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轶方文库网 > 专题范文 > 公文范文 >

蚕的一生告诉我们什么道理4篇

时间:2022-09-24 13:25:04 来源:网友投稿

蚕的一生告诉我们什么道理4篇蚕的一生告诉我们什么道理 量变是质变的必要准备质变是量变的必然结果没有量变的积累,质变就不会发生量变与质变的相互渗透 量变是质变的必要准备战国时期著名思想家荀子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蚕的一生告诉我们什么道理4篇,供大家参考。

蚕的一生告诉我们什么道理4篇

篇一:蚕的一生告诉我们什么道理

是质变的必要准备质变是量变的必然结果没有量变的积累, 质变就不会发生量变与质变的相互渗透

 量变是质变的 必要准备战国时期著名思想家荀子在所著的《劝学篇》 中写道:

 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

 不及小流, 无以成江海。

 征途千里迢迢是一步一步完成的, 江海浩瀚是涓涓细流汇聚而成的。

 阐明了没有量变的积累, 质变就不会发生的道理。

 老子说“合抱之木, 生于毫末,九层之台, 起于垒土, 千里之行,始于足下。

 ” 没有量变的积累,质变就不会发生。

 量变与质变的相互渗透有两种情形:(1 )

 在总的量变过程中有阶段性和局部性的部分质变, 所谓阶段性的部分质变是说事物的根本性质未变,而比较次要的性质发生了变化, 使事物的发展呈现出阶段性的特征。

 例子:

 蚕的一生经历了从卵, 幼虫, 蛹, 成虫的过程, 每一次变化都是阶段性的部分变化。这种变化不变全局, 只变局部。例子:

 在现实生活中, 八年抗战,打败日本侵略者, 长年抗战是量变, 日寇投降是质变。

 事物发展过程中量变与质变及其相互转化:由冰变水, 有水变冰:

 首先量变是质变的必要准备, 质变依赖于量变, 因此水从0度到99度是量变 , 其本质是水, 其次质变是两边的必然结果, 水变成1 00度的时候, 由水变成了冰, 发生了质的变化, 所以说量变质变是相互统一的。

 •在印度有一个古老的传说:

 舍罕王打算奖赏国际象棋的发明人——宰相西萨·班·达依尔。

 国王问他想要什么, 他对国王说:

 “陛下, 请您在这张棋盘的第1个小格里, 赏给我1粒麦子, 在第2个小格里给2粒,第3小格给4粒, 以后每一小格都比前一小格加一倍。

 请您把这样摆满棋盘上所有的64格的麦粒, 都赏给您的仆人吧!” 国王觉得这要求太容易满足了, 就命令给他这些麦粒。

 当人们把一袋一袋的麦子搬来开始计数时, 国王才发现:

 就是把全印度甚至全世界的麦粒全拿来, 也满足不了那位宰相的要求。•这个故事也告诉了我们当量的积累达到一定程度时, 就会引起质的变化。

 •有一则这样故事:

 “笨人吃饼” , 讲的是从前有一个人肚子饿了, 狼吞虎咽地吃了一个饼子。

 他觉得没有饱, 又一连吃了五个, 还是没有饱, 于是, 便吃第八个饼子, 刚吃到一半, 便觉得饱了。

 这个人非常后悔, 心想; 我今天饱了, 是因为吃了这半个饼子, 前面吃的七个都浪费了。

 如果早知道吃这半个饼子就会饱, 我先吃这半个就好了。•这则故事其实是个笑话, 他吃饼吃饱了, 其本身就是一口一口吃饼的量的积累过程, 吃饱了不仅是最后那半个饼子的作用, 而是吃的全部饼子的作用, 最后的那半个饼子只不过是由量变到质变发生转化的关节点。

 他不懂得这一点, 就割裂了两者辩证关系。

 只意识到了质变而没看到量变, 都是割裂了量变和质变辩证关系的形而上学观点。

篇二:蚕的一生告诉我们什么道理

蚕到死丝方尽》 学习要点

  《春蚕到死丝方尽》 是以曹石同志的《春蚕赋》 为基础改写而成的。

 《春蚕赋》 是一篇抒情性很强的科学小品, 曾在中央人民广播电台的“科学知识” 节目中播讲过, 后来被收入《趣味动物知识》 第一集。

 《春蚕到死丝方尽》 一文着重说明了蚕的生长发育过程, 揭示了蚕“睡眠” 的奥秘和蚕丝形成的生物机理, 字里行间渗透着对春蚕的喜爱和赞颂之情。

 文章是按概括交代—具体介绍—点题作结的思路来说明蚕的有关知识的。

 一、 基础知识

  1.

 给红色的字注音。

  纤维(

 )

  孵化(

 )

  蜕皮(

 )

  分泌(

 )

 2.

 理解下列词语在课文中的意思。

  【纤

 维】

 :

 天然的或人工合成的细丝状物质。

 【孵

 化】

 :

 蚕的卵在适当温度下变化成幼虫。

 【清

 福】

 :

 清闲安适的福气。

 【更

 新】

 :

 旧的改换成新的。

 【分

 泌】

 :

 从生物体内产生出某种物质。

 【激

 素】

 :

 人和动物的内分泌腺器官直接分泌到血液中去的对身体有特殊效应的物质, 也称“荷尔蒙” 。

 【奥

 秘】

 :

 奥妙神秘, 指隐藏内部的难以了解和认识的内容和道理。

 【制

 约】

 :

 一种事物的存在和变化以另一种事物的存在和变化为条件。

 【调

 节】

 :

 (蚕体内分泌的几种激素)

 从数量上调整, 使适合(生长发育)

 的要求。

 【机

 能】

 :

 细胞组织或器官等的作用和活动能力。

 【蛋 白 质】

 :

 构成生物体活质的最重要部分, 它是生命的基础。

 【写照】

 :描写刻画。

 【缤

 纷】

 :

 繁盛而交杂的样子。

 【默默无闻】

 :

 不出名, 不为人知道。

 3.

