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轶方文库网 > 专题范文 > 公文范文 >

2022版义教艺术课标教学实践问题研讨音乐学习笔记9篇

时间:2022-09-30 16:45:03 来源:网友投稿

2022版义教艺术课标教学实践问题研讨音乐学习笔记9篇2022版义教艺术课标教学实践问题研讨音乐学习笔记 目录 《义务教育课程方案和课程标准》修订感悟心得体会 《义务教育课程方案和课程标准(2022年版)》学习心得 学习《义务教育课程方案和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2022版义教艺术课标教学实践问题研讨音乐学习笔记9篇,供大家参考。

2022版义教艺术课标教学实践问题研讨音乐学习笔记9篇

篇一:2022版义教艺术课标教学实践问题研讨音乐学习笔记

 《义务教育课程方案和课程标准》修订感悟心得体会

 《义务教育课程方案和课程标准(2022 年版)》学习心得

 学习《义务教育课程方案和课程标准(2022 年版)》心得体会 ——新课程方案传递的教改导向

 《义务教育课程方案和课程标准(2022 年)》学习与心得

 借力新课程促进义务教育高质量发展 ——2022 义务教育课程方案和课程标准学习体会

 《义务教育课程方案和课程标准》修订感悟心得体会

 2022 年 4 月 21 日,教育部召开发布会,介绍《义务教育课程方案和课程标准》修订情况。修订后的义务教育课程着重加强学段衔接,在幼小衔接方面,基于对学生在健康、语言、社会、科学、艺术领域发展水平的评估,合理设计小学一至二年级课程,注重活动化、游戏化、生活化的学习设计。

 幼小科学衔接,对于幼儿园去小学化,关注孩子身心健康发展极为重要。小学不坚持“零起点”教学,赶进度、提高教学难度,这是导致幼儿园阶段对孩子进行拼音、识字、数学等小学化知识教育的重要原因。因此,合理设计小学一至二年级课程很重要,而更重要的是,要按课程标准,督促各小学不得进行提前教学、超前教学。

 针对幼儿园小学化问题,我国教育部门已经三令五申,规定不得对 6 岁以下的幼儿进行小学学科知识教育。然而,具体落实情况不尽如人意。以前,人们质疑校外早教培训机构开设“学前班”,迫使幼儿园不得不进行小学化教学。去年推进的“双减”措施,已明确规定不得开展面向学龄前儿童的线上培训,严禁以学前班、幼小衔接班、思维训练班等名义面向学龄前儿童开展线下学科类(含外语)培训。这也就叫停了校外学前教育培训机构的小学化学科知识培训。在此背景下,幼儿园仍开展小学化教育,就将更深层次的问题暴露出来了。

 首先是不少地方的小学并不坚持“零起点”教学,没有事先学过小学知识的学生很难跟上。为了让孩子能顺利完成“幼小衔接”,幼儿园在家长的要求下,也就心照不宣地开展小学知识教育。

 其次,对于幼小科学衔接,缺乏“一盘棋”系统课程建设规划。幼儿园如果完全不上小学知识,该给孩子哪些教育?小学面对完全没有“知识基础”的学生,该怎么开展一二年级的教学?要真正做到幼儿园去小学化,就必须按照学龄前儿童的身心特点,设计幼儿园游戏课程、活动课程,重视儿童的生活教育、生命教育,培养其良好的习惯。与此同时,还需要推进小学低年级教学的“幼儿园化”,应采取活动化、生活化、游戏化的方式给孩子进行小学知识教育,让孩子逐渐适应小学的学习节奏。此次课程标准修订,就力图解决这一问题。

 落实课程方案和标准,一方面需要坚持依法治教,督促各学校按课程要求开展教学;另一方面则需要扭转学校、老师和家长的功利观念。我国出台的中小学生“减负”措施,早就要求小学一二年级不布置书面家庭作业,不进行期末考试,义务教育阶段的考试成绩按等第评分,不公布考试排名。

 这次修订的课程标准,还提出“科学、综合实践活动开设起始年级提前至一年级”;“将劳动、信息科技及其所占课时从综合实践活动课程中独立出来”,要确保学校开齐开足这些课程,不挤占这些课程的课时,也需要推进依法治教与改革教育评价体系

 两手抓。

 《义务教育课程方案和课程标准(2022 年版)》学习心得

 新版《义务教育课程方案和课程标准(2022 年版)》将于 2022年秋季学期开始执行,如何紧跟时代步伐,正确解读,将其作为自己教育教学的航标,作为教师,一定要关注并研读新《课标》的新变化,让教育教学更有品质。通过学习,我发现,新《课标》最大的变化体现在三个方面:

 首先,课程教育导向目标更明确,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奠定了人才基础。义务教育课程规定了教育目标、教育内容和教学基本要求,体现了国家意志,在立德树人中发挥着关键作用。研读新《课标》会发现,本次修订的各课程标准将党的教育方针具体细化为本课程着力培养的核心素养,这种具体化的改进与完善,有助于教师在具体的教育教学实施中对标对表,精准施策,从而更好地落实好“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的教学目标,也会进一步引导学生坚定理想信念,培根铸魂,厚植爱国情怀,让学生更好地成为有理想、有本领、有担当,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接班人。

 其次,注重优化课程内容,彰显学科融合,有利于助推学生进行深度与广度的学习。义务教育课程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统领,设立跨学科主题学习活动,加强学科间相互关联,带动课程综合化实施,强化实践要求。这既是推动义务教育高质量发展,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需要,更是培

 养适应于国家未来,民族未来发展需求的复合型人才需求。特别是科学、综合实践活动开设起始年级提前至一年级,将劳动、信息科技及其所占课时从综合实践活动课程中独立出来,以音乐、美术为主线,融入舞蹈、戏剧、影视等内容的课程优化设计,对于聚焦学生核心素养,面向未来,增强民族自信、国家自信、文化自信有着积极的影响,也为教师的大教学观的转变指明了方向。

 最后,科学研制学业质量标准,落实“双减”精神,让教与学更有章可循。新《课标》依据核心素养发展水平,结合课程内容,不同学段学生学业成就的具体表现,科学研制学业质量标准。这些标准的制定,很好地引导教师准确把握教学的深度与广度,不仅为今后教材编写、教学实施、考试评价等提供了依据,更重要的是,让老师真正明白了“教什么”“为什么教”“教什么”“教到什么程度”,实现“教教材”到“用教材教”的华丽转变。

 总之,《义务教育课程方案和课程标准(2022 年版)》的发布,坚持了目标导向、问题导向、创新导向的原则,作为学校或每一位教育者,都要认真研读,只有准确领会内涵,认真贯彻执行,我们的教学才会更加有效,我们的教育才会更有品质。

 学习《义务教育课程方案和课程标准(2022 年版)》心得体会 ——新课程方案传递的教改导向

 时隔 20 年, 《义务教育课程设置实验方案》首次进行了修订,十分高兴地看到此次修订组的组长是我们很熟悉的崔允漷教授——华东师大课程研究所所长、教授,上海真爱梦想公益基金会首席课程专家。这不由得要回顾一下自己对梦想课的理解:以“信任比帮助更重要、方法比知识更重要、问题比答案更重要”三大理念支撑起来的梦想课,从一开始就立足于培养学生“自信、从容、有尊严”的核心素养,梦想课在实施过程中,十分注重教师角色的转变、学生主体地位的凸显以及课堂的自主性,学生通过讨论、实践、参与、合作等方式进行学习。

 此次课程方案的修订,有一个十分明显的特征,就是“素养导向”,并且素养导向贯穿于课程编制、课程实施的全过程,从根本上保证了育人方向。“素养导向”特别强调培养学生终身发展和适应社会发展所需要的核心素养,特别注重培养学生在真实情境中解决问题的能力。核心素养导向下的课程方案,带来了育人方向、育人方式、课程结构、课程标准、命题方向、作业设计等方面的根本性改变。

 一、以落实核心素养为关键抓手保证育人方向。

 落实核心素养保证育人方向,真实实践活动促成学科核心素养,所以,真实情境中解决问题的能力的培养,才真正确保了育人的方向。比如说道德与法治课的课程标准,就提出了三个明确

 的要求:确定的教学目标政治立场鲜明;价值导向清晰;执行要求明确。这样就有利于将核心素养融合到一线的教学中。“执行要求明确”的要求,便是立足于真实情境中的实践活动,要求学生学以致用、用以致学。

 二、以学科实践为依托构建实践型育人方式。

 在新的课程方案的指引下,各课程标准都在教学建议和教学提示中大量增加了实践活动的要求,比如观察、考察、实验、调研、操作、设计、策划、制作、观赏、阅读、创作、创造等。从某种意义上来说,把这些实践活动落到实处,也就是落实了学科的课程标准。而这个落实的过程,便是重新构建育人方式——改变以前单向知识传输、以知识的获取为主要方式、坐而论道的育人方式。在这个过程中,特别强调通过实践来获取、理解与运用知识,而不是被动地“等待被喂养”。

 三、以课程结构化引领教学实践变革。

 结构化的课程结构,有别于学科知识罗列的结构,罗列出来的线性的、零散的、孤立的知识点,在很大程度上依赖知识堆积的思维模式,而结构化的课程,则凸显了实用、实践的内在逻辑,比如主题、项目、任务等,这样的“建构”式的知识体系,是真正以学生为中心和主体理念的外显,充分突出习得知识的学习方式和运用知识的能力和价值,必然会导致教学方式、课堂模式的深刻变革。尤其是大任务、大观念、大主题、大项目驱动下的自主学习和自我知识建构,必然导致课程和课堂的重构。

