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轶方文库网 > 专题范文 > 公文范文 >

《石壕吏》改写作文【10篇】【通用文档】

时间:2022-12-30 15:55:05 来源:网友投稿

《石壕吏》改写作文1  那一天,恰逢傍晚,天边只剩余一束残阳,悠长的夜晚即将到来,它是第几个孤单失落的夜里?我已数不尽,我不但深深叹了一口气,拢了拢的身上薄弱的衣裳,迈出厚重的脚步向那看不到的正前方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石壕吏》改写作文【10篇】【通用文档】,供大家参考。

《石壕吏》改写作文【10篇】【通用文档】

《石壕吏》改写作文1

  那一天,恰逢傍晚,天边只剩余一束残阳,悠长的夜晚即将到来,它是第几个孤单失落的夜里?我已数不尽,我不但深深叹了一口气,拢了拢的身上薄弱的衣裳,迈出厚重的脚步向那看不到的正前方走去。

  但是多时,我赶到了石壕村,许许多多的茅屋,破破烂烂的篱笆,有时候也有几声牛羊的叫声,我摇了摆头,那样贫苦的村庄我已经见惯了,只不过是我到底还得遇到多少个?我到底也要悲痛几回?一次?2次?還是一辈子?

  最终,我投宿到一对老夫妻家中。她们一件事很激情,把她们到逢年过节才舍得吃的窝头帮我吃,因为我和她们聊得很投机性,这时候,一阵极大的敲门声传出:砰砰砰!开关门!砰砰!有人吗?,我们都是官府派来的听见这儿,老两口的面色刷地阴了出来,快步走!老头子!她们毫无疑问也是来捉人的`!老妇人赶忙把老翁从椅上拽起,将他引向后院。快点儿逃吧!从后院的院墙翻过去!那边不高!我手足无措地站立起来,却被老翁推倒一处隐敝的角落里,你先躲在这儿,千万别出去,我先离开了!说完,老翁匆匆忙忙向后院奔去。老太太见我藏好了,整了整衣服,向大门口走去。官爷啊,很晚您找大伙儿这类贱民有什么事吗?老子不跟你空话,如今战事应急,大家家的男丁呢?都帮我冲军去!我还在暗处听见一个粗狂的响声嚷道。官爷啊,我家的确沒有男丁了啊!老妇人见差役们要闯进家来,赶忙向前讲到,那响声里竟参杂了哭腔,胡说!大家家怎么可能沒有男丁!你觉得!你将她们藏到哪里来到?差役恼怒地大吼着,那战事岂是大家能够耽误的?官爷啊!老太太终于痛哭流涕出来,扑通一声跪到在路面上,官爷,您请听我说,我们家仅有三个儿子,他们早就全到邺城防御力赶到。老妇人一边抽泣着一边发牢骚。前几天,老二托人捎信回家,说大哥和老三早已战死了!说到这儿,老妇人又痛哭起來,那哭泣声十分凄惨,我的眼圈也已潮湿了。这些活下来的人虽姑且活在世界上,可这些死去的人,确是再也不能复生了呀!可伶我连最终一程也没法送她们了,由于她们早已始终的离我而来到!说到这儿,老妇人又一次痛哭出去,但是多长时间,他宁静了一下心态,略微擦了擦泪水,说:官爷啊,我们家是确实沒有能战斗的男生了,只有一个仍在喝奶的小孙子,由于有那小孙子在,因此 他妈妈还没有离开,但她进进出出连一套详细的衣裳也没有,官爷啊,您就忽略大家吧!那可不好,虽然家里已没了男丁,但我们不能就是这样空手而回吧!那差役说完,打量了一下眼前的老妇人。妇人赶忙会意,积极说:那就要我随您当晚回营,去担负河阳的劳役吧!差役想想想,说:行吧,即然那样,你如今就可以离开了!说完大摇大摆地出了门。老妇人慢慢地立起身体,依依不舍地回身望了一眼这以前在这儿渡过大半辈子的茅屋,总算在差役的督促下转过身,毫不犹豫地跨出了大门。我在暗处出去,盯住老妇人那薄弱的身影很长时间伫立。

  是夜,温和的月色散满整屋,这时却越来越这般凄凉,我呆坐在卧室床,眼光停滞不前在院子里,不久那一幕幕在我脑中回望着,妇人那凄惨的哭泣声仍然萦绕在耳旁,虽然邻居的房间早就人去、房空。

《石壕吏》改写作文2

  天空黑着脸,好像别人欠他钱似的,太阳也偷懒去了,一整天都没见她人影儿。

  我赶了一天的路,早已精疲力竭口干舌燥饥饿难耐了,想找个地儿喂饱那肚子里的蛔虫吧,可放眼望去,四周早已被炮火摧毁,到处都是瓦砾和被魔爪脱掉衣服削去上半身的树木。

  又走了一会儿,我终于看见了那星星点点的灯光,仿佛生命的"希望就在眼前。我向前紧走几步,终于眼前一黑,不知倒在了何处。

  “醒醒,吃饭了!”一个苍老的声音传来。

  我吃力地睁开那沉重的眼皮,眼前的一幕让我惊呆了。

  一个满头白发尽是岁月的痕迹(皱纹)穿着麻绳和枯叶拼成的“衣服”,端着一碗盛有桑叶的汤站在我的面前。而我,正躺在露天而只有稻草的“豪华”酒馆里,斑驳墙壁上那个到处都是眼儿(洞),还有一位头上插着稻草,身上只用几片树叶遮羞的女子,怀里抱着一个小男婴。如果不是说话声,我真还以为是到了野人国。

  我咽了咽口水,心想:世上竟还有如此的艰苦的家庭,唉!

  我那不听话的肚子又咕咕的叫了起来,没办法,我只好憋着叹气,艰难的眼瞎了那碗汤。

  “抱歉呀!我家已经没有吃的了,而且我家如此脏乱不堪,委屈您了!”衣衫及其简陋的“野”女人说道。

  我微微一笑:“没事儿!现在战火连天的,有口吃的就算不错了,哪还有委屈不委屈的。”

  忽然,外面一阵嘈杂,我连忙趴在附近的洞口往外看,只见一个黑影越过墙壁,跑了,接着便传来凶恶的官差的捶门声和吼叫声:“开门啦!磨蹭什么呢!再不开门我宰了你全家!狗崽子们快开门!”

  老妇人急忙用那稻草遮住了女子和小男婴,自己急忙往外赶,我刚要说什么,只见轰的一声,那早已不堪一击的门被踹开了。

  “死老太婆,磨蹭啥呢!莫非是在*!我可告诉你,爷爷可不是好惹的!”凶残的官差吼道。

  我从一个小洞往外望,只见一个满身横肉的壮汉走上前,推了老妇人一把,这年迈体弱的老妇人哪经得起这一推,一个踉跄摔在地上。

  老妇人爬起来悲惨的哭着:“我家已经没有人了,三个儿子全被你们抓去了镇守邺城,两个儿子最近已战死,活着也是苟延残喘,家里穷得连稀饭都不能吃上,只因家中还有吃奶的孙子,他母亲才未被抓走,家不成家,可怜我那儿媳连一件像样的衣服就没有,只能成天躺在床上·,你们还想怎样?”

  一个壮汉走上前去,直接打了老妇人一记响亮的耳光,吼道:“你还有脸抱怨,快交人!否则我把你抓去,哭什么哭!”

  “你要抓就抓吧!我虽年迈体弱,我还可以洗衣服做饭的!”老妇人哀求道。

  我手上滴了几滴水,原以为是下雨,没想到是女子的泪水,我再也按耐不住了,冲进院子,一把扶住老人,吼道:“一个老人,你们就不能放过她吗?要抓就抓我吧!”

  “哎呦喂,这不是杜甫杜大人吗,怎么到了这地方?逃难呐?小的不敢抓您?但这是石豪县,不是您该管的地方吧!她,带走!”官差说道。

  两个壮汉一把架起老妇人,我急忙上前想阻拦,没想到竟被一推,头撞在墙上,昏了过去。

  当我醒来时,只看见老翁和女子正倚门而哭,我无奈的摇摇头,继续上路。

  我不禁哀叹:世上竟还有如此悲惨之事,战争非要弄得家破人忙吗?唉!

《石壕吏》改写作文3

  天空黑着脸,好像别人欠他钱似的,太阳也偷懒去了,一整天都没见她人影儿。

  我赶了一天的路,早已精疲力竭口干舌燥饥饿难耐了,想找个地儿喂饱那肚子里的蛔虫吧,可放眼望去,四周早已被炮火摧毁,到处都是瓦砾和被魔爪脱掉衣服削去上半身的树木。

  又走了一会儿,我终于看见了那星星点点的灯光,仿佛生命的希望就在眼前。我向前紧走几步,终于眼前一黑,不知倒在了何处。

  “醒醒,吃饭了!”一个苍老的声音传来。

  我吃力地睁开那沉重的眼皮,眼前的一幕让我惊呆了。

  一个满头白发尽是岁月的痕迹(皱纹)穿着麻绳和枯叶拼成的`“衣服”,端着一碗盛有桑叶的汤站在我的面前。而我,正躺在露天而只有稻草的“豪华”酒馆里,斑驳墙壁上那个到处都是眼儿(洞),还有一位头上插着稻草,身上只用几片树叶遮羞的女子,怀里抱着一个小男婴。如果不是说话声,我真还以为是到了野人国。

  我咽了咽口水,心想:世上竟还有如此的艰苦的家庭,唉!

  我那不听话的肚子又咕咕的叫了起来,没办法,我只好憋着叹气,艰难的眼瞎了那碗汤。

  “抱歉呀!我家已经没有吃的了,而且我家如此脏乱不堪,委屈您了!”衣衫及其简陋的“野”女人说道。

  我微微一笑:“没事儿!现在战火连天的,有口吃的就算不错了,哪还有委屈不委屈的。”

  忽然,外面一阵嘈杂,我连忙趴在附近的洞口往外看,只见一个黑影越过墙壁,跑了,接着便传来凶恶的官差的捶门声和吼叫声:“开门啦!磨蹭什么呢!再不开门我宰了你全家!狗崽子们快开门!”

  老妇人急忙用那稻草遮住了女子和小男婴,自己急忙往外赶,我刚要说什么,只见轰的一声,那早已不堪一击的门被踹开了。

  “死老太婆,磨蹭啥呢!莫非是在*!我可告诉你,爷爷可不是好惹的!”凶残的官差吼道。

  我从一个小洞往外望,只见一个满身横肉的壮汉走上前,推了老妇人一把,这年迈体弱的老妇人哪经得起这一推,一个踉跄摔在地上。

  老妇人爬起来悲惨的哭着:“我家已经没有人了,三个儿子全被你们抓去了镇守邺城,两个儿子最近已战死,活着也是苟延残喘,家里穷得连稀饭都不能吃上,只因家中还有吃奶的孙子,他母亲才未被抓走,家不成家,可怜我那儿媳连一件像样的衣服就没有,只能成天躺在床上·,你们还想怎样?”

  一个壮汉走上前去,直接打了老妇人一记响亮的耳光,吼道:“你还有脸抱怨,快交人!否则我把你抓去,哭什么哭!”

  “你要抓就抓吧!我虽年迈体弱,我还可以洗衣服做饭的!”老妇人哀求道。

  我手上滴了几滴水,原以为是下雨,没想到是女子的泪水,我再也按耐不住了,冲进院子,一把扶住老人,吼道:“一个老人,你们就不能放过她吗?要抓就抓我吧!”

  “哎呦喂,这不是杜甫杜大人吗,怎么到了这地方?逃难呐?小的不敢抓您?但这是石豪县,不是您该管的地方吧!她,带走!”官差说道。

  两个壮汉一把架起老妇人,我急忙上前想阻拦,没想到竟被一推,头撞在墙上,昏了过去。

  当我醒来时,只看见老翁和女子正倚门而哭,我无奈的摇摇头,继续上路。

  我不禁哀叹:世上竟还有如此悲惨之事,战争非要弄得家破人忙吗?唉!

《石壕吏》改写作文4

  傍晚时分,长庚星升上来了,月亮也跟着探出了一点头。

  此时,杜甫已经无力再赶路了。他隐隐约约的看到前方有几点灯火,全身便好像刚充完电一样,径直的向灯光走去。

  杜甫隐隐约约的看到村口的石碑上刻着三个字 石壕村。

  杜甫在一个和蔼的老翁家吃了一顿红薯——这可是老翁家最丰盛的晚餐。之后,老翁把他安置在了他家的一个厢房里住。

  月至中天,不知何方飘来了几块愁云,叫朦胧变得昏黑了。

  一会儿,杜甫听到老翁家有点动静,他下意识的把窗户打开一条缝向外看:只见老翁从院墙上翻了过去,老妇赶快拿掉了梯子。

  有几处火把向这边移了过来,旁边还押着几个男劳力。啊!杜甫恍然大悟:“原来他们是来抓丁的啊!”杜甫不禁打了一个寒颤。

  有两个捕差走出人群,向老妇家走了过来,杜甫的心顿时提到喉咙眼上:可别抓这家人啊!

  正当杜甫思忖时,两个差役已经叫开了门,老妇颤颤巍巍的从屋里迎了出来。杜甫看得清楚。

  两个捕差眼睛瞪得像铜铃,大声叫道:“死老婆子,把——你家里的男人,给我——统统的交出来,否则……哼!”他扬了扬手中的刀,老妇吓了一跳,她上下观察了这两个人:.35sk.com一高一矮,一胖一瘦。一个手持一根水火棍,全身穿一件黑色袍子,上披一件印有“差”字的血红色的大衣,脚蹬一双黑布靴;另一个手握钢刀,身穿白袍,披了一件黄色大衣。!

  “啊,两位大爷,我家应该是有男丁的",可上一次你们一下子把我那三个儿子都带去守战了。前天,一个儿子捎信回来说……说我那另外的两个苦命的儿子……刚刚……战死了……”说到此老妇伤心地大哭起来。

  “还有你家的老东西呢?”那胖吏恶狠狠地说。

  “听说俩儿子死后,我那老头子就吃不下饭睡不着觉,结果老病复发,前天刚刚死去……”老妇声泪俱下,泣不成声,浑浊的泪滴像断线珠子一样滚滚落下。

  “嘿,你这糟老婆子,你敢跟我耍嘴皮子,小心我……。”这时从屋内传出一阵婴儿的啼哭声,这时一个捕吏上前质问老妇:“哎,我说,这是怎么回事?”“哎,哎,我那可怜的孙子啊,刚出生没几天就没爹了……你们也听见了,我那苦命的孙子还在吃奶,所以我那儿媳也还在家,可是,生活就是一天不如一天,儿媳出门,连件像样的衣服都没有啊!你们就可怜可怜我们吧……官爷……”老妇苦苦哀求着。

  两位捕吏听后私下嘀咕了几句,又冲老妇叫道:“哎,这么得了,我们可怜你那孙子,但你儿媳走了你可以养活,那就把……”

  “哎,两位大爷,这千万可使不得!”老妇赶紧打断了捕吏的话,“我老太婆虽然老了,但如果实在要我家去一个人的话,我愿意随你们前去,起码我还可以为你做饭啊!就让我和你们一块走吧,今晚就跟你们赶快回去应征河阳的兵役,为你们准备明天的早饭吧!”

  捕吏看了看她,不禁撇了撇嘴角,但又没有别的办法,只好就极不情愿地把她给带走了。就这样,老太太连个招呼也没来得及跟儿媳打,就被抓走了。

  杜甫眼泪盈眶,摇头深叹,哀伤不已。

  月已偏西了,杜甫辗转反侧,老妇被抓走后,他一直就听到隔壁的儿媳断断续续的哭声,杜甫听了心里不知是什么滋味。

  好不容易等到天亮,杜甫怀着伤痛的心,打好行李,继续赶路,送行的只有孤独的老翁一个人了……

《石壕吏》改写作文5

  天灰蒙蒙的,看来一场大雨在所难免,我硬着头皮继续向前赶路,希望能找到一个村子投宿。

  大约又走了五公里的路,终于依稀可以看见一个村子了,我走过去敲响一户人家的门,一位老妇人步履蹒跚地 给我开了门,领我进了里屋。

  这是一件何等简陋的屋子呀!三间屋子,没有几件像样的家具,看来,战乱带给了人民无尽的痛苦。他们安排我住在一间屋子了,并嘱咐我不要走出来。我顺从地躺在简陋的炕上,闭上了双眼。

  正当我朦朦胧胧即将进入梦想之际,一阵嘈杂声惊醒了我。“皇上有命,各家各户出壮丁一名,以充军用!”接着,又传来一阵敲门声,老妇人踉跄地去开门,老头子已翻墙逃走了。

  “你家的男人呢?都去哪儿啦?”官差大声吼道。

  老妇人哭哭啼啼地说:“我的三个儿子都去邺城防守啦,前不久,我的小儿子来信说,老大老二都阵亡了!”说到这,老妇又呜呜地哭了起来。

  官吏没有被感动,反而更加粗暴了:“哭什么哭!住嘴!你要是再不交人,这把刀可要问候你了!”说着,他拔出了那把腰刀。

  “别,别,官爷,”老妇人吓得面如土色,“我是在苟且偷生,我的两个儿子已经完了!我们家里更是没人了,只有一个正在吃奶的孙子,我的儿媳还未改嫁,连一件像样的衣服都没有!”

  说到这,两个官差说:“那就把你家的女人拉去从军!”说着,就要把老妇的儿媳妇拖走。

  老妇急忙上前,“别,别!她走了,我的孙子不就要饿死了吗?老妇我虽然年老力衰,请让我和你们回到营地去吧。”

  差役不屑一顾地说:“你这么个东西,跟我们回去也没多大用处,算了吧你。”

  “谁说我没用,我今晚去了,明天早上我还可以给你们做早饭哩!”

  两个差役交头接耳了一会儿,说:“好吧,就你去,带走!”

  就在此时,雷声滚滚,暴雨落了下来。雷声、风声、雨声,凌乱的脚步声,孩子的哭声,女人的喊叫声,混成一片。

  嘈杂声渐渐小了下来。夜深了,一阵哭泣声又传了过来,我心中也不甚伤感,也情不自禁流下泪来。

  第二天,我起了个大早,走出屋子,我看见了翻墙逃走的老汉和他的儿媳妇。他们熬红的双眼、憔悴的面容让我体验到了民间的疾苦,我向老汉告别,出了石壕村。雨后的空气是那么地清新,我们的国家,我们的山河,何时才能洗去它的.污浊?

《石壕吏》改写作文6

  清晨,石壕村一片死寂。村口,杜甫与外逃一夜刚回来的老翁道别。

  晨风卷着衰草、枯叶打在杜甫的身上、脸上,今年的春天实在是来的太迟啦。望着一路哀鸿遍野,民不聊生的景象,他回想起了昨夜的情景……。

  黄昏送走晚霞悄悄拉上夜的帷幕,风吹动旧年余留下来的枯叶吱吱作响,村子里一片寂静。一个亮着豆大点儿昏黄油灯的破旧小茅屋里,年迈的老翁靠在粗糙的枣木桌前嗉嗉地喝着汤,用两块破木片定起来的凳子倒在地上,边上一位年过花甲的老妇人在灶台旁收拾碗筷。黄豆点儿大的昏暗灯光下,用破布围起来的襁褓中的婴儿在甜甜地睡着,衣衫褴褛的年轻妇人死死地守在他身边,杜甫就在这样的一户人家歇了脚。

  远远听得村中有嘈杂声且声音越来越大,老翁跑出门越过矮墙不见了踪影,子美老先生还未来得及反应,院中已踢门声叫喊声四起,老妪赶忙出门去应声。

  你家男人呢?快把男人交出来!差役们声嘶力竭地叫骂着,高喊着。在火把熠熠的光照下,一个个横眉竖眼、张牙舞爪,活脱脱一群恶狼。

  老妇人战战兢兢地上前哭诉道:我那三个儿子都到邺城去打仗了,前些天小儿子捎书信来说我那大儿与二儿都战死了……,老身哪儿还有多余的儿子交给你们啊!老妇人一把鼻涕一把泪,越说越伤心几乎泣不成声。

  差吏暴跳如雷地吼道:少拢涯艽亩几医谐隼础

  家里再也没有能打仗的男人了呀,官爷。老身不敢跟官爷撒谎啊,而今我家里只有一个吃奶的小孙子。因才几个月大,他娘才没舍得离开这个穷死的家,她连件完整的衣服都没有,哪儿能出来见人呢!

  交人出来还则罢了,否则不出壮丁那是要杀头的。凶狠的差吏说着就冲进屋去抓人。

  老妇人忙跑进屋哭着央求道:请各位官爷行行好,我家就这一根独苗了呀。各位官爷请看在我家男丁都死在前线的份上放过我家儿媳吧,老身虽上了年纪可腿脚还利索,做个饭还是没问题的,我们现在启程明早到河阳还赶得及给你们做饭呢!

  这群恶狼般的官差此刻似乎有了点人的本性,狠狠地吼道:那快走吧!

  老妇人被官差带走了,微弱昏暗的油光下襁褓中的婴儿似乎睡的更熟啦,脸上一片安静、恬美,好像什么事都不曾发生过。

  夜更深了,隐隐约约听得有断断续续的哭泣声传来,大地一片漆黑,一片迷茫。

《石壕吏》改写作文7

  夜色凄迷,我身着九品官衣,领着小队人马,星夜奔走。也不知赶了多少路,终于,在一块刻着“石壕村”的木牌前停下,我右手一挥,所有人立刻停下脚步,长长地吁了口气。这是上头交代的最后一个村子了,照文书上的任务,我们只需再捉一个壮丁了。一连好几日,我领着弟兄们,没日没夜地捉人。战争一触即发,上面又催得紧,层层下达,最后活儿一个劲儿全累到我头上,哎,谁叫我只是一个九品小芝麻官呢?无权无势,机械而麻木地接受上头的命令,不敢违抗,不敢拖沓,提心吊胆,忧心忡忡——这就是我生活的全部。于我而言,生命的全部动力,是年逾古稀的老母和怀胎六月的妻子。作为男人,不求顶天立地丰功伟业,但求凭一己之力养活家人。只可惜,哪怕星夜奔波、卖命操劳,也只勉强糊口罢了,要拖到孩子长大,哎……我沉沉地叹了口气,这年头,炮火纷飞,自己……能有这个本事,把孩子拖大吗?

  家里买不起肉,只三餐红薯馒头轮着啃。前些年,我还妄想给孩子找个私塾先生好好读书,将来考个举人扬眉吐气,可如今……只怕还不等成年,哪日狼烟四起,孩子就得被捉去充壮丁了吧。战死沙场,尸骨无存;亦昼夜劳碌,活活累死;若是运气出奇地好,撑到战事*息告老还乡,也只怕,是个孤苦伶仃的身残之人了。想到这里,我鼻子一酸,慌忙举起右臂,用袖子遮住了双眼。

  “进村,搜!”

  一小队人马举着火把,于夜深人静之时,浩浩荡荡进了村子。我四处张望,断壁残垣,破砖烂瓦,溃不成形。这哪是个村子?分明只是个废墟而已!我强撑着身子,心中隐隐有些发虚,石壕村是我们最后的希望,若再找不着,可如何向上头交代?我只觉后背冒出一阵冷汗,不行,无论如何,也得揪出个人来,否则,上头把眉头一皱,这个月的俸禄八成也该扣光了,说不定头都难保。后头跟着的弟兄们也很清楚自己的处境,一个个把眼睛瞪得如铜铃一般大,仔仔细细将村子搜索着,里里外外地探看着,生怕漏下一个角落。

  “报告,这边没有!”

  “报告,我们这边也没有!”

  ……

  我眉头紧锁,明知这个破村子已是人迹罕至,心下却仍有一丝不甘。“大人,打道回府吗?”小吏轻轻询问。我一摆手,小吏马上低下头去。后面的弟兄们见了,尽皆会意,垂着头,一声不吭。“哇——哇——”远远地传来几声婴童的啼哭。一刹那,心中又燃起了希望。“走!”一声啼哭,便有户人家;有户人家,便有丁可捉;有丁可捉,便心存希望!我们循声而至,嘴角尽挂笑意,心怀期许,却在一个简陋得不能再简陋的茅屋门前,惊异地驻足。

  “咚咚咚”小吏不耐烦地敲着门。“老头子,快走,快走啊!”老妇压低声音,眼眶中的眼泪却败露了残酷的现实,老翁顾不上穿好衣服,留恋不舍地回头看了一眼,便一瘸一拐,匆匆翻墙离去。老翁花白的头发在夜风中凌乱地飘舞,苍白如纸的脸上密密麻麻爬满了岁月的褶痕,手上青筋密布,他不敢停下,越走越远,直到被夜色吞没。

  “大人,这老婆子一口咬定没有男丁!”屋内,一位满头花白的老妇,抽抽噎噎地啼哭着,她一把就跪在石板地上,深深地磕了三个响头,泣不成声:“大人啊,我的三个儿子去参加邺城之战,前不久……刚收到老大的信,说老二老三……回不来了……我这屋子里在没有其他人了,只有吃奶的小孙子和她可怜的母亲,可孩子他妈……连一件完好的衣裳都没有,见不得大人们啊。”说罢,身子一弯,又磕下头去。我将双手背到身后,眉头紧锁,老妇又哽咽道:“我虽然一把老骨头,但请大人……允许我连夜赶到营中,前往河阳应征,还能……为将士们备备晨炊。但……请千万不要为难母亲和孩子!”

  我微微颔首,看着长跪不起的老妇,环视着杂乱飘飞的茅草,心中烦躁得很,于是乎,领着小队人马,押着老妇,踏过破砖烂瓦,穿过坑坑洼洼的泥地,顾不上歇息,奔向衙门交差。

  不知何时,薄雾褪尽,天已微明,我麻木地走着,不再觉得疲倦。

《石壕吏》改写作文8

  “嘭——砰砰!”一阵急促粗暴的敲门声忽然响起,伴着恶狠狠的咆哮声,打碎了夜的静谧,“开门!奉征兵之令,所有男丁都给本吏出来!”

  我打了个激灵,从床上坐起,飞快地穿衣下床。“快!赶紧从后墙翻走!千万别被发现了!”我强行按捺下满心的焦躁和不安,压着嗓子唤起身边的`老伴。“老天啊,求求你了!千万别让他被逮住,他可是我们全家仅剩的顶梁柱啊——”我痛苦地想。

  嘱咐好恐慌的儿媳,安抚好受惊的孙儿,安排好惊疑的客人……作为女主人,我在快速安排好一切后,强装镇静地打开了门。“是差爷啊,”我挤出一张笑脸,讨好道,“家里没有男丁——”

  “呦——”他毫不客气地打断我,尖着嗓子,不怀好意地说,“就一个老妇?我可不信你没儿子!”他沐浴在惨白的月光下,一晃一晃的漆黑影子在地上拉得长长的,显得异常狰狞。我努力挺起瘦弱的身子,强忍住内心的恐惧。

  他不提儿子还好,一提我就再也绷不住了,满心的苦楚在这一刻轰然冲破心中的堤防,泪水肆意喷涌而出。“可怜我的三个儿子啊,”我哽咽道,“除了一个还在邺城服役,其余两个已经战死。现在家里除了还在吃奶的小孙子和连件完好衣服也没有的儿媳,再没有别人了!”

  小吏瞥了我一眼,冷笑道:“没有男丁,壮女也行,让你儿媳跟我走吧!”

  我吓得哐一声立刻跪下,哀求道:“孙儿还在吃奶,若是离了母亲,怕是活不成了,求差爷行行好,放过她吧!”

  “哼,我若放过她,谁来放过我?让开!”他粗鲁地踹开我,想进屋捉人。

  我连忙抱住他的大腿,哭喊道:“我,我,让老妪我代替她去吧!我虽年老力衰,但做得一手好饭——”我差点急岔了气,看着他不为所动的脸色,稍一沉思便恍然大悟,不舍地从怀里掏出仅剩的十文钱塞到他手中,“求差爷高抬贵手、高抬贵手……”

  他用手掂了掂,撇了撇嘴,嫌弃地说:“就你了,走吧!”

  “诶!”我艰难地扶着拐杖从地上爬起,向院外走去。我不敢回头、不敢思念、不敢去奢望能有一天再回来,生怕自己丧失掉离开的勇气。稍一闭眼,我那孙儿可爱的面孔、老伴的音容笑貌、过往生活的幸福回忆……全都涌入脑海,化作怎么也割舍不掉的绳索,紧紧系住了我,也勒疼了我的内心。

  我咬紧牙关,试图忍住决堤似的泪水,颤颤巍巍地跟上小吏。我不知道为什么所有的一切会在开战后全部化作泡影,不知道自己做错了什么会在后半生受此劫难,不知道为什么会有人主动去挑起战争……走在前往河阳参战的路上,我冥思苦想着,种种强烈而复杂的情感在心中涌动,是悲哀、愤慨,还是恐惧、绝望?但奇怪的是,此刻我内心更多的是一种异样的*静,是一种不切实际的期待。“如果打赢了,我就可以回家了吧?如果胜利了,我的生活就能恢复如初?如果……”我抱着这样一种幻想,边哭边笑地走着。

  浑浑噩噩间,我恍然发现脚下的土黄色泥地不知何时镀上了一抹橙红色的光晕,我有些迷离地抬起头,只见远处,一轮浑圆的红日在遥远天边熠熠生辉,万丈白光似要驱走无边黑暗,我呆呆地望着,一种震撼涌上心头!是破晓啊……我觉得自己像在做梦。

  “喂!到地儿了!赶紧做饭!”

《石壕吏》改写作文9

  此时已是深夜,老翁全家早已睡下。我拖着疲倦的身体赶了好几程路了,即使是现在也只能是小睡半晌,也许天不亮我又要上路了。看着窗外的枯枝,透过破损的窗纸映在桌上,我又长吁了一口气躺下了。

  “开门!快开门!”突然的厉声将我震醒。“怎么了?”我甚是惊慌。“恐怕又是官军来要人了。”老妇人焦急低声道。“快开门!磨蹭什么呢?快给咱把门打开!”声音好像是马上要破门而入似地惶着我的耳朵。“快、快、老头子,你快带先生躲起来,这里我来应付!快走!”老妇人推了我一把,我踉跄地跟着老翁跑向后门。“在这别动,委屈您了。”老翁指着土角对我正色道,说罢便越过墙躲走了。我慢慢蹲下来,闭上了眼睛。

  门似乎是早已打开了,可官军的语气甚是粗暴。“这还有人吗?”“没了,早就守城去了,几天前才知道,儿子快死完了,只剩一个了,这,这可让我咋活呦!”老妇人像是自语又像是在哭诉的哽咽到。“少废话!除了儿子,还有别人吗?快说!”官军不知怎么发出凌乱的利器声。“没有了,真的没有了,只剩下守寡的媳妇和吃奶的小孙子。”“那……”官兵似乎在打着什么鬼算盘。“如果你们不嫌我又老又弱,就将我带走好了,兴许到了河阳还能煮一顿早饭。”老妇显然无力地叹吁着。“那就别废话了,走吧,走啊!快点!”“好好照顾娃儿!”

  躲起来的我听到这些,实在不知该怎么办,就这样一直坐下去,坐到天破晓吧。不知过了多久,有人拍我的肩,才知老翁回来了,浑身泥土,脸上说不出的疲惫。我没多问,跟他进了屋。坐在床边,虽然很累却睡不着,空气中只有小孙儿的苦闹和沉重的呼吸,还有寡妇的抽咽声……

  就这样坐到天破晓,我又上路了,老翁只说了一句话:“小心点!”我点头,深知此话含义。看着残破的城,茂盛的草,似乎我又听到了有人吞声饮泣,不敢放声痛哭的抽泣,心里就和这黄沙笼罩的天一样灰暗。

《石壕吏》改写作文10

  傍晚,我路过石壕村时,远远察觉到了那些可恶的差役正到处寻找着壮丁。为了不惹事生非,我想着自己是不是该绕路走?

  此刻,我突然发现差役们走到了一栋房子前,几个人支支吾吾的说了几句。一位肥头大耳的差役走上前,对着门揣了又揣。不一会儿,一位满头百发的老妇人打开门来。一听见差役说要捉人,老妇人的眼里突然闪了一下,见老妇人不说话,差役大声吼道:"壮丁呢?"老妇人突然掩面而泣,道:"我有三个儿子在守边关,死了两个,如今还有一个苟且存活,在镇守边关。"差役突然很愤怒,因为他们知道,今晚在抓不到壮丁,上战场的就是他们了。老妇人突然有说道:"我家有个正在吃奶的`孙子。"差役打了个响指,"你儿熄和你丈夫呢?"又是那个肥头大耳的差役说道。"她连一套完整的衣服都没,而我丈夫..呜呜呜,早已经死了.""差役大哥,我可以和你们去河阳服役的,现在去,也许还能赶上做明天的早饭。"说完便跟差役走了。

  我看见老妇人的作为,心中感到愤愤不*。差役们突然发现了我,就想捉我一起去服役。在翻我的包袱的时候,他们发现了官印。差役们就自然不敢拿我怎么样。

  次日,当我正要赶路时,我看见一位年过半百的老翁正躲在墙角哆嗦。那老翁掩着面喃喃自语的说:"我真没用,我真没用。"


《石壕吏》改写作文10篇扩展阅读


《石壕吏》改写作文10篇(扩展1)

——《石壕吏》改写作文10篇

《石壕吏》改写作文1

  天空黑着脸,好像别人欠他钱似的,太阳也偷懒去了,一整天都没见她人影儿。

  我赶了一天的路,早已精疲力竭口干舌燥饥饿难耐了,想找个地儿喂饱那肚子里的蛔虫吧,可放眼望去,四周早已被炮火摧毁,到处都是瓦砾和被魔爪脱掉衣服削去上半身的树木。

  又走了一会儿,我终于看见了那星星点点的灯光,仿佛生命的希望就在眼前。我向前紧走几步,终于眼前一黑,不知倒在了何处。

  “醒醒,吃饭了!”一个苍老的声音传来。

  我吃力地睁开那沉重的眼皮,眼前的一幕让我惊呆了。

  一个满头白发尽是岁月的痕迹(皱纹)穿着麻绳和枯叶拼成的“衣服”,端着一碗盛有桑叶的汤站在我的面前。而我,正躺在露天而只有稻草的“豪华”酒馆里,斑驳墙壁上那个到处都是眼儿(洞),还有一位头上插着稻草,身上只用几片树叶遮羞的女子,怀里抱着一个小男婴。如果不是说话声,我真还以为是到了野人国。

  我咽了咽口水,心想:世上竟还有如此的艰苦的家庭,唉!

  我那不听话的肚子又咕咕的叫了起来,没办法,我只好憋着叹气,艰难的眼瞎了那碗汤。

  “抱歉呀!我家已经没有吃的了,而且我家如此脏乱不堪,委屈您了!”衣衫及其简陋的“野”女人说道。

  我微微一笑:“没事儿!现在战火连天的,有口吃的就算不错了,哪还有委屈不委屈的。”

  忽然,外面一阵嘈杂,我连忙趴在附近的洞口往外看,只见一个黑影越过墙壁,跑了,接着便传来凶恶的官差的捶门声和吼叫声:“开门啦!磨蹭什么呢!再不开门我宰了你全家!狗崽子们快开门!”

