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轶方文库网 > 专题范文 > 观后感 >

无穷之路纪录片观后感300字7篇

时间:2022-10-01 10:30:05 来源:网友投稿

无穷之路纪录片观后感300字7篇无穷之路纪录片观后感300字 2017海上丝绸之路纪录片观后感 这是首部以全面解读“一带一路”重大构想为主题,以“丝绸之路经济带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无穷之路纪录片观后感300字7篇,供大家参考。

无穷之路纪录片观后感300字7篇

篇一:无穷之路纪录片观后感300字

17 海上丝绸之路纪录片观后感

  这是首部以全面解读“一带一路”重大构想为主题,以“丝绸之路经济带”和“21 世纪海上丝绸之路”为主线,以反映“一带一路”建设对中国及沿线国家地区带来巨大变化、造福沿线各国人民为主要内容的大型纪录片。以下是小编收集的《海上丝绸之路纪录片观后感》,仅供大家阅读参考!

 2017 海上丝绸之路纪录片观后感完整看过《新丝绸之路》后,留下的印象只有两个字:震撼,向往于考古探索的神秘,顿 倔 悟于历史的闪存,更震 缓 撼于文明的永恒。

  协 丝绸之路开创于东方国 拿 人,但近代的开启却源 溯 自于西方人。“丝绸之 撵 路”命名是西方人-- 舱 德国地理学家李希霍芬 乡 ,首次使用“丝绸之路 酶 ”一词,代替了曾经出 秩 现过的“玉石之路”、 皑 “佛教之路”等名称。

 早 重新“发现”丝绸之路 稽 也是一批西方探险家, 呼 在自然环境和客观条件 磅 都非常恶劣的情况下开 裸 始了最早的考古发掘和 涎 学术研究。

  看完第 肃 一集《生与死的楼兰》 幼 后,留给我的是一种复 喀杂的情感。看到这么多 纸 国家的珍贵文物流失国 凹 外,无不为之扼腕唏嘘 殃 。。。。。。然而,我 赂 又想,或许,没有他们 门 这些西方学者探险家的 辩 发掘,丝路文明依然埋 魄 藏在漫漫黄沙之下,人 栅 类文明的交融将会缺失 蔗 珍贵的印证。

 在贝 外 格曼“死者的殿堂”记 硅 录中,我们感受到四千 宙 年东西方文明的碰撞, 照 让我们有幸一睹小河公 狐 主的芳容。4000 多 瑰 年前的欧罗巴人是如何 惠 来到东方,并在罗布泊 累 繁衍生息?又如何在历 县 史的长河中再次消失或 隶 者迁徙,只留下用生牛 志 皮包裹的小河船棺。或 曰 许,现在新疆唯一的白 萤 种人--塔吉克人就是 似 小河人的后裔,或许这 撤 仅仅是一个联想,是留 惺 给后人的一个难解的谜 搀 。然而,正是在这个小 檀 河船棺中发现的小河人 饲 身边的羊毛编织小篓中 沾 ,我们发现了中国最早 姚 的麦粒,这至少见证了 酷 4000 年前,就有了 援 东西方文明的交融。

 那

 不论楼兰王国的生还 贪 是死,不论小河人迁移 圈 或消亡,东西方文明的 几 见证在延续,带给我的 怎 是对丝绸之路的重新认 骆 识,或许从此,丝绸之 到 路将成为我心中永恒的 肥 记忆。

  2017 海 逾 上丝绸之路纪录片观后 酷 感丝绸之路对于我们来 颂说,既是熟悉的又是陌 菌 生的。它不仅仅是促进 踌 中西文化交流的一条甬 穆 道,还是历史长河中绚 腰 烂的一笔。那些经历了 砍沧海桑田如今仍然赫赫 论 有名的要塞,那些经历 控 风霜雨雪如今仍然傲然 豫 伫立的物像,那些与丝 坎 绸之路息息相关如今仍 堵然为津津乐道的人们, 伸 似乎都在诉说这一切从 舅 未走远。时间的车轮在 惑 此留下痕迹,而纪录片 嫁 将这些痕迹一一还原, 学在百转千回且充满感染 哼 力的背景音乐中,成为 讼 了我们心中永恒的记忆 恒 。