 四、横向联动和纵向衔接的一体化设计。

 横向联结主要体现在跨学科学习上,通过跨学科项目式学习、跨学科主题学习等牵引,以及“不少于 10%跨学科课时比例”的硬性要求,加强了学科间的关联,促进了课程间的有机整合,也强力带动了课程的综合化实施。纵向衔接主要体现在大学段的衔接上,比如幼小衔接、小升初衔接,充分体现了课程在纵向上一体化设计的理念。横向的联动和纵向的衔接,促成了课程的一体化设计和一体化实施,为消除学科过细带来的弊端,提供了保障。

 五、以学定考、教考一体的命题改革。

 毋庸置疑,指向核心素养的命题更加具有结构性、整体性和情境性,对于破除单纯知识点考察带来的死记硬背教学方式、假想实践场景考察带来胡编乱造考题编制,有很强的作用。今后的考试,更加注重价值的引领、真实情境的迁移、深层思维水平考察。减少知识点的裸考、让测评发生在知识正处于生成状态或应用状态的情境之中,必然导致教学以真实的问题解决为出发点,坚持学习开始于知识正在发生或正在应用的真实情境中。简言之,“无应用不考试”必然导致“无应用不学习”。这对于学生批判性思维素养、创新素养的培养将产生直接作用。

 六、核心素养导向的作业改革势在必行。

 作业,是双减的直接显性内容,也是课堂改革的必然产物,随着“双减”政策的落地,作业改革已经成为教学改革的一个突破口。新的课程标准在评价建议部分,专门增加了作业评价建议,

 对作业类型、层次、立意、数量都给出了明确要求。这就要求我们在作业的设计和布置的过程中,必须减少死记硬背、机械重复、单调乏味的作业,增强作业的时效性、实践性和实用性。单元作业设计注重作业的结构化设计,避免零碎的、随意的、孤立的作业呈现形式,有利于问题的解决、核心素养的落地,是一个方向。作业求质量是大势所趋,作业改革势在必行。这也是核心素养导向下的课程方案、课程标准的必然要求。

 新的课程方案传递出来的信号和导向是鲜明和强烈的,坚持核心素养导向,强调真实实践教学,从多个方面、一体化进行改革,是历史的必然。作为一线教师,必须要认真学习和理解体会,把握住教学改革的方向,才能真正适应时代的需求。

 《义务教育课程方案和课程标准(2022 年)》学习与心得

 这次对修订课标的学习对老教师来说更多是一个反思自己教学的过程,在厘清与思考,更坚定了在实践中的已有信念;但对青年教师来说,对修订课标的学习,能为自己找到一个能与优秀教师并肩前行的好阶梯。

 以下的摘录也带有个性化,仅供参考

 内容摘录

 本次课程标准修订有哪些重点:

 一、课程内容优化:跳出学科知识罗列的窠臼,按照学生学习逻辑呈现课程内容,加强与学生经验、现实生活、社会实践的联系,通过主题、项目、人物等形式整合课程内容,突出主干、去除冗余。

 二、素养导向:培养学生终身发展和适应社会发展所需要的核心素养,特别是在真实情境中解决问题。

 三、实践育人:做中学、用中学、创中学,开展跨学科实践,引导学生经历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建构知识、运用知识的过程,让认识基于实践,通过实践得到提升。

 修订后的各课程标准有哪些主要变化? 一、优化结构:基于核心素养遴选课程内容;涉及同一内容主题的不同学科间,根据各自的性质和育人价值,做好整体规划

 与分工协调。设立跨学科主题学习活动,加强学科间相互关联,带动课程综合化实施,强化实践要求。

 二、增强指导性:制定了学业质量标准,刻画了不同学段的具体表现明确了学到什么程度,对教学的深度、广度,提出依据。

 历史学科如何落实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

 一、以培养学生五大核心素养是载体 二、充实课程内容补充有关党的百年奋斗重大成就和历史经验 三、联系实际学生能看得到的标志性成果、经验

 学习感想

 修订后新的课程标准,从不同纬度提出育人的实效性,如:“引导学生经历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建构知识、运用知识的过程,让认识基于实践,通过实践得到提升”“培养学生终身发展和适应社会发展所需要的核心素养,特别是在真实情境中解决问题。”归根结底是培养学生在情境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把历史学科的学习与社会实践结合起来,让历史学科的教育教学更具有育人的实际价值,也就是学生通过三年的历史学习到底能做什么,增长了什么技能。

 基于这样对历史教学的考量,我认为历史教学的重要任务是启动学生的原始动力——探寻规律,解决问题,这是所有孩子都具有的内在动力。但是我们的实际教学中却难以完成这一任务,

 课堂上过多的是讲述,而疏于引导学生对社会的观察、对现实的思考,使教学的实际价值过于狭窄。

 这次关于新课标学习坚定了我服务于学生成长的教学定位——每一节历史课不是学习一个历史概念,了解一种历史现象,而是在引导学生解决一个社会问题。把学生的学习...

篇二:2022版义教艺术课标教学实践问题研讨音乐学习笔记

22 美术课程标准《艺术课程标准(2022 版》学习心得体会(共四篇)

 【心得体会】之一:

 通过美术组集体对即将实施的 2022 美术新课程标准的学习,和与现课程标准的对比,我做了以下总结。

 1.新课程标准具有导向性、选择性。理想的美术课程应该尽量使每一个学生积极参与美术学习,并且促使每个学生在各自的基础上获得不同程度的发展,而不是制定一个所有学生必须达到的硬性发展标准。并用一种统一的尺度来衡量学生的发展水平。正是基于这一认识,课程标准特别注重导向性和选择性。美术课程标准没有采取列出具体的知识点(大纲列出具体的知识点)的方式,而是提出具有一定概括性和导向性的内容标准,并提供指向这些标准的教学活动方式建议。例如 1-2 年级的“欣赏·评述”学习领域的内容标准是:观赏自然和各类美术作品的形与色,能用简短的话语大胆表达自己的感受。教学建议是:教学活动走出教室,观赏校园和所在地区的景色,欣赏自己和同学创作的美术作品,了解、欣赏我国民间美术作品,感受造型和色彩的特点。

 2.美术新课程标准与学科中心的转变。它要求在美术学科中,选择对学生发展有用的、感兴趣的,学生能够学会的

 知识与技能,再和学生的生活经验相联系,让他们愉快地学习、合作地学习、探究性地学习、综合地学习。改变只注重知识传授和训练学生绘画能力的传统教学方式,重视学生的全面发展,形成积极主动的学习态度,使学生获得知识与技能的过程同时成为学会学习和形成正确价值观的过程。

 通过本次解读和学习,也引发了我对今后教学的一些思考。首先教师对艺术的认知和理解力要加强,其次要加强自身对知识的融通与理解。教师要形成良好的课程观,而不仅仅是课堂观。应该更多的开展一些大单元的主题教学,以增强知识的连接、整合和解决具体问题的能力,以点带面,点面结合。在教学中,根据《艺术课程标准(2022)版》的要求和指向,真正体现美术教育始终以学生发展为本的教育价值。

 着眼于未来,美术团队采取积极行动,提升教师学习力,塑造“成长型”教师。这次新美术课标学习交流会是一次思想的碰撞,是智慧的交流,让我们带着新的理念,新的思考,迈出新的征程!

 【心得体会】之二:

 随着新课标的实施,我们的教育即将步入一个新的时代。让我感触最深的有以下几点:

 1.新课标的第一个突破:强调核心素养

 任何国家的教育都离不开本国和本民族的文化传统。教育的本质就是传承文化、创新知识、促进人的发展。我们通过教育传承文化,要根据时代的发展和社会的要求选择合适的资源,把优秀的、符合时代的、有生命力的文化传给下一代,同时还要在继承的基础上进行创造,创造具有时代精神的新文化。注重培育学生终身发展和适应社会发展所需要的核心素养,特别是真实情境中解决问题的能力。

 2.新课标的第二个突破:学业质量 2011 年颁布的国家课程标准只有内容标准,就是知识点标准,它超越了教学大纲的内容要求。现在新修订的课程标准专门有一个学业质量标准,就是内容标准加上学业要求,再加上学业质量。学业质量不只是基于知识点的考试成绩,学业成就综合表现是以本学科核心素养及其表现水平为主要维度,结合课程内容,对学业成就表现的总体刻画。学业质量是所有过程评价、结果评价与考试命题的依据,也是作业、测验的依据。

 基于新课标的实施,对我们的教学也提出了新的要求,比如我们的目标是关注素养,不只是关注知识点。知识点目标是阶段性目标,是小步子、小阶段,我们的目标要变大。素养目标不是靠上一节课、也不是靠听就能听出来的,要强化学科实践,自己去尝试去感受的过程。还有要推进综合学

 习、跨学科学习。做“适合每个人”的教育,即要落实因人导学等方面。

 这就要求我们教师备课、实施教学的时候要提前预设,看看能提升学生哪方面素养,需要学生做什么,怎样的学习效果最好,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让线上线下混合学习,达到提高学生能力,提升学生素养的效果。

 【心得体会】之三:

 2022 年 4 月 21 日,新修订的《艺术课程标准(2022 版》正式发布。课程标准是基于美术核心素养的教学改革推进。那么,它带来哪些变化呢 1.解决“三维目标”16 年以来相互割裂的问题。

 例如,美术学科课程内容包括“欣赏●评述”“造型。表现”“设计。应用”和“综合●探索”4 类艺术实践,涵盖 16 项具体学习内容,分学段设置不同的学习任务,并将学习内容嵌入学习任务中。整体结构图更系统,更具有全面性。

