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轶方文库网 > 专题范文 > 公文范文 >

提高舆情风险防范意识4篇

时间:2022-09-29 14:40:03 来源:网友投稿

提高舆情风险防范意识4篇提高舆情风险防范意识 154第3卷第24期一线视点在新媒体技术飞速发展的今天,媒体的传播特征不断走向数字化、网络化和智能化。各种新媒体形式不断涌现,新网络媒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提高舆情风险防范意识4篇,供大家参考。

提高舆情风险防范意识4篇

篇一:提高舆情风险防范意识

4第 3 卷第 24 期 一线视点在新媒体技术飞速发展的今天,媒体的传播特征不断走向数字化、网络化和智能化。各种新媒体形式不断涌现,新网络媒体对社会生活的影响越来越大,信息网络逐渐建构出一个具有明显群体特征的“网络社会”。在信息资源丰富的网络环境下,网络舆情也开始呈现出不同于传统社会舆情的新特点。它在给网民提供信息便利的同时,必然也会带来新的问题。如何利用新媒体提高舆情信息的分析能力,如何积极地引导舆论,是网络这一新兴媒体所面临的严峻挑战。一、网络舆情概述舆情是“舆论情况”的简称,是指在一定的社会空间内,围绕中介性社会事件的发生、发展和变化,作为主体的民众对作为客体的社会管理者、企业、个人及其他各类组织及其政治、社会、道德等方面的取向产生和持有的社会态度。

 “从传统的社会学理论上讲,舆情本身是民意理论中的一个概念,它是民意的一种综合反映。”[1] 互联网技术不断创新发展,每个人都是信息的生产者,每个人都能自由地发表自己对某一事件的看法,网络舆情强调的是集体网民对特定热点事件或现象的态度和意见。目前,国内网络舆情的抓取和分析技术不断提高。网络舆情形成的速度非常快,往往会对社会产生巨大的影响。二、全媒体时代网络舆情的特征网络作为反映社会舆情的主要载体之一,具有大容量、多形式、高速度、虚拟化、交互性、全球化的特点。

 “网络媒体以压倒传统媒体的优势存在着,是舆论传播的主要渠道。一系列新技术、新传收方式的不断发明,使网络在新闻活动中的功能越来越大,越来越强,已经和正在改变传统新闻传收的整体图景。”[2] 互联网技术不断进步,使信息传播朝着更自由、更方便、更快捷的方向发展,信息社会进入全媒体时代。大众传播形式发生改变,人们既能自己生产信息又能传递信息,微博、微信等新媒体平台成为人们获取信息和发布信息的主要渠道。

 “与传统媒体相比,全媒体时代网络信息传播最大的特点就是便捷和迅速。任何时间、任何地点都能够进行信息的传递。用户之间也可以通过网络平台进行互动和交流,但同时互联网的匿名性使信息的真假难以分辨。”[3] 在此情况下,网络舆情开始呈现以下特征:(一)网络舆情传播的突发性互联网时代的信息内容纷繁复杂,且传播速度飞快。舆论的传播方式也受到网络的影响。互联网成为公众表达言论、宣泄情绪和传递声音的重要平台和窗口,形成开放性、交互性、隐蔽性和虚拟性于一体的巨大舆论信息场。在这样的网络世界中,舆情的导火索是多种多样的,是不可预判的,而且具有爆炸性、瞬间聚集、难以控制等特点。[4] 信息的传播快速、覆盖范围广,使话题在极短的时间变成受众讨论的热点,形成舆论。舆情事件中的当事人、信息内容、信息被发布的时间和发布的方式等都有可能影响舆情接下来的发展。(二)网络舆情传播的多向性在新媒体网络环境下,舆情事件的传播是多次、多向的,还伴随反转的可能。全媒体时代,信息传播方式更为多元,传受之间的互动也很明显,用户可以发表自己的观点,体现出较强的交互性。网络热点一旦触发,舆情就会通过多种媒体平台以不同的表达形式传播,继而开始“病毒式”和“爆炸式”的扩散。受到群体极化的影响,舆情话题初次发酵后往往能够高效迅速升温,传播方式也从传统媒体升级成了音频等新媒体方式,加剧舆情传播的维度。(三)网络舆情传播的变异性互联网中的身份隐匿和匿名传播是导致网络舆论产生变异的主要原因。网络舆情的传播主体是普遍的,不具体的。有时信息发布者不会通过现场采集、整理信息、传播信息的规范渠道来操作,因此信息的权威性、可靠性和真实性受到影响,数量巨大的网络信息在各类舆论主体的多元需求下不断进行加工和变异传播,严重时甚至会出现编造的现象。海量的网络信息中,有些内容为了迎合受众的口味,吸引大众的目光,失去了真实性。信息制作和传播的低门槛使舆论偏向负面报道,因为负面报道的内容更容易吸引人们的眼球,关注度更高,形成舆论的概率较大,引起热议的可能性强。社会信息内容的真实性一旦被破坏,舆论导向便会偏离正轨。此外,互联网的发展打破了信息传播的时间和空间,单个舆论事件可能会引发持续的关注和一些类似事件的联动反映,持续发酵,舆情的影响力就会再扩大。三、网络舆情的应对策略在全媒体时代的新形势下,网络舆论的生态发生了新的变化。受到2020年新冠肺炎疫情的影响,公众的社会生活中逐渐出现了“云”动会、云祭祀、云课堂、云考试、云办公等“万物皆可云”的新形势。受众与互联网接触密切,舆情关注度大。一旦出现网络讨论的话题,便很快形成负面的舆论,如果不采用正确的方式加以引导,就会产生群众恐慌,网络谣言四起,给社会带来危害。因此,对舆情的引导和应对策略的探讨尤为重要。(一)主动掌握话语权在当前新的传播形势下,主流媒体从业者要有正确的创新意识,改变舆论工作中陈旧的思维方式,采用正确积极的方式加以引导,提高对舆情管理的新认识。提高网络舆情的风险防范意识,做好舆论宣传工作,加强网络主流思想建摘 要:互联网技术的发展,使公众可以随时随地了解新闻信息、发表自己对某一事件的观点和看法,网络成为了反映社会舆情的主要载体。网络舆情映射出互联网空间的社会舆情,直接反映着现实的社会舆情。舆论在网络中的形成速度很快,热点事件在互联网上传播后得到网民的关注,在网络环境中急剧升温,往往会产生巨大的社会影响。因此,需要对网络舆论给予正确的分析和引导,积极回应各种质疑和传言,采取针对性的措施,顺应全媒体的发展方向。关键词:网络舆情;全媒体;舆论;应对策略中图分类号:G21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6-5079 (2020)