 写出下列各句所运用的说明方法。

 ①它的一生, 要经过卵、 幼虫、 蛹和成虫四个阶段。

 从养蚕季节来说, 有春蚕、 夏蚕、 秋蚕之分。

 (

 )

 ②蚕的小小的身躯是一座非常奇妙的“加工厂” , 用的原料是桑叶。

 (

 )

 ③蚕丝不同于麻纤维, 而是一种动物蛋白质, 它完全是由蚕的生命化成的。(

 )

 ④如果把 14000 条家蚕吐出的丝连接起来, 就能沿着赤道绕地球一圈儿。

 (

 )

 4.

 指出对下列句子分析理解不正确的一项(

 )

 ①蚕吃的是桑叶, 睡的是竹匾, 献出的却是晶亮闪光的丝。

 分析:

 这几句话说明蚕的生活条件与生活环境, 指出它所做的贡献, 赞美蚕要求于人的甚少而给予人的甚多的献身精神。

 语句整饬, 笔调含情。

 ②蚕的小小的身躯是一座非常奇妙的“加工厂” , 用的原料是桑叶。

 分析:

 本句运用借喻手法, 概括了蚕从吃叶到消化吸收, 到形成绢丝蛋白质、再到吐丝结茧这个复杂的生物化学反应过程, 为下文具体说明作铺垫。语言通俗,具体形象。

 ③“春蚕到死丝方尽” , 这诗句是蚕的一生生动的写照。

 分析:

 本句引用李商隐《无题》 中的诗句概括赞美蚕的一生。

 这里的“死”是指蚕从幼虫开始进入变态时期——蛹, 不是指生命的结束。

 ④你看这小小的蚕, 难道不是世界上的一宝吗!

 分析:

 本句运用反问的手法。

 以反问的语气强调了蚕是世界上的一宝。

 5.

 如果把下列句子中红色的词语删去, 请你体会一下, 意思有什么变化。

 ① 在我国一般蚕区中, 春蚕占的比重最大。

 ② 吃了几天桑叶以后便迅速长大, 有时一夜之间就能长几分。

 ③ 接着, 它又使劲地吃起桑叶来, 逐渐长大, 然后又“睡眠” , 蜕皮。

 【参考答案】

 1.

 xiān fū tuì mì

 2.略

  3. ① 分类别

 ②打比方

 ③作比较

 ④列数字

  4. ②(暗喻)

 5.

 ①删去后意思变成我国所有蚕区春蚕占的比重最大。

 这样表述就不准确、 不符合实际了。

 ②“迅速” 准确地说明生长速度之快, 和后面的“一夜之间就能长几分” 相照应。

 删去后表述就没有如此准确、 严密了。

 ③“使劲地” 生动、 准确地说了蚕吃桑叶的情状——量大, 速度快。

 删去后就没有这个意思了。

 “逐渐” , 说经过一段时间的吃、 睡眠、 蜕皮后, 生长的速度放慢, 同前文的“迅速” 形成对照, 删去后就不能说明这一层内容了。

 二、 课文学习

  1. 用“春蚕到死丝方尽” 这一诗句作为课文的标题有什么作用? 【明确】

 课文用诗句“春蚕到死丝方尽” 作为标题, 其主旨不在托物抒情, 而是取其字面上的意义, 概括了“蚕丝是由蚕的生命化成” 的客观事实, 体现了全文说明的重点, 同时, 也用这句诗赞颂了春蚕为人类献身的可贵精神。

 2. 揣摩下列句子中红色词的精当之处。

 ①昆虫学家早已为我们揭开了其中的奥秘。

 ②早在两千多年前, 我国用蚕丝生产的精美丝绸, 就源源不断地输送到许多国家。

  当你看到那细致精巧、 色彩缤纷的绫罗绸缎的时候, 你会为这小小的蚕所创造的奇迹发出惊叹。

 【明确】

 ①蚕的发育成熟是在“睡眠” 状态下进行的, 其自我更新的生理机制一般人不清楚, 所以作者用“奥秘” 一词, 说是昆虫学家为我们“揭开” 了其中的奥秘,这样写用词既准确, 又科学。

 ②“精美” 是精致美好的意思, 用来修饰“丝绸” , 就从“质” 上强调了我国两千多年前用蚕丝生产的丝绸好。

 “精巧” 是精细巧妙的意思, 用来作“绫罗绸缎” 的定语, 是从纺织技术上强调好。

 3. 对《春蚕到死丝方尽》 段落大意的理解。

 【明确】

 全文共 7 段, 可以分为三个部分。

 第一部分(第 1—2 段)

 :

 概述我国蚕业生产史与蚕的生活史及蚕的种类。

 第一层 (第 1 段)

 :

 概述我国蚕业生产的悠久历史及其在世界上的广泛影响。

  第二层(第 2 段)

 :

 简介蚕的一般知识。

 第二部分(第 3 一 6 段)

 :

 具体说明春蚕的生长过程, 揭示它蜕皮的奥秘以

 及蚕丝形成的原理。

 第一层(第 3 段)

 :

 概括说明春蚕短暂而又闪光的一生。

 第二层(第 4 一 5 段)

 :

 说明蚕的生长发育过程及其生理机制。

 第三层(第 6 段)

 :

 具体说明蚕丝形成的过程及蚕丝的性质。

 第三部分(第 7 段)

 :

 呼应标题, 赞颂蚕对人类的贡献及献身精神。

 展变化的规律。

 4. 课文的平实说明主要用了哪些方法?