 2.体现了课程改革的时代性和国际视野。

 由以往的学科本位取向转到育人本质取向。以人为本、以生为本的教学、课堂、教育取向是全世界课程改革的共同

 方向。

 3.带来美术教师教学方式、学生学习方式的根本转变。

 每一学段详实阐述具体学习任务,包含内容要求和学业要求。教师和学生更具有任务的明确性,自然带来教与学的变革。

 4.实现基础教育课程目标的科学化、具体化; 新美术课程标准解决知识技能如何转化为育人导向、功能的科学化教学设计,将目标落实在具体的课堂环节。

 5.落实“立德树人”“以美育人”的根本要求。

 美术学习的成果并非仅仅是看到学生的美术作业,更重要的评价指标是学生对美术文化的理解内化于心的内在素养提升,具体反馈点在增添了学业质量的阐述。

 《艺术课程标准(2022 版》的阅读,我还停留在认知的舒服区,它的精华,需要我静下心来去梳理、去思考、去实践。我们会用开阔的人生视野为学生们带来更好的美育课程。

 【心得体会】之四:

 新版美术课程标准的发布,可以说让教育者非常激动。美术教学本身就是一个很特殊的教学领域,新课程改革下的

 小学美术教育不再是一种单纯的技能技巧训练,而是关注学生的自我发展、社会交往、文化学习,基于学科核心素养的本位美术教学是课程改革进入新时期的标志。

 精心耕读这一百多页的细则,不难发现,新版较之老版的修订之大。以美术鉴赏为例,从审美角度看,美术欣赏课程,学生面对的都是图像信息,而不是文本信息,所有要解决的问题都要从图像入手。因观念、维度、材料和技法等差异,图像会呈现不同的形式和风格。图像会因为形式美原理的运用,呈现出不同的审美特征和品味。图像受不同文化的影响,包含丰富的文化信息,能反映不同时代和民族的文化特征。所以说,美术鉴赏教学活动现在的学习内容、方式均和过去有所不同。经典的美术作品,是人类文明的优秀成果,若学生对于经典美术作品的鉴赏没有任何感受或者不强烈,则会减弱甚至失去美术学科以美育人、以德树人的意义。

 以上仅是我在学习过程中萌生的一点思考,对于新课标的研读还在继续,愿我的学与思给我的美育教学带来更科学、更前沿的指引。

 2022 版义务教育课程方案艺术课标解读 2022 年 4 月 21 日上午,教育部召开了新闻发布会,对最新修改的《义务教育课程方案和课程标准(2022 年版)》

 有关情况做了说明,新版课标将于 2022 年秋季学期开始实行。

 2022 版义务教育阶段新课标于 2022 年 3 月 25 日,由教育部正式颁布实施,新修订的课标包括艺术教育在内共有 16个。教育部要求各地统筹谋划、系统推进义务教育课程方案和课程标准(2022 年版)落地实施。加大条件保障力度,保证课程有效实施。下面将义务教育阶段的艺术课程标准中,艺术课内容、考试及学习方式做一个梳理,方便家长们了解。

 一、艺术课程内容分五大类,戏剧影视分量加大,成为义务教育阶段的必修内容 教育部颁布的 2022 艺术教育课标中明确规定:义务教育艺术课程包括音乐、美术、舞蹈、戏剧(含戏曲)、影视(含数字媒体艺术)5 个学科。

 整体的课程设置上,《义务教育课程方案(2022 年版)》中明确指出,艺术课程在一至九年级开设,并且课程时长要达到九年课时总比例的 9%-11%。

 各科学习占有总课时的时间分配表 新课标中,明显增加了和扩大了艺术教育的内容和范围,除了传统的音乐、美术和舞蹈外,特别增加了戏剧(戏曲)

 和影视教育份量,并对新课程的实施和评估都有具体的建议和标准。戏剧教育除了作为一大专门项内容外,还在其他四大内容中都有涉及,在音乐、美术、舞蹈和影视课程中,都提到要求利用戏剧游戏或情境表演的方法,对相关的艺术进行综合的表达与呈现。由此可以看到是国家、教育部对教育戏剧的重视,我国中小学教育戏剧的春天即将到来,这对于在教育戏剧行业奋斗了多年的教育工作者们来说无疑是一个巨大的利好消息。

 二、学生至少要学习两门艺术课,课程内容要与幼儿园和高中双向衔接 在艺术课程安排方面,新课标要求分学段教学,学生至少选择两项学习。具体安排是:

 1~2 年级开设唱游-音乐、造型-美术;3~7 年级开设音乐、美术,融入舞蹈、戏剧(含戏曲)、影视(含数字媒体艺术);8~9 年级开设艺术选项,包括音乐、美术、舞蹈、戏剧(含戏曲)、影视(含数字媒体艺术)。有条件的地区和学校,舞蹈、戏剧(含戏曲)、影视(含数字媒体艺术),可以提前到 7 年级(初一)。

 新课标要求,艺术课程设置要遵循艺术学习规律,体现学生身心发展阶段性、连续性的特点,义务教育艺术课程分

 阶段设置,第一阶段(1〜2 年级)以艺术综合为主,体现从幼儿园综合活动到小学分科课程的过渡与衔接;第三阶段(8〜9 年级)开设艺术选项,帮助学生掌握 1〜2 项艺术特长,与高中模块化教学相衔接。

 三、各门艺术课的学习设置了具体的学习内容 以戏剧课为例,戏剧(含戏曲)课程的学习内容包括“表现”“创造”“欣赏”和“融合“4 类艺术实践,涵盖 10 项具体学习内容,整体结构如下图所示:

 戏剧(含戏曲)学科课程内容框架 戏剧(戏曲)课从一年级到九年级的学习任务:

 1〜2 年级:学习任务主要依托唱游• 音乐实施,任务为“模拟表演”,即对日常生活中熟悉的人、动物、植物进行模拟,培养学生对所表现对象特征的观察和概括能力,鼓励学生运用自己的表情、身体、语言进行表演。

 3〜7 年级:学习任务主要依托音乐及语文、外语实施,任务为“课本剧表演”,即选用音乐、语文、外语等教材中的教学素材,进行课本剧编创表演,观看传统戏曲表演,培养学生的舞台表演意识和对表演活动进行评价的能力。有条件的地区和学校可在 7 年级开设戏剧(含戏曲),学习任务

 围绕“戏剧游戏”展开。

 8〜9 年级:学习任务包括“演出舞台剧目““编演故事脚本”“记录观剧心得“和“策划戏剧化活动”。

 四、艺术课的学习目标与学业评价:学生选课,不设水平等级,只判是否合格 新的课标要求将学生的课程学习与实践活动情况纳入学业评价。要求重视艺术课学习的过程性、基础性考核与评价;尊重学生艺术学习的选择性,以学定考,根据学生的选择进行专项考核。

 新课标规定:艺术课程学业质量标准是按照音乐、美术、舞蹈、戏剧(含戏曲)和影视(含数字媒体艺术)5 个学科分别制定的。音乐和美术设 1〜9 年级四个学段的学业质量标准,舞蹈、戏剧(含戏曲)和影视(含数字媒体艺术)设8〜9 年级一个学段的学业质量标准。

 要求各艺术学科学业质量标准具有可测性、可评性,不设水平等级,只规定学生在每个学段学习结束之后应达到的合格标准。学业质量标准是教师教学评价的重要依据,也是学生需要达成的学习目标。

 以戏剧课为例,具体的教学目标大致如下:

 (一)在审美感知、艺术表现、创意实践、文化理解方面达到:

 1、能把握戏剧情境、结构、事件等的内涵,并在创作实践和作品分析评价活动中加以运用; 2、具备基本的舞台思维,能通过戏剧动作、场面等进行艺术表达; 3、能将所编演的作品转化为文本形式,做到体例合乎规范。

 4、理解冲突是戏剧艺术表现人类生活的构思方式之一,认识观察生活、感悟生活在艺术创作中的重要作用。

 (二)在审美感知、文化理解方面达到:

 1、能从舞台艺术整体构思、细节处理等角度,对所欣赏作品的艺术特色和意蕴内涵等进行初步分析; 2、能对所欣赏作品与历史传统、文化背景等的关系进行简单分析; 3、表达观剧的感受和见解,能做到条理清晰; 4、具备基本的戏剧(含戏曲)艺术史论知识,认识审美观、价值观在艺术创作活动中的重要作用。

 (三)在创意实践、文化理解方面达到:

 1、初步了解“教育戏剧”和“教育剧场”的基本观念,能运用“教育戏剧”的方法设计其他学科的学习活动,能运用“教育剧场”的方法策划体现时代主题的戏剧活动。

 2、认识戏剧具有广阔的应用领域,知道跨学科、跨领域的探索是艺术创新的重要方式。

 五、艺术课学业水平考试与与评价结果纳入中考 艺术课的学习成绩评价涉及学习态度、过程表现、学业成就等多方面,贯穿艺术学习的全过程和艺术教学的各个环节。考核方式釆取过程性评价与学业水平考试相结合的评定方式,将评定结果作为高一级学校招生录取、地区教育质量评估等的参考依据。

 (一)学生艺术课的成绩评价包括:

 1、课堂评价 由教师根据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行为表现、学习态度、课堂学习阶段目标的达成情况等方面进行评价。

 2、作业评价 作业评价作为课堂教学的有效延伸与补充,作业设计包

 括独立完成型与团队合作型、书面型与活动实践型、巩固练习型与创意实践型,也包括共性化作业与个性化作业。

 3、期末评价 期末评价包括课堂评价、作业评价和期末考核的结果。其中,期末考核要依据本学期的课程目标、内容、教学实际组织实施。

 4、评价结果的呈现 评价结果可以采用分项等级制和评语相结合的方式呈现,避免单纯以分数评价学生。

 (二)学业水平考试 1、学业水平考试是学生毕业的主要依据 义务教育艺术学业水平考试是以学业质量标准、课程内容为依据,由省级教育行政部门统筹,地方教育行政部门组织实施的考试,旨在检测和衡量学生在义务教育阶...

