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轶方文库网 > 专题范文 > 公文范文 >

实践育人的新时代意涵、现实境遇及实现路径

时间:2023-10-07 13:45:05 来源:网友投稿

丁海奎,何云峰,公香凝

(1.泰山科技学院 校党委,山东 泰安 271038;
2.山西农业大学 公共管理学院,山西 太谷 030801)

习近平总书记高度重视青年工作,在工作会议中多次强调“青年最富有朝气、最富有梦想”“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终将在广大青年的接力奋斗中变为现实”,常常鼓励青年学生追求梦想、努力奋斗,努力成为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做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1]。中共教育部党组印发的《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质量提升工程实施纲要》中明确提出:“坚持理论教育与实践养成相结合,整合各类实践资源,强化项目管理,丰富实践内容,创新实践形式,拓展实践平台,完善支持机制,教育引导师生在亲身参与中增强实践能力、树立家国情怀”,指出实践育人是新时代高校“三全育人”的重要内容,是全面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有效途径。新时代高校要准确把握实践育人的核心内涵,深刻分析实践育人的现实境遇,进而探索实践育人的实现路径,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

新时代高等教育需要了解和把握实践育人的发展逻辑和核心内涵。实践育人最早发源于古希腊时期,受到世界各国的高度重视,有着厚重的思想文化渊源和与时俱进的现实时代性,已作为当代大学的制度化理念被普遍应用,适应了高等教育发展方向和要求。

(一)新时代高校需要传承实践育人的哲学智慧

华夏文明源远流长,在不断实践中创造和前行。中国实践育人的哲学思想最先是在《左传》中“知与行”观点里体现:孔子强调“践仁体道”的主张,听其言观其行,要言行一致,以行修德;
荀子“闻之、见之、知之、行之”的逻辑事物认知思想,明确了“行”的重要性。直至明清时期,随着“经世致用”思潮的广泛传播,这种“知行”哲学思想继续不断影响着人们的生产和生活。如朱熹明确指出“知行”的关系是相互联系、密不可分和互相作用,认为“知之愈明,则行之愈笃;
行之愈笃,则知之益明”,强调大学教育内容的重点是探究“事物之所以然”,即“教理”,培养学生如何学习和做事。教育的最终目的是使人们能够认识客观世界,利用所掌握的规律通过实践来改造它们,在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的循环往复中发展与深化。新时代高等教育发展需要厘清“知与行”的辩证关系,在教育过程中,抓好学习理论知识的同时注重实践的重要性,使大学生在社会组织中,利用所学知识进行有目标地改造客观世界,聚焦新时代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任务。

(二)新时代高校需要掌握实践育人的教育规律

美国著名教育家约翰·杜威(John Dewey)构建了实用主义的理论“大厦”,提出了“教育即生活”和“学校即社会”的教育本质。学校在贯彻“从做中学”的原则基础上,必须提供可以引起思维的经验情境,有意义的经验是通过思维来实现。胡适从实验方法论的角度把“教育即生活”观点升华为“教育即实验”;
陶行知创造性地把杜威的教育思想中国化,对实践育人理念赋予了更为丰富的内涵。从新时代发展的视角明确实践育人的核心内涵,要求学校要坚持立德树人根本任务,遵循“从学中做,从做中学”的基本规律,注重学生的实践能力和批判性思维的培养,教育当代大学生更好地认知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实现从自然人向社会人的转变。实践育人更是基于人的主体性、丰富性和完整性,需要高校树立全面发展的育人观。习近平总书记多次阐述幸福与奋斗的关系,强调要在增强综合素质上下功夫,激发青年学生的责任使命,锻炼自身的坚强意志,积极主动地参与到创造伟大时代中,依托时代之力更好地实现自我价值。

(三)新时代高校需依托实践育人开展思想政治教育

习近平总书记在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座谈会上指出,要坚持理论性和实践性相统一,高度重视实践育人,并强调青年要成长为国家栋梁之材,要读万卷书、行万里路,既多读有字之书,也多读无字之书,注重学习人生经验和科学文化知识,注重在实践中加强磨炼、增长本领。实践育人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教育的重要环节和有效形式,是以高等教育规律和人的成长规律为遵循,关系到“培养什么人、如何培养人以及为谁培养人”的根本问题[2]。学校需要把实践育人作为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的重要一环,融入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全过程,放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事业的整体布局中,通过实践育人教育大学生正确地认识世界、全面地了解国情、深刻地把握时代背景,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勇担民族复兴大任,做社会主义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3]。