  【明确】

 ①概括说明:

 介绍蚕的生产史和生活史; ②运用科学名词术语和精当确切的动词或动词短语, 揭示春蚕“睡眠” 蜕皮的奥秘; ③运用下定义、 作比较、 列数字等说明方法:

 定义说明什么是蚕和蚕丝, 数字说明我国蚕业生产的悠久历史和广泛深远的影响, 列数字用以比较野蚕与家蚕吐丝的长度, 说明“小小的蚕儿” 吐丝量之大, 等等。

 5. 课文的生动说明主要用了哪些方法?

  【明确】

 ①运用拟人手法描写蚕的行动和精神状态, 这样写, 形象生动地写出了蚕的种种特点, 使读者增添了对蚕的喜爱之情; ②运用比喻手法, 如将蚕的身躯比作“加工厂” ; ③引用“春蚕到死丝方尽” 这一名句作为文题, 鲜明、 醒目, 又切合说明的内容, 有助于引起人们阅读的兴趣, 产生丰富的联想; ④寓抒情于说明之中, 把介绍蚕的幼虫生长发育过程同赞美“春蚕到死丝方尽” 的奋斗精神和献身精神结合起来。

 如第 7 段的结尾, 充满鲜明浓重的感情色彩, 既再次强调了春蚕的巨大贡献, 又着力赞颂了“春蚕到死丝方尽” 的献身精神, 增强了文章的启发性和感染力。

 三、 拓展训练

 (一)

 天文学家想在天文镜中装上极细的丝, 遥望天空时, (视觉、 视野、 视线)中有了细的行条, 可以比较星的位置。

 他们先用蚕丝, 把一根蚕丝的两股分开,但是还赚大粗。

 1820 年, 一个英国的仪器制造家名叫忒劳顿的, 设法改用蜘蚓丝。

 他用的是一种背上有十字纹的称为园蛛的公。

 不但比一般蚕丝更细, 而且很韧, 又不会扭曲。

 取丝的时候只要把蜘蛛小心谨慎地固定在一个架子上, 放出来的丝头粘(

 )

 在一个卷丝器上, 把卷丝器转动, 便可以抽出很长的丝。

 蚕丝一股有一英寸的二千分之一粗, 园蛛的丝细到只有一英寸的一万五千到二万分之一光景, 比蚕丝细得多了。

 1. 这一段文字选自__________的科学小品__________。

 2. 文中括号里的 3 个词, 应选用__________最为准确。

 3. 如用一个意思相近的词来代替文中红色的词“光景” , 可用__________。

  4. “园蛛的丝细到只有一英寸的一万五千到二万分之一光景” 一句中的第2 个“到” 字是能不能改为“或” , 为什么?

 5. 忒劳顿所用的背上有十字纹的称为园蛛的丝, 跟一般的蚕丝相比, 它的优点是:

 __________

  6. 文中红色的“粘” 注音是__________, 它的另一个读音是__________。

 7. 这段文字除了介绍园蛛丝的用途和优点外, 还介绍了什么?

 【明确】

 1. 周建人

 《蜘蛛》

 2. 视野

  3. 左右

 4. 不能

 用“到” 表明在一万五千分之一和二万分之一之间, 用“或” 只剩下两个点, 一个是一万五千分之一, 一个是二万分之一, 两词的差别显而易见。

  5. 更细, 而且很韧, 又不会扭曲

  6. zhān

 nián

 7. 取丝的方法 (二)

 ①兔类的习性, 有许多令人费解的地方, 可以说是矛盾重重。

 ②日常生活中, 有时用“兔子胆儿” 来形容胆小。

 其实, 兔子并不那么胆小。有时, 昏头昏脑的浣熊之类来进犯兔子的领地, 惊慌之余, 兔子并不仓皇逃走,却冲向入侵者, 用后腿连蹬几下, 将敌人赶走。

 ③兔子眼大, 几乎大到眼睑合不拢的程度。

 如同很多被追捕的兽类一样, 常有后顾之忧的兔子, 眼睛长在头部两侧, 便于观察两侧和脑后的动静。

 它的视角将近 90 度, 但两眼的视野不能重叠, 所以没有立体感, 不能准确判断距离。

 快速奔跑时, 有时还真的会撞在树干上。

 曾有过兔子撞在猎人腿上的事例。

 快跑的兔子撞到树上, 一定会撞得晕头转向, 于是便会出现“守株待兔” 故事中的那种场面。

 1. 文中能表明选文说明中心的句子是__________;

 能表明说明对象特征的词语是__________

  2. 划出文中生动说明的句子, 揣摩一下, 为了说得生动形象, 作者用了哪些方法? 试简要说明。

 3. “后顾之忧” 在文中的含义是__________

 4. 你能对“守株待兔” 的故事作出科学的解释吗?

 【明确】

 1. 兔类的习性

 矛盾重重

  2. 除了第①段和“它的视角将近 90 度……不能准确判断距离” , 均可视为生动说明

 用了一些描写性的词语, 如“昏头昏脑” ; 用了拟人的修辞手法,如“将敌人赶走” ; 用了寓言故事, 如“守株待兔” 等。

 3. 指常被别的凶猛的兽类追捕

  4. 因为兔子的视角将近 90 度, 不能准确判断距离, 以致快速奔跑时, 有时可能会撞到树上。

  中 考 解 析

  1. 选出红色字读音完全相同的一项(

 )

 A. 诚恳

 呈现

 承受

 层次

  B. 纪律

 忧虑

 利率

 氯气

  C. 湖畔

 裁判

 伙伴

 绊脚

  D. 讴歌

 欧洲

 枢纽

 海鸥

  【考点】

 :

 形近字的读音;

 【分析】

 :

 答案为 B 项。

 B 项中的四个字都读 lǜ; A 项前三个字都读 chéng,“层” 读 céng; C 项“判” 读 pàn, 其他三个字都读 bàn; D 项“枢” 读 shū,其他三个字都读ōu。