篇三:2022版义教艺术课标教学实践问题研讨音乐学习笔记

《义务教育 美术 课程标准(2 2022 年版)》心得体会

  在教育部最新颁发的《义务教育艺术课程标准(2022版)》中,以音乐、美术为主线,融入舞蹈、戏剧、应试等内容,坚持“以美育美”的育人理念,整合创新、开拓贯通和跨域转换的多种能力,培养学生的艺术素养和审美能力。近日,成都市教育局正式发布《成都市“十四五”教育发展规划》,其中就有一项重要的评价改革内容是“落实艺术类科目纳入中考计分”,把艺术素养融入人才培养全过程,帮助每名学生掌握 1-2 项艺术特长。这些政策和措施都充分说明育人方向中加强学生审美能力提升和坚定文化自信,提升人文素养的核心素养导向越来越明确,现就新课标的学习谈谈心得。

 一、从美术课程到艺术课程,提升人文素养 此次新课改将以往的美术、音乐等课程统归为艺术课程,强调了艺术课程的重要性,提升了课时的比重,聚焦发展学生的核心素养,培养中国学生成长为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课标强调,艺术课程以立德树人为根本任务,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着力加强社会主义先进文化、革命文化、中华传统文化的

 教育,引领学生在健康向上的审美实践中感知、体验与理解艺术,抵制低俗、庸俗、媚俗的倾向。

 遵循艺术学习规律 1-2 年级以艺术综合为主,美术课定义为造型.美术,主张开展具有游戏倾向的艺术活动,通过造型活动把“看看”、“画画”、“做做”、“玩玩”融为一体,强调体验,丰富学生感受;3-7 年级以美术学科为主,融入其他姊妹学科,奠定美术学科的双基;8-9 年级开设艺术选项,帮助学生掌握 1-2 项艺术特长,从感性逐渐到理性达到更高的思维,每个阶段之间要注意衔接与过渡。

 二、育人导向更清晰,弘扬文化强自信 之前我们美术学科的五大核心素养是图像识读、美术表现、创意实践、审美判断、文化理解。现在综合为艺术学科四大核心素养:审美感知、艺术表现、创意实践、文化理解。去掉了“图像识读”,将其包含在“美术表现”里面。“美术表现”改为“艺术表现”,外延更广,包含了音乐、美术、戏剧、舞蹈以及影视。“审美判断”改为了“审美感知”,更加突出了本次课改更注重感受和体验的特点。“创意实践”和“文化理解”保留未变。课程内容坚持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为主题,讲好中国故事,吸收借鉴人类文明优秀成果,追求精神高度、文化、内涵、艺术价值相统一,以落实核心素养为主线,引导学生积极参与各种美术活动,感受美、欣赏美、表现美、创造美,丰富审美体

 验,学会和领会中华民族艺术精髓,增强中国民族自信心和自豪感;了解世界文化的多样性,开阔视野。核心素养是课程育人价值的集中体现,是学生通过课程学习逐步形成个人终身发展和社会需要的正确价值观、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艺术课程要培养的核心素养主要包括审美感知、艺术表现、创意实践、文化理解等。

 三、目标设计更综合,促进文化理解 四大学习领域没有改变,更加清晰地确定了各阶段目标,与教学大纲笼统地确定教学目标相比,内容更充实,脉络更清晰。横向理解四个学习领域课程目标的价值取向,纵向理解阶段目标的分层递进特征。

 通过义务教育艺术课程的学习,学生应达到以下目标:

 感知、发现、体验和欣赏艺术美,提升审美感知能力。

 丰富想象力,运用各种艺术语言进行表达与交流,发挥想象力创作健康向上的艺术作品,提高艺术表现能力。

 发展创新思维,积极参与创作、表演、展示、制作等艺术实践活动,学会发现并解决问题,提升创意实践能力。

 感受和理解我国深厚的文化底蕴和党的百年奋斗重大成就,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革命文化、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坚定文化自信,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了解不同地区、民族和国家的历史与文化传统,理解文化与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关系,学会尊重、理解和包

 容。

 四、教学内容倡综合,教学方法重创新 以各艺术学科为主体,加强与其他艺术的融合;重视艺术与其他学科的联系,充分发挥协同育人功能;注重艺术与自然、生活、社会、科技的关联,汲取丰富的审美教育元素,传递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理念,促进学生身心健康全面发展。同时优化了教学内容结构,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统领,基于核心素养发展要求,遴选重要观念、主题内容和基础知识,设计课程内容,增强内容与育人目标的联系,优化内容组织形式。设立跨学科主题学习活动,加强学科间相互关联,带动课程综合化实施,强化实践性要求。

 五、优化评价机制,体现艺术学习特点 坚持创新导向,2022 新课程标准既注重继承我国课程建设的成功经验,也充分借鉴国际先进教育理念,进一步深化课程改革。强化课程综合性和实践性,推动育人方式变革,着力发展学生核心素养,凸显学生主体地位,关注学生个性化、多样化的学习和发展需求,增强课程适宜性,坚持与时俱进,反映经济社会发展新变化、科学技术进步新成果,更新课程内容,体现课程时代性。除此以外,还研制了学业质量标准,课程标准根据核心素养发展水平,综合课程内容,整体刻画不同学段学生不同学业成就的具

 体表现特征,形成学业质量标准,引导和帮助教师把握教学的深度和广度,为教学实施和考试评价提供依据。

 新课标的颁布,让我们认识到我们要从一个美术教师的角色努力向着以艺术学科为主题,加强与其他艺术的融合,重视艺术与其他学科的联系,充分发挥育人作用,并借助丰富的审美教育元素,提升自己的能力和素养,了解世界文化的多样性,开阔艺术视野,和学生一起成长,不断提高艺术素养和创造能力,以美育美,美美与共。

篇四:2022版义教艺术课标教学实践问题研讨音乐学习笔记

务教育艺术(音乐)课程标准(2022 年版)》学习心得分享 5 从对新课程标准的学习中,我认识到审美、创新、创造力、创造性人才,学生为主体、自主性学习、音乐综合、解决问题的能力都将是教学新模式的目标,更加贴近基层,尤其是教学的出发理念与之前相比发生了变化,更加突出了实用性,使基层音乐教师又有了新的指导思想。通过新课标的培训,我更新了观念,提高了认识。下面是我对新课标的一些理解。

 一、学会利用课程资源,以情传知,让学生感受美、鉴赏美、创造美 新课程提倡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重视学科之间的横向联系,将音乐与舞蹈、戏剧、影视、美术等姐妹艺术的综合,在实施中,综合应以音乐为教学主线,通过具体的音乐材料构建起与其它艺术门类及其他学科的联系。

 音乐教学多为感知教材,感受美的内涵以达到鉴赏美的目的。而设计的范筹是主要的新课的教法,唱又是音乐教学的重要手段,是体会形象美,表现形象美的关键。为了能够很好地感染教育学生,教学中,我让学生采用多种形式的演唱表现音乐作品,让他们自己讨论设计表演作品,在参与活动中激发学习兴趣,培养个性爱好,扬长避短,并适时选用乐器,发展学生的协调能力,提高学生的参与情绪,帮助学生掌握节奏音高,丰富演唱效果,从而达到鉴赏美的目的。

 二、加强综合技能训练,使学生领悟音乐美 综合技能训练目的在于对已学过的教材内容进行巩固和加深理解,使教师了解学生对学过的知识、技能掌握情况,培养学生对音乐的责任感。在教学中,教师必须充分利用示范法、指导法去学习,体会,让学生充分领悟、感受音乐美的所在。所以,在教学中不能再以学生是否知道这道题的答案来衡量学生的会与否,以知道一首歌是怎么唱的来衡量一个学生对音乐的理解与否,更何况音乐、美术等这些学科并不追求“标准答案”或唯一答案。我觉得教学的任务不仅是教,更是为了学,让学生掌握学习的方法,自己去开启知识宝库的大门。

 三、由专业知识传授给学生,注重审美感受能力 教学是一种精神交流活动。作为音乐教师,课一开始就抓住学生的“心”,将他们带入美的旋律之中,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传统的教学观念认为音乐课的目的是让学生掌握一定的技能和音乐知识,所以音乐课又被认为是技术学习课,

 因此在音乐课中过多的强调了学习技能,技巧,以致学生丧失了学习音乐的热情和信心。这就要求我们在教学中运用多种调动学生学习兴趣的办法,巧妙地将学生与音乐拉近,使学生获得良好的音乐感受,逐渐地喜欢音乐。

 四、角色的转换 新课程首先要求每一位教师进行角色转换,教师不仅是教学活动的组织者,更是学生学习的引导者;学生不是仅是学习的参与者更是合作者。教师要把课堂的主动权交给学生,想法设法激起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欲望,让他们积极主动地真正地参与到学习中来,要改教师教学生学为学生主动学习教师引导合作,努力创设民主,轻松、双边互动的教学方式,这样我们的教学才能使每一个学生感受到学习中的快乐。

