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轶方文库网 > 专题范文 > 公文范文 >

明清经济的发展与闭关锁国3篇(范例推荐)

时间:2024-03-25 09:42:02 来源:网友投稿

明清经济的发展与闭关锁国第20课明清经济的发展与闭关锁国教案设计教学目标通过本课的学习,使学生掌握明清时期经济发展的状况,即农业、手工业较前代有了发展,商品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明清经济的发展与闭关锁国3篇,供大家参考。

明清经济的发展与闭关锁国3篇

明清经济的发展与闭关锁国篇1

第20课 明清经济的发展与闭关锁国教案设计

教学目标

通过本课的学习,使学生掌握明清时期经济发展的状况,即农业、手工业较前代有了发展,商品经济空前活跃,明朝中后期我国出现了资本主义萌芽。使学生了解清朝实行的“闭关锁国”政策及其影响。

通过探索明清时期农业和手工业发展、商品经济活跃与资本主义萌芽之间的关系,提高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指导学生通过研读史料,从材料入手解决问题,使学生掌握学习历史的方法,提高学习历史的能力。

通过分析、讨论“闭关锁国”政策的后果,提高学生以史为鉴、拥护改革开放政策的自觉性。

重点和难点

本课重点是清朝“闭关锁国”的政策。清朝“闭关锁国”政策是中国渐渐落后于世界而被西方列强欺辱一百多年的重要原因之一,是学生理解现实、学习新知识的基础,所以应重点掌握。

“资本主义萌芽”这一概念学生较难理解,为本课难点。

一、明清经济的发展

1.农业:

大家还记得葡萄是从哪里来的吗?(西域)知道唐朝引进了什么农作物吗?(唐朝从波斯引入胡椒,从尼泊尔引进菠菜等。波斯枣等。宋朝从越南引入占城稻。)

问:大家吃过番薯吗?知道哪里番薯吗?那知道我们中国番薯的祖先是从哪里来的吗?(越南)说一说它被引进中国的经过。

(参考p115导入框,由学生讲述)

问: 明朝还大量引种了哪些外来高产农作物?

板书:1.农业:明朝引进了玉米、甘薯、马铃薯、花生和向日葵等。

这些作物传入中国后得到明朝和清朝统治者的大力推广。

过渡:为什么统治者会大力推广这些外来作物?这些新作物的引进对明清时期的中国产生了什么影响?我们便参考以下材料,边解决问题。

小黑板出示:

(1.明清时期,耕地面积的增长速度远远不及人口的增长速度。这会带来粮食危机。

2.外来作物的引进,一方面缓解了明清时期人多地少,耕地不足的压力;另一方面,粮食产量的大幅度提高页促进了粮食商品化和农民转入手工业生产。

而花生、向日葵等经济作物的引进则能促进农业中商品经济的发展,并为手工业提供更多的原料。)

2.手工业:

请同学们说出明清时期的手工业都有怎样的发展?

(p115第二段)

板书:1.棉织业:在明代已从南方推向北方。

这样子,南北方都涌现出了一批棉纺业基地。可是北方在用棉花纺纱织布却遇到了问题-----经常断纱,织不出高质量的棉布。

问:后来北方劳动人民想到了什么办法(半地窖式的房屋)为什么这种房屋能织出紧实细密的棉布?(因为北方比较寒冷、干燥,纺纱布不仅要求一定的温度,更重要的要求一定的湿度。半地窖式的房屋既有利于保持一定的湿度,也有利于维持常温,所以可以织出好棉布。)

问:那么,明代跟清代的丝织业中心分别是哪里呢?

板书:2.丝织业中心:明代苏州;清代南京

我们前面学过了郑成功七下西洋,最受外国人欢迎的是丝绸跟瓷器,刚才的丝织品方面的我们已经说过了,那么接下来我们看看瓷器方面的,当时郑成功的瓷器有许多青花瓷。

问:青花瓷主要产自那个地方?(景德镇),景德镇在当时在全国的地位怎样?(全国制瓷中心)

3.全国制瓷中心:景德镇(青花瓷)

(介绍青花瓷:青花瓷又称青花,是以钴为色料,直接在胎上绘画,在施透明釉,

经1300摄氏度高温一次烧成的蓝白两色相间瓷器,被国外称为中国的“国瓷”。如,XX年在英国伦敦拍卖的“鬼谷下山”元青花瓷大罐当时的成交价折合人民币是2.3亿,以当天的国际价可以买两吨黄金。 XX年香港佳士得推出的“明永乐青花内外底龙戏珠级棱口”受到市场追逐,以43303元高价拍出。)

回顾唐代、宋代都有哪些比较有名的瓷器?

(唐:青瓷、白瓷、唐三彩;宋:哥窑冰裂纹瓷器)

过渡:由于农业和手工业的繁荣,很多物品在满足了自身消费还有剩余的情况下就被投入到市场中去买卖,这就使明清时期的商品经济空前活跃。

3.商业:全国性贸易城市:北京和南京。

(引导学生看p117《皇都积胜图》(局部)

(这幅图以北京城为代表展示 明清时期商品经济的空前活跃。众多商业城市的空前繁荣是明清时期商品经济活跃的一个突出表现,而商人数量增多,则是另一突出表现。)

问:明清时期哪里的商人最有名?(山西的晋商和皖南即今江西、安微的微商)

过渡:商品经济空前活跃为手工业生产提供了更多的原材料和销售市场,从而刺激了手工业的发展,使它的生产规模越来越大,在市场竞争的作用之下,一种新的经济现象悄然而生。

4.出现新的经济现象: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萌芽

讲述(表演或阅读)p117小字最后一段“施复夫妇”的故事。

问题:施复夫妇在不到十年的时间内成为大机户的原因有哪些?