  2. 下列词中没有错别字的一项是(

 )

 A. 缄默

 雄健

 陶醉

 诩诩如生

 B. 点缀

 悠扬

 抖擞

 满地狼籍

  C. 偎依

 渴望

 愉悦

 惟妙惟肖

  D. 僧恶

 短暂

 蕴含

 出类拔萃

  【考点】

 :

 字形

  【分析】

 :

 答案为 C 项。

 辨识错别字, 要将字形与字义结合起来。

 A 项“诩诩如生” 应该写为“栩栩如生” , “栩栩” 是形容生动活泼的样子。

 B 项“满地狼籍” 应该写为“满地狼藉” , “狼藉” 是形容乱七八糟, 杂乱不堪。

 D 项“僧恶” 应该写为“憎恶” 。

 3. 依次填入横线上的最恰当的词语是(

 )

 ①至于猩猩, 根据西方学者拿黑猩猩做________的结果, 它们能学会极其有限的一点符号语言, 可是学不会把它变成有声语言。

 ②因此, 谁如果要________我国的园林, 苏州园林就不该错过。

 ③雨村忙具衣冠接迎。

 有顿饭________方回来, 问这门子, ……

  A实验

 鉴赏

 工夫

 B 实验

 欣赏

 功夫

  C 试验

 鉴赏

 工夫

 D 试验

 欣赏

 功夫

  【考点】

 :

 近义词辨析

  【分析】

 :

 答案为 C 项。

 “试验” 的意思在于试探观察, “实验” 则意在实地验证。

 “欣赏” 是指怀着喜爱的心情领略美好事物中的意趣, 如“欣赏山野风光” ; “鉴赏” 强调的是鉴定和欣赏, 如“鉴赏书画” “诗词鉴赏” 。

 “功夫”指本领、 能耐, 如“他的书法颇见功夫” ; “工夫” 指时间, 如“四年工夫读完了大学” 。

 4. 选出下列句子的语法说明有误的一项(

 )

 A.人类征服沙漠的远大理想在社会主义制度下会更快地成为现实。

 (主干是:理想会成为现实)

  B.拉车的把车放在有些阴凉的地方。

 (主动句。

 采用这种句式, 表明着眼点在“拉车的” 。

 )

  C.难道不能制造出一种神奇的机器, 去模仿人的动作摘下树上的果实吗?(反问句。

 用肯定的反问句式, 加强了否定的语气。

 )

  D.实行改革以后, 这个厂的产品种类和质量迅速提高。

 (病句。

 主谓搭配不当,

 “种类” 不能与“提高” 搭配。

 )

  【考点】

 :

 句子分析

  【分析】

 :

 答案为 C 项。

 C 句是运用了反问的句式, 但句中是“难道不能” ,是否定的反问句式, 加强了肯定的语气。

 5. 从句式的角度看, 填入横线上的句子, 最恰当的一项是(

 )

 ①老师非常严厉地对他说:

 “这样糟蹋, 太不像话了, _________________ ”

  ②他急匆匆地跑来告诉我:

 “太可惜了, 由于最后一个球没有踢好,_________________ ”

 A. ①难道你不知道粮食来之不易吗?

 ②我们的球队被他们打败了。

 B. ①难道你不知道粮食来之不易吗?

 ②他们打败了我们的球队。

 C. ①你知道粮食是来之不易的。

 ②我们的球队被他们打败了...

篇三:蚕的一生告诉我们什么道理

021 年贵州省黔东南州中考语文模拟试卷(二)

 一、单选题(本大题共 7 小题,共 21.0 分)

 1. 下列词语中加点字注音完全正确....的一组是(

 )

 A. 镌.刻(juān)裨.益(bì)

 亘.古(gèn)

 面面相觑.(qù)

 B. 绯.红(fēi)

  愠.怒(wèn)蹊.跷(xī)

 感人肺腑.(fǔ)

 C. 宽宥.(yóu)

 驾驭.(yù)

  攒.聚(zǎn)熙来攘.往(nǎng)

 D. 澎.湃(péng)

 迸.溅(bìng)

 竣.工(jùn)伤痕累累..(1ěi)

 2. 下列词语中字形及加点字的释义不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

 A. 广袤.(从南到北的长度)/不可名.状(说出)/相形见绌.(不够,不足)

 B. 箴.言(规谏劝戒)/狼狈不堪.(能忍受)/三顾.茅庐(拜访)

 C. 骈.进(两马并驾一车)/血雨腥.风(腥气,像鱼的气味)/消声匿.迹(匿名)

 D. 伫.立(长时间地)/吹毛求疵.(毛病)/肆无忌惮.(害怕,畏惧)

 3. 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运用恰当....的一项是(

 )

 A. 他的学识渊博,写起文章来能随便地断章取义....。

 B. 肖华非常有主见,任何事情他都能一意孤行....,从来不依赖家长和老师。

 C. 冬冬是一个敏感自悲的人,老师对他的批评往往言不及义....,点到为止。

 D. 刘备思贤若渴,三顾茅庐....请诸葛亮出山,这一点值得我们今天的领导干部学习。

 4. 下列对语文知识的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纪录片《舌尖上的中国》向世界展示了中国历史悠久的饮食文化,提升了中华民族的勤劳和智慧。(有语病,搭配不当,应把“提升”改为“弘扬”)

 B. 只要我们善于把精读和泛读结合起来,就能取得最佳的读书效果。(这是条件关系的复句)。

 C. “春花.烂漫”“网上购物花.了不少钱”“那家伙又想要花.招了”这三个句中的“花”的词性判定依次为形容词、名词、动词。

 D. “敬业与乐业”“愚公移山”“无言之美”三个短语类型的判定依次为:并列短语、主谓短语、偏正短语。

 5. 下列句子组成语段,顺序排列正确的一项是(

 )