篇五:2022版义教艺术课标教学实践问题研讨音乐学习笔记

务教育艺术课程标准(2 2022 年版)学习心得

  《义务教育艺术课程标准(2022 年版)》的修订原则坚持目标导向、问题导向和创新导向,主要在课程方案和课程标准两个方向八个方面发生了变化。聚焦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培养学生适应未来发展的正确价值观、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推动基础教育课程由学科立场向教育立场转型。借此缘由,我通过对比学习新旧两版课标(2011 年版和 2022 年版),认为新课标在美术学科上的“新”主要体现在以下几点:

 一是,核心素养内涵的“新”。新课标提出的艺术核心素养“审美感知、艺术表现、创意实践、文化理解”与高中美术学科核心素养“图像识读、美术表现、创意实践、审美判断、文化理解”不同之处在于将“图像识读和审美判断”合并,变成了“审美感知”,强调了课程的综合性,学生的主体地位,将教学回归到人本身,帮助学生发现美、感知美,提升审美情趣。

 二是,课程内容结构的“新”。将以往的按学习领域的划分方式转变成按艺术实践进行划分,以学习任务为驱动,美术语言始终贯穿其中。从课程内容设置的顺序可以看出,每一学段均以注重发展学生审美感知和文化理解素养的“欣

 赏·评述”为起点,到以强调发展学生艺术表现和创意实践素养的“造型·表现”和“设计·应用”,再到加强课程内容、社会生活与学生经验之间联系的“综合·探索”。内容设定层层递进,加强了学科间相互关联,逐步培养学生的艺术核心素养。

 三是,教学实施的“新”。由以往按四大学习领域划分的单一的、独立的授课方式,转变为整体的、系统的授课方式,强调以任务、主题或项目的形式开展教学,将知识、技能嵌入其中,通过综合性、创造性的艺术实践活动,促进学生深度理解知识、技能,提升综合能力。

 虽然这里是以新课标体现在美术学科上的“新”为主要说明,但从该版课程标准名称《义务教育艺术课程标准(2022 年版)》可以看出,美术学科已经与音乐、舞蹈、戏剧、影视融为一体,这就意味着我们在学习理论或实践的过程中,应该将自己视野扩宽,树立整体意识,不仅要注重学科知识内的纵向衔接,更要注重知识间的横向配合。坚持以素养为导向,重视将知识内化、实践和运用的教学,加强对学生艺术核心素养的培育。

 《义务教育艺术课程标准(2 2022 年版)学习心得

  2022 年版《义务教育艺术课标》与 2011 年版《义务教育美术课程标准》对比,在诸多方面有所不同和增加,新课标更加强调素养指引、问题导向、情境创设,辅助学生的综合全面发展,主要在以下几个方面发生变化:

 一、艺术核心素养贯穿始终,注重学生素养提升。艺术课标中提出义务教育阶段艺术课程的核心素养确定为:审美感知、艺术表现、创意实践与文化理解,标志着初中美术课程也正式跨入核心素养时代。并且提出在课程的设计思路中要聚焦核心素养,组织课程内容;课程目标的设置上关注核心素养,课程的内容选择与评价量规都与核心素养密不可分,形成由“核心素养—美术学科总目标—美术学科分段目标—美术学科课程目标”的递进。

 二、改变课程设置安排,注重知识与学段衔接。首先艺术课标由音乐、美术、舞蹈、戏剧(含戏曲)、影视(含数字媒

 体艺术)课程组成,五门学科共同组成艺术学科;同时在 8~9年级的课程安排上,引导学生在五门学科中选择 2 门进行学习,更好地与高中模块课相衔接。

 三、任务驱动的目标设置,注重学生的真实生活情境。新课标的课程实施建议中提出:“设计与学生经验、社会现实和当地文化资源相关联的情境与任务”,意图通过更多的真实性任务、任务驱动的方式,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结合身边的事件、结合现实生活营造身临其境的学习氛围,在真实情境的任务创设中促进学生对知识的理解与迁移。

 四、学科内容选择更融合,注重知识的有机整合。新课标的教学建议中提出要重视知识的内在关联,加强教学内容有机整合,将教学内容有机整合起来,提倡将美术学科内部知识的融合、与其他姊妹学科知识融合、与社会学科知识融合,通过将知识进行整合能够促使学生对知识进行整体联系和建构,并形成深层次联结,实现从知识、技能的掌握到意义建构的发展,提升综合解决解决问题的能力。

 五、评价层级提升,注重素养导向的评价方式。2011 年版的美术课标中的评价建议更多的关注于课程的评价,关注美术学科的评价,而 2022 年新版艺术课标在教学评价中提出坚

 持素养导向、坚持以评促学,这种评价一方面关注学生掌握艺术知识、技能的情况,另一方面要重视学生整体的素养,为学生价值观、必备品格、关键能力的发展“保驾护航”。

  《义务教育艺术课程标准(2 2022 年版)学习心得

  从 2011 年版义务教育美术课程标准(下文称为旧课标)到2022 年版艺术课程标准(下文称为新课标)的印发,本文尝试窥得一些“具体改变”的线索。

 一、新课标更加注重学科横向连接,学段纵向连接

 相比旧课标而言,新课标加强学科横向连接,以音乐和美术为主线,多学科融合为辅线,在学习任务群中培养学生如何解决问题的能力,扩宽学生学习知识的广度;加强学段纵向连接,新课标的学段划分更符合学生的基础,加强学段之间的连接,尤其在第四学段选修课程中,与高中模块课程产生了一定的连接关系,增强了学生深度学习的能力。

 二、新课标更好的搭建学科持续理解的支架

 (一)从艺术实践来看,新课标有更清晰的美术模块划分。以欣赏.评述为例,将身边的美术、中国美术赏析、世界美术赏析、中外美术简史四类学习内容结合。更加具有可操作性,也为教师合理运用教材资源指明了方向。

 (二)从学习内容来看,新课标以学习内容也就是学习任务群的方式,注重学生的思维习惯和方式的养成,将学生持续理解的主线对应于学生的审美感知、艺术表现、创意实践和文化理解。以下图为例,橙色部分的学习内容将对应欣赏.评述,从任务群的方式出发,学生从第一学段欣赏身边的美,第二学段感受中外美术的魅力,第三学段领略世界美术的多样性,第四学段概览中外美术史。学生从第一学段养成审美感知的思维习惯,并贯穿于整个义务教育的美术课堂中,在驱动性任务中引导对美术的感知能力的持续理解,这样的持续理解恰是艺术核心素养的必备要求。

 三、新课标更详细的任务要求,为教师落地实施提供了建议。

 相比旧课标的目标、学习活动建议、评价要点而言,新课标将学习任务分为内容要求和学业要求,视点集中于“教学目

 标”和“评价方向”。内容要求详尽的阐述了每一个学习任务的侧重点,对于教师设立明确的教学目标及教学重点提供了建议;学业要求则为教师评价要点给予了参考。教师在教学设计中不会偏离课标,而是以教学设计实际落地课标。

  《义务教育艺术课程标准(2 2022 年版)学习心得

  相较于 2011 版美术课程标准,2022 版艺术课程标准首先在课程性质方面,保留了人文性和实践性的特点,新增了审美性、情感性和创造性的特点。其中旧版课标中的视觉性、愉悦性特点被涵括于新课标的审美性和情感性特点之中。情感对学习而言十分重要。学习是基于情感、动机、认知的动力性交互作用的影响而产生的。教师应当高度地协调学习者的学习动机与达成感的作用机制。从中不难发现,新课标的课程性质相较于旧版课标,有了更广泛更深刻的内涵,对于我们的艺术课程有了更高的期望和要求。

 新课标的课程理念也有了变化。课程内容更加多元化,要求跨学科研究性学习,强化育人导向。重视艺术体验和突出课程综合。新课标的设计思路和课程目标都开始聚焦于核心素养。以核心素养为导向的美术教学,旨在培养学生适应个人终身发展和社会发展需要的正确价值观、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教学设计要着眼于学生的未来,运用多学科知识融合,紧密联系现实生活,培养学生的创造能力。新课标下,教师应坚持问题导向。围绕大概念,设置真实任务问题情景,形成单元化教学,驱动学生的长期的深度的思考和研究。

  《义务教育艺术课程标准(2 2022 年版)学习心得

  近日,期待已久的新版艺术课程标准已经印发。细心研读这一百多页的内容让我体会到时代在快速进步的同时,时代下的教改也随之而来。

 那么具有国际视野的艺术新课标又为教育界带来了哪些变

 化呢?以义务阶段美术学科为例:使我感触最深的便是新课标中注重艺术学科间的融合这一指导观点。艺术学科包含了音乐、美术、舞蹈等。在以往的课标中艺术各学科是相互独立存在与教学的,联系较少。而新课标中强调艺术学科整合的概念,艺术教师可参照学习任务进行适当的跨学科教学,一方面拓宽了学生学习知识面,另一方面则提升了教学效率。

 此外,耕读新课标的内容也使我倍受启示,我也并为之思考1、新时代下的美术老师应该怎么做?2、美术学科应培养出什么样的学生?首先我认为,老师在教育中的作用可谓是引航者,因此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该意识到学生能力的培养不仅仅在当下,目光长远做具有前瞻性的教师是我们应意识到的。其次,在学生的培养方面,新课标强调要重视艺术体验。艺术体验强调的即是“过程”,突显的是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感知能力培养。因此应着重注意学生的学习过程与体验,培养出健全、具有良好品格、能独立适应社会具备解决实际问题的人才。