 丝绸之路以长安 技 (今西安)为起点,经 覆 过河西走廊出玉门关和 擒 敦煌的古阳关西去,进 创 入新疆后分成北道、中 帛 道、南道三条路线西行 棱 。北道经吐鲁番、吉木 仍 萨尔、伊宁前往里海沿 婴 岸;中道经楼兰、焉耆 轮 、轮台、库车、温宿、 夕 喀什,越过帕米尔高原 饰 ,到达地中海东岸地区 痔 ;南道是沿塔克拉玛干 应 沙漠南缘,经若羌、且 诀 末、民丰、和田、莎车 既 ,翻越世界屋脊,过阿 胶 姆河到伊朗,最终抵达 黔 伊斯坦布尔城,也就是 束 昔日东罗马帝国的首府 荐 。它们如同散落的珍珠 闯 ,而丝绸之路将其串成 竟 一线,每一颗都光芒四 钙 射,每一颗都见证了丝 工 绸之路的历史。

  丝 昭 绸之路上的要塞常常是 呕 古代诗人的重要题材。

 哉 这些要塞壮丽的塞外风 法 光,恶劣的生活条件, 松 独特的民俗民风都在诗 硅 句中得以体现。王之涣 共 在《塞外》中吟诵道:

 沮 “羌笛何须怨杨柳,春 曳 风不度玉门关。”王维 鞍 《渭城曲》中留下名句 询 :“劝君更尽一杯酒, 妊 西出阳关无故人。”杜 咽 甫在《白雪歌送武判官 飘 归京》中将大雪纷飞的 睁 姿态描绘得生动形象:

 郊 “忽如一夜春风来,千 犀 树万树梨花开。”羌笛 宰 声,胡旋舞使苍凉的塞 飞 外多了几分魅力。

  何 2017 海上丝绸之路 产 纪录片观后感“在海上 鹃 丝绸之路发展到鼎盛时 肢 期的时候,宁波就是始 巷 发港之一……现在,让 鹰我们带着一颗去了解世 助 界的心,由此起航。” 喷 8 月 29 日,《远方的 吧 家》全新系列《一带一 妈 路》特别节目在中央电 朗 视

 台中文国际频道(C 镀 CTV-4)正式开播 喻 。宁波港的雄伟风姿以 查及港口人的工作故事在 拱 该系列节目的开篇之作 梆 《千年古港焕新颜》中 遂 充分展示。这已是宁波 券 港今年第 4 次登陆央视 绣大型纪录片或大型节目 英 。

  《一带一路》是 鞭 CCTV-4 大型日播 蛰 旅游栏目《远方的家》 吴 推出的第八部大型系列 乙 特别节目。今年 4 月 1 姬 6 至 17日,节目摄制 扎 组来宁波港进行现场拍 终 摄,并于近期完成整体 叼 制作。目前,该节目国 幢 内部分已于 8 月 29 日 钥 起播出,国外部分将于 忆 10 月下旬起播出。

 月

 此次全新系列节目以 韦 宁波港镇海港区为起点 厦 ,谱写了“一带一路” 抵 崭新的故事。其中,第 垒 1 集《千年古港焕新颜 矾 》在片首 10 分钟左右 具 的时间里,介绍了“海 兆 上丝绸之路”起点之一 些 的甬江口利涉衜头,以 嘱 及镇海后海塘、镇海港 尼 区的历史演变情况。后 原 30 多分钟着重以新时 啡 代港口产业工人代表— 夷 —宁波港桥吊司机王海 部 峰和高级引航员宣晓东 磕 的视角,展示了现代化 岿 大港的码头日常工作场 恤 景,讲述了大型集装箱 炸 船进港、靠泊码头的故 凉 事,节目视角新颖独特 些 。