高校实践育人在不断的探索和发展过程中,已经逐步形成共识,并取得了一定的成效和积累了丰富的经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期,高校需要了解实践育人的现实境遇,需要紧紧围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和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开展高等教育[4]。

(一)目标不明、定位不清,实践育人顶层设计滞后

实践育人经过多年的探索与发展,各高校都能结合自身实际进行推进,在一定程度上取得相应成效。目前,国家已制定了一系列实践育人的相关政策,但在具体实施的过程中还存在着目标不明、定位不清的现象,顶层设计相对较为滞后,难以适应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5]。当前关于实践育人研究有着众说纷纭的观点,最为普遍的有“从属学说”“延展学说”“特色学说”和“对应学说”等等,虽然这些观点都有各自的合理性,但仍存在理念认识片面、诉求角度单一,不能全面地反映实践育人的本质特征,和体现我国知行合一的传统文化精髓,无法充分处理好马克思主义认识论规律、高等教育规律和人才培养规律之间的关系,使“三大规律”相脱节[6]。进入新时代,实践育人不仅需要发挥德育教育功能,还需做好对新时期教育事业改革发展和大学生成长成才工作的基本遵循,需要有很强的目标性、规划性、政治性和针对性。但现实中仍存在部分高校实践育人目标过于笼统,没有一个整体性的统一战略目标。由于实践育人目标不清,导致各学校实践育人定位模糊,抓不住改革重点,不能很好地与教书育人有机结合,剥离于人才培养模式之外,与当前时代发展大势相脱节,缺乏一个系统完整、具有一定逻辑结构的顶层设计。

(二)机制不顺、联动不畅,实践育人缺乏协同效应

构建实践育人协同效应是当前高校改革发展的必然要求,需要以新时代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总体目标出发,注重实践育人监督评估体系建设,构建高效、有力的良性互动协同育人运行机制。一是多维联动不够。高校育人职能部门较多,涉及教学、学工、管理、服务等部门,各部门作为一个独立运行体,各群体内利己主义明显,主体关系模糊不清,整体缺乏归属感,统筹协调起来较为困难,同时学校、家庭、政府和社会之间也还没有形成联动机制[7],需要打开实践育人的“蜂巢”开关。因此在开展实践育人时,需搭建有效的信息沟通渠道,建立多维联动机制,实现资源共享。二是监督保障体系不健全。当前实践育人之所以成为学校人才培养中的薄弱环节,主要在于很多学校监管考核机制不够健全,主体责任落实不到位,考核内容过于宏观,缺乏精细化管理,导致“导”“做”“评”“奖”链条相脱节,教师缺乏工作激情和实践指导动力,学生主动性不足,宁肯上网打游戏也不愿意自觉参加实践活动,在监督考核下也只是应付了事,长此以往形成恶性循环,难以达到实践育人的预期效果。三是信息技术下新型师生关系尚未建立。高校实践育人受到现代技术的冲击,尚未构建起新型的线上线下师生联动机制,没能很好地将现代信息技术运用到实践育人工作中,难以有效发挥线上线下两个空间的协同效应。

(三)重视不够、投入不足,实践育人质量有待提升

目前,高校实践育人改革还需要进一步的探索与创新,各学校实践育人水平还参差不齐,整体质量尚有较大提升空间。一是“知识本位”思想根深蒂固。虽然国家出台了一系列较为完善的政策规定,但在落实上仍然不到位,把实践育人视作为工具,当成一种方法或者措施,没有升华为教育理念的高度,弱化了实践育人的重要作用和地位[8]。各大高校始终坚持以课堂为主阵地,采用理论说教的方式来培养人才,认为实践育人会对正常课堂教学产生冲击,停留在理论知识教育补充阶段,重知识、轻实践观念比较严重,缺乏创新与改革,影响了育人成效[9]。二是实践育人投入不足。高校普遍存在经费紧张,在办学上将大部分经费投入到基础设施建设、科研和理论教学上,用于实践育人的非常少,呈现资金支持力度不够和基础设施配套不到位等现象,达不到预期的实践效果,在某种程度上影响人才培养质量[10],难以满足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铸魂育人的需求。三是实践育人队伍薄弱。很多高校虽成立了专门的实践育人工作机构,但专职人员配备不足,虽通过整合思政课教师、辅导员、党政干部和哲学社会科学骨干教师资源,但由于兼职人员在实践育人上精力投入有限,缺乏专业系统性,不能很好地指导学生开展实践教育,与新时代背景下开展高质量实践育人的要求存在差距。