  老妇人急忙用那稻草遮住了女子和小男婴,自己急忙往外赶,我刚要说什么,只见轰的一声,那早已不堪一击的门被踹开了。

  “死老太婆,磨蹭啥呢!莫非是在*!我可告诉你,爷爷可不是好惹的!”凶残的官差吼道。

  我从一个小洞往外望,只见一个满身横肉的壮汉走上前,推了老妇人一把,这年迈体弱的老妇人哪经得起这一推,一个踉跄摔在地上。

  老妇人爬起来悲惨的哭着:“我家已经没有人了,三个儿子全被你们抓去了镇守邺城,两个儿子最近已战死,活着也是苟延残喘,家里穷得连稀饭都不能吃上,只因家中还有吃奶的孙子,他母亲才未被抓走,家不成家,可怜我那儿媳连一件像样的衣服就没有,只能成天躺在床上·,你们还想怎样?”

  一个壮汉走上前去,直接打了老妇人一记响亮的耳光,吼道:“你还有脸抱怨,快交人!否则我把你抓去,哭什么哭!”

  “你要抓就抓吧!我虽年迈体弱,我还可以洗衣服做饭的!”老妇人哀求道。

  我手上滴了几滴水,原以为是下雨,没想到是女子的泪水,我再也按耐不住了,冲进院子,一把扶住老人,吼道:“一个老人,你们就不能放过她吗?要抓就抓我吧!”

  “哎呦喂,这不是杜甫杜大人吗,怎么到了这地方?逃难呐?小的.不敢抓您?但这是石豪县,不是您该管的地方吧!她,带走!”官差说道。

  两个壮汉一把架起老妇人,我急忙上前想阻拦,没想到竟被一推,头撞在墙上,昏了过去。

  当我醒来时,只看见老翁和女子正倚门而哭,我无奈的摇摇头,继续上路。

  我不禁哀叹:世上竟还有如此悲惨之事,战争非要弄得家破人忙吗?唉!

《石壕吏》改写作文2

  那一天,正值黄昏,天边只剩下一束残阳,漫长的黑夜即将来临,这是第几个孤独绝望的夜晚?我已数不清,我不仅深深地叹了口气,拢了拢身上单薄的衣裳,迈开沉重的步伐向那看不见的“前方”走去。

  不过多时,我来到了石壕村,大大小小的茅屋,破破烂烂的篱笆,偶尔还有几声牛羊的叫声,我摇了摇头,这样贫困的村子我已经见惯了,只不过我究竟还得遇上多少个?我究竟还要痛心多少次?一次?两次?还是一辈子?

  最后,我投宿到一对老夫妇家里。他们对我很热情,把他们到过节才舍得吃的窝头给我吃,我也和他们聊得很投机,这时,一阵巨大的敲门声传来:砰砰砰!“开门!”砰砰!“有人吗?,我们是朝廷派来的……”听到这里,老两口的脸色“刷”地阴了下来,“快走!老头子!他们肯定又是来捉人的!”老妇人连忙把老翁从椅上拽起,将他推向后院。“快点逃吧!从后院的围墙翻过去!那里不高!”我不知所措地站起来,却被老翁推到一处隐蔽的角落,“你先躲在这里,千万不要出来,我先走了!”说完,老翁急急忙忙向后院奔去。老妇人见我藏好了,整了整衣裳,向大门走去。“官爷啊,这么晚您找我们这些贱民有什么事吗?”“老子不跟你废话,现在战事紧急,你们家的男丁呢?都给我冲军去!”我在暗处听到一个粗犷的声音嚷道。“官爷啊,我们家确实没有男丁了啊!”老妇人见差役们要闯进屋来,连忙上前说道,那声音里竟夹杂了哭腔,“胡说!你们家怎么可能没有男丁!你说!你将他们藏到哪里去了?”差役愤怒地大吼着,“那战事岂是你们可以延误的?”

  “官爷啊!老妇人终于哭了出来,“扑通”一声跪倒在地上,“官爷,您听我说,我们家只有三个儿子,他们已经全到邺城防守去了。”老妇人一边抽泣着一边诉苦。“前两天,老二托人捎信回来,说老大和老三已经战死了!”说到这里,老妇人又痛哭起来,那哭声十分凄惨,我的眼眶也已湿润了。“那些幸存的人虽暂且活在世上,可那些死去的人,却是再也不能复生了呀!可怜我连最后一程也无法送他们了,因为他们已经永远的离我而去了!”说到这里,老妇人又一次哭了出来,不过多久,他*静了一下情绪,稍微擦了擦眼泪,说:“官爷啊,我家是真的没有能打仗的男人了,只有一个还在吃奶的小孙子,因为有那小孙子在,所以他母亲还没离去,但她进进出出连一套完整的衣裳都没有,官爷啊,您就放过我们吧!”“那可不行,虽说你家已没有了男丁,但我们不能就这样空手而回吧!”那差役说完,打量了一下面前的老妇人。

  妇人连忙会意,主动说:“那就让我随您连夜回营,去承担河阳的劳役吧!”差役想了想,说:“好吧,既然这样,你现在就可以走了!”说完大摇大摆地出了门。老妇人缓缓地立起身子,依依不舍地回身望了一眼这曾经在这里度过大半辈子的茅屋,终于在差役的催促下转过身,毅然决然地跨出了大门。我从暗处出来,盯着老妇人那单薄的背影久久伫立……

  是夜,柔和的月光散满整屋,此时却变得如此凄凉,我呆坐在床头,目光停滞在院子里,刚刚那一幕幕在我脑中回顾着,妇人那凄惨的哭声依然回荡在耳边,尽管隔壁的屋子早已人去、房空……

《石壕吏》改写作文3

  天色已经晚了,我投诉到了石壕村的一户人家。投宿的那户人家只有一对年迈的老人、他们的儿媳和尚未断奶的小孙子。

  半夜时分,一阵杂乱的脚步声,把我从迷迷糊糊的睡梦中惊醒。这么晚了,会是什么人呢?一会儿,就听到咚咚的砸门声,还传来粗暴的吼声:“快开门,快开门!官老爷来了。”不用说,又是县吏来捉人去当兵。这时只听老妇人小声说:“你快走,从后边墙上跳过去。”老翁说了声:“你可要小心啊!”便走了。

  老妇人去开了柴门,同时传来县吏粗暴的吼声:“你家男人呢?快叫出来。”老妇人哀哀地哭诉道:“我的三个儿子都被征去防守邺城了。前两天,小儿子捎信回来说,他的两个哥哥都战死了,他也是苟且活着,说不定哪一天也会战死……”老妇人的哭诉令人心碎。县吏打断老妇人的话,怒吼道;“别废话了,快交出人来。”

  老妇人抽泣着:“屋里真没人了,你们看,这是我儿子刚捎回的信……”只听县吏大发雷霆:“啰嗦什么,谁看你的信!我们只要人,快交出入来!”老妇人战战兢兢地说:“老爷,真没人了……”话还没完,婴儿“哇哇”地哭声响了起来。县吏抓到了把柄,喝斥道:“你竟敢撒谎!不是有孩子哭吗?”老妇人不得已,这才说:“只有个小孙子,可他还在吃奶啊!”官吏瞪圆了眼睛:“老太太,有孩子就有母亲,带他的母亲出来服役也可以。”只听老妇人“扑通”一声跪下,哀求道:“老爷,她丈夫在邺城战死了,她衣不蔽体怎么见人啊。求求你们看在我两个战死的儿子的份上,看在我孙儿幼小要母亲奶养的份上,行行好,放过我那苦命的儿媳吧!”县吏威逼道:“不行!抓不到人我们怎么去交差?”老妇人没法,只得恳切地哀求道:“我虽然年岁已大了,但我还能做些杂活儿。你们就带我去吧。赶紧到河阳去服役,还来得及为军士们做早饭。”

  夜沉沉的,四周一片寂静。可诗人仿佛还听到低低的哭泣声。诗人一夜未眠,天蒙蒙亮时,他起身与房东告别,只看到那老翁孤零零地在叹息。

《石壕吏》改写作文4

  一个秋风萧瑟的夜,星星都冷得闭上了眼,月亮早已隐去,只剩下那一棵老树,在苟延残喘,用它衰老的声音去控诉着什么。就在这寒风里,一阵沉重的脚步声在一座吱吱作响的门前随风消散,后便传来咚咚的敲门声。没有节奏,没有旋律。“谁?!”门内传来一声警惕又苍凉的老妪声。“大娘……咳……我是来此逃难的,请求住宿一宿……”敲门人的声音偏哑,盖不住这咆哮的秋风。“吱扭”几声,那扇老门开了,一位衣衫褴褛,饱经风霜,双眼悲伤的老妇开的门。尽管看不清老妇的样貌,但她眼神中那一抹绝望与苍老,划过逃难者的心。“大娘……”逃难者尚未说完,忽然,老妇双眼圆瞪,显露出无限的惊悚与恐慌,她急促地对逃难者说:“快!躲到屋后!我丈夫在那!”一边说,一边迈起步伐,走向老门,将它死死压住。老门拼命地抵撞着老妇,不知道是不是风的作为。老妇心痛的喘气声,那么不起眼。“开门!开门!”门外传来一阵粗俗的敲门声,一个尖锐的声音喊叫着里面的人。老妇缓缓闭上了她的双眼,又缓缓睁开,锁紧身子后,转过身去,打开了那扇吱扭的老门。

  几个穿着差吏衣裳的人,毫不留情的闯了进来,将老妇掀到在地。老妇爬着起来,坐跪在差吏跟前,老泪纵横,痛诉道:“求救苦救难的官老爷放了我们这苦命的一家人吧!”老妇边哭诉着,边拉上差吏的衣服。“我有三个儿子,个个身强力壮,干活都忒带劲!谁知几个月前被强拉到邺城服役,就没了音信。前些个儿,我的二儿子来信说,我的大儿子和小儿子,战死沙场了……呜,我目前活着,也不过是苟且偷生,但死去的人哪,他们的日子,却还长着呢!”老妇越说越悲痛,苍老的声音在萧瑟中令人发指。“少说那些个废话!我问你,你家还有些什么人?”差吏并不理老妇,只是一脚踢开老妇,质问道。“我……我家里还有个儿媳妇儿,苦命的很……可惜了多好的姑娘进出都没有一件完整的衣服……还有我那在吃奶的小孙子,小小年纪便丧失父亲……呜……”老妇轻轻敷了一下眼角的`残泪,接着诉道。“那我管不着!我今儿必须从你家带走个人!”差吏双目狰狞,手叉着腰,粗俗残暴,令人胆颤。老妇听到此话后,无奈地瘫坐在地上,即使双眼紧闭,也难挡酸泪的滚滚涌出。

  一会后,老妇站起身来,理了理两鬓的霜发,冰冷脆弱地说:“您看……我行吗。我虽然年老,不能上前线打仗,但好歹能够去河阳服个役,替将士们做饭洗衣……”渐渐的,风停了,月出了,老树好容易停住了喘息,又不知是哪只感性的鸟儿唱着沉郁的歌。第二天早晨,逃难者告别,却不见老妇的面,在向老夫告别答谢后,两行滚烫的泪珠从他的眼角落下,不知滚向了哪里……

《石壕吏》改写作文5

  天黑了,我来到了一个小村庄,我最终选择了一户人家,我轻轻地敲了敲门,一位老妇开了门,我向她表明了来意,便答应了。进了她家的大门,我忽然发现我的选择是错误的,因为这家不是一般的穷,用来招待客人的不过是一些几乎没有多少米的稀饭,何况他们*时还舍不得吃这些简单的东西。

  夜晚,一阵嘈杂声惊醒了熟睡中的我,我躺在床上,认真地听着门外局势地发展。开始,有一名成年男子的粗暴地喊声:“皇上有征兵令,每家出壮丁一名。”老头一听立刻逃走了。接着就是一阵敲门声,“快,把你们家的男人交出来。”

  由于我急切地想知道事态地发展,于是透过窗户看门口的动静。

  老妇人慌忙地去开门,还没有等她把门打开,就有人一脚把门给踹开了。原来是两名当地的差役。其中一人手拿一把大弯刀,另一人手持一根木棍,个个都是凶神恶煞的样子。

  “快,把你们家里的男人通通交出来。”其中一名差役说道。

  “我有三个儿子,都去镇守邺城了,一个儿子刚刚来信说自己的两个兄弟都战死了。哎!”老妇人叹着气,刚想继续说下去,被其中一名差役推倒在地。

  “少拢彀涯腥私怀隼矗币桓霾钜鄢槌隽耸掷锏耐涞叮澳阏馐俏タ够拭且蓖肺首锏摹!

  老妇人慢慢地站起来,说:“我的家中已经没有别的男人了,只有一个还在吃奶的孙子,难道你们也要把他抓走吗?因为有这个孙子在,他的母亲才没有离开我们。”

  “你无法使我们相信,我们要进去检查一下,以证实你们家没有男人了。”两名差役十分严肃的,他们不敢有一丝一毫的马虎。

  “我们都是穷苦的人家,孩子的母亲都不敢出门,因为家里没有一件完整裙子,怕到时候会让老爷见笑。”老妇人的语气变得很无奈,说:“这样吧,我虽然年近七旬,但我不觉得自己很老,我可以和你们走,尽快到河阳去服役,如果来得及,还可以为士兵准备早饭呢!”两名差役发出了奸笑:“那好吧,你们家已经没有男人了,就你替代你们家的男人去从军!”

  夜更深了,隐隐约约地听到断断续续的哭泣声,天空渐渐亮了,雄鸡站在山上鸣叫,鸡啼声中处处充满了悲伤。我和老头告了别,我看出他一夜未眠,眼睛是红肿的。不知是沙子吹进了我的眼睛还是我也感到了悲伤,我的泪水也情不自禁地往外流。

《石壕吏》改写作文6

  夜,浓得像化不开的墨,大片大片的乌云遮盖了微弱的星光。小村仿佛被笼罩在淡淡的忧伤中,没有一丝声响,庄严而肃穆,一切静如太谷。

  然而,这宁静却被一连串急促的马蹄声撕裂了,几个强壮的官兵骑着快马从远方长满荒草的小径上疾驰而来。马蹄扬起沙尘,模糊了官兵们的身影。远处传来了一声犬吠,接着四面的犬吠声便连成了一片,此起彼伏。小茅草屋的灯一盏一盏地亮了起来,微弱的灯光映出了老人佝偻的身影。然后各家各户都响起了幼儿惊恐的哭声,依稀看见几个苍老的身躯逾墙而走,消失在南面的密林里。

  硝烟还未散去,一只孤雁凄厉的鸣叫在尸横遍野的古战场上空投下一个斑驳的影子。邺城,一个令无数英雄敬畏之地,只因为几百年前,一代枭雄曹操笑傲如此,指点江山。然而他最终也逃不过一y净土掩风流的命运。而今,这里又成了战场。只不过此次是手握重兵的三镇节度使安禄山与走向衰败的唐王朝的抗衡。

  战场上,一个疲惫的战士倚着岩石坐着,赤裸的胳膊上一道流血的伤口,惊心触目。地上还有个躺着的战士,头枕着他的腿,痛苦地*,剩下的黄土地被鲜血染红。他嘴唇嚅动着,费力地对坐着的战士说了一句:“大哥,珍重!”便合上了双眼,脸上似乎还有不甘与悲愤……

  半个月后,在那个战士的家里,年迈的老母亲*静地望着如狼虎般前来抓装壮丁的官差,手里紧握着一封皱了的*。那上面深褐色的血迹赫然写着:二弟皆战死,吾亦不知可否生还。请父母妻儿珍重!妻可再嫁!

  “不行,每家必须出一个人!”几个官差气急败坏地叫着。“那就我去吧!”老夫人淡淡地说,脸上毫无表情。几个差役上下打量了一下老妇人,“得,就你了,老婆子,快点啦!赶紧去河阳应征,说不定还赶得上做饭。”

  话语声渐渐远去,可每家每户传来的那幽怨的哭声,却如山寺敲响的钟声,在秋日微凉的空气中缓缓游动,回荡……

  战争,让天下百姓家破人亡,流离失所。或许一个原本美满的四世同堂转瞬间便只剩下老弱病残了。烽火红了苍穹,似乎到处都闪着刀光剑影。

  一场安史之乱,3600万人长眠于沙场。青史中人们看到了无数王朝的兴盛,记住了多少英雄豪杰的名字,却不知有多少无名小卒静静地躺在历史的一隅,任凭岁月为他们蒙上尘埃……

《石壕吏》改写作文7

  傍晚,夕阳还未落下。石壕村的天空,阳光没有一丝红色,但阳光却又是金色的,照耀在近乎破烂的房舍,犹如镀上了金边一般,与残破的房舍显得分明。

  杜甫来到房舍前,风打在杜甫的脸上,不禁将手搓了搓,又伸出一只手轻叩房门,许久,门打开了,开门了的是一位老妇人,老妇头戴着布巾,残破的衣服,枯瘦的手,脸上却有一丝笑容。杜甫投宿在了这家房舍里。

  夜晚,大地死一般的沉寂,门外急促的脚步声,让人有种压迫感。老妇的手放在胸口,似乎随着心跳,和着脚步的节奏,颤抖。老妇转身对正在床榻休息的老翁说:老头子,快从西墙出去,快!老妇的脸上显露焦急之色。老翁从床上蹦起,跨步想跳出西墙,跳出前,他回头望着看着他的老妇,在夜晚的漆黑中,霎那间有什么闪烁。

  砰砰...门外响起了一阵敲门声,声音在四面回荡,似乎是命运的宣判一般。老妇望了望西墙,老翁已去躲藏,长舒了一口气,走出屋子,来到庭院,打开大门。

  门外有十几人,是官吏,老妇看着眼前的官吏,竟然一下子说不出什么。你家还有男人吗?快点交出来!领头的手指着老妇,叫嚣。老妇人手抚上脸庞,低低啜泣:大人,老妇我本有三个儿子,都在邺城防守,其中一儿捎信回来,两儿已经阵亡了。

  夜晚的寂静,老妇的啜泣声回荡。

  少罗嗦,领头的官吏不耐烦地用手点着手中的红缨枪,到底还没有人?老妇的哭声禁止:大人,真的没有了。

  此时屋中,婴泣吸引了众人的注意,隐约还可以听见女子的说话声。

  你不是说屋中没人了吗?官吏大声地吼叫。

  老妇我还有一个在吃奶的小孙子,为了小孙子,儿媳不离不弃,出入竟没有一套完整的衣服。老妇的眼凝视着屋子,似乎通过墙可以看见打着补丁,喂着小孩的儿媳。

  墙外的一角,大雨下着,似银针落在地上,溅落一地,而这跟银针,却扎进了老翁的心里,又从眼角慢慢溢出来。

  别跟爷拢涯愣苯怀隼!官吏恶狠狠地说。

  大人,儿媳是孙儿的命啊。老妇我虽然年老体弱,但是可以给士兵煮饭。现在赶到洛阳,还来得及给你们做做饭。老妇哭泣着。

  那就快走!官吏上前带着老妇便匆匆离开。

  屋内,杜甫看着这一幕,儿媳听着这一幕,孙儿不知这一幕。

  夜晚,更深了,儿媳抱着襁褓中的孩子,低低哭泣。哭泣声打破夜晚的寂静

  清晨,杜甫看着从外回家的老翁,一夜,老翁更加的瘦弱,淡然的眸子中,有一层雾,是晨雾,还是悲伤?

《石壕吏》改写作文8

  清晨,石壕村一片死寂。村口,杜甫与外逃一夜刚回来的老翁道别。

  晨风卷着衰草、枯叶打在杜甫的身上、脸上,今年的春天实在是来的太迟啦。望着一路哀鸿遍野,民不聊生的景象,他回想起了昨夜的情景……。

  黄昏送走晚霞悄悄拉上夜的帷幕,风吹动旧年余留下来的枯叶吱吱作响,村子里一片寂静。一个亮着豆大点儿昏黄油灯的破旧小茅屋里,年迈的老翁靠在粗糙的枣木桌前嗉嗉地喝着汤,用两块破木片定起来的凳子倒在地上,边上一位年过花甲的老妇人在灶台旁收拾碗筷。黄豆点儿大的昏暗灯光下,用破布围起来的襁褓中的婴儿在甜甜地睡着,衣衫褴褛的年轻妇人死死地守在他身边,杜甫就在这样的一户人家歇了脚。

  远远听得村中有嘈杂声且声音越来越大,老翁跑出门越过矮墙不见了踪影,子美老先生还未来得及反应,院中已踢门声叫喊声四起,老妪赶忙出门去应声。

  你家男人呢?快把男人交出来!差役们声嘶力竭地叫骂着,高喊着。在火把熠熠的光照下,一个个横眉竖眼、张牙舞爪,活脱脱一群恶狼。

  老妇人战战兢兢地上前哭诉道:我那三个儿子都到邺城去打仗了,前些天小儿子捎书信来说我那大儿与二儿都战死了……,老身哪儿还有多余的儿子交给你们啊!老妇人一把鼻涕一把泪,越说越伤心几乎泣不成声。

  差吏暴跳如雷地吼道:少拢涯艽亩几医谐隼础

  家里再也没有能打仗的男人了呀,官爷。老身不敢跟官爷撒谎啊,而今我家里只有一个吃奶的小孙子。因才几个月大,他娘才没舍得离开这个穷死的家,她连件完整的衣服都没有,哪儿能出来见人呢!

  交人出来还则罢了,否则不出壮丁那是要杀头的。凶狠的差吏说着就冲进屋去抓人。

  老妇人忙跑进屋哭着央求道:请各位官爷行行好,我家就这一根独苗了呀。各位官爷请看在我家男丁都死在前线的份上放过我家儿媳吧,老身虽上了年纪可腿脚还利索,做个饭还是没问题的,我们现在启程明早到河阳还赶得及给你们做饭呢!

  这群恶狼般的官差此刻似乎有了点人的本性,狠狠地吼道:那快走吧!

  老妇人被官差带走了,微弱昏暗的油光下襁褓中的婴儿似乎睡的更熟啦,脸上一片安静、恬美,好像什么事都不曾发生过。

  夜更深了,隐隐约约听得有断断续续的哭泣声传来,大地一片漆黑,一片迷茫。

《石壕吏》改写作文9

  此时已是深夜,老翁全家早已睡下。我拖着疲倦的身体赶了好几程路了,即使是现在也只能是小睡半晌,也许天不亮我又要上路了。看着窗外的枯枝,透过破损的窗纸映在桌上,我又长吁了一口气躺下了。

  “开门!快开门!”突然的厉声将我震醒。“怎么了?”我甚是惊慌。“恐怕又是官军来要人了。”老妇人焦急低声道。“快开门!磨蹭什么呢?快给咱把门打开!”声音好像是马上要破门而入似地惶着我的耳朵。“快、快、老头子,你快带先生躲起来,这里我来应付!快走!”老妇人推了我一把,我踉跄地跟着老翁跑向后门。“在这别动,委屈您了。”老翁指着土角对我正色道,说罢便越过墙躲走了。我慢慢蹲下来,闭上了眼睛。

  门似乎是早已打开了,可官军的语气甚是粗暴。“这还有人吗?”“没了,早就守城去了,几天前才知道,儿子快死完了,只剩一个了,这,这可让我咋活呦!”老妇人像是自语又像是在哭诉的哽咽到。“少废话!除了儿子,还有别人吗?快说!”官军不知怎么发出凌乱的利器声。“没有了,真的没有了,只剩下守寡的媳妇和吃奶的小孙子。”“那……”官兵似乎在打着什么鬼算盘。“如果你们不嫌我又老又弱,就将我带走好了,兴许到了河阳还能煮一顿早饭。”老妇显然无力地叹吁着。“那就别废话了,走吧,走啊!快点!”“好好照顾娃儿!”

  躲起来的我听到这些,实在不知该怎么办,就这样一直坐下去,坐到天破晓吧。不知过了多久,有人拍我的肩,才知老翁回来了,浑身泥土,脸上说不出的疲惫。我没多问,跟他进了屋。坐在床边,虽然很累却睡不着,空气中只有小孙儿的苦闹和沉重的呼吸,还有寡妇的抽咽声……

  就这样坐到天破晓,我又上路了,老翁只说了一句话:“小心点!”我点头,深知此话含义。看着残破的城,茂盛的草,似乎我又听到了有人吞声饮泣,不敢放声痛哭的抽泣,心里就和这黄沙笼罩的天一样灰暗。

《石壕吏》改写作文10

  傍晚,天气冷得可怕。颠簸了一天的我现在已是精疲力尽了。终于来到了石壕村。我决定在此投宿。我来到了一户人家门口敲了敲门,门缓缓地开了。看门的是一位老妇人,看上去已经年过七旬了。我告诉她我的情况,她犹豫了一下,最后还是让我进了。屋内只有两张破床,和一些桌椅。屋内共有四人,衣服都打着补丁。风透过破烂的纸窗窜进屋内让人直打哆嗦。

  他们用来招待客人的是几个手心般大小的红薯,都是他们*时不舍得吃。老妇人告诉我:“自大唐由于指挥不统一,为安庆绪所败,六十万大军溃于邺城之下。郭子仪退守洛阳。朝廷紧急征兵拉夫。各家各户的壮丁都被抓走了。”说到这里她摇了摇头,深深地叹了口气。从她的眼神中体现的更多的是一老百姓的无奈。战中最终苦了的还是这些纯朴的老百姓。

  夜晚,有一名男子大声地叫到:“朝廷征兵,每家出壮丁一名。”老头一听,匆匆忙忙地翻墙逃走了。不一会儿传来一阵粗暴的敲门声:“快!皇帝要征兵。出个男的来!”老妇人急忙去开门,但还没到门口就有两个人踢开了门。一个手拿弯刀,一个手握木棍。个个凶神恶煞,瞪着大眼睛,像是从地府来索命鬼一样,他们两个是当地的衙役对这老妇人叫道:“快!皇帝下令征兵出一个男人来!”

  老妇人哭着说:“我有三个儿子,都去镇守邺城了,一个儿子托人捎信回来。他说...他说其他的两个儿子在最近的战役中死了。呜....”一名衙役拔出弯刀架在了老妇人的脖子上“你少在我面前装可怜,我告诉你。皇上下令征兵,你若不从那就是抗旨!抗旨你知不知道?抗旨是要人头落地的”

  另一名衙役,很不耐烦地说:“ 我们时间不多,我实在不信你的话屋子里面是不是还有人!我们要

  进去检查一下!”“官差老爷,我们都是穷苦的人家,孙子的母亲都不敢出门,因为家里没有一件完整的衣服,怕到时候会让老爷见笑。”老妇人的语气变得很无奈。“屋子里还有一个几岁的小孙子,和他的母亲。要不这样?老身虽年过七旬,但请你还是带我走吧,我还可以帮你们做早饭”

  夜渐渐深了,说话的声音也渐渐的小了,只有人们低声哭泣的声音。

  第二天早,我和老头告别,告别时老头的眼里还布满了血丝。


《石壕吏》改写作文10篇(扩展2)

——《石壕吏》改写作文10篇

《石壕吏》改写作文1

  天空黑着脸,好像别人欠他钱似的,太阳也偷懒去了,一整天都没见她人影儿。

  我赶了一天的路,早已精疲力竭口干舌燥饥饿难耐了,想找个地儿喂饱那肚子里的蛔虫吧,可放眼望去,四周早已被炮火摧毁,到处都是瓦砾和被魔爪脱掉衣服削去上半身的树木。

  又走了一会儿,我终于看见了那星星点点的灯光,仿佛生命的希望就在眼前。我向前紧走几步,终于眼前一黑,不知倒在了何处。

  “醒醒,吃饭了!”一个苍老的声音传来。

  我吃力地睁开那沉重的眼皮,眼前的一幕让我惊呆了。

  一个满头白发尽是岁月的痕迹(皱纹)穿着麻绳和枯叶拼成的“衣服”,端着一碗盛有桑叶的汤站在我的面前。而我,正躺在露天而只有稻草的“豪华”酒馆里,斑驳墙壁上那个到处都是眼儿(洞),还有一位头上插着稻草,身上只用几片树叶遮羞的女子,怀里抱着一个小男婴。如果不是说话声,我真还以为是到了野人国。

  我咽了咽口水,心想:世上竟还有如此的艰苦的家庭,唉!

  我那不听话的肚子又咕咕的叫了起来,没办法,我只好憋着叹气,艰难的眼瞎了那碗汤。

  “抱歉呀!我家已经没有吃的了,而且我家如此脏乱不堪,委屈您了!”衣衫及其简陋的“野”女人说道。

  我微微一笑:“没事儿!现在战火连天的,有口吃的就算不错了,哪还有委屈不委屈的。”

  忽然,外面一阵嘈杂,我连忙趴在附近的洞口往外看,只见一个黑影越过墙壁,跑了,接着便传来凶恶的官差的捶门声和吼叫声:“开门啦!磨蹭什么呢!再不开门我宰了你全家!狗崽子们快开门!”

  老妇人急忙用那稻草遮住了女子和小男婴,自己急忙往外赶,我刚要说什么,只见轰的一声,那早已不堪一击的门被踹开了。

  “死老太婆,磨蹭啥呢!莫非是在*!我可告诉你,爷爷可不是好惹的!”凶残的官差吼道。

  我从一个小洞往外望,只见一个满身横肉的壮汉走上前,推了老妇人一把,这年迈体弱的老妇人哪经得起这一推,一个踉跄摔在地上。

  老妇人爬起来悲惨的哭着:“我家已经没有人了,三个儿子全被你们抓去了镇守邺城,两个儿子最近已战死,活着也是苟延残喘,家里穷得连稀饭都不能吃上,只因家中还有吃奶的孙子,他母亲才未被抓走,家不成家,可怜我那儿媳连一件像样的衣服就没有,只能成天躺在床上·,你们还想怎样?”

  一个壮汉走上前去,直接打了老妇人一记响亮的耳光,吼道:“你还有脸抱怨,快交人!否则我把你抓去,哭什么哭!”

  “你要抓就抓吧!我虽年迈体弱,我还可以洗衣服做饭的!”老妇人哀求道。

  我手上滴了几滴水,原以为是下雨,没想到是女子的泪水,我再也按耐不住了,冲进院子,一把扶住老人,吼道:“一个老人,你们就不能放过她吗?要抓就抓我吧!”

  “哎呦喂,这不是杜甫杜大人吗,怎么到了这地方?逃难呐?小的.不敢抓您?但这是石豪县,不是您该管的地方吧!她,带走!”官差说道。

  两个壮汉一把架起老妇人,我急忙上前想阻拦,没想到竟被一推,头撞在墙上,昏了过去。

  当我醒来时,只看见老翁和女子正倚门而哭,我无奈的摇摇头,继续上路。

  我不禁哀叹:世上竟还有如此悲惨之事,战争非要弄得家破人忙吗?唉!

《石壕吏》改写作文2

  天空黑着脸,好像别人欠他钱似的,太阳也偷懒去了,一整天都没见她人影儿。

  我赶了一天的路,早已精疲力竭口干舌燥饥饿难耐了,想找个地儿喂饱那肚子里的蛔虫吧,可放眼望去,四周早已被炮火摧毁,到处都是瓦砾和被魔爪脱掉衣服削去上半身的树木。

  又走了一会儿,我终于看见了那星星点点的灯光,仿佛生命的希望就在眼前。我向前紧走几步,终于眼前一黑,不知倒在了何处。

  “醒醒,吃饭了!”一个苍老的声音传来。

  我吃力地睁开那沉重的眼皮,眼前的一幕让我惊呆了。

  一个满头白发尽是岁月的痕迹(皱纹)穿着麻绳和枯叶拼成的“衣服”,端着一碗盛有桑叶的汤站在我的面前。而我,正躺在露天而只有稻草的“豪华”酒馆里,斑驳墙壁上那个到处都是眼儿(洞),还有一位头上插着稻草,身上只用几片树叶遮羞的女子,怀里抱着一个小男婴。如果不是说话声,我真还以为是到了野人国。

  我咽了咽口水,心想:世上竟还有如此的艰苦的家庭,唉!

  我那不听话的肚子又咕咕的叫了起来,没办法,我只好憋着叹气,艰难的眼瞎了那碗汤。

  “抱歉呀!我家已经没有吃的了,而且我家如此脏乱不堪,委屈您了!”衣衫及其简陋的“野”女人说道。

  我微微一笑:“没事儿!现在战火连天的,有口吃的就算不错了,哪还有委屈不委屈的。”

  忽然,外面一阵嘈杂,我连忙趴在附近的洞口往外看,只见一个黑影越过墙壁,跑了,接着便传来凶恶的官差的捶门声和吼叫声:“开门啦!磨蹭什么呢!再不开门我宰了你全家!狗崽子们快开门!”

  老妇人急忙用那稻草遮住了女子和小男婴,自己急忙往外赶,我刚要说什么,只见轰的一声,那早已不堪一击的门被踹开了。

  “死老太婆,磨蹭啥呢!莫非是在*!我可告诉你,爷爷可不是好惹的!”凶残的官差吼道。

  我从一个小洞往外望,只见一个满身横肉的壮汉走上前,推了老妇人一把,这年迈体弱的老妇人哪经得起这一推,一个踉跄摔在地上。

  老妇人爬起来悲惨的哭着:“我家已经没有人了,三个儿子全被你们抓去了镇守邺城,两个儿子最近已战死,活着也是苟延残喘,家里穷得连稀饭都不能吃上,只因家中还有吃奶的孙子,他母亲才未被抓走,家不成家,可怜我那儿媳连一件像样的衣服就没有,只能成天躺在床上·,你们还想怎样?”

  一个壮汉走上前去,直接打了老妇人一记响亮的耳光,吼道:“你还有脸抱怨,快交人!否则我把你抓去,哭什么哭!”

  “你要抓就抓吧!我虽年迈体弱,我还可以洗衣服做饭的!”老妇人哀求道。

  我手上滴了几滴水,原以为是下雨,没想到是女子的泪水,我再也按耐不住了,冲进院子,一把扶住老人,吼道:“一个老人,你们就不能放过她吗?要抓就抓我吧!”

  “哎呦喂,这不是杜甫杜大人吗,怎么到了这地方?逃难呐?小的不敢抓您?但这是石豪县,不是您该管的地方吧!她,带走!”官差说道。

  两个壮汉一把架起老妇人,我急忙上前想阻拦,没想到竟被一推,头撞在墙上,昏了过去。

  当我醒来时,只看见老翁和女子正倚门而哭,我无奈的摇摇头,继续上路。

  我不禁哀叹:世上竟还有如此悲惨之事,战争非要弄得家破人忙吗?唉!