 24-0154-02全媒体时代网络舆情的应对策略研究赵倩倩(河南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河南 开封 475001)作者简介:赵倩倩,女,汉族,河南开封人,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新闻传播理论与实务。万方数据

 155 第 3 卷第 24 期 一线视点设,加大网络文化建设,及时回应受众的诉求,善意倾听“人民的声音”。弘扬主旋律,传递正能量,提高媒体的传播力和公信力,满足公众的知情权,打通社会舆论和网络舆论的“两个舆论场”。认真梳理和分析用户因为负面舆论而产生的情绪,采用正确的疏导方式。在舆情发生后迅速查明真相,将事实全面公开,主动回应。对事件做出明确客观的判断,争取主动,回应关切,抢占舆论的先机,把握新闻传播的主动权。(二)正确引导舆论走向舆论的走向不是任其发展的,而是可以被引导的。对于网络舆情的引导,主流媒体需要不断加强自身的公信力,发挥其主导作用。舆论是一个充满理性和非理性表达的矛盾体,做好正确积极的引导需要一个具有良好工作素质的团队,不能忽视专业理论,也要重视技能学习,结合实际应用的需要不断培养能力,提高自身的专业性。不同网络平台上信息传播的特点也不尽相同,对此主流媒体应给予正确的分析和判断,发挥自身的优势,有效引导公众舆论。同时,应及时发布公众不确定的信息,避免信息不对称带来的群体恐慌,用事实和权威来回应公众。增加透明度,掌握主动权,在第一时间发声,拒绝谣言滋生,引导舆论向良好的方向发展。(三)完善舆情管理机制新时代的传播方式发生了变化,舆情管理的方法也要不断更新,更加完善。不仅要依靠人工监测的形式,还要善于利用网络技术的手段和方法来提高监测水平, “充分利用大数据资源作为数据支撑,对舆情数据进行自动抓取、自动分类,确定舆情所处的阶段,形成简报分析。结合人工智能技术,是舆情研究的视角也更加多元化,以便及时作出预判。”[5] 同时,也要保持沟通渠道的畅通,始终维持好线上和线下的良性互动。用户的自我表达意识提高,对热点事件发表自己意见的欲望越来越强。因此,只有保持信息表达和交流的渠道畅通,才能及时、全面、公开新闻事件的发展,提高信息的透明度和主流媒体的公信力,引导舆论走向正确的方向。四、结语舆论在社会发展中占领着重要的地位,网络舆论更是舆情研究不可忽略的主体,它的生成方式和传播方式也在随着网络技术的进步和发展不断更新变换着。在全媒体时代网络平台成为人们表达观点、宣泄情绪和传递声音的重要平台和窗口,形成开放性、交互性、隐蔽性和虚拟性于一体的巨大舆论信息场。网络舆情的正确处理十分重要。这就需要对网络舆论给予正确的分析和引导,积极回应各种质疑和传言,采取针对性的措施,顺应全媒体的发展方向,发挥意见领袖的作用,占据舆论引领的制高点。参考文献:[1]余才忠,熊峰,陈慧芳.舆情民意与司法公正[J].法治与社会,2011 (12).[2]王明浩.全媒体时代的网络舆情应对[J].新闻战线,2014(07).[3]连小青,马欣.全媒体时代网络舆情传播与引导[J].传播力研究, 2019(15).[4]刘志强.全媒体时代高校网络舆情的传播特点及风险防控[J].传播力研究,2019(03).[5]高志华,陈婵.全媒体时代网络舆情治理三要素[J].新闻世界, 2019(05).(上接第153页)的发展,这需要在开展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活动过程中,将平台的作用充分发挥出来,让思政人员具有较高新媒体素养,对各种新媒体有足够的了解,能够对新媒体手段进行有效的利用,并认真做好学生的指导教育工作,加强对相关人员的培训工作,不断提升思政教育工作开展的效率。利用新媒体思政阵地,来不断做好思政平台建设的创新。通过大量调查研究发现,学生对新媒体的应用相对比较多,这就需要思政教育工作者认真做好自身角色的转型工作,可以积极利用新媒体技术来构建思政教育平台,可以直接创建学校的微信、微博公众号,利用这些平台来开展思政宣传教育工作,鼓励学生在线进行发言,并对学生反映比较多的问题进行集中解答,对学生的思想动态有准确的把握,给大学生以足够的帮助 [3] 。大数据时代的到来,给传统的思想政治教育授课带来了非常大的变革,慕课平台不同于传统的透过电视广播、互联网、辅导专线、函授的远程教育,和目前的网络平台教育也有着非常大的不同,更不是传统的授课软件。目前,在慕课领域已经出现了edx、Udacity等平台。但目前慕课还处在研究应用阶段,各种内容和功能还不是很完善,很多平台都不提供思想政治教育课程。因此,在未来的发展过程中,应该逐渐将思想教育课程融入慕课当中,增加课堂教学、学生问题解答等内容。在传统的课堂教学过程中,经常把教学当成一个孤立的过程,但是在进入到知识共享协同的时代后,需要不断打破各个学科之间的界限,对各种问题进行更加全面的思考。为了提高思想政治教育学科的教学质量,不但需要有扎实的社会、哲学和伦理知识,还应该学会多元化的思考。随着网络时代的来临,网络全体得到了非常快的壮大,很多高校学生都参与到了其中,他们都往往比较感性,根据不同的动机、需求,自主创建的群体。高校政治教育的主体是在校的大学生,他们的思维往往非常活跃,对各种事物的好奇心往往会比较强,经常自觉就参与到互联网社群当中。不同的网络社群,他们的定位和性质也有着很大的区别,主要分为产品群、工具群,等。大学生往往参与的是知识群。知识群,主要是为了更好学习和分享知识而创建的网络群,大多数群众会根据学习兴趣而进行交流,并不存在正式的工作职责和任务。知识群,可以让各种知识得到快速的传播,强调团队协作,不断对知识进行共享,非常迎合大学生热爱学习的心理,深受大学生的欢迎。传统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总是缺乏教育主体之间的互动,学生经常知识被动对知识进行接受。通过互联网群的建立,可以充分调动大学生参与的热情,不但凸显大学生的主体地位,是未来思想政治教育改革中的一个可行方案。四、结语伴随着信息技术的高速发展,我们已经来到了新媒体时代,这给高职院校开展思想政治教育,既带来了机遇,又带来了挑战,需要相关教育工作者认真加强对相关知识、技能和理论的学习,积极将新媒体手段应用到开展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保证工作的开展效果。参考文献:[1]王汇.五大发展理念视域下高校网络思政教学研究——以“机电思政微语”微信公众号平台为例[J].西部素质教育,2018(24):22-23.[2]谭俊.基于新媒体时代下的高校学生思政教育研究[J].理论观察,2018(08):37-38.[3]周鑫,徐建,刘源鑫. “五大发展理念”引领新媒体时代高校思政教育──基于高校问卷调查的研究分析[J].高教论坛,2017(08):25-26.万方数据