(四)内容单一、形式简单,实践育人方式有待创新

实践育人蕴含着丰富的育人资源,是培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坚定信仰者、积极传播者和模范践行者的重要方式。大学生是主体,要以实践为主要形式丰富育人内容,创新实践形式,增强大学生参与实践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当前,高校育人过程中尚未处理好教与学之间的耦合关系,缺乏体验式育人为重要特征的教学内容,与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理论体系下培养大学生使命感和责任感的要求不相适应,与以学生为中心的教育还存在差距。因此,需要丰富实践育人教学内容,紧紧围绕着培养目标和定位,以学生为中心,满足学生的多样化需求,结合新时代创新实践育人形式,从多元视角体现大学生的实践价值和对社会生产的深远影响[11],避免实践活动内容单一和简单形式,按照“精耕本土,融入区域,注重体验,增长才干”的原则,结合地域文化、学校定位和学科专业特色,不断创新实践育人形式,强化实践育人品牌,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

在具体实践育人工作中,高校应与时俱进地深入思考实践育人的科学内涵,深刻认识实践育人的独特作用,明晰新形势下推进实践育人工作需要改变传统观念,打破固有惯例,敢于突破和创新,大胆进行改革,走出一条适合实践育人的新路子。

(一)顶层设计:以党的教育方针统领新时代实践育人部署

实践育人的核心和最终目标是育人。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指出“学校立身之本在于立德树人”,需要做到树人为核心,立德为根本[12]。推进高校实践育人工作,必须始终坚持以新时代党的教育方针为引领,以高度政治责任感和使命感清楚认识教育的首要问题,毫不动摇地坚持社会主义教育的根本任务和方向目标。学校要严格按照中央的统一部署,根据国家的法律法规,自觉地把学校办学定位同国家发展的现实目标和未来方向密切结合在一起,将实践育人工作放在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和社会主义办学方向上来规划,放到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高度中去贯彻,深刻领会实践育人的价值内涵,结合自身实际和育人目标着力做好顶层设计,始终保持实践育人的内涵不扭曲、航向不跑偏。新时代高校需要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教育问题的重要论述,认清“培养什么人”是教育的首要问题,将实践育人融入学校教育制度体系中,牢牢把握新时代高等教育的根本遵循[13]。把培养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作为根本目标,从育人与育才的视角科学合理地制定人才培养模式;
把实践育人纳入人才培养方案,系统设计实践育人体系,增加实践课程比重,确保实践育人工作全面开展;
把实践育人摆在与课堂理论教学同等重要的位置上,从人才培养的总体设计上保障实践育人工作落到实处,为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培养筑牢更高水平、更加科学的根基,为党的治国理政提供坚实的智力支撑和人才保障[14]。

(二)机制构建:实现实践育人全员参与的多维协同联动

落实好实践育人需要构建适应新时代的机制和体制,根据实践育人的总体目标和要求,系统梳理高校当前在实践育人方面的政策、机制和体制,发现其中的薄弱环节和盲区并予以优化调整,把政策落实到位,促进机制顺畅运行,健全体制架构,切实推动全校教育资源的整合和人才培养工作的汇聚,为实践育人提供有力机制保障。首先,建立多维联动的协同育人机制。高校需要按照党委统一部署,打破校内多部门间的交流壁垒,整合所有资源,实现跨部门、跨领域协同育人,构建目标一致、资源共享、行动同步的协作关系,形成实践育人共同体[15]。高校需要积极争取国家和政府机关的政策支持,放低姿态,面向市场扩大合作范围和空间,广泛寻求与行业企业间的合作,主动加强与学生家长间的沟通联络,形成多维联动的协同实践育人新格局。其次,建立健全实践育人质量保障体系的长效机制。学校需要在“导”“做”“评”“奖”链条的基础上,建立一套实践育人科学评价体系,强化多维协同性和目标整体性,量化创新评价形式,尊重学生和市场的需求,构建学校自评与第三方评价相结合,形成全程化实践育人评价体系。最后,搭建多维协同育人平台。高校需要顺应时代发展和现实境况,充分利用信息技术开拓实践育人平台和载体,探索“互联网+”实践,推进实践育人空间的升级拓展[16],实现线上和线下的优势互补,建立师生实践的共同体,确保高质量实践育人落到实处,取得实效。