《石壕吏》改写作文3

  天色已经晚了,我投诉到了石壕村的一户人家。投宿的那户人家只有一对年迈的老人、他们的儿媳和尚未断奶的小孙子。

  半夜时分,一阵杂乱的脚步声,把我从迷迷糊糊的睡梦中惊醒。这么晚了,会是什么人呢?一会儿,就听到咚咚的砸门声,还传来粗暴的吼声:“快开门,快开门!官老爷来了。”不用说,又是县吏来捉人去当兵。这时只听老妇人小声说:“你快走,从后边墙上跳过去。”老翁说了声:“你可要小心啊!”便走了。

  老妇人去开了柴门,同时传来县吏粗暴的吼声:“你家男人呢?快叫出来。”老妇人哀哀地哭诉道:“我的三个儿子都被征去防守邺城了。前两天,小儿子捎信回来说,他的两个哥哥都战死了,他也是苟且活着,说不定哪一天也会战死……”老妇人的哭诉令人心碎。县吏打断老妇人的话,怒吼道;“别废话了,快交出人来。”

  老妇人抽泣着:“屋里真没人了,你们看,这是我儿子刚捎回的信……”只听县吏大发雷霆:“啰嗦什么,谁看你的信!我们只要人,快交出入来!”老妇人战战兢兢地说:“老爷,真没人了……”话还没完,婴儿“哇哇”地哭声响了起来。县吏抓到了把柄,喝斥道:“你竟敢撒谎!不是有孩子哭吗?”老妇人不得已,这才说:“只有个小孙子,可他还在吃奶啊!”官吏瞪圆了眼睛:“老太太,有孩子就有母亲,带他的母亲出来服役也可以。”只听老妇人“扑通”一声跪下,哀求道:“老爷,她丈夫在邺城战死了,她衣不蔽体怎么见人啊。求求你们看在我两个战死的儿子的份上,看在我孙儿幼小要母亲奶养的份上,行行好,放过我那苦命的儿媳吧!”县吏威逼道:“不行!抓不到人我们怎么去交差?”老妇人没法,只得恳切地哀求道:“我虽然年岁已大了,但我还能做些杂活儿。你们就带我去吧。赶紧到河阳去服役,还来得及为军士们做早饭。”

  夜沉沉的,四周一片寂静。可诗人仿佛还听到低低的哭泣声。诗人一夜未眠,天蒙蒙亮时,他起身与房东告别,只看到那老翁孤零零地在叹息。

《石壕吏》改写作文4

  一个秋风萧瑟的夜,星星都冷得闭上了眼,月亮早已隐去,只剩下那一棵老树,在苟延残喘,用它衰老的声音去控诉着什么。就在这寒风里,一阵沉重的脚步声在一座吱吱作响的门前随风消散,后便传来咚咚的敲门声。没有节奏,没有旋律。“谁?!”门内传来一声警惕又苍凉的老妪声。“大娘……咳……我是来此逃难的,请求住宿一宿……”敲门人的声音偏哑,盖不住这咆哮的秋风。“吱扭”几声,那扇老门开了,一位衣衫褴褛,饱经风霜,双眼悲伤的老妇开的门。尽管看不清老妇的样貌,但她眼神中那一抹绝望与苍老,划过逃难者的心。“大娘……”逃难者尚未说完,忽然,老妇双眼圆瞪,显露出无限的惊悚与恐慌,她急促地对逃难者说:“快!躲到屋后!我丈夫在那!”一边说,一边迈起步伐,走向老门,将它死死压住。老门拼命地抵撞着老妇,不知道是不是风的作为。老妇心痛的喘气声,那么不起眼。“开门!开门!”门外传来一阵粗俗的敲门声,一个尖锐的声音喊叫着里面的人。老妇缓缓闭上了她的双眼,又缓缓睁开,锁紧身子后,转过身去,打开了那扇吱扭的老门。

  几个穿着差吏衣裳的人,毫不留情的闯了进来,将老妇掀到在地。老妇爬着起来,坐跪在差吏跟前,老泪纵横,痛诉道:“求救苦救难的官老爷放了我们这苦命的一家人吧!”老妇边哭诉着,边拉上差吏的衣服。“我有三个儿子,个个身强力壮,干活都忒带劲!谁知几个月前被强拉到邺城服役,就没了音信。前些个儿,我的二儿子来信说,我的大儿子和小儿子,战死沙场了……呜,我目前活着,也不过是苟且偷生,但死去的人哪,他们的日子,却还长着呢!”老妇越说越悲痛,苍老的声音在萧瑟中令人发指。“少说那些个废话!我问你,你家还有些什么人?”差吏并不理老妇,只是一脚踢开老妇,质问道。“我……我家里还有个儿媳妇儿,苦命的很……可惜了多好的姑娘进出都没有一件完整的衣服……还有我那在吃奶的小孙子,小小年纪便丧失父亲……呜……”老妇轻轻敷了一下眼角的`残泪,接着诉道。“那我管不着!我今儿必须从你家带走个人!”差吏双目狰狞,手叉着腰,粗俗残暴,令人胆颤。老妇听到此话后,无奈地瘫坐在地上,即使双眼紧闭,也难挡酸泪的滚滚涌出。

  一会后,老妇站起身来,理了理两鬓的霜发,冰冷脆弱地说:“您看……我行吗。我虽然年老,不能上前线打仗,但好歹能够去河阳服个役,替将士们做饭洗衣……”渐渐的,风停了,月出了,老树好容易停住了喘息,又不知是哪只感性的鸟儿唱着沉郁的歌。第二天早晨,逃难者告别,却不见老妇的面,在向老夫告别答谢后,两行滚烫的泪珠从他的眼角落下,不知滚向了哪里……

《石壕吏》改写作文5

  天灰蒙蒙的,看来一场大雨在所难免,我硬着头皮继续向前赶路,希望能找到一个村子投宿。

  大约又走了五公里的路,终于依稀可以看见一个村子了,我走过去敲响一户人家的门,一位老妇人步履蹒跚地给我开了门,领我进了里屋。

  这是一件何等简陋的屋子呀!三间屋子,没有几件像样的家具,看来,战乱带给了人民无尽的痛苦。他们安排我住在一间屋子了,并嘱咐我不要走出来。我顺从地躺在简陋的炕上,闭上了双眼。

  正当我朦朦胧胧即将进入梦想之际,一阵嘈杂声惊醒了我。“皇上有命,各家各户出壮丁一名,以充军用!”接着,又传来一阵敲门声,老妇人踉跄地去开门,老头子已翻墙逃走了。

  “你家的男人呢?都去哪儿啦?”官差大声吼道。

  老妇人哭哭啼啼地说:“我的三个儿子都去邺城防守啦,前不久,我的小儿子来信说,老大老二都阵亡了!”说到这,老妇又呜呜地哭了起来。

  官吏没有被感动,反而更加粗暴了:“哭什么哭!住嘴!你要是再不交人,这把刀可要问候你了!”说着,他拔出了那把腰刀。

  “别,别,官爷,”老妇人吓得面如土色,“我是在苟且偷生,我的两个儿子已经完了!我们家里更是没人了,只有一个正在吃奶的孙子,我的儿媳还未改嫁,连一件像样的衣服都没有!”

  说到这,两个官差说:“那就把你家的女人拉去从军!”说着,就要把老妇的儿媳妇拖走。

  老妇急忙上前,“别,别!她走了,我的孙子不就要饿死了吗?老妇我虽然年老力衰,请让我和你们回到营地去吧。”

  差役不屑一顾地说:“你这么个东西,跟我们回去也没多大用处,算了吧你。”

  “谁说我没用,我今晚去了,明天早上我还可以给你们做早饭哩!”

  两个差役交头接耳了一会儿,说:“好吧,就你去,带走!”

  就在此时,雷声滚滚,暴雨落了下来。雷声、风声、雨声,凌乱的脚步声,孩子的哭声,女人的喊叫声,混成一片。

  嘈杂声渐渐小了下来。夜深了,一阵哭泣声又传了过来,我心中也不甚伤感,也情不自禁流下泪来。

  第二天,我起了个大早,走出屋子,我看见了翻墙逃走的老汉和他的儿媳妇。他们熬红的双眼、憔悴的面容让我体验到了民间的疾苦,我向老汉告别,出了石壕村。雨后的空气是那么地清新,我们的国家,我们的山河,何时才能洗去它的污浊?

《石壕吏》改写作文6

  夜色凄迷,我身着九品官衣,领着小队人马,星夜奔走。也不知赶了多少路,终于,在一块刻着“石壕村”的木牌前停下,我右手一挥,所有人立刻停下脚步,长长地吁了口气。这是上头交代的最后一个村子了,照文书上的任务,我们只需再捉一个壮丁了。一连好几日,我领着弟兄们,没日没夜地捉人。战争一触即发,上面又催得紧,层层下达,最后活儿一个劲儿全累到我头上,哎,谁叫我只是一个九品小芝麻官呢?无权无势,机械而麻木地接受上头的命令,不敢违抗,不敢拖沓,提心吊胆,忧心忡忡——这就是我生活的全部。于我而言,生命的全部动力,是年逾古稀的老母和怀胎六月的妻子。作为男人,不求顶天立地丰功伟业,但求凭一己之力养活家人。只可惜,哪怕星夜奔波、卖命操劳,也只勉强糊口罢了,要拖到孩子长大,哎……我沉沉地叹了口气,这年头,炮火纷飞,自己……能有这个本事,把孩子拖大吗?

  家里买不起肉,只三餐红薯馒头轮着啃。前些年,我还妄想给孩子找个私塾先生好好读书,将来考个举人扬眉吐气,可如今……只怕还不等成年,哪日狼烟四起,孩子就得被捉去充壮丁了吧。战死沙场,尸骨无存;亦昼夜劳碌,活活累死;若是运气出奇地好,撑到战事*息告老还乡,也只怕,是个孤苦伶仃的身残之人了。想到这里,我鼻子一酸,慌忙举起右臂,用袖子遮住了双眼。

  “进村,搜!”

  一小队人马举着火把,于夜深人静之时,浩浩荡荡进了村子。我四处张望,断壁残垣,破砖烂瓦,溃不成形。这哪是个村子?分明只是个废墟而已!我强撑着身子,心中隐隐有些发虚,石壕村是我们最后的希望,若再找不着,可如何向上头交代?我只觉后背冒出一阵冷汗,不行,无论如何,也得揪出个人来,否则,上头把眉头一皱,这个月的俸禄八成也该扣光了,说不定头都难保。后头跟着的弟兄们也很清楚自己的处境,一个个把眼睛瞪得如铜铃一般大,仔仔细细将村子搜索着,里里外外地探看着,生怕漏下一个角落。

  “报告,这边没有!”

  “报告,我们这边也没有!”

  ……

  我眉头紧锁,明知这个破村子已是人迹罕至,心下却仍有一丝不甘。“大人,打道回府吗?”小吏轻轻询问。我一摆手,小吏马上低下头去。后面的弟兄们见了,尽皆会意,垂着头,一声不吭。“哇——哇——”远远地传来几声婴童的啼哭。一刹那,心中又燃起了希望。“走!”一声啼哭,便有户人家;有户人家,便有丁可捉;有丁可捉,便心存希望!我们循声而至,嘴角尽挂笑意,心怀期许,却在一个简陋得不能再简陋的茅屋门前,惊异地驻足。

  “咚咚咚”小吏不耐烦地敲着门。“老头子,快走,快走啊!”老妇压低声音,眼眶中的眼泪却败露了残酷的现实,老翁顾不上穿好衣服,留恋不舍地回头看了一眼,便一瘸一拐,匆匆翻墙离去。老翁花白的头发在夜风中凌乱地飘舞,苍白如纸的脸上密密麻麻爬满了岁月的褶痕,手上青筋密布,他不敢停下,越走越远,直到被夜色吞没。

  “大人,这老婆子一口咬定没有男丁!”屋内,一位满头花白的老妇,抽抽噎噎地啼哭着,她一把就跪在石板地上,深深地磕了三个响头,泣不成声:“大人啊,我的三个儿子去参加邺城之战,前不久……刚收到老大的信,说老二老三……回不来了……我这屋子里在没有其他人了,只有吃奶的小孙子和她可怜的母亲,可孩子他妈……连一件完好的衣裳都没有,见不得大人们啊。”说罢,身子一弯,又磕下头去。我将双手背到身后,眉头紧锁,老妇又哽咽道:“我虽然一把老骨头,但请大人……允许我连夜赶到营中,前往河阳应征,还能……为将士们备备晨炊。但……请千万不要为难母亲和孩子!”

  我微微颔首,看着长跪不起的老妇,环视着杂乱飘飞的茅草,心中烦躁得很,于是乎,领着小队人马,押着老妇,踏过破砖烂瓦,穿过坑坑洼洼的泥地,顾不上歇息,奔向衙门交差。

  不知何时,薄雾褪尽,天已微明,我麻木地走着,不再觉得疲倦。

《石壕吏》改写作文7

  暮色笼罩着整个大地,我仓皇的逃进了这石壕村。忆起前几日被捕的我好不容易逃了出来,唉!摆了,先在这里留宿一晚吧!

  走进村里,四周一片寂静,没有一点光亮,我有点失望。我四处寻找张望,忽地瞧见一户人家的灯还亮着。不一会儿,两个肥胖的满脸胡须的官差,拿着酒壶,走了过来。

  灯忽然熄灭了,可这还是没能逃过官差的眼睛。他们奔到了门前,用拳头使劲儿的捶打着门:“人呢?快给我滚出来!”墙边翻过去了一个白发苍苍的老头儿,一个老太婆颤颤巍巍的走了出来。

  官差的势头一点没减,仍大吼着,没等老太婆打开门,门已经被踹开了。老太婆穿着一身麻黄色的破烂不堪的衣服,头上用麻绳绑着。官差凶神恶煞愤怒的盯着眼前这位年迈的老人:“老婆子,快把你家的男丁给我交出来!”老妇人掩面而哭,满是补丁的衣袖遮住了半张苍老发黄的脸,悲伤迎风袭来:“大人呀,您饶了我们吧,我们家没有男丁啦!”官差咪了一口酒,冷冷的说:“你们这些人,个个都这么说,可总让我搜出一两个。识相的话,赶快给我把男丁交出来!”说完便拔出腰间的尖刀指向老妇人。

  老妇人哭得更伤心了:“我的三个儿子全去了邺城防守,小儿子刚刚捎书信回来,说他的两个哥哥已经战死……他苟且活着,也不知将来身在何处?死了的,什么也没有了!”老妇人哽咽得说不出话来。

  “够了!你丈夫死哪去了?”一个差役不耐烦的说道。

  “他呀,前几天刚死啰,听说两个儿子都死了,一口气没喘上来就去了……”老妇人越加伤心。

  “家里人呢?”官差再次追问。

  “家里只有一个还在吃奶的孙子,我只有这一个孙子,他母亲也还在家,进出都没有一件完整的衣服,大人们就放过我们吧!”官差一听说还有一个人,眼睛直直的盯着破烂的屋下,右边的那个官差一把推开老妇人:“死开!我去搜人!”

  窗上的一个杯子落了下来,官差忽然转过身来,朝着我借宿的这间房子走来:“谁!给我出来!”我走了出来,官差举着灯,朝我一照:“哟,原来是杜大人呀!”他轻蔑地说。我瞥了他一眼:“你们这些人,不就是那些当官的狗腿吗?有什么好得意的?”他们咬了牙:“你……”突然又转过头:“老婆子,给我滚开!”冲进去屋里就搜,可结果还是退出来了。原来他们看到她的几乎没穿衣服的儿媳正抱着孙子躺在破烂不堪的床上。但官差们仍坚持要人,说可以让他儿媳代替。

  老妇人急了:“大人,您让我去服役吧,虽然我老了,但还能烧水做饭,说不定还能弄一顿餐饭呢!”官差瞅了瞅她:“罢了罢了,就这样吧!”

  村子里又陷入一片死寂,再也没有人说话了。但到了半夜,又隐隐约约听见有人哭,那哭声,断续有低声,好像怕人听见。

  天亮了,我再次走过那屋,只见一个老头坐在荒废已久的田旁,眺望着远方。婴儿的哭声,从屋顶的大窟窿下传了出来。

《石壕吏》改写作文8

  “老伯,我能在这里住宿一晚吗?”我拖着疲惫的身体找到了较近的一户人家,打开房门,我看见一位瘦弱的老伯站在我面前。老伯一看见我大惊道“您难道是杜大人?”“是我”“快请进”

  我一进门,屋内装修简陋,家具简朴。家中还有一位老妇、一位穿着破损的妇女和一个还在吃奶的孩子。到家坐好后,老伯问我“不知道杜大人经过我家,想去哪里?”“我要去西安,天黑了,路过此处,就想来这里借宿一晚。”

  这时外面突然传来阵阵的狗叫声、嘈杂声,声音越来越大。老伯一听,魂不附体,说了句“军队又来征兵了!”赶忙翻出了自家的石墙,狼狈而逃。老妇也连忙让我躲起来。这时门外突然传来急促的敲门声,老妇自己走出了屋门。我躲在屋内,听着外面老妇与差役的交谈。

  “快把你们家人都叫出来!”“怎么就这几个女人?没有男人吗?”“差役大人,现在安史之乱,我的三个儿子都在守邺城,一个几天前刚捎信回来,说其他两个人都战死了。死了的就死了,活着的也只能是苟且活着”“少说废话!没有男人那就拿那个妇女充军!”老妇眼看诉苦没用,媳妇就要被抓去充军,只能狠下心来,跟差役说:“差役大人,我们媳妇她连一件完整的衣服都没有!怎能去充军?如果你们一定要人,就拿我充军吧!我虽然老了,但是给军队烧水做饭也是可以的,你们若是现在带我走,也许还能到河阳给战士们做早饭呢!”

  差役们只好把老妇带走了。只留下媳妇和一个还在吃奶的孩子。媳妇抱着孩子从外面回来,默默的坐在那里,什么话也没说。

  《石壕吏》改写

  在唐代安史战乱之后的一个早晨,东方刚露出了鱼肚白,浓雾笼罩着整个大地,石壕村一片死寂,石壕吏改写。这时,杜甫要启程赶路了,他紧紧地握住逃跑一夜刚回来的老汉那皱纹累累的手黯然道别。杜甫步履艰辛地走着,一路上民不聊生的情景,使他又想起了昨晚的情景。

  那时杜甫在夜幕降临时走到了一个叫石壕村的村子,他不得不在一个老百姓家里投宿。这家的老夫妇热情地接待了他。深夜,疲惫不堪的杜甫正要安歇,就听到一阵急促的敲门声,接着又是一阵粗暴的叫声。老汉一听就知道是来抓他壮丁的,急忙翻过墙逃走了,老婆婆颤巍巍地去开门。

  “快把人交出来!”差役一个个怒目横眉,一进门就声嘶力竭地叫喊着,好似一群魔鬼,。老婆婆哭诉着:“我三个儿子都防守邺城去了。前两天,我的一个儿子写信回来说他的两个兄弟都战死了。死的人已经长眠地下,而活的人还能活多久呢?”听到这里,差役暴跳如雷地说:“别罗嗦,快交出人来!”老婆婆痛哭出声,悲切地说:“只有个吃奶的小孙子,他的母亲连件象样的`衣服都没有,怎么出来见人呢?你们若实在要人,我随你们去好了,我虽然年老体衰,可是连夜走到河阳还来得及给你们做早饭呢!”

  “那就快走!”差役如狼似虎地喝道。

  突然一只乌鸦叫了一声,打断了杜甫的思绪,他望着这荒芜人烟。白骨遍地的地方,他无可奈何地拖着艰难的步伐,向前走啊走,走啊走……``

《石壕吏》改写作文9

  苍茫的天际间,突然划过一声凄楚的鸡鸣。东方的天空,太阳正拖着他那疲倦不堪的脸缓缓上爬。那原本活力四射的朝阳,此时却将这满地的狼籍照的更加不堪入目。我就要启程继续赶路了。

  看着路边枯草萋萋,花瓣枯萎凋谢,不禁又回忆起了昨天——

  我拖着一身的疲惫踉跄前行着,终于来到了一个小村庄——石壕村。果然,眼前是一幅农家疾苦的画面。我找了个离我最近的草屋,轻叩柴扉。伴随着一声“吱呀”,一个饱经战乱摧残的老脸呈现在我面前。“老伯,可否借住一晚?”“若不嫌弃寒舍,欢迎。”于是,我被请进了屋,可不知——

  一阵嘈杂的吵嚷,走路声由远及近。老伯一听,面如土色,赶忙翻过了一堵已被战乱摧残的狼狈不堪的土墙,仓皇而逃。而老婆婆也忙让我躲起来,自已却走出了屋门。

  我躲在门后,听着院中的言语。

  “你们家还有人吗!交出来!”官吏大声喊道,杏眼圆瞪,两撇八字胡已吹到天上。老妇人被吓哭了:“官差大人,现在兵荒马乱。我三个儿子都已在前线抗战,一个刚刚捎信回来,其他两个都战死了!死了的一走了之,活着的又能活几天?”“少罗嗦!快交人来!”官吏大喝一声,青面獠牙,仿佛下一秒老妇就会命丧其人口中。唉,我已不忍再隔着门缝看下去。

  官差喊得越来越大声,老妇人抽抽泣泣不知在说些什么,却哭得更加凄惨。也许老妇人再也没劲了,连哭的劲都没了,哭声变小了。最后,老妇人用绝望的声音说:“好吧,你带我走吧,我虽人老,但也许还可以给你们做几顿饭吧……”“还不快走!”声音变由近到远了。

  突然,我听到了几声轻声的抽泣,细若蚊声,但在这一片死寂中,声音却也明晰。不免使这夜也有些惊悚。

  唉!一个踉跄把我从回忆中拉到了现实,向前一望,除了苍茫的天际,就是一片凄惨。背后的夕阳,如血般泻下。

《石壕吏》改写作文10

  在一个夜黑风高的夜晚,我逃亡到投宿到一个名叫石壕镇的地方。天刚黑,远远的听到有一阵呼喊声。仔细一听,原来是两个公差在抓人服役。那家老头见势不妙,便翻墙跑了。

  “蹦蹦蹦”,“快开门!”官吏的叫喊恶狠狠的。一个扶着拐杖的老妇人出来了,打开门,迎接两位公差。公差一边张望一边问:“怎么叫了这么久才开门?快说家里有没有男人?我劝你不要说谎,不然要了你的老命。”老妇人走上前去对公差说:“唉!家中有三个儿子,都在邺城当兵,一个儿子捎信来说:他的两个兄弟,也就是我的另两个儿子已经战死沙场,室中再无男人。”公差听了继续逼问老妇人:“你说的可是实话!”老妇人连连点头。公差扭头正准备走时,屋中传来一阵啼哭声,公差一听,回头叫住老妇人,对老妇人大吼:“你不是说里面没人吗?怎么会有啼哭声?”老妇人慌忙回答:“里面只有一个小孙字。”公差听了说:“有小孩就一定有他的母亲,快把她交出来。”老妇人拖住公差的手:“有孙子在喝奶,所以她妈妈还没有离开,进进出出没有一条完整的衣服,所以不能出来见人!”公差一听就冒火了,说:“你这老太婆,真不识好歹,有人你不交,你是想蒙骗我们,想让我们交不了差吗?让开!”

  老妇人拼命拦住:“不行啊,我孙子还小呢!这样吧,我虽然力气衰退了,但是请让我今晚跟你们一起回营去吧,我去河阳服役吧,求求你们了!”公差看了看这个老妇人,说:“你这老骨头去了有什么用?什么也不能做,还加重我们负担,算了,我还是去抓里面那个女的吧!”老妇人连忙抱住公差的脚,跪下说:“我有用,我可以为你们做早饭。”公差听了,觉得有道理,点了点头,说:“好吧!就你了,跟我们走吧!”就这样,老妇人扶这拐杖和公差们一步一步消失在石壕镇的树林中……

  唉,直到今天,这幅悲惨的画面还常常出现在我眼前!


《石壕吏》改写作文10篇(扩展3)

——石壕吏改写作文10篇

石壕吏改写作文1

  黄昏,夕阳西下。天还没黑,家家户户却死寂一片。我来到石壕村,想尽快找间客栈住下,但很多客栈已早早关门。正巧遇上一家即将要关门,门已经关了一半,我冲了上去,那老翁惶恐地看着我。

  “请问,我可以住宿吗?太晚了,客栈都关门了,请让我住下吧。”

  “可是我们要关门了。”“谁呀?让他住下吧,待会官吏又要来抓人了,可怜的人啊!”一个年迈的老妇走了出来。

  说着,我进了客栈,这家客栈不大,客人也不多。我总算是安顿好了,心里也踏实了。

  天黑了,石壕村静得可怕。忽然,听到急促的脚步和敲门声,那声音来势汹汹,似乎不是一个好兆头。隐隐约约听到老翁和老妇细微的说话声,“你去开门吧,听这声应该又是官吏来捉人了,我得避一下。”老妇人连声答应说:“那你可得小心,从后门逃走,等他们都走了,你再回来。”于是,老翁便翻墙逃走了。别看老翁一把年纪了,翻墙技术却似乎很熟练,至少不是第一次。接着又听老妇朝这边走过来,她一脸慌张地说:“你可千万要藏好,不要出来。”接着走了出去。

  “来了,来了”老妇一边应着一边开门。只听门一开,官吏便喊了起来,着实把老妇吓了一跳。“把男丁交出来,否则别怪我们不客气。”这一喊,屋里的孙子立马哭了起来,老妇心一酸,也哭起来,听得多让人伤心啊!

  我躲在屋里不敢出去,也不知是怎样的情形,只听见老妇抽咽着说:“我的三个儿子都被你们抓去到邺城当兵了。前不久一个儿子来信说另外的两个儿子都战死了活着的活一天混一天,死的却永远的完结了。可怜我三个儿子,两个没了,这叫我怎么活啊!?”我听着多心酸啊!这时一个官吏看了另一个官吏一眼,示意让他破门搜人。老妇想起儿媳和孙子,又说:“现在家里面只剩下我,一个吃奶的孩子和孩子的母亲,再也没有人可以去当兵了,孩子的`母亲因为心疼孩子没有离开,可是她进进出出连件像样的衣服都没有,日子过得一天不如一天。我都不想活了,既然你们要抓人,那就把我带走吧!虽然我年纪大了,打不了仗,但还可以为士兵们准备饭菜,也能见见我的儿子,就让我跟你们连夜回营,*到河阳去服劳役,两头都是过日子至少那里舒服些。”官吏们互相看了一眼都笑了起来,心想:既然你那么傻,那带你回去交差也不错。就把老妇人拖走了。

  过了很长时间,夜深了,说话声没有了,只是仿佛听见隐隐约约的抽泣声,像是儿媳的哭声,又像是孩子的啼哭。断断续续的,一直延续到黎明。天亮了,我还要赶路,只能与老翁单独告别,却忽然觉得老翁一夜之间变得更加苍老“哎,我可怜的老伴!”说完,潸然泪下。“唉~”我踩着枯黄的心情踏上路程。

石壕吏改写作文2

  天,灰蒙蒙的",寒冷的北风似乎要把整个人都吞掉!此时,杜甫已经无力再赶路了。他隐隐约约看到前方有几点火,全身便像充了电了似地,径直向灯光走去。在昏暗的光下,他隐约看村口的石碑写着:石壕村。

  杜甫叹了口气:“唉,今天是不能赶路了,累死了,还是找个地方投宿罢!”说着,他走向一户人家,轻轻敲了一下门,屋里出现一阵骚乱。忽的,他看见一个老头翻墙而去。过一会儿,才有一个妇人慢吞吞地打开门。杜甫说明了来由,老夫又把逃走的老头叫了回来,在热情地招待了杜甫。可是,杜甫发现,这个家不是一般的穷,用来招待客人的只是稀饭,里面的米饭零星可数,也许他们*时还舍不得吃这些东西!

  夜晚,一切都静悄悄的。突然,一阵嘈杂声惊醒了杜甫。杜甫齐声趴在床上听着。开始,一名男子粗暴地叫道:“皇上有令,每家出壮丁一名!”老头一听,急忙逃走了,接着,便是一阵急促的敲门声。杜甫透过窗户缝看着……

  老妇急忙去开门,可是,门却被人一脚踹开了。原来是两名官差。其中一个人拿着把大弯刀,另一个人拿着根目光,个个面目凶恶。

  “快!把你家男人交出来!”一名官差大声叫嚷。“我有三个儿子都去邺城防守了,一个儿子刚来信说,兄弟都死了!唉!”老妇叹着气,还想继续说下去,被一名官差推倒在地。“少罗嗦,快把男人交出来!‘一名官差拔出了弯刀,”你这是违抗皇命,是要被杀头的!“

  老妇人慢慢地站起来,“我家里没别人了,只有一个还在吃奶的孙子,难道连他也要抓走吗?除了他,就只有他母亲没走了!”“你无法让我们相信,我们要进去确认一下!”两名官差显得很严肃。“我们都很穷,孩子的母亲没有一件像样的衣服,出不了门,老爷到时见了会笑话啊!“可两名官差不依不饶,要强行闯入。杜甫的心不免紧张起来。这是,老妇人无奈地说:“我虽年近七旬,但还有些力气,我可以跟你们走,尽快到河阳去服役。如果来得及,还可以做顿早饭呢!”两名官差奸笑着:“行啊,走吧!如果战争胜利了,你会有战功的!”正说着,两名官差把老妇人押走了。

  杜甫望着这一切,心中无限悲伤。两名官差还在不停的捉人,嘈杂声渐渐没了。杜甫听见了断断续续的哽咽声,大概是老头和那个儿媳妇吧!天渐渐亮了,杜甫拿上行李,同老头告别后,心情沉重的离开了……

石壕吏改写作文3

  暮色苍茫,夹杂着丝丝寒风,吹过暗淡而寂静的村庄,借着点点明星的照耀下我走在乡间的小路上,向石壕村走去,想在此借宿一夜。

  突然,远处一束束跳动的火把迅速的向这里走来,原来此地长期战乱,军队的三餐没有保障,官府下令四处抓捕劳役,去军队服役。

  此时官吏已大喊大叫来到一家门前,这家老头一听说要抓劳役便匆匆忙忙的翻墙逃走了,此时只剩下一位风烛残年的老妇人慢慢的打开门来看。

  “你家老头在哪?是不是藏起来了”官吏是多么蛮横霸道。

  “不是呀,大人,我家却是一个男人也没有了”老妇是多么悲伤气愤“我的三个儿子都上前线了,前天大儿子把家书带回来了,上面说………上面说我的两个小儿子已近刚刚战死,尸体到现还没有找到………。现在活着的人苟且的活着,死得的人永远死了。”

  此时,老妇已经泪流满脸,双手颤抖的捂住脸。

  “我不管,你家真的每人了吗?快说”

  “家中真的没人了,除了一个吃奶的孙子。孙子在,他的母亲还没离去,出来进去没有完整的衣服。”老夫想了想老头和媳妇接着说“我虽然年老力衰,但请让我跟你们连夜回营,赶快到河阳去服劳役,还能够赶的上做早饭。”

  “好吧!你个老东西快一点,耽误了我们吃早饭,我打死你”

  “好好,我这就收拾。”

  夜深了,说话声也没了,好像听到有人在哭泣,我天亮登程赶路的时候,给阿老头留下五两银子,只同那个老头告别。

石壕吏改写作文4

  天遥地远,万水千山,知它故宫何处?

  ————题记

  暮色中,晚霞漫延,无边。山,看去,一层比一层淡,没在这片苍凉中。

  放眼望去,这片土地,竟不知投身何处?偶尔一碑,上刻“石壕村”,才知,自己早已到达了这般僻远的地方,又少了一番感叹,知它故宫何处?

  勿勿敲开一户人家,一位老妇人迎了上来,慈祥但又有些许忧愁在眉宇间。

  “打扰了,我长途跋涉了一天,不知可否借宿一晚?”

  “没事,进来吧,外面挺冷的。”

  这不是一个很大的家,些许的烛光,在黑暗中闪烁着,反而有点恐怖凄惨,内屋,总传来孩子的啼哭声。

  “来,喝杯茶吧。”老翁走过来,“在这种动乱的年代,我们能相遇也是一种比缘份了。现在想想,那大唐,似乎还是昨天的事啊?”

  我接过茶,朝天空望去,呵,可惜,没有月亮,没有星星,没有酒,也没了,心情:“恩,随缘吧,世事无常,珍惜现在……”

  伴着光和殇,在睡与不睡的边缘徘徊,天窗,看见了,出来的,月亮。风,吹动门边两道的香樟,沙沙地,响。瓦砾的影子,落得满地都是,残花,却都见不得了。

  远处,有马蹄声,而且愈发地响,就止在,这小屋的门前,听得出,有人快走来,敲响了门,老妇知道是官兵来捉人充兵了,那敲门声是多么急促,容不得好迟颖片刻。

  “快走啊,我去开门!”老妇对老翁说。

  “不行。”

  “都这个时候了,这个家不能没你啊。”

  “可……”

  “快走啊!”

  老翁走了,他知道,这一走,又不知可否还能相见?但就像老妇说的,这个家,不能,没有他。

  “你家有男丁吗?快快交出来!”

  “没有,三男已去守邺城了,一男在家书中道,二男已战死。如今,活着的也不过是苟且偷生,死了的,就永远完结了!”

  “那你家还有其它什么人没有?”

  “屋子里再也没有一个人,只有一个吃奶的小孙子。因为有这个小孙子,他母亲才没离去,但出入却没有一件完整的裙子!”

  “不行!走,进去搜!”

  “不要,就让我跟你众叛亲离连夜回去,好不好?”

  “你去哪干吗?我们是要男丁。”

  “我可以到河阳去当火头军,等赶到那里也许还来得及为将士们做早饭。”

  “那快走,我们没那么多时间!”