篇二:提高舆情风险防范意识

营范围内 爆发公共舆 情风险 重大舆情 管辖范围内出现人员死亡1人,或一次性重伤1—9 人 事件导致列车晚点20分钟以上 管辖范围内发生10人及以上轻伤 大客流、单线或线网设备故障等 舆论危机:在新锐大众、齐鲁壹点等省级媒体发 布的以及点击量较大、跟评较多的出现社会影响 较大、媒体影响面较大的负面新闻,市委、市政 府关注度 因劳动关系引发的20—50名员工集体罢工或群体 性事件 可能引起法律纠纷或诉讼的事件 任何人对人身安全、健康、治安、环境及运营产 生或可能产生严重影响的事件 直接经济损失20万元以上50万元以下事件 黄色系统在24小时内未能处理的危机 风险管控措施(同特大舆情)

 较大舆情 事件导致列车晚点10分钟以上 管辖范围内发生1—9人轻伤 在青岛新闻网、爱青岛、半岛网、百度贴吧等本 地媒体公众号、APP平台及影响面较大的自媒体 发布的,以及点击量较大,评论数量段时间内骤 增。出现或可能出现社会影响较大、媒体影响面 较大的负面新闻 应急处置流程 由部门舆情联络员通知,中心舆情联络员落实处 置、回应,经中心分管领导审核后及时上报公司 党群工作部 一般舆情 事件导致列车晚点10分钟以内 在个人公众号、微博、微信及在青岛地铁官方微 博发布的负面评论等。出现或可能出现社会影响 较小、媒体影响面较小的负面新闻 应急处置流程(同较大舆情)

 特大舆情 管辖范围内出现一次性人员死亡2人及以上,或 重伤10人及以上 安全质量事件(发生大面积塌方或沉降、灌水 等)、重点敏感信访事件等 主要设备严重受损,全线停运6小时以上或局部 中断12小时以上 灾难:包括车站和隧道重大灾害、地震、火灾、 水灾、爆炸、恐怖袭击等各类突发性事件 直接经济损失50万元以上事件 因劳动关系引发的50名或以上员工集体罢工或群 体性事件 对中心形象产生严重不良影响的事件 任何已经导致法律纠纷的事件,总公司有责任对 所造成的严重损坏进行赔偿的事件 舆论危机:在人民网、新华网、今日头条、网 易、腾讯、澎湃、一点资讯、新京报等省级以上 媒体发布的,以及点击量较大、跟评较多的;市 委、市政府发转办件的 橙色系统在24小时内未能处理的危机 风险管控措施 管理措施 严格遵守《宣传管理办法》《运营服务信息发布 管理办法》相关规定,进行现场及后期应急情况 处置 中心各部门编写归口特大舆情现场处置预案,严 格按照处置项点进行日常应急处置 党群人力部 各部门 培训教育措施 将舆情培训作为中心内干部职工入职、晋升、调 整、提报的必训和必考内容,做到“四必考”,即 逢入必考、逢晋必考、逢调必考、逢提必考。基 层一线要通过晨会、月度例会等方式,加强日常 学习及考试,加大对内部员工及委外单位人员的 管理力度,切实提高舆情风险防范意识。

 中心每年通过企业微信培训平台开展一次全员舆 情培训考试,2次补考不及格的将纳入月度绩效 考核。

 中心每年针对舆情处置关键岗位至少开展1次舆情 专项培训 中心组织开展舆情处置将其纳入晋级晋档考评、 资格认证、技能鉴定及各类岗位提升培训中,全 方位提高员工舆情风险防范意识及现场舆情处置 能力 党群人力部 应急处置措施 每年开展中心级特大舆情应急演练1次。中心各专 业演练时,舆情处置作为必加内容,如突发大客 流、电梯困人、扶梯客伤、车站(列车)火灾 等,应增加现场舆情引导、舆情信息上报、舆情 处置等环节;不直接影响客运服务的应急演练项 目,如开闭所故障、场内机动车事故等,应增加 次生危害舆情研判及处置环节。