(自己织丝、善于经营、再投资、扩大规模、雇佣工人等。)

这在当时并不是个别现象。这种现象就是资本主义性质的生产关系的萌芽。请看课本p117正文部分。回答以下问题(时间3分钟):

问:中国资本主义萌芽出现于何时?何地?何行业?

(明朝中期以后。苏州、松江等地。纺织业。)

板书:时间:明朝中期以后。

地点:苏州、松江等地。

问:资本主义萌芽的典型表现是什么?(“机户出资,机工出力。”)

问:这句话是什么意思?

(机户出钱购买原料和织机,机工出卖力气为机户干活。)

问:机工在什么地方为机户干活?(机房。机房是进行纺织生产的场地。)

而机户就可以在家里数钞票,也就是说机户是早期的资本家,机工是早期的雇佣工人。他们之间这种雇佣与被雇佣的关系,是一种资本主义性质的生产关系。(这就是资本主义生产关系萌芽的实质,划起来,注明“实质”)

板书:实质:机户是早期的资本家,机工是早期的雇佣工人。他们之间这种雇佣与被雇佣的关系,是一种资本主义性质的生产关系

问:男耕女织本就是封建社会中国农村传统的经济生活,那为什么明朝中期以后江南一带的纺织业中会出现资本主义萌芽呢?

学生回答时教师引导:

(1.明朝农业的发展使百姓有了一定的购买力,也使江南地区剩余的务农劳动力转而专门从事棉纺织业;

2.唐宋以后,江南已成为中国封建经济发展的重心地区,像松江等地自元朝以来就是中国的纺织基地,有从事纺织生产的优良技艺、专门人员和销售市场。)

当时资本主义的生产方式是工场手工业,它是从手工业到机器大生产的一个过渡,是资本主义的萌芽;且从涉及的地域、行业等来看,它还只是在封建社会内 “孕育”着;即使到了清代有所发展,就全国范围而言,资本主义萌芽在整个社会经济中所占的比重很小,农业与家庭手工业相结合的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在当时仍占主要地位。但资本主义萌芽这种新因素的出现及其长期的缓慢发展状态却标志着我国封建社会进入了衰弱时期,它已不可能推进社会经济的发展了。

过渡:14~16世纪,欧洲的一些国家,如意大利、英国等也相继出现了工场手工业性质的资本主义萌芽,且发展相当迅速,这与其政府的推动是密不可分的。那么中国政府对资本主义的发展采取的是怎样的对策呢?请阅读课文118—119页的“‘闭关锁国’的政策”一目,思考并讨论第5个预习题,时间3分钟。

①清朝统治者实行“闭关锁国”政策的原因是什么?你认为“闭关锁国”能御敌于国门之外吗?为什么?

②清朝“闭关锁国”的具体表现是什么?

你知道同一时期的欧洲政府最关注、热衷的是什么事情吗?

③从历史的角度看,清朝的“闭关锁国”对中国产生了怎样的影响?

④“闭关锁国”给你的最大感触是什么?

问:清朝前期实行的是怎样的对外政策?

(闭关锁国。“闭关”原指关闭城门,后引申为断绝往来;“锁国”指像锁门似的把国家关闭起来,不与外国交往。“闭关锁国”是明清时期封建政府限制和禁止对外交通、贸易,拒绝和他国往来交流的政策。清朝时它得到了严厉的实行。)

问:那清朝统治者为什么要推行这种“闭关锁国”政策呢?

板书:1.原因:(划线)

①清朝统治者坚持以农为本的传统观念,推行“重本抑末”政策;

(战国时李悝﹑商鞅和韩非等人认为,农业是人民衣食和富国强兵的源泉,因而把农业称为"本",把工商业称为"末"。认为重农必须抑商和禁末,以保证农业部门的劳动力和农民的生产积极性。)

②根本原因:由于自给自足的封建经济稳定,他们认为天朝物产丰富,无所不有,无需同外国进行经济交流;(清朝统治者以“天朝大国”自居的固步自封、虚骄自大的浅见陋识严重影响了中国的进步。)

③直接原因:当时西方地点殖民者正向东方扩展势力,清朝统治者担心国家的领土主权受到外国侵犯,又害怕沿海人民同外国人交往,会危及自己的统治。

问:你认为“闭关锁国”能御敌于国门之外吗?为什么?

(不可能。)

问:那“闭关锁国”的具体表现有哪些呢?板书:2.表现:

第一步:(海禁)清初的40年,(顺治初年,为了对付东南沿海及中国台湾反清势力)实行最严厉的禁海政策,将沿海居民内迁数十里,不许擅自出海贸易;

第二步:(设关)清朝统一中国台湾以后,开放四个港口,作为对外通商口岸;并对出口的商品种类和出海船只的载重作出了严格的限制;

第三步:(闭关)下令只开放广州一处作为对外通商口岸;关闭其他港口,并规定由政府特许的“广州十三行”统一经营管理贸易。

板书:清朝闭关后唯一对外港口:广州。统一经营管理贸易的机构:广州十三行。

问:当清政府的海禁使中国船队在东南亚海面销声匿迹时,欧洲各国政府却大力进行海外殖民扩张、掠夺,其中英国屡挫强敌,于18世纪末19世纪初成为了世界上最强大的资本主义殖民国家──“日不落帝国”。19世纪中期,英国又将殖民侵略的矛头对准了哪一个古老的东方国家?