  老妇含泪默许,回头看看那破旧的老房子,昔日的一幕幕,一幕幕的往事都浮现在眼前,而如今,家破人亡,就是想留住这一砖一瓦,都不能够了。

  弯腰,拾起一根残烛,回想着它燃烧过的岁月,呵,够了。“我们走。”

  夜深了,说话声都已经停止了。风,依旧吹动着门外两道的香樟,皎洁凄冷的月光下,好像有人在幽幽咽咽,泣不成声。

  月光,照无眠,待到天明,我匆匆忙忙地奔向前途,不容,自己,有半些,眷恋。但终不忘,在屋前,告别,老翁,一人……

  雨,下了,愈发地大……

  悲欢离合总无情,

  一任阶前点滴到天明。

石壕吏改写作文5

  灰蒙蒙的天低得阴沉,萧瑟的风粗暴地抓起地上的沙石,又重重的扔下,远方一片灰暗。

  屋内,我呆呆的看着手上早已被泪水打湿的信。尽管我多么希望这是一场梦,但现实是残酷的!它硬生生的将我冰冷的心撕开两瓣——我的丈夫,我亲爱的丈夫,他,他竟然离我而去了。他还那么年轻,那么能干,我想着,眼泪又流了下来,为什么,这是为什么!我多么想把心中的委屈和愤怒喊出来,然而我不能,公公婆婆在隔壁,失去了儿子,他们也伤心,我不能再添麻烦了。

  我抬起手,轻轻地擦去脸上的泪,忽然,我感到一丝疼痛,这时我才发现,早已擦拭过多遍的脸有些红肿,眼睛疲累而刺痛。我麻木的侧身看向窗外,一片狼藉,战争!都是战争!这可恶的,天杀的战争!夺走了我的丈夫,掠走了美丽的村庄,到底何时才能结束?我叹了一口气,把我的怨恨都出在这口气上,我一个妇道人家,能做什么?无非是缝缝补补,照顾孩子罢了。

  孩子!对了,我还有个孩子,一个健康可爱的男婴,虽然战争给我带来太多的风霜,但孩子却给我带来了稍许温暖。我轻轻地走到熟睡的孩子旁,心里欣慰许多了,我伸手摸着孩子的脸,陶醉在做母亲的欣喜中,但,当我看到孩子身上破烂的衣服时,心里一阵心酸,低头看看自己的衣着时,也是一番乱。以前家境也算富裕,但为了应付打仗,收走了不少钱,再加上战争不断,田地无人耕种,也愈过愈穷了。我吸了吸鼻子,慈祥的看着孩子。孩子,为了你,娘亲一定会好好活着,还要抚养你长大,这也算是娘亲对你父亲的爱和思念。

  “芊儿,出来吃饭啦!”婆婆在叫我,我连忙应了一声,匆匆出屋,刚走出门口,我低头瞥见一面铜镜反射我的样子,我吓了一跳,停住了脚步。不行,我这幅人不像人,鬼不像鬼的样子会吓到公公婆婆的,便退回来,对着一面小铜镜,将我凌乱的头发用手梳了梳,抬手轻轻地擦去了脸上的干泪痕,我似满意的看着镜中还有点人样的自己,舒了一口气,勉强的笑了笑,出了屋。

  其实吃饭,吃的并不是粒粒饱满香喷喷的大米,而是那可怜的一点米,在灌上多几倍的水,煮成了那稀得不能再稀的饭。我坐在椅上,看着公公婆婆苍老的面容,心里又一阵心酸,他们已经六十余岁了,却还不能享天伦之乐,还饱受战争之苦。我端起碗,一两口就喝完了,婆婆看见了,刚想对我说些什么,突然,门外传来一阵声响,杂乱的脚步声似乎还掺杂着铁链碰撞的声音,婆婆警惕的看了一眼门口,又赶紧将我拉起,推我进屋,还说:“别出来!”我连忙把门锁上,将耳朵紧贴着门。屋内似乎有人跌倒了,是谁呢?我又紧凑着,“快,老头子,快走!”婆婆低声催着公公逃,公公连忙跑到南墙边,这是公公预设的逃跑路线,“啪”应该是公公再拿梯子上墙,“快呀,老头子!”婆婆又压低声音催着,“咂”似乎是公公踩到草的声音,公公应该成功了吧,“老婆子,我走了,你要小心!”公公低声道,随后传来一阵窸窸窣窣的声音,一会就没了。

  “喂,开门,给我开门!”门外传来一阵粗暴的声音,我刚放下的心又提了起来,砰砰直跳。我透着门缝看着外面:婆婆使动着她那颤抖的脚走到门边,“开门,快点,否则我踹了!”外面又传来一声响,婆婆似乎吓了一跳,她颤巍巍的把门闩抽出,缓慢的打开了门。

  风,狂暴的卷过家里的每个角落,婆婆打了个寒噤。门外,几个官兵摸样的人凶恶的盯着婆婆,凶巴巴的说:“死老婆子!那么久才开门,找死啊,哈!”“啊,不,不是,官兵大爷,老妇我年纪大了,行走不便,让各位大爷久等了!”婆婆连忙解释道,“哼,管你干什么,家里有男丁吧,交出来,不然,哼,有你好看!”一个官兵瞪着婆婆,往地上吐了一口痰,又亮出那大刀,“大爷啊,老妇原本有三个儿子,为皇上效忠都身亡了,家中惟剩老妇一人和孙子儿媳了,”说到这,婆婆又低声抽泣起来“如果大爷要交差的话,那就把老妇拉走,这样,老妇还能办点事,现在走的话,还能赶上为士兵们做一顿早饭呢!”婆婆哀求道,我吓了一跳,婆婆这是怎么了?那官兵往里看了看,又盯着婆婆:“那走吧,谅你也不敢欺骗我!”我看到婆婆神情复杂的往内看了最后几眼,便依依不舍的和他们走了。我忍住哭声,死命的捂着嘴,眼泪一颗一颗的往下掉。婆婆,我的婆婆,为什么,年纪那么大了,还要如此辛苦,这到底是为什么!我看着婆婆远去的背影,自己却无能为力,我,我真没用!

  我全身的重量似乎都被抽走,一下子瘫痪在地上,婆婆,丈夫,都走了,我还活着有什么用呢?我迷茫的`看着床。不,我还有自己的骨肉,我擦干眼泪,站起来,看着孩子,猛吸鼻子。你们放心,我一定会活着的!

  我转身,拿起一张纸,咬破了手指,痛痛的,在纸上写着:

  苦兮,泪兮,又何奈!

  烽火燃三月,泪泪何凄苦!

  我看着这张纸,将它放进我的怀里,侧身看着远方,乌蒙蒙的天又升起一阵硝烟……

  风,还在狂,天,还在向下沉,前方的路,还有一丝微光,断断续续的……

石壕吏改写作文6

  清晨,石壕村一片死寂,杜甫与外逃一夜的老翁道别,在这个凄凉而又沉寂的早晨,杜甫不禁回想起了昨夜那个令人感到无比悲痛的场景……

  在傍晚的时候,杜甫投宿在石壕村,突然听到有人在村子里用力的在踢门,喊道:"人都死哪去了,快开门!"在这时,家中的老妇人,让老翁赶快逃走,老翁用力的往强后一跳,一会就越过去了,动作也还真利索。

  年迈已过七旬的老妇人,打开了门,这时差役大喊:"你们家男人呢,快叫他出来。"老妇人说道:"我的三个儿子,两个已战死在站场,家中只剩一个还在吃奶的孙子,和我的媳妇,如果你一定要带人回去的话,那就把我带去吧!还可以赶得上明天早晨早饭呢!"差役狠狠的喊道:"少罗嗦,明天天一亮就走!"

  到了深夜,说话的声音没有了,只听见断断续续的哭声,是妇人在哭,天亮后,杜甫只和老翁一人道别,老妇人已被军官给抓走了。

  杜甫见此情景,不禁感叹到,唉,战争什么时候才可以结束啊!"

石壕吏改写作文7

  不知不觉已是黄昏了,寒风凛冽,天地一片昏暗,我只好在石壕村的一户人家投宿。这户人家房屋破败,家中只有一对老夫妇和一对母子。

  深夜我被一阵嘈杂声惊醒,原来是差役来此抓人,老翁听到动静急忙跳墙逃走。差役在门外大喊大叫,把本已摇晃的门敲得吱吱作响。老婆婆急忙出门应付,此时差役已是怒不可遏,凶神恶煞地大声呵斥、质问。老婆婆一脸悲伤与无助,只能以悲苦的啼哭回应。

  在差役的威逼下,老婆婆才上前对差役说:“我的三个儿子都在邺城服役,一个儿子捎信来,说其他两个儿子已经战死。活着的姑且活着,死了的永远完了,你们还想怎样?”差役一步步紧逼,扬言要破门而入搜查。老婆婆无奈地说道:“家里再也没有其他的男人,只有一个还在吃奶的孙子。只因为有孩子在,他母亲才没有离去。家里已穷得进进出出都没有一件完整的衣衫。”差役听得十分不耐烦,气急败坏地威胁老婆婆,说怎样都得找一个人去服役。老婆婆被逼得进退两难:“我老婆子力气虽小,但还是让我今夜就跟你们回营去,到河阳去服役,至少能够为你们做饭。”

  差役听到这儿,怒气渐消,把手一扬,说道:“算了算了,就你跟我们走吧!”说着转身就走,又去邻家抓人了。

  夜很深了,谈话声渐渐*息,只听隐隐约约有人在哭泣,让人同情。

  天一亮我便登程赶路,现在只能同老翁一个人告别了。

  乡间小路安静极了,人迹罕至,两旁的房屋空空如也,真是“千里无鸡鸣,白骨露于野。”

石壕吏改写作文8

  在石壕村投宿的这个晚上,周围阴森森的,好像要发生点不好的事。果然,半夜就有几个官吏四处抽壮丁,老头儿听见了,怕自己被抓,就翻墙逃跑啦。老妇人开门去看个究竟。

  开了门只听见官吏咆哮:“怎么才开门,你们家的男人呢?给我出来!”

  “官爷你听我说呀”老妇人未曾开口泪先流,“我们家有三个儿子,一个儿子捎信回来说,他的两个哥哥都死在战场上了,只有他幸运的活了下来,他们的爸爸很久以前就死啦。家里哪来的男人呀!”

  “真的吗,那我可要进院子里看看。”小吏四处张望,“这种环境怎么可能有住了,我们到下一家去看看。”官吏刚一出门,室中传出了啼哭声。这可官吏激怒啦,一把就把老妇人推到在地:“不是说没人了吗”老妇人赶紧解释:“对不起呀!官爷,我是不想骗你,可我也是迫不得已呀,室中还有一个婴儿和她的母亲,你把她母亲抓了,那我孙子不是没奶喝了吗?求求你了,不要抓我媳妇儿。”

  官吏那里肯信相信,硬是要闯进去,老妇人一把抱住官吏的脚乞求道:“官爷,真的没别的人了,再说我那媳妇儿没有一件完整的衣服,怎么方便见官爷您了,要不我去服兵役,好吗?”

  官吏一脚踢开她的手,愤怒的说:“要你有何用?”“虽然我没力气打仗了,但我还可以帮你们做早饭,求你啦官爷,不要抓我媳妇儿,让我代替她吧。”

  “那好吧,你就跟我走吧。”官吏无奈的说。

  夜深了,老头儿才回来,老头儿看老妇人不见啦,便和媳妇儿孙子哭作一团。天亮了,我只和那老头儿道别便上路了,回头看着老头孤单的"身影,我心里一阵悲凉:这战乱何时是个头?

石壕吏改写作文9

  傍晚,杜甫途经石壕村见天色渐暗,便准备投宿,因为在这兵荒马乱之期,到处土匪横行,不能连夜赶路,便到一家农舍住宿不来。晚上,忽然听见一阵急促的马蹄声和狗叫声打破了夜的宁静。“嘭,嘭,嘭”一阵急促地砸门声震耳欲聋,杜甫一个激灵:出事了!便藏身在柴草堆里从缝向外观望,看见这家的老头儿越过墙飞快地奔跑走了。这时,一个老妇人前去打开了门,刚一开门,便见,一群身穿官服的差役往里冲,到处翻看,查找,搞得满屋烟尘斗乱。不一会儿,农舍便被这一群粗鲁的差役翻了个底朝天。这时,只见一位官差怒视着老妇人,咆哮道:“你家的男人全死到哪儿去了,快出来,随我去河阳服役!”老妇听后哭了起来,走到差役面前,老泪横生的说:“官爷呀,不是我家的男人不出来,只是…………呜,呜,呜…………”老妇人双手捂着脸,低头痛哭,差役可没时间等她哭:“快说!到底怎么啦?”老妇人抬起头,泪还不断从她的脸上流过,边哭边说:“官爷呀,我给你说吧,我原本有三个儿子,因为打仗,三个儿子都去邺城防守。前几天,一个儿子捎了一封信回来,说另外两个儿子已经战死沙场。活着的人苟且活着,死了的人也就算,还会有什么男人哪!”“少骗我,你呀最好别耍花招。去,去把你儿子写给你的信拿来,让本大爷瞧瞧,如果你骗我,你可知道是什么下场!”差役面目狰狞地说。“知道,知道,知道,我这就去拿。”老妇人一边点头一边说,然后掉头往屋里走。不一会儿,就看见老妇人手拿着一封信跑到官差面前,说:“官爷儿,这就是儿子写给我的信。”说着,用手托上,差役拿起信看起来。杜甫心想:这样的家庭不能再有什么不幸啊!该放过了吧。差役看完后斜着眼说:“真的你家就没有人了吗?我看你老婆子一点都不老实!”一道寒光闪过,一柄大刀压在老妪的头上,一种压倒性的气势逼问。“真的没有人……”“哇”这时屋内传出一声哭声,老妇人听后马上神色一变,接着说:“只有老妇的孙子,现在还在喂奶,为了这孩子,他娘也就留了下来,没有一件完整的衣服。”这时老妇人的媳妇和孙子被几个如狼似虎的差役从灰炕里拖了出来,官差的确老妇人的媳妇衣物不完整,便对老妇人说:“那也不行,今晚老子运气不好,只抓三四个人,将军的命令完不成,大家都得掉脑袋!你们家必要有一个人随我去河阳服役呀!”老妇人呆了半晌:“他不能去,媳妇要喂孙子,不能去。我去。虽然我已年老体衰,但做几顿饭还是行的,请官爷带我去河阳服役吧,现在去,还来得及去做早饭。”“好!差役们吼了一声,就带着老妇人去了。顿时四处都静幽幽的,很晚了,杜甫还是睡不着,听见有人隐隐约约地在哭,心里很是难过、悲愤,想起这安史之乱中人民遭受的苦难,不禁锁上眉头。(语言、动作、心理;场面描写中有细节点缀,正面描写与侧面烘托结合,多角度刻画人物形象,人物栩栩如生,情节历历在目)

  第二天,杜甫登程赶路的时候,只同那个老头儿告别——因为老妇人已经被抓去服役了。

石壕吏改写作文10

  “老伯,我能在这里住宿一晚吗?”我拖着疲惫的身体找到了较近的一户人家,打开房门,我看见一位瘦弱的老伯站在我面前。老伯一看见我大惊道“您难道是杜大人?”“是我”“快请进”

  我一进门,屋内装修简陋,家具简朴。家中还有一位老妇、一位穿着破损的妇女和一个还在吃奶的孩子。到家坐好后,老伯问我“不知道杜大人经过我家,想去哪里?”“我要去西安,天黑了,路过此处,就想来这里借宿一晚。”

  这时外面突然传来阵阵的狗叫声、嘈杂声,声音越来越大。老伯一听,魂不附体,说了句“军队又来征兵了!”赶忙翻出了自家的石墙,狼狈而逃。老妇也连忙让我躲起来。这时门外突然传来急促的敲门声,老妇自己走出了屋门。我躲在屋内,听着外面老妇与差役的交谈。

  “快把你们家人都叫出来!”“怎么就这几个女人?没有男人吗?”“差役大人,现在安史之乱,我的三个儿子都在守邺城,一个几天前刚捎信回来,说其他两个人都战死了。死了的就死了,活着的也只能是苟且活着”“少说废话!没有男人那就拿那个妇女充军!”老妇眼看诉苦没用,媳妇就要被抓去充军,只能狠下心来,跟差役说:“差役大人,我们媳妇她连一件完整的衣服都没有!怎能去充军?如果你们一定要人,就拿我充军吧!我虽然老了,但是给军队烧水做饭也是可以的,你们若是现在带我走,也许还能到河阳给战士们做早饭呢!”

  差役们只好把老妇带走了。只留下媳妇和一个还在吃奶的孩子。媳妇抱着孩子从外面回来,默默的坐在那里,什么话也没说。

  《石壕吏》改写

  在唐代安史战乱之后的一个早晨,东方刚露出了鱼肚白,浓雾笼罩着整个大地,石壕村一片死寂,石壕吏改写。这时,杜甫要启程赶路了,他紧紧地握住逃跑一夜刚回来的老汉那皱纹累累的手黯然道别。杜甫步履艰辛地走着,一路上民不聊生的情景,使他又想起了昨晚的情景。

  那时杜甫在夜幕降临时走到了一个叫石壕村的村子,他不得不在一个老百姓家里投宿。这家的老夫妇热情地接待了他。深夜,疲惫不堪的杜甫正要安歇,就听到一阵急促的敲门声,接着又是一阵粗暴的叫声。老汉一听就知道是来抓他壮丁的,急忙翻过墙逃走了,老婆婆颤巍巍地去开门。

  “快把人交出来!”差役一个个怒目横眉,一进门就声嘶力竭地叫喊着,好似一群魔鬼,。老婆婆哭诉着:“我三个儿子都防守邺城去了。前两天,我的一个儿子写信回来说他的两个兄弟都战死了。死的人已经长眠地下,而活的人还能活多久呢?”听到这里,差役暴跳如雷地说:“别罗嗦,快交出人来!”老婆婆痛哭出声,悲切地说:“只有个吃奶的小孙子,他的母亲连件象样的衣服都没有,怎么出来见人呢?你们若实在要人,我随你们去好了,我虽然年老体衰,可是连夜走到河阳还来得及给你们做早饭呢!”

  “那就快走!”差役如狼似虎地喝道。

  突然一只乌鸦叫了一声,打断了杜甫的思绪,他望着这荒芜人烟。白骨遍地的地方,他无可奈何地拖着艰难的步伐,向前走啊走,走啊走……``


《石壕吏》改写作文10篇(扩展4)

——《石壕吏》教案10篇

《石壕吏》教案1

  教学目的:

  1.朗读《龟虽寿》和《石壕吏》这两首诗。

  2.体会诗歌所描绘的意境。体会诗歌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3.培养学生对祖国古代文化的兴趣。

  教学重点:

  目标1 目标2

  教学难点 :

  目标2

  教学时间:

  二课时。

  教学内容:

  一、预习

  1.,读准下列加点字的音。

  老骥(ji) 伏枥(1i)逾墙走(yu)邺城戍(shu)

  老妪(yu)幽咽(ye)翁媪(ao)

  教学过程

  一、课前三分钟 (课外阅读读后感)3"

  二、创设情景导入 新课。

  请一学生背诵上一单元学的一首古诗,以次导入 新课。

  三、正课

  (-)龟虽寿

  1、听录音朗读这首诗。(目标1)

  2.教师简介作家作品

  本首诗选自《乐府诗集》,是《步出复门行》中最后一章。作者曹操,字孟德,沛国游县(今安徽省亳县)人。东汉末政治家、军事家、诗人。

  《步出夏门行》用乐府旧题抒发自己的政治抱负,气魄雄伟,慷慨悲凉,对汉末人民的苦难生活也有所反映。《龟虽寿》表现了作者的雄心壮志和积极进取的精神。

  3、教师评点:(完成目标2)

  神龟虽寿,犹有竟时;腾蛇乘雾,终为土灰。

  意思是神灵的龟虽然是长寿的动物,但也有死亡的时候,腾蛇虽能兴云驾雾,最终也会死亡后化为灰尘。这两句借神龟腾蛇起兴,说明作者明知人的寿命终有期限,而任何英雄也难免要死,但他丝毫不因此而颓丧。

  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烈士暮年,壮心不已。

  意思是千里马老了,伏在马槽里,但它仍旧有驰聘千里的雄心。有雄心壮志的人虽到晚年,更应该老当益壮,不放弃自己的理想。

  盈缩之期,不但在天;养治之福,可得永年。

  意思是人的寿命的长短,不完全决定于天。只要保持身心健康,就能保持长寿。对事在人为抱有信心和乐观精神。

  幸甚至哉,歌以咏志。

  这是配乐时加上去的。

  这首诗指出生命是有限而宝贵的,所以人们应当不断地发扬积极进取的朝气建立功业。在结语中,作者还指出事在人为,命运可以改变。这种积极奋发、老当益壮的`精神是很可贵的。

  4、学生齐读。

  (二)石壕吏

  1.听录音,学生自由朗读。(目标1)

  2.作家作品简介

  《石壕吏》选自《杜工部集》。758年,为*息安(禄山)史(思明)之乱,唐将郭子仪、李光粥等九位节度使,率兵二十万围攻安庆绪(安禄山的儿子)所占的邺郡(现河南省安阳县)。胜利在望。但在第二年春天,由于史思明派来援军,加上后军内部矛盾重重,形势发生了很大变化。在敌人两面夹击之下,后军全线崩渍。郭子仪等退守河阳(现河南省孟县西),并四处抽丁补充兵力。杜甫这时刚好从洛阳回华州,途经新安、石壕、渲关等地,根据自己目睹的事实,写了一组诗《三史三别》,《石壕吏》就是其中的一篇。这首诗,叙述差变乘夜捉人,连衰年老妇也被抓服役的故事,对安史之乱中人民遭受的苦难表示深切的同情。

  杜甫(712-770),字子美。因曾居长安城南的少陵以西,故自称少陵野老,世称杜少陵。官致参谋、检校工部员外郎,故又有杜工部之称。他是我国古代伟大的诗人。在文学史上,他把现实主义传统推向了一个新的更高更成熟的阶段,对后世文学创作产生了极为深远的影响。与李白齐名,世称李杜。有《杜工部集》。

  3、教师评点(目标2)

  暮投石壕村,有吏夜捉人。老翁逾墙走,老妇出门看。

  开头四句是全篇的第一部分,写故事发生。四句各写一人,各自身份、举动和彼此关系,交代分明。有吏夜捉人,预示将有一场灾难降临。

  交呼一何怒,妇啼一何苦!

  写故事的展开。在差役怒呼、老妇苦蹄声中,一个饱受战祸的家庭的种种不幸,一步步展示出来。

  听妇前致词:三男邺城戍。一男附书至,二男新战死。

  第一层:从老妇自叙家事可知一家三男全部被征,说明兵役之苛酷;三男已死二男,可见战争之惨烈。

  存者且偷生,死者长已矣!

  活着的人苟且偷生,死去的人就永远地去了。可见战争使百姓民不聊生。老妇希望以自家处境来搏得县吏的同情,高抬贵手。

  室中更无人,惟有乳下孙。有孙母未去,出入完裙。

  差史并不领会老妇人的哭诉,仍然通老妇家出差役。老妇人只得回答,家里没有男人了(隐去老翁),只有吃奶的孙子和喂奶的母亲,寡媳衣不蔽体,贫困可知,也见得战争破坏之严重。

  老妪力虽衰,请从吏夜归,急应河阳役,犹得备晨炊。

  差吏仍是追问不放。老妇自请赴役,仍从掩护老翁出发。力虽衰而请赴役,并请即刻动身,故作恳切,凄苦之情溢于言表。

  夜久语声绝,如闻泣幽咽。天明登前途,独与老翁别。

  骚乱终于停息,在死寂一般的深夜,仍听到抽泣之声,也许是寡媳.在哭泣,也许是更多的人在哭泣。诗人第二天天明上路时,只跟老翁告别。一夜之间,经此巨变,凄苦、悲愤,尽在不言中。

  石壕村这一户人家,三男被征,两男战死,衰年老妇又被抓走服役,留下老翁、寡娘、幼孙三人,在兵荒马乱中将何以度日?等待老妪的又将是怎样的命运呢?诗人的心,是与受苦受难的劳动大众息息相通的。诗人抨击石壕吏的凶暴气焰和冷酷无情,对安史之乱中人民遭受的苦难表示深切的同情。

  四、学生齐读,若有不明白自由提问。

  五、小结

  这两首诗,《龟虽寿》为乐府诗,《石壕吏》为歌行体古诗。《龟虽寿》抒发了作者积极奋发、老当益壮的豪情。《石壕吏》抨击石壕吏的凶暴气焰和冷酷无情,对安史之乱中人民遭受的苦难表示深切的同情。

  六、布置作业 。 1`

  A、 背诵古诗。

  B、 完成课后练习一、三。

  C、 把《石壕吏》改写成一则故事。

  七、说课精要:古诗较难理解,因此以教师讲解为主。

  八、教学后记:

  第二课时

  预习

  背诵前两首诗,朗读后三首诗。

  教学过程

  一、课前三分钟 (课外阅读读后感)3"

  二、抽查背诵。

  三、正课

  (三)相见欢

  1.听录音后,学生自由朗读这首词。

  2.教师简介作家作品。

  《相见欢》选自《南唐二主词》,作者李煜 (937-978),五代时南唐国主,世称李后主。975亡国降宋,后被毒死。

  相见欢,词牌名,又作乌夜啼。这首词是李煌降宋以后写的,借以表达他的亡国哀思。

  3.教师点评

  无言独上西楼,月如钩。寂寞梧桐深院锁清秋。

  上片写景,用寂寞清秋的夜色烘托一个皇帝变为囚徒孤寂愁苦的心态。

  剪不断,理还乱,是离愁。另是一般滋味在心头。

  下片用一个具体的比喻,把离愁比喻成乱麻,剪不断,理还乱。这离愁,不是一般的暂离故乡,而是亡国之愁。作者由一个皇帝变成一个囚徒,屈辱的现实生活,迫使他体验到一般人所尝不到的生活滋味。这个比喻深刻地反映出作者切身感受的无可解脱的愁苦。

  这首词写出一个亡国的皇帝成为囚徒后切身感受。黄昇《后来诸贤绝妙词选》卷一题往:此词最凄惋,所谓"亡国之音哀以思"。

  4、学生齐读这首词。

  (四)《观书有感》

  1.学生集体朗读这首诗,注意朗读节奏、感情。

  2、教师简介作家作品

  这首诗选自《朱文公文集》,作者朱熹(1130-1200),字元晦,南宋著名理学家。

  3.教师点评

  半亩方塘一鉴开,天光云影共徘徊。

  开句用一个比喻,把半亩方塘比喻成一面刚打开的镜子。突出水的清亮。第二句写天光和云影一齐映人水塘,不停地晃动,暗示活水不停地流动。

  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

  作者问水塘为什么如此清澈,因为有源头的活水不断地流来。诗表面上写水塘清因有活水来,实际上是比喻作文章如何来的新的材料、新的主题、新的构思、新的手法、新的语言,要靠*时不断的积累。从生活中积累,从诗书中积累。只有不断的积累沉淀,才能写出好文章。设喻巧妙。

  (五) 清*乐

  1.集体朗读这首诗,注意朗读节奏、感情。

  2.教师简介作家作品

  《清*乐》选自《稼轩长短句》,作者辛弃疾(1140-1207),字幼安,号稼轩。南宋伟大的爱国词人。

  3.教师点评

  茅檐低小,溪上青青草。

  写农家房屋矮小及房屋旁溪边的自然景色。如水墨画,几笔勾出农舍及周围环境宁静清幽。

  醉里吴音相媚好,白发谁家翁媪?

  既然有环境描绘,必有人物点缀。作者从带醉意吴吉入笔,写出一对白发翁姐说着柔媚的吴语互相打趣。

  大儿锄豆溪东,中儿正织鸡笼;最喜小儿亡赖,溪头卧剥莲蓬。

  农家儿忙着各自的农活;最可爱的是顽皮、淘气的小儿子,也在溪头剥莲蓬。一个卧字写出小儿顽皮、淘气的动作。

  这首词描绘了一幅农家耕乐团。刻画了农家信然自乐的生活景象。也表现作者对人民生活的关切。语言清新、活泼、流畅。

  4、学生自由朗读,若有不明之处提出来,集体解决。

  四、小结

  《相见欢》是词,写出一个亡国的皇帝成为囚徒后切身感受的无可解脱的愁苦。《现书有感》用水塘清因有活水来比喻作文章要善于从生活中从书本中吸收营养。《清*乐》描绘农家治然自乐的生活景象,也表现作者对人民生活的关切。

  六、布置作业 。 1`

  A、背诵这三首词。

  B、默写诗词五首。

  C、根据自己喜欢的一首诗或词,写一段赏析的文字。

  七、说课精要:古诗较难理解,因此以教师讲解为主。

《石壕吏》教案2

  一、教学目标

  根据本单元的教学要求以及本文特点和地位,我把本文教学目标定为:

  1、认知目标:了解作者和写作背景

  2、能力目标:培养学生的想象和联想的能力 体会本文的精炼语言

  3、情感目标:体会诗人忧国忧民的感情

  4、教学重点、难点:教学重点是准确流畅地背诵本文,教学难点是培养学生的想象和联想的能力

  二、教程:

  (一)创设情景、导入新课(3分钟)

  导入新课:公元755年,唐朝发生了由盛转衰的一场大叛乱,历史上叫安史之乱它给人民带来了无比深重的灾难请看影片

  (背景音乐)同学们,“安史之乱”这四个字一定会刺痛你的眼睛因为那是一场生灵涂炭、哀鸿遍野的战乱,那是一个浸泡眼泪、铺满鲜血的时代在这个苦难的时代里,唐代现实主义诗人杜甫用记录历史的真实笔录,用忧患苍生、悲天悯人的圣人情怀写下了著名的三吏、三别我们今天要来学习杜甫的三吏、三别中流传最广的一篇——《石壕吏》

  请看三幅对联:

  (1)民间疾苦,笔底波澜;

  世上疮痍,诗中圣哲

  (2)满眼河山,大地早非唐李有;

  一腔君国,草堂犹是杜陵春

  (3)草堂留后世;诗圣著千秋

  (二)走进作家、了解背景(3分钟)

  请问:这三幅对联所指的人物是谁?(杜甫)大家都说是杜甫,请围绕对联说说理由(由学生根据自己掌握的材料围绕对联介绍作者)

  附:杜甫(712-770),字子美,唐朝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

  他的诗歌风格沉郁顿挫,语言瑰丽精确,成为我国古代现实主义诗歌的高峰,杜甫则被后世尊为“诗圣”

  他的诗作今存1400多首,真实深刻地反映了唐王朝由盛而衰这转折过程中的种种社会现象,反映了人民的疾苦,谴责了统治阶级的残暴,揭示了尖锐的社会矛盾,历来被誉为“诗史”

  请问:杜甫在什么情况下写的《石壕吏》?(生答)

  杜甫就在安史之乱的年代里唐肃宗乾元元年(759)春,郭子仪等率领的六十万大军被包围于安庆邺城,由于指挥不统一,被史思明军打败,唐王朝为补充兵力,便在洛阳至潼关一带,强行抓人当兵,人民苦不堪言这时候,我国古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杜甫经过此处,就其所见所闻进行了高度的艺术概括,写成了著名的《石壕吏》

  (三)整体感知全诗(8分钟)

  1.请听一听:配乐朗读《石壕吏》

  2.请看一看;下列汉字的正确读音:

  吏:lì 邺:yè 戍:shù 咽:yè 妪:yù 泣:qì

  3.请读一读:配乐朗读《石壕吏》

  4.请理一理:故事情节:

  时间顺序:(暮、夜、夜久、天明)

  事件:(开端:有吏夜捉人、发展:听妇前致词、高潮:请从吏夜归、结局:独与老翁别)

  诗人的行踪:(投宿、住宿、告辞)

  5.请想一想:这篇课文讲了一个怎样的故事?

  明确:主要叙述了官吏夜晚来捉人,连衰老的老妇人也被抓去服役的惨事

  (四)语文实践:戏剧表演(理解课文、培养想象)(20分钟)

  请演一演:根据内容,结合体会,加以想像,展示你的才能!这是我的舞台, 秀出我的风采!

  1、明确活动目的要求

  全班分为四组,每组至少两人以上

  (1)组内全员参与

  (2)想象丰富,有创意,合情合理

  (3)补充一些事实已经发生却被诗人隐去的故事情节

  (4)表演符合人物身份

  (5)配合默契

  表演时,一组表演,另外三组的每一个同学根据文意和要求评分,满分是五分三组的评分结果相加为该组表演的总得分

  2、疏通文意,组织表演

  各组准备,然后小组合作交流排练

  首先,疏通文意, 理解诗歌内容

  (1)要借助注释和工具书,自己疏通理解文意,提出疑难,共同解决

  (四人小组合作,提出疑难,共同解决)

  (2)齐读诗歌,

  其次,当好编导

  请选择你最感兴趣的两个人物,给文中人物设计一份出场简历

  导:历史,就是一串串真实的故事杜甫是编剧,我们也可以作导演如果你是导演,请选择你最感兴趣的两个人物设计一份出场简历表根据故事情节进行编排人物出场简历表

  文中人物 出场时间 出场道具 主要事件或关键动作

  杜 甫 暮 天明 投 登 别

  老 妇 夜 拐 杖 看、啼、致词

  老 翁 夜、天明 / 逾、走

  吏 夜 佩刀、棍棒等 捉、呼

  同学们编好剧是演好剧的前提,课文是诗歌的形式,要编出来,得好好地领会文学的留白艺术

  点拨:留白,顾名思义,就是在作品中留下相应的空白画画需要留白,予人以想象之余地写诗也是如此,给读者留下一些思考,想象的空间这种以无胜有的留白艺术,具有很高的审美价值它是一种智慧,也是一种境界我们阅读时要仔细体会

  请想一想:

  (1)“有吏夜捉人”一句,是全篇的提纲,以下情节,都从这里生发出来夜的`景色可以根据故事内容合理想象同样,“暮”、“夜久”、“天明”都可以合理想象出来

  (2)老妇的“致词”是一口气说下去的吗?据此想象吏与老妇对话的情景

  明确:老妇的话不是一口气说下去的从“致词”的十三句诗多次换韵,(“u”,“i”.“en”、“u”四个韵),明显地表现出多次转折,暗示了县吏的多次“怒”多次“呼”,一再逼问实际上“吏呼一何怒!妇啼一何苦!”不仅发生在事件的开头,而且持续到事件的结尾对吏与老妇对话的情景,要充分想象,都是可以的

  (3) “夜久语声绝,如闻泣幽咽”,未写泣者是谁,我们能推知是谁吗?

  明确:从“独与老翁别”中知道老妇已被捉走.老翁已经归家,那么那位吞声饮泣,不敢放声痛哭的,自然是给孩子喂奶的年轻寡妇了

  第三,分角色排练

  第四,表演

  3、点评(以课文为参照)

  学生评分,培养鉴赏评价能力

  评分标准,客观、公正,并且言之有理、持之有据

  主题,作者感情

  请谈一谈:故事表现的主题是什么?

  明确:全诗通过对有吏夜捉人的形象地描绘,揭露了官吏的残暴,反映了战争给人民的苦难

  诗人在诗中表达了怎样的思想感情?

  明确:对战争给老百姓带来巨大的灾难深切同情,对统治者压迫老百姓的残暴行径极度憎恨

  (五)拓展:

  1杜甫忧国忧民的诗句还有哪些?

  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

  2这个故事反映了战争给人民带来的巨大灾难,那么,你如何看待战争和*呢?

  战争会给人民带来数不清的疾苦,道不完的灾难,我们要珍惜和*,保卫和*,让白鸽飞遍全球,让全世界的人民生活在和*安定的幸福之中!

  (六)背书比赛,事半功培(3分钟)

  A、形式男与女的比赛,组与组的比赛

  B、进行比赛

  结束语:读《石壕吏》,要读到情难自抑,涕泪满襟,你才真正读懂了“诗史”的含义;读杜甫,要读到悲天悯人、忧患苍生的情怀,你才真正读懂了“诗圣”的份量!

  同学们,让我们带着对课文、对杜甫的深刻理解,再一次齐诵课文

  (背景音乐)学生在朗读中结束新课

  教师寄语:国家不幸诗人幸,赋到沧桑诗更工从来发动侵略引起战争都是统治者的过失或罪恶然而他们的过失往往要百姓来承担胜,百姓苦;败,百姓苦但愿历史进入二十一世纪,文明战胜野蛮,世界铸剑为犁,让三吏三别的惨状从地球永远绝迹吧!