 中心相关负责人及时落实报送现场情况,拟定情 况说明,根据实际情况进行落实、回应、处置, 报送公司党群工作部 各部门舆情联络员根据实际情况及时落实、回 应、处置,1小时内形成最终口径反馈,经部门经 理审核后报送至党群人力部 各部门 党群人力部

 运营范围内 爆发公共 舆情风险

篇三:提高舆情风险防范意识

35 卷 第 3 期2021 年 5 月长 沙 大 学 学 报JOURNAL

  OF

  CHANGSHA

  UNIVERSITYVol.35 No.3May 2 0 2 1重大突发公共事件的网络舆情风险及其防范研究易显飞,彭喻钊,胡景谱(长沙理工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湖南 长沙 410004)摘 要:新冠肺炎疫情的暴发引发了社会关于重大突发公共事件应对的广泛关注,其中重大突发公共事件的网络舆情风险尤为突出。重大突发公共事件中网络舆情具有发展态势迅猛、演变原因复杂、传递价值多元、影响范围广泛等基本特征。在虚假信息、社会思潮、资本逻辑、信息技术异化等多重要素的共同作用下,重大突发公共事件的网络舆情表现出“群体性极化现象加剧演化”“弱化主流意识形态话语权”“解除风险发生的时空限制”等风险,需要从网络舆情治理的体制机制改革、法律法规完善、治理体系构建、发挥“意见领袖”作用等方面来有效防范与化解网络舆情风险。关键词:重大突发公共事件;网络舆情;风险防范与化解中图分类号:G45.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8-4681(2021)03-0012-05重大突发公共事件是指突然发生的,造成或者可能造成严重社会危害,需要采取应急处置措施予以应对的自然灾害、事故灾难、公共卫生事件和社会安全事件等的统称。以新冠肺炎疫情为例,这是百年来全球发生的最严重的传染病大流行,是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遭遇的传播速度最快、感染范围最广、防控难度最大的重大突发公共卫生事件 [1] 。自新冠肺炎疫情发生以来,习近平总书记高度重视,多次召开会议,多次听取汇报,做出重要指示,亲自指挥、部署疫情防控阻击战,全国上下众志成城,抗击疫情。而如何在新冠肺炎疫情等典型重大突发公共事件中把握网络舆情的基本特征,从而科学、全面、系统地分析研判当中潜藏的网络舆情风险表征,高效运用政策调控和社会设施来引导大众舆论,打好防范疫情的舆论战、心理战,是此次抗击疫情乃至今后应对重大突发公共事件网络舆情的重要议题。一

 重大突发公共事件中网络舆情的基本特征网络舆情是指群众通过开放的网络环境,充分了解到群众周围发生的各种事务,并且广泛地交流和自由地发表意见、建议,对各种事务、社会活动进行褒贬与评价等的集合 [2] 。在全媒体时代,科学技术尤其是现代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变革了当代信息的传播方式,信息传播速度呈快速增长,各种信息无处不在,人民群众可以随时随地接收各种信息,这导致在重大突发公共事件发生以后,舆论生态、媒体格局等发生深刻变化,呈现不同于寻常网络舆情的特有表现形式。(一)网络舆情发展态势迅猛重大突发公共事件本身的突发性是网络舆情突发性的根源。在重大突发公共事件中,由于事件影响范围巨大且持续扩大,网民可以立即在网络中发表意见,网民个体意见能迅速地汇聚起来形成公共意见。而重大突发公共事件事实上是一个热门事件的制造源,当新的热门事件出现时,网络同步信息更新速度极快,并且能够引起数量庞大的网民共同关注,当网民情绪被点燃时,网络舆情将会迅速发酵、扩散、传播。同时,各种渠道的意见又可以进行快速互动,从而形成强大的意见声势。由此,网络舆情也逐渐从局部走向全域、从线上走向线下,不收稿日期:2021-02-22基金项目:湖南省委宣传部、湖南省政研会重点项目“重大突发公共事件的网络舆情及治理研究”,编号:2020ZD24;湖南省普通高校教学改革研究项目“新发展理念嵌入‘原理’课程教学体系的研究与实践”,编号:19JG282;湖南省普通高等学校课程思政建设研究项目“全面质量管理视角下‘课程思政’教学质量提升路径研究”,编号:HNKCSZ-2020-0160。作者简介:易显飞,长沙理工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彭喻钊,长沙理工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硕士生。胡景谱,长沙理工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助理研究员,东北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博士生。

 013 总第 161 期 易显飞,彭喻钊,胡景谱:重大突发公共事件的网络舆情风险及其防范研究仅在量上保持高位增长,而且在渗透力和影响力方面有显著提升。(二)网络舆情演变原因复杂在重大突发公共事件中,网络舆情牵涉社会各行各业的方方面面,热点、焦点、沸点变化繁杂,呈现复杂的演变态势,这是由多重复杂因素共同作用的,其根本原因是重大突发公共事件发展及防控状况决定了网络舆情的走势,包括对此类事件的概念、特点、影响范围等的认识程度。其中,政府所采取的具体措施及效果,是网络舆情演变发展的直接动因。由于互联网媒体不受时间、空间制约的特点,网络舆论的形成往往非常迅速,一个热点事件的存在加上一种情绪化的意见,在重大突发公共事件中频繁出现的“次生舆情”和“关联舆情”,也将对网络舆情产生推波助澜的作用。(三)网络舆情传递价值多元在重大突发公共事件中,由于“网络社会”的虚拟性、及时性等特点,价值也通过这种无边界的网络进行交流传递,使得各种观点不断碰撞。网络舆情的主题极为宽泛,话题的确定往往是自发、随意的。从舆情主体的范围来看,网民分布于社会各个阶层和各个领域;从舆情的话题来看,涉及政治、经济、文化、军事、外交以及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从舆情来源上看,网民可以在不受任何干扰的情况下预先写好言论,随时在网上发布,发表后的言论可以被任意评论和转载。网络舆情的议题变换遵循从呼吁性到回应性、从情绪发泄性到专业探讨性、从微观性到宏观性等路径。(四)网络舆情影响范围广泛由于传播范围广、传播速度快等特点,现代社会互联网被公众广泛利用。在重大突发公共事件中,网络舆情传播容易出现群体极化倾向,民众网上网下进行互动导致网络舆情的影响不断扩散,从而形成群体性心理恐慌,继而形成巨大的群体压力。由于重大突发公共事件中各种关系错综复杂,网络舆情呈现发展态势迅猛、演变原因复杂、传递价值多元等特征,从而导致一旦形成网络舆论,社会控制难度将急剧增大,政府公共决策的权威性受到严重挑战,危及社会稳定和长治久安 [3] 。

