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轶方文库网 > 专题范文 > 教案设计 >

《旅夜书怀》教案设计3篇(范例推荐)

时间:2023-03-30 12:40:04 来源:网友投稿

《旅夜书怀》的教案设计1  学习目标  1、赏析诗歌内容,感受诗人的思想感情。  2、掌握融情于景与直抒胸臆的抒情方法  学习重点  学会从意象、意境的分析和重要句子的理解等方面来鉴赏诗歌。  学习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旅夜书怀》教案设计3篇(范例推荐),供大家参考。

《旅夜书怀》教案设计3篇(范例推荐)

《旅夜书怀》的教案设计1

  学习目标

  1、赏析诗歌内容,感受诗人的思想感情。

  2、掌握融情于景与直抒胸臆的抒情方法

  学习重点

  学会从意象、意境的分析和重要句子的理解等方面来鉴赏诗歌。

  学习目标

  1、诵读提示:

  整体语调:缓慢、低沉的。

  这首诗是感叹身世之作。前一层写旅夜风景,其实是寓情于景,为下文抒怀作铺垫,应当读得缓慢一些,使听者能品出此中情味。后一层直抒胸臆,“名岂”二句中上句为宾,下句为主--诗人后半生漂泊四方,居无定所,正是因“休官”之故,要读出压抑感。这两句可以不按“义群”读,仍读作:“名岂/文章/著,官应/老病/休。”最后两句形象地概括了诗人的后半生生活,要缓缓读出,有自伤漂泊之意。

  2、背景分析:

  “旅夜书怀”顾名思义就是旅途中夜里写下的抒发自己情感的诗。唐代宗广德二年(764年)春天,杜甫携家人再次回到成都,给严武做节度参谋,生活暂时安定下来。但不料第二年四月严武忽然死去,他不得不再次离开成都草堂,乘舟东下,在岷江、长江一带飘泊,这首诗是杜甫乘舟行经渝洲、忠州时写下的。当时的杜甫已53岁,且常年有病,国家时局不稳,自己生活没有着落,又行无定踪,因此一路上他心情十分沉重,这首诗集中表现了他的这种心情。

  导学、导思

  赏析诗歌

  (一)内容分析

  1.纵观全诗,前四句写景,后四句抒情。前四句写了怎样的景?后四句抒发了怎样的情?

  2.首联描写旅夜处境,营造了怎样的氛围和意境?

  首联点明 。一个孤舟夜泊的旅夜,岸上细草微风,江上一叶孤舟,诗人依岸而宿,就舟而居,融情于景,营造了一个凄凉孤寂的意境。这是作者孤独感伤之情的外化。

  3.颔联这两句写景的诗句,历来为人们所称道。无垠的星空,*旷的原野,浩渺的月光,奔流的江水,看上去是那样的雄浑阔大,让人心旷神怡,难怪有人认为这两句诗是“开襟阔远”(浦起龙《读杜心解》),甚至有人认为是写出了作者“喜”的感情(见《唐诗论文集杜甫五律例解》),你认为这两句写景的诗句,有什么深刻的含义和作用?

  其实这两句诗是 ,作者正是以自然的辽阔无边

  一叶可怜小舟的孤单与渺小,命运简直可以听凭大自然的摆布。面对茫茫的宇宙,想想坎坷的过去,望望无光的未来,何处才是自己的归程,悲从中来,悲愤难抑,悲愤之情跃然纸上。

  4.颈联“名岂文章著,官应老病休”立意至为含蓄,含蓄表现在哪里?

  这是 。诗人素有远大的政治抱负,但长期被压抑而不能施展,因此声名竟因文章而著,这实在不是他的心愿。杜甫此时确实是既老且病,但他的休官,却主要不是因为老和病,而是由于被排挤。说“应”当,本是不应当,这就表现出诗人

  诗人是胸存块垒,不吐不快,却又不能直吐出来,只能采用这种含蓄的表达方式。

  5.尾联运用什么手法来表现诗人孤寂而悲愤的心境?请简要分析。

  诗人运用了 手法表现诗人孤寂而悲愤的心境。诗人面对辽阔寂寥的原野,想起自己的痛苦遭遇,深感自己漂泊无依,在这静夜孤舟的境界中,飘然一身像个什么呢?不过像天地间无所依存的一只沙鸥罢了。诗人即景自况以抒悲怀。水天空阔,沙鸥飘零;人似沙鸥,转徙江湖。这一联 ,深刻地表现了诗人内心飘泊无依的感伤,天地虽大却无自己安身之处,景色辽阔却 诗人孤单与渺小的身世。真是一字一泪,感人至深。 照应 ,对比鲜明,比喻贴切。

  (二)艺术手法

  在艺术技巧上,突出的一点是 。前面写景,写宜于表达诗人情感的景物;后者抒情,不是抽象地抒情,而是在抒情中藏有景物。杜甫的这首《旅夜书怀》诗,就是古典诗歌中情景相生、互藏其宅的一个范例。风格沉郁、感情激越,形象鲜明、境界宏阔,表现出诗人“老来渐于诗律细”的艺术成就。

  导练

  ⑴前两联写景,诗人抓住哪些意象描写了怎样的画面?营造了怎样的意境?

  ⑵怎样理解“名岂文章著,官应老病休”?

  ⑶尾联抒发了诗人怎样的情怀?你从中看到了一个怎样的诗人形象?

《旅夜书怀》的教案设计2

  一、提问导入

  (展示1)请同学们回忆几首诗。

  望岳------杜甫

  荡胸生层云,决眦入归鸟, 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

  春望----- 杜甫

  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

  茅屋为秋风所破歌----- 杜甫

  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风雨不动安如山!呜呼!何时眼前突兀见此屋,吾庐独破受冻死亦足!

  师:这些是谁的诗句啊?

  (学生)杜甫

  师:杜甫才华横溢,有着远大抱负,忧国忧民,却一生坎坷,穷困潦倒。晚年要靠朋友接济生活,最后甚至以船为家,四处漂泊。“自古文章憎命达”,正因为如此,杜甫才有更多的时间来关注民间,关注自己的内心。写出了“光焰万丈长”的诗歌。(展示2—杜甫晚年的图象)这两幅图片就是他晚年郁郁不得志的写照。今天让我们一同走进杜甫,走进他的《旅夜书怀》(展示3—诗题),来体会诗人宦游疲倦、漂泊孤苦之情。

  二、(展示4—学习目标)

  三、请听课文朗读,注意字音、节奏(展示5),初步体会作者的情感

  四、鉴赏诗歌

  师:(重点知识回顾)鉴赏诗歌时,我们常说(展示6)

  以意逆志,知人论世(即)

  --知人 知世 据意 推志(展示)

  置身诗境,缘景明情(即抓住)

  -- 意象 意境 思想情感

  (展示7)“旅夜书怀”顾名思义指在旅途的夜晚写下抒*感的诗。

  (展示8—“旅”字)(展示9)1、通过“旅”字看背景(请你来看看———指一名学生读)(展示10—背景介绍)旅:是旅居之意。

  杜甫在唐代宗广德二年(764)的春天携家人自阆州折回成都,入严武幕。本来有这位好朋友的帮助,他满可以在成都住下去,却不料严武在第二年四月忽然死去。他不得不再次离开成都,乘舟东下,经嘉州(乐山)、戎州(宜宾)、渝州(重庆)、忠州(忠县),于九月到达云安(四川云阳)。《旅夜书怀》就是在这次旅行中写的。 这一年,杜甫已满53岁,杜甫的思想:穷年忧黎元,叹息肠内热.他一直患有肺病和风痹,不时发作。两年前,当安史之乱初*时,他曾有返回长安或洛阳的打算,但因地方军阀乘机作乱及其他原因未能如愿。这回严武之死,他决心离开四川,转作潇湘之游,其实也是不得已而为之,因此,一路上心情十分沉重,不知一生漂泊何时才是个尽头。这首诗就集中的表现了他这种心情。

  师:那么作者在旅途的夜晚看到了什么景物?(展示11—“夜”字)

  (展示12)2、通过“夜”字察实景(齐读找找景物)

  (展示13提示:置身诗境 缘景明情——吟诵诗歌、抓住意象、发挥想象与联想、置身意境、领悟情感 ) (要求我们)

  (展示14)夜:指作者写作这首诗的时间是在夜晚

  诗句有:细草微风岸,危樯独夜舟。星垂*野阔,月涌大江流。

  思考:首先首联颔联描写了哪些景物?这些景物有什么特点?这些构成了一幅怎样的画面(意境:如孤寂冷清、雄浑壮阔、慷慨悲壮、恬淡自然等),抒发作者什么情感? (可以从这几个词中选取)

  (小组讨论)

  (展示15)景物:细 草 、微 风、阔 岸、危 樯、孤夜、独 舟。画面:孤弱的细草,在无边的风里飘摇不定。孤立突兀的危樯和孤独的小舟对抗着漫漫长夜。

  意境:寂静凄冷

  借景抒发了漂泊无依、孤独寂寞之情

  师:由近处、下处的细草、危樯写到远处、上处的星野江月(板书)

  (展示16)星垂*野阔,月涌大江流

  景物:星,低垂 。 *野、辽阔 无边。

  月 :涌动的月影 。 江浩荡的大江。

  画面:星空低垂更能衬托着原野的辽阔无边,一轮明月映照在水中,月影随着江水的流动而浮荡着。

  把我们带入雄浑阔大的意境,

  (板书)反衬出孤苦 伶仃 无依无靠的感情——以乐景写哀情

  师:注意鉴赏方法 我们是通过捕捉意象来感受意境,体会情感。

  师:(展示17)那么作者在这样一个风霜月白、孤寂无眠的孤舟之上会产生怎样的情思呢?

  (展示18)3,通过“书怀”悟实情

  (展示19):

  ①颈联写了”名著””官休”二事,概括了诗人后半生的生

  活,那么“名著”和“官休”的原因是什么呢?(学生答出后点击明确)

  明确:

  “名声”不是因为”文章”而”著”的,不做”官”是因为”老病”而休的。

  ②诗人名满天下,是因为什么? (学生答出后点击明确)

  明确:韩愈写诗说:李杜文章在,光焰万丈长.这决非过誉之词.

  ③那么作者为什么还要这样说“名岂文章著,官应老病休”呢?

  (提示:请结合背景讨论)师补充:

  (指一生答)

  (学生答后)明确:(展示20)作者直抒胸臆地说我的名声是因为文章而显著,做官应该做到年老多病而退休。从《望岳》和《茅屋为秋风所破歌》中可以看出诗人素有远大的政治抱负,但这种理想长期被压抑而不能施展,声名竟因文章而著,这实在不是他的心愿。杜甫此时虽年老多病但休官是因为被排挤。这里说反话,其实内心希望“因建功立业而出名;希望到老病才休官,而非现在受排挤被迫辞官”。这句话揭示了杜甫漂泊孤寂的根本原因——政治失意。

  (展示21)尾联中诗人自况,以什么自况的呢?

  (生答)沙鸥

  “飘飘” ——有一种自伤漂泊之感,然后又以广阔天地间的一只沙鸥作比.

  (艺术手法:)上运用了对比、直抒胸臆。

  天地与沙形成对比,直抒胸臆地将自己比成沙鸥。

  五、小结——这节课我们通过课文题目了解了诗歌内容(展示22)

  (1、通过“旅”字看背景 2、通过“夜”字察实景 3、通过“抒怀”悟实情)

  感受了全诗由近到远,由下到上,借景抒情,寓情于景,情景交融,反衬(以乐景衬哀情),直抒胸臆,比喻 、对比等艺术特色 。

  (学生自由读背——指一生背,齐背)

  (展示23)

  六、延伸

  孤雁

  杜甫

  孤雁不饮啄,飞鸣声念群。谁怜一片影,相失万重云。

  望尽似犹见,哀多如更闻。野鸭无意绪,鸣噪自纷纷。

  1、从体裁看,这首诗是格律诗中的 ( 5 )言律诗 ,它由4联8句组成,每联都有特定的称谓;这首诗的对仗联有( 颔联和颈联 )。

  2这首诗描写了失落的孤雁叫唤、追赶雁群的形象,其形可悯,其志可嘉。以第二或第四联为例,分析其手法与艺术效果。

  明确:颔联用了反衬的手法,“一片影”,形容其形单影只,“万重云”形容道路辽远,构成极大的反差,极言其“孤”;凝聚了诗人对孤雁的怜悯之情,突出了孤雁的执著与勇敢。

  尾联用对比(反衬)的手法,以野鸭的*庸鸣噪突出了孤雁的高远追求。也可以说,使用了衬托的手法。孤雁的念群之情那么迫切,它那么痛苦劳累,而野鸭们却全然不顾,它们纷纷鸣噪不停、自得其乐。表现了杜甫对一些俗客庸夫的厌恶。

  (全诗通过孤雁这一形象表达了诗人哪些方面的思想感情?