 ①稍远处是一重重长着青冈树的山岗,近处则是一重重种满玉米的丘陵坡地,波浪一般腾向远方。

 ②我看清周围都是玉米地,密密的青纱郁郁葱葱,一望无际。

 第 2 页,共 24 页 ③天渐渐亮了,西天起了一层厚厚的云,可是东边的山坡,涌出明亮的朝霞,又是一个炎热的夏日。

 ④西望,最远处是一派连绵青山,那是县城附近的西山,看起来很近,实际上很远。

 ⑤丘陵之间,蜿蜒着一条修好了很多年但迟迟未能硬化的乡村土公路,在夏天长满杂草,展现勃勃的生机。

 A. ①④⑤③② B. ③②④①⑤ C. ③①④⑤② D. ②③④①⑤ 6. 下面各句中,标点符号使用有误的一项是(

 )

 A. 随着近年来中国国力的强盛,越来越多的资源正被投入到空间科学的研究中,越来越多的中国科学卫星发射上天,比如“悟空”“张衡”“墨子”等等。

 B. 一些食品企业,一方面享受食品添加剂给食品生产、储存、销售、食用带来的好处;一方面抹黑食品添加剂,误导消费者,刻意标榜“零添加”,这与客观事实相违背,也是对消费者不负责任。

 C. 我应该感谢母亲,她教给我生产的知识和革命的意志,鼓励我以后走上革命的道路。在这条路上,我一天比一天更加认识:只有这种知识,这种意志,才是世界上最可宝贵的财产。

 D. “好吧,就明天。”我说,她高兴得一会儿坐下,一会儿站起:“那就赶紧准备准备。” 7. 下列有关文学文化常识及文体知识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莫泊桑的《我的叔叔于勒》含蓄温婉,契诃夫的《变色龙》嬉笑怒骂,这两篇小说都入木三分的揭露和针砭了生活中的荒谬和丑陋,显示了讽刺的力量。

 B. 《朝花夕拾》比较完整地记录了鲁迅从幼年到青年时期的生活和经历,生动地描绘了清末民初的社会生活画面,是研究鲁迅早期思想和生活以至当时社会的重要艺术文献。

 C. 中学课本中的《唐雎不辱使命》《邹忌讽齐王纳谏》《周亚夫军细柳》都出自《战国策》。《战国策》是西汉刘向根据战国史书整理编辑的,共三十三篇,分为十二策,是国别体史书代表作。

 D. 夺魁、桂冠、鳌头、榜首、问鼎都有第一的意思。其中“夺魁”指夺取第一名,“魁”是首领的意思;“鳖头”指皇宫大殿前石阶上刻的鳌的头,考上状元的人可以踏上;“问鼎”出自《左传》,原指图谋算夺王位,后借指在比赛或竞争中夺取第一名。

 二、默写(本大题共 1 小题,共 8.0 分)

 8. 根据所给提示,补写出下列名篇名句中的空缺部分。

  (1)

 ______ ,

 ______ 。闲来垂钓碧溪上,忽复乘舟梦日边。(李白《行路难》)

 塞下秋来风景异,

 ______ 。四面边声连角起,千嶂里,

 ______ 。(范仲淹《渔家傲•秋思》)

  (3)

 ______ ,

 ______ ;经纶世务者,窥谷忘反。(吴均《与朱元思书》)

 蒹葭苍苍,白露为霜。所谓伊人,

 ______ 。溯洄从之,道阻且长。溯游从之,

 ______ 。(《蒹葭》)

 苏轼《水调歌头》中道尽了千载离人心愿的句子是

 ______ ,

 ______ 。

 )文天祥《过零丁洋》一诗中,诗人用比喻将个人遭遇和国家命运紧密联系在一起的句子是:

 ______ ,

 ______ 。

 三、名著阅读(本大题共 1 小题,共 4.0 分)

 9. 附加题。

  他,这位健壮有力的革命战士,久经狂风巨浪的波罗的海舰队水兵,一九一五年就加入俄国社会民主工党的坚强的布尔什维克,对年轻的锅炉工保尔讲述着严峻的生活真理。保尔两眼紧紧地盯着他,听得入了神。

  “小兄弟,我小时候跟你差不多,”他说,“浑身是劲,总想反抗,就是不知道力气往哪儿使。我家里很穷,一看见财主家那些吃得好穿得好的小少爷,我就恨得牙痒痒的。我常常狠劲揍他们。可是有什么用呢,过后还得挨爸爸一顿痛打。单枪匹马地干,改变不了这个世道。你完全可以成为工人阶级的好战士,一切条件你都有,只是年纪还小了点,阶级斗争的道理,你还不大明白。小兄弟,我看你挺有出息,所以想跟你说说应该走什么路。我最讨厌那些胆小怕事、低声下气的家伙。现在全世界都燃起了烈火。奴隶们起来造反了,要把旧世界沉到海里去。但是,干这种事,需要的是勇敢坚强的阶级弟兄,而不是娇生惯养的公子哥儿;需要的是坚决斗争的钢铁战士,而不是战斗打响就像蟑螂躲亮光那样钻墙缝的软骨头。” 文中的“他”是

 ______ (填人物),最后一句中“软骨头”指的是

 ______ 的人。

 请结合具体事件简述“他”对保尔的重要影响。

 小说常常借助人物命运的发展变化,表达作者对社会或人生的思考。请结合原著,分析作者借保尔命运的变化表达了怎样的思考。

 四、现代文阅读(本大题共 2 小题,共 25.0 分)

 10. 阅读材料,完成后面小题

  读经典贵在“入乎其内,出乎其外” 【材料一】

 第 4 页,共 24 页 ①退学读私塾、父母担当读经“家教”、课余“读经班”异常火热……针对少儿读“经”的不断涌现,日前举行的第八届世界儒学大会特设了“少儿读经利弊得失之检讨”专题论坛。

