有效就必须得优化课的诸要素。我觉得要优化课堂诸要素首先要从老师入手,其次才是学生的配合。

  而面对教学预设的封闭性与对话开放性之间的矛盾,余文森教授也指出了解决之道“不是把心思放在教材、教参和教案上,而是放在观察学生、倾听学生、发现学生并与学生的积极互动上”;“在教学前进行反思,把以前的生成纳入现有的预设范围,拓宽预设的可能性;在课堂中进行反思,及时调整、改变和充实预设,使预设不断完善;在课后进行反思,对课堂教学进行回顾、批判,总结和提炼有效的预设和生成,明确课堂教学改革的方向和措施”。综合以上两点,处理教学预设和对话的开放性的矛盾的最好方法是充分了解学生,在备课、上课的过程中突出强调生本意识,一切都以学生的发展为出发点和最终目标;其次要充分重视反思,拓宽预设的思路,要意识到很多时候在课堂教学中感到局限,不是因为预设太多,恰恰是因为预设不够,没有充分地考虑到教学过程中特别是对话过程中可能出现情境。只有在教学中注意这两点,才能为对话留出充分的空间,才能让对话在真实的情境中充分地开展,最终达成师生之间的和谐和默契,最大程度地挖掘对话的意义,实现有效的教学。

《有效教学十讲》学习心得2

  说来惭愧在看这本书之前我其实真的不知道余文森教授是谁,也不知道他在教育界的成就,《有效教学十讲》这本书是我在昆明云师大培训时,学校帮我买的,说实话我没有想认真去思考的学习这本书过,就是那么一瞬间同事跟我说,你读读这本书,要写反思的哦!我带着“任务”去看了这本书,但是后来我发现我“喜欢”上这本书了,也深深的对余文森教授产生了倾慕之情,他是伟大的教育者,他的思想是那么的精辟,给了我心灵很大的震撼!

  说着说着,我发现我偏离了主题,我今天要总结的是《有效教学十讲》的内容,可是我觉得,要想理解一个人的思想前提是你对这个人要有兴趣,有想去了解他的欲望。好吧,那我说说读了这本具有教育指导意义的书后的心得,我将会以余教授的思路为主线分成10个方面进行总结。

  一、教学的有效性。

  每一个敬业的教育者首先考虑的就是:我的教学有效吗?可以说有效性是所有教育、教学改革的共同追求。要想知道是否有效,你得有一个标准,那么标准是什么呢?余教授提出有3个指标,分别是学习速度、学习结果和学习体验。

  (1)学习速度就是指学习特定内容所花费的时间。学生的时间分为学习时间和非学习时间,其中学习时间又分为课程学习时间和课外个人学习时间。一个高明的校领导、一个了不起的老师,应该考虑到

  这一点:你不能占据学生学习的全部时间,一定要“*儿童”!确立节约时间的意识,提高学习效率,把更多的时间还给儿童。

  (2)学习结果不仅表现在学业成绩上,还应该考虑成绩具有的智慧含金量,成绩它本身是否含有智慧的价值很重要,如果没有智慧的价值再高的成绩也不能说明你学习到什么。

  (3)学习体验,享受到学习的乐趣才能够养成学习的习惯,才能够确立终身学习的意识。

  真正的有效学习是在学习这个过程后把“最近发展水*”变为“现有发展水*”,把“预设性的发展”与“生成性的发展”结合,学生从“被学习”到“养成良好习惯”一直到“个性化的学习”。总结的说做到了学生发展与教师成长共同进步才是真正的有效教学。

  二、教学的生成性。

  教学的成功在于高水*预设加上精彩生成。以预设为基础,提高生成的质量和水*;以生成为导向,提高预设的针对性、开放性和可变性。

  三、三维目标。

  首先必须知道的是三维目标不是三种目标,要始终如一地贯穿三维目标整合的理念。“双基”指的是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三维目标要以双基作为载体和依托,在实施三维目标时把双基放入三维目标中,才能真正培养出优秀的学生。

  教学结论相对来说是单一、封闭、简洁的,过程相对来说是多样、开放、复杂的。我们要把知识技能当成学科的躯体,把过程方法当成

  学科的思维方法,把情感态度价值观是学科的灵魂,在教学过程中用整合的理念进行教学,才能得到好的“结论”。

  四、教学情境。

  知识需要融入情境之中,才能显示出活力和美感,才容易被学生理解、消化和吸收。情境能够激发学生的热情,唤起学生的求知欲。作为一名生物教师,我深知创设生物教学情境很重要。好的情境可以快速吸引学生进入生物知识的海洋,带着兴趣和快乐去探究未知世界。我们老师可以借助实物和图像、借助动作或者活动、借助语言创设、借助新旧知识和观念与矛盾、借助背景、借助问题等方法来创设的教学情境。生物教师创设的教学情境必须要基于日常的生活、形象的、要能体现生物学科特点、融入师生可以共鸣的情感、提出有内涵的问题,这样才能创设出有价值的教学情境。

  五、教学关系。

  教学,就是教师跟学生、教跟学。

  学生具有向师性和独立性。学生都具有学生感,都希望有一个好老师,希望得到老师的注意。每个学生都是一个独立的人,学生思想多数是不会以老师的意志为转移的客观存在,学生都有相当强的学习能力,所以老师要以学生的“向师性”为基础,又要以学生的独立为导向,教师只能引导、鼓励学生去学习、思考、观察,但是不能代替他学习、思考、观察。只有正确认识和对待学生的向师性和独立性以及两者的关系,才能取得良好教育教学效果。

  一个优秀的老师会把学生当成课堂的主体,充分利用自己的主导

  作用,从教到学最终使学生具有独立性。其次态度对学生成长起很大的作用,一位合格的教师对学生最基本的态度一定是关爱和尊重,慎重利用“冷漠”这一种态度。

  六、有效教学的三条“铁律”

  每个教育者,都会使用各自特有的教学方式对自己的学生进行教育,但是要提高教学质量,实现有效教学、优质教学,都离不开三条“铁律”。

  (1)在依赖期,使用“先教后学”——以教导学。

  (2)相对独立期,使用“先学后教”——以学定教。

  (3)各个时期都要“温故而知新”——学会才有兴趣。

  七、新课程教学改革成绩与问题反思。

  新课程教学中出现诸多问题,如把三维目标和教学目标虚化、课程资源开发与教学内容泛化、学生主体的凸显与教师使命的缺失、教学方式的多样化与教学过程的形式化等等。

  上述的问题对新课程改革来说是一种阻碍,作为老师要明确:

  (1)目标的确立必须符合实际,真实可行的。

  (2)知道超越教材的前提是基于教材,教师在课堂教学中不能忽视学生对文本的学习,过早、过多的补充内容甚至偏离文本大谈其它都是不对的。

  (3)重视学生自主性的同时不能推掉老师的引导作用,一味的强调和表扬学生的个性见解,不做有价值的引导,出现忽视对文本的基本尊重现象是教育者的失败。

  (4)教学方式多种多样,但是都离不开“有价值”的教学。

  八、新课程学习方式的基本特征。

  新课程学习方式以弘扬人的主体性为宗旨,以促进人的可持续发展为目的,有许多具体方式构成的多维度、具体不同层次结构的开放系统。新的学习方式具有八大特征:

  (1)主动性。学生由于对知识的兴趣和对学习的责任感,产生从“要我学”到“我想学”的现象。

  (2)独立性。每个学生除了特殊情况外基本都有相当强的独立学习能力,常常表现为“我能学”。

  (3)独特性。每个学生的学习方式表现为其独特个性,存在着差异。

  (4)意义性。学生通过将新旧知识相互联系即通过“同化”学会处理新情况和学习新知识,也就是以思维为核心进行理解性学习。

  (5)交往性。师生、学生、师师间通过交往,分享知识使自己知识增值,同时也能满足自己的归属感和影响力的需要。

  (6)体验性。每个人都要亲身参与活动,从中得到经验,重视这些经验,并把感性因素与理性因素融合,使学习活动成为完整的活动。

  (7)问题性。问题是科学研究的出发点,是开启任何一门科学的钥匙,产生学习的根本原因是问题,问题可以诱发和激起求知欲,之后学生才会深入思考,得出新知识同时产生新问题,不断的产生不断解决,达到探究未知的目的。

  (8)创新性。学习就是要不断的突破和超越,带着怀疑、批判的眼光去看待事物,不满足现状、执着追求。

  只有把这八个特征相互联系起来,才能有效地促进学生学习方式从传统转变成适应时代变迁的新学习方式。

  九、校本研究的三个基本要素。

  校本研究是以学校为研究基地,以教师为研究主体,以教师在教

  育教学实践中遇到的真实问题为研究对象的研究。校本研究中,教师个人、教师集体、专业研究人员是三个核心要素,它包括三个基本要素。

  (1)自我反思。教师要对自己的职业行为以及由此产生的结果进行反省、思考、探索和解决存在的问题。我们学校每周一反思,对自己的教法、教学有效性等进行反思并针对存在的问题提出相关的措施。

  (2)同伴互助。教师的互助合作是校本研究的标志和灵魂,是同事之间以专业发展为指向、通过多种手段发展,旨在实现教师可持续主动的自我提升、相互合作并共同进步的教学研究活动。互助可以贯穿教学活动的所有环节,是教师在自我反思的同时开放自己的过程,我们学校教研组的教研活动、听评课、观摩课以及读书交流等等都是属于互助的过程,这些互助活动有助于充分发挥了教师的集体力量与智慧,更好的探究新的教育教学规律和改进教育实践的质量,更好地全面实施素质教育和创新教育。

  (3)专业引领。专家为教师开展教学研究提供的必要的帮助和指导。如:我刚刚结束的脱产置换学习还有各种各样的远程培训、权威专家给我们上的观摩课等,我们从中可以学习到好多有关教育的教学技能和育人技巧等。

  十、校本研究的三个基本类型。

  校本研究有三种基本类型,教学型教研、研究型教研、学习型教研。教学型教研体现的是教师作为教育者角色的教学;研究型教研体

  现的是教师作为研究者角色的教学;学习型教研体现的是教师作为学习者角色的教学。教师只有积极参与校本研究,处于好教育者、研究者、学习者这三种角色,全面发展,才能发挥出自己的潜能。

  总的来说作为一名教师,要不断超越自我,完善自我。要不断更新教育观念,不断改进教学方法。努力把握学科发展最新动态,积极学习和运用现代教育技术,具有终身学习的理念,永保与时俱进的思想,主动优化知识结构,不断提高自身的综合素质。我想我还会再看一遍《有效教学十讲》这本书,让自己温故而知新。

《有效教学十讲》学习心得3

  我终于把余文森教授的《有效教学十讲》啃完,掩书思考,心中感慨良多,从教学的有效性到生成性,最后到校本研究的三种基本类型,每一讲都是娓娓而谈,如清泉流入我的心田。余教授运用生动的案例把有效教学深奥理论化解成让教师能接受的十讲内容,引导教师如何从目前的无效、低效课堂到有效、高效课堂的发展,确实值得大家思考。现结合自己多年教学经验和余文森教授《有效教学十讲》,写下几点体会,起抛砖引玉,供老师们参考。