  ——传递出乱离漂泊中失群者的痛苦心情。诗人以孤雁比喻自己,表达了对漂泊生涯的苍凉感慨;对故乡亲人的思念;有不屑与“鸣噪自纷纷”的野鸭为伍,宁愿孤独追寻的高远志向 )

《旅夜书怀》的教案设计3

  学习目标

  1、赏析诗歌内容,感受诗人的思想感情。

  2、掌握融情于景与直抒胸臆的抒情方法

  学习重点

  学会从意象、意境的分析和重要句子的理解等方面来鉴赏诗歌。

  学习目标

  1、诵读提示:

  整体语调:缓慢、低沉的。

  这首诗是感叹身世之作。前一层写旅夜风景,其实是寓情于景,为下文抒怀作铺垫,应当读得缓慢一些,使听者能品出此中情味。后一层直抒胸臆,“名岂”二句中上句为宾,下句为主--诗人后半生漂泊四方,居无定所,正是因“休官”之故,要读出压抑感。这两句可以不按“义群”读,仍读作:“名岂/文章/著,官应/老病/休。”最后两句形象地概括了诗人的后半生生活,要缓缓读出,有自伤漂泊之意。

  2、背景分析:

  “旅夜书怀”顾名思义就是旅途中夜里写下的抒发自己情感的诗。唐代宗广德二年(764年)春天,杜甫携家人再次回到成都,给严武做节度参谋,生活暂时安定下来。但不料第二年四月严武忽然死去,他不得不再次离开成都草堂,乘舟东下,在岷江、长江一带飘泊,这首诗是杜甫乘舟行经渝洲、忠州时写下的。当时的杜甫已53岁,且常年有病,国家时局不稳,自己生活没有着落,又行无定踪,因此一路上他心情十分沉重,这首诗集中表现了他的这种心情。

  导学、导思

  赏析诗歌

  (一)内容分析

  1.纵观全诗,前四句写景,后四句抒情。前四句写了怎样的景?后四句抒发了怎样的情?

  2.首联描写旅夜处境,营造了怎样的氛围和意境?

  首联点明 。一个孤舟夜泊的旅夜,岸上细草微风,江上一叶孤舟,诗人依岸而宿,就舟而居,融情于景,营造了一个凄凉孤寂的意境。这是作者孤独感伤之情的外化。

  3.颔联这两句写景的诗句,历来为人们所称道。无垠的星空,*旷的原野,浩渺的月光,奔流的江水,看上去是那样的雄浑阔大,让人心旷神怡,难怪有人认为这两句诗是“开襟阔远”(浦起龙《读杜心解》),甚至有人认为是写出了作者“喜”的感情(见《唐诗论文集杜甫五律例解》),你认为这两句写景的诗句,有什么深刻的含义和作用?

  其实这两句诗是 ,作者正是以自然的辽阔无边

  一叶可怜小舟的孤单与渺小,命运简直可以听凭大自然的摆布。面对茫茫的宇宙,想想坎坷的过去,望望无光的未来,何处才是自己的归程,悲从中来,悲愤难抑,悲愤之情跃然纸上。

  4.颈联“名岂文章著,官应老病休”立意至为含蓄,含蓄表现在哪里?

  这是 。诗人素有远大的政治抱负,但长期被压抑而不能施展,因此声名竟因文章而著,这实在不是他的心愿。杜甫此时确实是既老且病,但他的休官,却主要不是因为老和病,而是由于被排挤。说“应”当,本是不应当,这就表现出诗人

  诗人是胸存块垒,不吐不快,却又不能直吐出来,只能采用这种含蓄的表达方式。

  5.尾联运用什么手法来表现诗人孤寂而悲愤的心境?请简要分析。

  诗人运用了 手法表现诗人孤寂而悲愤的心境。诗人面对辽阔寂寥的原野,想起自己的痛苦遭遇,深感自己漂泊无依,在这静夜孤舟的境界中,飘然一身像个什么呢?不过像天地间无所依存的一只沙鸥罢了。诗人即景自况以抒悲怀。水天空阔,沙鸥飘零;人似沙鸥,转徙江湖。这一联 ,深刻地表现了诗人内心飘泊无依的感伤,天地虽大却无自己安身之处,景色辽阔却 诗人孤单与渺小的身世。真是一字一泪,感人至深。 照应 ,对比鲜明,比喻贴切。

  (二)艺术手法

  在艺术技巧上,突出的一点是 。前面写景,写宜于表达诗人情感的景物;后者抒情,不是抽象地抒情,而是在抒情中藏有景物。杜甫的这首《旅夜书怀》诗,就是古典诗歌中情景相生、互藏其宅的"一个范例。风格沉郁、感情激越,形象鲜明、境界宏阔,表现出诗人“老来渐于诗律细”的艺术成就。

  导练

  ⑴前两联写景,诗人抓住哪些意象描写了怎样的画面?营造了怎样的意境?

  ⑵怎样理解“名岂文章著,官应老病休”?

  ⑶尾联抒发了诗人怎样的情怀?你从中看到了一个怎样的诗人形象?


《旅夜书怀》的教案设计3篇扩展阅读


《旅夜书怀》的教案设计3篇(扩展1)

——旅夜书怀作文3篇

旅夜书怀作文1

  我最喜欢的书是《普达娃的500块苔藓干时间》。故事的主人公是一只聪明的藏羚羊,有一天,他犯了一个错误,他便开始了艰苦的逃亡之旅。 我喜欢这本书的第十四,十五,十六章,这三章讲述了他在音乐花的世界这一站,在音乐花的世界里,他是个所有人都害怕的小黄花,他无法无天,不只吃叶片,还捣乱了天堂的秩序,结果,他被罚下了地狱。

  后来,他重回到天堂,他向所有的音乐花忏悔,音乐花们原谅了他,他突然想到自己只有20块苔藓干时间了,在音乐花的帮助下,他回到了人间。 通过这个故事,我认识到,犯了错误,一定要及时改正,才能得到别人的谅解。

旅夜书怀作文2

  我看过书,有哈利。波特,迪士尼公主故事,纳尼亚传奇……而我最喜欢的书是杨红樱阿姨写的笑猫日记。

  笑猫日记的公是笑猫,他会种笑:微笑,狂笑,冷笑,大笑,狞笑,嘲笑,苦笑,连最难的皮笑肉不笑他也会。他还能听懂人话,真是一只与众不同的猫。这只会思想的猫,娶了一只虎皮猫,虎皮猫生了四个孩子。老大叫胖头,胖头胖脑。老二叫二丫,非常美丽。老三叫三宝,长可爱。老四叫小可怜,非常虚弱。在四个孩子当中,孩子中三宝继承了他爸爸的笑容,二丫头长得像极了她的,身上也有一身虎的斑纹,眼看快到春天了,可突如其来的这最后一场暴风雪,把小可怜冻死了,一家都非常悲伤……

  这我喜欢的书。

旅夜书怀作文3

  书籍是人类进步的阶梯,我们要好读书,读好书。书会让我们增长知识;书能让我们拓展视野。我读过很多书,《安徒生童话》《爱的教育》《西游记》……其中,我最喜欢的是《我要成为第一名》。

  这本书讲的是一个名叫彭浩一学期的学习生活。刚开始的时候,他是班级倒数第一名。后来,慢慢的,他变得好起来了。最后还得了三好学生呢。

  看这彭浩的经历,我明白一个道理——世上无难事,只怕有心人。只要刻苦学习,就会有好的收获。

  没有人是天生的笨蛋,没有人是天生的差生。只要我们肯努力,就没有什么改变不了的。

  我要成为第一名!是的,我们要有理想,有目标,要勇于改变。以后我还要读更多的书,让自己更加充实。


《旅夜书怀》的教案设计3篇(扩展2)

——旅夜书怀教案 (菁选3篇)

旅夜书怀教案1

  学习目标:

  1、赏析诗歌内容,感受诗人的思想感情。

  2、掌握融情于景与直抒胸臆的抒情方法

  学习重点

  学会从意象、意境的分析和重要句子的理解等方面来鉴赏诗歌。

  学习目标

  1、诵读提示:

  整体语调:缓慢、低沉的。

  这首诗是感叹身世之作。前一层写旅夜风景,其实是寓情于景,为下文抒怀作铺垫,应当读得缓慢一些,使听者能品出此中情味。后一层直抒胸臆,“名岂”二句中上句为宾,下句为主--诗人后半生漂泊四方,居无定所,正是因“休官”之故,要读出压抑感。这两句可以不按“义群”读,仍读作:“名岂/文章/著,官应/老病/休。”最后两句形象地概括了诗人的后半生生活,要缓缓读出,有自伤漂泊之意。

  2、背景分析:

  “旅夜书怀”顾名思义就是旅途中夜里写下的抒发自己情感的诗。唐代宗广德二年(764年)春天,杜甫携家人再次回到成都,给严武做节度参谋,生活暂时安定下来。但不料第二年四月严武忽然死去,他不得不再次离开成都草堂,乘舟东下,在岷江、长江一带飘泊,这首诗是杜甫乘舟行经渝洲、忠州时写下的。当时的杜甫已53岁,且常年有病,国家时局不稳,自己生活没有着落,又行无定踪,因此一路上他心情十分沉重,这首诗集中表现了他的这种心情。

  导学、导思

  赏析诗歌

  (一)内容分析

  1.纵观全诗,前四句写景,后四句抒情。前四句写了怎样的景?后四句抒发了怎样的情?

  首四句写

  。后四句

  2.首联描写旅夜处境,营造了怎样的氛围和意境?

  首联点明 。一个孤舟夜泊的旅夜,岸上细草微风,江上一叶孤舟,诗人依岸而宿,就舟而居,融情于景,营造了一个凄凉孤寂的意境。这是作者孤独感伤之情的外化。

  3.颔联这两句写景的诗句,历来为人们所称道。无垠的星空,*旷的原野,浩渺的月光,奔流的江水,看上去是那样的雄浑阔大,让人心旷神怡,难怪有人认为这两句诗是“开襟阔远”(浦起龙《读杜心解》),甚至有人认为是写出了作者“喜”的感情(见《唐诗论文集杜甫五律例解》),你认为这两句写景的诗句,有什么深刻的含义和作用?

  其实这两句诗是 ,作者正是以自然的辽阔无边

  一叶可怜小舟的孤单与渺小,命运简直可以听凭大自然的摆布。面对茫茫的宇宙,想想坎坷的过去,望望无光的未来,何处才是自己的归程,悲从中来,悲愤难抑,悲愤之情跃然纸上。

  4.颈联“名岂文章著,官应老病休”立意至为含蓄,含蓄表现在哪里?

  这是 。诗人素有远大的政治抱负,但长期被压抑而不能施展,因此声名竟因文章而著,这实在不是他的心愿。杜甫此时确实是既老且病,但他的休官,却主要不是因为老和病,而是由于被排挤。说“应”当,本是不应当,这就表现出诗人

  诗人是胸存块垒,不吐不快,却又不能直吐出来,只能采用这种含蓄的表达方式。

  5.尾联运用什么手法来表现诗人孤寂而悲愤的心境?请简要分析。

  诗人运用了 手法表现诗人孤寂而悲愤的心境。诗人面对辽阔寂寥的原野,想起自己的痛苦遭遇,深感自己漂泊无依,在这静夜孤舟的境界中,飘然一身像个什么呢?不过像天地间无所依存的一只沙鸥罢了。诗人即景自况以抒悲怀。水天空阔,沙鸥飘零;人似沙鸥,转徙江湖。这一联 ,深刻地表现了诗人内心飘泊无依的感伤,天地虽大却无自己安身之处,景色辽阔却 诗人孤单与渺小的身世。真是一字一泪,感人至深。 照应 ,对比鲜明,比喻贴切。

  (二)艺术手法

  在艺术技巧上,突出的一点是 。前面写景,写宜于表达诗人情感的景物;后者抒情,不是抽象地抒情,而是在抒情中藏有景物。杜甫的这首《旅夜书怀》诗,就是古典诗歌中情景相生、互藏其宅的一个范例。风格沉郁、感情激越,形象鲜明、境界宏阔,表现出诗人“老来渐于诗律细”的艺术成就。

  导练

  ⑴前两联写景,诗人抓住哪些意象描写了怎样的画面?营造了怎样的意境?

  ⑵怎样理解“名岂文章著,官应老病休”?

  ⑶尾联抒发了诗人怎样的情怀?你从中看到了一个怎样的诗人形象?

旅夜书怀教案2

  一、提问导入:

  (展示1)请同学们回忆几首诗。

  望岳------杜甫

  荡胸生层云,决眦入归鸟, 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

  春望----- 杜甫

  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

  茅屋为秋风所破歌----- 杜甫

  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风雨不动安如山!呜呼!何时眼前突兀见此屋,吾庐独破受冻死亦足!

  师:这些是谁的诗句啊?