  《一带一路》播 胀 出后,引起了社会各界 税 的广泛关注,同时也腾 深 升了宁波港广大职工的 怎 自豪感,再次激发了港 赎 口人的爱港热情。

  助 2017 海上丝绸之路 样 纪录片观后感昨晚开播 命 的这部大型纪录片共 6 睁 集 5 小时 30 分钟,用 意 镜头和事实印证“一带 埠 一

 路”建设不是中国一 络 家独奏,而是沿线国家 倪 的合唱。

  历时一年 夷 拍摄,跨越亚、非、欧 铡 、美四大洲,累计行程 茧 20 万公里———由中 顽 宣部、国务院新闻办“ 贱 纪录中国”传播工程重 剑 点立项,中央电视台倾 姚 力打造的 6 集大型纪录 招片《一带一路》昨天在 哼 央视综合频道开播。

 苑

 这是首部以全面解读 移 “一带一路”重大构想 冈 为主题,以“丝绸之路 味 经济带”和“21 世纪 砧 海上丝绸之路”为主线 嘱 ,以反映“一带一路” 幕 建设对中国及沿线国家 蓑 地区带来巨大变化、造 吗 福沿线各国人民为主要 亚 内容的大型纪录片。

 俺

 该片总导演李亚玮昨 褐 天接受了本报记者独家 卜 专访,他说,这部纪录 酪 片的最大看点是以小故 畸 事阐述大战略,用事实 淘 和事例印证“一带一路 沙 ”建设不是中国一家的 数 独奏,而是沿线国家的 蘸 合唱。

  采访 50 多 言 位具有国际影响力的各 寞 界人士,“中国方案” 监 获得世界高度评价

  懊 从公元前 2 世纪张骞通 锭 西域,到公元 15 世纪 圆 初郑和下西洋,在中国 搅 与亚、非、欧各国之间 眨 长期活跃着一条因丝绸 跌 贸易而著称的贸易通道 狐 ,这就是举世闻名的“ 雨 丝绸之路”。

  作为 饭 古丝绸之路东端重要的 簿 国家,中国提出共建“ 宜 一带一路”倡议,致力 倡 于亚欧非大陆及附近海 锻 洋的互联互通,建立和 葵 加强沿线各国互联互通 殉 伙伴关系,构建全方位 啸 、多层次、复合型的互 投 联互通网络,实现沿线 孟 各国多元、自主、

 平衡 冷 、可持续的发展。

  曾 纪录片再现了古丝绸之 陡 路的历史。剧组探访英 詹 国伦敦的大英图书馆, 梧 那里收藏着被认为是现 彝 存最古老的粟特语材料 戌 ———一组古粟特人的 词 信札。

  这些信札是 毅 探险家斯坦因 1907 劣 年在距离中国敦煌 90 强公里外的一处荒漠发现 删 的,当时的丝质邮包上 肯 还用粟特语写着“寄往 甥 撒马尔罕”,信札中提 效 到许多用于商品交易的 帅 商品名称,包括丝线、 杖 亚麻、胡椒、麝香,甚 友 至还有产于亚热带的樟 辗 脑,还提到诸如洛阳、 诺 长安、武威、酒泉和敦 跃 煌等地名。

  历史学 袋 家认为,信件写于公元 胡 313 年或 314 年, 鄂 那时从洛阳、长安到和 勇 田、喀什,再到撒马尔 沤 罕、巴格达,以及大马 欢 士革和伊斯坦布尔,这 原 些城市早已发育为古丝 本 绸之路上的一个个贸易 顽 中心。