  1.建立和谐*等的师生关系是搞好有效教学的前提。

  要努力让良好的师生关系成为促进合作、激励创新的催化剂,建立和谐*等的师生关系产搞好有效教学的前提。作为一名教师,要尽量接近学生,要让学生成为你的朋友而不是对手。教师不要感觉自己高高在上,把自己当成一个看管犯人的警察或专逮老鼠的猫,要让学生喜欢你的课堂,要用同理心和学生进行交谈(《师生间的沟通艺术》),要看到学生的长处,包容学生的缺点,建立和谐*等的师生关系。

  2.构建有效课堂教学模式是提高课堂效益的关键。

  由于不同学科在构建有效课堂模式的时候会因为学科特点的不同而有所不同。因此,针对不同学科要构建不同的课堂教学模式。比如在历史与社会课堂教学中,我们可以运用“问题导引三段论”课堂教学模式来引导来开展课堂教学,首先是运用各种媒介与手段创设问题情境,比如运用时政评论问题方式导入,提出与课堂教学相关问题。其次是学生根据课堂教学问题,开展自学生疑、合作探究、解决问题。最后是教师解疑答疑,学生精练巩固阶段。

  3.采用多种教学方法是提高有效课堂教学的途径。

  教师在课堂教学过程中要运用多种教学方法,充分调动学生积极性和主动性。当学生处于依靠教师的学习阶段时,必须先教后学,边教边学,教是为了不教。“洋思模式”、“杜朗口模式”就是“先学后教”的典型课改实验,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少讲,讲就有针对性,学生多练习,练就要有效性。练习一定要经过教师的经过精心的设计与准备,单一追求多讲与题海式的多练都不是完美的,要把时间适当的还给学生,要想使学生有收获,就必须让学生的脑子动起来。现在包办式的教师不给学生时间课前预习,他们认为现在上课要讲的东西太多,教学

  任务完不成,教学进度赶不快,讲练习的时间太少,就加班加点,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不但没调动起来,反而学生们产生的厌学心理。我觉得教师应通过调查研究先了解学情,急学生之所急,想学生之所想,适当的讲与练,象我们生活中的主食与副食一样合理搭配,定能收到好的效果。

  4.布置有效作业是提高有效课堂教学的保障。

  现在的学生课业负担实在太重了,因此教师要“减负”,只有“减负”才能“提质”。按照余文森教授提出的就是时间、结果和体验是考量学生有效学习的三个重要指标,保障有效课堂教学检测结果。有效课堂过程是精彩的,结果同样是重要的。

  教师布置作业时要做到:精选、先做、全批、及时反馈,对学生经常容易做错的题目要汇编“错题集”。学生做好作业是想当重要,很多学生做作业不认真,认为做作业就是为了向老师们交差,应付老师的检查(持有这种心理的学生学习成绩差的居多),学生间互相抄袭作业是常有的事。因此教师要不停的给学生灌输做作业的思想,让学生们知道,不经过深入研究每一题而盲目乱写的做作业就是浪费时间。学生的作业要经过自己认真思考,只有这样确定的每一个答案,才是有意义的,要本着对自己认真负责的态度去完成,要经过自己深思熟虑、最后工工整整的书写;所写的答案能横向和自身比较,纵向和他人挑战的经过自己大脑认真确定的答案,把作业中涉及的知识点弄清,要能给他人讲解。

  总之,新课改的形势下,要提高课堂教学效率,教师要发挥教师主导作用和学生主休作用,以学定教,通过多种教学方法,以教导学,启发学生的思维,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只有这样才能切实有效地提高课堂的效率

《有效教学十讲》学习心得4

  有幸拜读了余文森教授的《有效教学十讲》一书。看完之后,有很多感触。俗话说“说起来容易,做起来难”,在实际的日常教学中真正落实教学的有效性还真是不容易啊!而余教授的话给了我很大的启发。余教授在书中写到:“对一个老师来说,你不能占据学生学习的全部时间,一定要‘*儿童’!”“我们的学校课程学习时间已经挤占了学生的所有课外学习的时间,学生几乎没有个性化的学习!如果所有的孩子掌握的知识都是一摸一样的,这绝对是国家的灾难!”所以我想作为一名老师应该努力告别无效、低效的课堂,不能以抢占学生的时间来达到提高教学质量的目的,应构建有效的课堂。

  在教学中,该怎样做到有效呢?在书中,余教授将我们指出了方向。首先,要将课堂活起来。我们学校践行的生本课堂,其思路和余教授的不谋而合。“把课堂还给学生,让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人,课堂真正成为知识的超市”。课堂上,小老师精彩的展示吸引全部学生注意力,在生生互动、教师参与的氛围中学习了知识。让学生真正的融入到课堂中来,有实实在在的收获。这样的课堂也许就是孩子们向往的课堂,也是向我们心中的有效课堂迈进一步。

  当然,要进行有效的课堂教学,需要很多策略的相互渗透和使用,需要教师智慧的、合理的采用相应的策略,这是一个艰巨的过程。因此,我将不断地去探索,及时调整自己的教学模式。使每一位学生有所收获;使每一节课都能给人美的享受!

《有效教学十讲》学习心得5

  通过学习《有效教学十讲》理论,感触极深。那么如何进行有效教学呢?

  在信息与科技迅猛发展的教育时代,“一对一”数字化改变了传统的教学模式;课堂从单一的学习环境转变为课堂、网络、社会全空间学习环境;从单一课本逐渐转变为学习资源网络化、数字化、多媒体化。在小学教学目标、教学设计、教学策略、教与学的评价以及学生的个性化学习等方面,“一对一”数字化对其起到很好的优化作用。

  1、语言知识的优化:

  借助动画游戏帮助学生复习和巩固语言知识。

  借助学生感兴趣的游戏复习已习得的字词,激发了学生学习兴趣,学生在自主参与游戏的同时,有效地复习了他们曾经学习过的字词。

  2、语言技能的优化:

  通过各种有趣、实用、轻松、活泼的活动,让学生体验用语言表达和交流的乐趣。通过设置让学生“猜动物谜语”的游戏活动模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整节课教学环节清晰,关注学生的信息量,利用电脑,加强学生之间的合作学习及教师的引导作用。因此课堂显得活泼有趣,学生学得开心,教师教得愉悦。

  3、学习策略的优化:

  利用听、说、游戏、小组合作等灵活实用的学习方式,使学生摆脱枯燥的学习氛围,积极参与到各种学习活动中。教师设计与课文密切相关的练习题,请学生利用已经习得的知识进行正确的选择。学生在这个学习活动中不但提高了认读能力,更提高了理解能力,真正做到了学以致用。

  4、情感态度:

  学生在丰富的教学活动中显示出对学习的极大兴趣,体验学习的过程和收获的快乐,并能够自主学习。学生有了电脑,学生可以自己利用教师提供的语音素材纠正读音,也可以浏览网页,学生们觉得它们真是学习的好帮手。

  5、文化与文化意识:

  教学活动中有意识地让学生探究各个国家文化传统方面某些特点从而培养他们对多元文化的认识和理解,激发他们的爱国热情和了解世界的热情。

  同时充分利用丰富的教学资源,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和自主学习的动力。在课堂教学中使用儿童在线中的游戏资源,让学生自主参与到游戏之中,培养学生自主探究的能力。课堂练习形式多样化,学生更深入理解学习内容。充分利用网络教室的软件,让学生积累资源,相互交流。在教学中很多学生难以理解的问题可以比较直观、形象地展现在学生面前,便于学生理解和接受。往往在课堂枯燥的讲授,学生毫无兴趣,在教学环境中,通过动画、图形、声音的演示,加上教师深入浅出的讲解,学生会在不知不觉中学到知识。如教学《花钟》一课时,可配合电教媒体,让学生在优美的音乐声中欣赏各种鲜花,进一步帮助学生理解课文内容,深入领会课文的意境。通过这样的电化教育,不仅使学生的心灵与作者得到了沟通。还缩短了学生与课文的心理距离,便于学生在学习课文内容时产生丰富的联想,以培养学生的记忆想象力。有效突破教学难点,让学生更准确地理解所学知识。

  总之“一对一”数字化教学对教学模式的创新必将成为未来教育的发展方向。一对一数字化学习将从根本上引发教学模式的变革,也为优化教学提供了一个全新的教学*台。作为面向未来的现代教育,要求我们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终生学习的意识和能力,培养他们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以适应教育内涵的发展、适应教育未来的发展、适应人未来的发展。


《有效教学十讲》读书心得3篇(扩展4)

——《有效教学》读书心得10篇

《有效教学》读书心得1

  大家都知道,有效教学首先体现在有效备课上,第一备目标。在教学中,教师仅仅关注“双基”目标,忽视其他目标的达成,这是远远不够的。因为学生,是活生生的人,他们有自己的思想,有自己的情感,他们需要关心,更需要尊重,所以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培养和知识同样重要。但是作为一名小学数学教师,除了关注学科本位目标,更要关注学生个体生命成长的目标。第二备教材。“不是教教材,而是用教材教。”教师要认真阅读教材,努力做到真正把握教材,可以从以下几个步骤展开:一是读懂教材,明确各部分教学内容的内在联系;二研究教材,研究每个单元和每节课的教学重点和难点;三是吃透教材,把教材中的知识结构转化为教师自己的学科认知结构。第三备学生。在实际的教学中,仅仅从自己对教材的把握和理解去设计教案,而忽视学生已有的知识储备和生活经历,会出现课堂教学效率低下,失去实效。所以说只有关注学习起点,才能让课堂教学更有效。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一是课前调研,了解学生已有的知识基础和生活经验;二是抓准切入点,数学学习必须建立在学生认知发展水*和已有经验基础之上;三是亲历过程,关注学生亲历将实际问题抽象成数学模型并进行解释与应用的过程。

  其次有效教学还体现在有效指导上,书中引用维果茨基一句话“学生的学习是在教师有效指导下逐步发展的过程,教学的本质特征不是行为注意者所认为的刺激——反应,而是激发学习者尚未成熟的心理机能。课堂教学的中心应该在于学生而不在于教师,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应该是组织者、指导者和促进者。”这句话指出了教师在教学中应起的作用,也明确了学生在课堂中的主要地位,还有指出了课堂必须是在教师有效指导之下的。主要有两个方面的内容,一是把握指导时机,在实际教学中教师要做到“五不”,即学生能理解的不讲解,学生能叙述的不替代,学生能操作的不示范,学生能发现的不暗示,学生能提问的不先问,保证学生充足的思考空间和时间;二是指导适当,就是教师话语不重复,意思表达清楚,指导内容针对性强,即学生想了解的内容、难以解决的问题给予指导,教学指导的有效性,往往表现在教师给予学生的指导与学生期望得到的指导的一致性上。

  第三有效互动。有效互动就应该是在一定的组织形式下,教师、学生、教学内容、教学媒体等要素之间产生的一种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激活学生思维,体现学生生命活力的课堂教学行为。课堂如果缺少了互动就缺失了课堂的生气,就缺失了生命的灵动。有效互动需要把握的几个问题,一是课前要有充分的准备(对教学内容、学情、教学环节、教学手段、教学用具以及对课堂突发事件的预见);二是教师角色意识的转变,*等、对话与交流是实施有效互动的基础;三是和谐的师生关系是课堂的有效互动的重要条件,兴趣是激发学生真实互动的内在动力,关注与倾听实现课堂有效互动的必要的修养。所以说只有充分考虑到了以上条件,才能实现互动的真实有效和生成。