  (学生)杜甫

  师:杜甫才华横溢,有着远大抱负,忧国忧民,却一生坎坷,穷困潦倒。晚年要靠朋友接济生活,最后甚至以船为家,四处漂泊。“自古文章憎命达”,正因为如此,杜甫才有更多的时间来关注民间,关注自己的内心。写出了“光焰万丈长”的诗歌。(展示2—杜甫晚年的图象)这两幅图片就是他晚年郁郁不得志的写照。今天让我们一同走进杜甫,走进他的《旅夜书怀》(展示3—诗题),来体会诗人宦游疲倦、漂泊孤苦之情。

  二、(展示4—学习目标)

  三、请听课文朗读,注意字音、节奏(展示5),初步体会作者的情感

  四、鉴赏诗歌

  师:(重点知识回顾)鉴赏诗歌时,我们常说(展示6)

  以意逆志,知人论世(即)

  --知人 知世 据意 推志(展示)

  置身诗境,缘景明情(即抓住)

  -- 意象 意境 思想情感

  (展示7)“旅夜书怀”顾名思义指在旅途的夜晚写下抒*感的诗。

  (展示8—“旅”字)(展示9)1、通过“旅”字看背景(请你来看看———指一名学生读)(展示10—背景介绍)旅:是旅居之意。

  杜甫在唐代宗广德二年(764)的春天携家人自阆州折回成都,入严武幕。本来有这位好朋友的帮助,他满可以在成都住下去,却不料严武在第二年四月忽然死去。他不得不再次离开成都,乘舟东下,经嘉州(乐山)、戎州(宜宾)、渝州(重庆)、忠州(忠县),于九月到达云安(四川云阳)。《旅夜书怀》就是在这次旅行中写的。 这一年,杜甫已满53岁,杜甫的思想:穷年忧黎元,叹息肠内热.他一直患有肺病和风痹,不时发作。两年前,当安史之乱初*时,他曾有返回长安或洛阳的打算,但因地方军阀乘机作乱及其他原因未能如愿。这回严武之死,他决心离开四川,转作潇湘之游,其实也是不得已而为之,因此,一路上心情十分沉重,不知一生漂泊何时才是个尽头。这首诗就集中的表现了他这种心情。

  师:那么作者在旅途的夜晚看到了什么景物?(展示11—“夜”字)

  (展示12)2、通过“夜”字察实景(齐读找找景物)

  (展示13提示:置身诗境 缘景明情——吟诵诗歌、抓住意象、发挥想象与联想、置身意境、领悟情感 ) (要求我们)

  (展示14)夜:指作者写作这首诗的时间是在夜晚

  诗句有:细草微风岸,危樯独夜舟。星垂*野阔,月涌大江流。

  思考:首先首联颔联描写了哪些景物?这些景物有什么特点?这些构成了一幅怎样的画面(意境:如孤寂冷清、雄浑壮阔、慷慨悲壮、恬淡自然等),抒发作者什么情感? (可以从这几个词中选取)

  (小组讨论)

  (展示15)景物:细 草 、微 风、阔 岸、危 樯、孤夜、独 舟。画面:孤弱的细草,在无边的风里飘摇不定。孤立突兀的危樯和孤独的小舟对抗着漫漫长夜。

  意境:寂静凄冷

  借景抒发了漂泊无依、孤独寂寞之情

  师:由近处、下处的细草、危樯写到远处、上处的星野江月(板书)

  (展示16)星垂*野阔,月涌大江流

  景物:星,低垂 。 *野、辽阔 无边。

  月 :涌动的月影 。 江浩荡的大江。

  画面:星空低垂更能衬托着原野的辽阔无边,一轮明月映照在水中,月影随着江水的流动而浮荡着。

  把我们带入雄浑阔大的意境,

  (板书)反衬出孤苦 伶仃 无依无靠的感情——以乐景写哀情

  师:注意鉴赏方法 我们是通过捕捉意象来感受意境,体会情感。

  师:(展示17)那么作者在这样一个风霜月白、孤寂无眠的孤舟之上会产生怎样的情思呢?

  (展示18)3,通过“书怀”悟实情

  (展示19):

  ①颈联写了”名著””官休”二事,概括了诗人后半生的生

  活,那么“名著”和“官休”的原因是什么呢?(学生答出后点击明确)

  明确:

  “名声”不是因为”文章”而”著”的,不做”官”是因为”老病”而休的。

  ②诗人名满天下,是因为什么? (学生答出后点击明确)

  明确:韩愈写诗说:李杜文章在,光焰万丈长.这决非过誉之词.

  ③那么作者为什么还要这样说“名岂文章著,官应老病休”呢?

  (提示:请结合背景讨论)师补充:

  (指一生答)

  (学生答后)明确:(展示20)作者直抒胸臆地说我的名声是因为文章而显著,做官应该做到年老多病而退休。从《望岳》和《茅屋为秋风所破歌》中可以看出诗人素有远大的`政治抱负,但这种理想长期被压抑而不能施展,声名竟因文章而著,这实在不是他的心愿。杜甫此时虽年老多病但休官是因为被排挤。这里说反话,其实内心希望“因建功立业而出名;希望到老病才休官,而非现在受排挤被迫辞官”。这句话揭示了杜甫漂泊孤寂的根本原因——政治失意。

  (展示21)尾联中诗人自况,以什么自况的呢?

  (生答)沙鸥

  “飘飘” ——有一种自伤漂泊之感,然后又以广阔天地间的一只沙鸥作比.

  (艺术手法:)上运用了对比、直抒胸臆。

  天地与沙形成对比,直抒胸臆地将自己比成沙鸥。

  五、小结:这节课我们通过课文题目了解了诗歌内容(展示22)

  (1、通过“旅”字看背景 2、通过“夜”字察实景 3、通过“抒怀”悟实情)

  感受了全诗由近到远,由下到上,借景抒情,寓情于景,情景交融,反衬(以乐景衬哀情),直抒胸臆,比喻 、对比等艺术特色 。

  (学生自由读背——指一生背,齐背)

  (展示23)

  六、延伸

  孤雁

  杜甫

  孤雁不饮啄,飞鸣声念群。谁怜一片影,相失万重云。

  望尽似犹见,哀多如更闻。野鸭无意绪,鸣噪自纷纷。

  1、从体裁看,这首诗是格律诗中的 ( 5 )言律诗 ,它由4联8句组成,每联都有特定的称谓;这首诗的对仗联有( 颔联和颈联 )。

  2这首诗描写了失落的孤雁叫唤、追赶雁群的形象,其形可悯,其志可嘉。以第二或第四联为例,分析其手法与艺术效果。

  明确:颔联用了反衬的手法,“一片影”,形容其形单影只,“万重云”形容道路辽远,构成极大的反差,极言其“孤”;凝聚了诗人对孤雁的怜悯之情,突出了孤雁的执著与勇敢。

  尾联用对比(反衬)的手法,以野鸭的*庸鸣噪突出了孤雁的高远追求。也可以说,使用了衬托的手法。孤雁的念群之情那么迫切,它那么痛苦劳累,而野鸭们却全然不顾,它们纷纷鸣噪不停、自得其乐。表现了杜甫对一些俗客庸夫的厌恶。

  (全诗通过孤雁这一形象表达了诗人哪些方面的思想感情?

  ——传递出乱离漂泊中失群者的痛苦心情。诗人以孤雁比喻自己,表达了对漂泊生涯的苍凉感慨;对故乡亲人的思念;有不屑与“鸣噪自纷纷”的野鸭为伍,宁愿孤独追寻的高远志向 )

旅夜书怀教案3

  一、背景分析:

  “旅夜书怀”顾名思义就是旅途中夜里写下的抒发自己情感的诗。唐代宗广德二年(764年)春天,杜甫携家人再次回到成都,给严武做节度参谋,生活暂时安定下来。但不料第二年四月严武忽然死去,他不得不再次离开成都草堂,乘舟东下,在岷江、长江一带飘泊,这首诗是杜甫乘舟行经渝洲、忠州时写下的。当时的杜甫已53岁,且常年有病,国家时局不稳,自己生活没有着落,又行无定踪,因此一路上他心情十分沉重,这首诗集中表现了他的这种心情。

  二、诵读提示:

  应该用怎样的语调来读这首诗?先看一遍,整体感知后,让学生指出。——缓慢、低沉的

  分析原因:“旅夜”书“怀”,有感而生。快感乎?否!从哪里可以看出?让学生再细作分析。

  这首诗是感叹身世之作。前一层写旅夜风景,其实是寓情于景,为下文抒怀作铺垫,应当读得缓慢一些。后一层直抒胸臆,飘泊四方,居无定所,要读出压抑感。

  三、诗歌内容分析:

  1、开头四句写了怎样的景?如何来描写的诗人的旅夜处境和感受?

  写“旅夜”;岸上有细草微风,江上只有一叶孤舟,依岸而宿,就舟而居,遥望原野,远处天与地似乎相接了,天边的星宿也仿佛下垂得接近地面。大江之中,江水浩浩荡荡东流,一轮明月映照在江水中,随着江水的流动而浮荡着。岸上星垂,舟前月涌,用“星垂”来描写原野的广阔,用“月涌”来形容大江的东流,形象而细致地描绘了江上的夜景。唯有在广阔的原野上才可感到“星垂”;唯其“星垂”,才能见出原野的广阔。而大江中有“月涌”,才能反映出江水的流动;也只因江水的流动,才能感到“月涌”。“星垂”、“月涌”是以细腻称阔大的手法,首四句塑造了一个宏阔非凡宁静孤寂的江边夜境。

  2、后四句书怎样的“怀”?

  “名岂文章着”,声名不因政治抱负而显着,反因文章而显着,这本非自己的矢志,故说“岂”,这就流露出因政治理想不得实现的愤慨。说“官应老病休”,诗人辞去官职,并非因老而多病,什么原因,诗人没有直接说出。说“应”当,本是不应当,正显出老诗人悲愤的心情。

  面对辽阔寂寥的原野,想起自己的痛苦遭遇,深感自己漂泊无依,在这静夜孤舟的境界中,自己恰如是天地间无所依存的一只沙鸥。以沙鸥自况,乃自伤飘泊之意。这跟他刚离成都时写的“万事已黄发,残生随白鸥”(《去蜀》)语意相同。以形象比喻作结,鲜明深刻地传达了诗人深沉的感慨。天地虽大,却无自己安身之处,景色辽阔,却反衬出诗人孤寂而悲愤的心境。“一沙鸥”照应“独夜舟”,对比鲜明,比喻贴切。

  3、艺术特色。

  A、寓情于景

  B、直抒胸臆。

  全诗风格沉郁、感情激越,形象鲜明、境界宏阔,表现出诗人“老来渐于诗律细”的艺术成就。

  四、练习提升。

  对这首诗的赏析,不准确的一项是()

  A、前两联对仗工整,由远及近,由下及上,描绘了一幅旅夜孤舟夜泊江上广阔立体的月夜画面。

  B、此诗写了辽阔的*野,浩荡的大江,灿烂的星月。景的雄浑阔大衬出了诗人的孤苦怜仃。

  C、后两联含蓄地写出诗人的不幸与当时的处境,吐露出诗人不得志的牢骚与失意悲凉之情。

  D、尾联,诗人用设问的方式引出自己的处境:像天地间的一只沙鸥,四处漂泊。

  (答案A、应是“由近及远,由上及下”。首联与颔联之间是由近及远。颔联的上联与下联之间是由上及下。)


《旅夜书怀》的教案设计3篇(扩展3)

——杜甫《旅夜书怀》教案 (菁选3篇)

杜甫《旅夜书怀》教案1

  一、背景分析。

  “旅夜书怀”顾名思义就是旅途中夜里写下的抒发自己情感的诗。唐代宗广德二年(764年)春天,杜甫携家人再次回到成都,给严武做节度参谋,生活暂时安定下来。但不料第二年四月严武忽然死去,他不得不再次离开成都草堂,乘舟东下,在岷江、长江一带飘泊,这首诗是杜甫乘舟行经渝洲、忠州时写下的。当时的杜甫已53岁,且常年有病,国家时局不稳,自己生活没有着落,又行无定踪,因此一路上他心情十分沉重,这首诗集中表现了他的这种心情。

  二、诵读提示。

  应该用怎样的语调来读这首诗?先看一遍,整体感知后,让学生指出。——缓慢、低沉的

  分析原因:“旅夜”书“怀”,有感而生。快感乎?否!从哪里可以看出?让学生再细作分析。

  这首诗是感叹身世之作。前一层写旅夜风景,其实是寓情于景,为下文抒怀作铺垫,应当读得缓慢一些。后一层直抒胸臆,飘泊四方,居无定所,要读出压抑感。

  三、诗歌内容分析。

  1、开头四句写了怎样的景?如何来描写的诗人的旅夜处境和感受?

  写“旅夜”;岸上有细草微风,江上只有一叶孤舟,依岸而宿,就舟而居,遥望原野,远处天与地似乎相接了,天边的星宿也仿佛下垂得接近地面。大江之中,江水浩浩荡荡东流,一轮明月映照在江水中,随着江水的流动而浮荡着。岸上星垂,舟前月涌,用“星垂”来描写原野的广阔,用“月涌”来形容大江的东流,形象而细致地描绘了江上的夜景。唯有在广阔的原野上才可感到“星垂”;唯其“星垂”,才能见出原野的广阔。而大江中有“月涌”,才能反映出江水的流动;也只因江水的流动,才能感到“月涌”。“星垂”、“月涌”是以细腻称阔大的手法,首四句塑造了一个宏阔非凡宁静孤寂的江边夜境。

  2、后四句书怎样的“怀”?