 二

 重大突发公共事件中网络舆情的主要风险在重大突发公共事件中,随着网络空间对人们日常生活空间的嵌入和弥散,各种意识形态交织共存的复杂性进一步加剧,在虚假信息、社会思潮、资本逻辑、信息技术异化等多重要素的共同作用下,网络舆情风险呈现群体性极化现象加剧演化、弱化主流意识形态话语权、解除风险发生的时空限制等诸多新的时代表征。(一)虚假信息充斥网络空间,群体性极化现象加剧演化重大突发公共事件发生以后,各种境内外敌对势力和利益集团以左右网络舆论和传播虚假信息等手段活跃在网络场域,使得网络空间的社会思潮多元化、乱象化,导致公众无所适从,对主流意识形态认同感降低。例如 2020 年 3 月底,在疫情防控的武汉保卫战、湖北保卫战即将打赢之际,黄冈、宜昌、鄂州等地却出现大量民众抢购粮油的事件,这与一些社交媒体传播诸多“煽动抢米的谣言”密切相关。由于突如其来的疫情打乱了人们的生活节奏,为了有效阻断疫情传播,口罩、护目镜、酒精、消毒液等防护物资一度变成了社会上的稀缺资源。在疫情最危急之时,抢不到口罩、酒精的群众进入了草木皆兵的状态。这一社会背景之下,粮食危机、大米短缺、米价上涨等“煽动抢米的谣言”出现,导致一些听者信以为真,继而引发哄抢行为。新型冠状病毒来势汹汹,牵动着全国人民的心,同时也让不少谣言随之而起。各种境内外敌对势力利用网络舆论散发虚假信息,或对社会热点和敏感新闻进行炒作,造成网络群体信息接收不对称、理解差异,进而形成谣言,误导舆论。对公众来说,由于重大突发公共事件相对于普通公共事件而言,发生的概率和频率较小,大部分公众对其应对的经验普遍缺乏基本认知。在“无知”状态下,多元网络思潮和不良网络舆情的出现极易造成群体焦虑,而群体焦虑情绪随着人际网络等形式散布开来,形成谣言蔓延的恶性循环。(二)资本逻辑渗透网络空间,弱化主流意识形态话语权互联网在给人们提供交流思想之便利的同时,

 014 2021 年 5 月 长 沙 大 学 学 报也为各种思潮和意识形态的较量提供了新的载体和空间。出于资本逻辑驱使下的少数网络媒体,对主流价值内容进行过度娱乐化的解读,有的将严肃话题庸俗化,有的戏说经典理论,有的恶搞英雄人物,以戏谑之辞将革命先烈污名化,导致主流意识形态的崇高性被消解,对正确看待、理解主流价值观造成严重障碍,使一些网民陷入思想混乱、是非难辨的困境。与此同时,历史虚无主义、极端个人主义、奢靡主义、拜金主义等社会思潮通过资本驱动在网络上传播,威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牢固树立,造成国家主流意识领导力的弱化。现在互联网的用户主体是广大青少年,大量不良社会思潮的传播,将侵蚀他们对马克思主义的坚定信仰和追求,淡化对国家的认同,对国家意识形态安全构成严重挑战。西方资本主义国家凭借其先进的互联网技术优势,掌握网络的控制权,在全世界范围内渗透资本主义意识形态,中国作为最大的社会主义国家,成为西方意识形态输入的重点对象 [4] 。由于中西方意识形态的差异,中国始终是美国等西方国家和平演变的对象,境外敌对势力通过各种网络工具,引导舆论走向,抨击中国政治体制,恶意挑起社会矛盾。这种对中国经常性的网络意识形态渗透,已经严重危及中国的网络意识形态安全。(三)信息技术异化网络空间,解除风险发生的时空限制网络社会兴起的背后是现代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而现代信息技术对人类现实与虚拟生活的双重嵌入,变革了人类的认知结构,赋予了民众更加充分地参与社会活动的能力,反过来也使技术本身具备了成为新权力来源的潜力。在此基础上,现代信息技术将网络空间改造为一个“众声喧哗”的表达市场和“哗众取宠”的公共空间,使人们在公共舆论中自由发表观点、言论,为民粹主义在网民之间的集聚提供便利 [5] 。一方面,现代信息技术让网络舆情的传播突破了传统时空的限制,使得关于网络舆情的风险出现显著的不确定性特征,由于网络空间难以约束、监督,给风险防范治理带来了巨大挑战。另一方面,信息技术建构的网络空间呈现信息碎片化特征,冲击了主流意识形态认知的完整性,其短平快的信息输出模式限制了网络内容的呈现形式,因此难以完整地表述和展现一个事件、理论、观点的全貌,从而导致网民对主流意识形态误读误判,甚至失去对主流意识形态的认同感[6]。由此可见,作为现代舆情传播的主要载体,网络空间正在消解人们对于复杂性的理解,现代信息技术深刻地影响了人们掌握信息、获取知识及理解世界的方式,使得动摇和扰乱主流意识形态的风险显著提高。三