  (七)作业:

  1.背诵并默写全文

  2.把《石壕吏》改写成一篇记叙文

  [提示]石壕史和老妇人是诗中的主要人物,要善于运用想象来刻画他们各自的动作、语言和神态;还要补充一些事实上已经发生却被诗人隐去的故事情节

《石壕吏》教案3

  教学目的:

  1.朗读《龟虽寿》和《石壕吏》这两首诗。

  2.体会诗歌所描绘的意境。体会诗歌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3.培养学生对祖国古代文化的兴趣。

  教学重点:

  目标1 目标2

  教学难点 :

  目标2

  教学时间:

  二课时。

  教学内容:

  一、预习

  1.,读准下列加点字的`音。

  老骥(ji) 伏枥(1i)逾墙走(yu)邺城戍(shu)

  老妪(yu)幽咽(ye)翁媪(ao)

  教学过程

  一、课前三分钟 (课外阅读读后感)3

  二、创设情景导入 新课。

  请一学生背诵上一单元学的一首古诗,以次导入 新课。

  三、正课

  (-)龟虽寿

  1、听录音朗读这首诗。(目标1)

  2.教师简介作家作品

  本首诗选自《乐府诗集》,是《步出复门行》中最后一章。作者曹操,字孟德,沛国游县(今安徽省亳县)人。东汉末政治家、军事家、诗人。

  《步出夏门行》用乐府旧题抒发自己的政治抱负,气魄雄伟,慷慨悲凉,对汉末人民的苦难生活也有所反映。《龟虽寿》表现了作者的雄心壮志和积极进取的精神。

  3、教师评点:(完成目标2)

  神龟虽寿,犹有竟时;腾蛇乘雾,终为土灰。

  意思是神灵的龟虽然是长寿的动物,但也有死亡的时候,腾蛇虽能兴云驾雾,最终也会死亡后化为灰尘。这两句借神龟腾蛇起兴,说明作者明知人的寿命终有期限,而任何英雄也难免要死,但他丝毫不因此而颓丧。

  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烈士暮年,壮心不已。

  意思是千里马老了,伏在马槽里,但它仍旧有驰聘千里的雄心。有雄心壮志的人虽到晚年,更应该老当益壮,不放弃自己的理想。

  盈缩之期,不但在天;养治之福,可得永年。

  意思是人的寿命的长短,不完全决定于天。只要保持身心健康,就能保持长寿。对事在人为抱有信心和乐观精神。

  幸甚至哉,歌以咏志。

  这是配乐时加上去的。

  这首诗指出生命是有限而宝贵的,所以人们应当不断地发扬积极进取的朝气建立功业。在结语中,作者还指出事在人为,命运可以改变。这种积极奋发、老当益壮的精神是很可贵的。

  4、学生齐读。

  (二)石壕吏

  1.听录音,学生自由朗读。(目标1)

  2.作家作品简介

  《石壕吏》选自《杜工部集》。758年,为*息安(禄山)史(思明)之乱,唐将郭子仪、李光粥等九位节度使,率兵二十万围攻安庆绪(安禄山的儿子)所占的邺郡(现河南省安阳县)。胜利在望。但在第二年春天,由于史思明派来援军,加上后军内部矛盾重重,形势发生了很大变化。在敌人两面夹击之下,后军全线崩渍。郭子仪等退守河阳(现河南省孟县西),并四处抽丁补充兵力。杜甫这时刚好从洛阳回华州,途经新安、石壕、渲关等地,根据自己目睹的事实,写了一组诗《三史三别》,《石壕吏》就是其中的一篇。这首诗,叙述差变乘夜捉人,连衰年老妇也被抓服役的故事,对安史之乱中人民遭受的苦难表示深切的同情。

  杜甫(712-770),字子美。因曾居长安城南的少陵以西,故自称少陵野老,世称杜少陵。官致参谋、检校工部员外郎,故又有杜工部之称。他是我国古代伟大的诗人。在文学史上,他把现实主义传统推向了一个新的更高更成熟的阶段,对后世文学创作产生了极为深远的影响。与李白齐名,世称李杜。有《杜工部集》。

  3、教师评点(目标2)

  暮投石壕村,有吏夜捉人。老翁逾墙走,老妇出门看。

  开头四句是全篇的第一部分,写故事发生。四句各写一人,各自身份、举动和彼此关系,交代分明。有吏夜捉人,预示将有一场灾难降临。

  交呼一何怒,妇啼一何苦!

  写故事的展开。在差役怒呼、老妇苦蹄声中,一个饱受战祸的家庭的种种不幸,一步步展示出来。

  听妇前致词:三男邺城戍。一男附书至,二男新战死。

  第一层:从老妇自叙家事可知一家三男全部被征,说明兵役之苛酷;三男已死二男,可见战争之惨烈。

  存者且偷生,死者长已矣!

  活着的人苟且偷生,死去的人就永远地去了。可见战争使百姓民不聊生。老妇希望以自家处境来搏得县吏的同情,高抬贵手。

  室中更无人,惟有乳下孙。有孙母未去,出入完裙。

  差史并不领会老妇人的哭诉,仍然通老妇家出差役。老妇人只得回答,家里没有男人了(隐去老翁),只有吃奶的孙子和喂奶的母亲,寡媳衣不蔽体,贫困可知,也见得战争破坏之严重。

  老妪力虽衰,请从吏夜归,急应河阳役,犹得备晨炊。

  差吏仍是追问不放。老妇自请赴役,仍从掩护老翁出发。力虽衰而请赴役,并请即刻动身,故作恳切,凄苦之情溢于言表。

  夜久语声绝,如闻泣幽咽。天明登前途,独与老翁别。

  骚乱终于停息,在死寂一般的深夜,仍听到抽泣之声,也许是寡媳.在哭泣,也许是更多的人在哭泣。诗人第二天天明上路时,只跟老翁告别。一夜之间,经此巨变,凄苦、悲愤,尽在不言中。

  石壕村这一户人家,三男被征,两男战死,衰年老妇又被抓走服役,留下老翁、寡娘、幼孙三人,在兵荒马乱中将何以度日?等待老妪的又将是怎样的命运呢?诗人的心,是与受苦受难的劳动大众息息相通的。诗人抨击石壕吏的凶暴气焰和冷酷无情,对安史之乱中人民遭受的苦难表示深切的同情。

  四、学生齐读,若有不明白自由提问。

  五、小结

  这两首诗,《龟虽寿》为乐府诗,《石壕吏》为歌行体古诗。《龟虽寿》抒发了作者积极奋发、老当益壮的豪情。《石壕吏》抨击石壕吏的凶暴气焰和冷酷无情,对安史之乱中人民遭受的苦难表示深切的同情。

  六、布置作业 。 1`

  A、 背诵古诗。

  B、 完成课后练习一、三。

  C、 把《石壕吏》改写成一则故事。

  七、说课精要:古诗较难理解,因此以教师讲解为主。

  八、教学后记:

  第二课时

  预习

  背诵前两首诗,朗读后三首诗。

  教学过程

  一、课前三分钟 (课外阅读读后感)3

  二、抽查背诵。

  三、正课

  (三)相见欢

  1.听录音后,学生自由朗读这首词。

  2.教师简介作家作品。

  《相见欢》选自《南唐二主词》,作者李煜 (937-978),五代时南唐国主,世称李后主。975亡国降宋,后被毒死。

  相见欢,词牌名,又作乌夜啼。这首词是李煌降宋以后写的,借以表达他的亡国哀思。

  3.教师点评

  无言独上西楼,月如钩。寂寞梧桐深院锁清秋。

  上片写景,用寂寞清秋的夜色烘托一个皇帝变为囚徒孤寂愁苦的心态。

  剪不断,理还乱,是离愁。另是一般滋味在心头。

  下片用一个具体的比喻,把离愁比喻成乱麻,剪不断,理还乱。这离愁,不是一般的暂离故乡,而是亡国之愁。作者由一个皇帝变成一个囚徒,屈辱的现实生活,迫使他体验到一般人所尝不到的生活滋味。这个比喻深刻地反映出作者切身感受的无可解脱的愁苦。

  这首词写出一个亡国的皇帝成为囚徒后切身感受。黄昇《后来诸贤绝妙词选》卷一题往:此词最凄惋,所谓亡国之音哀以思。

  4、学生齐读这首词。

  (四)《观书有感》

  1.学生集体朗读这首诗,注意朗读节奏、感情。

  2、教师简介作家作品

  这首诗选自《朱文公文集》,作者朱熹(1130-1200),字元晦,南宋著名理学家。

  3.教师点评

  半亩方塘一鉴开,天光云影共徘徊。

  开句用一个比喻,把半亩方塘比喻成一面刚打开的镜子。突出水的清亮。第二句写天光和云影一齐映人水塘,不停地晃动,暗示活水不停地流动。

  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

  作者问水塘为什么如此清澈,因为有源头的活水不断地流来。诗表面上写水塘清因有活水来,实际上是比喻作文章如何来的新的材料、新的主题、新的构思、新的手法、新的语言,要靠*时不断的积累。从生活中积累,从诗书中积累。只有不断的积累沉淀,才能写出好文章。设喻巧妙。

  (五) 清*乐

  1.集体朗读这首诗,注意朗读节奏、感情。

  2.教师简介作家作品

  《清*乐》选自《稼轩长短句》,作者辛弃疾(1140-1207),字幼安,号稼轩。南宋伟大的爱国词人。

  3.教师点评

  茅檐低小,溪上青青草。

  写农家房屋矮小及房屋旁溪边的自然景色。如水墨画,几笔勾出农舍及周围环境宁静清幽。

  醉里吴音相媚好,白发谁家翁媪?

  既然有环境描绘,必有人物点缀。作者从带醉意吴吉入笔,写出一对白发翁姐说着柔媚的吴语互相打趣。

  大儿锄豆溪东,中儿正织鸡笼;最喜小儿亡赖,溪头卧剥莲蓬。

  农家儿忙着各自的农活;最可爱的是顽皮、淘气的小儿子,也在溪头剥莲蓬。一个卧字写出小儿顽皮、淘气的动作。

  这首词描绘了一幅农家耕乐团。刻画了农家信然自乐的生活景象。也表现作者对人民生活的关切。语言清新、活泼、流畅。

  4、学生自由朗读,若有不明之处提出来,集体解决。

  四、小结

  《相见欢》是词,写出一个亡国的皇帝成为囚徒后切身感受的无可解脱的愁苦。《现书有感》用水塘清因有活水来比喻作文章要善于从生活中从书本中吸收营养。《清*乐》描绘农家治然自乐的生活景象,也表现作者对人民生活的关切。

  六、布置作业 。 1`

  A、背诵这三首词。

  B、默写诗词五首。

  C、根据自己喜欢的一首诗或词,写一段赏析的文字。

  七、说课精要:古诗较难理解,因此以教师讲解为主。

《石壕吏》教案4

  [教学目标]

  1、了解杜甫的相关作品及其忧国忧民的情怀,了解战乱给人民带来的深重苦难;

  2、学习诗歌通过叙述和对话刻画人物形象的写法,把握人物形象的思想情感;(重点)

  3、感受并同情底层人物命运的悲惨,体会诗人复杂矛盾的心理活动,反思造成这一悲惨现实的社会原因。(难点)

  [教学内容]

  导入:明朝学者陆时雍在评《石壕吏》时这样说:“其事何长!其言何简!” ,说诗人杜甫用极其精练的语言给我们讲了一个比较复杂的故事,请同学们先听范读,在听读时不妨闭上眼睛想象一下……到底是谁的故事、怎样的故事呢?

  1、听读——

  提醒学生边听边想象人物、整理情节,准备复述故事。

  提示:复述时请注意:时间、地点、人物、情节。

  (可以让学生在听读同时在书上圈划相应的重点字词,可以根据范读也可以据自己理解来划。这样可为下一步的诵读做好准备。)

  过渡:故事中都有哪些人物呢?

  (学生边说,老师边板书:“我”、差使、老翁、老妇、孙母、孙子——按故事人物的出场顺序)

  2、品读——

  各用一组词语概括人物形象,或表达自己对人物形象的感受与判断,并结合课文谈谈理由。也可以此带动对诗歌的理解,解决阅读鉴赏的基本问题,如诗句理解等。(有关背景等知识可随机讲解)

  差役:涉及到的语句“有吏夜捉人、吏呼一何怒!”——深夜偷袭,如狼似虎,凶神恶煞,气势汹汹,盛气凌人,飞扬跋扈,可恨,可恶,可气。设问:石壕吏为什么这么凶恶?有没有可能不凶恶?

  老妪:涉及到的语句“老妇出门看、妇啼一何苦、听妇前致词、老妪力虽衰、请从吏夜归、急应河阳役、犹得备晨炊”——出门周旋,惊恐万分,可怜,可敬,敢于出头,富有牺牲精神,顾全大局。设问:老妇“苦”在何处?她是不是真的勇敢?是谁把她逼向勇敢?

  老翁:涉及到的语句“老翁逾墙走、独与老翁别”——仓皇翻墙,逃跑避难,可怜,惭愧,无奈。问:他的逃走是懦弱、畏缩吗?如果他知道差役连老妇都抓的话,他还会逃走吗?

  孙母:涉及到的语句“有孙母未去、出入无完裙、如闻泣幽咽”——悲惨,家破人亡,衣不蔽体也是食不果腹,夫离婆散。

  孙子:涉及到的语句“惟有乳下孙”——可怜。他对眼前所发生的一切一无所知,他长辈们所期盼的美好生活对他来说还太过久远啊。

  “我”即作者杜甫:天黑时分投宿到石壕村的一户人家。涉及到的语句“暮投石壕村、夜久语声绝、天明登前途、独与老翁别。”——无奈、不满、沉痛、悲哀、同情——对捉人无奈,对差役的凶悍不满对朝廷无能的不满,对战争对人民造成的灾难同情之余有沉痛有悲哀。设问:诗人为何没有出来横加阻拦或仗义执言?是懦弱吗?大敌当前,国家岌岌可危,征兵也是无奈之举,这也是诗人既忧国、又忧民的思想矛盾所在:一方面国难当头,需要补充兵力资源;一方面百姓生活极其困苦,且已无兵可征。

  小结:是战乱给人民带来了如此深重的苦难,朝廷的无能是悲惨现实的根本原因。诗人杜甫忧国忧民的沉重情绪让我们感同身受。

  以上我们通过具体语句的分析加深了对人物对诗歌的理解,下面请同学们自己诵读。

  假使你就是诗歌中的“当事人”——作者或老妇等,你会怎么想,怎么说?怎么做?

  3、诵读——

  注意特定身份的人物在特定情境中的心理活动与言行表现,以及作者对不同人物的情感态度。

  学生个别读。

  提示:个别语句的轻重缓急、抑扬顿挫、思想感情,如“老翁逾墙走”一句应读出恐慌,语速稍快,“吏呼一何怒”应读出差役的气势汹汹,语气加重,“妇啼一何苦”应读出老妇的凄苦,语速稍慢,“夜久语声绝” 、“独与老翁别”应读出作者的复杂情绪等。

  过渡:下面请同学们就人物形象、思想内容、语言表达或具体词句的理解等方面质疑。

  4、议读——

  细节讨论与质疑问难。交流阅读中遇到的疑难和困惑,主要探讨一些相关的疑点。

  提示:

  (如学生提不出问题,教师来提,如:故事发生的季节是“春天”,在一个应是生机勃勃,万物勃发,春意盎然的季节,却是发生了一个如此悲惨的故事,两相对照无意中是个反衬啊。若“品读”这个环节已经大部分解决了这些问题,则这一环节可略过)

  5、读写结合——

  这是叙事诗,叙事者即是杜甫自己——故事的展开是从杜甫的视角看过去的。请同学们尝试转换叙事角度重组故事。

  (1)如果从老妇的角度叙述故事,应该怎么叙述?

  (2)如果从老翁的角度叙述故事呢?

  (3)如果从石壕吏的角度叙述,又会怎样?(是不是所有的差役都是这样横暴无礼?)

  提示:交流并评价重组的故事,看看是否合情合理?

  (这是第一课时的作业,考虑到课上的时间问题,放到课下完成,课上用来交流。可能学生在初读课文时并不能很好的把握课文,但通过改写可以促进他的理解,同时初读的体验也是很宝贵的。)

《石壕吏》教案5

  教学目的:

  1.朗读《龟虽寿》和《石壕吏》这两首诗。

  2.体会诗歌所描绘的意境。体会诗歌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3.培养学生对祖国古代文化的兴趣。

  教学重点:

  目标1 目标2

  教学难点 :

  目标2

  教学时间:

  二课时。

  教学内容:

  一、预习

  1.,读准下列加点字的音。

  老骥(ji) 伏枥(1i)逾墙走(yu)邺城戍(shu)

  老妪(yu)幽咽(ye)翁媪(ao)

  教学过程

  一、课前三分钟 (课外阅读读后感)3

  二、创设情景导入 新课。

  请一学生背诵上一单元学的一首古诗,以次导入 新课。

  三、正课

  (-)龟虽寿

  1、听录音朗读这首诗。(目标1)

  2.教师简介作家作品

  本首诗选自《乐府诗集》,是《步出复门行》中最后一章。作者曹操,字孟德,沛国游县(今安徽省亳县)人。东汉末政治家、军事家、诗人。

  《步出夏门行》用乐府旧题抒发自己的政治抱负,气魄雄伟,慷慨悲凉,对汉末人民的苦难生活也有所反映。《龟虽寿》表现了作者的雄心壮志和积极进取的精神。

  3、教师评点:(完成目标2)

  神龟虽寿,犹有竟时;腾蛇乘雾,终为土灰。

  意思是神灵的龟虽然是长寿的动物,但也有死亡的时候,腾蛇虽能兴云驾雾,最终也会死亡后化为灰尘。这两句借神龟腾蛇起兴,说明作者明知人的寿命终有期限,而任何英雄也难免要死,但他丝毫不因此而颓丧。

  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烈士暮年,壮心不已。

  意思是千里马老了,伏在马槽里,但它仍旧有驰聘千里的雄心。有雄心壮志的人虽到晚年,更应该老当益壮,不放弃自己的理想。

  盈缩之期,不但在天;养治之福,可得永年。

  意思是人的寿命的长短,不完全决定于天。只要保持身心健康,就能保持长寿。对事在人为抱有信心和乐观精神。

  幸甚至哉,歌以咏志。

  这是配乐时加上去的。

  这首诗指出生命是有限而宝贵的,所以人们应当不断地发扬积极进取的朝气建立功业。在结语中,作者还指出事在人为,命运可以改变。这种积极奋发、老当益壮的精神是很可贵的。

  4、学生齐读。

  (二)石壕吏

  1.听录音,学生自由朗读。(目标1)

  2.作家作品简介

  《石壕吏》选自《杜工部集》。758年,为*息安(禄山)史(思明)之乱,唐将郭子仪、李光粥等九位节度使,率兵二十万围攻安庆绪(安禄山的儿子)所占的邺郡(现河南省安阳县)。胜利在望。但在第二年春天,由于史思明派来援军,加上后军内部矛盾重重,形势发生了很大变化。在敌人两面夹击之下,后军全线崩渍。郭子仪等退守河阳(现河南省孟县西),并四处抽丁补充兵力。杜甫这时刚好从洛阳回华州,途经新安、石壕、渲关等地,根据自己目睹的事实,写了一组诗《三史三别》,《石壕吏》就是其中的一篇。这首诗,叙述差变乘夜捉人,连衰年老妇也被抓服役的故事,对安史之乱中人民遭受的苦难表示深切的同情。

  杜甫(712-770),字子美。因曾居长安城南的少陵以西,故自称少陵野老,世称杜少陵。官致参谋、检校工部员外郎,故又有杜工部之称。他是我国古代伟大的诗人。在文学史上,他把现实主义传统推向了一个新的更高更成熟的阶段,对后世文学创作产生了极为深远的影响。与李白齐名,世称李杜。有《杜工部集》。

  3、教师评点(目标2)

  暮投石壕村,有吏夜捉人。老翁逾墙走,老妇出门看。

  开头四句是全篇的第一部分,写故事发生。四句各写一人,各自身份、举动和彼此关系,交代分明。有吏夜捉人,预示将有一场灾难降临。

  交呼一何怒,妇啼一何苦!

  写故事的展开。在差役怒呼、老妇苦蹄声中,一个饱受战祸的家庭的种种不幸,一步步展示出来。

  听妇前致词:三男邺城戍。一男附书至,二男新战死。

  第一层:从老妇自叙家事可知一家三男全部被征,说明兵役之苛酷;三男已死二男,可见战争之惨烈。

  存者且偷生,死者长已矣!

  活着的人苟且偷生,死去的人就永远地去了。可见战争使百姓民不聊生。老妇希望以自家处境来搏得县吏的同情,高抬贵手。

  室中更无人,惟有乳下孙。有孙母未去,出入完裙。

  差史并不领会老妇人的哭诉,仍然通老妇家出差役。老妇人只得回答,家里没有男人了(隐去老翁),只有吃奶的孙子和喂奶的母亲,寡媳衣不蔽体,贫困可知,也见得战争破坏之严重。

  老妪力虽衰,请从吏夜归,急应河阳役,犹得备晨炊。

  差吏仍是追问不放。老妇自请赴役,仍从掩护老翁出发。力虽衰而请赴役,并请即刻动身,故作恳切,凄苦之情溢于言表。

  夜久语声绝,如闻泣幽咽。天明登前途,独与老翁别。

  骚乱终于停息,在死寂一般的深夜,仍听到抽泣之声,也许是寡媳.在哭泣,也许是更多的人在哭泣。诗人第二天天明上路时,只跟老翁告别。一夜之间,经此巨变,凄苦、悲愤,尽在不言中。

  石壕村这一户人家,三男被征,两男战死,衰年老妇又被抓走服役,留下老翁、寡娘、幼孙三人,在兵荒马乱中将何以度日?等待老妪的又将是怎样的命运呢?诗人的心,是与受苦受难的劳动大众息息相通的。诗人抨击石壕吏的凶暴气焰和冷酷无情,对安史之乱中人民遭受的苦难表示深切的同情。

  四、学生齐读,若有不明白自由提问。

  五、小结

  这两首诗,《龟虽寿》为乐府诗,《石壕吏》为歌行体古诗。《龟虽寿》抒发了作者积极奋发、老当益壮的豪情。《石壕吏》抨击石壕吏的凶暴气焰和冷酷无情,对安史之乱中人民遭受的苦难表示深切的同情。

  六、布置作业 。

  A、 背诵古诗。

  B、 完成课后练习一、三。

  C、 把《石壕吏》改写成一则故事。

  七、说课精要:古诗较难理解,因此以教师讲解为主。

  八、教学后记:

  第二课时

  预习

  背诵前两首诗,朗读后三首诗。

  教学过程

  一、课前三分钟 (课外阅读读后感)3

  二、抽查背诵。

  三、正课

  (三)相见欢

  1.听录音后,学生自由朗读这首词。

  2.教师简介作家作品。

  《相见欢》选自《南唐二主词》,作者李煜 (937-978),五代时南唐国主,世称李后主。975亡国降宋,后被毒死。

  相见欢,词牌名,又作乌夜啼。这首词是李煌降宋以后写的,借以表达他的亡国哀思。

  3.教师点评

  无言独上西楼,月如钩。寂寞梧桐深院锁清秋。

  上片写景,用寂寞清秋的夜色烘托一个皇帝变为囚徒孤寂愁苦的心态。

  剪不断,理还乱,是离愁。另是一般滋味在心头。

  下片用一个具体的比喻,把离愁比喻成乱麻,剪不断,理还乱。这离愁,不是一般的暂离故乡,而是亡国之愁。作者由一个皇帝变成一个囚徒,屈辱的现实生活,迫使他体验到一般人所尝不到的生活滋味。这个比喻深刻地反映出作者切身感受的无可解脱的愁苦。

  这首词写出一个亡国的皇帝成为囚徒后切身感受。黄昇《后来诸贤绝妙词选》卷一题往:此词最凄惋,所谓亡国之音哀以思。

  4、学生齐读这首词。

  (四)《观书有感》

  1.学生集体朗读这首诗,注意朗读节奏、感情。

  2、教师简介作家作品

  这首诗选自《朱文公文集》,作者朱熹(1130-1200),字元晦,南宋著名理学家。

  3.教师点评

  半亩方塘一鉴开,天光云影共徘徊。

  开句用一个比喻,把半亩方塘比喻成一面刚打开的镜子。突出水的清亮。第二句写天光和云影一齐映人水塘,不停地晃动,暗示活水不停地流动。

  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

  作者问水塘为什么如此清澈,因为有源头的活水不断地流来。诗表面上写水塘清因有活水来,实际上是比喻作文章如何来的新的材料、新的主题、新的构思、新的手法、新的语言,要靠*时不断的积累。从生活中积累,从诗书中积累。只有不断的积累沉淀,才能写出好文章。设喻巧妙。

  (五) 清*乐

  1.集体朗读这首诗,注意朗读节奏、感情。

  2.教师简介作家作品

  《清*乐》选自《稼轩长短句》,作者辛弃疾(1140-1207),字幼安,号稼轩。南宋伟大的爱国词人。

  3.教师点评

  茅檐低小,溪上青青草。

  写农家房屋矮小及房屋旁溪边的自然景色。如水墨画,几笔勾出农舍及周围环境宁静清幽。

  醉里吴音相媚好,白发谁家翁媪?

  既然有环境描绘,必有人物点缀。作者从带醉意吴吉入笔,写出一对白发翁姐说着柔媚的吴语互相打趣。

  大儿锄豆溪东,中儿正织鸡笼;最喜小儿亡赖,溪头卧剥莲蓬。

  农家儿忙着各自的农活;最可爱的是顽皮、淘气的小儿子,也在溪头剥莲蓬。一个卧字写出小儿顽皮、淘气的动作。

  这首词描绘了一幅农家耕乐团。刻画了农家信然自乐的生活景象。也表现作者对人民生活的关切。语言清新、活泼、流畅。

  4、学生自由朗读,若有不明之处提出来,集体解决。

  四、小结

  《相见欢》是词,写出一个亡国的皇帝成为囚徒后切身感受的无可解脱的愁苦。《现书有感》用水塘清因有活水来比喻作文章要善于从生活中从书本中吸收营养。《清*乐》描绘农家治然自乐的生活景象,也表现作者对人民生活的关切。

  六、布置作业 。

  A、背诵这三首词。

  B、默写诗词五首。

  C、根据自己喜欢的一首诗或词,写一段赏析的文字。

  七、说课精要:古诗较难理解,因此以教师讲解为主。

《石壕吏》教案6

  一、读准下列字音

  吏:逾:邺:戍:咽:妪:泣:

  二、文学常识积累

  古体诗是六朝以前通行的诗体,不必讲究*仄、对仗,是一种较少拘束的诗体;而古诗又因时代不同有所差异,一般而言,六朝以前的古体诗限制较少;唐宋以后,又受近体诗间接影响,免不了参杂了近体诗的*仄、对仗与语法。

  “三吏”“三别”

  三、速读诗歌,解释黑体字,理解诗意。

  暮投石壕村,有吏夜捉人。老翁逾墙走,老妇出门看。

  吏呼一何怒!妇啼一何苦!听妇前致词:三男邺城戍。

  一男附书至,二男新战死。存者且偷生,死者长已矣!

  室中更无人,惟有乳下孙。有孙母未去,出入无完裙。

  老妪力虽衰,请从吏夜归,急应河阳役,犹得备晨炊。

  夜久语声绝,如闻泣幽咽。天明登前途,独与老翁别。

  四、朗读诗歌,思考讨论

  1、这首诗叙述了一个怎样的故事?

  2、通过这个故事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请在文中找出语言根据来说明)

  五、朗读诗歌,体会加点词的意境(表达效果)

  1、本诗中为何不说征兵、点兵、招兵,而说“捉人”?

  2、“吏呼一何怒!妇啼一何苦!”这两句是何写法,有何作用?

  3、“独与老翁别”中“独”字的意境如何?

  4、诗中意味深长的词句还有很多,请再举一例并作分析。

  六、体验反思:

  1、有人认为老妇的话不是一口气说出来的,而是吏一步一步逼问出来的。试据此想象吏与妇对话的情景。

  2、如果你当时在场,你最想对差吏说的一句话是什么?你又想对老妪一家说些什么?

  七、作业

  1、阅读杜甫“三吏”“三别”的另外五篇文章,用心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2、把《石壕吏》改写成剧本

  [提示]石壕吏和老妇人是诗中的主要人物,要立于善于运用想像来刻画他们各自的动作、语言和神态。

《石壕吏》教案7

  一、导入:

  有两幅对*家一起看一下:(草堂留后世,诗圣著千秋);(满眼河山,大地早非唐李有;一腔*,草堂犹是杜陵春。)同学们能够猜出这是写的唐朝哪位诗人吗?(杜甫)盛唐时期,我国有两位著名诗人,他们一个被后世称为“诗仙”,一个被称为“诗圣”,就是李白和杜甫,并称“李杜”。杜甫的诗大多真实表现了现实生活,他亲身经历“安史之乱”,所作的《三吏》《三别》更真实反映了唐朝末期战争给人带来的苦难生活,今天我们学习其中流传最广的《石壕吏》。

  二、整体感知,听读课文

  (导)作为一首叙事长诗,故事性很强,不过读起来却也是朗朗上口,配上曲子也别有韵味,请让我先给同学们示范诵读一遍,注意停顿、节奏、及语调变化,大家可默默跟读,准备朗诵。

  1、播放录音《二泉映月》教师范读。

  2、学生范读,同学们听的很认真,有没有愿意试一下。

  3、学生评价,并配乐齐读。(朗读基本功很扎实,很到位。)

  三、疏解课文,复述情节

  (导)这首三吏三别中的作品, 作者在音律和谐,文字简洁的形式下,同时也赋予了作品深邃的思想和对现实强烈的批判色彩,杜甫想说什么呢,他最终说了没有?这是我们要思考的,下面让我们跟随诗人的脚步去石壕村看一看,那里发生了什么?这个任务交给大家

  1、小组讨论,结合注释,先疏解字词,提出疑难一起解决,理清故事情节。

  2、质疑并复述课文。(走:跑 前:走上前 且:尚且 更:再 从:跟从)

  3、补充并做评价

  (明确)因为古诗言虽尽而意无穷,所以在抓住主要情节的同时可以适当发挥想象,不要抱者翻译的心态去学,重在欣赏,领会意韵。

  四、分析人物

  1、如果用文中一句话概括全文,应该是哪句? (有吏夜捉人)

  2、为什么是“捉人”还是“夜晚”?(不是征兵,是强抓,半夜表明官吏凶狠无情)

  3、最终抓到人没有?(抓到了,“天明登前途,独与老翁别”暗示作用)

  4、文中主要人物是谁? 板书:吏 妇(官吏愤怒的大声呼叫,)

  5、这两个人物出场各自态度反应如何?板书:呼 啼(妇人悲伤的哭哭啼啼)

  6、抓人的情节以什么形式描述出来的?妇人致辞。

  7、思考妇人交代的几层意思?三层:战争惨烈;家境困难;自请服役。

  (明确:表明战争惨烈的句子,家境困苦的句子,)

  7、自请服役时老妇人心理真实想法是什么?(自请服役也暗示掩护老翁和儿媳的心理。)

  8、有人读完文章说显然老妇人致辞的三层意思是一口气表达出来的,你怎么认为?(不是,是官吏再三逼迫的)

  9、请出几位同学表演一个改编了的短剧,同学们看一下这样的改编有没有道理?

  (演的最突出的谁?官吏,但在原文似乎他没说一句话,不过这样增添故事情节确实使人物形象更加丰满,情节更加完整了。采访一下演官吏的同学,你是读了那句话受启发才演的惟妙惟肖的?)

  明确:这是本文在艺术构思上的特色,全文虽只有120个字,但情节并不简单,题目以石壕吏为题,但诗人在正文中给他暗写,老妇人用明写,成为一篇抒情独白,但用心品味发现这些语句是官吏逼问出来的,凶残的特点暴露无疑。这叫“藏问于答”文言文经常用到。再次感谢几位同学的表演,使我们加深了对课文的了解。

  10、让我们齐读一遍老妇致辞这一段,感受一下气氛。

  五、主旨总结

  (导)综观全文,你认为是从谁的角度叙述的?杜甫,但作者的内心却没能展露,他一直保持沉默,他心里到底有没有想法?(板书:憎恶官吏的凶残,同情民众的苦难。)他将自己的感情融会在*实的叙述之中,这是本文另一的语言上的特点。诗人怀着深厚的同情之心为人民唱歌当哭,记下了战乱年代一幕惊心动魄的场景。

  六、尝试背诵

  七、作业:

  1、背诵并默写。

  2、续写老妇人走后,这家人的`生活,或她在军中生活的日子。200字左右,想象合理。

《石壕吏》教案8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1.通过诵读,把握诗歌内容。

  2.了解杜甫及写作石壕吏的背景。

  过程与方法:

  1.品味文中老妇人的语言,关注当时的社会现状。

  2.了解诗人的现实主义精神和忧国忧民的情怀。

  情感态度价值观:

  理解作者忧国忧民的高尚情怀,感受作者对民生疾苦的同情,对黑暗朝廷的批判,培养学生关注现实,关注民生的人文意识。

  教学重点

  品味文中老妇人的语言,把握诗歌内容,关注当时的社会现状。

  教学难点

  理解作者忧国忧民的高尚情怀,感受作者对民生疾苦的同情

  教学时数: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是诗歌的国度,唐朝是诗歌的繁盛时期,出现了两位伟大诗人。 一位是诗仙李白,另一位是诗圣杜甫。上节课我们一起学了杜甫前期的两首诗,感受了杜甫博大的胸怀与凌云的壮志,今天我们学习他的现实主义诗中的代表作《石壕吏》。

  二.作者回顾:

  1.学生介绍:杜甫杜甫字子美,自称少陵野老 或杜陵野客,著有 《杜工部集》,他写了不少反映当时现实的诗篇,被称作诗史。

  2.老师补充:现实主义诗的特点是诗作与社会历史重大事件紧密相连,反映社会现实状况,杜甫所处的唐朝由盛转衰的历史时期,其转折点就是著名的 “安史之乱”,“三吏”“三别”是杜甫现实主义诗中的代表作。分别是《新安吏》《石壕吏》《潼关吏》《新婚别》《无家别》《垂老别》

  三.自读课文,小组合作,理解诗意

  1.小组长按照组内成员水*分解翻译理解任务

  2.组内成员分别对照自己任务查阅资料或工具书,理解诗意

  3.成员在组内交流汇报,组长对成员完成情况作出评价、指导

  4.选取两个小组汇报自己的讨论结果,进行评比,优胜组得星一颗

  四.齐读课文,整体感知(指导:注意体会情感,带上情绪,思考下列问题)

  小黑板出示:

  1、这是一首叙事诗,作者用诗的形式记录了自己归家途中亲眼所见的一件事。

  这件事发生在什么时间、地点?主要人物是谁?

  2、发生了什么事(用原文回答)?

  有吏夜捉人

  3、眼前所见的悲惨情形,诗人用一句话概括就是?

  吏呼一何怒,妇啼一何苦。

  五.探究提升(方法:以小组为单位讨论下列问题,再进行全班交流,回答问题最积极的小组得星一颗)

  1、一何怎么理解?苦该如何解释?(朗读这句话话,读出人物内心感受)

  “凄苦”,悲痛欲绝

  2、妇人无限凄苦的啼哭什么?她苦在哪?(请给这部分内容分层并进行概括)

  老年丧子之苦,贫困潦倒之苦,被迫服役之苦

  4、面对境遇如此悲惨的老妇人,官吏的表现呢?怒该怎么理解?