  “名岂文章著”,声名不因政治抱负而显著,反因文章而显著,这本非自己的矢志,故说“岂”,这就流露出因政治理想不得实现的愤慨。说“官应老病休”,诗人辞去官职,并非因老而多病,什么原因,诗人没有直接说出。说“应”当,本是不应当,正显出老诗人悲愤的心情。

  面对辽阔寂寥的原野,想起自己的痛苦遭遇,深感自己漂泊无依,在这静夜孤舟的境界中,自己恰如是天地间无所依存的一只沙鸥。以沙鸥自况,乃自伤飘泊之意。这跟他刚离成都时写的“万事已黄发,残生随白鸥”(《去蜀》)语意相同。以形象比喻作结,鲜明深刻地传达了诗人深沉的感慨。天地虽大,却无自己安身之处,景色辽阔,却反衬出诗人孤寂而悲愤的心境。“一沙鸥”照应“独夜舟”,对比鲜明,比喻贴切。

  3、艺术特色。A、寓情于景B、直抒胸臆。

  全诗风格沉郁、感情激越,形象鲜明、境界宏阔,表现出诗人“老来渐于诗律细”的艺术成就。

  四、练习提升。

  对这首诗的赏析,不准确的一项是()

  A.前两联对仗工整,由远及近,由下及上,描绘了一幅旅夜孤舟夜泊江上广阔立体的月夜画面。

  B.此诗写了辽阔的*野,浩荡的大江,灿烂的星月。景的雄浑阔大衬出了诗人的孤苦怜仃。

  C.后两联含蓄地写出诗人的不幸与当时的处境,吐露出诗人不得志的牢骚与失意悲凉之情。

  D.尾联,诗人用设问的方式引出自己的处境:像天地间的一只沙鸥,四处漂泊。

  (答案A、应是“由近及远,由上及下”。首联与颔联之间是由近及远。颔联的上联与下联之间是由上及下。)

  五、对比拓展。

  对比赏析:杜甫的《旅夜书怀》和李白的《渡荆门送别》

  渡荆门送别旅夜书怀

  李白杜甫

  渡远荆门外,细草微风岸,

  来从楚国游。危樯独夜舟。

  山随*野尽,星垂*野阔,

  江入大荒流。月涌大江流。

  月下飞天镜,名岂文章著?

  云生结海楼。官应老病休。

  仍怜故乡水,飘飘何所以,

  万里送行舟。天地一沙鸥。

  这两首诗的共同点有哪些?

  (1)都在长江上扬帆而下,只不过李白是在出蜀之后,于湖北省宜都县西北作的这首诗。杜甫是在今重庆市忠县至云阳县途中作的这首诗;

  (2)都为五律,不仅韵律相同,而且在短短的仅四十余字的一首诗里,相同的词字竟有“*野”、“江”、“月”、“流”;

  (3)这两首诗的气象都十分开阔,艺术表现手法较为自然。两诗的前后结构浑然一体,一气呵成。由近展远,由狭而阔,大江,大地,星月,繁复的立体空间景象,映入胸怀。两诗的结句虽以“低调”和“收束”而止,但仍展现出辽远时空,令人作无穷无尽的遐想。

  这两首诗的不同点在哪里?

  (1)李白写《渡荆门送别》是青年时代,开元十三年(公元725年)出蜀游历时而作。《旅夜书怀》是杜甫晚年,即唐代宗永泰元年(公元765年),杜甫辞去了幕僚的职务,带家眷离开成都,经渝州(今重庆)乘船到云阳县云安镇途中而作。两诗相差的年代刚好40年;

  (2)心境不一样,李白第一次走出蜀地的大山,天地开阔,神荡胸襟,豁然开朗,兴奋喜悦之情,言于溢表。举目从没有看到的茫茫大江,山在大江和蓝天之间,成了渺渺的一线。李白的诗里,只有对壮阔山河的感叹和思乡的情怀,而没有人生风雨历程的伤愁。杜甫的心境和李白大不一样,蹇途人生,时运不济,颠沛流离,穷困缠身。恰又辞官飘泊,那心境肯定是格外苍凉。在静静的夜里,在凄凄的江上,杜甫独自一人守着孤舟,多么悲凉和孤独!“星垂*野阔,月涌大江流”、“飘飘何所以,天地一沙鸥”这开阔的场景更衬托了杜甫的这种悲凉和孤独。李白诗的画面固然是一种令人遥想的大画面,是很美的,但杜甫这首诗却能深入到欣赏者的情感的内部,刺激欣赏者的心灵,一种对杜甫生活处境的同情和感叹油然而生。

  李杜之间的情宜甚深,特别是杜甫,多次做诗怀念李白。对李白的诗,杜甫更是称颂,说“白也诗无敌”。李白的诗在前,杜甫的诗在后,两诗的画面又这样接近。在艺术上,杜甫的《旅夜书怀》是否受到了李白的《渡荆门送别》的影响呢?或者说《旅夜书怀》模仿了《渡荆门送别》呢?

杜甫《旅夜书怀》教案2

  【学习要求】

  1、学习诗歌寓情于景、借景抒情的艺术表现手法。

  2、体会诗人孤苦寂寞、飘泊无依的感情。

  3、欣赏杜诗沉郁顿挫的艺术风格。

  【学习重难点】学习诗歌寓情于景、借景抒情的艺术表现手法。

  【学时安排】1学时

  【学习过程】

  一、课前学习

  (一)学法指导:

  1.借助工具书和书下注解,疏通字词,在此基础上反复诵读,感知全诗,背诵诗歌。

  2.了解诗歌创作背景及作者的生*事迹,仔细阅读全诗,找出文中写景的意象,初步体会诗歌的情感。

  (二)尝试练习

  1、生字(给加点字注音)

  ⑴危樯(qiáng)⑵月涌(yǒng)⑶沙鸥(ōu)⑷何所似(sì)

  2、词语(解释词语)

  ⑴旅夜:旅途的夜晚

  ⑵危樯:高高的桅杆

  ⑶月涌:月光映着奔流汹涌的长江

  ⑷飘飘:漂泊

  3、填空

  ⑴本诗的作者杜甫,字子美,自号少陵野老,因为所担任的官职又被称为杜拾遗、杜工部。

  ⑵本诗作者的诗歌大多涉及社会的动荡、人民疾苦,在他的诗歌中可以看到唐代由盛转衰的演变,因此他的诗歌又被称为“诗史”。他以律诗、古体诗见长,诗歌风格沉郁顿挫。和李白并称“李杜”,被后人尊为“诗圣”。

  ⑶本诗写于诗人(年龄段),此时作者正离开四川顺流东下。在途中,作者看到了非常壮阔的自然之景“星垂*野阔,月涌大江流。”(写出原句),在这样的壮景之下却反衬出了诗人孤寂与渺小。作者希望一生声名是由功业铸就,而非文章,但无奈在政治上受人排挤。对于这一生的漂泊,作者感慨自己就如天地间一沙鸥一样。

  ⑷“飘飘何所似,天地一沙鸥”运用了比喻(修辞)。

  诗歌中写近景的句子是“细草微风岸,危樯独夜舟”。

  4、联系书下注解,尝试把诗歌翻译成现代

  二、课堂探究

  (一)问题探究

  1、“旅夜”、“书怀”分别和诗中的哪些诗句对应?作者选择了哪些意象来“书怀”的?

  答:旅夜对应前四句;书怀对应后四句。细草、微风、危樯、星垂、月涌

  2、首联写出这些意象的什么特点?它有什么深意?

  答:(1)渺小、孤寂。(2)寓情于景,通过写景写诗人他的境况和情怀:像江岸细草一样渺小,像江中孤舟一般寂寞。

  3、颔联突出意象的什么特点?景物描写对表现诗人处境有什么作用?诗人采用了什么表现手法?

  答:(1)雄浑阔大(2)辽阔的*野、浩荡的大江、灿烂的星月,正是为了反衬出他孤苦伶仃的形象和凄苦的的心情。(3)乐景写哀情

  4、颈联运用了什么句式?它的本意是什么?表达了怎样的思想感情?

  答:(1)反问句。本意为:名声不应该因为文章而显著,做官只应该因为年老多病而辞职。其言外意为:名声应该因为大济天下而显著,做官不应该因为被排挤而被辞。(2)委婉的写出了自己壮志难酬的愤懑之情。

  5、尾联运用了哪些表现手法?表达了怎样的感情?

  答:(1)比喻、反衬将自己比成天地间的一只沙鸥,用广阔天地反衬沙鸥的渺小,也表达了自己的孤独无依的凄苦之情。

  (二)课堂检测

  1、杜甫的《旅夜书怀》是(A)

  A.咏怀诗B.山水诗C.记行诗D.旅游诗

  2、对《旅夜书怀》一诗的分析不当的一项是:(B)

  A.首联写近景,这不是空泛地写景,而是寓情于景。通过写景展示他的境况和情怀:像江岸细草一样渺小,像江中孤舟一般寂寞。

  B.颔联写远景:星空低垂,大江奔流。这两句写景雄浑阔大,写出诗人喜悦之情。

  C.诗的后半是“书怀”。“官应老病休”,这是反话,他的休官,主要不是因为老和病,而是因为被排挤。这里表现出诗人心中的不*,同时揭示出政治上失意是他漂泊、孤寂的根本原因。

  D.最后两句借景抒情,深刻地表现了诗人内心漂泊无依的感伤,真是一字一泪,感人至深。

  3、下列对杜甫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C)

  A.杜甫是唐代著名诗人,他创作的诗歌深刻地反映了唐代的社会现实,因此其诗被后人称为“诗史”。

  B.杜甫的三吏、三别全面地反映了安史之乱给人民带来的灾难和对社会造成的破坏。

  C.在诗歌艺术方面,杜甫把从《楚辞》以来得现实主义传统推向了高峰。

  D.杜甫在诗歌创作方面对后世影响极大,后世文人把他和李白并称。李白是诗仙,杜甫被称为诗圣。

  4、对《旅夜书怀》一诗的分析正确的一项是:(A)

  A.“细草微风岸”是近景描写。

  B.创作这首诗歌时,杜甫仍陷于被安史叛军占据的长安,看到山河依旧却国破家亡,春回大地却满目艾凉,他发出了沉重的感慨。

  C.“星垂*野阔,月涌大江流”非常典型地体现了杜甫诗歌飘逸奔放的艺术风格。

  D.最后作者用沙鸥表现了对自由生活的向往。

  5、下列对尾联理解不准确的一项是(B)

  A.此联意思:飘然一身究竟像是什么?就像茫茫天地之间一只小小的沙鸥。

  B.此联中的“一沙鸥”和“细草”相呼应,首尾相顾。

  C.此联为自问自答,便诗人老怀悲凉之状愈加突出。

  D.这一联借景抒情,借沙鸥形象,表现诗人内心漂泊无依的感伤。

  (三)归纳总结

  1、中心主旨:本诗通过旅途月夜景色的描写,抒发了诗人暮年天涯飘泊,孤苦凄凉的凄苦之情。

  2、艺术特色

  寓情于景,借景抒情,直抒胸臆;中间两联,对仗工整,讲究格律。

  (四)课后巩固

  1、下列对“细草微风岸,危樯独夜舟”理解错误的一项是(D)

  A.这句营造了一种凄凉孤寂的意境,是作者孤独伤感伤之情的外化。

  B.从诗人对细草微风的感知中,可以感知到诗人夜愁不寐的形象。

  C.这句暗喻自己像小草一样渺小,像孤舟一样孤寂。

  D.这句描写的景物具有一种清新自然的特点。

  2、下列对“星垂*野阔,月涌大江流”理解错误的一项是(B)

  A.这联营造了雄浑阔大的意境,诗人以此反衬自己的孤苦伶仃的形象,表达出凄苦之情。

  B.此联写远景,雄浑阔大,折射出诗人开阔的胸襟和喜悦的心情。

  C.诗句中“垂”“涌”两字分别衬托出*原的宽阔和江水浩荡之势,用词极为精当。

  D.这两句写景,既表现了雄浑阔大的意境,更衬托了诗人的孤寂与渺小。

  3、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准确的一项是(A)

  A.前两联对仗工整,由远及近,由下及上,描绘了一幅旅夜孤舟夜泊江上广阔立体的月夜画面。

  B.此诗写了辽阔的*野、浩荡的大江和灿烂的星月。景的雄浑阔大衬出了诗人的孤苦伶仃。C.后两联含蓄的写出了诗人的不幸与当时的处境,吐露出诗人不得志的牢骚与失意悲凉之情。

  D.尾联,诗人用设问的方式引出自己的处境:像天地间一沙鸥,四处漂泊。

  4、颈联“名岂文章著,官应老病休”写了“名著”、“官休”两事,概括了诗人后半生的生活,如何理解这两句的含义?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情感。

  答:这是正话反说。诗人素有远大的政治抱负,但长期被压抑而不能施展,因此声名竟因文章而著,这实在不是他的心愿。杜甫此时确实是既老且病,但他的休官,却主要不是因为老和病,而是由于被排挤。说“应”当,本是不应当,这就表现出诗人因政治理想不得实现的愤慨,同时揭示出政治上失意是他飘泊、孤寂的根本原因。

  5、尾联“飘飘何所似,天地一沙鸥”表现了诗人怎样的心境?你从中看到一个怎样的诗人形象?