 治理视角下重大突发公共事件的网络舆情风险防范提高网络舆情引导力,打造正能量的网络舆论场是应对重大突发公共事件的重要环节。为有效防范和化解重大突发公共事件中的网络舆情风险,应当从网络舆情治理的体制机制改革、法律法规完善、治理体系构建和发挥“意见领袖”作用等方面探索多维实践路径。(一)健全信息发布机制,确保信息公开透明面对重大突发公共事件的网络舆情风险,信息公开是网络舆情治理全过程中较为重要的基础性手段,可有效打击谣言、稳定人心。政府及时发布客观、真实、准确、更具全局性的事件信息,还原事件的来龙去脉、前因后果,能够让群众更加全面地了解事件真相,从而正确引导网络舆情的走向。因此,各地政府应该加大信息公开透明程度,建立健全信息发布机制,优化信息公开的方式途径,以事实为基础,主动发布权威信息,及时准确公布事态进展,逐一回应民众最关心最热切的问题,营造一个重视预防、共同抗击的良好舆论氛围,有效纾解民众群体化恐慌情绪。其中,根源性问题是要提升政府相关职能部门及其工作人员的调查研究能力,科学、准确、及时地掌握重大突发公共事件相关数据的第一手资料,确保网络舆情从源头上清朗透明。为此,在重大突发公共事件发生的第一时间,政府相关部门应统一信息来源和信息发布渠道,注重信息发布的真实性、及时性和透明性;同时,各级政府部门、主流媒体应建立信息互通和资源共享机制,做到全国一盘棋,不误报、不瞒报,强化信息互动联动,全力编织重大突发公共事件网络舆情风险防范治理网络。(二)完善网络法制建设,强化舆情监控效度在重大突发公共事件中,焦虑恐慌情绪会促使民众更多地诉诸网络,而信息发布门槛降低、

 015 总第 161 期 易显飞,彭喻钊,胡景谱:重大突发公共事件的网络舆情风险及其防范研究“人人手握麦克风”成为当今自媒体时代的标志性特点。这就迫切需要建立健全网络法制,全面提升网络治理能力。首先,实行网络监管认证制度。网络法律制度作为国家现代化治理的首选方式,也是政府制约网络运营商、企业及网民等行为体的监管依据。针对网络空间中的自然人和社会组织,分别设置入网认证门槛,保障网络用户信息安全,落实互联网企业信息管理主体责任。其次,明确网络犯罪量刑标准。完善在重点地区进行网络管制的法案、特殊时期对于私人信息查看及征用的法案、非常时期对特殊群体和重点人群进行连续追踪的法案、对网络服务及运营商进行阶段性接管的法案等,以明确行政活动的依据,也可避免权力滥用和非法侵犯私产 [7] 。最后,强化舆情监督评价机制。对于自媒体过度炒作或媒体报道失焦问题,应及时进行官方沟通,加强对网传不实信息的监测,对相关言论要求有关部门及时核查、回应;对恶意造谣传谣的行为,要迅速依法严肃查处,及时公布处理结果;对故意扰乱公共秩序行为者追究其法律责任,坚决遏制别有用心、故意为之的谣言和不友好言论,为应对重大突发公共事件营造良好舆论氛围 [8] 。(三)提升网络治理能力,完善科学治理体系在重大突发公共事件...

篇四:提高舆情风险防范意识

网络意识形态和舆情风险防控工作方案

 为切实加强我市教育系统网络意识形态和舆情风险防控能力,确保教育系统网络安全,市教育局结合新时代意识形态工作要求和教育系统实际,特制定本工作方案。

  一、重要意义

  随着“互联网+”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教育宣传已形成由校刊校报、校园广播、教育(校园)网、微博、微信、校信通及其他自媒体等共同形成的立体格局,尤其是智慧校园的蓬勃发展,班级微信群、家长微信群活跃度高涨。媒体形式的多样化,使得各类信息来源、宣传内容、师生思想状况变得错综复杂,全市教育系统网络意识形态和舆情风险控制工作亟待进一步加强。这就要求,全市教育系统要深入学习贯彻党的十九大和习近平总书记记关于意识形态工作的重要讲话精神,牢牢把握正确的网络舆论导向,坚持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始终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植根于宣传教育中,不断加强和改进网络意识形态工作和舆情风险防控工作,为加快推进教育现代化,建设教育强市提供强大思想保证。

  二、组织机构

  为更好落实网络意识形态工作责任,深化教师队伍思想建设,保证党管意识形态工作落到实处,市教育局决定成立网络意识形态和舆情风险防控工作领导小组:

  组长:xx

 副组长:xx、xx、xx

  成员:xx、xx、xx

  领导小组负责对全市教育系统网络意识形态和舆情风险防控工作的全面指导,安排部署重点工作;建立和完善相关工作机制,加强意识形态阵地建设,督促各地各单位落实网络意识形态和舆情风险防控工作职责;提高全市教育系统网络意识形态和舆情风险防控水平。

  领导小组下设办公室,办公室主任由 xx 同志兼任,负责文件的上传下达、组织开展具体工作和资料归档。

  三、目标任务及具体措施

  (一)强化主体责任

  各级教育部门党组织要切实担负起对网络意识形态工作和舆情风险防控工作的主体责任,牢固树立“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做到“两个维护”。认真贯彻党中央、自治区党委、市委关于网络意识形态工作的决策部署,全面提升党管意识形态工作水平,确保网络意识形态安全。党组织书记做为第一责任人,要高度重视网络意识形态工作,坚持抓小抓早妥善处理舆情风险问题,站在网络意识形态工作的第一线,带头管阵地、把方向、强队伍,重要工作亲自部署、重要问题亲自过问、重大事件亲自处置。各班子成员、校长、科长、股长及环节干部,要认真履行“一岗双责”,抓好分管部门的网络意识形态工作。