  第四有效管理。教师也是管理者,课堂教学中教师有效的管理有助于营造一个良好的教学环境,使教师能够有效地组织教学,师生之间的沟通则变得顺畅,教学效果就高。反之再充分的教学准备都将只是事倍功半,甚至徒劳无功,故而教学的有效性依赖于教师管理能力的形成和提高。有效管理它要求教师具备特有的专业素养,要求教师在单位时间内采用有效的教学手段和方法调动学生积极参与的态度和情感,使教学内容、教学信息的传达达到最佳的"效果。

  第五有效练习。练习设计是教学过程中重要的一环,它起着监控、巩固、反馈的作用,是教学不可或缺的关键环节。课堂作业和家庭作业必须紧扣和服务于教学目的,必须与教学内容相关,对学生有意义、有价值,还要有趣。难易要适度数量要适当,目的要明确。

  第六有效策略。所谓教学策略,是为了达成教学目的,完成教学任务,而在对教学活动清晰认识的基础上对教学活动进行调节和控制的一系列执行过程。教学方法是非常丰富多彩的,我们说每个教师都是一个创造者,他们所采用的的方法也不会有所不同,因人而异,所以有效教学策略也就难以固化,更不会千篇一律,教学策略没有最好,只有更好。

  《有效教学和谐课堂》这本书,我的感悟颇多,它不但解决了我在教学中遇到的困惑和问题,更重要的是它使我认识到有效教学在教学实践中的重要性。当然,有效教学不止上面讲到的这些,还有更多。作为一名教育工作者要不断探索,因为只有不断提高自己有效教学的水*,才能做到事半功倍。

《有效教学》读书心得2

  最近一直在看崔允漷主编的《有效教学》,很有感触,让我对怎样进行有效教学有了深入的思考。所谓“有效”,只要是通过教师在这一段时间的教学后,学生所获得的具体的进步或发展,也就是说,学生有无进步或发展是教学有没有效益的唯一指标。教学有没有效益,并不是指教师有没有教完内容或教得认真不认真,而是指学生有没有学到什么或学生学得好不好。如果学生不想学或者学生没有收获,即使教师教得很辛苦也是无效教学,同样,如果学生学得很辛苦,但没有得到应有的发展,也是无效或低效教学。在一些教师眼里存在着一些误区:

  1、“灌”得越多越有效

  不少教师认为:只要多给学生“灌”一点,“喂”烂一点,就可以帮助其减轻学习负担,就可提高其学习效果。这样即使学生没有学好,也自感问心无愧。这种教学,由于把学生当成了存储知识的容器,尽管教师煞费苦心,但往往向学生:“灌”得越多,他们就越不愿意动脑筋,效果常常适得其反。

  2、“秀”得越多越有效

  在当前教学改革中,一些教师只重形似不重神似,常常搞一些非驴非马的“伪创新”比如,为追求师生互动,用“满堂问”来代替“满堂灌”。为追求课堂气氛,用“牧牛式”教学取代“填鸭式”教学。这种作秀式的课堂教学,实际上把学生当成了演戏的道具和观众,其教学效果不言而喻。

  3、“磨”的越多越有效

  加班加点,是当前不少中小学教师提高教学成绩的“法宝”。实践证明:苦教苦学苦考确能在一定程度上提高学生的考分。但考试分数并不能等全于教学质量。因为教学质量不仅包括学生的分数和升学率等“硬性指标”更包括能使学生受益终身的自学能力、学习方法、学习兴趣、学习习惯和健全的人格等“软性指标”。教师为社会培养的不是“考生”而应是可持续发展的人才。那种靠“磨”出来的学生,即使一时能获得较高的考分,但往往学习无后劲,日后也很难有作为。

  那么如何进行有效教学呢?我认为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做起:

  1、强化教学必须追求有效的意识

  一个教师绝不能凭感觉、凭经验、凭苦干去搞教学,不能让学生只停留在机械性记忆、浅层次理解和简单运用上。要深深懂得课堂上的浪费是最大的浪费,课堂上的无效是最大的无效。要经常思考自己到底应该给学生一些什么东西,怎样教学才是最有效,要时时提醒自己不当那种一心只顾加班加点、两眼只盯着分数教学的教师。

  2、反复尝试如何使教学更有效

  要力使课堂教学有效,一是在课堂教学的理念上,应明确树立为只能而教、围绕问题而教,而不是单纯为知识而教、为考试而教。要相信学生,不仅要关心学生的行为投入,还要关心学生的认知和情感投入。只有这样,才不会上“糊涂课”。二是在教学方法的选择上,师生应善于分别学会选择到最适合自己的教法或学法,只有引导学生实现由“学会”到“会学”,学生在课堂上的主体地位才有可能得到张扬、主题精神得到凸现,其灵活性、天性和“野性”得到保护。三是要自觉加大课堂教学“打假”力度,最大限度的减少各种虚拟教学行为和“正确的废话”,不乱抢占本该属于学生在课堂上的学习时间和思维空间,让课堂教学更加和谐有效,使师生的教与学能最佳的呈现互动、互助、互进的效果。

《有效教学》读书心得3

  当代社会发展较快,学生的需求也不同于以往,社会对教育的期望也愈来愈高,如何把握最新教育动态,如何满足学生最近发展需求。这些问题使得教育改革势在必行,为此特地通读了扬州大学教授潘洪建教授着作《有效学习与教学》一书,受益匪浅。

  要变革教学,首先就要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对于学习方式。该书作了极为精辟的解释“是学习者在学习过程中经常表现出来的相对稳定的认知与行为的方式、策略及其倾向的总和”这一定义不仅仅将传统的感知倾向、思维方式、学习方法和学习策略作为其中的组成部分,更是将我们*时不注重的学习习惯,学习态度和学习情感也归纳进去,这是非常具有意义的一次划分,因为,经过近段时间的摸索,学生的学习习惯和态度较之于思维、方法而言,更是决定了学生的学习效率,所以要有效地提升学习和教学效果,改革的应该是全方位的学习方式、而非方法和思维习惯。

  学生的学习方式多种多样,但总而言之,主要是有以下几点共同的特征“个体性、稳定性、多样性和互补性”而每一个特征都各有优劣,切不可偏颇评判。但是,在*传统教育的背景之下,学生的学习方式又呈现以下几个特点“单一、被动、机械化训练、简单重复和死记硬背”这不仅仅加重了学生的学习负担,背离了基础教育的价值追求,同时也使学生的创造性和实践能力遭受压制和打击。

  所以,在变革教学方式的大背景下,我们首先将学习方式进行改变,变单一为综合,变被动为主动,变机械接受为意义建构。

  在谈了有关学习方式及其变革的内容后,该书就以大量篇幅叙述了多种新型的学习方式,,例如“自主学习、合作学习、表现性学习、反思性学习、服务学习和体验学习”等等,其中有些我们已经耳熟能详,而其中又有我们颇感陌上的学习方式。接下来就书中所讲的“表现性学习”,来谈谈我对其的看法。

  所谓表现性学习,其主要内涵是指:表现主体通过在操作或者在做的情境中,选择最合适的表现方式,来表现自己在学习过程中的心理状况,从而获取知识技能、培养情感态度的一种学习方式。根据这个内涵的界定,可以深层次的对表现学习进行解读,首先是表现性学习发生在操作或者做的情境中,人的活动是获得认识的途径,学习也是活动的一种,所以在教学过程中理当十分重视学生从做中学,而不是静听、静观。

  其次,表现性学习应属于学习主体内在心理特征的实时、自然的表现和释放,表现性学习的目的就是让学生在做的过程中释放其对于外界刺激的反应,著名心理学家马斯洛曾经提到人的需要层次理论,而表现性学习正是学生在满足人的各种需要,得到的释放将会以情感的方式获得,并最终影响学生发展。

  最后,在表现性学习方式中,学生作为主体,能够能动地选择适合自己的表现或者表达方式,这是源于人类自身智能的多样性,加德纳的多元智力理论认为:不同个体拥有不同的认知能力和认知方式,每个个体自身能力的多元性和独特性都是不同的。所以,在学习的过程中,我们需要尊重学生的多样性,独特性,鼓励学生使用适合自身的表达方式,培养学生的创造性。

《有效教学》读书心得4

  德国心理学家艾宾浩斯最早对记忆进行了系统研究,得出了遗忘的一般规律。根据小学生的认知发展特点和遗忘的规律,教师要经常组织学生复习。三年级的孩子每天都要过关一首古诗,我发现有些孩子背诗很艰难,背了忘忘了背,或者前一天晚上背好第二天早上就忘记了。因此要运用记忆规律来促进学生对知识的记忆和古诗文的背诵以及防止遗忘的发生。首先,我们老师要合理组织材料,古诗词的背诵要由浅入深,由易到难,带学生在理解的基础上尝试背诵。其次,要背诵好古诗文,关键要在朗读上下功夫,反复朗读课文,做到读得顺畅、流利,琅琅上口,读出节奏,读出语气,读出感情。这个时候合上书试背,尝试对记忆内容进行回忆,往往能发现自己哪些地方背住了,哪些还不熟,然后再有针对性的记忆,经过反复尝试,就能很快记住要背的内容。

  我还发现一些学过的词语隔一段时间再听写错误率依然特别高。比如最近复习时期,我给孩子们听写了一二单元的部分词语,孩子们之前怎么错现在还是怎么错,甚至错的更多,感觉之前强调过的都无济于事,全还给我了。不过想想,似乎也不能全怪学生,长时间不复习,孩子早已遗忘了。我想到薛法根老师的组块教学法,在每节课上开始,花五分钟给孩子们听7~8个同一类或者相关联的词语,这样孩子吸收得快,词语记忆的效果更好。

《有效教学》读书心得5

  课改从倡导“有效课堂”到“有效学习”,教育的本质越来越清晰化,教育是以学生为主体,以获得能力,提高素养为目的。把主要依靠“教”转化为依靠“学”。教学论专家斯卡特金所指出的:“我们建立了很合理的、很有逻辑性的教学过程,但它给积极情感的食粮很少,因而引起了很多学生的苦恼、恐惧和别的消极感受,阻止他们全力以赴地去学习。”有效学习是指符合教育、教学原理的学习,比如掌握一定的学习方式,培养了正确的逻辑思维,理解了知识之间的联系从而建构了自我的知识体系,因此花更少的时间,学到更多、更好,给学生带来积极乐观的学习体验。当然学生逐步形成有效学习的方法,离不开教师在课堂上的有效培养与指导,所以有效学习需要教师重新审视教育理念,转变课堂模式。

  最近几年学校一直在倡导“以任务驱动教学”的课堂模式来促进学生的有效学习。它是一种建立在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基础上的教学模式,以解决问题、完成任务为主的多维互动式的教学理念。提倡以教师为主导,以全体学生为主体的教学活动,倡导探究、体验、实践、参与、交流和合作的学习方式。教师根据教学目标把课堂活动任务化,以任务为核心,把教学内容巧妙地设计隐含在任务中。不少老师响应并应用这种新的课堂模式,我也想尝试,事先做了案头工作,阅读了相关书籍,其中贾志高的《有关任务型教学法的几个核心问题的探讨》给了我不少启示,下面结合谈谈自己的体会与做法。