  答:诗人运用了比喻手法表现诗人孤寂而悲愤的心境。诗人面对辽阔寂寥的原野,想起自己的痛苦遭遇,深感自己漂泊无依,在这静夜孤舟的境界中,飘然一身像个什么呢?不过像天地间无所依存的一只沙鸥罢了。诗人即景自况以抒悲怀。水天空阔,沙鸥飘零;人似沙鸥,转徙江湖。这一联借景抒情,深刻地表现了诗人内心飘泊无依的感伤,天地虽大,却无自己安身之处,景色辽阔,却反衬出诗人孤单与渺小的身世。真是一字一泪,感人至深。“一沙鸥”照应“独夜舟”,对比鲜明,比喻贴切。从中看出诗人晚年飘零、孤独、寂寥的形象。

  (五)拓展提高

  在历代诗评家眼里,《旅夜书怀》中的“星垂*野阔,月涌大江流”与王维《使至塞上》中的“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被认为有着异曲同工之妙。这两联名句在写景方面有着怎样的共同点?

  答:①这两联诗都表现了天高地远,水天一色的壮阔之景。②"星垂*野阔,月涌大江流"一联,上句写夜空浩瀚,星辰高悬,由岸边望去旷野开阔。一个"垂"字,便将天地的距离拉开了,诗人只身一人的孤独感也由此增强。下句写月光倾洒,大江奔流,月影随水起伏。一个"涌"字,便将动荡沉浮的意境表现出来,诗人漂泊无依,心绪难*的情感也显露出来。通过这两句的描写,塑造了一个长夜难眠,心潮澎湃的失意者形象。而"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一联,只是较为形象地反映出景物的特征,客观地表现出边塞景色的壮美,未能注入诗人的主观情感与生命体验,所以王诗的两句不如杜诗。(若认为王诗的两句强于杜诗亦可,但须合理阐释与扎实论证。)

  三、资料索引

  律诗是*近体诗的一种,格律要求非常严格。常见的类型有五律,七律和排律三种。律诗发源于南朝齐永明时沈约等讲究声律、对偶的新体诗,至初唐就开始出现广义五律,武周年代沈佺期、宋之问定型狭义七律,其成熟于中晚唐时期。律诗要求诗句字数整齐划一,每首分别为五言、七言句,简称五律、七律。通常的律诗规定每首8句。超过8句,即10句以上的,则称排律或长律。通常以8句完篇的律诗,每2句成一联,计四联,习惯上称第一联为破题(首联),第二联为颔联、第三联为颈联、第四联为结句(尾联)。每首的二、三两联(即颔联、颈联)的上下句习惯是对仗句。排律除首尾两联不对外,中间各联必须上下句对仗。律诗要求全首通押一韵,律诗通常押*声韵;第二、四、六、八句押韵,首句可押可不押。广义律诗允许失粘,狭义律诗不允许失粘。有“仄起”与“*起”两式。另外,律诗的格律要求也适用于绝句。

杜甫《旅夜书怀》教案3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①理解诗中的抒情方式(直接间接抒情)

  ②感受诗人复杂的情怀

  2、过程与方法

  诵读法、讨论法、细节质疑法

  3、情感态度价值观

  理解杜甫晚年的处境和内心情感,树立自己的人生价值观

  教学重点难点

  1.抒情方式

  2.反衬手法

  教时安排:

  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背景简介:

  1、见注释

  2、诗人早在登上去蜀孤舟之时,就写诗诉说自己的心境:“五载客蜀郡,一年居梓州。如何关塞阻,转作潇湘游。万事已黄发,残生随白鸥。安危大臣在,不必泪长流。”(《去蜀》)心感万事俱老,料到残生将在漂泊中消逝。

  二.赏析诗句:

  细草微风岸,危樯独夜舟。

  1、首联内容与诗题的关系?

  首联点明地点、时间和环境。

  2、“微风习习,江岸细草如丝,一只竖有高桅的小船,孤伶伶地行驶在江上”营造了怎样的意境?

  凄凉孤寂,是作者孤独感伤之情的外化。

  3、从景物描写中你能说说诗人杜甫的形象吗?

  从诗人对细草微风的感知中,看到他夜愁不寐的形象;从“危樯独夜舟”看到他飘泊中的孤寂:融情于景。

  星垂*野阔,月涌大江流。

  1、赏析“垂”“涌”的表达作用。

  “垂”,低垂。因*野广阔,所以群星低垂。一垂字写出了原野的广阔无边。“涌”随波起伏。因大江滚滚,所以水中的月亮才随波起伏。《四溟诗话》评价说“句法森严,‘涌’字尤奇”。

  2、颌联的意境。

  雄浑阔大

  3、与诗人的情感关系是怎样的?

  诗人写辽阔的*野、浩荡的大江、灿烂的星月,正是为了反衬出他孤苦伶仃的形象和颠连无告的凄怆心情。这种以乐景写哀情的手法,更显出了诗人的孤独凄苦。

  名岂文章著,官因老病休。

  有点名声,哪里是因为我的文章好呢?但官职的确是因老且多病而不得不永远休止了。此联上句与“岂有文章惊海内”(《客至》)一样,既是自谦之词,又有自豪之意。下句与“罢官亦由人”(《立秋后题》)一样,表面上是自我解嘲,实质上是抒发愤慨。杜甫此时确实是既老且病,但他的休官,却主要不是因为这,而是由于不被任用。清代沈德潜《唐诗别裁集》说:“胸怀经济,故云名岂以文章而著;官以论事罢,而云老病应休。立言之妙如此。”仇兆鳌《杜诗详注》引旧注云:“名实因文章而著,官不为老病而休,故用岂、应二字。反言以见意,所云书怀也。”

  飘飘何所似?天地一沙鸥。

  1、结尾的比喻与上文哪句诗相扣?

  2、体会这一比喻的情感内涵。

  如此江湖落拓,到处飘泊,像个什么?就像那天地之间到处飘飞的一只沙鸥。诗人自叹身世飘零,无论是身后之名,还是生前之功业,似乎都游离于他。当这种悲愤交集的情感,外化投射在一只飘零于茫茫天地之间的白鸥时,诗人晚年飘零、孤独、寂寥的形象,便由此铸就了。


《旅夜书怀》的教案设计3篇(扩展4)

——《故乡的榕树》教案设计3篇

《故乡的榕树》教案设计1

  一、教材情况分析:

  1.本文语言优美但篇幅较长,所以宜片段朗诵, 不宜全文诵读,故乡的榕树教案。(读一遍需近20分钟)

  2.本文用了不少引起回忆的衔接句,但片段之间的内在联系并不明显。所以宜由教师点拨,使学生理解。

  二、学生情况分析:

  高一学生多半能体验思乡情绪,也能感受到文章很美,但他们自己往往“眼前有景道不出”,“心中有情不会抒”。所以教学本文意在启迪如何以我手写我情。

  三、教学目标

  1.理解文章选材特点:(榕树多、奇) 2.理解文章组材特点:(物→事→情) 3.品味文章语言的特点:(情韵悠长、描写细腻)

  四、教法媒体选择及课时安排

  1.点拨、诵读教法 2.投影胶片等 3.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2—3分钟)

  思乡怀旧是散文常见的主题。人们常借别具深意的物或富有特色的景来抒发思乡之情,比如萧乾的友人因为当年住北京总布胡同时,院里有一棵枣树,所以她把思乡之情寄托在“枣核”这一物上;香港作家黄河浪,因为生于榕树之乡福建,而把思乡之情寄托在榕树这种景上。他故乡的榕树有什么奇异之处,使他激情澎湃、文思涌动,写下本文呢?请大家一起从第5节浏览至第10节。

  二、故乡的榕树有什么奇异之处?(15分钟左右)

  明确:驼背的榕树形状奇,传说奇,功用奇;另一棵树也为农人遮阳歇凉提供场所,为我幸福酣眠提供场所。它们在我心中,不仅仅是树,还是理想的启迪放飞者,道德的见证教化者,爱心的赐予传达者,农人的庇护慰安者,夏夜的造境催眠者。榕树,汇聚了浓浓的友情、亲情、乡情,是我永远不会忘记的故乡风物之一。这部分回忆片段犹如一个个电影分镜头,回忆画卷徐徐展开。

  三、为什么不直接以《忆故乡》或《故乡的回忆》为题?(20分钟左右)

  明确A作者所怀念的人、事、物莫不与榕树相关,对故乡的怀念是通过对榕树的怀念来表达的。所以,用《……的榕树》作标题,准确、贴切。

  B这样的标题含蓄、深情,有艺术感染力。

  C此外,榕树在文章结构方面也起了重要作用。请看课文1—4节和11—13节,分析课文是如何拉开回忆的序幕,又如何收起回忆的画卷的。

  明确:1.从第3节开始回忆 2.1—2节的序幕里突出的背景是什么?画面中流动着怎样的情?(明确:是榕树;浓郁、幸福的感情。写狗是为了烘托情。)

  3.第3节是故乡榕树的一个特写镜头。这一节里“迷濛的烟水,苍茫的群山”表明他现在距故乡很遥远,但,再远也挡不住思乡的视线,割不断思乡的情感。你瞧,他对榕树叶子的记忆多么细腻真切!请齐读3节末句。 4.第4节是与榕树有关的两个广角镜头,注意一下句子的衔接特点,颇似顶针格修辞。好处是有连绵不绝之势,仿佛悠长的乡思,缠绵温馨。请读一遍。 《弯弯的月亮》写忆中故乡,语言与本文有异曲同工之妙。大家一起欣赏一下,高中三年级语文教案《故乡的榕树教案》。(放歌曲,放投影胶片:“歌词”)

  5.为什么不说“记忆里的故事”象天上星星一样多,而说“象榕树的叶子一样多”?

  明确:就近取譬,扣题、新颖。 6.这句话起什么作用? 明确:开启下文回忆

  7.11—13节先以“快摇镜头”的方式徐徐收束画卷。再由哨音、榕树回到现实,让我与忆中树对话询问,产生一种彼此思念的意境美。结尾轻声呼唤,传达了绵绵不尽的乡思。 8.总结:本文是由眼前树而引起回忆的。忆时先特写再广角,前者使榕树的形象清晰而遥远,后者为下文分镜头回忆榕树设下了背景。 下文以分镜头的方式展开回忆的画卷,分别有两次集中抒情。所以,以《……》为题,还起了使形散神聚的作用。

  四、学习过本文后,你有什么作文方面的收获?(2—3分钟)

  明确:1.写思乡之作,要注意选择,对你别别具深意或故乡富有特色的景或物。

  2.思乡之作,常常以“眼前→回忆→眼前”的方式结构全文。

  3.类于顶针格的语言组织有情韵悠长的效果,细腻描写所忆之人、物,有真切动人的效果。

  五、作业 课后请仿照本文,写一篇寄情于物的怀旧之作

  六、板书设计:

  故乡的榕树

  胶片一

  一 特殊 形状奇 理想的启迪者 放飞者(伙伴) 友情

  传说奇 道德的寄寓者 教化者(爷爷)

  株 一般 功用奇: 爱心的传达者 实现者 (祖母) 亲情

  两 特殊 劳人的荫蔽者 慰安者 (乡亲) 乡情

  株 夏夜的造境者 催眠者 (我)

  胶片二 胶片三

  眼前树 思乡之作:选材(寄情于物)

  别具深意,富有特色

  忆中树 组材(插叙方式)

  容量很大,开合自如

  特写镜头,广角镜头 语言(类于顶针)

  分镜头(5、6、7、8、10) 情韵悠长,绵绵不绝

  (细腻描写)

  真切动人如在目前

  不丰不杀恰到好处

  眼前人与忆中树交融

  (两地交通,彼此相思)

  七、教学后记

  教学本文,我有一些深刻体会①正确解读本文。全国中语会会刊《语文教学通讯》96年12期P26上,有宁夏/朱宗明的教案,是借《乡愁》导入的。我以为十分不妥。a.《乡愁》与本文虽同抒乡愁,但作者具体情况不同;在台与在港心态绝不会相同的。 b.《乡愁》有苦味,《故……》有甘味;《乡愁》有悲观怅惘气息,《故》则是神秘感恩气息。市一中的曹德山说,授课结束时应提一下作家之所以会如此思乡,是因为港陆分离。我也觉得不妥。因为香港回归指日可待,且未必在港才会有此情调、此内容的怀乡,在他处也一样会怀乡的。

  ②长文如何短教?本文很长,读一遍要20分钟。只读精粹之处甚至应会背,其余可略过。其次,内容较好懂,仅须在结构关键处,内容难解处指点一下即可。我在市一中上这节比赛课时,只用一节课不仅教完全文,还详析了特写处、第4节、第5节写理想处,第10节写玄想处,还让学生当堂背诵了3、4、5、10节中以上详析之处;听了《弯弯的月亮》的部分旋律。

  ③语言美应当领略,如以上所说之处。尤其让学生颇有收获的是:a.怎样借语言加强抒情意味?可以用类于顶针之法,如4节,又如《弯弯的月亮》,它与所想表达的绵长不绝的思乡之情相一致。b.可以对一细节处详描。如第3节对叶子,给人之感觉是虽距离(时空)遥远而记忆极其清晰。再如写老祖母处亦然,祖母神态栩栩如在眼前。c.可以充分想象,如写放飞理想时,理想美好在何处,远大在何处等等,俱通过相关词语表达,且>3句,若去掉其中一句,效果立即大减。

  ④结构上,此类文章有一常见模式:眼前—回忆—眼前。本文之长处在于:它把琐碎思绪借榕树以串联凝聚,形虽散而神不散。

  ⑤文章材料的选择、排序、衔接的道理应跟学生讲清,才能有效指导今后


《旅夜书怀》的教案设计3篇(扩展5)

——《背影》的教案设计3篇

《背影》的教案设计1

  教学设想:

  本课是名家名篇,主要围绕特定环境中背影的描写,来表现父亲的爱子之心和作者的念父之情。教学适合采用自主参与活动的教学方式,实施探究性学习,掌握自主式学习的方法。教师首先创设良好的课堂氛围,让学生通过阅读感悟这篇文质兼美的散文;以自编提纲卡的学习方式,将本文的内容系统化。

  教学重点: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理解文章抒发的父子间看似*淡实为深切的感情。

  2、体会文章的语言特色以及作者抓住某一特定情景展开内容的写法。

  教学难点 :

  学习在叙述和描写中抒发感情的方法,理解深沉的父子之情。

  教学过程 :

  一、导入 课文:

  同学们,有谁知道孟郊的《游子吟》这首诗吗?