  (二)加强制度建设

 1.完善考核机制。各级党组织要狠抓工作落实,层层传导压力,把网络意识形态工作纳入到党建工作重要内容,纳入年度目标责任考核。在各级党组织工作总结、党组织书记述职中,要报告网络意识形态和舆情风险防控工作履职情况。

  2.建立监控机制。加强网络舆情监测,畅通信息上传下达。要建立定期研判制度,各级党组织要定期研判网络舆情,掌握网络意识形态风险点和舆情动向,准确把握热点,寻求规律,及时发现和处置苗头性倾向性问题;要建立重大事件报告制度,各级党组织要对本级各类涉教重大网络舆情和意识形态事件,第一时间向上级党组织报告,确保市教育局网络意识形态和舆情风险防控工作领导小组及时掌握最新情况。要建立重要节点值班制度,在两会、高考、国庆、教师节、春节、寒暑假等关键时间节点及有关特殊时期,全市各级教育部门要做好值班工作,安排专人做好网络信息宣传及网络安全保障工作。

  3.建立信息周报制度。每周一各旗县区向市教育信息中心上报前一周工作简讯、要讯,由市教育信息中心汇总编制“xx 市教育动态简报”,为市、旗县区教育行政部门提供及时的动态信息,为教育决策提供依据。

  (三)正确对接媒体

  在处理舆情事件与相关媒体有工作接触时,要坚持善解媒体、善待媒体、善用媒体的原则,因势而谋、应势而动、顺势而为。

 1.善解媒体。高度重视媒体宣传的重要性,要全面理解、准确把握媒体的性质、特点,弄清来访记者、发布者的真实意图。

  2.善待媒体。各单位要建立一套与媒体打交道的工作方案,构建各部门相互配合、各方面积极参与的体制机制。市级以上媒体记者采访,须第一时间向上级党委宣传部门报告,积极主动服务,加强沟通,绝不能横眉冷对、盲目阻止。

  3.善用媒体。加快推动媒体融合发展,主动与市内各类媒体联系,坚持正面发声,积极解读政策,回应人民群众关切,传播正能量,使主流媒体具有强大传播力、引导力、影响力、公信力,努力形成网上网下“同心圆”。讲好“教育好故事”,传递“校园好声音”,构筑思想“防火墙”。

  (四)加强阵地建设

  加强各类网络意识形态阵地的建设和管理,充分发挥教育网站、校信通、微信等新媒体宣传作用,旗帜鲜明地反对和抵制各种错误观点。加大校园网络安全宣传力度,多方法、多形式宣传安全知识,提高广大师生及家长防范意识和能力,构建可信、可控、可查的网络与信息安全环境。组建 xx 市校报校刊和教育新媒体联盟,共建市、旗县区、学校及师生、家长之间的有效沟通和良性互动载体,实现宣传效果的最大化和最优化。

  (五)加强队伍建设

 1.加强网络宣传队伍建设与管理。各教育单位要配备专人负责网络意识形态教育宣传工作,培养政治素质过硬、基本功扎实的信息宣传报送员,规范网络媒体信息采集和报道流程。引导青年教职工和学生积极参与网络正向宣传,开展线上线下相结合的网络安全宣传活动,构建网上网下“立体化”新格局。

  2.加强网络安全管理员队伍建设。及时对 xx 市教育网、微博、微信公众号以及校园网、校园广播、学校微信公众号进行信息排查和分析,规范网站、微信、微博信息发布管理。提高师生防护能力,筑牢网络基础,提升教育教学服务保障水平。

  (六)严肃问责追责

  建立健全网络意识形态和舆情风险防控工作问责机制,做到有责必问、有责必究。对各项教育宣传、网络安全、意识形态、舆情风险控制工作不重视、不作为、慢作为、甚至推诿扯皮的将严肃问责相关责任人和责任领导,对发生重大舆情事故的将严格按照相关党纪法规严肃处理相关责任人员。

  加强网络意识形态和舆情风险防控工作方案

 习近平总书记在省部级主要领导干部坚持底线思维着力防范化解重大风险专题研讨班开班式上的重要讲话,从维护总体国家安全的战略高度和全局视野,深刻分析了需要着力防范化解的各领域重大风险,对领导干部提出明确要求,强调要“深刻认识和准确把握外部环境的深刻变化和我国改革发展稳定面临的新情况新问题新挑战,坚持

 底线思维,增强忧患意识,提高防控能力,着力防范化解重大风险”。提升网络意识形态领域风险防范化解能力,是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精神、切实维护我国政治安全的重要举措。

  1.提升网络意识形态领域风险防范化解能力,关乎国家安全

  近年来,受网络信息技术突飞猛进式发展的影响,全球经济社会进入被互联网全面深度“渗透”的新阶段。据报道,截至 2018 年末,全球互联网用户规模已达 41 亿,互联网用户日均上网时长接近 7 小时。数据显示,我国以超 8 亿的网民规模和高达近 60%的互联网普及率强势“领跑”全球。互联网在渗透式影响全球经济社会发展和人类生产生活方式的同时,也在深刻改变全球传播秩序和国际舆论格局。在这个全球互联、技术赋能的时代,意识形态领域的斗争呈现出前所未有的复杂性:传统现实场域向网络虚拟场域的延伸,“线下战”与“线上战”的交织,“明争”向“暗斗”的转向,阶段化斗争向常态化斗争的转变……当前,互联网已成为世界各国竞相抢占的意识形态主战场,较之传统意识形态领域,安全风险发生的概率更大、能级更高。在互联网这个战场上能否顶得住、打得赢,直接关系我国意识形态安全和政权安全。因此,要从总体国家安全观的战略高度来审视提升网络意识形态领域风险防范化解能力的紧迫性和重要性。