  一、“以任务驱动教学”的流程

  (一)合理设定任务

  “任务”的提出是最重要的,关系到一堂课的成败。设定的“任务”可以是具体的知识学习,与知识有关的实际问题、创新发明等;可以在课前布置为课堂做准备,在课堂中布置进行,或者课后为了延伸拓展而布置等。任务应具有挑战性,对学生有提升价值,能让学生体验到成功。由易到难,层层深入,形成由初级任务向高级任务以及高级任务包含初级任务的循环,应尽量避免那些环节过多、程序过于复杂的任务。明确表述任务的目标、主体、活动形式,易于学生理解,可以通过教师口述、课件播放或发给学生任务单,比较而言,任务单可以留下上课的思路,因此公开课上,教师常常喜欢采取这种形式。

  设定任务时,首先教师根据教学目标,将教学内容分成有逻辑顺序的几部分。然后结合学生的知识背景、已有思维与能力,将教学内容蕴涵在任务之中,依据综合性、分解性与实践性的原则精心设定每部分的“任务”,设计的任务不仅注重教学上连贯,注重达到教学目标,而且还要考虑是否有益于学生的有效学习。

  1、综合性原则

  传统的课堂将知识点按序传授,很少全方面考虑。现在我们通过“任务”将学生已学的内容与将学的知识,将能力、思维的培养都综合进去,“任务”起到了在它们之间铺设适当台阶,激发学生兴趣的功效。当然,教师要根据学情,综合把握学生的已有水*与潜在水*,切实了解学生会做什么,还能做什么,适当地引导学生在力所能及的范畴去设计学以致用的任务。

  2、分解性原则

  有些“任务”难度大,教师就需要将“大任务”分解成有梯度、有逻辑的“子任务”,层层推进,最终解决“大任务”,获得新知。否则学生由于任务艰巨无从下手,产生畏缩,以致失去兴趣。在“大任务”下设定“子任务”,是考虑到学生已学的内容与将学的知识有一定的能力、思维距离,通过“子任务”铺设了几级适当台阶,让学生可以达到。

  3、实践性原则

  具有实践性的任务可以激活学生,动手、动脑,学习方式从被动听、练变成了主动做、想。课例一中画原子模型,课例二中动手实验,课例三中应用知识分析马铃薯的繁殖都体现了“任务”的实践性。考虑到课堂时间有限,可以将实践性任务前置到课前准备,或者延至课后作业。

  (二)确定活动形式

  “以任务驱动教学”属于以学习为中心的教学法,符合青少年的认知特点,他们对新知识缺乏感知和表象,不可能形成属于自己的知识,即使可以形式地记住一些东西,也只是假性的、短暂的,所以需要通过活动*得新知识,遵循“先行后知”的行知律。

  完成任务的活动形式灵活多样,可以独立完成,也可以小组讨论,实验、调查、查阅资料、家庭活动、野外观察等等,但是都要考虑到学生的主体性、主动性、有效性,使全体学生在任务驱动下实现人人学习,全员完成学习任务,实现总体教学目标。学生通过活动不但履行任务,掌握知识,还增强了兴趣,开拓了思维,提升了科学素养,包括增强了语言表达能力,动手实践能力,归纳概括能力,与他人合作能力等方面。当然课堂上最明显的形式就是小组活动,小组活动包括讨论、合作实验和互查互评等,每个人的思路、想法不尽相同,交流不仅取长补短,还会激活创新。

  (三)及时反馈与评价

  在完成任务过程中,教师还要及时关注学生对任务的反馈,调节任务的难度,保证整个教学进程活而不乱、有序高效的进行,争取让学生顺利完成。

  “以任务驱动教学”强调学生的自主发展,教师与学生不再是且牵且行,课堂开放了,学生的自由度增大了,对学生的评价标准也多样了,不同层面的学生有不同的学习目标。教师要以赏识的眼光,本质的观察,商讨的口吻,对学生进行及时的评价与鼓励,学生只要努力了,与自己比较有了进步,教师就应该给予及时的肯定和评价,让每个学生体验到成功,增强自信心。尤其当学生有创新的想法时,教师要大力赞赏。

  评价时不仅要看到学生的优点,也要委婉指出学生的弱点,促进学生更好完成任务。还要让学生参与评价,反思自己的不足,或者是对活动的改进,取长补短,既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又培养了创新精神和合作意识。

《有效教学》读书心得6

  本学期,在课余时间我认真地阅读了《有效教学》一书,获益匪浅,不仅知道了“有效教学”这一时下教学热门词语的含义,同时也体会到了“有效教学”这一教学策略对于教师来讲有着很大的实际意义。教育是一门学问,是一门值得我们把时间都投入进去的学问,而《有效学习》更像一盏明灯,引领我们走向那有效教学的柳暗花明处。

  (一)课前的有效准备

  大凡成功的课必定是充分准备的课,备好课是上好课的前提。有时候,我们总是认为自己能够把握住学生,但总是在一些细节上出现一些失误,从而使有些学生就在课堂中不能很好的掌握住语文学习的方法和技能。有效教学使我认识到这样做是不行的,必须做到有效备课才能让学生学得快学得好。而有效的备课必须体现出:目标清晰简明。目标是方向,方向正确才能保证有的放矢,教学目标的高、多、空只能使教学任务难以在有限的时间完成。备课时制定明确、具体、科学的教学目标,围绕目标确立重点,优化教法,这样的课堂教学才会收到良好的效果。此外,教法也要灵活恰当。同一教学内容,不同的教法效果就会不同,教必须致力于“导”,服务于“学”。优化教学方法要从实际的教学内容、教材特点、学生情况出发,扬长避短选用教法。教法贴切,教学方有效。这不禁让我想起了去到霍山中学和诸佛庵中学考察的情景,学生分为学习小组,采用多元的学习机制,这其中就包括了导学案的运用,在极大程度上缩短了课堂的教学实间,收到了很好的教学效果。

  (二)课堂的有效组织

  一位好的教师应该得到全体学生的尊敬与爱戴,也应该使所有学生都受益。在课堂教学中,各环节的安排要尽可能以全体学生的参与为基础,以个别提问、小组交流、课堂检测等多种形式来了解大多数学生学习的情况。而纵观那些课堂教学效率低下的课,无一例外都是教师的喋喋不休、啰里啰嗦,挤占了学生的学习时间不说,还束缚了学生的独立思考的能力。一个教师,课堂上一定要组织教学语言,增强语言表达的科学性、针对性、准确性,做到清晰精炼、重点突出、逻辑性强。恰到好处。教学各部分的时间分配,教者在备课时应预计,讲课时要调控。但有时候,因为课堂上不变的因素较多,也许不是重点内容的教学却占用了一些时间,这时候,教者一定要站在整堂课的角度来安排时间。而并非是课堂内容的密度越大,教学质量就越高。

  (三)课后的有效练习

  课后练习不在多,贵在精。现在有的教师在应试教育思想的影响下,大搞题海战,使学生的.大部分时间都用在反复的抄写上,思维与能力得不到有效提升。提高练习的有效性就是要充分了解学情,因课设计练习,让学生在训练中思考问题、解决问题。

  其次,还要不断提升自己的教学理念和自身素质

  叶澜教授有一句著名的话:一个教师写一辈子教案不一定成为名师,如果一个教师写三年教学反思,就可能成为名师。教师应在实践——反思——再实践——再反思螺旋式上升中,实现专业成长。所以,我们都要努力做一个敢于反思自己的教师。还要树立先进的教学理念,教学理念是指导教学行为的思想观念和精神追求,对于教师来说,具有明确的先进的教学理念,应该是基本的素质要求。在推行新课程中,教师必须以新观念来实施新课程。最后,还要有丰富个人知识储备。课堂上,如果教师对教材的理解缺乏深度广度,那么教学就会肤浅,学生学习就无法深入。可见,作为新课程直接实施者的教师,一定要不断学习和探索,不断拓展自己的知识内涵。知识的厚度增加了,课堂就能深入浅出,左右逢源。

  有效教学给当代的教育注入了活力,读完这本书犹如与名师进行了一次心灵的对话。感谢《有效教学》,它教会了我用前沿的思维来看待学生,对待教学,更把我的心洗涤得一片明朗,在今后的教学中,我将关注学生,力求课堂实现有效教学。

《有效教学》读书心得7

  第五章提到板书的运用策略,板书往往是一节课重难点的体现,板书语言要简明扼要,布局要合理,板书可谓是一种艺术,每个老师各有自己的板书风格。板书要形成一种风格那绝非易事。对于新教师而言,写板书可能不是那么得心应手,而更多的是依赖课件,要达到像老教师那样“拿着一根粉笔上课”还有很长的路要走。在教学《我应该感到自豪才对》一文时,和大多数老师一样,我会板书骆驼各个部位分别的特点以及作用,这是本课的重点,以及文章告诉我们的道理,这是本课的德育目标也是难点。但我也忽略了辅助板书,辅助板书可以帮助学生理解一些小细节上的知识点,比如朗读上的、语言表达手法上的等等。得心应手地写板书还需要我们在教学中慢慢摸索、练习。

《有效教学》读书心得8

  又是一个岁末的到来,寒假,一个学期承前启后的时刻,在假期休息之余,本人认真拜读了宋运来先生的作品《什么是最有效的教学》,特别是对于第二篇品课部分,我是颇多感触。

  很长时间以来,对于听课我总认为是总结其他教师的经验和教训而已,这样的心态造就了*时听课的随意性,课后不去细细咀嚼,很难对自己教学路上的创新有所帮助。读了这篇文章后,才真正明白,听课带给我们的不仅仅是个人的一些经验,而是需要我们互相去做深层次的学习、交流和思考。看字识意,品就是要我们分三口食,方能得出个中真滋味,品课亦如此。品课到底品什么?在此我谈谈对于我的心得体会

  所谓品课,就是教师以品德角度去听别人的课、去观别人的课、去评别人的课、去议别人的课,教师在听、观、评、议课中不断完善自己的教学,能有效提升自己的教学水*。品课是初为人师的起点,品课让新教师虚心品味老教师的谆谆教诲,做到评好每一节课、讲好每一节课,努力完善、充实自己。品课是教师进步的基石,品课让教师在品味他人课堂的同时,更关注自己的成长,并有更多的教学收获。品课是教师成长的阶梯,品课让教师能联系自己的教学,看看自己的教学有没有需要完善的地方,并及时改进,正是这一次次的完善与改进,使自己的教学渐入佳境。

  品课,是听课、观课、评课、议课的更高一层次的追求,是一种境界,是关爱他人,善待自己的人生哲理。课堂教学是教育教学质量提升的最重要的渠道。为了全面提高课堂教学水*,我们注重教学研究,而教学研究最被注重的是听课、评课、议课。我认为在此基础上就听课参与者来说,应该还有一个意义上的深加工品课,寻求在听完本课的授课和评课、议课后的更高层次的收获:品味本堂课给学生发展带来的欢乐和收获;品味本堂课给授课者本人的成长带来的经验和启示;品味评课参与者在评完本课后的心得和体会;品味我本人在此次活动中的积淀和超越。

  一、站在学生的角度来品味

  所听的课堂课中我最感兴趣的是什么?