  (教师用幻灯片打出,师生共同朗诵这首诗。)

  慈母手中线,游子身上衣。

  临行密密缝,意恐迟迟归。

  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

  诗歌赞颂的是谁?(它是歌颂母爱的。)世上只有妈妈好,很多的诗和歌都是咏赞母亲的,说明母亲的确伟大。然而,父亲伟不伟大呢?同学们爱自己的父亲吗?今天,我们来感受一篇表现父子情深的散文--《背影》。

  二、整体感知课文:

  1、检查预习情况,正音正字。(打投影片)

  差使(chāi) 交卸(xiè ) 奔丧(sāng) 游逛(gung)

  踌躇(ch?u ch) 栅栏(zhà ) 蹒跚 (p?n sh?n) 琐屑(suǒ xiè)

  2、由学生自由上台写出其它的生字词,集体讨论解决。

  3、简介作者及背景:

  朱自清(1898-1948),字佩弦,江苏省扬州市人。现代散文家、诗人、学者、民主战士。有诗文集《踪迹》,散文集《欧游杂记》等,收在《朱自清文集》里 。 《背影》是记实散文,写于1925年。作者曾说:我写《背影》,就因为文中所引的父亲的来信那句话。当时读了父亲的信,真是泪如泉涌。我父亲待我的许多好处,特别是《背影》里所叙述的那一回,想起来跟眼前一般无二。我这篇文只是写实,

  三、初读课文,找出课文中父亲说过的五句话。

  1、由生活导入 :根据同学们的观察,在家庭生活中,父母二人哪个人的话语多些呢?父亲一般沉稳少言。朱自清的父亲也一样。大家找找看,父亲一共说了几句话,用直线划出来。(以快速阅读抓文章重要信息为突破口,分组讨论。)

  2、提问:父亲说第一句话是在什么情况下说的?我与父亲见面的背景如何?

  a:祖母死了 ; b:父亲的差使也交卸了。 (祸不单行,家境惨淡)

  提问:从哪些词语可以看出来?

  (重点词:死、交卸、祸不单行、狼藉、变卖典质、亏空、丧事、惨淡、赋闲等)

  提问:这些沉重的精神和物质负担均压在父亲身上,但他对儿子说的话是忧伤的吗?

  (读事已如此,不必难过,好在天无绝人之路!一句,体悟理解父亲对儿子的爱宽厚豁达。)

  3、父亲的第二句话是在什么情况下说的?

  (护送儿子过江上火车。不要紧,他们去不好!他们是单指茶房那一类人,包括了其他任何人,表达父亲情感的细腻的一面。)

  提问:儿子远行,父亲开始决定送还是不送?

  (先不送后又送。)

  提问:父亲为什么送呢?表达了父亲对儿子哪一侧面的爱呢?

  (忙、不送、嘱茶房甚仔细、不放心、颇躇踌。抓住躇踌一词,反复悟解,联系前文背景介绍,体会父爱的深沉而细腻。)

  4、请找出父亲送儿子上车的过程说的`三句话,并体会所含的意思。

  <1>我买几个橘子去。你就在此地,不要走动。

  <3>进去吧,里边没人。

  <2>刻画背影(望父买橘)

  <4>再现背影(别后怀念)

  2、课文哪两个地方实写父亲的背影?

  a:父亲买橘子爬月台的时候;

  b:父亲送子时,下车往回走,混入人群的时候。

  3、着重写父亲背影的是哪一处?把背影的内容划出来。

  (我看见他戴着黑布小帽显出努力的样子)

  提问:这里运用的是什么描写?

  (肖像和行动描写,重点写衣着和动作。)

  4、父亲的外貌有什么特点?

  (黑布小帽、黑布马褂、深青布棉袍,全是黑色的。)

  提问:这样写有什么用意?(鼓励学生自由发言

  (如:①父亲在守孝期间,体现了父亲的孝顺。②和肥胖的身子构成一致,更显得压抑沉闷,有助于对背影的理解。③父亲性格内向,不爱说话,黑色突出这一性格特征。)

  5、父亲过铁道时的行动描写有什么特点?找出其中的词句,并加以体会。

  (蹒跚、慢慢探身、两手攀着上面、缩、微倾;这些动作描写,表现出父亲行动的困难、艰难。)

  探讨:父亲过铁道既然如此困难,为什么还坚持为我过铁道买橘子?

  (各抒已见,互相补充。)

  6、集体诵读这些句子,注意语调、语速、语气。

  7、第一处和第四处写背影在文章结构上有什么作用?

  (第一处点题,第四处照应,前后一体。)

  8、请找出本文的文眼。

  (文眼就是文章的字眼儿,读出了文眼,就读出了中心。文眼常常出现在开头或结尾。)我最不能忘记的是他的背影。

  四、精读课文,捕捉作者的情感特点:

  1:课文写了我几次流泪?找出文中几次写流泪的句子。

  a:悲哀之泪:见父亲,睹家境,想祖母

  b:感动之泪:望亲买橘,父子离别

  c:伤心之泪:再现背影,泪光莹莹

  2、文中哪两处地方用了聪明一词?文中聪明过分太聪明两个短语的含义是什么?

  (一处:在父亲与脚夫讨价还价时,我觉得掉面子,说聪明过分是深深的自责,是嘲弄自己少年不识愁滋味。二处:对父亲嘱咐茶房后,自责太聪明了,较前句内疚更甚。)

  3、本文这样写的目的是什么?(前后讨论,互相启发,尽量统一答案)

  (褒义词贬用,感情色彩发生了变化,表明我自作聪明,这不聪明,主要是突出我对父亲所做的事情不理解。展现父亲对儿子的无微不至的关心疼爱,为后边写背影作铺垫。)

  4、紧抓文末一句感叹,把握全文情感线索,概括课文的中心意思。

  本文通过对父亲背影的描写,于叙事中表现了父亲对儿子的深情至爱,儿子对父亲深深的思念之情。

  五、拓展迁移:

  1、上面我们对课文内容进行了分析,大家是否有这种体会:同样是通过极*凡的小事来写人,我们往往写得十分乏味,而《背影》却写得深切感人。这是为什么呢?现告诉大家一个秘诀:写散文有一条重要原则,就是要善于选择表现角度。本文表现角度的选择上有什么特点呢?请同学们分组讨论,然后举手发表自己的看法。

  (提示:1、表现角度新颖独特。本文选择背向的特定角度,以饱含深情的笔触,全力抒写父亲的背影,令人拍案叫绝。2、表现角度能集中反映出描写对象的内在精神。父亲买橘子爬月台的背影,是全文的聚光点:父亲的慈爱和迂执、艰难和努力、困顿和挣扎,都凝聚在这一点上;父子之间分离时深沉的爱也倾注在这一点上;儿子对父亲一生的零星印象,以及百感交集的思绪都聚会拢来了,从而形成一个有机的艺术整体。)

  2、将全班同学分为颂父组与颂母组,从日常生活中找出父亲或母亲令人可敬的生活事例,以我说父亲(母亲)好为主题开展辩论会。


《旅夜书怀》的教案设计3篇(扩展6)

——六年级语文上《一夜的工作》教案设计3篇

六年级语文上《一夜的工作》教案设计1

  教学目的

  1、理解课文内容,学习*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精神,不辞辛劳忘我工作的高尚品质和简朴的生活作风。

  2、体会课文透露出对*崇敬爱戴的思想感情;学习课文用词确切,说话得体,记叙真实生动感人。

  3、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培养团队合作的精神。

  4、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教学重点、难点

  抓住对*一夜工作的具体分析,进而感受到他为人民服务的精神,忘我工作的高尚品质。

  教学过程:

  一、 交流*的事迹,引入课题。

  出示*照片:

  师:同学们,你们知道这照片上的人是谁吗?

  生:*

  师:对,他就是我们新*的开国*——*,课前老师已经让你们去搜集*的故事,下面谁来说说

  生讲故事,并谈谈自己从故事中感受到*是个什么样的人

  二、齐读课题,给课题质疑。

  三、自读课文,谈体会。

  (刚才这几位同学提出了值得我们探讨的问题。要解决这些问题就要深入到课文中去。下面就请同学们翻开书本第59页,自由读课文,注意把字音读准,把句子读顺,读完后想想:你从课文中体会到了什么)

  1.生自由读

  2.汇报:你有什么体会?

  四、合作学习

  (同学们的体会真不少,那你们知道课文主要是围绕哪两方面来写的吗?)

  下面请同学们以四人小组为单位合作学习,一起找出体现*“工作劳苦”和“生活简朴”的语句,然后讨论一下这句子是从哪一方面体现*的“工作劳苦”和“生活简朴”的,哪些词用得特别好,突出了*的“劳苦”和“简朴”

  五、汇报交流,出示:

  1.那是一间高大的宫殿式的房子,室内陈设极其简单,一张不大的写字台,两把小转椅,一盏台灯,如此而已。

  (这句子从哪一方面体现了*的 “生活简朴”?哪些词引起了你的关注?“极其简单”是什么意思?简单到什么程度?你认为什么样的陈设才算不简单呢?……)

  2.花生米并不多,可以数得清颗数,好像并没有因为多了一个人而增加了分量。

  (这句话告诉我们花生米增加了吗?能不能把好像去掉?)

  3.他一句一句地审阅,看完一句就用笔在那一句后面画上一个小圆圈。他不是浏览一遍就算了,而是一边看一边思索,有时停笔想一想,有时问我一两句。

  (1)齐读,领会:“审阅”是什么意思?这段话哪些地方能让你读懂“审阅”这个词?表示*审阅文件时的动作的词有哪些?

  (这样的审阅仅仅是一份文件吗?你们说,*的工作劳苦吗?那这两句话又是从什么方面体现*工作的劳苦?

  (2)引读。(来,让我们一起走进*一夜的工作)

  A、当夜幕降临时,*坐在写字台前,拿起一份文件,( );

  B、夜深了,我们早已进入了梦乡,可*依然在审阅着文件,( );

  C、夜色阑珊,东方发白了,终于,*拿起了最后一份文件,( )。

  D、这厚厚的一大叠文件,他都是( )。

  六、热情朗读

  这就是我们的*。我看见了他一夜的工作。他是多么劳苦,多么简朴!

  1.齐读。

  2.同学们,作者在对自己说这段话的时候,他的心情是什么样的?(根据学生回答指名读、小组读)

  看啊,我就是我们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我看见了他一夜的工作。他每个夜晚都是这样工作的。你们看见过这样的*吗?

  1.请同学们高声地读这段话

  2.读的时候,你的心情怎样?(根据学生回答指名读、比赛读、齐读)

  七、拓展延伸

  (*这样的工作,并不是一次两次,而是每天、每个夜晚都是这样工作的。同学们,你们想不想再了解一段*一天的工作日程呢?(出示资料袋)

  1.计算:从下午3点到第二天下午2点,经过了多长时间?*一天23小时在工作,他的休息时间只有一个小时呀!看到这张日程表,你有什么话想对*说呢?

  (学生自由发言)

  2.老师也想对*说:*,你得多休息、多注意自己的身体呀!可是,你们知道吗?*他放不下手中的工作呀!作为一个泱泱大国的*,从国家政治到经济、从军事到文化、从国家大事到老百姓的生活,他有解决不完的问题,有处理不完的事情呀。他就这样不辞劳苦地工作着。他心里想着的永远是祖国的"繁荣富强,装着的永远是人民的幸福生活呀!