(中国。)

问:清朝“闭关锁国”对中国产生了怎样的影响?

板书:3.影响:①积极:对西方殖民者的侵略活动,起过一定的自卫作用。

(但是,闭关锁国作为一种消极落后的防御政策,是无法阻挡西方坚船利炮的殖民侵略的。相反会严重妨碍中国自身的发展,导致经济的停滞和倒退。

比如,海禁的施行,使中国的商品失去了广阔的海外销售市场,也因此阻滞了资本的原始积累,这使资本主义萌芽发展非常迟缓, 19世纪末,当资本主义国家已进入机器大生产时代时,中国的资本主义却仍处在工厂手工业的时代!)

②消极:清政府闭关锁国,与世隔绝,既看不到世界形势的变化,也未能适时地向西方学习先进的科学知识和生产技术,使中国在世界上逐渐落伍了。(中国因闭关锁国,与世隔绝,既看不到世界形势的变化,更不能及时地学习国外先进的科学知识和生产技术,于是,曾经以四大发明而领先于世,推动过世界前进的中国落后了,且差距日益拉大,最终在反对西方国家侵略、奴役、压迫的过程中失败,成为了半殖民地半封建的国家。)

p119动脑筋:现请联想一下明朝郑和下西洋时的辉煌,谈谈对闭关锁国的看法。

结束语:正是基于这段惨痛的历史教训,中国必须坚持对外开放的政策,毫无畏惧地加入到世界范围的竞争中。

古今对比,我们更深切的感到:清政府的闭关锁国等封建政策、制度导致了中国各方面的落后,尤其是决定国家综合实力的经济发展的落后,所以从时代的发展要求和历史的发展趋势看,封建专制统治已成为社会前进的障碍而必须推翻它了。

(注意把握时间)

明清经济的发展与闭关锁国篇2

明清经济的发展与“闭关锁国”教学示例1

教学目标

一、知识目标

1.掌握明清时期经济发展的状况,即农业、手工业较前代有了发展,商品经济空前活跃,明朝中后期我国出现了资本主义萌芽。

2.了解清朝实行的“闭关锁国”政策及其影响。

二、能力目标

1.通过探索明清时期农业和手工业发展、商品经济活跃与资本主义萌芽之间的关系,提高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

2.指导学生通过研读史料,从材料入手解决问题,使学生掌握学习历史的方法,提高学习历史的能力。

三、德育目标

通过分析、讨论“闭关锁国”政策的后果,提高学生以史为鉴、拥护改革开放政策的自觉性。

教学重点

1.明清经济的发展

2.“闭关锁国”政策

教学难点

资本主义萌芽

教学方法

1.提问法。通过提问导入新课,可以是本课的教法之一,也可采用其他的教学方法。

2.重点讲解法。本课内容涉及到经济领域的方方面面,在教学过程中可以重点讲解。避免面面俱到,不分重点。

3.材料辅助法。对于本课中的一些内容,可以通过补充材料来帮助学生理解课本内容。

4.纵向联系法。可以把清朝前期的闭关锁国和现在的改革开放作一比较,从而证明“锁国必然落后,落后导致挨打”的道理,做到以史为鉴。

教具准备

投影仪

课时安排

一课时

教学过程

导入语例示一:

在下面的这组投影里,讲了一个甘薯传入我国的故事,我们来看一下它的具体内容。

甘薯之父陈振龙

陈振龙这位祖居长乐乡下的秀才,是我国的“甘薯之父”。甘薯,由于当初是由“外番”引进的,所以又称“番薯”。因地下块如瓜,我国北方又称地瓜。甘薯有红、白、黄、紫等多种,可充饥,制淀粉,酿酒。酿出的酒,当地人称“番薯烧”。

明万历年间,陈振龙弃儒经商,到了菲律宾。他见菲律宾到处都种有甘薯,可生吃也可熟食,而且还容易种植,联想到家乡时常灾歉,食不果腹,就用心学会了种薯的方法。1593年夏,福州一带大旱,振龙就让儿子陈经纶上书福建巡抚金学曾,建议试种番薯,以解粮荒。金学曾同意试种,但提出要“秋皇算帐”:就是到收成时要验收。当时,统治菲律宾的西班牙人严禁薯种出境外传,陈振龙就悄悄买了薯苗,封装在竹筒里,捆扎在商船边,沉在水中,在海上走了七天七夜,经厦门带回福州。7月份种下去,11月就收成果。金学曾派人验收后很满意,感谢陈振龙为饥民度过荒年做出贡献。第二年,金学曾就让各地推广,为纪念金巡抚的推广之功,人们改称“金薯”。后来甘薯迅速推广到了山东、河南、河北、浙江、中国台湾等地。陈振龙五代陈世元,撰写了我国第一部关于甘薯的专著《金薯传习略》。国际上将振龙带苗回乡的时间定为甘薯传入我国的时间。