  2.提升网络意识形态领域风险防范化解能力,重在科学预判

  防范化解重大风险重在“防”,要强化“治未病”的预防意识,加强对重大风险发生的及时预判。加强风险预判,首要在提高政治站

 位,时刻绷紧网络意识形态安全事关总体国家安全这根弦不放松,始终保持意识形态无小事的警惕心和警觉性,以高度的使命感和责任心守好网络空间主阵地。其次,要在提高前瞻性和预测力上下功夫,做到观大局、察大势,耳聪目明、心若明镜,准确把握网络意识形态领域风险发生的规律和特点,并紧跟大数据、人工智能等互联网信息技术发展前沿,持续加大对网络核心技术的自主研发,充分运用先进技术手段提升洞察网络意识形态领域风险的及时性、精准性,确保早发现、早预警、早行动。最后,还要加强科学研判,确保对网络意识形态领域潜在性、苗头性的风险有防范的先手,一经发现风险,即能够对其性质、特点、影响范围、危害程度等及时把脉、科学诊断、因“险”施“诊”,切实控制风险的发生频次和影响范围,努力将风险消灭在萌芽状态和早期阶段。

  3.提升网络意识形态领域风险防范化解能力,重在有效治理

  当前,互联网无疑是海量信息的第一集聚地和分发地,网民人数的持续攀升和网民群体结构的多样化也意味着网络空间还汇集着海量多元的民意。较之于传统舆论场,网络舆论场中的意识形态斗争形势更加纷繁复杂,更加暗流涌动,网络意识形态领域的风险防控难度更大。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指出:“既要有防范风险的先手,也要有应对和化解风险挑战的高招。”因此,在严把网络意识形态领域风险预判关口、力求防患于未然的同时,还要做到有备无患,加强应对,切实提高风险处置力。具体来说,一是要做到分而治之。面对网络意识形态领域多发、复杂的风险,要能够拨云见日、化繁为简,根据内容、

 性质、特点、影响等因素对网络意识形态领域出现的风险进行分类分级,找准引发风险的核心问题,再先后和分别采取有针对性、切中要害的处置措施。要注意合理区分境内外敌对势力挑衅攻击、错误社会思潮影响、民生问题和社会事件泛政治化等不同类型、不同程度的网络意识形态风险根源,有的放矢地破解难题,并在风险处置过程中切实避免简单问题复杂化、原则问题简单化。二是要做到依法治之。党的十九大报告明确提出,建立网络综合治理体系,营造清朗的网络空间。习近平总书记在省部级主要领导干部坚持底线思维着力防范化解重大风险专题研讨班开班式上也指出,加快建立网络综合治理体系,推进依法治网。防范化解网络意识形态领域风险是建立网络综合治理体系的重要组成,在风险处置的过程中必须牢固树立法治思维,坚持“管得住是硬道理”的工作理念和依法依规管网治网的工作原则,一方面要着力建立健全网络综合治理法律法规,加强总体指导;另一方面要针对网络意识形态领域风险防控研究出台更加专门化、细化和更加具有操作性的治理方案,切实提高网络意识形态领域的违法违规“成本”,探索建立多部门联动监管、联合执法等工作机制,加大惩治力度,以更好发挥直击要害的威慑作用。

  4.提升网络意识形态领域风险防范化解能力,重在主动出击

  对网络意识形态领域风险做到科学预判、有效治理,是不打无准备之战,以防范和应对为主,从某种意义上讲更多属于防御战。要切实提升网络意识形态领域风险防范化解能力,还要打好习近平总书记所强调的“战略主动战”。打好战略主动战,一是要加强顶层战略规

 划。要善于总结防御战经验,深入分析网络意识形态领域各级各类风险的发生机理、演变规律和深层原因,追溯风险源头,将以往一个个相对零散、独立的应对处置措施加以整合,有效转化为指导主动作战的整体性战略指导方案。二是要积极抢占工作阵地。网络意识形态领域风险具有的多发性特点,与作为信息和思想舆论载体的网络媒介的持续快速迭代更新不无关系。就国内而言,从传统媒体到新媒体,网络意识形态的“战场”不断延伸、扩展、更迭,这就要求我们要紧跟技术发展前沿,坚持创新引领,主动抢占网络意识形态斗争的战略制高点,牢牢把握网络意识形态工作领导权,不断壮大网络意识形态工作阵地,做到网络意识形态领域风险防控多点联防、协同发力。三是要切实增强对象意识。人在哪里,意识形态争夺就在哪里,意识形态风险就会出现在哪里,风险防控的“战旗”就要插在哪里。打好网络意识形态领域风险防控战略主动战,颇为重要的是做到眼中有人、脑中有人、心中有人,要切实增强对作为网络意识形态争夺主体的互联网用户,特别是青年网民的思想和行为的深入研究,尊重互联网用户特有的群体特征和个体特性,不断优化主流意识形态的内容建设和手段创新,切实提高网络意识形态工作的亲和力和可接受度,让主旋律为更多人传唱、唱得更加响亮,让正能量在更大范围内传播,在消解网络意识形态领域潜在风险等方面发挥更为深远的作用。

  加强网络意识形态和舆情风险防控工作方案

 为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意识形态工作的重要思想,贯彻落实党的十九大关于意识形态工作的重大决策部署,按照省、市、

 县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意识形态工作的文件要求,为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我局意识形态工作,特定本实施方案。

  一、做好新时代意识形态工作的指导思想

  以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意识形态工作系列重要讲话精神为指导,紧紧围绕中央、省、市、县委关于意识形态工作的部署精神,充分发挥意识形态领域工作的思想引领、舆论推动、精神激励、文化支撑作用,巩固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切实增强政治意识、大局意识、核心意识、看齐意...

推荐访问:提高舆情风险防范意识 舆情 风险防范 意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