  ②读经热、诵典潮,近年来风生水起,已成时尚。这是对传统文化抱持“温情与敬意”,对于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有着重要推动作用。

 “一个不记得来路的民族,是没有出路的民族。”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沉淀着中华民族最深沉的精神追求,是中华民族生生不息、发展壮大的不竭动力。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征程上,这种动力无疑是积极的。

  ③不过,重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也不能一提读经就退学读私塾,也不能陷入“读死经”的泥淖之中。如果把读经简单理解为死记硬背,却不知其意,实属本末倒置。媒体曾报道,

 某读经少年花了 10 年时间背诵了 30 万字的儒家经典,结果竟然连常用字都认不全,一篇 800 字的作文错字连篇,这是不折不扣的读经悲剧。还有人读经,以背诵了多少万字经典而自矜,时不时卖弄于公共场合,炫技于亲朋面前,这种小聪明反衬此人并未真正读懂经。

  ④今人读经,贵在入乎其内,出乎其外。王国维认为:“入乎其内,故有生气。出乎其外,故有高致。”现代人读经诵典,读进去才有可能读得懂,知其深邃,跳出来才能更客观地审视经典,并在审视过程中观照内心,有选择地指导自我。对待古代经典,用业内人士的话就是做到“客观、科学和礼敬”。否则,妍媸(媸,读作 chī,相貌丑陋,与“妍”相对)不分,全都拿来,像鲁迅所说的那样“随手拈来,大口吞下”,把“新袋子里的酸酒,红纸包里的烂肉”也当成了滋补品,后果自然是“吃得胸口痒痒的,好像要呕吐”。

  ⑤读经诵典,“怎么读”重要,“读成什么”也重要。在品味与诵读过程中,如果深切领悟到古人那种“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政治抱负,“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的报国情怀,“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的浩然正气,“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的气节品格,并能把优秀传统文化和民族精神继承和发扬下去,就意味着读出了真意,读出了滋味。

  ⑥“有没有印度帝国没有关系,我们可不能没有莎士比亚!”曾有英国人如是感慨。但凡对本国历史稍有了解者,都会明白民族文化的分量和意义。今天,只有我们在读经诵典中领悟到传统文化的哲学智慧、中华民族的人文精神,才是真的明白了读经的意义,才能谈得上传承与弘扬。

  【材料二】

  “读经”是学习领会我国传统文化的重要形式。但“经”毕竟是封建社会和小农经

 济时代的产物,其中包含许多与现代社会不相适应的内容,尤其是欠缺现代科学的内容。建构现代精神家园,仅靠“读经”是不行的,还应注重现代科学研究和教育普及。

  【材料三】

  台湾汉学教育协会理事长王财贵说,经典是圣贤的著作,是从人性出发的智慧结晶,所以读“经”是一种完整的人格教育,能实现开发人性的教育目的。华东师范大学终身教授朱杰人也表示,记诵是祖先流传下来的优秀教学方法,但除了背诵外,读“经”还应注重解疑释惑,记诵与理解并重,否则会使孩子置身于僵化的教育下,丧失了独立思考的能力。

 三则材料共同关注了什么社会现象?请综合三则材料,分条归纳其积极意义和负面影响。

  关注的现象:

 ______

 积极意义:

 ______

 负面影响:

 ______

 阅读材料一,用自己的话概括其中心论点。

 材料一第②段画线句是习近平主席的话,请结合上下文,理解这句话在本文的含义。

 材料一第③段中画线部分运用了哪种论证方法?其作用是什么? 关于三则材料,下面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______

 A.读经诵典时“怎么读”很重要,所以要明白民族文化的分量和意义。

  B.材料一第④段引用鲁迅的话,意在表明读经典要加以鉴别和取舍。

  C.读经典不能依靠死记硬背,还应注重现代科学研究和教育普及。

  D.经典是从人性出发的智慧结晶,他能帮我们构建现代精神家园。

 11. 阅读下面文章,按要求完成问题。

  桑叶与蚕宝宝 朝颜①进入征村乡吴坪村的时候,一场急雨刚刚歇住了脚,厚厚的云层从天空中渐次消散。不远处的青山之间,还萦绕着白色的雾气。山下的屋宇和田园,便都像置身于仙境中了。视野之内,树木、蔬菜和青草绿得不染一丝杂质。一条平整宽阔的柏油路直插沃野,新耕的水田像镜子一样,映照出云雾的万千姿态。一辆高大的农用拖拉机威风地驶过侧畔,车尾还粘着湿漉漉的新泥。

  ②这里是江西省修水县的西南郊,一个曾经的深度贫困村。然而如今,穿过一幢一幢灰瓦白墙的农家宅院,我在这里已找不到贫穷的痕迹。

  ③横平竖直的田间,铺展开一望无边的桑林。桑树不高,却枝叶葱茏,每一片叶子都肥美而多汁,绿得精神。底部的枝条已被采摘得光溜溜的,顶部仍在不停地抽出

 第 6 页,共 24 页 鲜嫩的新芽。这样的长势和桑叶产量,是我幼时所见枝叶稀落的野桑所无法比拟的。这些桑叶的使命是喂养蚕宝宝。而后是茧,是丝,是琳琅满目的丝制品,是村民们走出贫穷、奔向富裕的希望。

  ④“三斤毛铁半斤钢,打把锄头去栽桑,一条田塍栽三转,三条田塍栽九行。”歌谣在蚕乡流传开来,像茂盛的桑树,遍布山坡田垄。地处赣西北山区的修水县,蚕桑生产的历史可谓悠久。清代时,修水还因产丝居全省之首而获“绢出义宁州”之誉。蚕桑传统延续至今,更成为全县产业发展的重头戏。仅我脚下的吴坪村这片土地,便建有二百零八亩蚕桑产业基地。