同学们,陈振龙把甘薯引入我国,改善了我国农作物的结构和食谱,成为我国旧时代度荒解饥的重要食物之一。据古籍记载,荒年时,“乡民活于薯者十之七八”。清乾隆年间,甘薯已推广到全国大部分地区。目前全国甘薯种植面积达一亿多亩,年产量折原粮达三千万吨,占世界甘薯总产量的80%,清道光年间,福州人在乌石山建“先薯亭”以纪念这一成功的引进。那么,在明朝时期,我国在对外经济交往方面还有哪些成就呢?我们这一节课就来学习这一方面的内容。

导入语例示二:

请同学们看课本上导入框中的内容:明朝中期,广东人陈益去安南,当地酋长用甘薯招待。陈益觉得它味道甘美,想带回去试种。可是,那时东南亚各国,严禁甘薯外传。他买通酋长的奴仆,得到薯种,偷偷带回老家种植。后来,福建商人陈振龙到吕宋经商,看到当地漫山遍野都长着甘薯,在乘船回国时,用重金买下了几尺薯藤,缠在缆绳上,涂上泥巴,带回家乡种植。就在他归乡的那一年,福建发生大饥荒,陈振龙让儿子把薯种献给福建巡抚,建议推广种植。甘薯的种植,逐渐推广开来。

从上面这两件事不难看出,明朝的对外交往有利于经济的发展。然而,清朝却实行了“闭关锁国”政策,延缓了经济的发展,这是为什么?

导入语例示三:

你知道世界上种植范围最广、解决了全世界三分之二人口的粮食问题的作物吗?它们是什么时候,又是怎样被传入中国的?由于它们的生长条件低、产量大,成了荒年穷人度荒的“救命粮”。

鲁迅先生的小说《阿q正传》中有这样的一个细节:阿q准备把庙里最值线的物品——宣德炉偷出去卖掉。在今天,据说一个宣德炉当值百万之价。下图中的宣德瓶曾经在世界艺术品市场上创中国瓷器之天价。你知道“宣德”是怎么回事吗?中国瓷器是什么时候开始大规模出口的?学习了本课,你就会有所了解。

青花海水行龙纹扁瓶

[板书]第20课  明清经济的发展与“闭关锁国”

一、明清经济的发展

[教师引导]请同学们看课本上明清经济发展的内容,总结明清经济发展的表现。

[学生看书]……

[学生总结]在农业方面,原产美洲的玉米、甘薯等高产粮食作物,明代从国外引进,清代不断推广种植。明代从国外引进的马铃薯、花生和向日葵等,也在不少地方推广种植。

手工业方面,棉纺织业在明代已从南方推向北方,南北方都涌现一批棉纺织业基地。苏州是明代的丝织业中心;南京的丝织业后来居上,到清代已有三万多台织机。景德镇是全国的制瓷中心,所产的青花瓷器,造型多样,花纹优美,畅销海内外。

商业方面,明清时期,商品经济空前活跃。北京和南京是全国性的商贸城市,还出现了数十座较大的商业城市。许多富人携带重金,积极从事商贸活动,推动了商业的发展。

[教师引导]请大家用最简明的语言来概括明清经济的发展状况。

[学生概括]农业方面,引进了新的农作物品种,粮食产量提高。

手工业方面,纺织业发达,制瓷业取得了很大的进步。

商业方面,大量的商贸城市的出现,商业得到了较快的发展。

学生在回答时,教师同时板书:农业  农作物品种增多

手工业  水平高  规模大  基地多

商业  商品经济空前活跃

[教师讲解]

玉米在明朝的文献中称为“御麦”“玉麦”“番麦”“西番麦”“玉蜀黍”“玉高粱”,原产美洲大陆从美国南部经墨西哥直到秘鲁和智利的狭长地带。1492年,哥伦布航海到美洲大陆,见到玉米。1494年他第二次航海归来,把玉米果穗作为珍品奉献给西班牙国王,玉米开始传入欧洲,而后向世界各地传播。16世纪时传入我国,传入的路线有三种说法:一是从西班牙传到麦加,再经中亚引种到我国西北地区;二是从欧洲传到印度、缅甸,再传入我国西南云贵地区;三是从欧洲传到菲律宾,再由葡萄牙人或中国商人经海路传到我国福建、浙江、广东等沿海地区。教材采用后两种说法。玉米传入后,首先是从山区开始种植的,到明末,福建、浙江、云南、贵州、广西、河南、河北、山东、甘肃、陕西等地都有种植。

关于甘薯的种植,我们可以看课本上导入框中的内容:明朝中期,广东人陈益去安南,当地酋长用甘薯招待。陈益觉得它味道甘美,想带回去试种。可是,那时东南亚各国,严禁甘薯外传。他买通酋长的奴仆,得到薯种,偷偷带回老家种植。后来,福建商人陈振龙到吕宋经商,看到当地漫山遍野都长着甘薯,在乘船回国时,用重金买下了几尺薯藤,缠在缆绳上,涂上泥巴,带回家乡种植。就在他归乡的那一年,福建发生大饥荒,陈振龙让儿子把薯种献给福建巡抚,建议推广种植。甘薯的种植,逐渐推广开来。

下面我们再来看一下明清时期的手工业发展状况:

明朝的手工业,一是棉织业的由南向北移动。明代的中、后期,棉纺织业的技术不断提高,工具日益进步,分布范围也更广泛。松江府成为棉纺织业最发达的地区,上海县产的标布尤为盛行。苏州府也是诸县皆产木棉布,浙江的嘉善县纺纱织布都很发达,所产棉纱数量尤多,有“买不尽松江布,收不尽魏塘(嘉善县城所在地)纱”之谣。北方地区由于“风气高燥,棉毳断续,不得成缕……不便纺织”,明末北直隶肃宁人“乃多穿地窖,深数尺,作屋其上,檐高于平地仅二尺许,作窗棂以通日光。人居其中,就湿气纺织”,后来就织出了细密几与松江中品相类的棉布。以后,北方各地的棉纺织业便迅速发展起来。特别是精美的松江布,每年输送京师达十万多匹,送入宫廷的有龙凤、斗牛、麒麟等花纹,染上大红、深紫、赭黄等各种艳丽的色彩。一匹上好的松江布,可卖上百两的银子。下面请同学们来看课本上的插图“明朝松江出产的棉布”(或者用投影打出):

明朝松江出产的棉布

[教师引导]现在请同学们根据我刚才讲过的内容(即:在明代,北方地区用棉花纺纱织布,经常断纱,织不出高质量的棉布。明朝末年,北方出现半地窖式房屋,屋檐高出地面二尺多,开窗透入阳光,在里面纺纱织布,织出了紧实细密的棉布)来判断课本上“动脑筋”中小男孩和小女孩谁说的对?

[学生回答]小女孩说的有一定道理,但小男孩说的更准确,因为纺纱织布不仅要求一定的温度,更重要的是要求一定的湿度。半地窖式的房屋既有利于保持一定湿度,也有利于维持常温,所以可以织出好棉布。

[教师讲解]丝织业在明代以苏州最为著名,明清之际遭到破坏,康熙时得到恢复,到雍乾时已有发展。当时,“苏州东城比户习织,专其业者,不啻万家”。全城拥有织机三万多张,其中缎机通常由132个部件组成,所牵引的经线一般达9000根,有的多达17000根。所产“江绸”“贡缎”驰誉全国,时人称:“江绸贡缎之名甲天下。”除此之外,发生在苏州的反税监斗争也能从另外一个侧面反映出苏州的丝织业地位。下面请看苏州门券上的故事——伟大的织工抗税斗争。

[投影显示]

如果你去苏州旅游,去谒拜五人墓,你就会发现,傍着五人墓,有一座葛贤墓。在苏州五人墓的门券上,也赫然印着“葛贤墓”的文字。葛贤,原名葛成,也是明代的一位英雄。

明代的苏州,商品经济有很大的发展,各种手工业作坊遍布全城,纺织业尤为发达,仅纺织工人就有一万多人,苏州已成为明代纺织业的中心。正因如此,苏州的纺织业,也就成了朱明王朝榨取的目标。明万历二十九年(公元16XX年)初夏,苏州一连下了两个月的淫雨,酿成大水灾,农田一片汪洋,小麦颗粒无收。桑田也同时被淹,严重影响养蚕,造成丝价昂贵,纺织业作坊的老板收缩业务,又导致大批织工失业。城里城外,饥民啼饥号寒,惨不忍睹。尽管苏州遭灾,人民受难,腐朽的朱明王朝,一点也不体恤,不仅不设法救灾、赈灾,反而变本加厉,加紧盘剥人民。太监孙隆,被万厉皇帝派到苏州来加征税捐。孙隆到苏州后,纠集了一批地痞流氓作爪牙,在各城门口和交通要道上设卡立关,对进出苏州的货物加征税捐,城内的商家、作坊,也加派税额,纺织业加派的税额最重。充当税官的地痞流氓,更是浑水摸鱼,乘机勒索。弄得客商不敢进城,丝绸布匹销路大减。苏州的纺织业由于受到水灾的影响,已经风雨飘摇,难以为继,而孙隆之流的巧取豪夺,更使纺织业雪上加霜,濒临崩溃,全城纺织业作坊纷纷停工歇业。一万多以出卖劳力换取生活费的纺织工人,面临失业,断了生计,一家老小,生活无着。为了求温饱,求生存,一场轰轰烈烈的抗税斗争终于爆发。在这一场伟大的斗争中,出现了一位杰出的织工领袖——葛成。

葛成,昆山县人,在苏州纺织作坊中打工为生。他为人正直,生就侠骨义胆,因葛成在同业织工中享有很高的威望,抗税斗争兴起,理所当然被公推为领头人。万历二十九年(公元16XX年)六月六日,全城织工二千多人在市中心玄妙观的机房殿内集会,公推葛成、钱大、陆满等廿余人为领头人,焚香盟誓,奋起抗税。浩浩荡荡的织工抗税队伍,在葛成等人的带领下,从玄妙观出发,首先冲向葑门税卡,把正在作恶的税官黄建节、徐怡春打死,继而兵分多路,把其他地方的税卡全部捣毁,许多税棍被打死,不死的也都抱头鼠窜。愤怒的群众,还把十二家税棍的房屋点火烧毁。

在整个抗税斗争中,抗税群众表现了高度的组织性和纪律性,群众的斗争锋芒,始终只对为非作歹的税官税棍,对其他人则秋毫无犯。连明朝的万历皇帝也不得不承认他们“止破起衅之家,不及无辜一人”。抗税队伍包围了孙隆的税监司衙门,衙门前人山人海,绵延数里。葛成手挥蒲扇,沉着指挥,“罢私税,捉孙隆!”愤怒的吼声震天动地。不可一世的太监孙隆,吓得面无人色,浑身抖,只能化装潜逃,从此再也不敢到苏州来。轰轰烈烈的抗税斗争,进行了三天,打死税官税棍十七人,烧毁税棍房屋十二家,在群众斗争的强大压力下,苏州知府被迫宣布撤销新增各项税改,撤走各处税卡,斗争取得了胜利。