  八、全课总结

  九、板书设计:

  工作劳苦 生活简朴

  工作量大 陈设简单

  时间长 夜宵简单

  认 真

  激动 自豪


《旅夜书怀》的教案设计3篇(扩展7)

——旅夜书怀课后反思 (菁选3篇)

旅夜书怀课后反思1

  这堂课整体上是成功的,但也有一些不足和让我迷惑的地方。比如诗文景物讲解不是很完整,还有我只是利用多媒体打出预习提纲,而与诗文内容相关的问题和资料并没有呈现,只是让学生自主查阅并总结,没有做到反馈,讨论问题时,有效性差,只是讨论的气氛热烈,没有做到既适时又深刻。诗文拓展方面没有过多的深入,造成学生只是遇到类似的诗文会分析而没有更深刻的想法,更没有联系实际把诗文放到今天,把古人扶起来让今人与他对话,看一看他们在今天有什么作用,拿到今天的语文教学中学有什么意义,如果把它作为作文素材,学生会分析出的写作角度有哪些,那些角度恰当并有话可说,我并没有给学生指导,我想我以后会不断地反思总结,让我和我的学生在语文学习中有所乐,有所悟。

旅夜书怀课后反思2

  我在设计《旅夜书怀》这首诗时,主要想抓住两点:理解诗歌内容和学会题型的解题方法。事实证明,这样做效果不错,得到了同行的肯定。

  我的设计如下:

  一、导入,图像导入,联系出杜甫的晚年生活的介绍。

  二、走进文本。设计了如下几个问题:

  1、整体感知诗歌内容。

  2、前两联分别营造了怎样的意境?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感情?

  3、联如何理解?

  4、赏析尾联。

  三、走出文本,拓展延伸。读杜甫诗《孤雁》,完成后面的题目。

  四、作业布置。

  课堂教学,是教师有目的、有计划组织学生实现有效学习的活动过程。课堂教学以学生为本,学生的学习基础、学习兴趣及学习能力,是教师设计教学的出发点。语文特级教师于漪说过:“在课堂教学中,要培养激发学生的兴趣,首先应抓住导入课文的环节,一开课就要把学生牢牢地吸引住。课的开始好比提琴家上弦,歌唱家定调,第一个音定准了,就为演奏和歌唱奠定了基础。上课也是如此,第一锤就应敲在学生的心灵上,像磁石一样把学生牢牢地吸引住。”我在设计本诗的导语时,想以新出奇,就想着能不能在上课伊始一下子就吸引所有学生的目光,紧紧抓住学生的心。所以,我选择了用泛而华丽的语句导入,试图用好的语言来吸引学生。我一门心思想叫导语与众不同,在奇与新上做文章,其他的就没有考虑,犯了年轻教师经常会犯的通病:华而不实。导语是为学生更好地学习文本服务的,不应该脱离文本。因此,教师在设计导语追求新奇时不能忽略的知识体系和课堂教学重点。让导语和教学新内容紧密联系起来,既能使学生了解文本的学习内容,又能明确文本的学习目标,这样,更容易把学生的注意力引到特定的教学任务中。所以,我选择了杜甫的晚年照片来冲击学生的眼球,并配以他晚年生活境遇的介绍。如此,就和《旅夜书怀》的写作背景联系起来,更容易让学生走进文本。俗话说,好的开头是成功的一半。一个精彩的导语,也应该是一堂课成功的一半。每一篇课文有它自身的特点,导语也要据此量身定做。

  新课程方案要求教师关注过程和方法,关注教学环境的设计、活动的设计,更要关注学生的主体性,把课堂还给学生。《旅夜书怀》这首诗如何既考虑到欣赏的问题,又兼顾到学生能力的培养,是要反复思考的问题。我在设计教学方案时就决定整个课堂都采取分组比赛的方式,学生回答问题,学生自己点评,教师适时点拨。我想这便于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上课的时候,充分证明了这种方法的可行性。学生积极举手发言,整个课堂气氛活跃,收到了预期的效果。

  回顾这堂课的前前后后,不尽如人意的地方还很多。第一,自己总觉得挖掘还不够深入,内容设计浮于表面。第二,没有调动所有学生的积极性。虽然课堂气氛很活跃,但总觉得只是一小部分学生在支撑着,并不是不同层次的`学生都参与了。第三,从准备到结束,自己的心态不能始终处于一种*稳的状态。

  总的来说,第一次上评比课,对我的影响很大。最大的感触就是:上好一堂课真难。思考的越多越深入,越觉得没法把握,好象一下子什么也不会了,突然觉得不会上课了,觉得自己脑子里的库存太少,急需充电。这给了自己许多动力,也多了无形中的压力。要想真正的上好一堂课,必须踏踏实实做好每一个环节,不能一味的求新求奇。尤其是象我这样的年轻教师,就要稳打稳扎,在*凡中求得实效。

旅夜书怀课后反思3

  《旅夜书怀》漂泊江湖的辛酸没有抹去杜甫悲天悯人的情怀,穷年忧黎元,叹息肠内热的杜甫一路颠沛流离一路泪沾衣襟。合上书本合不上思绪,我想对杜甫说:走出你的旅夜书怀,走出你的沉郁顿挫,我愿意继续做一只飞翔的沙鸥,不管风霜还是雨雪,我都会坚定最初的梦想,那是千年后的灵魂对你的一种悼念和铭记。


《旅夜书怀》的教案设计3篇(扩展8)

——鲁教版夜书所见教案设计 (菁选2篇)

鲁教版夜书所见教案设计1

  教学目标

  1、掌握本课的生字词,会写“促、深”两个生字。读准多音字“挑”。

  2、有感情地朗读古诗,背诵古诗。

  3、学习借助注释理解诗意,体会诗人思念家乡的感情,激发和培养学习古诗的兴趣。

  教学重点

  1、会写本课的两个生字。

  2、感情朗读,理解诗意,背诵古诗。

  教学难点:通过诵读,悟出诗情。

  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学生搜集有关叶绍翁的资料

  教学过程:

  今天这节语文课,由朱老师和大家一起来学习。孩子们,准备好了吗?

  一、 导入新课

  1、出示《静夜思》的背景图片。

  孩子们,看着这幅画,你想起了哪首诗?

  2、指一名学生来背一背。

  问:李白思念谁?他看到什么想起了故乡的?

  3、让我们带着思念,一起再来读读这首诗。

  古诗是我们中华民族的瑰宝。这节课,我们一起来学习一首叶绍翁写的夜书所见。

  板书: 夜书所见

  二、解诗题,知作者

  1、简介作者

  孩子们,叫一叫诗人的名字。

  叶绍翁是我国南宋的一个大诗人。来,再敬佩地叫一声-----叶绍翁。 亲切地叫一声--------叶绍翁。

  2、好,我们来看这首诗,一起来读一读诗题。

  3、解诗题

  (1)你知道这里的书是什么意思吗?

  这里的书,就是我们现在“写”的意思。

  (2)谁来说说“夜书所见”是什么意思?

  (在夜里把自己所看到的景物写下来。)

  三、初读古诗

  1、一读

  (1)(好,孩子们翻到书本35页。)自由读诗,读准字音,读通诗句。

  (2)指一名学生读诗,正音。(强调“挑”的读音。)

  (3)教学多音字。这个字还在哪些词中也读挑呢?

  出示挑拨、挑逗、挑染 来, 一起读。

  能给它的另一个读音组组词吗?

  (3)齐读全诗。

  2、二读

  (1)快速地读,用“------”标出诗人所写的景物。

  (2)指名说,板书,再读一读词语。

  梧叶

  江 秋风

  儿童促织

  篱落 灯

  3、三读

  (1)理解“注释”

  A、仔细看课文,除了文字,你还发现了什么?

  B、①②③④与下面注释里的①②③④对应起来的,注释是帮助我们读懂诗句用的。

  C、看,诗句里的促织右上角有个③,我们就到下边的注释中找③,找到了吗?

  D、说一说促织就是什么?

  E 、你知道诗人为什么叫它 “促织”吗?

  因为它在秋天鸣叫,提醒农妇冬天快到了,快织布做衣,所以又叫促织。 现在请小朋友轻轻地读,一边读诗句,一边看注释,你能读懂哪句诗?

  (2)学生自由读诗。

  四、明诗义,悟诗情

  (一)出示第一句:萧萧梧叶送寒声

  1、谁来说说“萧萧”指什么声音?(风声)

  2、诗中的“梧叶”指的是什么?

  (1)解说:梧叶(课件出示梧桐的变化照片)

  梧叶指梧桐树的叶子。梧桐树是一种有季节特征的树。它春天发芽;夏天

  茂;可到秋天,萧萧秋风一起,便叶黄飘落。从梧桐树的变化,我们可以知道秋天来了,天气变冷了。

  3、链接诗句:

  古人常用“萧萧” “梧叶”来写秋天的景象。

  (1)出示诗句(师读前一句,生接后一句)

  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

  高楼目尽欲黄昏,梧桐叶上萧萧雨。

  萧萧几叶风兼雨,离人偏识长更苦。

  春风桃李花开日,秋雨梧桐叶落时。

  一声桐叶一声秋,一点芭蕉一点愁。

  读到这儿,老师又想起了一句谚语------

  出示:一场秋雨一场寒,十场秋雨要穿棉。

  秋风、梧叶,再加秋雨,给我们送来了阵阵寒意,这阵阵寒意就是诗人笔下的寒声。

  (2)再出示诗句--------萧萧梧叶送寒声, 你能把这寒声送到句子中去吗?

  (3)指名朗读,评价学生的朗读

  评: 老师感受到一阵秋风正从我的身边吹过。

  听了你的朗读,老师不禁打了一个寒颤。

  (4)出示夜晚的梧桐树叶子。

  引:当夜幕降临时,这秋风、梧叶更让人感到格外的寒冷,谁来读读这夜晚的寒声。

  指名读。

  评:你把这秋的寒意带进教室了。一起读------

  此时,诗人叶绍翁也和我们一样,感受着这秋的寒意,再读-------

  那这萧萧秋风,仅仅是给诗人送去寒意吗?

  (二)学习第二句:江上秋风动客情。

  1、课件演示诗人的生活情境

  旁白:那一年,诗人远离自己的家乡。在秋天的一个傍晚,诗人走出旅店房门,听到秋风吹动梧叶萧萧作响,诗人顿感阵阵寒意,又回到房中看书。可是,他怎么也静不下心来了。孩子们,你说,他在想什么呢?

  2、学生想象说话。

  3、板书:思亲念家--------这就是诗中所说的“动客情”。

  4、出示诗句------江上秋风动客情。

  (1)这里的“客”指的是谁?(叶绍翁)

  (2)为什么诗人称自己为“客”。(因为他不在自己的家乡,就像是在外作客。这客就可以解释为“在他乡作客”。

  过渡:在这秋风扫落叶,寒意袭人的秋夜里,诗人却孤身在外,他怎能不想家,想亲人呢?你能把诗人心中的思乡之情通过朗读表达出来吗?

  5、练习朗读,评价朗读。

  评:你读出诗人心中的思念了。

  是呀,离家很久了,家乡的亲人,你们好吗?

  一起读--------江上秋风动客情

  6、齐读前两句诗

  引读:夜幕降临,诗人走出茅屋,读-------

  千里之外,想念亲人,思念家乡,诗人感到孤独、无奈呀,读-------

  7、你能说说这两句诗的意思吗?

  这两句诗的意思是:萧萧秋风吹动梧桐树的叶子,送来阵阵寒意。客游在外的诗人不禁想念起自己的家乡和亲人。(指两名学生说。)

  过渡:因为思乡,诗人在茅屋边久久站立,向家乡的方向望去,这时候,他突然看到了---------

  (三)学习三、四两句

  1、课件演示“一灯明”。

  2、说说诗人看到了什么?指名说。

  3、所以诗人说“夜深篱落一灯明。”

  4、他看着这一点灯光,想到了什么呢?(注:以下两环节据学生回答教学)

  (1)猜想有儿童在捉蟋蟀。

  出示“知有儿童挑促织,”

  诗中说“知有儿童挑促织”,“知”在这里就解释为“料想、猜测”的意思。

  (2)猜测有孩子在捉蟋蟀,诗人又会想到什么呢?

  诗人想起自己小时候捉蟋蟀的情景了。板书:回忆童年

  引:诗人小时候也经常提着灯在秋天的夜晚和伙伴们一起捉蟋蟀的。

  (3)诗人看到灯火,在猜想、在回忆。你看,古人写诗,就是有趣,经常把话倒过来写。那你能用我们现在的说法来说说这两句诗的意思吗?

  (4)指名说。

  夜深了,黑漆漆的,他忽然看到远处篱笆下有一盏灯火,料想是孩子在捉蟋蟀吧。

  5、练习趣读

  过渡:这一灯火让诗人回忆起自己小时候捉蟋蟀的欢快情景。

  (1)你能读出捉蟋蟀的欢快来吗?指名朗读。

  评:多开心呀!多好玩呀!

  (2)捉蟋蟀好玩,斗蟋蟀更有趣了。

  引:看,昨晚挑着灯笼捉来的蟋蟀,今天都拿出来斗一斗吧!

  (3)演示斗蟋蟀。

  (4)有趣吗?那谁来把这乐趣带到诗中去。

  评:瞧,这一灯明也乐了。一起读。

  男生、女生赛读。

  引读:此时此刻,诗人也沉浸在斗蟋蟀的乐趣中了,不禁笑出声来,读--------知有儿童挑促织,夜深篱落一灯明。

  6、情感转换

  过渡:可想起自己小时候斗蟋蟀的欢快情景,诗人更是感到伤心和孤独。你能说说这是为什么?

  (1)指名说。朗读跟上(你就把这种心情带到诗中去吧?)

  (2)指名读。评:我已经感受到诗人的孤独了。

  千山万水,隔不断的是思念呀!