篇六:2022版义教艺术课标教学实践问题研讨音乐学习笔记

务教育艺术(音乐)课程标准(2022 年版)》学习心得分享 4 在研读2022版艺术课程标准并对比2011版发现首先改革了艺术课程的设置。1-7 年级以音乐美术为主线,融入了舞蹈、戏剧、影视等内容。在 8-9 年级分项选择开设,并结合美育进中考的趋势,说明艺术在教育中的分量大幅增加。其次新课标变化较大的有三个内容,分别是课程目标、课程内容和增加学科质量。其中课程内容要求结构化,包括内容要求、学业要求和教学提示,也分别对应学什么、学得怎么样以及怎么学。

  新课标的主要变化在两点,一是课程方案,完善了培养目标,优化了课程设置,细化实施要求。二是课程标准,强化了课程育人导向,优化了课程内容结构,研制了学业质量标准,增强指导性也加强了学段衔接。新课标在学段划分也有所不同,将学段划分为四个。第一学段为 1-2 年级以唱游为主的音乐教学模式,3-5 为第二学段,6-7 为第三学段,8-9 为第四学段,并根据每个学段的学生年龄特点和学习目标,确定了相应的内容要求和学业要求,以学习任务为载体进行了一体化的设计,也注重了不能学段的学习差异性。

  以本人教学的三年级为例,仔细研读了关于第二学段的课程内容,从三点进行学习分析,内容要求即是学什么。第二学段在内容要求中有六个学习任务包括听赏与评述、独唱与合作演唱、独奏与合作演奏、创编与展示、小型歌舞剧表演、探索生活中的音乐。在每个学习任务中都有着极其细化的内容。如在独唱与合作演唱汇总,学唱富有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特色的民歌、戏曲唱段,反映革命文化、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歌曲,以及其他主题鲜明、思想性和艺术性较高、在技法和表现上有初步要求的中外优秀歌曲,详细的说明了内容要求。新课标中多次提到了中国传统文化有关的词语,如“民族观”、“国家观”、“文化自信”等词语,证明国家教育的方向则是立足于本土,富有民族性和中国特色的。不过如何在音乐教育中融入传统文化呢?一方面,多看,多听打开学生的视野,让孩子们发现传统音乐美在哪?第二方面,多思考,对比思考其他国家的文化(如欧洲音乐)与我国文化的区别,想一想我国的传统文化好在哪里?第三多学。新课标中加入了戏剧(戏曲)也足以证明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性。

  新课标学段二中对于学业要求即学得怎么样也有着仔细的叙述,如学习

 任务听赏与评述中则有能听出音乐的主题,随音乐哼唱或默唱,区分乐句和乐段,了解二段体、三段体、回旋曲式等音乐结构,并能用语言、动作、图示或乐谱等加以表示。

  新课标中对于教学提示即怎么学,也给出了详细的解读,并包括三个方面,一、教学策略建议 二、情景素材建议 三、学生活动建议。给不同的课形给出了一一样的教学建议,设计更具有一线教学思维,让教师的教学与备课更具科学性与规范性。

  亮点还有注重跨学科联系与学习,在课程理念中第三点突出课程综合,以艺术学科为主体,加强与其他艺术的融合。在 2011 版的课标中艺术学科之间缺乏联系,学习内容和要求缺乏系统性。2022 版打破了学科壁垒,是一种将音乐与其他艺术,其他学科建立关联并融合的综合性活动。

 新课标也优化了评价标准不够明确以及学习内容和要求缺乏系统性的问题,增强了过程性评价和表现性评价也是考察学习态度和学习行为。研制了学业质量标准,明确了学生“学到什么程度”引导和帮助教师把握教学深度与广度,也为教材编写、教学实施、考试评价等提供了重要依据。

 2022 版课标给音乐教师给了非常详细的目标以及教学流程,需仔细研读找出适合自己的教法以及适合学生的学法,让学生能在学习音乐知识中感受更多,收获更多。

篇七:2022版义教艺术课标教学实践问题研讨音乐学习笔记

务教育艺术课程标准(2 2022 年版)学习心得

  艺术课程标准(以下简称“课标”)以核心素养为导向,重点解决了“艺术课程培养什么样的人”这一问题,它面向的是全体学生的发展,它指向的是素养养成的过程而非结果,所以新课标与现行的美育思想、理念高度契合。新课标中论述了美术学科的地位和性质:“美术学科是艺术课程的有机组成部分,是培育和发展学生艺术课程核心素养的重要载体。”可见美术在义务教育阶段的重要地位。

 一、一致性

 课标中的“核心素养-课程总目标-学段目标-四个艺术实践-二十个任务”。即美术学科课程的框架设置,始终保持着一致性。(胡知凡,2022)首先义务教育艺术课程的核心素养确定为:审美感知、艺术表现、创意实践、文化理解,将原来的“图像识读”融入到“审美感知”,体现了核心素养更加综合和浓缩;其次艺术课程的课程总目标融入了核心素养,美术学科的学段目标又以艺术课程总目标为依据,每个学段的学习任务群又通过任务落实核心素养,体现了层层递进和螺旋上升的趋势;最后四个艺术实践(造型·表现、设计·运用、欣赏·评述、综合·探索)也与美术学科的学段目标相

 关联。其最终目的都是为了落实核心素养,实现学生的全面发展。

 二、具体化

 学业质量是以核心素养为导向,与总目标相关联,体现了核心素养的可测、可评的方面,也是核心素养的具体化表现。学业质量清晰明了的规定学生学习之后将“知道什么”(事实)“理解什么”(概念、内涵)“做到什么”(实践)“学会思维方法”并最终实现核心素养的发展。

 三、独特性

 在逐渐重视学科融合和跨学科的教学实践上,美术学科要以美术学科的独特性引领教学活动,实现共性和个性的结合。由此教师的美术技能作为最根本的、最核心的能力,需要好好掌握,才能贯通和发展别的。

  《义务教育艺术课程标准(2 2022 年版)学习心得

  2020 年版的义务教育艺术课程标准涵盖了音乐、美术、舞蹈(含戏曲)、影视(含数字媒体)5 个学科,以学习任务为抓手,有机整合学习内容,构建一体化的内容体系。艺术课标标准以艺术核心素养为导向,重点解决了艺术课程培养什么样的人?义务教育阶段艺术课程目标是为面向全体学生制定。不是以专业的艺术技能为核心,也不是为面向少数的特长生而定。更多的是面向全体学生的发展、理解、创造而定。艺术培养的过程侧重学生的自主探究和自我体验,更多地依靠学生自身在艺术实践中的摸索、积累和体悟。

 从美术学科来看,新课标里明确提高了艺术学科的比例,我们作为未来的美术老师,应该看清背后的含义。我们应该弄清楚我们的定位,我们应该做什么,应该教什么,学生应该怎么学。不能简单的理解为,美术地位变高了,我们与传统的语文、数学、英语的主科一样,我们要与传统的主科老师争锋。基于尹少淳老师对新课标作出的解读:“音乐、美术学科不可被消解,要保证这两根支撑中国艺术教育大厦的大柱子不倒,同时新三科缠绕其上,最终呈现出融通、跨学科的效果。艺术新课标既有大综合,也有小综合。”我认为,美术老师应该在做好本职工作的前提下,积极向其他艺术学科学习、取经。老师应该构建的是“未来”课堂,而不在是

 单一的传统课堂。美术课堂不仅要有学科内的深度,也要有学科间的广度。

  《义务教育艺术课程标准(2 2022 年版)学习心得

  今年的 4 月 21 号,教育部印发了 2022 义务教育课程标准,新标准将从今年九月份开始实施,同时也将影射未来十年的教育升学考试。在今年的新课标中,艺术课占总课时比例9%-11%,与旧课标的占比保持一致,但它的地位和丰富性却有了很大的提高。

 现行义务教育课程方案和课程标准分别于 2001 年 2011 年制定印发,在引导和推动教育教学改革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但还存在一些与新形势、新要求不相适应的地方,因此需要进一步的完善。新课标聚焦核心素养,重视青少年价值观、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的培养,关注艺术与其他学科、生活、社会、科技等的关联性,加强跨学科教学,重视青少年综合能力的培养,以适应未来社会的发展。修订后的课程标准主要变化包括:

  一、强化课程育人导向。以核心素养为导向,培养学生的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

 二、优化课程设置内容结构。课程结构将以音乐,美术为主线,融入更多艺术课程内容。

 三、研制学业质量标准。依据核心素养发展水平,结合课程内容,新课标整体规划不同阶段青少年学业成就的具体表现,明确学到什么程度,引导和帮助教师把握教学深度与广度。

 四、增强指导性。新课标教学方式更加多元,围绕核心素养和开展项目式、问题式、主题式等多种形式的学习方式。

 五、加强学段衔接。新课标为不同年龄段青少年的美术教育设置了不同的课程目标,强调教学应符合青少年接受能力的设计思路,体现了学习目标的连续性和间接性。

 那么新课标对教师的教学能力提出了哪些新要求呢?面对新课标教学的核心素养、跨学科融合、任务驱动、大概念引领、学业质量标准这些特征,我们应当提升我们的美术素养、跨学科素养、美术知识技能等等,不断学习,摸索出经验,

 逐渐去适应新课标下美术教学的要求。

  《义务教育艺术课程标准(2 2022 年版)学习心得

  课标是教学的航标、也是教学的指南针,熟悉掌握《2022 年版艺术课程标准》(下文称为新课标)是每位学习者的责任。此次课程标准较以前变化极大。正如尹少淳老师所说:“美术课程遭遇了百年未有之大变局。”