  ⑤桑田一侧,矗立着四座标准化养蚕大棚。我们走进了其中一座。只见偌大的空间,整齐地排列着方格簇,底层撒着厚厚的消毒的石灰,上面再垫一层新鲜的桑叶。一些蚕宝宝在不倦地啃食,一些已经爬上了属于自己的蚕屋。我的目光停留在一个小小的木格中,见一条身子黄而透明的蚕,正从口中牵拉出晶莹透亮的细丝。它不停地快速摇动着脑袋,仿佛这分分秒秒的光阴都不能耽误。

  ⑥蚕的一生,如果撇开化蛹和成蛾期,须经历四次休眠蜕皮。在此期间,它们变得脆弱敏感,稍不留神就患病死亡,尤其是第四次蜕皮,时间长,过程艰难,死亡风险大,直接关系着最后的产量,千百年来,蚕农们秉承着祖上代代总结的传统经验,一季又一季地侍弄着蚕宝宝。他们依靠着简易的蚕具和蚕室,劳心劳力,但是产出却常常与付出不成正比。

  ⑦“现在不一样了。”一位扶贫干部告诉我,“我们不仅有养蚕大棚,还建有小蚕工厂。在两个最关键的时期,统一消毒,统一管理,生产几乎零风险。”小蚕工厂,真是一个有意思的名字。

 我不由地想象起来,宁静的夜晚,无数只黑黑的蚁蚕,在小蚕工厂里挤挤挨挨地蠕动,它们昂起脑袋噬咬着桑叶,沙沙沙,沙沙沙--仿佛一曲悦耳动听的乐曲。

  ⑧然后,它们休眠、蜕皮,变白、变胖,被蚕农们小心翼翼地捧回家,悉心地照顾着。再然后,它们和我眼前所见的熟蚕一样,被送往大棚。最后,择一个小方格为归宿,走完短暂而辛劳的一生。

 我又不禁想象着另一幅画面;某一天清晨,管理员打开大棚,无数只洁白的蚕茧卧居其间,仿佛刚刚下过一场盛大的新雪。

  ⑨自从扶贫工作队来了以后,村里成立了蚕桑生产专业合作社,贫困户优先成为社员和股东。从流转土地到购苗栽桑、技术指导,再到蚕茧收购,全部由合作社牵头,统一进行。桑蚕鲜茧的价格,也由保险公司统一承保。当所有的风险被解决后,蚕农们放下了曾经的后顾之忧。现在,他们只需...

篇四:蚕的一生告诉我们什么道理

少儿游戏中蕴藏科学原理

 午休,被邻家的几个学童吵醒。无奈起身,外出察看。原来他们在玩一种卡片游戏,或指责对方犯规,或为赢了对方高呼,故此吵吵嚷嚷,争论不休。

  游戏卡片印刷精美,阳光下反射着不同颜色的迷幻光彩,画面上印有神话人物,亦有科幻人物,玩法倒是简单:玩者各持卡片贴墙,松手后,卡片自然垂落,距墙远者覆盖在另一张卡片上,用手指按压卡片,能翻转者,判其赢。

  卡片玩法的制胜法宝其实就是杠杆的原理。两张卡片叠在一起,动力臂越长,就是找两卡片重叠部分最大的区域用力按,卡片就弹得越远,翻转的几率就大。我将此法传授给其中一人,果然奏效,一连赢了好几张。

  现在的儿童游戏,从“枪械”到“四驱车”,从孔明灯到风筝,从溜溜球到花灯基本是花钱买的现成玩具。由此,回想自己儿时的游戏,四时不同,因受家庭经济所限,都是自己创造的。

  春天,到了能穿单衣的时候,我们便养蚕。把从小伙伴那儿要来的蚕子,用棉花包好,放在贴身的衣兜里孵化,从蚁蚕出卵,到“上山”结茧,再到成蛹化蛾,仔仔细细地侍候蚕的一生,一个春天可以养两个轮回。

  我们也放风筝,一根筷子,一张纸,几根稻草就可以做

 2 一个“扁扁瓦”,飞得又高又远。

  天气逐渐转暖,我们的游戏有了新的目标――养麻雀。30 年前的农户,多数是草房,屋檐低矮,是麻雀做窝的理想场地。两个小孩搭人梯,一伸手就可以顺利从屋檐缝里拿到麻雀蛋或没有长毛、没有睁眼的小麻雀,我们称之为“肉雀儿”。尽管我们费了心,用从菜地里找来的小青虫来喂它,但从来没有养活过它。

  夏天,是我们游戏项目最多的季节。那时学生功课非常简单,好像书包里只有语文、算术、美术、自然、写字几本书,从来没有练习册。放学回家第一件事不是完成家庭作业,而是挑猪草。挑猪草让我们认识了各种各样的植物,什么灰灰草、瑟瑟珠、节节高、马菜等不下百种。挑猪草时我们还干别的事,捉蛇、围坝取鱼、钓青蛙等,不一而足。这让我们从小就了解了黄鳝的生活习惯、青蛙和蟾蜍的区别。我们还会把蜘蛛网绞在竹竿的顶头上粘蝉,由此知道了蝉的各种生活习性。

  秋天,是农家收获的季节,我们常跟在大人后面干农活,收山芋、拾稻谷、拔萝卜。这个时候我们会做一种简单的游戏,找一支圆珠笔,卸了笔头和笔帽,只取中空的笔杆,用笔杆的两头在山芋上用劲一按,再拔出笔杆时,山芋肉就陷在笔杆里了。我们再找一根比笔杆细的推杆,对着一头的山芋肉猛推下去,另一头的山芋肉就会像子弹一样飞出去,发