  (3)引:窗外的一灯明,照亮的是童年的乐趣,而屋内的一灯明,却伴随着孤独的诗人。

  齐读-----知有儿童挑促织,夜深篱落一灯明。

  (四)整体感悟

  1、出示整首诗。

  小结过渡:诗人通过这些景物,写出了自己漂泊在外的心情,(小结完成板书。)我们把整首诗连起来读一读。

  2、孩子们,先自己练习一下。

  3、配乐读诗。指两名学生读------

  评:是呀,想家的感觉是难过的呀!

  你已经读到诗人的心里去了!

  4、我们一起来读。

  5、接下来,我们来做个小游戏。老师来说诗的意思,孩子们来对诗句,好吗?

  (1)全班说:

  萧萧秋风吹动梧桐树的叶子,送来了阵阵寒意,

  客游在外的诗人想起了自己的家乡和亲人。

  (2)指名说

  夜深了,诗人看到远处篱笆旁有一点灯火,

鲁教版夜书所见教案设计2

  一、 复习导入

  1、同学们,老师先带大家观赏一下美丽的田园景色,看谁能告诉老师这是什么季节?(课件出示秋景图)

  2、秋天的确是一个多彩多姿的季节,可丝丝的凉意和片片纷飞的黄叶,给人带来无尽的思乡情绪。还记得我们学过许多思乡的古诗吗?谁能来说一说?(背)

  3.看来同学们之前的知识掌握的不错哦.

  二、了解诗人及其背景:

  1.今天我们来学习另外一首写思乡的古诗. 让我们先去认识这个主人公吧.(出示课件:叶绍翁)

  2. 现在,我们了解到了他是一位南宋的诗人,(板书:南宋 叶绍翁)他的诗以七言绝句最佳,他擅长写景抒情,字句华美精丽,如《游园不值》和《夜书所见》。

  三、初读古诗,整体感知

  (一)解题

  1.我们今天学的这首就是(板书:夜书所见),请同学们打开课本。

  2.全班一起读课题,边读边想,你读懂了什么?

  3.那谁能说说这里的书是什么意思?(写)

  4.谁能把题目的意思连起来说完整.(夜晚写下自己所看见的)

  (二)、初读诗词

  1、诗人究竟在夜晚看见了什么?下面老师想请大家自学这首古诗,

  在学习之前,老师想问问大家,你觉得可以用哪些方法来读懂诗歌中的字词或意思呢?(看注释,查字典,查资料,看插图,展开想象)好,下面就请大家以同桌为单位,用你们提出的办法来学一学古诗,看看你能读懂的有哪些,再给你读不懂的地方做个记号。

  2.学生反馈自己读懂的字词或句,再提出自己不明白的。

  3、好,让我们先读读这几个生字(课件出示生字词)

  4、让我们试着读读这首诗,用斜线划分好节奏。

  5.古诗是一种内涵丰富的语言,需要我们细细的去揣摩,才能更好的领悟其中的韵味,下面,我们就一起走进诗文里,去细细品位,看看你们刚才的理解,对了多少,还有什么需要修正的地方。

  四、 品词析句,想象悟情

  1、看课件,听录音,感受诗中意境。(出示主题图)

  2.首先,我们来看看诗歌的第一二句。在这两句诗歌中,你们能体会到作者看到了些什么,听到了些什么,又想到了些什么吗?(出示课件前两句)

  2.师:是什么风?(秋风)怎样的秋风(凉凉的秋风)这风怎么吹?发出什么声音?(呼呼)(课件演示风声)什么感觉?(好冷啊)文中说到风声,用的是什么词?(萧萧)是啊,这萧萧的秋风吹打着梧桐树的叶子,发出什么样的声音?(沙沙,哗哗)你觉得怎样?(我觉得更冷了。)

  3.这样的风声,梧桐声,拂过诗人的身体,掠过诗人的耳朵,送来阵阵的寒意,让诗人不禁打了个寒噤,那么你们觉得这一句该怎么

  读?个别读两三个,齐读。(萧萧梧桐送寒声)

  4.诗人还看到了什么?(课件图片,一轮明月)好一轮当空的明月啊,让我们想起了什么节日?(中秋节)中秋节,我们都做些什么? 生1:我们一家人吃月饼,看月亮.

  生2:全家围在一起很开心

  是啊,当你们围坐在院子里,阳台上,吃着可口的月饼,看着明亮的月亮的时候,我们不由的发出一声感叹,月亮真美啊!

  5.但诗人此时此刻眼中的月亮美吗?(美,不美。)

  6.看来意见不统一,说说各自的理由。

  生: 不美。因为作者此时,深处他乡.

  7.你怎么知道他在异乡?

  生:因为诗中提到动客情。这个客说明他在他乡做客,这时候,他一定……..

  8.说的真好,这里有个关键词,动客情,他动了哪些情?想了哪些事?大家来当当小诗人,设身处地的想想,在这样一个月圆的深秋之夜,秋风阵阵,凉意深深,你们会想到些什么?

  9.说的太好了,可见诗人此时的心情是怎样的?(忧愁,孤单,寂寞,郁闷)(板书:孤单)因此,在诗人眼中,这轮明月并不美,他没有心情赏月,他的心被浓浓的思乡之情所取代,被对家人的深深思念所填满,那么这句又该怎么读?(江上秋风动客情)

  10.把作者想家的.感情,味道读出来.

  11.大家读的太好了,赵老师也仿佛被你们带入了诗人的情感世界中,被他的忧郁和孤独所感染。

  10.这时候,诗人一个不经意的转头,他又看到了什么?(出示插图:篱笆下的一盏灯)

  你怎么知道他看到了一盏灯(夜深篱落一灯明)

  11.在这样满是忧愁的夜晚,却有一盏这样醒目的灯,大家想象下,在篱笆背后,可能有怎样的一幅情景呢?

  12.你们的想象力真丰富,老师真佩服你们,诗人和你们一样,他虽然没有看到篱笆后的情景,却也走出了一番猜想,他所想到的又是什么呢?大家来读读诗歌的后面两句,然后告诉我答案)

  13.诗人想到后面应该有两个孩子在捉蛐蛐。

  师:你从哪一句诗里知道的?这里的知是什么意思:猜想

  14.为什么作者会有这样的猜想?(因为,他小时侯一定也常常提着灯笼在篱笆下捉蛐蛐)

  15.你们知道孩子们捉蛐蛐是为了做什么吗?(斗蛐蛐玩)

  16.你们想知道他们是怎么捉蛐蛐的吗?(生:………)你们想捉蛐蛐吗?(想)好,下面请大家闭上眼睛,和诗人一起回到童年时代,在老师的语言带领下去捉一捉蛐蛐。

  17.这是深秋的一个夜晚,好大好圆的月亮挂在高高的天空,你和你的小伙伴,蹑手蹑脚的来到后院的空地上,兴奋地寻找着蛐蛐的踪迹,这时,你们听见了(放蛐蛐的声音),这可是一只好大的蛐蛐啊,你们悄悄地靠近发出声音的地方,提着灯笼,一边照亮,一边轻轻地拨动小草,忽然,你们眼前一亮,看到了那只蛐蛐,说时迟,那时快,

  你们一伸手,哈哈,蛐蛐被你们逮住拉。(怎样,你们这时有什么感觉啊?)

  18.捉蛐蛐真好玩啊,我们可高兴了。因此,这儿挑应读 tiao(第三声)

  19.当诗人也回想起这一段童年的往事的时候,你觉得他的心情又发生了怎样的变化?(开心,快乐……)板书:快乐

  20.那你觉得应该怎样读诗歌的最后两句? (个别读全班读)

  21.这篇诗文写的太精彩了,作者在深秋的景致中融入了自己深深的思乡之愁,又从一盏明灯里回忆起童年的美好往事,由此产生了愉悦的心情,这样复杂的情感变化,却只用了寥寥几句精辟的诗句来演绎,并且表达的淋漓尽致,耐人寻味。让我们一起来好好的读一读这位伟大诗人的杰作吧。

  五、背诵诗歌


《旅夜书怀》的教案设计3篇(扩展9)

——杜甫《旅夜书怀》原文及赏析

杜甫《旅夜书怀》原文及赏析1

  原文:

  细草微风岸,危樯独夜舟。

  星垂*野阔,月涌大江流。

  名岂文章著,官应老病休。

  飘飘何所似?天地一沙鸥。

  赏析:

  公元七六五年,杜甫带着家人离开成都草堂,乘舟东下,在岷江、长江飘泊。这首五言律诗大概是他舟经渝州、忠州一带时写的。

  诗的前半描写“旅夜”的情景。第一、二句写近景:微风吹拂着江岸上的细草,竖着高高桅杆的小船在月夜孤独地停泊着。当时杜甫离成都是迫于无奈。这一年的正月,他辞去节度使参谋职务,四月,在成都赖以存身的好友严武死去。处此凄孤无依之境,便决意离蜀东下。因此,这里不是空泛地写景,而是寓情于景,通过写景展示他的境况和情怀:象江岸细草一样渺小,象江中孤舟一般寂寞。第三、四句写远景:明星低垂,*野广阔;月随波涌,大江东流。这两句写景雄浑阔大,历来为人所称道。在这两个写景句中寄寓着诗人的什么感情呢?有人认为是“开襟旷远”(浦起龙《读杜心解》),有人认为是写出了“喜”的感情(见《唐诗论文集·杜甫五律例解》)。很明显,这首诗是写诗人暮年飘泊的凄苦景况的,而上面的两种解释只强调了诗的字面意思,这就很难令人信服。实际上,诗人写辽阔的*野、浩荡的大江、灿烂的星月,正是为了反衬出他孤苦伶仃的"形象和颠连无告的凄怆心情。这种以乐景写哀情的手法,在古典作品中是经常使用的。如《诗经·小雅·采薇》“昔我往矣,杨柳依依”,用春日的美好景物反衬出征士兵的悲苦心情,写得多么动人!

  诗的后半是“书怀”。第五、六句说,有点名声,哪里是因为我的文章好呢?做官,倒应该因为年老多病而退休。这是反话,立意至为含蓄。诗人素有远大的政治抱负,但长期被压抑而不能施展,因此声名竟因文章而著,这实在不是他的心愿。杜甫此时确实是既老且病,但他的休官,却主要不是因为老和病,而是由于被排挤。这里表现出诗人心中的不*,同时揭示出政治上失意是他飘泊、孤寂的根本原因。关于这一联的含义,黄生说是“无所归咎,抚躬自怪之语”(《杜诗说》),仇兆鳌说是“五属自谦,六乃自解”(《杜少陵集详注》),恐怕不很妥当。最后两句说,飘然一身象个什么呢?不过象广阔的天地间的一只沙鸥罢了。诗人即景自况以抒悲怀。水天空阔,沙鸥飘零;人似沙鸥,转徙江湖。这一联借景抒情,深刻地表现了诗人内心飘泊无依的感伤,真是一字一泪,感人至深。

  王夫之《姜斋诗话》说:“情景虽有在心在物之分,而景生情,情生景,……互藏其宅。”情景互藏其宅,即寓情于景和寓景于情。前者写宜于表达诗人所要抒发的情的景物,使情藏于景中;后者不是抽象地写情,而是在写情中藏有景物。杜甫的这首《旅夜书怀》诗,就是古典诗歌中情景相生、互藏其宅的一个范例。


《旅夜书怀》的教案设计3篇(扩展10)

——游戏的教案设计

游戏的教案设计1

  一、活动目标

  1.让幼儿知道游戏的名称,激发幼儿的兴趣,在教师的鼓励下能参与建构游戏活动。

  2.让幼儿对建构材料感兴趣,感知特征,熟悉材料操作方法。

  3.通过老师的鼓励、帮助,初步学习插、搭高、拼的.技能。

  二、活动准备

  积塑、插塑,带幼儿熟悉幼儿园的环境以及房子图片。

  三、活动过程

  1、导入

  小朋友们,今天老师要请大家来当小小建筑师,帮幼儿园盖房子。

  2、观察示意图,引导幼儿说出外型特征

  (1)、幼儿园有哪些房子?他们是什么形状的?

  (2)、围墙是什么样的?高不高?

  (3)、幼儿园的楼房它是几层的?宽吗

  (4)、我们要建幼儿园的哪几个部分?

  3、教师示范搭建房子的技能和方法

  老师按顺序搭出房子的形状,墙可以用正方形、长方形搭建,屋顶可以用三角形盖顶。

  4、提出建构要求

  (1)、要搭出房子的主要结构,可以自由选择材料按意愿自由建构。

  (2)、游戏时要爱护玩具,掉到地上要及时捡起来,不要把别人搭建的房子碰倒。

  (3)、要正确收放材料(轻拿轻放、按标记归类摆放)

  5、幼儿活动,教师指导

  (1)、对搭建能力低的幼儿,可引导其模仿教师或看房子图片进行建构。

  (2)、引导他们从搭*面房子过渡到搭立体房子。

  6、欣赏作品

  你们觉得哪个房子搭的最漂亮?为什么觉得它漂亮?

  7、评价总结

  我们今天搭了什么?你是用什么材料来搭的?你还会搭哪些和老师不一样的房子?

  表扬能大胆建构、大胆创造的幼儿。

  8、自然结束。

推荐访问:教案设计 旅夜书怀 《旅夜书怀》教案设计3篇 《旅夜书怀》的教案设计1 旅夜书怀教案教学设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