  最受启示的是什么?

  印象最深的是什么?

  学会了些什么?

  还有哪些不清楚?

  这课知识与前后知识的联系怎样?

  本课中我的学科技能提高了多少?

  本课中的教学过程脉络怎样?

  通过本课,可以让我把握哪些学习方法?

  养成哪些学习习惯?

  本课使我的思想道德情操、心理品质得到了哪些熏陶与提升?

  二、站在上课者的角度来品味

  课前我的准备怎样?

  学情的预见、活动的设计合不合理?

  哪些新课程理念在本课中表现得淋漓尽致?

  本课中最成功的教学环节有哪几个?

  本课中的知识构建还需改进吗?

  本课中的德育资源把握怎样?

  本课中师生、生生情感传递、心理交流有特色吗?

  众多的评课意见,你都能认同吗?

  你最感兴趣的是哪几条?

  三、站在听课者的角度来品味

  作为欣赏者,我最赏识本堂课的哪些方面?

  作为评价者,我给本堂课打上哪些评语?

  作为指导者,我为本堂课提出哪些指导性意见?

  作为研究者,我给本堂课提出哪些的探究方向?

  作为学习者,我从本堂课中能学到哪些知识,增长哪些见识,借鉴哪些成功经验?

  吸取哪些不成功教训领悟哪些理念或动向?

  作为管理者,我从本堂课中能着到多少花钱多办事教师的专业成长情况?

  学生的个体差异、区域特色,整体状态?课堂教学研究改革的进程怎样?

  教师走进新课程的状态怎样?

  课堂中师生的表现与管理层面提出的理念、方案、要求是否相适应?该做哪些调查呢?

《有效教学》读书心得9

  生日之际,收到吕主任送的一本书:《有效教学十讲》。扉页上吕主任的寄语让我既感动又倍觉激励,我决心好好研读这本书。

  该书的作者余文森教授为国家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专家。他长期致力于课堂教学与校本教研的研究,针对课堂教学改革和校本研究所面临的问题,他撰写了多篇有关论文,并应邀到全国各地讲学,他的报告很受中小学教师的欢迎。这本书就是他的关于课堂教学和校本研究的论文和报告结集而成。

  看这本书,我对教育教学又有了新的认识和提升。英国文豪萧伯纳说:“一个苹果跟一个苹果交换,得到的是一个;一个思想跟一个想交换,得到的是两个,甚至更多。”愿与大家分享我的收获。

  一、什么是有效教学和优质教学

  原来一直简单地认为,只要我上的课能让学生愉快地学到知识,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那么我的教学就是有效教学,然而看了书中的论述,不禁为自己的肤浅汗颜。余教授指出:既促进学生发展,又促进教师自我成长的教学,才是有效教学。从学生的角度来说,我们的教学要促进学生的发展,就必须在传授知识,训练技能的同时,让学生掌握方法,进入某种过程,并且形成正确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让学生获得知识,掌握学习方法,应该是每个教师都会想到的,所谓“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形成正确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是一个新鲜的概念,怎么衡量呢?最基本应做到的就是让学生享受到学习的乐趣,自觉自愿养成学习习惯,确立终身学习的意识。享受到学习的乐趣和欢乐是孩子幸福人生的前提。而从教师的角度来说,教学也应使教师本人获得提升。我觉得有一个词能够很好地概括这个意思,即“教学相长”。一方面教师为了能更好地传授知识,必须不断自我充电,从而不断地自我完善和进步;另一方面教师在教学中不再只关注学生,也关注自己,能够自我提高教学的调控和分析能力,日益积累丰富的教学经验。余教授有一句话非常鼓舞人心:教师不断从教学当中获得教育智慧,获得专业成长,这是教学最根本的吸引力。

  对有效教学有了新的认识以后,我发现要实现有效教学并非易事,我们正走在有效教学的路上,或者某个时候曾经达到过。学无止境,优质教学则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余教授指出:优质教学一定是有效教学,而有效教学未必是优质教学。优质教学的定位是:优质,高效,高境界。

  具体表现在五个方面:

  一、有思想。教师要有思想,对教学工作有自己的见解和判断。

  二、有智慧。有智慧的教师才能做到游刃有余,指点有方,启迪学生。

  三、有激情。教师有激情才能够带动学生走进与所学知识有关的情境中,并在情感体验中获得知识。

  四、有个性。教师要经过长期的打磨才能形成自己独特的教学个性和教学风格。

  五、有文化。有文化有品位的教学,就是高层次,高境界的教学。

  二、为什么要创设教学情境及如何创设教学情境

  美舍的英语教学的特色之一就是课堂上注重情境的创设和新知的导入。为什么要这么做呢?我们的体会是创设情境能够让孩子们更自然更愉快地学习新知识,记得更牢固。书中对此做了更详尽的解释和陈述。情境是用一种直观的方式,再现书本知识所表征的实际事物或者实际事物的相关背景,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唤起学生的求知欲。余教授有一个非常生动的比喻:情境之于知识,犹如汤之于盐,盐需要溶入汤中才能被吸收,知识也需要融入情境之中,才能显示出活力和美感,才容易被学生理解、消化、吸收。情境的作用就象是一座桥梁,有了这座桥梁学生就容易实现形象与抽象、实际与理论、感情与理性,以及旧知与熟知的沟通和转化,从而使学习和理解变得容易和有趣。书中关于情境的创设有一点非常重要的提示,就是情境的创设必须联系生活,不能为了情境而情境。生活也是“汤”,枯燥的知识,是很难被理解和吸收的,知识要融入生活中,才容易被学生消化。

  关于如何创设有价值的教学情境,余教授作了五点归纳:

  一、基于生活。即注重联系学生的现实生活和挖掘利用学生的经验。

  二、注重形象性。首先应该是看得见、摸得着的,能有效地丰富学生的感性认识,并促进感性认识向理性认识的转化;其次应该是形象具体的,能有效地激发学生的想象和联想。

  三、体现学科特点。即紧扣教学内容,凸现教学重点。

  四、内含问题。内含问题的情境能有效地引发学生的思考。

  五、融入情感。这一点引用德国著名教育家第斯多惠的一句话最为贴切:教学的艺术不在于传授本领,而在于激励、唤醒、鼓舞。

  三、如何写教学反思

  写教学反思也是我们美舍的一大教学特色。我在美舍执教有一年了。这一年当中,我从起初被动应付地写干巴巴的教学反思,到习惯主动地把课堂的精彩瞬间或教学尝试记录下来,我感觉自己受益其中。教学反思使我不断扬长避短,改进工作。至于如何写教学反思,我总是天马行空,想到什么写什么。今天写课堂中出现的精彩小插曲,明天写课堂中出现的问题及所采取的措施……看了书中的论述,我才知道反思有这么多门道。

  余教授说,自我反思是“留一只眼睛看自己。”如果一位教师只顾埋头拉车,默默耕耘,从不抬头看路,也不反思回顾。那么他永远无法实现自我发展和真正超越。自我反思不但能够提高教学经验的质量,还能够提高教学工作的自主性,形成优良的职业品质,促进教师缄默知识的显性化。就教学工作而言,依据反思所涉及的教学进程,可将教学反思分为教学前,教学中,教学后三个阶段。教师的自我反思又可以从教学实践、理论学习和相互借鉴三个层面展开。

  我们通常所作的教学实践的反思应立足于以下三点:

  一、总结成功的经验。每一堂课总有成功之处,或者有收获之处,长期积累下来教学经验必将日益丰富;

  二、查找失败的原因。教师应本着豁达的胸怀,无论教学设计得如何完美,课堂教学如何精彩,也不可能十全十美,难免有疏漏之处。

  三、记录学生情况。把学生在学习中遇到的困难和存在的问题记录下来并寻求解决的方法,有利于改进教学,促进教学质量。

  自从看了书中有关自我反思的篇章之后,我写反思不再随意而为之了,每一天,我都做到在反思中记录收获、不足和学情。

  余教授指出,教师要善于从理论学习中自我反思,运用理论反思自己的教学实践,指导自己的教学活动。那么,我这篇读书心得,也算是在理论学习中的自我反思吧。

  《有效教学十讲》是一本不可多得的好书,这本书让我看到了教育教学中的一处迷人的风景,在此也向赠书之人致以深深谢意!

《有效教学》读书心得10

  本学期学校开展了青年教师读书活动,布置了《有效教学》这本书的阅读任务,作为一名青年教师,说实话,刚一开始,这个活动并没有引起自己的重视,总觉得这又是一次图于形式的任务学习,而在读完以后,却发现这本书不像以前的理论书籍一样去强*学的艺术性,高谈阔论一些在实际教学中很难实现的东西,而是从我们的实际教学生活出发,很多东西说出了我们的心声,颇有感触。下面结合我个人的读书体会,谈一下我的认识,希望能将书读薄,能和大家产生一点共鸣。

  有效备课。在这一章节中,提到了一些怎么样备课才实用的一些意见,在我看来,我觉得很有道理,作为一名教师,要上好一堂课,教案的准备非常重要,我们把这一过程称之为备课。备课包括备教材、备学生、备教法、备学法、备教学过程等,但因为一些日常琐碎的事情占据了教师大部分时间,实际上的备课就等同于写教案了。为了按固定的格式填写好教案本上的内容,工整的书写以便达到要求,应付学校或上级的检查,老师们大部分的时间用于了“书写”,*时在学校上课、改作业、解决学生纠纷、与家长沟通……已占去了教师大量的`时间和精力,用于思考的时间又有多少呢?然而这样精工细写的教案等检查后便放进了抽屉,上课前教师还得重新备课。这样的“备课”造成了“备课”与“上课”两张皮的现象,这样的备课便成了一种摆设,这样的备课便是徒劳的、无效的。学习了《有效教学》这本书后,对于“有效备课”的理念我有了新的认识和理解,有效的备课应是备而有用的,有利于教师落实地教、巧妙地教,促进学生学得快、学得扎实。有效备课重要的是教师的钻研、思考,采用合适的教学方式及手段。我非常欣赏于漪老师的“三备法”,但我觉得因每个人的不同,无论什么样的方式只要适合自己就行,能达到高效就行。

  关于有效指导,在看这部分内容前,想当然的认为这绝非难事,应该容易做到。看过书之后才清楚自己还有很大差距。好在自己*时还算比较注意,一直在想怎么样才能让学生学的更好。新授课中,注意培养学生基本的学习习惯;练习课中,重点培养的是指导学生如何做题,有效提高自己的卷面成绩;而在复习课中,也是从方法入手,教给学生如何有效复习,提高自己的复习效率,感觉自己做的还算不错。

  关于有效讲授,中间提到了一条就是要幽默风趣,令学生保持轻松活泼的心情。这一点,比较符合自己的课堂特征。一直以来,自己所提倡的就是能给学生创造一个轻松愉快的课堂学习环境,而且也得到了学生的认可。可有时候却发现一旦气氛活跃起来了学生的注意力就容易分散,更有少数同学会把注意力转移出课堂,这样便需要老师花时间去维持课堂纪律,也就是说,如何解决这个问题还是自己以后的努力方向。