 新课标明确指出要以深化教学改革为突破,强化学科实践,推进育人方式的变革。因此,课标的变化之一是实践育人。新课标倡导在真实丰富的情境中学会学习、学会创造。为此课标在教学建议和教学提示中大量增加了实践活动的要求,如观察、考察、设计、策划、制作、观赏、创造等,更加注重对学生核心素养的培养。其次,新课标坚持教、学、评一体化原则,增加了学业质量标准和考试命题建议,将教学重心从“重结果”回到“重过程”。

 通过本次对新课标的解读和学习引发了我对今后教学的一

 些思考。首先教师要加强对新课标的认知和理解,认真研学和开展大单元、项目式等主题教学,以增强知识的连接和整合,同时也要形成良好的课程观,而不仅仅只是课堂观。在教学中,要根据《艺术课程标准(2022)版》的指向和要求,真正体现美术教育始终以学生发展为本。新课标的颁布,要求我们从一个单纯的美术教师角色向着合作型、创新型教师方向前进,努力提升自己的能力和素养,只有这样才能适应发展的要求,在未来成为一名合格的美术教师。

  《义务教育艺术课程标准(2 2022 年版)学习心得

  《2022 年艺术课程标准》的提出使义务教育阶段的美术课程步入核心素养的时代。新课标以立德树人为根本任务,坚持以美育人,重视艺术感知和情感体验,突出课程综合性,强调学科融合与跨学科教学。

 核心素养是这次新课标的关键,其重点指向过程,关注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体悟,而非结果导向。课程中的学习任务着重于学科内设计的严谨和连贯、跨学科设计的可迁移性、超

 越学校设计的真实性与可操作性、过程设计确保师生共同参与。考察核心素养通过学生的艺术积累与理解、艺术实践创造能力以及多维的思维能力。

 新课标的四个核心素养相辅相成。其中,审美感知是基础,使学生能够感知体验艺术美、自然美、生活美、社会美;艺术表现是必备能力,能够运用独特的艺术语言进行表达与交流;创意实践是创新意识和创造能力的集中体现,感受和理解我国深厚的文化底蕴和党的百年奋斗重大成就,坚定文化自信;文化理解是正确价值观引领审美感知、艺术表现和创意实践,了解地区民族和国家的历史与文化传统,理解文化与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关系,学会尊重、理解与包容。

 现代问题的复杂性,以及发展所需的创新性促使学生需具备全面的问题解决能力,所以跨学科的综合性学习,对于美术教育来说势在必行。那么该如何使学生获得跨学科的知识便指向以下几点:学习跨学科迁移中的关键概念或“大概念”;学习理解跨学科概念之间的相互联系;通过主题学习联系不同学科;通过合并学科或创建新学科来组织与促进;以项目式学习为基础,促进跨学科的研究。

篇八:2022版义教艺术课标教学实践问题研讨音乐学习笔记

务教育艺术课程标准 (2022 年版) ) 》解读

 课程标准是基础教育课程教学变革的“指南针”,提供重要的方向指引,对教材教参编写、课堂教学实践等具有重要的导向作用。2022年4月21日,教育部正式颁布新版义务教育课程方案及各学科课程标准,《义务教育艺术课程标准(2022年版)》(以下简称“新课标”)位列其中,对学校音乐、美术等艺术学科的课程教学起到了“定向、定标、定准”作用,对未来学校艺术教育产生重大影响。

 相较于前一版义务教育音乐、美术课程标准,时隔十余年后修订的新课标有哪些重要变化和亮点?在“十四五”发展元年和“美育”新时代,新课标的出台又释放了哪些学校美育方面的课程改革信号?从基层教育实践角度而言,如何做好教学实践和教学研究的系列跟进?经过认真研读,笔者尝试对新课标做出归纳和梳理,并对以上问题做出个人解析。

 一、理念与方向——要强化育人导向,坚持核心素养本位的课程教学 “课程教材要发挥培根铸魂、启智增慧的作用,必须坚持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体现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最新成果,体现中华民族风格,体现党和国家对教育的基本要求,体现国家和民族基本价值观,体现人类文化知识积累和创新成果。”最新发布的《义务教育课程方案(2022年版)》前言首段旗帜鲜明地为我们指明了课程的导向,明确了基础教育课程教学的育人目标。基于此,新课标在课程性质中提出了艺术课程在立德树人中的重要使命

 ——“义务教育课程以立德树人为根本任务,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着力加强社会主义先进文化、革命文化、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教育;坚持以美育人、以美化人、以美润心、以美培元,引领学生在健康向上的审美实践中感知、体验与理解艺术,逐步提高感受美、欣赏美、表现美、创造美的能力,抵制低俗、庸俗、媚俗倾向;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历史观、民族观、国家观、文化观,增强爱党、爱国、爱社会主义的情感,坚定文化自信,提升人文素养,树立人类命运共同体意识,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不懈奋斗。” 文件中的上述文字,诠释了艺术课程重要的教育功能和不可替代的课程价值,凸显了艺术课程的思想性和价值观导向。艺术课程以独特的视角体现着人类文明精华,传递和渗透着人性的真善美,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在学科层面的具体落实和显现。对此,学校音乐、美术学科等课程教学需要把握艺术教育的育人导向,充分发挥艺术课程独特的育人价值。在新课标中,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和“三种文化”在艺术课程中得到有机渗透和体现,如强调经典美术作品中对革命文化和历史的呈现等,这都体现了艺术教育须坚守“为党育人、为国育才”的使命。

 具体到美术课程,新课标是以艺术课程核心素养的培养为宗旨,做了系统性的革新,主要表现在:统整美术课程与教学的目标、内容、方法、评价和资源等要素,帮助学生在真实情境中进行审美感知,并获得有益知识和信息;联系生活艺术进行艺术表现,增强将情感、想象、思想和知识可视化的能力;形成良好的创意实践能力,发展创新意识和创造能力;认识丰富的文化现象,获得基于学科的文化理解力;坚定文化自信,主动适应丰富而复杂的现代生活,更全

 面地发展,培养适应未来社会发展的合格公民和有用人才。这些都很好地阐释了美术学科的独特育人价值,且体现了学科的鲜明特质。

 整体而言,新课标整体上是基于核心素养来确立课程目标,强调以核心素养为导向遴选课程内容,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明确了“有理想、有本领、有担当”的时代新人培养要求。这也是教育工作者在新时代条件下的新使命、新任务。

 二、优化与变革——要明确学校艺术课程的内容及其结构 在明确艺术课程价值观导向和独特育人作用的基础上,新课标在艺术课程的设置上进行了重大改革:一至七年级以音乐、美术为主线,融入舞蹈、戏剧、影视等内容,八至九年级分项进行选择开设。基于此,新课标提炼艺术课程的四大核心素养,并以此为主线对艺术课程的内容进行系统性的优化。

 (一)创造性地提出艺术课程四大核心素养,以此统筹艺术课程内容的组织 与2001年和2011年版义务段美术课标相比较,新课标提出的艺术课程核心素养是在以往“音乐学科核心素养”和“美术学科核心素养”的统整下形成的,包括“审美感知”“艺术表现”“创意实践”和“文化理解”四方面内容。基于此,艺术课程以音乐、美术课程为主体,加强与其他艺术的融合,重视艺术与其他学科的联系,充分发挥其协同育人功能。

 就美术课程而言,区别于《普通高中美术课程标准(2017年版2020年修订)》中提出的美术学科“五大”核心素养 (“图像识读”“美术表现”“审美判断”“创意实践”“文化理解”),新课标中美术的“图像识读”“审美判断”被统合在“审美感知”中,“美术表现”应包含在“艺术表现”里,“创意实践”

 和“文化理解”则延续保留。新课标力求保持原有课程的重要内容,并结合《义务教育课程方案(2022年版)》的精神与要求,进一步地调整、充实、完善了以艺术课程核心素养为导向的美术课程教学内容。

 具体来看,义务教育阶段美术课程内容包括“欣赏·评述”“造型·表现”“设计·应用”和“综合·探索”四类艺术实践,涵盖16项具体学习内容,分学段(1-2年级、3-5年级、6-7年级、8-9年级)设置不同的学习任务,每一学段均设置5项学习任务,并将学习内容和学业要求嵌入学习任务中。

 美术学科课程内容在框架上将美术学科本体的美术语言和学生学习任务相连接,同时又将学习任务与艺术实践相连接,划分了1-2年级、3-5年级、6-7年级、8-9年级四个学段。学习任务设计中,体现了学段之间的内容联系、难易度和任务主题的承上启下,兼顾美术语言和艺术实践的关联和把握,通过“欣赏·评述”“造型·表现”“设计·应用”和“综合·探索”这四类艺术实践活动细化了美术本体的课程内容。这种划分能让教师更清晰明了地理解课程及进行相关的教学实践。总体来看,美术课程内容结构聚焦“审美感知、艺术表现、创意实践、文化理解”的艺术课程核心素养,围绕欣赏(欣赏·评述)、表现(造型·表现)、创造(设计·应用)、联系/融合(综合·探索)四类艺术实践活动,以任务群的方式遴选课程内容,既具有统整性,又不乏内容、学习任务的精确指向。