  5、怒气冲冲的一呼(呵),差役的什么形象特点就呼之欲出了?

  “蛮横、冷酷、凶狠、粗暴”

  6、差役的冷酷还具体表现在哪些地方?

  (1)“夜”“捉”人:第一,表明官府“捉人”之事时常发生,人们白天躲藏或者反抗,无法“捉”到;第二,表明县吏“捉人”的手段狠毒,在人们已经入睡的黑夜,来个突然袭击。

  (2)致词”内容明显地表现出多次转折,老妇人的答话不是一口气说出来的,而是官吏一步步逼问出来的。

  (3)独与老翁别。尽管身世悲惨,命运不幸,但是老妇人还是被带走了

  六.激趣表演:(师生对答朗读,抱砖引玉。再找两个小组即兴表演,进行评比)

  试根据人物形象想象吏与老妇对话。

  石壕吏: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老妪:三男邺城戍。一男附书至,二男新战死。存者且偷生,死者长已矣!

  石壕吏: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老妪:室中更无人,惟有乳下孙。

  石壕吏: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老妪:有孙母未去,出入无完裙。

  石壕吏: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老妪:老妪力虽衰,请从吏夜归。

  七.主旨探究:

  7、一个老妇人能有多大本领呢,差役为什么还要抓走她?这反映了什么?

  8、文中哪里有所体现了战争的残酷?

  “三男邺城戍,二男新战死”。战争伤亡惨重,兵荒马乱,家国破碎,民不聊生。(介绍背景:758年,为*息安史之乱,唐将郭子仪、李光弼等九位节度使,率兵二十万围邺郡,胜利在望。但在第二年春天,形势发生了很大变化。在敌人夹击下,唐军全线崩渍。郭子仪等退守河阳,并四处抽丁补充兵力。杜甫这时刚好从洛阳回华州,途经新安、石壕、潼关等地,根据自己目睹的事实,写了组诗:“三吏”“三别”)

  9、眼前是凋敝的家园,耳畔是百姓的哀啼,此情此景,忧国忧民的诗圣杜甫表达出怎么样的心声?

  ——这篇叙事诗,通过对石壕村一家人被强迫征兵以致家破人亡的悲惨遭遇的描述,反映了唐代的安史之乱给广大人民带来的深重灾难,表达了对劳动人民的深切同情。“三吏”“三别”的主旨都深刻写出了民间疾苦及在乱世之中身世飘荡的孤独,表达了作者对倍受战祸摧残的老百姓的困苦和对老百姓的同情。

  八.拓展提升:

  你还知道哪些反映民生疾苦的诗人和诗作?

  例子:信知生男恶,反是生女好。或者生女犹得嫁比邻,生男埋没随百草。——《兵车行》

  九.板书

  县吏(呼)——蛮横

  年迈丧子之苦 同情百姓

  老妇(啼)——凄苦 贫困潦倒之苦 不满官吏

  被迫服役之苦

  七 结语:

  白班或小黑板显示

  第一幅:世上疮痍,诗中圣哲;民间疾苦,笔底波澜

  第二幅:诗史数千言,秋天一鹄先生骨;草堂三五里,春水群鸥野老心 。

《石壕吏》教案9

  教学目的

  1.学习通过叙述故事、刻画人物反映社会现实、表达思想感情的写作方法。

  2.学习通过写景、定物抒发感情的写作方法。

  3.认识战乱给人民带来的严重灾难,体会自然风光、名胜佳处各具独特美景。

  教学设想

  1.《石壕吏》这首叙事诗,叙述官吏夤夜捉人,老妇啼诉语言和她的被捉,表现出老妇一家的悲惨遭遇,反映了安史之乱给人民造成的严重灾难,体现了诗人对苦难人民的深刻同情;引导学生体会诗篇叙述故事始末、记叙人物语言的表现力量,体会诗篇的社会意义和融合于叙述之中的诗人的感情。

  2.其余四首诗都属抒情诗的范畴。这四首诗分别以恰当写作方法写景、写物,表现出描写对象的特征,抒发了诗人特定的感情,引导学生体会各首诗具体描写的表现力量,体会诗人的感情。

  本课安排三个课时进行教学。《石壕吏》,一课时;《敕勒歌》、《秋浦歌》,一课时;《晓出净慈寺送田子方》、《钱塘湖春行》,一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重点

  差吏夤夜捉人的凶残,老妇形象的凄苦,她家遭遇的悲惨,诗篇社会意义的深刻,诗人对苦难人民的同情。

  教学过程

  1.由教学过的赞美古代巾帼英雄的《木兰诗》,引出将教学的反映战乱中人民苦难的《石壕吏》(板书诗题)。

  2.结合注释①简介这首诗的创作背景和诗人情况。

  这首诗创作于唐肃宗乾元年(759)。当时唐军60万在邺城被叛军打败,&127;唐王朝为了补充兵力,便在四处大肆抓人当兵,人民苦不堪言。杜甫在安史之乱爆发以后,曾被叛军俘虏,夹在难民当中奔走,和人民一起负荷着时代的痛苦,思想感情和人民贴得更紧。这一年,他从华州往洛阳探视,在返回华州途中亲见差吏将老人、少年、结婚才一天的青年,都统统抓去当兵,心情沉痛激愤,就创作出了《三吏》、《三别》。这组诗篇镜子般地反映了当时的战乱社会现实,《石壕吏》是《三吏》中的一篇。

  3.要求学生参看注释,理解词义、句意、全诗大意。

  4.指定学生一人朗读全诗。

  要求读音准确,读出节奏。

  5.引导学生分析这首诗。

  (1)指定学生朗读第1段后,引导学生分析这一段。

  ①第1段第一句在诗篇中起着什么作用?

  学生回答,教师明确:

  “暮投石壕村”,由诗人投宿地点,点明故事发生的地点,表明诗人目击耳闻了故事的始末(板书:目击耳闻)。

  ②哪一句是关键句?具有什么样的表现力量?

  学生回答,教师明确:

  “有吏夜捉人”是诗篇的关键句。是“捉人”,而不是“征兵”、“招兵”,已经表明差吏强抓老百姓当兵;前面又加上一个“夜”字,更表明差吏时常抓人,以致白天难以抓到,就趁夜深人睡来搞突然袭击,凶狠残酷。这一句揭开了故事的序幕,故事也循此而展开(板书:凶残夜捉揭开故事序幕)。

  ③三、四句表明了什么情况?

  学生回答,教师明确:

  “老翁逾墙走,老妇出门看”,表明差吏夜间抓人,连老翁也一样抓走,已经屡见不鲜;所以老翁夜间一闻捶门声音,就顾不得年迈体衰、腿脚不灵,赶紧爬墙逃走,而由老妇出门应付。这深刻地揭示出战祸连绵、差吏残酷抓人、人民睡卧不得安宁的情景,揭示了老妇一家悲惨遭遇的社会环境。

  (2)指定学生朗读2、3段后,引导学生分析这两段。

  ①第2段两句诗的用词具有什么样的表现力量?体现了诗人什么样的感情?&127;在这两段中起着什么作用?

  学生回答,教师明确:

  “吏呼一何怒,妇啼一何苦”:一“怒”,一“苦”,形成了鲜明的对照;两个“一何”,加强了感情色彩:既表现出“吏呼”咆哮如雷,“妇啼”悲伤凄苦,又体现了诗人强烈憎恶差吏、深刻同情老妇的感情。这两句诗统领着第3&127;段老妇苦啼申诉的记叙(板书:苦啼申诉)。课本编者把这两句诗独立成段,也是意在强调吏之怒、妇啼之苦和统领后文的作用。

  ②第3段只是叙述了老妇的苦啼申诉。&127;差吏是在一直静听老妇的苦啼申诉而没有怒呼咆哮吗?这是一种什么写法?

  学生回答,教师明确:

  差吏决不是一直静听老妇的苦啼申诉而没有怒呼咆哮。这里是实写老妇的苦啼申诉,虚写差吏的怒呼咆哮,以实现虚,在老妇苦啼申诉的几层意思之间暗含着差吏的怒呼咆哮。

  ③老妇的苦啼申诉包含几层意思?从中体现着什么样的进程?

  学生回答,教师明确:

  老妇的苦啼申诉包含三层意思,从中体现着老妇不断苦啼申诉,差吏不断怒呼咆哮的进程。

  ④第一层申诉具有什么样的表现力量?

  学生回答,教师明确:

  “三男邺城戍,一男附书至,二男新战死。存者且偷生,死者长已矣”,表明老妇的三个儿子都上了战场,两个儿子已经战死,她家已为那场战争作出巨大牺牲,论理论情都不应再到她家捉人了。“且偷生”,表明“存者”也生命毫无保障,更无生趣;“长已矣”,表露了对死去亲人的无限哀思。老妇沉痛地申诉这些,意在唤起差吏的恻隐之心,高抬贵手。但是差吏不为所动,继续怒呼,逼着要人,逼出老妇进一步的苦啼申诉。

  ⑤第二层申诉具有什么样的表现力量?

  学生回答,教师明确:

  “室中更无人,惟有乳下孙,有孙母未去,出入无完裙”,表明老妇家中只有个吃奶的小孙子一个孤儿,和因乳孙而未去的衣服破烂的一个寡媳,家庭情况倍极凄惨(板书:家庭凄惨)。老妇申诉这些,意在唤起差吏的怜悯之情,网开一面。但是凶狠差吏仍然不为所动,继续怒呼,逼着要人,甚至要捉走寡媳,逼得老妇说出下面的话。

  ⑥第三层申诉具有什么样的表现力量?

  学生回答,教师明确:

  “老妪力虽衰,请从吏夜归,急应河阳役,犹得备晨炊”,表现出老妇为了避免年迈丈夫、乳孙寡媳被捉,被逼得只能挺身而出,自请应役了(板书:被逼自请应役)。

  (3)指定学生朗读第4段后,引导学生分析这一段。

  ①这一段前两句的遣词造句具有什么样的表现力量?

  学生回答,教师明确:

  “夜久语声绝,如闻泣幽咽”,从寡媳低微悲苦的哭泣声,暗示出老妇已被捉走(板书:老妇被捉)。“夜久”,反映出差吏不满足于捉走老妇,百般威逼,老妇再三啼请自己应役的漫长过程,“如闻”,表现出诗人一直在关切倾听幕惨剧的发展,彻夜未能入睡。

  ②后两句的遣词造句具有什么样的表现力量?

  学生回答,教师明确:

  “天明登前途,独与老翁别”,呼应开篇的“暮投”,一个“独”字,表明昨暮投宿,老翁老妇双双接待,今晨登程,只有老翁一个相送,老妇已被去承担那根本不应由她承担的徭役了。相送者、被送者的凄惨心情都无法表述。言简意深,凄情绵绵无尽(板书:惨别老翁凄情绵绵无尽)。

  (4)引导学生分析这首诗的写作特点,社会意义。

  诗人怎亲以目击耳闻者的身份写出这首诗?产生着什么样的艺术效果?

  学生回答,教师明确:

  开篇句“暮投石壕村”,为以目击耳闻者身份叙述故事作好了铺垫;结尾段“夜久语声绝,如闻泣幽咽”,表明一直在关切倾听故事的发展:表明了诗人确是故事的目击耳闻者。除中间主体部分用两个“一何”表达憎恶差吏、同情老妇的强烈感情以外,通篇都只是*实地叙述故事情节、人物语言,再没有什么议论抒情的诗句。通过故事情节、人物语言,展现出老妇一家的悲惨遭遇,塑造出老妇的凄苦形象,控诉了官府捉人的凶狠残酷,反映了黑暗渗淡的战乱现实,表现了对苦难人民的深刻同情(板书:反映战乱现实同情苦难人民)。

  6.指定学生一人朗读全诗。

  要求缓急得当,读出沉痛凝重的感情。

  布置作业

  背诵这首诗,进一步品味*实叙述当中的深刻内涵。

  第二课时

  教学重点

  敕勒川苍茫富饶美好风光的勾勒。《秋浦歌》中李白抒发愁绪的艺术手法。

  教学过程

  1.由教学过的叙事诗引到教学抒情诗,引出《敕勒歌》(板书诗题)。

  2.先要求学生参看注释阅读这首诗,再指定学生朗读,然后引导学生进行分析。

  (1)这首诗可分几层?哪一句是诗篇的关键句?

  学生回答,教师明确:

  可分三层,前两句、次两句各为一层。“风吹草低见牛羊”是诗篇的关键句。

  (2)第一层点明了什么?具有什么样的表现力量?

  学生回答,教师明确:

  “敕勒川,阴山下”,点明了诗篇的描写对象及其地理位置,表现出敕勒川背负雄伟阴山,气势壮阔(板书:背负阴山气势壮阔)。

  (3)第二层运用什么修辞方法勾画出什么样的境界?体现了什么样的感情?

  学生回答,教师明确:

  第二层以“穹庐”设喻,表现出那高远的天空就像一个无限大的蒙古包笼盖着辽阔大地一样,形象地勾画出天连草原、草原接天的无垠境界(板书:境界无垠)。用“穹庐”——牧人自己的家设喻,具有浓郁的民族色采,体现了诗篇主人公对敕勒川的亲切、惬意感情(板书:设喻亲切)。

  (4)第三层前两句和上层以及下句之间构成了什么样的关系?&127;末句和前写景物之间体现着什么样变化?具有什么样的表现力量?

  学生回答,教师明确:

  “天苍苍,野茫茫”,承接上层,回环描写天地,以“苍苍”表现出天之高渺,以“茫茫”表现出地之无际,为下句的出现作好了充分的铺垫。在这样充分铺垫之后,才引出“风吹草低见牛羊”这个关键句,表现出在那无边无际的草原上,和风吹来,牧草低俯,出现了一大群、一大群的牛羊。这画面和前写景物联系起来,由静转动,静中有动,体现了勃勃的生机。牧草的丰茂,牛羊的肥壮,牧人的欢欣,都深含在这一句描写之中了(板书:草茂畜肥生机勃勃)。

  (5)这首诗描写出了什么样的风光?抒发了什么样的感情?

  学生回答,教师明确:

  这首诗大笔勾勒出祖国塞北雄浑壮阔、优美富饶的草原风光,抒发了诗人——牧人热爱家乡的自豪感情(板书:勾勒雄浑富饶草原风光&127;抒发热爱家乡自豪感情)。

  (6)指定学生朗读这首诗。

  要求读出雄浑气势、自豪感情。

  板书设计

  3.由写景抒情诗《敕勒川》引出咏物抒情诗《秋浦歌》(板书诗题)。

  (1)简单指出:这首诗创作于天宝十三年,&127;其时李白已被腐朽权贵排挤出长安10年。这10年中,他漫游飘泊各地,不但政治抱负无从施展,生活也时常发生困难。《秋浦歌》就是在这样遭际当中创作出来的。

  (2)先要求学生参看注释阅读这首诗,再指定学生朗读,&127;然后引导学生进行分析。

  ①这首诗抒发什么感情?通过写什么物抒发这种感情?是分几层写物的?

  学生回答,教师明确:

  抒发愁绪:通过写白发抒发愁绪;是分两层写白发的;前后两句各为一层。

  ②第一层怎样描写白发?两句之间体现着什么样的关系?哪个字是关键字?

  学生回答,教师明确:

  “白发三千丈”,极度夸张,夸张得让读者大出意外,会觉得诗人想入非非。“缘愁似个长”,因为满心的愁绪使得白发像这样的长。心愁则发长,读到次句,也就会觉得首句的极度夸张虽然大出意料之外,却在情理之中了。愁得都“白发三千丈”了,诗人的愁绪该有多么浓重!两句,由外部白发写到内心愁绪,由表象写出内因;关键字是个“愁”字,不但这两句的力量全都集中在一个“愁”字上,“愁”字也贯串全诗(板书:极度夸张愁绪浓重)。

  ③第二层怎样写白发?具有什么样的表现力量?

  学生回答,教师明确:

  “不知明镜里,何处得秋霜”,“秋霜”喻写出头发之白。心愁则发白,愁得头发都像“秋霜”一样白了,进一步表现了愁绪的浓重。诗人在这里没有用“眼前明镜里,头发似秋霜”这类的陈述句,而是用了表示惊讶的疑问句。这样以疑问的句式写出比喻的内容,就更表现了激愤的感情,流露出对当时社会现实的不满(板书:比喻疑问感情激愤)。

  ④这首诗表现出诗人的愁的什么特点?

  学生回答,教师明确:

  这首诗表现出诗人的愁绪虽然非常浓重,却不哀伤,奔放无羁;在抒发愁绪当中,更表现出感情激愤、痛恨权贵、决不屈服(板书:愁绪浓重绝不哀伤感情激愤痛恨权贵)。这也正是李白其人和他的很多诗篇的风格特点。

  (3)指定学生朗读这首诗。

  要求读出激愤感情。

  布置作业

  背诵并进一步品味这两首诗。

  第三课时

  教学重点

  西湖春景的盎然生意和诗人欣然观景的恬静感情,西湖盛夏的浓艳景色和诗人欣然观景的赞叹感情。

  教学过程

  1.由教学过的咏物抒情诗《秋浦歌》,引出写景抒情的《钱塘湖春行》(板书诗题)。

  2.简单指出:这首诗是白居易任杭州刺史的作品。诗人曾因得罪权贵而被贬为江州司马,受到严重打击,思想上由“兼济天下”转为“独善其身”。这时,他为避免在朝为官受到党争之祸,主动要求而得外任杭州刺史,心情恬静。

  3.先要求学生参看注释阅读这首诗,再指定学生朗读,然后引导学生进行分析。

  (1)这首诗第一、二句写出了什么内容?

  学生回答,教师明确:

  “孤山寺北贾亭西,水面初*云脚低”:一句照应诗题,点明了春行的处所——描写的对象。二句用“初”修饰“*”,表现出湖水新涨的态势,透露出了早春的气息(板书:点明处所透露早春气息)。

  (2)第三、四句运用哪些关键词语描写出了什么样的风光?

  学生回答,教师明确:

  “几处早莺争暖树,谁家新燕啄春泥”:这对偶句,“莺”、“燕”两种美好禽鸟对举(板书:莺燕对举)。用“早”修饰“莺”,前面又冠以“几处”,表明莺的数量尚少;用“新”修饰“燕”,前面又加上“谁家”,表明燕的数量犹稀;表现出了早春的特征。早莺“争”暖树,描写出春寒料峭、莺声婉转、互争暖树的景象;新燕“啄”春泥,描写出湿泥松软、燕语呢喃、筑巢育雏的景象。从而描写出了生意盎然的早春风光(板书:风光生意盎然)。

  (3)第五、六句运用哪些关键词语描写出了什么样的图景?

  学生回答,教师明确:

  “乱花渐欲迷人眼,浅草才能没马蹄”:这对偶句,香花和芳草并列(板书:花草并列)。用“乱”修饰“花”,表现出香花繁茂,姹紫嫣红;用“浅”修饰“草”,表现出芳草初生,鲜嫩碧绿。在“欲迷人眼”前面加上一个“渐”字,在“能没马蹄”前面加上一个“才”字,描写出香花将愈开愈艳丽,芳草将越长越茂盛,生机无限的早春图景(板书:图景生机无限)。

  (4)第七、八句和前面的诗句构成了什么样的关系?具有什么样的表现力量?

  学生回答,教师明确:

  “最爱湖东行不足,绿杨阴里白沙堤”:这两句再次照应诗题,写出诗人缓步行走所至,在前面描写一处景色的基础上,荡开笔锋,转而写到别处。“最爱”二字表明,寺北亭西固然鸟语花香,春色喜人,湖东景色更是别具风姿,引人入胜。从而塑造出了诗人自身缓步观景、欣然陶然的形象(板书:缓步行走欣然陶然观景)。

  (5)这首诗创造出什么样的意境?抒发了什么样的感情?

  学生回答,教师明确:

  这首诗描写西湖早春风光,塑造出诗人自身欣然陶然观景的形象,创造出春色喜人、生意盎然的意境,抒发了喜爱早春风光、恬静闲适自得的感情(板书:喜爱春光恬静闲适)。

  4.指定学生朗读这首诗。

  要求读出欣然陶然、恬静闲适的感情。

  板书设计

  5.由描写西湖早春景色的《钱塘湖春行》引出描写西湖盛夏景色的《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板书诗题)。

  6.先要求学生参看注释阅读这首诗,再指定学生朗读,然后引导学生进行分析。

  (1)这首诗可分几层?各写出了什么?

  学生回答,教师明确:

  可分两层:前两句为一层,赞叹西湖六月风光;后两句为一层,描写西湖六月风光(板书:先赞叹后写景)。

  (2)这样结构诗篇具有什么样的表现力量?

  学生回答,教师明确:

  “毕竟西湖六月中,风光不与四时同”,到底是六月中的西湖,风光和其他时节大不相同。诗人步出净慈寺,一看眼前景色,不由脱口赞叹。这赞叹不但振起下两句的写景,而且吸引读者欣赏下文的写景。“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似与天接的莲叶呈现出一望无际的碧绿,朝阳映照下的荷花显得特别艳红,描绘出了一幅朝阳旭照、红碧交辉的浓艳图景。这样先赞叹,后写景,突出了景色的浓艳引人。读者读了写景的诗句,自要回味前面赞叹的语言,产生了一种耐人回味的艺术效果(板书:图景浓艳耐人回味)。

  (3)指定学生朗读这首诗。

  要求读出舒缓语气,赞美感情。

  板书设计

  布置作业

  背诵并进一步品味这两首诗。

《石壕吏》教案10

  教学目标:

  一、有感情地朗诵、背诵这首诗。

  二、体味诗歌意境和作者的思想感情。

  三、学习“藏问于答、明暗结合”的表现手法。

  教学重点:

  一、品评鉴赏,理解诗歌的思想意义。

  二、用吟诵沟通情感

  教学用具:多媒体课件

  课时安排:一课时

  教学步骤与内容:

  1导入:多媒体展示图片一一战争带给人们的灾难。教师解说:请同学们观看视频展现的几幅战争画面。观看后老师问:大家有什么感受?

  老师接过学生回答导入:战争意味着城市毁灭,战争着意味田园荒芜,战争意味着百姓无家可归,战争意味着人民妻离子散……一代诗圣杜甫对战争的罪恶有深切的体会,在唐王朝长达8年之久的安史之乱中,神州大地已经是“万国尽征戍,烽火被冈峦。积尸草木腥,流血川原丹”的战乱恐怖景象。安史之乱中期,唐王朝军队四处抽丁补充兵力,诗人杜甫亲见差吏

  将老人、少年、结婚才一天的青年统统抓去当兵,心情沉痛激愤,创作出了著名的组诗《三吏》《三别》。这组诗篇镜子般地反映了当时的社会现实,《石壕吏》是《三吏》中的一篇。今天,我们随着诗人的描写走进那恐怖的战乱时代,走进石壕村那个在战争中家破人亡的不幸家庭,去感受战争带给百姓的深重灾难。(2分钟)

  2、听朗读,说故事。(8分钟)

  播放录音朗读。听完朗读请学生给故事另取一个题目并用自己的话讲述这个故事。

  3、字词过关。检查学生对字词的掌握情况(3分钟)

  读音:第一组:吏(I i)逾(y u)邺(y P)城戍(sh u)老妪(y u)泣(qi)幽咽(y e)

  文言词义:

  第二组:暮投()石壕村老翁逾()墙走()吏呼一何()怒听妇前致词()

  第三组:三男()邺城戍()一男附书至()二男新()战死存者且偷

  生()死者长已()

  第四组:惟有乳下孙()老妪()力虽衰急应()河阳役犹得()

  备晨炊夜久语声绝()如闻泣幽咽()

  4、品读课文,理解诗歌表达的情感。(10分钟)

  (1)学生自由品读诗歌,想象诗歌中描写的场景,用声音传达诗歌的情感,用表情

  表现诗歌的情感,做到眼到、声到、心到。

  (老师提醒:注意诗歌的感情基调:沉郁顿挫;注意朗读速度和重点词语)

  (2)让学生试着每人说一句话,把自己读课文后的感受告诉大家,用这样的句式:从“……”

  这句诗里,我看到了……(从“……”这句诗里,我听到了……从“……”这句诗里,我想到了……从

  “……”这句诗里,我感受到了……)

  (3)学生分角色朗读课文。教师指导:全体读题目、作者;女声齐读第一节;男声齐读第

  二节;全体读“听妇前致词”;一生读第三节剩余的内容;全体读最后一节。

  5、理解学习本诗的艺术特点一一藏问于答、明暗结合。(10分钟)

  教师过渡:本诗语言精炼。明代末年一位有独到見解的學者和詩論家陆时雍称赞这篇诗

  “其事何长!其言何简!”是的,全诗仅用二十四句,就写出了典型性很强的环境、人物和情

  节,在惊人的广度与深度上反映了生活中的矛盾与冲突,蕴含了诗人矛盾而复杂的思想感情。

  学生思考:为什么这首诗能够以非常少的语句表达非常丰富的内容呢?

  提示学生:思考并回答课后“研讨与练习”第一题中的第一小题。

  让学生展开想像的翅膀,对诗歌中差吏的神态、动作、语言进行合理的补白,同时也对老妇人说话时的神态、动作进行合理补白。

  老师归结:本诗在艺术表现手法上运用了“藏问于答、明暗结合”,如“吏呼一何怒,妇啼一何苦”,概括了双方的矛盾,但并没复写吏的蛮横凶暴,而是从老妇的致词中暗示出来。

  深入思考:为什么诗人要用“藏问于答、明暗结合”的手法呢?直接写官差是怎样抓人的、怎样逼问的,不是更能反映官差的凶暴、从而更突出老百姓的痛苦吗?诗人又为什么不这样写呢?

  老师提示:我们国家现在还征兵吗?征兵的目的是什么?(保家卫国)唐朝当时发生安史之乱时为了*定叛乱也得征兵,只不过需要的兵力太多了,以至于征完了所有能够入伍的青壮年男子还不够,所以只好采取捉人的方式把那些老年男子,未成年男孩逼上战场。诗人看到安史之乱给百姓带来了深重的灾难内心是痛苦的,但他毕竟身受封建正统思想影响,认为唐朝统治者*息那场战争是正义的。他既同情百姓又觉得唐朝*“捉”人没错,可以说作者的心情是极其矛盾的,而造成这一切的罪魁祸首是战争。

  6、全诗小结:(2分钟)

  主要人物:老妪、石壕吏

  通过什么描写展开情节:对话描写

  全诗内容的核心:一家人的悲惨遭遇

  在普通的七口之家中三男戍,二男死,孙方乳,媳无裙,翁逾墙,妪夜往。父子、兄弟、祖孙、婆媳,无一不受到残酷战争的迫害。安史之乱给人民带来的痛苦在诗中得到了清晰的展现。

  7、再读诗歌。在《二泉映月》音乐背景中深情朗读,再次感受石壕村里这个七口之家在安史之乱中的不幸遭遇。(3分钟)

  8老师致课堂结束语:人民的痛苦,国家的危亡,诗人的情感煎熬,这一切都是战争“惹

  得祸”。时至今日,在我们生活的这个世界里,还有许多的战争正在继续着。然而”兴,百姓苦;亡,百姓苦“战争带给人们的永远都是灾难!无论过去,现在还

  是将来,让我们珍惜和*,让石壕吏的故事不再重演!视频播放和和*鸽动画音

  乐。

  9、作业:

  (1)想象并补写(300字以上):老妪和她的儿子如果不死,战场归来看到的石壕村会是

  怎样的情景?

  (2)背诵默写全诗


《石壕吏》改写作文10篇(扩展5)

——《石壕吏》教案10篇

《石壕吏》教案1

  【教学目标】

  1、了解《石壕吏》的写作背景。

  2、通过朗读把握《石壕吏》的思想内容与的作者情感。

  3、整体感知课文,了解杜甫诗歌“诗史”的特点。

  4、培养学生关注现实、关注民生的人文素养。

  【教学重点】

  重点分析老妇人的话对表达中心的作用。

  【课前准备】

  关于战争的图片及关于石壕吏的资料

  【教学时间】

  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 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多媒体展示战争图片,问:战争会带来什么?

  (通过这个问题导入今天的古诗——《石壕吏》)

  二、朗读课文,初步感知:

  1、自由朗读。(让学生尝试圈点疑难字词)

  注意重点字词:

  逾墙走:越过墙逃跑 一何:多么

  戍:防守 附书至:捎信回来

  新:最近 绝:没有

  幽咽:隐约、轻声地哭。 犹得:还可以

  2、给文章定朗读基调:写了一个什么故事?朗读语气该是怎样?

  明确:(悲愤沉郁)

  3、投入感情再次朗读课文。

  【设计意图:本人感觉诗歌的学习必须从朗读入手,好的朗读是进入“情”的关键,进入“情”后才能更好的理解认识作品。因此这个环节是本节课不可缺少的一个组成部分,也是激发学生兴趣和下个教学环节的重要铺垫。】

  三、研读课文,明确主题

  1、思考:全文围绕那两个字展开的?

  明确:捉人

  2、为什么捉人?捉何人?老妇人又是怎样的一个人(文章中是怎样描述的)?

  明确:打仗抓人;抓壮年男子;“老妪力虽衰”(看图)

  3、为何连这样一个年老力衰的老夫人都不放过?(多媒体展示写作背景)

  明确:通过了解背景后重点介绍杜甫是将途中所见所闻,写成了《三吏》、《三别》。《石壕吏》是《三吏》中的一篇。(要求学生复习文学常识:《三吏》:《石壕吏》、《新安吏》、《潼关吏》 《三别》:《新婚别》、《垂老别》、《无家别》),再者结合当时时代背景介绍杜甫的诗为什么称是“诗史”。

  4、主要内容分析

  “暮投石壕村,有吏夜捉人。老头逾墙走,老妇出门看。”

  (1) 第一段交待了什么内容?

  明确:时间、地点、人物、事件的开端。

  (2)研讨:a、为何吏要夜捉人?

  表明县吏捉人手段的狠毒,在人们都已经入睡的黑夜,来了个突然袭击。

  b、用一个成语来形容当时的时代气氛。

  兵荒马乱 鸡犬不宁

  总结;一段为后面老妇的致词埋下伏笔,也交代了致词的由来,是事情发展的开端。

  (3)吏呼一何怒与妇啼一何苦对比分析

  这两句十分形象地写出了吏和妇的尖锐矛盾。一呼一啼一怒一苦形成可强烈的对照;两个“一何”更加有力地渲染出县吏如狼似虎的蛮横气势,并为老妇以下的诉说酝酿出了悲痛的气氛。妇啼一何苦是吏呼一何怒逼出来的。听妇前致词一句承上启下,那听是诗人在听,那致词时老妇苦啼着回答县吏的怒呼。

  【设计意图:这个部分是全诗的开端,本人在这里介绍了作者的写作背景及设计一些简单的小问题,目的是让学生能准确的把握住当时的时代气氛,初步感知吏呼一何怒与妇啼一何苦。】

  四、即兴发挥,深入理解

  (1)、把吏和妇人的对话用现代文的方式陈述(意图加深学生对课文的理解)

  (2)、让同学进行即兴表演,揣摩人物形象。(意图加深学生对课文的理解)

  总结:这二、三两段是本文的重点,就是老妇致词的内容,事件在这里也达到了高潮。

  (3)最后一段的写作意图(提问:如果去掉后会有怎么的效果?)

  夜久表明老妇哭诉时间长,可以看出县吏的凶狠。如闻二字一方面老妇这家的凄苦绝望,另一方面也显示出诗人以关切心情倾耳细听,通夜未能入睡。天明登前途,独与老翁别两句,收尽全篇,于叙事中含有无限深情。老妇被带走后这家到底会怎样?给读者留下了想象的余地。是事件的结局。

  (4)、总结性研讨:

  a、吏和老妇的形象。

  明确:吏(蛮横 凶狠)妇(凄苦 悲伤)

  b、文章结构

  明确:开端(1)致词的由来

  发展、高潮(2—3)致词的内容

  结局(4)致词的结果

  【设计意图:这部分本人认为老妇与吏的对话是本节课的重点,所以设计了两个带有趣味性的学生展示环节,目的是在互动中化繁为简,从而使二者的形象直观的呈现出来。再者结尾部分通过本人启发性的情感引导来培养学生关注现实、关注民生的人文素养。】

  五、小结

  通过这首“诗史”诗,我们可以想象下老妇被带走后在军中的生活,再试着想想孤苦伶仃的老翁又会是什么样子?他们还能再见面么?因此,我们现在的幸福生活是多么的不易,望大家珍惜。

  六、作业

  1、背诵。

  2、续写。

《石壕吏》教案2

  教学目标:

  一、有感情地朗诵、背诵这首诗。

  二、体味诗歌意境和作者的思想感情。

  三、学习“藏问于答、明暗结合”的表现手法。

  教学重点:

  一、品评鉴赏,理解诗歌的思想意义。

  二、用吟诵沟通情感

  教学用具:多媒体课件

  课时安排:一课时

  教学步骤与内容:

  1、导入:多媒体展示图片一一战争带给人们的灾难。教师解说:请同学们观看视频展现的几幅战争画面。观看后老师问:大家有什么感受?

  老师接过学生回答导入:战争意味着城市毁灭,战争着意味田园荒芜,战争意味着百姓无家可归,战争意味着人民妻离子散……一代诗圣杜甫对战争的罪恶有深切的体会,在唐王朝长达8年之久的安史之乱中,神州大地已经是“万国尽征戍,烽火被冈峦。积尸草木腥,流血川原丹”的战乱恐怖景象。安史之乱中期,唐王朝军队四处抽丁补充兵力,诗人杜甫亲见差吏

  将老人、少年、结婚才一天的青年统统抓去当兵,心情沉痛激愤,创作出了著名的组诗《三吏》《三别》。这组诗篇镜子般地反映了当时的社会现实,《石壕吏》是《三吏》中的一篇。今天,我们随着诗人的描写走进那恐怖的战乱时代,走进石壕村那个在战争中家破人亡的不幸家庭,去感受战争带给百姓的深重灾难。(2分钟)

  2、听朗读,说故事。(8分钟)

  播放录音朗读。听完朗读请学生给故事另取一个题目并用自己的话讲述这个故事。

  3、字词过关。检查学生对字词的掌握情况(3分钟)

  读音:第一组:吏(I i)逾(y u)邺(y P)城戍(sh u)老妪(y u)泣(qi)幽咽(y e)

  文言词义:

  第二组:暮投()石壕村老翁逾()墙走()吏呼一何()怒听妇前致词()

  第三组:三男()邺城戍()一男附书至()二男新()战死存者且偷

  生()死者长已()

  第四组:惟有乳下孙()老妪()力虽衰急应()河阳役犹得()

  备晨炊夜久语声绝()如闻泣幽咽()

  4、品读课文,理解诗歌表达的情感。(10分钟)

  (1)学生自由品读诗歌,想象诗歌中描写的场景,用声音传达诗歌的情感,用表情

  表现诗歌的情感,做到眼到、声到、心到。

  (老师提醒:注意诗歌的感情基调:沉郁顿挫;注意朗读速度和重点词语)

  (2)让学生试着每人说一句话,把自己读课文后的感受告诉大家,用这样的句式:从“……”

  这句诗里,我看到了……(从“……”这句诗里,我听到了……从“……”这句诗里,我想到了……从

  “……”这句诗里,我感受到了……)

  (3)学生分角色朗读课文。教师指导:全体读题目、作者;女声齐读第一节;男声齐读第

  二节;全体读“听妇前致词”;一生读第三节剩余的内容;全体读最后一节。

  5、理解学习本诗的艺术特点一一藏问于答、明暗结合。(10分钟)

  教师过渡:本诗语言精炼。明代末年一位有独到見解的學者和詩論家陆时雍称赞这篇诗

  “其事何长!其言何简!”是的,全诗仅用二十四句,就写出了典型性很强的环境、人物和情

  节,在惊人的广度与深度上反映了生活中的矛盾与冲突,蕴含了诗人矛盾而复杂的思想感情。

  学生思考:为什么这首诗能够以非常少的语句表达非常丰富的内容呢?