葛成还参加了以五义士为首的市民抗暴斗争,五义士牺牲后,自愿为五义士守墓。崇祯三年(公元1632年),葛成病逝于五人墓。葛成的英雄事迹,在人民群众中广为流传,苏州市民都十分敬仰他的为人,尊称他为葛贤。葛成死后,苏州人民把他安葬在五人墓旁。许多地方为他建立了纪念祠堂,有些人家还供奉他的牌位和画像。

[教师讲解]景德镇是当时全国的制瓷中心,所产青花瓷器,造型多样,花纹优美,畅销海内外。课本上所选“青花海水行龙纹扁瓶”为宣德年间产品。瓶上的画面,表现一条矫健的巨龙,正在苍茫无际的海洋里翻涌,似有翻云覆雨的气势。深蓝的海浪和白色的龙身,充满着动感和活力。(教师引导学生看课本上的插图)

[教师引导]农业和手工业的发展,促进了商业的进步,下面请同学们看课本上相关内容,概括明清商业的发展状况。

[学生看书]……

[学生回答]明清的商品经济空前活跃,出现了许多较大的商业城市,其中北京和南京是全国性的商贸城市。出现了许多实力雄厚的大商人,其中晋商和徽商最为著名。

[教师讲解]关于明清的商业发展,我们可以看两个例子,一是“票号”的产生,二是《皇都积胜图》。先看票号的产生过程:明清时代,商业逐渐繁荣。两城市间的贸易往来,买和卖,都是用现钞白银交换,十分不便。易地采货购物,常常身带几万两几十万两银子上路,很不安全。只好请镖局派武艺高强的镖师,在旅途上护送。走到荒僻处,有时仍难免要遭抢劫。

当时山西平遥县商人李大全,开了一爿规模庞大的颜料店,全国各地有若干分店。因为他的资本雄厚,在北京的有些平遥同乡商人把银子托付给李老板北京分店的经理雷履泰,请他写信回去,以便在平遥李老板的总店支取。这件事,给头脑十分灵活的雷履泰很大的启发,他立即向李老板建议,白银在途中,商人们总是担惊受怕,何不将颜料店转业,专营白银的异地汇兑业务。精明的李老板算盘一敲,主意打定,立刻拿出30万两银子,请雷履泰经办此事。异地凭票兑银,商店取名叫票号,“日升昌”票号,他们当时大概并没有意识到,“日升昌”票号,这便是中国第一家现代银行的雏形,现代金融业的开路先锋,时为1823年。

接着,若干平遥大商人,看到此新兴行业有厚利可图,也跟在雷履泰后边转产,专营异地汇兑,存款放款等信贷业务。从19世纪20年代,到20世纪20年代,整整1XX年间,全国各城市,共开设了资本雄厚的票号51家。小小的平遥县城,就有22家总号,400多处分号。平遥票号满天星斗,遍布全国各商埠,远及海外一些城市。洋人用他们自己的语言,把这些平遥票号,统称为“山西银行”。

平遥票号,开头只是商号间的业务往来。后来,各省地方政府收入的大宗税银,也委托票号,代为汇入北京的皇库;帝国中央兵部,发往各处的军饷,也委托票号代领代发。商业银行,又兼有了中央银行的某些职能。

现在的平遥城内,在当年“日升昌”票号原来的那几十间大店里,办了一个票号博物馆,展现平遥票号的发家史。现金往来,闪失不得,此处展览有票号种种精密的科学管理方法。

[投影显示]:

《皇都积胜图》(局部)

《皇都积胜图》有明朝礼部侍郎翁正春万历十三年乙酉(1585)的长跋,此图应是16世纪80年代(隆庆至万历初年)的作品,但作者已难于查考。图卷以正阳桥至承天门(清代改称天安门)一带为中心,描绘了明代北京的繁华和形形色色的社会景象。在北京的郊区,画面上展现一条大道,人们马驮、车载、肩挑、手提,络绎不绝。在正阳门和大明门之间的“朝前市”,画面上出现了布棚高张、夹道纵横的情景,货摊一个紧挨一个,冠巾靴袜、衣裳布匹、绸缎皮毛、折扇雨伞、木梳蒲席、刀剪锤头、陶瓷器皿、灯台铜锁、马镫马鞍、书籍字画、文房四宝、彝鼎佛像、古磁雕漆、珠宝牙玉以及草药、线香、纸花、玩物等等,可谓应有尽有,百货齐全。正像当时一首诗所写的那样:“五色迷离眼欲盲,万方货物列纵横,举首天外分晴晦,路窄行人接踵行。”原图卷较大,显示的是截取描绘正阳门内外情景的部分。

(教师也可以向学生介绍晋商和徽商的具体情况,或播放祁家大院和乔家大院或者平遥古城明清一条街录像)

[教师过渡]商品经济的发展,促进了资本主义萌芽的产生,那么,资本主义萌芽的基本特征是什么呢?下面我们来看具体内容。

[板书]二、资本主义萌芽

[投影显示]