  教师的任务导向应该是为学生提供较多的机会去学习那些将要评估的材料,而不应该把过多的时间浪费在与教学内容无关的事情上,对教学中可能发生的影响教学的事件有一个预测和行之有效的处理方法。对授课内容在时间上有做出合理安排,这样才能够充分有效的传授教学内容,使得学生能够在有限的时间内获得较多的有价值有意义的知识。

  关于课后反思。这一条对于一个教师的成长来说,应该是非常关键的。早在学习这本书之前,自己就明白课后反思的重要性。可很多时候,自己往往会因为懒惰或者文采的限制,而只是去简单回顾自己近期内的教学情况,没有进行系统的书面整理,所以到目前为止,自己的总结能力也没有得到锻炼,这也是自己今后一个很重要的改进方面。

  而在最后自己想说的一点就是有效练习。现阶段很多人对于题海战术不屑一顾,认为这与当前的素质教育、课堂效果等等一系列的教研活动相冲突,而我的观点则认为,很多时候,练习的重要性是其他任何环节所不能代替的。只是由于作业的分层设计不够好,导致很多同学感到一定的挫败感,于是就出现了不完成作业的情况,很多学生开始搪塞老师,敷衍了事。所以,要想真正体现练习的有效性,作为教师来讲,必须要设计有意义的、高效的练习形式。

  学无止境,同样,对于一个老师来讲,自己需要学习的东西也很多,只有真正掌握了教学真谛的老师才是一个好老师,才是一个深受学生欢迎的老师,也才是一个对学生帮助很大的老师。最后让我把颜真卿的名言献给大家:三更灯火五更鸡,正是男儿读书时。黑发不知勤学早,白首方悔读书迟。


《有效教学十讲》读书心得3篇(扩展5)

——有效教学的心得体会3篇

有效教学的心得体会1

  单甲乡中心完小 陈新华 这段时间我通过学习《有效教学》,深有感触。课堂教学是一个双边活动过程,应营造一个宽松和谐、兴趣盎然的学习氛围。教与学必须有一个和谐课堂步骤,形成一个完整的教学步骤来实施素质教育,使学生学得积极主动,真正成为课堂学习的主人。达到有效教学,创设情境,形成问题,使学生愿学。情境的创设关键在于情,以情激境,以最好的境、最浓的情导入新课,形成问题。提出的问题要击中思维的燃点,这样不但能对全体学生的认知系统迅速唤醒,从而提高单位时间里的学习效率。学生因情境的巧妙刺激,学习热情激发起来,萌芽学习兴趣,认知系统开始运转。

  我觉得教师在课堂教学过程中要切实作到有效两个字应该至少要做好以下几个方面:

  1、认真研究教材。吃透教材是教师进行有效课堂教学的立足点。除了教学的重点,难点的把握,教师还应该考虑到教材的重组与延伸

  2、仔细推敲教学方法。随着网络的的普及,教师可以利用的资源是越来越多了,教师交流教学方法的渠道也是越来越广,我们可以发现相同的教学内容往往有多种不同的教学方法,如何选择适合自己班级学生的教学方式在教学中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

  3、有针对性的设计课堂练习。学生吸收知识第一印象往往十分重要,而教师在课堂上设计的听说读写各式练习情况往往往直接影响着学生课后练习的正确率。

  4、制造宽松融洽的课堂氛围,良好的心态更加有利于学生投入的学习,提高学习的效率。

  具体还应从一下几个方面开始抓:

  1、不要伤害孩子的自尊心。

  有的学生是由于自尊心受到了伤害,比如遭到讽刺,挖苦;受到不应有的干涉,与家长、同学、教师发生矛盾,尤其是当和教师发生矛盾时,他就更不可能把精力专注与学习。

  2、对学生的期望值不要太高

  有的学生是因为教师、家长对学生的期望太高,孩子因为没有达到预期目标而产生了负罪感和内疚感,因此也就产生了厌学的情绪,这样也就不能去听教师所教的课程了。

  3、真正的走进学生的心灵世界

  有的学生是因为我们教师没有适应人本教育,没有改正自己的教育观念和习以为常的教学方式和教学行为。同时自己不能做到以身作则,对学生的爱心不够,不能真正的走进学生的心灵世界,与学生建立和谐融洽的师生关系。

  4、教师要幽默

  有的课堂过于死板,气氛过于沉闷,激发不了学生学习的兴趣,这样他更不会去学了。学生很喜欢幽默的教师

  5、教师要讲究对学生评价的方法

  评价很重要,无论是课堂评价还是学生的自评、互评都要准确。课堂上要多鼓励,及时鼓励,肯定评价要多于否定评价;学生之间的评价要把握好,不要使学生的自评、互评变成自我夸耀、自我贬低,或互相进行攻击、互相挑刺,评价要中肯,要切合实际。只有这样,学生才能更专注地投入到学习中来。

  6、教师做学生学习活动的组织者、合作者、引导者和鼓励者学生是学习活动的主题

  这段时间我通过学习《有效教学》,深有感触。课堂教学是一个双边活动过程,应营造一个宽松和谐、兴趣盎然的学习氛围。教与学必须有一个和谐课堂步骤,形成一个完整的教学步骤来实施素质教育,使学生学得积极主动,真正成为课堂学习的主人。达到有效教学,创设情境,形成问题,使学生愿学。情境的创设关键在于情,以情激境,以最好的境、最浓的情导入新课,形成问题。提出的问题要击中思维的燃点,这样不但能对全体学生的认知系统迅速唤醒,从而提高单位时间里的学习效率。学生因情境的巧妙刺激,学习热情激发起来,萌芽学习兴趣,认知系统开始运转。

  我觉得教师在课堂教学过程中要切实作到有效两个字应该至少要做好以下几个方面:

  1、认真研究教材。吃透教材是教师进行有效课堂教学的立足点。除了教学的重点,难点的把握,教师还应该考虑到教材的重组与延伸

  2、仔细推敲教学方法。随着网络的的普及,教师可以利用的资源是越来越多了,教师交流教学方法的渠道也是越来越广,我们可以发现相同的教学内容往往有多种不同的教学方法,如何选择适合自己班级学生的教学方式在教学中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

  3、有针对性的设计课堂练习。学生吸收知识第一印象往往十分重要,而教师在课堂上设计的听说读写各式练习情况往往往直接影响着学生课后练习的正确率。

  4、制造宽松融洽的课堂氛围,良好的心态更加有利于学生投入的学习,提高学习的效率。

有效教学的心得体会2

  我觉得课堂教学真的不简单,所要面对的事情太多了,但从中也学到一些东西和一些经验,在教学中有目的、有计划地进行丰富多彩的体育活动,让孩子们在玩中学、玩中练促进身心和谐发展来达到体育锻炼目标,让学生体验上体育课的乐趣,这不仅能充分发挥体育教学的教学思想,而且能使学生的体育学习变得亲切、自由和欢悦,并能对提高体育教学效果起到事半功倍的作用。借此机会和大家分享一下:

  一、创设情景,激*感。

  创设良好的教学情境对学生学习情感的产生具有很大的作用,体育教学也不例外。有了良好的教学情境就能激发其强烈的好奇心。强烈的好奇心是保持旺盛学习动机的重要因素,是取得成功的重要条件。激发学生的体育兴趣,创设情景满足他们的学习愿望,发挥他们创造性学习,为终身奠定快乐体育培养良好的思想道德品质。

  二、体育游戏化

  ,增加体育教学兴趣感

  很多人认为体育课应该是跑啊、跳啊让学生机械的反复练习。其实根据儿童的生理特点和心理特点,游戏才是他们的乐园。如果体育课的教学机械而无生命力的话,学生是不会感兴趣的,是枯燥乏味而又令人厌烦的。自古以来教师被喻为“辛勤的园丁”,而学生则是是花圃中那一朵朵初绽的小蕾或骄人怒放的鲜花。在体育课中只要你稍加留意就会发现有些花“无精打采”。他们的“无精打采”也正是因为体育课的枯燥乏味,机械的反复练习。这时,我们只要多费心思尽量用游戏的手段来提高兴趣,使课变得生动多姿,学生听起来就会有滋有味,动起来也会生龙活虎。

  三、师生共同参与活动

  提高体育教学积极性

  体育教学是双向多边,复杂的活动。体育教师掌握着教学方向、进度和内容。在体育课中即使有了轻松愉快的音乐和丰富有趣的游戏,教师不参与活动,只是让学生活动,这样的游戏毫无生机,学生玩一会儿就毫无兴趣,我就经常和孩子们一起活动,效果非常理想。因此,

  师生共同参与活动是学生快乐体育的桥梁。传统的体育理论认为师生之间是命令与服从。教师神情严肃,不容质疑。这样学生言听计从,根本就谈不上快乐而言,快乐体育就是要建立师生之间和谐协调*等的关系。

  四、不断提高业务水*

  加强体育教学巩固性

  一个好的体育老师不能只上一节好的体育课,要随时让学生体验上体育课的乐趣,每堂课都有新感受,喜欢上体育课。第一次上课做《老鹰捉小鸡》的游戏学生会很感兴趣,第二次也许也很感兴趣,那第三次呢,第四次呢,若干年后呢。社会在进步,教育教学在创新,依旧是原来的知识和方法学生学久了会感到疲倦,厌烦。只有不断提高教师的业务水*,才能促进教学的发展,才能使快乐体育真正快乐起来。

  1树立"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

  随着生产自动化水*的迅速提高、社会物质生活的较大改善以及闲暇时间的不断增多,人们的生活方式发生了很大的变化。特别是近年来,参加健身锻炼,正在成为人们日常生活中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如,随着医疗改革制度的实施和完善,健康成了人们关注的热点,每天晨练、登山、打球的人络绎不绝,加入体育锻炼的人群越来越广,终身锻炼的意识已逐渐深入人心。因此,体育教师也要树立"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利用体育教学改善学生的心理健康和社会适应能力,从而增进学生身心健康这一目标出发,引导学生掌握基本的运动技能,学会科学锻炼身体的方法,培养坚持课外锻炼的习惯,增进身体素质、心理健康和社会适应能力等全面发展。

  2、以学生发展为中心,关注每一位学生的健康成长

  传统的体育教学是以教师、教材、课堂为中心,学生跟着教师转,教师跟着教材转,教师教无兴趣,学生学无乐趣。新课程以"一切为了每一位学生的发展"为最高宗旨和核心理念,要求教师心中要装着每位学生的喜怒哀乐和身心健康,把学生看成学生的主体,学习的主人,要以学生发展为中心,将学生的全面的发展放在首要地位。如,首先,根据学生的体能和体育基本技能的差异,确定教学目标、安排教学内容,让全体学生都有*等参与体育活动的机会。其次,关注学生的需求,重视学生的情感体验,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和兴趣,让学生在自主的学习过程中学会学习,享受学习的乐趣,养成健全的人格。