  提示学生:思考并回答课后“研讨与练习”第一题中的第一小题。

  让学生展开想像的翅膀,对诗歌中差吏的神态、动作、语言进行合理的补白,同时也对老妇人说话时的神态、动作进行合理补白。

  老师归结:本诗在艺术表现手法上运用了“藏问于答、明暗结合”,如“吏呼一何怒,妇啼一何苦”,概括了双方的矛盾,但并没复写吏的蛮横凶暴,而是从老妇的致词中暗示出来。

  深入思考:为什么诗人要用“藏问于答、明暗结合”的手法呢?直接写官差是怎样抓人的、怎样逼问的,不是更能反映官差的凶暴、从而更突出老百姓的痛苦吗?诗人又为什么不这样写呢?

  老师提示:我们国家现在还征兵吗?征兵的目的是什么?(保家卫国)唐朝当时发生安史之乱时为了*定叛乱也得征兵,只不过需要的兵力太多了,以至于征完了所有能够入伍的青壮年男子还不够,所以只好采取捉人的方式把那些老年男子,未成年男孩逼上战场。诗人看到安史之乱给百姓带来了深重的灾难内心是痛苦的,但他毕竟身受封建正统思想影响,认为唐朝统治者*息那场战争是正义的。他既同情百姓又觉得唐朝*“捉”人没错,可以说作者的心情是极其矛盾的,而造成这一切的罪魁祸首是战争。

  6、全诗小结:(2分钟)

  主要人物:老妪、石壕吏

  通过什么描写展开情节:对话描写

  全诗内容的核心:一家人的悲惨遭遇

  在普通的七口之家中三男戍,二男死,孙方乳,媳无裙,翁逾墙,妪夜往。父子、兄弟、祖孙、婆媳,无一不受到残酷战争的迫害。安史之乱给人民带来的痛苦在诗中得到了清晰的展现。

  7、再读诗歌。在《二泉映月》音乐背景中深情朗读,再次感受石壕村里这个七口之家在安史之乱中的不幸遭遇。(3分钟)

  8老师致课堂结束语:人民的痛苦,国家的危亡,诗人的情感煎熬,这一切都是战争“惹

  得祸”。时至今日,在我们生活的这个世界里,还有许多的战争正在继续着。然而”兴,百姓苦;亡,百姓苦“战争带给人们的永远都是灾难!无论过去,现在还

  是将来,让我们珍惜和*,让石壕吏的故事不再重演!视频播放和和*鸽动画音

  乐。

  9、作业:

  (1)想象并补写(300字以上):老妪和她的儿子如果不死,战场归来看到的石壕村会是

  怎样的情景?

  (2)背诵默写全诗

《石壕吏》教案3

  [教学目标]

  1、了解杜甫的相关作品及其忧国忧民的情怀,了解战乱给人民带来的深重苦难;

  2、学习诗歌通过叙述和对话刻画人物形象的写法,把握人物形象的思想情感;(重点)

  3、感受并同情底层人物命运的悲惨,体会诗人复杂矛盾的心理活动,反思造成这一悲惨现实的社会原因。(难点)

  [教学内容]

  导入:明朝学者陆时雍在评《石壕吏》时这样说:“其事何长!其言何简!” ,说诗人杜甫用极其精练的语言给我们讲了一个比较复杂的故事,请同学们先听范读,在听读时不妨闭上眼睛想象一下……到底是谁的故事、怎样的故事呢?

  1、听读——

  提醒学生边听边想象人物、整理情节,准备复述故事。

  提示:复述时请注意:时间、地点、人物、情节。

  (可以让学生在听读同时在书上圈划相应的重点字词,可以根据范读也可以据自己理解来划。这样可为下一步的诵读做好准备。)

  过渡:故事中都有哪些人物呢?

  (学生边说,老师边板书:“我”、差使、老翁、老妇、孙母、孙子——按故事人物的出场顺序)

  2、品读——

  各用一组词语概括人物形象,或表达自己对人物形象的感受与判断,并结合课文谈谈理由。也可以此带动对诗歌的理解,解决阅读鉴赏的基本问题,如诗句理解等。(有关背景等知识可随机讲解)

  差役:涉及到的语句“有吏夜捉人、吏呼一何怒!”——深夜偷袭,如狼似虎,凶神恶煞,气势汹汹,盛气凌人,飞扬跋扈,可恨,可恶,可气。设问:石壕吏为什么这么凶恶?有没有可能不凶恶?

  老妪:涉及到的语句“老妇出门看、妇啼一何苦、听妇前致词、老妪力虽衰、请从吏夜归、急应河阳役、犹得备晨炊”——出门周旋,惊恐万分,可怜,可敬,敢于出头,富有牺牲精神,顾全大局。设问:老妇“苦”在何处?她是不是真的勇敢?是谁把她逼向勇敢?

  老翁:涉及到的语句“老翁逾墙走、独与老翁别”——仓皇翻墙,逃跑避难,可怜,惭愧,无奈。问:他的逃走是懦弱、畏缩吗?如果他知道差役连老妇都抓的话,他还会逃走吗?

  孙母:涉及到的语句“有孙母未去、出入无完裙、如闻泣幽咽”——悲惨,家破人亡,衣不蔽体也是食不果腹,夫离婆散。

  孙子:涉及到的语句“惟有乳下孙”——可怜。他对眼前所发生的一切一无所知,他长辈们所期盼的美好生活对他来说还太过久远啊。

  “我”即作者杜甫:天黑时分投宿到石壕村的一户人家。涉及到的语句“暮投石壕村、夜久语声绝、天明登前途、独与老翁别。”——无奈、不满、沉痛、悲哀、同情——对捉人无奈,对差役的凶悍不满对朝廷无能的不满,对战争对人民造成的灾难同情之余有沉痛有悲哀。设问:诗人为何没有出来横加阻拦或仗义执言?是懦弱吗?大敌当前,国家岌岌可危,征兵也是无奈之举,这也是诗人既忧国、又忧民的思想矛盾所在:一方面国难当头,需要补充兵力资源;一方面百姓生活极其困苦,且已无兵可征。

  小结:是战乱给人民带来了如此深重的苦难,朝廷的无能是悲惨现实的根本原因。诗人杜甫忧国忧民的沉重情绪让我们感同身受。

  以上我们通过具体语句的分析加深了对人物对诗歌的理解,下面请同学们自己诵读。

  假使你就是诗歌中的“当事人”——作者或老妇等,你会怎么想,怎么说?怎么做?

  3、诵读——

  注意特定身份的人物在特定情境中的心理活动与言行表现,以及作者对不同人物的情感态度。

  学生个别读。

  提示:个别语句的轻重缓急、抑扬顿挫、思想感情,如“老翁逾墙走”一句应读出恐慌,语速稍快,“吏呼一何怒”应读出差役的气势汹汹,语气加重,“妇啼一何苦”应读出老妇的凄苦,语速稍慢,“夜久语声绝” 、“独与老翁别”应读出作者的复杂情绪等。

  过渡:下面请同学们就人物形象、思想内容、语言表达或具体词句的理解等方面质疑。

  4、议读——

  细节讨论与质疑问难。交流阅读中遇到的疑难和困惑,主要探讨一些相关的疑点。

  提示:

  (如学生提不出问题,教师来提,如:故事发生的季节是“春天”,在一个应是生机勃勃,万物勃发,春意盎然的季节,却是发生了一个如此悲惨的故事,两相对照无意中是个反衬啊。若“品读”这个环节已经大部分解决了这些问题,则这一环节可略过)

  5、读写结合——

  这是叙事诗,叙事者即是杜甫自己——故事的展开是从杜甫的视角看过去的。请同学们尝试转换叙事角度重组故事。

  (1)如果从老妇的角度叙述故事,应该怎么叙述?

  (2)如果从老翁的角度叙述故事呢?

  (3)如果从石壕吏的角度叙述,又会怎样?(是不是所有的差役都是这样横暴无礼?)

  提示:交流并评价重组的故事,看看是否合情合理?

  (这是第一课时的作业,考虑到课上的时间问题,放到课下完成,课上用来交流。可能学生在初读课文时并不能很好的把握课文,但通过改写可以促进他的理解,同时初读的体验也是很宝贵的。)

《石壕吏》教案4

  一、导入新课

  学生齐背《望岳》《春望》。

  今天,我们学习《石壕吏》。(板书文题)

  二、播放背景音乐,朗读诗歌,创设学习氛围。

  1.教师配乐朗读《石壕吏》,提示学生这是一首古体诗,应注意停顿、节奏、语调。

  2.学生自由读。

  3.选一位学生朗读,其余学生点评。

  4.全班齐读。

  三、引导学生深入诗的意境,把握本诗的思想内容和艺术特色。

  1.写作背景简介。

  多媒体显示:

  唐肃宗乾元元年(758)冬末,杜甫回到洛阳,看看战乱后的故乡。可是不到两个月,形势发生逆转,唐军在邺城大败,郭子仪退守河阳,河阳一带又骚动起来。唐王朝为补充兵力,便在洛阳以西至潼关一带,强行抓人当兵,人民苦不堪言。诗人这时被迫离去,经新安、石壕、潼关等地回到华州。一路上他所看到的都是征夫怨妇们的愁眉苦脸,所听到的是别家出征时的哭声。著名的“三吏”“三别”就是根据这番经历写成的。其中,《石壕吏》因构思巧妙、情节生动而流传最广。

  2.学生默读诗歌,借助注释,整体感知诗意。

  3.引导学生发挥联想和想像,再现诗中的情节。

  选两位学生口述浮现在脑海中的画面,发动其他同学补充,共同丰富画面、情节。

  4.理清情节发展脉络,指导学生背诵。

  (1)提问:按照开端、发展、高潮、结局理清故事情节,并概括诗歌的思想内容。

  明确:这是一首叙事诗,其主体部分是老妇人的“致词”。诗的前四句写“致词”的"由来,也交代了故事发生的时间和地点;最后四句是结局和尾声,暗示老妇已被抓走。老妇致词又可分为两层:5~16句老妇人叙述家中的不幸;17~20句老妇人主动请求从军。

  多媒体显示:

  (2)学生根据思路提示,读诗,尝试背诵。

  (3)提问:诗中有几个人物形象?他们各有什么特点?

  学生明确:老妪、石壕吏。老妇是主要人物形象,她在危急之下,挺身而出,主动从军,有敢于承担苦难的精神。石壕吏开头出现,中间便隐入幕后,“捉人”“一何怒”可以看出吏蛮横,凶暴无比。

  (4)教师引导学生归纳诗歌的思想内容并分析诗歌流露了诗人什么样的情感。

  明确:全诗通过诗人的见闻,详写老妇的痛苦申诉,描绘出战乱给人民带来的沉重灾难,揭露了官吏的横暴,表露了作者对时局的忧虑,对劳动人民的深切同情。

  (5)学生听读配乐朗诵,深深体味诗作的思想情感。

  5.赏析本文巧妙独特的构思艺术。

  提问:有人说:《石壕吏》中老妇的“致词”全都是吏步步紧逼出来的。你同意这个说法吗?为什么?

  学生思考,交流。

  明确:这首诗写的是一个真实的故事,情节其实并不简单,但诗人只用120个字就栩栩如生地再现了情节发展的全过程,精练到了无以复加的地步。这归功于诗人巧妙独特的构思。从诗题上看,主要人物应是差吏,但诗人对他用了暗写,一出现只用“吏呼一何怒”来点出他的威势,此后就让他转入“幕后”。对老妇则用明写,把她所说的话写成一篇“抒情独白”。仔细品味,就会发现老妇的话句句都是差吏逼出来的。情节中可能隐去了吏的“怒”“呼”。差吏一进门就问“汝家有男丁否”,老妇答曰“三男邺城戍……”;再问“尚有他人否”,答曰:“室中更无人……”;最后差吏仍逼着要人不已,老妇只好“请从吏夜归”。总之,差吏的“怒”“呼”贯穿在老妇陈情的全过程中,其凶横残暴不言而喻。

  四、学生自主质疑,深入理解诗意,进入探究阶段。

  学生可能提出的问题有:

  1.诗人同情老妇的遭遇,为何总是一言不发,难道他不该上去义正辞严指责官吏吗?临行独与老翁别,似乎也没有安慰的表示,如何理解诗人的沉默?

  2.“夜久语声绝,如闻泣幽咽”,“幽咽”的人是谁?

  3.石壕吏未抓年青的“孙母”而带走“力虽衰”的老妇的原因是什么?

  4.石壕吏为何不抓杜甫?

  先让学生分组讨论交流,然后全班交流。教师酌情给予点拨。

  五、学生齐背诗歌,或抽查背诵

  六、课堂小结

  杜甫是我国古代伟大的诗人,郭沫若称颂他:“世上疮痍,诗中圣哲;民间疾苦,笔底波澜。”在杜甫的诗中,“三吏”“三别”抒写民间疾苦最为深刻,杜甫风格沉郁顿挫,主要是因为他的作品抒写了一种忧国忧民的情怀。诗人的心与受苦受难的劳动大众息息相通,诗人的脉搏和着民众的脉搏一起跳动,杜甫是真正的人民的诗人。

  七、布置作业

  1.背诵并默写《石壕吏》。

  2.阅读《登岳阳楼》,感受诗人深沉而广阔的胸怀。

  登岳阳楼

  杜甫

  昔闻洞庭水,今上岳阳楼。

  吴楚东南坼,乾坤日夜浮。

  亲朋无一字,老病有孤舟。

  戎马关山北,凭轩涕泗流。

  参考答案:

  这首诗是诗人第一次登上岳阳楼,面对洞庭湖水,产生万千感慨。诗中饱含着诗人对穷途潦倒生活的深沉慨叹:对终生壮志未酬的激愤与哀怨,对祖国多灾多难现实的忧愁与焦虑。诗人由个人的不幸遭遇,联想到万方多难的社会现实,由小天地转入大天地,由个人的悲伤转向“戎马关山”的家国之痛,反映了作者忧国忧民的深情,并以“凭轩涕泗流”之情态与开篇“今上岳阳楼”所见的壮阔气魄构成照应之势,表现了一位伟大爱国主义诗人的深沉而广阔的胸怀。

  ●板书设计

  ●活动与探究

  一、写作训练

  1.古诗中多用对偶句。对偶又叫“对仗”,俗称“对对子”,是把两个结构相同、字数相等、意义相关的短语或句子排列在一起的修辞方法。找出杜甫《春望》中的对偶句,仔细体会它们在结构上的特点,并模仿写一两组对偶句。

  2.改写《石壕吏》。

  注意发挥合理想像,补充出诗中表达跳跃的部分,运用记叙、描写、议论等方式。

  二、关于举办“古诗文朗诵赏析会”的设想

  内容是小学、初中一二册上学过的诗词文,赏析内容自己按理解准备。要求用清晰、响亮的声音结合各种语文手段完善地再现作品的意境并完成对作品的赏析。

  三、开放探究

  阅读《春夜喜雨》,回答问题。

  春夜喜雨

  杜甫

  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

  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

  野径云俱黑,江船火独明。

  晓看红湿处,花重锦官城。

  问:题目《春夜喜雨》,诗中却无一“喜”字,结合诗句分析,“喜”字表现在何处?

  参考答案:

  诗人盼望这样的“好雨”,喜爱这样的“好雨”,虽诗中无一“喜”字,但“‘喜’意都从罅缝里迸透”(浦起龙《读杜心解》)。诗人正在盼望春雨“润物”的时候,雨下起来了,于是一上来就满心欢喜叫“好”。第二联所写,显然是听出来的。诗人倾耳细听,听出那雨在春夜里绵绵密密地下,只为“润物”,不求人知,自然“喜”得睡不着觉。由于那雨“润物细无声”,听不真切,生怕它停止了,所以出门去看。第三联所写,分明是看见的。看见雨意正浓,就情不自禁地想像天明以后春色满城的美景。其无限喜悦的心情,又表现得多么生动。

《石壕吏》教案5

  教学目的

  1.学习通过叙述故事、刻画人物反映社会现实、表达思想感情的写作方法。

  2.学习通过写景、定物抒发感情的写作方法。

  3.认识战乱给人民带来的严重灾难,体会自然风光、名胜佳处各具独特美景。

  教学设想

  1.《石壕吏》这首叙事诗,叙述官吏夤夜捉人,老妇啼诉语言和她的被捉,表现出老妇一家的悲惨遭遇,反映了安史之乱给人民造成的严重灾难,体现了诗人对苦难人民的深刻同情;引导学生体会诗篇叙述故事始末、记叙人物语言的表现力量,体会诗篇的社会意义和融合于叙述之中的诗人的感情。

  2.其余四首诗都属抒情诗的范畴。这四首诗分别以恰当写作方法写景、写物,表现出描写对象的特征,抒发了诗人特定的感情,引导学生体会各首诗具体描写的表现力量,体会诗人的感情。

  本课安排三个课时进行教学。《石壕吏》,一课时;《敕勒歌》、《秋浦歌》,一课时;《晓出净慈寺送田子方》、《钱塘湖春行》,一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重点

  差吏夤夜捉人的凶残,老妇形象的凄苦,她家遭遇的悲惨,诗篇社会意义的深刻,诗人对苦难人民的同情。

  教学过程

  1.由教学过的赞美古代巾帼英雄的《木兰诗》,引出将教学的反映战乱中人民苦难的《石壕吏》(板书诗题)。

  2.结合注释①简介这首诗的创作背景和诗人情况。

  这首诗创作于唐肃宗乾元年(759)。当时唐军60万在邺城被叛军打败,;唐王朝为了补充兵力,便在四处大肆抓人当兵,人民苦不堪言。杜甫在安史之乱爆发以后,曾被叛军俘虏,夹在难民当中奔走,和人民一起负荷着时代的痛苦,思想感情和人民贴得更紧。这一年,他从华州往洛阳探视,在返回华州途中亲见差吏将老人、少年、结婚才一天的青年,都统统抓去当兵,心情沉痛激愤,就创作出了《三吏》、《三别》。这组诗篇镜子般地反映了当时的战乱社会现实,《石壕吏》是《三吏》中的一篇。

  3.要求学生参看注释,理解词义、句意、全诗大意。

  4.指定学生一人朗读全诗。

  要求读音准确,读出节奏。

  5.引导学生分析这首诗。

  (1)指定学生朗读第1段后,引导学生分析这一段。

  ①第1段第一句在诗篇中起着什么作用?

  学生回答,教师明确:

  “暮投石壕村”,由诗人投宿地点,点明故事发生的地点,表明诗人目击耳闻了故事的始末(板书:目击耳闻)。

  ②哪一句是关键句?具有什么样的表现力量?

  学生回答,教师明确:

  “有吏夜捉人”是诗篇的关键句。是“捉人”,而不是“征兵”、“招兵”,已经表明差吏强抓老百姓当兵;前面又加上一个“夜”字,更表明差吏时常抓人,以致白天难以抓到,就趁夜深人睡来搞突然袭击,凶狠残酷。这一句揭开了故事的序幕,故事也循此而展开(板书:凶残夜捉揭开故事序幕)。

  ③三、四句表明了什么情况?

  学生回答,教师明确:

  “老翁逾墙走,老妇出门看”,表明差吏夜间抓人,连老翁也一样抓走,已经屡见不鲜;所以老翁夜间一闻捶门声音,就顾不得年迈体衰、腿脚不灵,赶紧爬墙逃走,而由老妇出门应付。这深刻地揭示出战祸连绵、差吏残酷抓人、人民睡卧不得安宁的情景,揭示了老妇一家悲惨遭遇的社会环境。

  (2)指定学生朗读2、3段后,引导学生分析这两段。

  ①第2段两句诗的用词具有什么样的表现力量?体现了诗人什么样的感情?;在这两段中起着什么作用?

  学生回答,教师明确:

  “吏呼一何怒,妇啼一何苦”:一“怒”,一“苦”,形成了鲜明的对照;两个“一何”,加强了感情色彩:既表现出“吏呼”咆哮如雷,“妇啼”悲伤凄苦,又体现了诗人强烈憎恶差吏、深刻同情老妇的感情。这两句诗统领着第3段老妇苦啼申诉的记叙(板书:苦啼申诉)。课本编者把这两句诗独立成段,也是意在强调吏之怒、妇啼之苦和统领后文的作用。

  ②第3段只是叙述了老妇的苦啼申诉。差吏是在一直静听老妇的苦啼申诉而没有怒呼咆哮吗?这是一种什么写法?

  学生回答,教师明确:

  差吏决不是一直静听老妇的苦啼申诉而没有怒呼咆哮。这里是实写老妇的苦啼申诉,虚写差吏的怒呼咆哮,以实现虚,在老妇苦啼申诉的几层意思之间暗含着差吏的怒呼咆哮。

  ③老妇的苦啼申诉包含几层意思?从中体现着什么样的进程?

  学生回答,教师明确:

  老妇的苦啼申诉包含三层意思,从中体现着老妇不断苦啼申诉,差吏不断怒呼咆哮的进程。

  ④第一层申诉具有什么样的表现力量?

  学生回答,教师明确:

  “三男邺城戍,一男附书至,二男新战死。存者且偷生,死者长已矣”,表明老妇的三个儿子都上了战场,两个儿子已经战死,她家已为那场战争作出巨大牺牲,论理论情都不应再到她家捉人了。“且偷生”,表明“存者”也生命毫无保障,更无生趣;“长已矣”,表露了对死去亲人的无限哀思。老妇沉痛地申诉这些,意在唤起差吏的恻隐之心,高抬贵手。但是差吏不为所动,继续怒呼,逼着要人,逼出老妇进一步的苦啼申诉。

  ⑤第二层申诉具有什么样的表现力量?

  学生回答,教师明确:

  “室中更无人,惟有乳下孙,有孙母未去,出入无完裙”,表明老妇家中只有个吃奶的小孙子一个孤儿,和因乳孙而未去的衣服破烂的一个寡媳,家庭情况倍极凄惨(板书:家庭凄惨)。老妇申诉这些,意在唤起差吏的怜悯之情,网开一面。但是凶狠差吏仍然不为所动,继续怒呼,逼着要人,甚至要捉走寡媳,逼得老妇说出下面的话。

  ⑥第三层申诉具有什么样的表现力量?

  学生回答,教师明确:

  “老妪力虽衰,请从吏夜归,急应河阳役,犹得备晨炊”,表现出老妇为了避免年迈丈夫、乳孙寡媳被捉,被逼得只能挺身而出,自请应役了(板书:被逼自请应役)。

  (3)指定学生朗读第4段后,引导学生分析这一段。

  ①这一段前两句的遣词造句具有什么样的表现力量?

  学生回答,教师明确:

  “夜久语声绝,如闻泣幽咽”,从寡媳低微悲苦的哭泣声,暗示出老妇已被捉走(板书:老妇被捉)。“夜久”,反映出差吏不满足于捉走老妇,百般威逼,老妇再三啼请自己应役的漫长过程,“如闻”,表现出诗人一直在关切倾听幕惨剧的发展,彻夜未能入睡。

  ②后两句的遣词造句具有什么样的表现力量?

  学生回答,教师明确:

  “天明登前途,独与老翁别”,呼应开篇的“暮投”,一个“独”字,表明昨暮投宿,老翁老妇双双接待,今晨登程,只有老翁一个相送,老妇已被去承担那根本不应由她承担的徭役了。相送者、被送者的凄惨心情都无法表述。言简意深,凄情绵绵无尽(板书:惨别老翁凄情绵绵无尽)。

  (4)引导学生分析这首诗的写作特点,社会意义。

  诗人怎亲以目击耳闻者的身份写出这首诗?产生着什么样的艺术效果?

  学生回答,教师明确:

  开篇句“暮投石壕村”,为以目击耳闻者身份叙述故事作好了铺垫;结尾段“夜久语声绝,如闻泣幽咽”,表明一直在关切倾听故事的发展:表明了诗人确是故事的目击耳闻者。除中间主体部分用两个“一何”表达憎恶差吏、同情老妇的强烈感情以外,通篇都只是*实地叙述故事情节、人物语言,再没有什么议论抒情的诗句。通过故事情节、人物语言,展现出老妇一家的悲惨遭遇,塑造出老妇的凄苦形象,控诉了官府捉人的凶狠残酷,反映了黑暗渗淡的战乱现实,表现了对苦难人民的深刻同情(板书:反映战乱现实同情苦难人民)。

  6.指定学生一人朗读全诗。

  要求缓急得当,读出沉痛凝重的感情。

  布置作业

  背诵这首诗,进一步品味*实叙述当中的深刻内涵。

  第二课时

  教学重点

  敕勒川苍茫富饶美好风光的勾勒。《秋浦歌》中李白抒发愁绪的艺术手法。

  教学过程

  1.由教学过的叙事诗引到教学抒情诗,引出《敕勒歌》(板书诗题)。

  2.先要求学生参看注释阅读这首诗,再指定学生朗读,然后引导学生进行分析。

  (1)这首诗可分几层?哪一句是诗篇的关键句?

  学生回答,教师明确:

  可分三层,前两句、次两句各为一层。“风吹草低见牛羊”是诗篇的关键句。

  (2)第一层点明了什么?具有什么样的表现力量?

  学生回答,教师明确:

  “敕勒川,阴山下”,点明了诗篇的描写对象及其地理位置,表现出敕勒川背负雄伟阴山,气势壮阔(板书:背负阴山气势壮阔)。

  (3)第二层运用什么修辞方法勾画出什么样的境界?体现了什么样的感情?

  学生回答,教师明确:

  第二层以“穹庐”设喻,表现出那高远的天空就像一个无限大的蒙古包笼盖着辽阔大地一样,形象地勾画出天连草原、草原接天的无垠境界(板书:境界无垠)。用“穹庐”——牧人自己的家设喻,具有浓郁的民族色采,体现了诗篇主人公对敕勒川的亲切、惬意感情(板书:设喻亲切)。

  (4)第三层前两句和上层以及下句之间构成了什么样的关系?;末句和前写景物之间体现着什么样变化?具有什么样的表现力量?

  学生回答,教师明确:

  “天苍苍,野茫茫”,承接上层,回环描写天地,以“苍苍”表现出天之高渺,以“茫茫”表现出地之无际,为下句的出现作好了充分的铺垫。在这样充分铺垫之后,才引出“风吹草低见牛羊”这个关键句,表现出在那无边无际的草原上,和风吹来,牧草低俯,出现了一大群、一大群的牛羊。这画面和前写景物联系起来,由静转动,静中有动,体现了勃勃的生机。牧草的丰茂,牛羊的肥壮,牧人的欢欣,都深含在这一句描写之中了(板书:草茂畜肥生机勃勃)。

  (5)这首诗描写出了什么样的风光?抒发了什么样的感情?

  学生回答,教师明确:

  这首诗大笔勾勒出祖国塞北雄浑壮阔、优美富饶的草原风光,抒发了诗人——牧人热爱家乡的自豪感情(板书:勾勒雄浑富饶草原风光;抒发热爱家乡自豪感情)。

  (6)指定学生朗读这首诗。

  要求读出雄浑气势、自豪感情。

  板书设计

  3.由写景抒情诗《敕勒川》引出咏物抒情诗《秋浦歌》(板书诗题)。

  (1)简单指出:这首诗创作于天宝十三年,;其时李白已被腐朽权贵排挤出长安10年。这10年中,他漫游飘泊各地,不但政治抱负无从施展,生活也时常发生困难。《秋浦歌》就是在这样遭际当中创作出来的。

  (2)先要求学生参看注释阅读这首诗,再指定学生朗读,;然后引导学生进行分析。

  ①这首诗抒发什么感情?通过写什么物抒发这种感情?是分几层写物的?

  学生回答,教师明确:

  抒发愁绪:通过写白发抒发愁绪;是分两层写白发的;前后两句各为一层。

  ②第一层怎样描写白发?两句之间体现着什么样的关系?哪个字是关键字?

  学生回答,教师明确:

  “白发三千丈”,极度夸张,夸张得让读者大出意外,会觉得诗人想入非非。“缘愁似个长”,因为满心的愁绪使得白发像这样的长。心愁则发长,读到次句,也就会觉得首句的极度夸张虽然大出意料之外,却在情理之中了。愁得都“白发三千丈”了,诗人的愁绪该有多么浓重!两句,由外部白发写到内心愁绪,由表象写出内因;关键字是个“愁”字,不但这两句的力量全都集中在一个“愁”字上,“愁”字也贯串全诗(板书:极度夸张愁绪浓重)。

  ③第二层怎样写白发?具有什么样的表现力量?

  学生回答,教师明确:

  “不知明镜里,何处得秋霜”,“秋霜”喻写出头发之白。心愁则发白,愁得头发都像“秋霜”一样白了,进一步表现了愁绪的浓重。诗人在这里没有用“眼前明镜里,头发似秋霜”这类的陈述句,而是用了表示惊讶的疑问句。这样以疑问的句式写出比喻的内容,就更表现了激愤的感情,流露出对当时社会现实的不满(板书:比喻疑问感情激愤)。

  ④这首诗表现出诗人的愁的什么特点?

  学生回答,教师明确:

  这首诗表现出诗人的愁绪虽然非常浓重,却不哀伤,奔放无羁;在抒发愁绪当中,更表现出感情激愤、痛恨权贵、决不屈服(板书:愁绪浓重绝不哀伤感情激愤痛恨权贵)。这也正是李白其人和他的很多诗篇的风格特点。

  (3)指定学生朗读这首诗。

  要求读出激愤感情。

  布置作业

  背诵并进一步品味这两首诗。

  第三课时

  教学重点

  西湖春景的盎然生意和诗人欣然观景的恬静感情,西湖盛夏的浓艳景色和诗人欣然观景的赞叹感情。

  教学过程

  1.由教学过的咏物抒情诗《秋浦歌》,引出写景抒情的《钱塘湖春行》(板书诗题)。

  2.简单指出:这首诗是白居易任杭州刺史的作品。诗人曾因得罪权贵而被贬为江州司马,受到严重打击,思想上由“兼济天下”转为“独善其身”。这时,他为避免在朝为官受到党争之祸,主动要求而得外任杭州刺史,心情恬静。

  3.先要求学生参看注释阅读这首诗,再指定学生朗读,然后引导学生进行分析。

  (1)这首诗第一、二句写出了什么内容?

  学生回答,教师明确:

  “孤山寺北贾亭西,水面初*云脚低”:一句照应诗题,点明了春行的处所——描写的对象。二句用“初”修饰“*”,表现出湖水新涨的态势,透露出了早春的气息(板书:点明处所透露早春气息)。

  (2)第三、四句运用哪些关键词语描写出了什么样的风光?

  学生回答,教师明确:

  “几处早莺争暖树,谁家新燕啄春泥”:这对偶句,“莺”、“燕”两种美好禽鸟对举(板书:莺燕对举)。用“早”修饰“莺”,前面又冠以“几处”,表明莺的数量尚少;用“新”修饰“燕”,前面又加上“谁家”,表明燕的数量犹稀;表现出了早春的特征。早莺“争”暖树,描写出春寒料峭、莺声婉转、互争暖树的景象;新燕“啄”春泥,描写出湿泥松软、燕语呢喃、筑巢育雏的景象。从而描写出了生意盎然的早春风光(板书:风光生意盎然)。

  (3)第五、六句运用哪些关键词语描写出了什么样的图景?

  学生回答,教师明确:

  “乱花渐欲迷人眼,浅草才能没马蹄”:这对偶句,香花和芳草并列(板书:花草并列)。用“乱”修饰“花”,表现出香花繁茂,姹紫嫣红;用“浅”修饰“草”,表现出芳草初生,鲜嫩碧绿。在“欲迷人眼”前面加上一个“渐”字,在“能没马蹄”前面加上一个“才”字,描写出香花将愈开愈艳丽,芳草将越长越茂盛,生机无限的早春图景(板书:图景生机无限)。

  (4)第七、八句和前面的诗句构成了什么样的关系?具有什么样的表现力量?

  学生回答,教师明确:

  “最爱湖东行不足,绿杨阴里白沙堤”:这两句再次照应诗题,写出诗人缓步行走所至,在前面描写一处景色的基础上,荡开笔锋,转而写到别处。“最爱”二字表明,寺北亭西固然鸟语花香,春色喜人,湖东景色更是别具风姿,引人入胜。从而塑造出了诗人自身缓步观景、欣然陶然的形象(板书:缓步行走欣然陶然观景)。

  (5)这首诗创造出什么样的意境?抒发了什么样的感情?

  学生回答,教师明确:

  这首诗描写西湖早春风光,塑造出诗人自身欣然陶然观景的形象,创造出春色喜人、生意盎然的意境,抒发了喜爱早春风光、恬静闲适自得的感情(板书:喜爱春光恬静闲适)。

  4.指定学生朗读这首诗。

  要求读出欣然陶然、恬静闲适的感情。

  板书设计

  5.由描写西湖早春景色的《钱塘湖春行》引出描写西湖盛夏景色的《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板书诗题)。

  6.先要求学生参看注释阅读这首诗,再指定学生朗读,然后引导学生进行分析。

  (1)这首诗可分几层?各写出了什么?

  学生回答,教师明确:

  可分两层:前两句为一层,赞叹西湖六月风光;后两句为一层,描写西湖六月风光(板书:先赞叹后写景)。

  (2)这样结构诗篇具有什么样的表现力量?