(施复)夫妻两口,别无男女。家中开张(绸)机,每年养几筐蚕儿,妻络夫织,甚好过活……施复是个小户儿,本钱少,织得三、四匹,便去上市出脱……

那施复一来蚕种拣得好,二来有些时运。凡养的蚕,并无一个绵茧;缫出丝来,细圆匀紧,洁净光莹,再没一根粗细不均的。每筐蚕,又比别家分外能缫出许多丝来。照常织下的拿上市去,人看时光彩润泽,都增价竞买,比往常每匹平添许多银子。因有这些顺溜,几年间就增上三、四张机,家中颇颇饶裕……

且说施复是蚕丝利息比别年更多几倍,欲要又添张机儿,怎奈家中窄隘,摆不下机床,大凡人时运到来,自然诸事遇巧。施复刚愁无处安放机床,恰好间壁邻家住着两间小房,连年因蚕桑失利,嫌道住居风水不好,急切要把来出脱,正凑了施复之便。……(施复)夫妻依旧省吃俭用,昼夜营运,不上十年,就长有数千金家事。又买了左近一所大房居住,开起三、四十张机,又讨几房家人小厮,把个家业收拾得十分完美。……

同学们,这是明代小说家冯梦龙的《醒世恒言》中一篇《施闰泽滩阙遇友》里的故事梗概,描写了嘉靖年间吴江县盛泽镇施复夫妇发家的故事。这虽然是篇小说,但文学艺术是社会现实的反映。它通过施复夫妇发家的故事,反映了当时丝织业中小生产者的两极分化:有的因经营亏损而失败,沦为受人雇佣的机工;有的则像施复那样,因为善于经营,不断赢利,积累起数千金的资产,由三、四张织机扩充至三、四十张织机,雇佣众多机工(即“讨几房家人小厮”),从小手工业者发展成为机户,成为早期的资本家。

[教师引导]请同学们看课本上相关内容,并结合施复发家致富的故事,提炼出资本主义萌芽的基本特征。并复述其基本内容。

[学生看书]……

[学生回答]资本主义萌芽的基本特征是雇佣关系的出现。体现在中国明朝时期的表现是“机户出资,机工出力”。其基本情况是明朝中期以后,苏州、松江等地的纺织业中,出现了许多以生产商品为目的的机户。他们拥有大量的资金和几台至几十台织机,开设机房,雇佣几名至几十名机工进行生产。机工计日向机户领取工资,维持一家人的生活。“机户出资、机工出力”,机户是早期的资本家,机工是早期的雇佣工人。他们之间的这种雇佣和被雇佣的关系,是一种资本主义性质的生产关系。到了清代,具有资本主义性质的手工业部门增多,生产的规模也进一步扩大。

[教师讲解]商品经济的空前活跃,为手工业生产提供了更多的原料,使手工业产品有了更多的销售市场,从而刺激了手工业生产的发展,使它的生产规模越来越大,分工也越来越细;同时,由于市场竞争的结果,也促使手工业生产者不断产生分化,少数资金较为雄厚、生产条件较好、善于经营的逐渐富裕起来,大多数手工业者贫困破产,丧失生产资料,不得不出卖自己的劳动力去当雇佣工人。这样,商品经济的发展,就为资本主义的萌芽创造了条件。机户拥有资金和生产资料(织机、机房、原料)雇佣工人来替他生产,靠剥削工人来发财,是早期的资本家;机工一无所有,靠出卖劳动力为生,过着“得业则生,失业则死”“朝不谋夕”的生活,是早期的雇佣工人。他们之间的关系是“机户出资,机工出力”的雇佣与被雇佣的关系,这就是资本主义性质的生产关系。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萌芽,是中国封建社会走向衰落的标志。

[教师过渡]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萌芽产生以后,并没有大踏步地向前发展,而是举步维艰。特别是清朝实行的闭关锁国政策,更是阻碍了它的进步。什么是“闭关锁国”?清朝统治者为什么要实行“闭关锁国”政策?这种政策给中国带来了什么影响?我们应该如何看待这种政策?这是我们下面将要学到的内容。

[板书]三、“闭关锁国”政策

[教师引导]请同学们看课本上相关内容,找出清朝政府实行“闭关锁国”政策的原因、过程、影响。

[学生看书]……

[教师板书]“闭关锁国”政策的原因

“闭关锁国”政策的过程

“闭关锁国”政策的影响

[学生回答]

生甲:清朝实行“闭关锁国”政策的原因是受自给自足的封建经济和外来侵犯两方面的影响。

生乙:清朝的“闭关锁国”有一个过程先是禁海政策,继之是四口通商,然后由四口降为一口,由十三行管理。

生丙:清朝“闭关锁国”的影响包括两个方面,一是起到了一定的自卫作用,二是与世隔绝,未能适时地向西方学习,逐渐落后。

[教师引导]请大家再补充一下,使之更完善。

学生补充]在“闭关锁国”政策的原因里,统治者的传统观念和传统政策以及统治者的妄自尊大也是主要的两点。

[教师引导]请大家对比一下明朝郑和下西洋、引进外国作物和清朝闭关锁国的不同后果,谈谈你的想法,可以讨论。

[学生讨论]……

[学生回答]郑和下西洋,促进了中外文化的交流,而清朝“闭关锁国”,则使中国在世界上迅速落伍了。

(“想法”的大致思路如下:①每一个国家和民族都不可能与世界隔绝,应广泛交往。否则,将被时代所淘汰;②在交往过程中应积极学习别国的长处,发展自己;③我国目前的开放政策是社会主义事业发展的有力保障)