(三)质量保障:促进实践育人与高校内涵式发展同频共振

新时代追求高质量教育需要与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密切联系起来,加强学校实践育人、提升实践育人质量,必须毫不动摇地坚持党对学校思想政治工作的领导,遵循马克思主义实践育人思想,树立学校大实践育人观,促进实践育人与高校内涵式发展相统一[17]。高校首先应从领导层面引起高度重视,党政主要领导要熟悉实践育人的内涵实质,将实践育人作为教育改革发展的突破口和着力点,做到统筹全局、协调各方和全员参与。二是转变思想观念,把握好“教与学”“知与行”之间的辩证关系,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引,清楚认识到实践是理论之源,在不断的实践中拓展理论认知深度和广度,使理论与实践相互作用,形成“学以致用”与“用以致学”之间的相互转化,构建一个螺旋上升的逻辑生态圈,以获取重大理论创新和实践成果[18]。在整个教育过程中,教学内容和教学形式都要紧紧围绕实践,把实践作为实现教学目标手段,通过理论教学和实践育人交叉进行,调动学生自觉求知积极性,使学生在体验中快乐学习。三是加大实践育人投入力度,给予实践育人充分的资金保障和时间保障,配齐实践育人的专职队伍[19],深入研究和探索实践育人培养路径,协调实践与理论育人、科研育人、服务育人、管理育人的关系,结合市场和行业需求开展实践活动,既给学生创造实践机会,又可以为社会创造财富,解决实践育人资金不足等问题,进而让学生感受到实践的价值和意义。

(四)内容形式:遵循学生成长规律构建实践育人的科学矩阵

新时代高校实践育人工作并非是凌空蹈虚,而是应该扎扎实实地接地气和入人心地融入思想政治教育大格局,丰富人才培养体系。根据当代大学生的特点,找准大学生的关注点、兴趣点和需求点,通过多元形式开展丰富多彩的实践育人活动,培养合格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可靠接班人[20]。高校在实践育人活动内容设计上要以学生需求为导向,牢固树立以学生为本的实践育人理念,尊重学生的差异化和个性化,精准把握当代大学生最关切什么、最需要什么,有针对性地开出学生喜闻乐见的实践活动“菜单”,供学生结合自身实际和未来职业发展方向进行选择,发挥大学生的主体作用,实现学生主动学习、积极参与、自我规范和全面发展[21]。高校要进一步打造实践育人品牌,建成形式多样、内涵丰富、创新性强的实践育人体系,挖掘学校实践育人中蕴含的立德树人资源,总结凝练实践育人过程中形成的系列标志性成果,讲好新时代大学生实践故事,切实发挥学校实践育人功能。

总之,高校实践育人作为人才培养的重要形式,对适应新时代发展主题具有丰富的意义和价值。高校实践育人体现了教育的终极目标和人才培养的真谛,具有深远的内涵意蕴。高校实践育人作为人才培养的一种重要形式,既可以培养学生的实践动手能力,更能涵养完整人格成为社会需要的全面发展的“人”。因此,高校实践育人是德育与智育两者的有机结合,需要以理论知识的前沿性来驱动实践育人的创新性,以实践育人的经验整合性促进理论知识的升华,切实提升人才培养质量,从根本目的上推动高校内涵式发展。

猜你喜欢育人时代教育国外教育奇趣华人时刊(2022年13期)2022-10-27文化育人的多维审视中国德育(2022年12期)2022-08-22育人铸魂守初心 赓续前行谱新篇教育家(2022年18期)2022-05-13家校社协同育人 共赢美好未来新班主任(2022年4期)2022-04-27题解教育『三问』当代陕西(2022年4期)2022-04-19教育有道——关于闽派教育的一点思考福建基础教育研究(2019年9期)2019-05-28办好人民满意的首都教育北京教育·普教版(2018年1期)2018-01-29e时代足球周刊(2016年14期)2016-11-02e时代足球周刊(2016年15期)2016-11-02e时代足球周刊(2016年10期)2016-10-08

推荐访问:育人 境遇 新时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