  心理健康是现代健康观的重要组成部分。体育健康要贯彻“健康第一”的思想,就必须重视学生的心理健康。

  体育课堂教学心理气氛是体育教学过程中相对稳定的集体情绪状态,它是教学中集体心理动态结构的特点之一,是体育教学活动的心理背景。体育教学的基本形式是课堂教学,在实现课堂教学任务的过程中,师生之间,学生之间会进行频繁的交往,交往时每个个体本身都带有一定的感情色彩,并具有强烈的感染力,个体之间的情绪互相交流,互相感染,造成心理上的共鸣,情绪上的共鸣,个体的情绪趋向一致,从而形成某个时刻的集体心理气氛。体育教学就是在这种心理气愤中形成的。在很多时候,由于教学内容,方法的改变,学生完成动作的失败,师生交往或学生交往的冲突等原因,课堂集体气氛会发生起伏变化,从而对每个成员的情绪产生着振动和感染,使每个成员的心理活动随课堂气氛的改变而变化。体育课堂教学心理气氛的优化可以发挥其动力,愉悦和调节的作用,使集体的情绪处于适度的坑奋状态,每个成员在认知上相近,情绪上相溶,心理上互动,课堂气氛活跃,教与学,练的情绪高涨,学生处于积极的心理状态之下,认知一一操纵能力得到充分发挥和提高,学、练效果得到了最优化。

  但与此同时,我们必须注意到体育教学毕竟是以增强体质为首要目的,假如我们片面强调心理素质的培养,而忽视身体锻炼,那不仅使体育教学脱离“体育”属性,达不到增强体质的目的,同时心理教育也会因此失去载体而毫无意义。

  “课堂教学是一门遗憾的艺术”,而科学、有效的反思课堂教学可以帮助我们减少遗憾。教学反思是教师以自己的职业活动为思考对象,对自己在职业中所做出的行为以及由此所产生的结果进行审视和分析的过程,“教学反思是教师专业发展和自我成长的核心因素”。

  体育教学历来重视反思,这种优良传统我们应发扬光大。新课程很强调理性思考,理性思考的一个方面来自于反思,也是我们在教学过程中对认识规律的尊重,特别是人本教育思想的影响下,教学反思是我们教育教学成功的关键因素之一。因此,在教育教学中,对整个教学过程进行回顾、分析和审视,我们才能形成自我反思的意识和自我监控的能力。在教学中有目的、有计划地进行丰富多彩的体育活动,正确地总结教学的成败得失,减小失误,不断丰富自我,提升自我发展能力,逐步完善教学艺术,促进课改的发展让孩子们在玩中学、玩中练促进身心和谐发展来达到体育锻炼目标,让学生体验上体育课的乐趣,这不仅能充分发挥体育教学的教学思想,而且能使学生的体育学习变得亲切、自由和欢悦,并能对提高体育教学效果起到事半功倍的作用。

  课前反思使教学成为一种自觉的实践,是教学的前瞻性行为,避免经验主义。在过去的体育教学中,教师往往习惯于自己的经验和现成教案,甚至有部分教师的教案与实际教学不相符,所谓“教案归教案,教学归教学”,其随意性之大得惊人,这种现象在有一定教学经历的教师中居多,这是值得我们很好地

  反思和关注的。古希腊哲学家赫拉克利特曾说:“人不能两次踏入同一条河流”。这说明了万事万物的不断变化(微观上),我们应以发展变化的观点来看问题。凭经验往往会忽视我们不断变化的教学对象,正如教育学家罗杰斯说的,应该把学生看成是“人”,而不是“较大的白鼠”(行为主义观点)与“较慢的计算机”(认知心理学观点)。经验诚可贵,而反思价更高。学生是教学活动的主体,我们应积极关注“主体”的发展变化,过去有句行话叫做“备课要备学生”,这句话既是经验的总结,也说明了课前反思的一个道理。

  课前反思包括我们在课前围绕教学工作的一系列行为,教学计划的制定,教材分析,学生情况的分析、考虑教学环境因素、教学对象等等。教师备课时先要对过去的经验进行反思,教学经验往往被看成是教师成熟的标志,不否认,教学经验很重要,是一个好的教师必备的条件。但经验对人又有很大的束缚作用,它让我们只看到过去,对未来缺乏展望,我们不但要借助于经验,还应把眼光更多地放在未来的课堂上。一是审视自己的教案设计思想是否与新的课程理念相适应,教学目标、内容与学生现在的实际情况如何,分析和把握该课堂的一般与个别,普遍性与特殊性,这是我们反思的重点;二是现有的教学条件是否适应教学,在我国很多的中小学体育场地器材资源严重不足,且教学班级与人数众多,这就要求我们在这些资源分配上反思与协调;三是对于教学策略,其变化可能更大,在对现有的教学策略的反思过程中,要求对实际课堂教学的适应性更大,因为体育教师的授课班多,相同年级的不同班有着不同的特点与差异,这就要求我们应有不同的应对方案;四是教学主体的丰富多彩的个性差异,这是我们反思的重点和难点。因此,我们在教学设计时,应立足于在经验、教训和教学理念、策略、条件,以及学生、班级的基础之上反思。设计教学方案时,还应多问几个为什么:如:“本课与上次课的联系多大?”“是否与学生的兴趣与运动技能相适应”,“学生在学习中是否得到健康地发展”,预计可能出现的问题或伤害事故及应急处理,对不同班的针对性、适用性如何等等,也有一种“应急预案”的性质,总之在课前进行全面审视与思考,我们的教学方案才能科学周密地实施。

  一、利用游戏比赛形式培养健康心态

  游戏比赛在小学体育教材中占有相当的份量,通过游戏教学能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竞争意识、团结合作、热爱集体和遵纪守法等优良品质。而这些优良品质正是一个人健康心态的集中体现。游戏深受学生的喜爱,也为教师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提供了良机。例如,在游戏比赛中一些个性较强的学生因不服输而与对方发生争执,甚至“动武”;也有失利组的学生互相埋怨,导致受指责的学生产生层场心理而退出比赛。这样一来,不仅影响了游戏教学的正常进行,而且还伤了同学之间的和气。这时,教师要抓住这一契机,耐心地教导学生特别是有偏游倾向的学生认识游戏比赛的意义,正确看待比赛的成败,批评有碍团结的不良倾向。同时还要与学生一道分析造成失败的原因,找出制胜的有利因素,最终使学生化“沮丧”为“振奋”,以积极的心态迎接新的挑战。

  二、培养善于接受意外事实的能力

  任何人从事任何事情都不可能一帆风顺,事事如意。同样,学生在体育学习中,也难免会遇到挫折。便如,在一场班际拔河比赛中,因教师发现一名外班的学生参与了某班的比赛,故大声斥责,结果使该班的学生转移了注意力而导致失败。这种由于决心书外因素造成的失利使学生难于接受,情绪非常恶劣。对于这种意外事情的发生,教师要主动地向学生说明真相,讲清道理,充分肯定他们的实力,保护他们的自尊心,并提供再赛的机会。同时还可以通过我国运动员参加世界大赛出师不利的典型事便来教育学生,使学生了解任何比赛都可能存在一定的意外,包括裁判不公等,培养学生接受意外事实的能力,从而

  增强抗挫折能力和情绪调节力。

  三、利用小组活动形式,培养乐于合群的性格

  性格是个性的核心要素。良好的性格对于学习具有重要影响,而人的性可知与际关系和心理健康有着密切联系。小学阶段是性格形成期,我们应当通过体育教学培养学生良好的性格,使他们乐于交往,兴趣广泛,与人和谐相处和积极进取。如在体育分组活动中,常会发现个别学生不愿参与活动,只是坐在一旁观看或四处走走,询句为何?大都强调客观原因。经深入调查才得知是因性格孤僻而导致不合群。针对这一情况,教师可亲自出马,带领不合群的学生一起参加小组活动,指导小组活动方法,并在巡视中不时地过问该小组每个成员的活动情况,及时表扬小组成员取得的成绩,使不合群的学生增添信心、融入群体。此外,还可创设两人合作的游戏比赛,让这类学生在愉快的气氛中与同伴打成一片。这样日积月累,持这以恒,就能帮助学生培养起良好的性格。

  四、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是衡量学生心理健康的一项重要指标。因为一项创新活动的完成,必须具有充沛的体力、饱满的精神和乐观的情绪。为此,体育教师在教学中应通过多种手段培养学生活跃的思维、丰富的想象及运用知识的实践能力等。比如教材的安排要体现健身性、趣味性和实用性,以促进学生生理、心理和精神待等方面的提升,获得成功和愉快的体验,使他们能热爱体育,增强自尊心和自信心。此外,还可通过教学方法的创新,以开发学生的潜能和完善人格,培养学生自学、自练的能力,并给学生营造合作学习的氛围,同时为学生提供机会,培养他们的创造力、竞争力。

有效教学的心得体会3

  这段时间,我们观看学习了吴益老师的《做自己的有效教学》的课题讲座,进行有效教学的探讨,自己也在学习中,感觉受益匪浅。教学是否有效,并不是指教师有没有教完内容或教得认真不认真,而是指学生有没有学到什么或学生学得好不好。如果学生不想学或者学了没有收获,即使教师教得很辛苦也是无效教学。这就要求教师注重课堂这个冲锋陷阵的主阵地,它不只是看你备课、上课的认真程度,更关注一个教师对课堂结构的把握,节奏的安排,时间的掌控以及对学生学习方法等等多方面的考虑。下面我主要谈谈对课堂有效教学的感悟

  一、新课标提出:数学教学活动是数学活动的教学,而数学活动应是学生自己建构知识的活动。因此,教师要从“以学论教”的理念出发,精心设计数学活动,让学生:“在参与中体验,在活动中发展”,真正体现以学生主体实践活动为基础的有效课堂教学。

  1、给学生提供动手实践的机会,变“听数学”为“做数学”。学生对数学的体验,从中感悟并理解新知识的形成和发展,体会数学学习的过程与方法,获得数学活动的经验。他是学生参与数学活动的重要方式。

  2、注重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学生的学习过程从某种意义上说,是对人类社会文明发展过程中的一种认识意义上的重演。让学生踏着前人的足迹部分地重新发现他们学习的内容,对于学生的发展具有多方面的意义。教师要有目的地选择这些重演或再现的教学内容,给学生提供资助探索的空间和时间,让学生主动地进行观察、试验、猜测、验证等教学活动。自主探索是在教室引导下的探索,教师不仅要精心设计自主探索的情境,而且要关注学生探索的过程和方法。学之道在于“悟”,教之道在于“度”,教师要处理好自主与引导,放与收,过程与结果之间的辩证关系。对于那些估计学生通过努力能探索求得问题答案的,应大胆地放手,放的真心、实在,收要收得及时、自然。如果只放不收,只是表面上热闹,收效甚微。如果失去教师有价值的引导,学生的主体性也不会得到充分的发挥。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都是学生学习的方式,二者没有优劣之分。教师在教学中要使二者相互渗透,相辅相成,让学生在探索过程中形成自己对数学的理解,在与他人交流的过程中逐渐完善自己的`想法,一定会使学生在学习活动中既发挥个体作用,又发挥群体效应,从而提高教学的有效性。

  二、课堂教学是一个双边活动的过程,应营造一个宽松和谐、兴趣盎然的学习氛围。教与学必须要有一个和谐课堂步骤,形成一个完整的教学步骤来实施素质教育,使学生学的积极主动,真正成为课堂学习的主人。有效课堂上要用儿童语言,幽默风趣,自己在课堂上我没有完全做到面带微笑讲课,要想达到有效教学,创设情景,形成问题,使学生愿意学数学也是一个重要方面,情境的创设关键在于情,以情激境,以最好的境,最浓的情导入新课,形成问题。提出问题要击中思维的燃点,这样不但能对全体学生的认知系统迅速唤醒,从而提高单位时间里的学习效率。学生因情境的巧妙刺激,学习热情激发起来,萌芽学习兴趣,认知系统开始运转。