[教师讲解]

顺治初年,为了对付东南沿海及中国台湾的抗清势力,清政府实行海禁,“片板不准下海”。并下令在福建、广东、浙江、江南、山东、北直隶六省实行迁海,将沿海居民内迁数十里,迁出之地焚其房屋,荒其土地,以防居民出海。康熙二十三年(1684年)统一中国台湾后,开始开放海禁,允许中国商民出海贸易,并指定广州、漳州、宁波、云台山作为对外通商口岸,但规定禁止炮械、军器、火药、硝磺的贸易。后又担心本国商人到南洋勾结海寇进行反清活动,除东洋贸易外,严禁中国商人到南洋贸易,只许外商来华贸易。后来,因发现到宁波的英国商船数量不断增加,并带有大量武器,清政府担心澳门故事重演,又下令停止厦门、宁波、云台山等港口的贸易,只留广州一个港口与外商贸易,并规定外商不得直接与官府交往,由“广州十三行”办理一切有关外商的交涉事宜。对出口货物的品种也加以限制,除原先规定的不许军火出口外,粮食、五金、书籍也严禁出口,丝茶的出口品种和数量也有一定限制。乾隆年间,两广总督李侍尧又制定《防夷五事》,规定外国商人在广州必须住在政府指定的行商的会馆中,并不许在广州过冬,中国商人不得向外国商人借款或受雇于外商,不得代外商打听商业行情。

中国一直是对外贸易的出超国,有发展贸易的有利条件。但清政府实行闭关锁国,中国商人和华侨出国贸易受到阻挠和打击,对外贸易的主动权和高额利润便长期落入外国商人手里而为他们所垄断。明代以前一直居于世界先进地位的造船业和航海业,也随之衰落下来,往日出没于东南亚海面的中国大型船队遂告绝迹。清朝的闭关锁国,还严重地阻碍了其他生产的发展和科学技术的进步。例如,在中国出口货物中占有很大比重的茶叶,主要产于福建、安徽等地,清政府不准就近从海上出口,必须经陆路运往广州再出口。经陆路长途运输,不仅时间长,茶叶容易变质,而且被沿途的关卡层层敲诈勒索,又增加成本,这对茶叶生产的发展显然是个障碍。明朝以前,中国是当时世界上经济和科学最发达的国家,到鸦片战争爆发之前已落在西方的后面了。

[布置作业]

想一想:清朝的闭关锁国政策造成什么严重的后果?请联系当前对外开放的现实,谈谈你的看法。

参考答案:闭关锁国政策的严重后果:①限制了对外贸易和航海事业的发展,进而阻碍了资本主义因素的成长;②限制中外文化交流,妨碍了中国掌握世界先进思想文化和科学技术,使中国落伍了;③中国由于落后,最终陷入了被动挨打的局面。

“想法”的思路大致是:①从“闭关锁国”政策中汲取教训;②坚定不移地走改革开放之路。

板书设计

第20课  明清经济的发展与“闭关锁国”

活动与探究

施复夫妇经营丝织业的机房

(图1)

徽商的房舍

(图2)

《皇都积胜图》

(图3)

《南都繁会图》

(图4)

附图片资料:

(图1)明代施复夫妇住在苏州,靠缫丝织绸过日子。他们织出的绸缎光彩润泽,成了市场上的抢手货。

(图2)商人赚钱后修建精美的家宅,购置大量良田。

(图3)此图描绘明朝中后期北京商业繁荣的情景。

(图4)明代《南都繁会图》的局部,上边有“东西两洋货物俱全”“西北两口皮货发客”等招牌。

根据上面四图,结合所学的知识,分析并描述明代工商业发展概况。

(参看课本上相关内容)

明清经济的发展与闭关锁国篇3

【学习目标】

1、 掌握明清经济的发展与“闭关锁国”的成因及影响

2、 通过学习,提高学生以史为鉴、拥护改革开放政策的自觉性

【重点】

“闭关锁国”政策的成因及影响

【难点】

“资本主义性质的生产关系”

【自学指导】

一、明清经济的发展:

1、农业:从国外引进了哪几种粮食作物并推广种植?

3、 手工业:明代的丝织业中心、制瓷中心是哪里?哪种瓷器畅销海外?

4、商业:全国性的商贸城市有哪些?

5、资本主义萌芽:

何时何地出现机户?他们以生产什么为目的?

早期的资本家及雇佣工人是指什么人?他们之间是什么关系?

二、“闭关锁国”的政策

1、清朝实行“闭关锁国”政策的原因有哪些?

2、清初40年,在海外贸易方面实行什么政策?后又规定统一经营管理贸易的

机构是什么?

3、清朝的“闭关锁国”政策对中国社会产生了什么影响?

精讲透析

【思维拓展】

结合清朝的闭关政策说一说我国现在实行对外开放政策的理由。

【自我评价】掌握的    很好       好       一般

【学习心得

推荐访问:闭关锁国 明清 发展 明清经济的发展与闭关锁国教案 明清经济的发展与闭关锁国萌芽地区和部门是什么 明清经济的发展与闭关锁国的思维导图 明清时期的经济发展与束缚 明清经济发展的概况 明清经济的发展与局限 明清时期经济措施 明清时期经济的辉煌与迟滞 明清时期经济发展 明清经济发展的表现有哪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