 3 出“卟”的一声响。小伙伴们最喜欢比谁的“子弹”射得远,一只山芋被我们挖得百孔千疮。

  冬天的夜晚,我们在皎洁的月亮下躲猫猫,在空旷的打谷场上玩这个游戏和现在小朋友在幼儿园里玩,感觉是完全不一样的。到了腊月,年味渐渐浓了。我们会围着“火药”想着花样儿玩。做“手枪”,做“链条枪”。“手枪”是用车轮的辐条做成的,把辐条弯成手枪的样子,把辐条的螺母固定好,缠上橡皮筋,一把“枪”就成了。在辐条的螺母里放上一颗“炮竹子”,扣动扳机,就发出“嘭”的一声响,其原理和发射真枪是一样的。“炮竹子”是要花钱买的,尽管一版 100 颗只需几分钱,但我们常常连几分钱也没有,我们就做复杂一点儿的“链条枪”。链条枪用火柴也能打响。家里再怎么困难,火柴还是要用的,这样我们就不用为“子弹”发愁了。

  正月里玩灯,从破芦竹开始,扎、糊,到最后制成亮堂堂的兔灯、飞机灯,全是一个人动手完成的,现在什么玩具似乎都可以买现成的。

  随着时代的变迁,儿时的游戏内容虽没有完全淡出现代儿童的视野,但得来的途径已经大不相同。

  扎制风筝让我们知道了简单的空气动力学。

  挑猪草、干农活,让我们认识了动物和植物的多样性以及他们的生长习性和组成。

 4

 我们在做“链条枪”的敲敲打打中,懂得了金属具有延展性,知道了火药敲击或压缩会发生爆炸。

  “推铁环”让我们认识了什么是动态平衡。

  养麻雀,让我们明白了,人类饲养野生物种是极其困难的。

  我们在做“山芋枪”的时候,体验到了压缩空气的力量。

  我们在养蚕中知道了昆虫的变态。在中学的生物课堂上,当老师说美丽的蝴蝶是由可怕的毛毛虫变成的而引起城里孩子的一片惊呼时,我们心里在嘀咕,本来就是这样的啊。

  青蛙让我们了解了两栖动物,蛇让我们知道了爬行动物的特征,我们还遇见过难得一见的蛇蜕皮。

  儿时的我们究竟玩过多少游戏,已不能一一历数。等我们进入中学学习生物、物理、化学的时候,一些基础知识早在我们的心里有了响应,这也成了我最感兴趣的几门功课,即使到现在,《动物世界》电视节目依然是我的最爱。

  但有一样,我们所做的任何游戏从没有得到过父母的赞许,也没有得到老师的认同,他们把我们的种种游戏用一个字概括“厌”,而且会在前面加上一个定语“死皮死厌”。我们总是瞒着父母做。清楚地记得有一次,有位做木匠的表舅,教我做耳机。在一根缝衣针上裹上几层纸,纸上再绕上几十道漆包线,找一块小磁铁,放上一块小铁皮,耳机就成

 5 了。把漆包钱的两头去了漆,接到家里的有线广播上,小铁皮上果然传来像蚊子哼哼的说话声。这让我兴奋得好几个夜晚没睡着,总在想着怎么才能让声音更大一点。有天夜里,趁父母睡着了,把白天新做的新款“百雀翎盒”耳机,接到广播上,惊喜地发现,不用贴着耳朵也能听到了,听着广播就睡着了。第二天醒来,耳机早没有了踪影,心里知道怎么回事,又不敢吱声。心里暗下决心再做一个,可是这对一个孩童来说,那稀有的漆包线到哪里去找呢!

  事实表明,儿童游戏中蕴涵着无穷无尽的科学道理,这些科学道理并不为儿童所认知,或者说没有上升到理论的高度而加以认识,但当他们随着年龄的增长,在学习或工作中遇到这些儿时的“科学道理”时,会不会在心底产生响应呢?答案是显而易见的。这将对他们的学习或工作产生怎样的推动作用?现在的家长或老师对儿童的“厌”持什么态度?他们是否比我的父辈有进步?他们是否为把孩子赶进大学而扼杀了孩子与生俱来的创造力呢?

  我教了多年的小学科学课程,教材涉及空气、植物、动物、机械、电子、化学、宇宙等等,课程内容不可谓不广,但总给我闭门造车的感觉,和某个地域儿童自发的实践活动有距离。这让我想起前段时间媒体引发的民国时期小学课本之争,那时的教材和儿童生活是那样的贴近,有人评价说,真理常常是浅显的常识,真理或会被许多主义形容,被各种

 6 标准困扰,而常识,一目了然,随意地搁在青天下、树枝间。一段时间,科学学科的教学刮起了探究风,我总在想,对自然科学的探究其实是儿童的天性,关键在于课本传授的知识有没有引起儿童的共鸣。我无意否定现行小学《科学》教材,但我总希望有一天当儿童拿起《科学》时,会爱不释手。

  今年 3 月,有幸聆听中国著名经济学家、金融投资专家温元凯教授的讲座,他在“诺贝尔奖是怎样炼成的”报告中,对 1901 到 2010 年世界 564 位诺贝尔自然科学奖获奖者进行了分析统计,没有一位获奖者与新中国有关。

  又有人对二十世纪人类 100 项最伟大的发明做了统计,中国人被列其中的发明只有无籽西瓜、断手再植、杂交水稻、五笔字形汉字输入法、人工合成胰岛素和高效的乙肝疫苗这6 项。近 30 年来,中国没有一项发明创造能够引起全世界关注。已故科学家钱学森在病榻前曾向温家宝总理提问:我们的学校为什么培养不出杰出的人才?培养不出杰出人才我不敢说和少儿游戏有多大关系,但是和我们的教育方式、教育观念应该是有所关联的。■

推荐访问:蚕的一生告诉我们什么道理 告诉我们 道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