 (二) 突出不同学段美术学习的特征,以学习领域、任务群等重构课程内容

 新课标以学生身心发展特点为准绳,且着力突出不同学段美术学习的特征:第一学段(1-2年级)以造型游戏突出美术课程的趣味性、生活性,强调给予学生综合性的艺术体验,注重幼小衔接;第二学段(3-5年级)由趣味性、生活化逐步进入美术学科领域;第三学段(6-7年级)强调美术知识与技能的获取和学科理解力的发展;第四学段(8-9年级)进一步发展美术知识与技能,形成学科思维和行为能力,并注重初、高中的衔接。每个学段课程内容均突出学科的综合性和跨学科学习活动,其间注重贯穿对美术语言的感知和理解,重视学生在美术学习过程中的艺术感知及情感体验,激发学生参与艺术活动的兴趣和热情。同时,还强调了艺术课程的实践导向,使学生在以艺术体验为核心的多样化的实践中,提高艺术素养和创造能力。

 笔者根据新课标中美术课程内容进行梳理,用表1来说明美术课程的艺术实践在不同学段及在四大学习领域统领下所设置的学习任务。

 (三)增强美术学科理解力,以实践活动融合多种课程观念和内容 “追求理解的教学”是现阶段基础教育学科教育的重要趋势。对此,新课标中美术课程内容部分,明确了不同学段学生需要知道的事实性知识、需要理解的学科大观念等。基于育人的根本目标,在正确认识义务教育阶段学生身心发展特征的基础上,新课程以主题单元、问题导向、项目式、任务式等方式,融入价值观、情感态度、思维方式、行动能力的培养要求和必备知识与技能的学习要求,精心设计了学生的学习实践活动。这些都指向通过实践

 的方式来达成学生对学科内容的深度理解,形成艺术学科独有的思维方式和行为方式。

 表1·《义务教育艺术课程标佳(2022年版)》美术课程艺术实残内容与学习任务

  艺 术 实践 欣赏·评述 学生学会解读美术作品,理解美术及其发展概况。

 造型·表现 学生掌握美术知识、技能和思维方式,围绕题材,提炼主题,采用平面、立体或动态等多种表现形式表达思想和情感。

 设计·应用 学生结合生活和社会情境,运用设计与工艺的知识、技能和思维方式,开展基于问题的学习、基于项目的学习,进行传承和创造。

 综合·探索 学生将所掌握的美术知识、技能和思维方式,与自然、社会、科技、人文相结合,进行综合探索与学习迁移,提升核心素养。

 第一学段(1-2年级) 第二学段(3-5年级) 第三学段(6-7年 级) 第四学段(8-9年 级) 学 习 任务1 欣棠身边的美 感受中外美术的魅力 领略世界美术的多样性 概览中外美术史。

 学 习 任务2 表达自己的感受 表达自己的想法 传递我们的创意 表现无限创意 学 习 任务3 改进生活用品 装点我们的生活 营造环境 我们与设计同行 学 习 任务4 体验传统工艺 学做传统工艺品 传承传统工艺 继承与发展中国文化遗产 学 习 任务 5 参与造型游戏活动 融入跨学科学习 创编校园微电影 理解美术的贡献 以上每个学段5个学习任务之间既各有侧重,又相互联系。

 每一学段和每一学习任务都有详细的内容要求、学业要求、教学提示(其中又包括教学策略建议、情境素材建议、学习活动建议)。

 细读每个学习任务的内容要求和学业要求可以看出,艺术实践伴随艺术学习探究过程的始终,注重实践和学习活动的策略和引导。例如,在第四学段(8-9年级)学习任务5“理解美术的贡献”中,其主题虽大但实践指向明确,内容中的学习和实践方式多元且可供学生选择。例如,在该任务的课程教学中,通过创作绘画作品、雕塑作品、图画书、视觉笔记、动画、微电影等多种方式,在课程标准中都被提及。这区别于单纯的理论讲授和机械认知,使得学生通过艺术实践的方式来强化对“美术贡献”的独特理解,彰显了美术学科的“操作性强、实践性强”的学科特质。

 (四)开展美术主导的跨学科学习课程内容,体现融合教育理念 2020年10月,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了《关于全面加强和改进新时代学校美育工作的意见》,明确提及“树立学科融合理念”应成为重要的美育教学方向,对此需要“有机整合相关学科的美育内容,推进课程教学、社会实践和校园文化建设深度融合,大力开展以美育为主题的跨学科教育教学和课外校外实践活动”。

 上述理念诉求在新课标里就有直接的体现。如在第二学段(3-5年级)学习任务5“融入跨学科学习”中,其教学策略的建议是:联系3-5年级学生的日常生活和学习,选择“美术与自然”“美术与文化”“美术与科技”等主题开展教学活动;采用体验化教学、具身化教学、信息化教学等多种教学方法,引导学生以小组合作的方式,结合地域特色,探究美术与身边的自然环境、传统文化,以及美术与编程相结合的问题;注重引导学生理解“美术与其他学科融合可以富有创意地解决问题”。这些内容都强

 化了“学科融合”的教育理念,并强化了美术与文化、美术与社会生活以及美术与科技等多领域内容的融通,设置了以美术为主导的跨学科学习课程,强调对学生解决问题能力的培养。

 在跨学科学习的过程中,新艺术课程教学还特别强调创设问题情境,引导学生开展确定主题、观察感受、搜集素材、学习借鉴、构思创意、选择材料和技法、探索表现方法、创作作品、展示交流以及描述、分析、解释和评价等美术学习活动。

 三、创新与改进——要调整与完善学校艺术课程的教学方式 (一)基于核心素养与内容结构化组织相一致的教学方式改革 新课标中教学提示分为“教学策略建议”“情境素材建议”和“学习活动建议”。相较于2011年版义务教育美术课程标准中关于“目标”“学习活动建议”“评价要点”的课程内容表述方式与体例,新课标在基于核心素养与内容结构化组织相一致的教学方式表述上,在每个学段5个学习任务后都给出了详尽的教学提示,提出的教学策略建议、情境素材建议和学习活动建议非常具体,对教学的操作性、针对性、指导性强,提升了课程的科学性和系统性。新艺术课程教学的方式总体上非常重视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艺术感知及情感体验,激发了学生参与艺术活动的兴趣和热情,使学生在欣赏、表现、创造、联系的过程中,形成丰富、健康的审美情趣。在学习方式方面,“通过大观念引导深度学习”“基于问题式”“项目化”“主题单元式”等最新课程教学理念的融入,均着力于学生思维养成、能力形成和素养培育,给予了学生大量的实践机会,强化丰富学生的艺术体验。在基于核心素养本位下的美术教学之下,这些都为美术教学改革提出了全新的教学方式和育人方式。

 新课标坚持“目标导向”“问题导向”“创新导向”三条主要思路,细化了育人目标,明确了实施要求,深化了课程一体化设计理念。新艺术课程教学精选对学生终身发展有价值的内容,且促进学段衔接、减负提质,切实增强课程的创新性、实践性、可操作性和指导性。

 (二)提供学生个性化学习机会,倡导在真实情境下的深度学习 由于素养是一种复杂、高级、人性化的能力,其形成和发展需要诉诸真实的情境中。人本主义教育心理学从自我实现的人格理论出发,认为理想的教育是以“学生”为中心的教育,教育的目标是培养知、情统一的“完人”。为实现这一目标,关键在于要为学生创造各种学习契机、...

篇九:2022版义教艺术课标教学实践问题研讨音乐学习笔记

务教育艺术(音乐)课程标准(2022 年版)》学习心得分享 3 课程标准体现着国家意志,是全面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实现为党育人、为国育才的纲领性文件。今年 4 月,《义务教育艺术课程标准(2022 年版)》的颁布,明确了新时代人才培养的新要求,也对我们教师教育事业发展提出了新要求。在市、区教科院的组织下,我们积极参与新课标的学习,对此我有以下感悟:

 (一)立德树人,凸显美育功能 对比 2011 版课标,新课标在课程方面完善了培养目标,从有理想、有本领、有担当三个方面,明确了义务教育阶段时代新人培养的具体要求;优化了课程设置,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双减”政策要求;新课标坚持德育为先,努力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以弘扬中华美育精神,提高学生审美和人文素养为目标,围绕以美育人、以美化人、以美润心、以美培元的育人宗旨,体现国家意志,反映时代要求,凸显美育功能,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二)凝练核心素养,遵循学科规律 《艺术课标(2022 年版)》将艺术课程要培养的核心素养聚焦于“审美感知、艺术表现、创意实践、文化理解”四个方面,这使得艺术课程的育人目标更加清晰,指明了教学与评价的方向,在遵循艺术课程性质的基础上,进行了守正创新,构建核心素养和课程之间的联系,将核心素养的培养贯穿艺术课程教育教学全过程,开始实现从“三维目标”到“核心素养”的转化和发展。

 (三)突出课程综合,挖掘育人价值 新课标更加关注艺术各门类、艺术与其他学科、与日常生活、与科技创新等方面的关联性,加强跨学科教学,实行先综合后分项的课程设置,体现不同艺术学科之间的关联性,既可以实现幼小衔接,又可以与高中多模块选择性教学相对接,改变了传统课程在知识、技能上的相互割裂状态以及碎片化学习的现象,促进课堂教学增效提质,也更加遵循了学生艺术学习和身心发展的特点,重视学生综合能力的培养,以适应未来社会的发展。

 (四)研制各学段学业质量标准

 新课标增加了学业要求和学业质量两个部分,整体规划不同学段学生学业成就的具体表现,明确到学到什么程度,帮助教师更好的把握教学,将之前的重视结果转变为重视学习的过程,为不同年龄阶段的学生的艺术教育设置不同课程目标,引导教学更加关注育人目标的实现。

推荐访问:2022版义教艺术课标教学实践问题研讨音乐学习笔记 学习笔记 教学实践 研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