  三、在挖掘教材上,我自己还需要多看书。特别是要深入地研究教材、教学用书,做到吃透教材、创造性地使用教材。现在我也要继续根据学生现有思维、参与知识形成过程,让学生体会成功的快乐。

  从今往后,我要牢固树立有效教学的理念,强化有效教学的意识,在纠错、自查、整改中提高自己的育人能力和教学水*。时刻提醒自己在每节课后自己主动反思;课堂上哪一个环节启发了学生?那一部分是教学的亮点?什么样的问题学生喜欢答?那一部分教学效率高?下节课如何改进……主动把有效教学理念、有效教学策略落实到教育教学工作中去。设置有梯度的学习目标,让学生在由易到难的过关体验中,获得成功的喜悦,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实施分层次教学,让每个学生都有成功的机会。在学生学习能力和学习成绩已经出现参差不齐的情况下,仍然采用传统的“大统一”要求的教学方法,会保全一部分学生而牺牲另一部分学生。因此,要采用分层教学的方法,因材施教,要从学生的实际出发,根据学生的个性特点进行教育,充分发挥每个学生的才能和专长,促进学生个性的和谐发展。


《有效教学十讲》读书心得3篇(扩展6)

——有效评课读书心得 (菁选2篇)

有效评课读书心得1

  近期,我认真阅读了《有效评课》一书,禁不住陷入了沉思。确切地说,我认为这是一本好书,一本有益于教师发展和成长的好书。书中以观课议课的方式来讨论新课程改革下的课堂,以观看议课的角度来分析研究讨论,解决我们日常教学中的问题,目的在于促进一线教师的发展和成长,进而促进学生的发展和成长。该书以对众多案例的运用为载体,以分析、讨论案例中教师的教学行为和学生的课堂表现来研讨教师教学的目标性和有效性为主要形式。从这些典型的案例分析和反思中我也看到了自身的日常教学中存在着的教学理念,教学行为,教学方式所存在着的问题。在很多时候,虽然在教学过程中我也常反思自己的教学,但与书中的教师们比起来却如蜻蜓点水般肤浅,反思仅停留于一些表面的现象中,并没有从学生的学习状态、学*,和学生长远的发展以及教师的思想,教学细节等进行更深入更本质的思考和研究。

  评课是一种重要的常规的教研活动,对教师教学的提高起着重要作用。但目前在各个层次的研讨课、展示课、公开课的评课中,许多音乐教师仍用旧的教育观念来评课,致使评课活动存在着很多问题,不能达到提高教学水*,促进教学改革的目的。因此,我认为,应该建立一种适应音乐课程改革的新的评课理念,使音乐评课活动真正成为经验交流的总结场、疑难问题的解答地、教法学法的点拨源、新理念新思想的传播站。

  随着音乐教学改革的不断深入,传统音乐课堂正逐渐向动态生成型音乐课堂转变。旧的评课模式已不能用来评价体现新课程理念的课堂教学。建立一种和新课程课堂教学改革相适应的新的评课模式显得十分必要。华东师大叶澜教授指出:评课教师应具有审视课堂教学的能力,诚恳表达自己的意见,尤其要着力发现“问题”,并分析教师课堂教学行为背后隐藏的观念,使上课教师感到有启发,有帮助。叶教授把这一过程简称为“捉虫”的评课模式应该成为新课程理念下音乐评课的主体形式。

  1、建立民主、和谐的评课氛围

  受传统评课文化的影响,“评课”这个词容易给人一种感觉:你是来评我的,我是来接受你的评价的。评课者的地位高于被评者。这样,上课教师往往显得被动,没有成为一个评价主体。音乐新课程中的评课文化倡导建立一个民主的、建设性、对话的伙伴关系。评课前,让上课教师先作自我评价。上课教师自评要谈真实想法,分析原因,并说出自己在课上哪些方面按音乐新课程理念作出的有意识地改变,自我感觉这样做的`效果如何,有什么困惑等。因为自评是交流的开始,只有坦诚的自评,才能使自评有助于自我反思能力的提高。评课教师的评价要客观公正,态度要诚恳,定性要合理,做到不以貌取人,不以情代评,不掩饰缺点和错误。在这样一种*等、民主、和谐的评课氛围中,彼此交流,发表观点,这样的音乐评课才具有可持续发展的态势。

  2、捉“问题虫”——透过现象挖掘问题本质

  音乐教师要敏锐地发现问题,勇敢地正视问题创造性地解决问题,把课堂上的问题作为一种可供自己提高的资源,上课教师在自评时切忌把自评弄成简单地重述一遍教案,然后谦虚地说,请专家指导。而应是说教学设计,特别强调说清楚课前对这节课的音乐教育价值及其不同学生学习音乐准备状态的分析;说过程反思,尤其要求把课堂生成性说清楚;说教学重构,把教学的改进思考说出来。自评的过程,也就是上课教师自己捉“问题虫”的过程。而评课教师应具有审视音乐课堂教学的能力,要透过课堂现象和教师的教学行为挖掘问题,把现象背后的教师观念层面上的“虫”捉出来,然后从音乐教学改革的角度看存在的问题作出诊断性评价并提出富有针对性的改革建议。在传统音乐课堂向动态生成型音乐课堂转变的过程中,需要教师从教学理念到教学行为的深刻重构。这种重构不是和风细雨式的量的积累过程,而是需要一种基于解构的重构过程。因此,对于问题虫是一定要捉出来的,而且要分析清楚。只有这样一来,才能真正帮助教师实现“解构”后的“重构”。

  3、做“荧火虫”——欣赏课堂的精彩之处

  在音乐新课程理念下的“捉虫”评课模式,不仅要捉“问题虫”,也要捉“荧火虫”。评课教师要善于捕捉和发现教师课堂教学中落实音乐新课程理念比较好的、闪光之处。要会欣赏课堂中真正的精彩。一位教师在上《雪绒花》结尾时深情地说:“同学们,如果我们此时就在剧院台下,当冯特普上校哽咽地唱不出声时,让我们也象玛利亚和孩子们一样,帮助上校唱响《雪绒花》!”说完,课堂上响起动情的歌声,许多学生含着眼泪歌唱……。音乐新课程一个重要的理念是丰富学生的情感体验,上课教师在这一环节营造了电影情景氛围,调动了学生的情感,使学生完全融入情节与音乐之中,使课达到高潮,受到了很好的效果。这是本课的一个闪光点,评课教师要能捕捉这样一来的“荧火虫”。每位音乐教师在长期教学活动中都可能形成自己独特的教学风格,不同的教师会有不同的教法,评课教师要用欣赏、发展的眼光去发现上课教师的成功经验、个性化的教学风格。通过评课欣赏的过程,在帮助教师认识清楚自己的教学行为及隐藏其背后原有理念的基础上,使之固化下来,并帮助他在这一高度上再重构,使他做得更好,逐步形成和新课程理念相适应的个性化的教学风格。

  总之,音乐评课的目的不仅是为了促进上课教师完成自己的教学,更重要的是通过评课促进评课教师不断提高教学说水*。这就要求音乐教师在评课中不断反思自己的教学。在帮助别人“捉虫”的同时,经常作这样的反思:换位思考,同样的问题在自己的课堂教学中存在吗?如果上课教师是我,课堂中出现同样的情况我是怎样处理的?对于课堂中的闪光之处,上课教师良好的教学风格除了能欣赏外,也要结合自己的教学实际进行反思,善于吸收他人的长处。除此之外,还要认真聆听其他老师特别是专家的评课,把他们的评价与自己的评价对照比较,反思两者存在的差异或差距。只有不断地进行自我反思,才能使每一次的评课有所收获,有所启示,才能不断地提高自己的理论水*和教学能力。

有效评课读书心得2

  通过参加本次继续教育的培训,在课下我又认真阅读了《有效评课》这本书,给我有很大的感触,对于观课议课有了更深的理解与认识,下面我谈一下自己的学习体会

  从教多年来关于观课评课,以形成了固有的思维定势。观课者认真听认真记就完成了任务,在多人参与的集中评课时没有人愿意第一个发言,即使发言了,也是对问题轻描淡写一带而过。议课者的收获和心得不能得到充分的交流,对于如何解决问题的探究较少。观课议课所倡导的前提基础是授课者和观课议课者是*等的地位,观课时我们不一定要坐在教室的最后,可以坐在学生的旁边,学生自主探索阶段,在小组内合作交流之时,在学生做课内练习之时,我们可以站起来,看看学生们在做什么?了解学生的认知策略,合作意识,性格特征,检查学生的学习效果。观课的老师,可以不必再那么规矩。通过了解学生的学习状况,看老师的教学策略是否是正确,引导是否得当,组织是不是有效,看学生是不是有兴趣,老师教得是不是有效。观课的目的是发现教学中存在的问题,是以学生的学习为主要观察对象,而不是观看老师的表演。而是带着共同研究课堂、改进教学,提高自身课堂实效的探究目的一同参与的。观课议课打破了不想在同事面前暴露自己的弱点,不愿意自己的工作被别人指手画脚。也不希望别人来干涉自己的教学这种私下默契的状态,它致力于让所有教师互相观摩教学,直面现有问题,相互坦诚批评,共同商议办法,谋求教学创新,实现共同成长。

  观是选取案例,议是对选取案例的讨论和分析。观课议课的主题可以预先研究和准备。在观课的过程中,大家就能有所选择地,把该观察的东西观察得仔细一点。为了避免预定的问题和现象在课堂观察时扑空,预先确定的主题就要有一定的普遍性。因为课堂教学发展变化具有不确定性,所以还应该承认主题生成,鼓励老师用自己的眼睛观察课堂,研究课堂,并把自己对课堂教学的理解通过对话交流的方式与大家分享。

  议课和以往评课的最大区别有两点:一是议课者并不完全是从旁观者的立场来评论上课教师,而是把自己融入课堂教学中去,以执教教师的角度来观察和思考课堂教学过程中所出现的问题;二是议课者与执教者是在完全*等的基础上进行的交流,是议论式的而不是评判式的。所以,这种方式不但适用于有专家参与的指导性议课,也适用于校本教研中的教师互相观课的同伴交流。议课的主要目的是为了促进上课教师对自己的教学进行深入的反思,总结并提升实践经验,对课堂上的不足之处进行分析,探讨和寻求解决问题的策略和办法。观课时必须做到:第一,需要观察课堂上发生了什么,观察的对象不仅有教师,而且包括学生。第二,我需要推断执教老师的教学行为背后的想法(不能等到议课时再问授课老师,就算要问,自己也要先想一想),需要判断执教老师的教学行为是否收到了预期的效果,需要思考效果与行为之间有什么样的联系。第三,要思考:假如我来执教,该怎么处理。第四,要思考:在议课时,我需要交流什么。别人让你看了他的课,你有了思考和进步,感谢当然是应该的,但感谢的方式不是嘴上说,而是拿出行动真诚地交流对对方有价值、有帮助的意见,帮助对方成长。

推荐访问:心得 教学 读书 《有效教学十讲》读书心得3篇 《有效教学十讲》读书心得1 《有效教学十讲》读书心得100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