  学生回答,教师明确:

  “毕竟西湖六月中,风光不与四时同”,到底是六月中的西湖,风光和其他时节大不相同。诗人步出净慈寺,一看眼前景色,不由脱口赞叹。这赞叹不但振起下两句的写景,而且吸引读者欣赏下文的写景。“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似与天接的莲叶呈现出一望无际的碧绿,朝阳映照下的荷花显得特别艳红,描绘出了一幅朝阳旭照、红碧交辉的浓艳图景。这样先赞叹,后写景,突出了景色的浓艳引人。读者读了写景的诗句,自要回味前面赞叹的语言,产生了一种耐人回味的艺术效果(板书:图景浓艳耐人回味)。

  (3)指定学生朗读这首诗。

  要求读出舒缓语气,赞美感情。

  板书设计

  布置作业

  背诵并进一步品味这两首诗。

《石壕吏》教案6

  教学目标:

  1.了解诗人,积累文学常识。

  2.反复诵读,体会古体诗句式、韵律等特点。

  3.品读诗文,理解诗歌,体会巧妙构思及语言特点。(重点)

  4.品析诗文,感受诗中的社会现实与诗人的情怀。(难点)

  教学方法:诵读法、自主探究法、教师点拨法

  一、新课导入

  长达八年的安史之乱使唐朝由盛转衰,人民在这八年中饱尝的却是数不尽的疾苦,道不完的灾难。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杜甫根据自己的真实见闻写就“三吏”“三别”,今天我们就一起走进石壕村,倾听他痛心的嗟叹。

  二、走近诗人,知晓背景

  以填空题的形式提示学生回答有关杜甫的文学常识,通过视频的形式大致了解杜甫的人生轨迹,通过课本注释介绍知晓本诗的创作背景。

  三、诵读诗歌,感知音韵

  1.反复诵读,感知古体诗的音形韵律特点

  学生自读,教师纠正字音;

  播放音频,学生听读,把握节奏韵律;

  学生再读,感知内容,读出节奏和韵味。

  2.结合《茅屋为秋风所破歌》观察,明确杜甫创作的古体诗的特点。

  字数灵活,五言、二言、七言、九言句等;

  句数可多可少,可奇可偶;

  韵律多变,不究*仄。

  四、理解诗意,明确结构

  1.结合注释,师生共同梳理诗歌大意。

  2.从内容上看,这是一首叙事诗。记叙的时间、地点、主要人物、事件分别是什么?

  明确:时间:晚上;地点:石壕村老妇人家中;主要人物:官吏、老妇人;事件:官吏捉人。

  3.请你结合译文,用自己的话讲述诗歌中的故事。

  开端:诗人日暮投宿,遇到官吏深夜捉人;

  发展:老妇人开门哭诉,讲述家庭饱受战祸的现状;

  结局:老妇人被抓走,诗人与老翁告别。

  五、分析构思,体悟主旨

  1.请分别用诗中的一个字,概括差役与老妇的形象?

  明确:差役——怒(嗔怒,蛮横)

  老妇——苦(艰难,悲苦)

  2.老妇苦在何处?

  明确:丧子之痛、家境困窘、年老应役。

  3.有人读完这首诗歌说老妇人致词中的内容是它主动一口气表达出来的,你怎么认为?

  明确:构思之巧——藏问于答(寓问于答)。

  诗人明写老妇,暗写差役,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他的思想矛盾。赞扬老妇人自请应役的精神,含蓄揭露统治阶级爪牙的残暴。

  4.石壕吏粗暴地吆喝了些什么?(结合老妇的回答,发挥想象,补充石壕吏的话)

  5.投宿这样一个家庭,见了这样一件事情,听了这样一段话,“我”制止了吗?“我”说话了吗?你能体会出诗人怎样的心情?

  明确:A.内疚、自责。B.纠结、矛盾。

  六、体悟情怀,总结升华

  1.结合背景,明确诗人的情怀:

  上忧国难,下怜百姓。

  2.小结:

  郭沫若先生称颂杜甫:“世上疮痍,诗中圣哲;民间疾苦,笔底波澜。”杜甫以诗文为史,他颠沛流离却心系天下,真可谓诗中“圣杰”!愿杜甫精神长存,世间再无战乱!(再读诗歌)

  七、作业布置

  1.背诵并默写《石壕吏》。

  2.发挥想象,增加细节,将《石壕吏》改写成一则小故事(不少于300字)。

《石壕吏》教案7

  《石壕吏》是唐代伟大诗人杜甫著名的“三吏三别”之一。初中七年级语文教案石壕吏,我们一同来看看下文。

  教学目标:

  1. 整体感知课文

  2. 揭露官吏的横暴

  3. 同情人民的苦难

  教学重难点:

  重点分析老妇人的话对表达中心的作用

  教学时间:

  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提纲

  1. 介绍背景资料

  2. 带领学生共同翻译全文,注意重点字词的讲解。(戍、戌、戊等)

  3. 分析文章的中心

  (1) 对文章第一句话的分析“暮投石壕村,有吏夜捉人。”(重点加点字的分析)

  (2) 对比分析 吏呼一何怒

  妇啼一何苦

  (3) 对话练习:把吏和妇人的对话补充完整,用现代文的方式,构成对话,加深学生对课文的理解。

  (4) 最后一段的写作意图(提问:如果去掉后会有怎么的效果?)

  二、详案

  1.导入:

  陈老师在前面已经讲解了杜甫的两首写景抒情的诗,大家也了解到杜甫是作为一个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被人们称道的。那么我们今天要学习的《石壕吏》就是杜甫在安史之乱以后,面对人民遭受的苦难,表示深切的同情。课文主要叙述了差人乘夜来捉人,连衰老的老妇人也被抓去服役的惨事。首先介绍一下这首诗的写作背景。可能同学们往往很难理解古代诗词的意境,古代诗人常写一些感物伤怀的作品,这时候我们就应该深入了解诗作者的背景资料,去体会创作者当时的所感所想。那么在这里杜甫作为一个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他中晚期的诗集中体现了当时的现实,所以在学习这首诗之前,先介绍一下这首诗的写作背景。(可以提问:是否有同学在预习的过程中了解了写作背景?)参考唐肃宗乾元二年(759)春,郭子仪等九节度使六十万大军包围安庆绪于邺城,由于指挥不统一,被史思明援兵打得全军溃败。唐王朝为补充兵力,便在洛阳以西至潼关一带,强行抓人当兵,人民苦不堪言。这时,杜甫正由洛阳经过潼关,赶回华州任所。途中就其所见所闻,写成了《三吏》、《三别》。《石壕吏》是《三吏》中的一篇。(要求学生记录文学常识:《三吏》:《石壕吏》、《新安吏》、《潼关吏》 《三别》:《新婚别》、《垂老别》、《无家别》)

  2.文章逐字讲解(齐读)

  (1)第一段:石壕吏(hǎo)暮:傍晚。逾(yú)走(古今异义):跑。行:走。

  (2)第二段:呼:大声吆喝。怒:凶狠。啼:啼哭。苦:痛苦。

  (3)第三段:邺(yè)戍(shù)戌(xū)戊(wù)戍点戌横戊中空,注意区别。

  (可以请同学翻译,注意几个重点词)存者且偷生,死者长已矣:活着的不过是苟且偷生,死了的就永远完结了。存者,活着的,生存的人。且,暂且。已,动词停止,这里引申为完结。

  更,再也。妪(yù)虽:即使,虽然。(古文解释填词规则,有些字可以用把这个字组词,解释,例如这里的虽。)衰:衰弱、衰微。备:准备。炊:烧火做饭。(讲解的时候某些解释参考课文中的标注)

  (5) 第四段:泣:小声抽泣,啼哭。咽(yè)登:踏上。前途:前行的路途。(注意与今天的“前途”区别)

  3.分析文章的中心

  刚刚我们大家一起仔细阅读了这首诗,那有同学能告诉大家,这首诗的重点是讲的什么啊?(参考:以老妇人给吏致词为重点,也就是本文的第二、三段),那让我们抓住重点,往前看。

  (1)“暮投石壕村,有吏夜捉人。”刚刚解释到暮,回想一下暮是什么意思啊?傍晚!在我们看来傍晚投宿是很正常的,可是在古代由于社会秩序混乱和旅途荒凉等原因,旅客们都“未晚先投宿”,更何况在这个兵祸连接的时代!但是杜甫,却于夜色苍茫之时才匆忙地投奔大盘一个小村庄里借宿,这种异乎寻常的情景就有一种暗示性,大家可以想像n种可能,可以提问引发学生的想象。

  提问为何作者直接点出吏捉人,而不写征兵、点兵?(参考:如实描绘之中寄寓了揭露批判之意)在用一个夜字作捉的时间状语,含义更丰富。第一,表明官吏捉人之事时常发生,人民白天躲藏或者反抗,无法捉到;第二,表明县吏捉人手段的狠毒,在人们都已经入睡的黑夜,来了个突然袭击。

  这一句话点名了投宿的时间和地点,而且和盘托出了兵荒马乱、鸡犬不宁,一切脱出常规的时代气氛,为后面老妇的致词埋下伏笔,也交代了致词的由来,是事情发展的开端。

  (2)吏呼一何怒与妇啼一何苦对比分析

  这两句极其概括而形象地写出了吏和妇的尖锐矛盾。一呼一啼一怒一苦形成可强烈的对照;两个状语“一何”加重了感情色彩,有力地渲染出县吏如狼似虎的蛮横气势,并为老妇以下的诉说酝酿出了悲痛的气氛。妇啼一何苦是吏呼一何怒逼出来的。听妇前致词一句承上启下,那听是诗人在听,那致词时老妇苦啼着回答县吏的怒呼。

  (3)对话练习:把吏和妇人的对话补充完整,用现代文的方式,,构成对话,加深学生对课文的理解。

  等老妇出门看的时候,县吏便扑了进去,贼眼四处搜索,却找不到一个男人,扑了个空。于是怒吼道:“你家的男人到哪里去了?快交出来!”老妇泣诉说:“三个儿子都当兵守邺城去了。一个儿子刚刚捎来一封信,信中说,另外两个儿子已经牺牲了……”。泣诉的时候,也许县吏不相信,还拿出信赖交县吏看。总之,“存者且偷生,死者长已矣”的处境是够让人同情的,她很希望以此来博取县吏的同情,高抬贵手。不料县吏又大发雷霆:“难道你家里再也没有别人了?快交出来!”老妇说:“家里再没人了!”而在这当儿,被儿媳妇抱在怀里躲到什么地方的小孙子,受到了怒吼的惊吓,哭了起来,掩口也不顶用。于是县吏抓到了把柄,威逼道:“你竟敢撒谎!不是有个孩子哭吗?”老妇不得已,这才说:“只有个孙子呢!还吃奶呢,小得很!”“吃谁的奶?总有个母亲吧!还不把她交出来!”老妇担心的事情终于发生了!她只得硬着头皮解释:“孙儿是有个母亲,她的丈夫在邺城战死了,因为要奶孩子,没有改嫁,可怜她衣服破破烂烂,怎么见人呀!还是行行好吧!”但县吏仍不肯罢手。老妇生怕守寡的儿媳妇被抓,饿死孙子,只好挺身而出:“我这老太婆虽然已年迈力尽,但请让我连夜跟你们回衙门,然后好到河阳去当名伙头军,等赶到那里也许还来得及为将士们做早饭。”

《石壕吏》教案8

  一、导入:

  有两幅对*家一起看一下:(草堂留后世,诗圣著千秋);(满眼河山,大地早非唐李有;一腔*,草堂犹是杜陵春。)同学们能够猜出这是写的唐朝哪位诗人吗?(杜甫)盛唐时期,我国有两位著名诗人,他们一个被后世称为“诗仙”,一个被称为“诗圣”,就是李白和杜甫,并称“李杜”。杜甫的诗大多真实表现了现实生活,他亲身经历“安史之乱”,所作的《三吏》《三别》更真实反映了唐朝末期战争给人带来的苦难生活,今天我们学习其中流传最广的《石壕吏》。

  二、整体感知,听读课文

  (导)作为一首叙事长诗,故事性很强,不过读起来却也是朗朗上口,配上曲子也别有韵味,请让我先给同学们示范诵读一遍,注意停顿、节奏、及语调变化,大家可默默跟读,准备朗诵。

  1、播放录音《二泉映月》教师范读。

  2、学生范读,同学们听的很认真,有没有愿意试一下。

  3、学生评价,并配乐齐读。(朗读基本功很扎实,很到位。)

  三、疏解课文,复述情节

  (导)这首三吏三别中的作品, 作者在音律和谐,文字简洁的形式下,同时也赋予了作品深邃的思想和对现实强烈的批判色彩,杜甫想说什么呢,他最终说了没有?这是我们要思考的,下面让我们跟随诗人的脚步去石壕村看一看,那里发生了什么?这个任务交给大家

  1、小组讨论,结合注释,先疏解字词,提出疑难一起解决,理清故事情节。

  2、质疑并复述课文。(走:跑 前:走上前 且:尚且 更:再 从:跟从)

  3、补充并做评价

  (明确)因为古诗言虽尽而意无穷,所以在抓住主要情节的同时可以适当发挥想象,不要抱者翻译的心态去学,重在欣赏,领会意韵。

  四、分析人物

  1、如果用文中一句话概括全文,应该是哪句? (有吏夜捉人)

  2、为什么是“捉人”还是“夜晚”?(不是征兵,是强抓,半夜表明官吏凶狠无情)

  3、最终抓到人没有?(抓到了,“天明登前途,独与老翁别”暗示作用)

  4、文中主要人物是谁? 板书:吏 妇(官吏愤怒的大声呼叫,)

  5、这两个人物出场各自态度反应如何?板书:呼 啼(妇人悲伤的哭哭啼啼)

  6、抓人的情节以什么形式描述出来的?妇人致辞。

  7、思考妇人交代的几层意思?三层:战争惨烈;家境困难;自请服役。

  (明确:表明战争惨烈的句子,家境困苦的句子,)

  7、自请服役时老妇人心理真实想法是什么?(自请服役也暗示掩护老翁和儿媳的心理。)

  8、有人读完文章说显然老妇人致辞的三层意思是一口气表达出来的,你怎么认为?(不是,是官吏再三逼迫的)

  9、请出几位同学表演一个改编了的短剧,同学们看一下这样的改编有没有道理?

  (演的最突出的谁?官吏,但在原文似乎他没说一句话,不过这样增添故事情节确实使人物形象更加丰满,情节更加完整了。采访一下演官吏的同学,你是读了那句话受启发才演的惟妙惟肖的?)

  明确:这是本文在艺术构思上的特色,全文虽只有120个字,但情节并不简单,题目以石壕吏为题,但诗人在正文中给他暗写,老妇人用明写,成为一篇抒情独白,但用心品味发现这些语句是官吏逼问出来的,凶残的特点暴露无疑。这叫“藏问于答”文言文经常用到。再次感谢几位同学的表演,使我们加深了对课文的了解。

  10、让我们齐读一遍老妇致辞这一段,感受一下气氛。

  五、主旨总结

  (导)综观全文,你认为是从谁的角度叙述的?杜甫,但作者的内心却没能展露,他一直保持沉默,他心里到底有没有想法?(板书:憎恶官吏的凶残,同情民众的苦难。)他将自己的感情融会在*实的叙述之中,这是本文另一的语言上的特点。诗人怀着深厚的同情之心为人民唱歌当哭,记下了战乱年代一幕惊心动魄的场景。

  六、尝试背诵

  七、作业:

  1、背诵并默写。

  2、续写老妇人走后,这家人的`生活,或她在军中生活的日子。200字左右,想象合理。

《石壕吏》教案9

  知识目标

  1.反复朗读,同时在梳理完读音后注重文言实词与虚词的积累.

  2.通过翻译感知主要内容,并理清作者写作思路。

  能力目标

  1.熟读成诵。

  2重点分析老妇人的话对表达中心的作用,学习通过叙述故事、刻画人物反映社会现实、表达思想感情的写作方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通过《石壕吏》认识战乱给人民带来的苦难

  2.揭露官吏的横暴,同情人民的苦难

  学习者特征分析(学生对预备知识的掌握了解情况,学生在新课的学习方法的掌握情况,如何设计预习)鉴于学生文言功底薄弱,加之对文言文的排斥,所以还是以文言基础为准。布置以下预习作业:

  1.查询作者相关资料,了解作者的经历,收集作者的故事,明白此诗的背景来历。

  2.梳理字音,自行对照标注进行文言实词和虚词的字词翻译。

  3.汇成连贯的句子翻译。(不会翻译的或有问题的地方进行标注)

  提前背诵。

  4.全班分为两大组,根据本课内容自行准备一个短剧。

  一、教学过程(设计本课的学习环节,明确各环节的子目标)教学过程:

  作者导入

  1.让学生讲述与杜甫有关的小故事(慢则一则,快则两则)。

  2.让学生说说我们所学过的杜甫的作品有哪些。

  3.让学生简单介绍杜甫(提示:尤其要有最基本的文学常识)及作品背景来历

  教师补充明确:唐肃宗乾元二年(759)春,郭子仪等九节度使六十万大军包围安庆绪于邺城,由于指挥不统一,被史思明援兵打得全军溃败。唐王朝为补充兵力,便在洛阳以西至潼关一带,强行抓人当兵,人民苦不堪言。这时,杜甫正由洛阳经过潼关,赶回华州任所。途中就其所见所闻,写成了《三吏》、《三别》。《石壕吏》是《三吏》中的一篇。

  整体感知

  1.听朗读,梳理字音及节奏,之后学生齐读课文。教师点拨后用幻灯片明确。(在本课最后还要进行朗读提升:有感情的朗读)。

  2.要求学生看课文注解,理解全文大意,整体感知。教师出示重点文言词汇进行提问并最后明确于幻灯片。

  3.教师提问

  (1)《石壕吏》讲述了一件什么样的事?学生回答后教师点拨明确。

  明确:它讲的是唐肃宗乾元二年,唐朝穷兵黩武,为补充兵力以*定安史之乱,便在洛阳以西至潼关一带,强行抓人当兵,人民苦不堪言。

  (2)《石壕吏》作为叙述诗,其叙述的时间,地点,人物,前因,后果分别是什么?抢答形式进行。

  (3)根据内容如何进行分段。学生回答后教师板书,并分析如此分段的原因,对所有课文分段的技巧进行

  分析诗歌

  第(1)段

  征兵作战一般都要健壮的青年,然而一句“老翁逾墙走”却又告诉了我们什么?

  学生畅所欲言,言之有理教师均予以肯定,并提示学生一定要联想。最后教师明确于多媒体。

  第(2)段

  1.对于征兵一事,老妪的哭诉有哪些?这些哭诉内容又说明了或是反应了什么?请同学们在回答相应诗句时进行有感情的朗读,其他同学评价。老师点评。

  2.面对老妪的哭诉,官吏有什么反应?在对话中,酷吏和老妪的形象是怎样的?学生回答后教师总结明确。

《石壕吏》教案10

  教学目的:

  1、了解作者的生*、思想及诗歌的创作背景,初步了解杜甫的诗歌创作风格。

  2、理解诗歌内容及诗歌所表达的感情,准确流畅地背诵这首诗歌。

  3、在学习诗歌的过程中唤起学生深入思考的意识,培养学生鉴赏诗歌的能力。

  教学重难点:

  1、理解诗歌的内容和思想感情。

  2、把握诗歌中的景与情、事与情,领悟融情于景的表现手法,感悟诗歌的意境。

  突破方法:在了解作者的生*、思想及诗歌的创作背景的基础上,指导学生多种方式的朗读,在朗读中感受诗歌的节奏,感知诗歌的内容,体味作者的思想情感。

  教学方法:

  1、朗读法 2、合作探究法 3、活动式教学法

  课时安排:1课时

  教学步骤:

  一、导入

  在第一单元中我们学习了一组有关战争题材的文章,感受到了战争给广大人民带来的疾苦。反映战争的文学作品自古就有,古代文学作品中,比较具有代表性的就是杜甫的诗歌。他的诗歌立足于现实,广泛而深刻地描绘了当时的社会风貌,反映了唐王朝由盛而衰的变化过程,号称“诗史”。我们今天要学习的《石壕吏》就是这一题材的代表作品。

  二作者及写作背景简介:

  1、杜甫(712—770),字子美。唐朝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他的诗歌风格浓郁悲壮、语言瑰丽,成为我国古代现实主义诗歌的高峰,在文学上起着继往开来的作用,杜甫则被后世尊为“诗圣”。他的诗作今存1400多首。着有《杜工部集》。

  2、写作背景

  唐肃宗乾元元年(758)冬末,杜甫回到洛阳,看看战乱后的故乡。可是不到两个月,形势发生逆转,唐军在邺城大败,郭子仪退守河阳,洛阳一带又骚动起来。诗人这时被迫离去,经新安、石壕、潼关等地回到华州。一路上他所见到的都是征夫怨妇们的愁眉苦脸,所听到的是别家出征时的哭声。著名的“三吏”“三别”,就是根据这番经历写的。其中《石壕吏》因构思巧妙和情节生动而流传得最广。

  三、出示目标

  1、熟读、背诵全诗。

  2、体味作者情感和作品意蕴。

  四、朗读诗歌,感悟内容。

  1、老师范读,学生听读,注意感情的表达。

  2、给生字正音。

  逾 邺 戍 妪 咽

  3、采取学生自读、同桌互读等多种方式朗读诗歌。

  4、小组讨论,理解诗歌大意。

  5、指名学生复述故事。

  五、问题探究,深入理解。

  小组讨论以下问题,并由小组代表展示讨论结果,其他学生补充。

  1、按照故事的发展过程,这首叙事诗可分为几个部分?

  三部分:

  一(1):交代故事发生的时间、地点、人物,是故事的开端。

  二(2—3):故事的发展和高潮。借老妇人的口述,写出战乱给这一家带来的遭遇。

  三(4):故事的结局。暗示老妇已被带走,老翁回家,以浓重的悲剧气氛作结。

  2、该诗开头告诉你发生了什么事?用原诗回答。

  有吏夜捉人。

  3、为什么不说征兵?而捉人为什么在夜里?官吏来捉人时,老妇干什么?

  明确:当时朝廷腐败,让百姓负担沉重的兵役,繁重的徭役,百姓苦不堪言,是时征兵性质已变,因而是捉兵。

  官府捉人之事时常发生,人们白天躲藏或反抗,无法“捉到”,夜间“捉人”,可见手段之狠毒,又可见人民处境之艰难凶险。

  4、诗的二三段所叙述的故事从何而来?从哪句可以看出?

  明确:是隔门听来的。“听妇前致词”里的“听”可以表明。

  5、本文的主体部分是“吏”与“老妇”的对话,老妇的回答是从几个方面来说的?

  三个方面

  第一:服役惨景:“一男附书至,二男新战死。”

  第二:家中困境:“有孙母未去,出入无完裙。”

  第三:被迫服役:“请从吏夜归。

  6、从诗题看,主要人物应是差吏,但诗中对差吏描写很少,作者为什么这样安排?

  诗人明写老妇,暗写差吏,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他的思想矛盾。诗人一向憎恨统治阶级压迫人民的行径,但当前这场*叛战争是国家和民族的安危所系,大敌当前,人民应当为此作出牺牲。正是出于这种考虑,他赞扬老妇自请应役的精神,而对统治阶级爪牙的残暴只是储蓄地予以揭露。

  7、你能从老妇的回答想像一下“吏”的表现吗?

  由学生分小组讨论、展示。

  8、这一首叙事诗表现了什么主题?

  这首诗通过叙述差吏趁夜间捉人服役、连老妇人也不放过的见闻,表现了诗人对安史之乱中百姓遭受的苦难的深切同情。

  六、学生活动

  分小组把这一首诗歌改编成一幕短剧,并作表演。

  七、再次朗读诗歌(会背诵的同学可以脱离课本)。

  八、布置作业:背诵并默写全诗。


《石壕吏》改写作文10篇(扩展6)

——改写《石壕吏》3篇

改写《石壕吏》1

  月亮好似幽灵般,照遍大地。路上,是冰冷的雪。我,来到石壕村,接收着这凛冽的风对我的欢迎。可我没有想到,这个地方竟是如此的荒凉。

  轻叩一农户的门,只见一位步履蹒跚的老婆婆从里面走了出来。我便表意,想借宿一晚。老婆婆欣然答应了。环顾四周,这房屋早已破烂不堪。那窗,连风都阻挡不了。我真为她们担心,要是下雨了,怎么办呀?进屋之后,我唯独瞧见一妇,一孩以及老婆婆的丈夫。老婆婆和她的丈夫,衣衫褴褛,补丁已爬满了整套衣裳.而那妇女,更是“出入无完裙”.看此景,不禁疑问这孩子的父亲呢?听他们说,大儿子不久前有书信写来,说二儿子已经为国捐躯了。因孩子还未断奶,所以孩子的母亲还没有改嫁。听他们一番哀哀欲绝的诉说,我同情地点了点头.。夜已深,家里老老小小似睡非睡着,可老大伯却穿着衣服倚靠在长凳上。为何?他说,官吏可能会在夜晚来抓男丁。看着老大爷那副外表*静,心里却战战兢兢的面容,我真是感到悲哀。 夜,静得可怕,而老大家更怕的是官吏来敲他们家的门。因为这就意味着要有人必须去服役,要有人必须离开这个已经支离破碎的家,甚至可能离开这个既美好又丑恶的世界。

  唏唏簌簌的脚步声来了。老大伯一家比我还要敏感。他们连忙起身,老婆婆慌慌张张地对老大伯说:“快走,快走,官吏来抓人拉!!”老大伯连忙逾墙逃跑了。紧接着的是,急促的敲门声,用脚趾头想都知道是凶恶的官吏。我透过破损的窗口,从隙缝中瞅见,她颤巍巍地去开门.几个官兵一下子闯了进来,便吼:“家里有没有男丁?”老婆婆哭哭怏怏说:“我的儿子们都去效忠朝廷了,家中已无男丁。唯独一个还未断奶的孙子和媳妇.如果一定要人去服役的话,就抓我吧,天明前还可为军营中的人做早餐……在此之前,请允许我和家中媳妇和孙子告别”。于是,官兵走了,又去了第二户人家。

改写《石壕吏》2

  沉甸甸的诏书,沉重的心!少陵只得磕头谢恩。头上的帽子落了地,如今*是不用我了。他想着,此时他早已是个不惑之年人啦!

  无奈圣命难违。带着满腔不愿,杜甫到了四川。人生地不熟,忽见一小村,忙走去借宿。天已黄昏,一轮日影斜挂天边。敲敲门,门内好像有蹒跚的"脚步挪动。“来了,来了,等等啊!”听声音像位老妇人,嗓音沙哑,还不时地咳嗽。杜甫耐心等着,门终于缓缓开了,出现在他眼前的是一位两鬓斑白、拄着拐杖的老妇人。她衣衫褴褛,手、额头布满了一条条沟壑般的皱纹,双眼黯淡无神,应该已逾古稀。老妇人怀疑地问:“您这是?”少陵知道她是担心官吏来抓壮丁,笑道:“您别担心,我想找个地方投诉而已。”老妇人听毕犹豫了一下:“好好,兵荒马乱的,都是自己人嘛。来,进来吧。石壕村虽乱好歹也能住人。”杜甫随她进屋,果然四壁空空,后院传来哭声。老妇人无意撞见少陵不解的眼神,解释道:”呃,那是我儿媳和小孙儿。“少陵正想着这家的男人哪儿去了,老妇人冲外面轻轻地说:“老头子,来客了。”少陵循声向外望去。过了一会儿,一位身背柴禾的老翁进屋了。杜甫暗暗打量他,个子挺高,也是须发皆白。从动作举止来看,这老翁年轻时也是个壮汉。

  与老翁寒暄几句,忽听得门外传来一阵急促的脚步声。少陵着急,对两位老人说:“不好!这一定是官吏来抓壮丁 了!”两位老人急得不知所措,老妇人的眼泪夺眶而出,紧紧抓着老翁的衣襟:“不行!这回说不定你也要去了,让我们娘儿俩可怎么活呀?!”忽然又想起了被抓去的仨儿子,两个已经去世,复又放声泣道,“我的儿呀,若你活着,我们的命也不至于这么苦。”杜甫倒挺冷静,千钧一发之际想了个“高招”——让老翁翻墙先躲出去,让老妇人面对官吏。老翁踩着几块碎砖头,翻墙去了。不多久,门上传来可怕的敲门声,嘭嘭嘭!还没等老妇人去开门,门就被踢开了,破旧的门闩断成两截。两个面目狰狞的官吏插腰站在门外。

  其中一个怒吼:“把你家男的交出来,去!”老妇人家中哪还有人呀,她悲苦地泣者求情:“官人,哪儿还有人呀?仨儿子都在邺城,一个前几天捎信了。还有两个,还有两个都,都战死了,我的儿啊……”有泪如雨下。可那官吏本是铁为躯体、石作心肝的人,不为所动,照样一把推开老妇人,害她差点摔倒。二人一眼望见无力的少陵,但少陵交出了诏书,恶人只好作罢。虽有逼问:“你这儿当真没人了?”老妇一边拭泪一边述说:“没人了,只可怜我孙儿和儿媳,母子俩无依无靠的,我老婆子也不中用了。”忽然,一个二十岁上下的少妇怀中抱着一个婴儿出来,痛哭着跪在二吏面前,乱发纷飞:“官人,饶了我母亲吧!她三个儿子都不在,我又年轻守寡,您要是缺人,先把我带走吧!”老妇人拦住她,哭着:“如今只剩我们了,你好好的,把孙儿带大,我也没白疼你。”老妇人擦干眼泪,回头对官吏说,“我虽年老力衰,好歹也能做点事,别难为这孩子,把我带走吧。”

  不料二吏真要带老妇人走,孝顺的儿媳哭成了泪人:“母亲,您也去了,我和孩子可怎么办呀?”官吏扯着老妇人走,她忍住泪水:“我苦命的儿!求你把他养大,我这一去怕是回不来了!”老妇人和官吏不见了。

  夜深了,老翁进屋门。见儿媳悲痛欲绝,她诉:“夫君!你好狠心!扔下了我们娘儿俩,连母亲都要充男人干活!”一抬头看见老翁,“父亲。”老翁:“好孩子,好好活着,别辜负了她的心。”

  声音渐弱,可为什么有哭声?唉,这简直……少陵迷糊睡了。

  天蒙蒙亮时,少陵拜别老翁,带着满腔的怨气向前去了。

改写《石壕吏》3

  小史王伍颇为礼貌地敲敲眼前这扇破门,喊了一嗓子“征兵!”的工夫,他用手沾了沾口水,把一份名册翻得哗啦哗啦的。“今儿个得多逮几个人,给将上任的长官得个好印象。”他想。

  “吱”---门开了,挡住一片日光。王伍抬头,就见一矮小佝偻的老妇人扶门而立。日光把她的脸硬生生分成明暗两半。她笑着,,皱纹挤压堆叠,像煮得皱皱的油面筋。

  “官老爷,进屋坐坐。”老妇侧身,拍拍屋内墙壁。

  王伍心里明白了七八分,但面上仍带着笑意,“阿婆,有就赶紧让他去为国作贡献,我时间很紧。”

  “听……官老爷,天气热,进屋坐坐。”王伍骤地收敛了笑;昂头斜视老妇人“何老翁呢。”

  “呃……嗯……出门了;……来,进屋,进屋。”

  一团火冲上王伍脑门,火中掺着愤怒和戏谑:“行,我进屋等你丈夫回来。”他顿时不想冲业绩了,唇角一勾,大踏步进门。迎面扑来一股老物什的霉尘味,屋内家具摆设虽有些掉漆,但干净齐全。整个屋子阳光充盈,颇温暖。透过另一侧窗户,能看见一小块菜地,菜色绿油油,让人嘴馋。菜地周围是一人高的院墙。王伍慢悠悠环顾四周,又眯起眼睛细细打量院墙顶,笑意更甚,“这屋子不错啊,只是这院墙顶,似是刚掉了几片瓦呢。”说完是一片寂静。王伍正背手等待好戏,突然,从背后划过一阵厉声长号,倒把他吓了一跳。他转身后退几步,看见那老妇跪在地上,一手捂脸,一下一下扒拉地面,似在抓着什么。

  嘶号了一会儿,王伍还没走出刚刚那一声的余韵,就听老妇一抽一抽地叙述:“官老爷…我家的三个儿子全被抓走去那个邺城与蛮子打仗……结果,结果……昨天……就在昨天,我那宝贝亲的三儿子来信,说大哥二哥全死啦!我怎么这么命苦哟……我就剩……”

  够了!“回过神的王伍又是一阵怒气上涌,他现在头晕脑胀,太阳穴突突地跳。

  老妇一颤,放底胳膊瞟了一眼王伍,试探地继续,“就剩一个儿子了……”

  “有完没完!给我闭嘴!”王伍怒火攻心,上前一脚踹老妇腰上。老妇哇哇乱叫,捂腰滚了五六圈,趴在墙角,身上落了一层墙粉,像一块没人要的臭抹布。

  王伍胸腔剧烈地上下起伏,嗡嗡的耳鸣很快替代了粗重的呼吸声,片刻后,眼前的老妇竟颤抖着扶墙起身,面带微笑着蹒跚走近,脸上的沟壑一点一点放大,放大,黑漆漆的瞳仁透着精明,弄得王伍发毛。

  “哈哈哈!小伙子,年轻人!气盛不是件好事儿。我这个老太婆活了一辈子,可不是白活的啊!顿了顿,老妇停住脚步,转向一边,你以为我家老头子翻墙是为了逃命?哼!别给脸不要脸。实话告诉你吧,那给我写信的三儿子,明天会来我们村,当你们的`长官。唉!我本来不想把这事闹大的,唉!”话音落,屋内恢复死寂。

  老妇把双手背在后面,静候另一场好戏。忽然,身旁爆发出一阵笑声。老妇闪了个趔趄,转过身,看见王伍跪在地上,双手捂着肚子大笑,涕泪横流。

  “哈哈哈……这真是我今年听过最好笑的笑话了……哈哈哈……我倒真被你唬住了……老婆子,自以为是不是好事儿……哈哈哈……新来的长官姓刘不姓何……你家那宝贝亲,估计是写了让你乐呵乐呵……哈哈哈……”说罢,从袖中抽出告示,展开,炫耀似的在老妇面前晃啊晃。

  老妇一下子跌坐在地上,眼睛死死地攥住告示,看了一遍又一遍。不可能……不可能……一滴泪水划落,接着是两滴,三滴……

  “什么不可能,老婆子,事实就摆在眼前, 哈哈哈……”

  老妇不断用袖子抹眼泪,低低地抽噎,不一会儿,蓝灰色的袖子上暗了一大片水渍。

  “唉!其他我三儿子写信来说自己当了长官……我也不大信……毕竟他最小也最调皮……

  我跟你讲,他小时候啊……老妇哭着哭着,又开始一抽一抽的叙述但脸上逐渐漾起甜蜜的笑。王伍这回静下心来耐心听着,因为他想起了远在南非的母亲。

  “最后啊,我这老婆子还得求你一件事,别抓我老伴了,他腰不好;

  实在要抓人,就把我送去吧,我虽然年纪一大把但还硬朗着呢!可以给你们烧烧饭,说不定呐,还能看到我儿子!”老妇咧开嘴,露出与阳光一个色的黄牙,温暖的冬阳照得她的脸亮堂堂的。

  “行啊,我尽量给你找个清闲的活儿。我也能交差。”王伍叹口气,在名册上划了一笔,起身

  “啊!时间不早了,我得去给母亲写封信,你收拾收拾东西,去兵营报道吧!"

  “行!”

  王伍擒着笑着推开了门,转头就见同事李陆急匆匆跑来。

  “王伍!王伍!"

  “怎么了?”

  "刚发了新文书,长官变啦!本来是刘柒,变成何仨啦!你看看告示!”

  “不可能……不可能……”

推荐访问:作文 改写 石壕吏 《石壕吏》改写作文【10篇】 《石壕吏》改写作文1 《石壕吏》改写作文1000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