  “丝绸之路 烤 经济带”和“21 世纪 浙 海上丝绸之路”则被评 戳 价为促进全球合作共赢 彼 的“中国方案”。全片 腔 采访了 50多位具有国 拔 际影响力的各界人士, 蟹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总干 苗事博科娃在片中接受采 周 访时说:“我认为在当 泼 今非常重要的是要找到 婴 能将人们联合到一起的 投 目标。

  世界上并没 汹 有一个单纯未受到影响 条 的文化,所以我们需要 凋 更深入地了解彼此的文 亥 化,我们要抱着‘以史 咱 为鉴’的眼光去回顾历 拍 史,并以此来展望我们 彪 的未来,比如未来

 的经 落 济发展、繁荣。同时, 舷 也要找到联结不同人的 按 共同之处。”

  斯洛 兢 文尼亚前总统达尼洛· 雅 图尔克称赞:“一带一 饶 路”是一个很有价值的 施 构想,它将亚洲、中亚 寓 、欧亚以及欧洲的一些 盲 重要国家联系得更加紧 盐 密。英国皇家国际事务 儿 研究院国际经济研究部 蕾 主任葆拉·苏巴基认为 秩 :“一带一路”倡议伴 飘 随着中国在世界经济舞 忍 台上的新形象一起出现 信 ,有助于平衡地区发展 智 ,有助于世界经济的发 甥 展。

  《一带一路》 忠 共分 6 集,每集 55 分 墩 钟。全片运用多种创新 押 手段对“一带一路”沿 骡 线的合作项目、重点工 然 程、历史遗迹进行全方 拥 位、立体化拍摄,真实 狮 记录沿线携手打造“绿 厄 色丝绸之路”“健康丝 斜 绸之路”“智力丝绸之 拆 路”“和平丝绸之路” 许 的努力与实践。然而, 耶 如此宏大的叙事要具化 扼成为影像,谈何容易。

 押

 该团队给出的应对 羽 办法是以小故事阐述大 垢 战略,该片记录了国内 挟 外 60 多个普通人物与 寻 “一带一路”的故事。

 辈 比如,巴基斯坦北部山 缨 区有一个小女孩,她叫 底 曼娜扎,是一位小学生 账 ,因为当地的电力不足 榆 ,晚上常常停电,加之 烯 上学的地方离家很远, 圃 每次放学她都跑步回家 匠 ,为的是在天黑之前把 讼 作业写完。

  所幸的 蒋 是,这种状况即将得到 脱 改变,因为中国企业与 釉当地政府在她所在地区 管 的河道上合作建立了一 陌 个电站。

 李亚玮说 掌 ,类似的故事很多,每 藏 一个都令人感动。事实 锌 上,在丝路故事中,中 缴 国力量从来都是不容忽 桐 视的。说到 2017 年 料 的第 57 届世界新闻摄 抹 影大赛,不少业内人士 狼 或许会对当年的年度大 醒 奖作品《信号》印象深 甸 刻。

  这幅由美国国 讼 家地理杂志摄影师约翰 佑 ·斯坦梅耶尔拍摄的作 次 品,画面看上去很唯美 捷 ———在吉布提宁静的 辙 海滩上,影影绰绰的人 咱 们伫立成了雕塑般的剪 斤 影,他们手举亮着屏幕 宙 的手机指向苍穹,一个 旭 个仰头举目、神情专注 绎 地盯着发着蓝光的手机 强 屏幕,动作虔诚而神圣 旨 。月光的清辉在波光粼 扒 粼的海面上荡漾着,一 备 直延伸到天际线的尽头 盲 。

  昏暗的海滩上那 庇 一个个闪闪发光的手机 攀 屏幕,犹如夜空中闪烁 姜 的繁星给人以遐想。这 波 样唯美的照片,反映的 宙 却是一个这样的现实:

 今 人们举起手机,为的是 蹿 试图接收邻国索马里的 国 廉价通信信号,与家人 段 联络。李亚玮说,这样 蔗 的情况在吉布提乃至整 押 个非洲都很普遍,最终 遏 ,华为、中兴等中国企 澎 业在非洲建立的一批基 序 础通讯、网络设施改变 鲁 了这一“窘境”。

篇二:无穷之路纪录片观后感300字

和平纪录片观后感 1000 字三篇

 为了和平纪录片观后感 1000 字

 怀着缅怀与崇敬的心情,我看完了《为了和平》这部纪念抗美援朝胜利七十周年的纪录片。

 “雄赳赳,气昂昂,跨过鸭绿江;保和平,卫祖国,就是保家乡;中国好儿女,齐心团结紧;抗美援朝打败美帝野心狼!”每当哼唱起这首《中国人民志愿军战歌》,我眼前就好像浮现出抗美援朝战争时战士们浴血奋战的样子。

 七十年前,新中国刚成立,然而邻国朝鲜遭受美国侵略,向中国求援。当时的新中国一穷二白,敌我力量悬殊,我国领导人经过艰难决策,高瞻远瞩,审时度势,毅然决然地作出了抗美援朝保家卫国的历史性决策,以大无畏的英雄气概,果敢承担起保卫和平的历史使命,让我们看到,中国一刻也没有放弃维护和平的努力。英雄的中国人民志愿军将士,肩负民族的期望,高举保卫和平、反抗侵略的正义旗帜,雄赳赳气昂昂,开赴朝鲜战场,抗美援朝战争拉开序幕。

 极寒的环境加上完全陌生的山林地带,我们的志愿军战士们无所畏惧。长津湖之战,冻僵的战士仍保持着战斗的姿态,直到生命最后一刻;补给线保卫战,每一个倒下的躯体,都成为一根坚实的枕木,每一滴英雄的献血,都化作一颗坚固的钢;,松骨峰战斗,“火人连”的悲壮情景成为幸存将士最不愿回忆的情景;上甘岭战役,中国军人向死而生,血战到底,捍卫了志愿军坚守的阵地。在历次艰苦的战役中也涌现出了无数战斗英雄:李延年,曹玉海,毛岸英,杨根思,杨连第,齐进虎,邱少云,黄继光,„„他们的英雄事迹悲壮感人,他们是最可爱的人。为什么战旗美如画?英雄的鲜血染红了它。为什么大地春常在?英雄的鲜血开鲜花。艰苦鏖战的志愿军身后,是千千万万祖国人民用心凝聚起的、能够战胜一切困难和强大敌人的无穷力量。

 习主席指出,伟大的抗美援朝战争是保卫和平反抗侵略的正义之战,中国人民志愿军的力量源泉及其获得胜利的根本原因是伟大的抗美援朝斗争的正义性。朝鲜战争,这场双方投入战场兵力最多时达 300 多万的大规模的国际性局部战争,在 1953 年 7 月终于落下了帷幕。古老的民族,新生的国家,经过一场血与火的淬炼,一扫中国近代历的屈辱,中国人民真正地扬眉吐气了。在今后的日子里无论遇到任何艰难险阻,风险挑战,中国人民不畏强暴,维护世界和平的决心意志,从未改变,历久弥坚。中国人民热爱和平,珍惜和平,把维护世界和平反对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作为神圣职责,绝不会屈服于任何外来压力。

 如果天空永远晴朗和煦,我不会告诉你,浴血光荣的记忆,曾经的远征已融入岁月大地。生命可以老去,唯有荣耀绚烂大地。为了保卫祖国而浴血奋战的最可爱的人,永垂不朽。时光荏苒,永志不忘,热爱祖国,珍惜和平,我们要让青春的旗帜高高扬起,飘扬在祖国的大地。

 为了和平纪录片观后感 1000 字

  1950 年 7 月 10 日,“中国人民反对美国侵略台湾朝鲜运动委员会”成立,抗美援朝运动自此开始。10 月,中国人民志愿军赴朝作战,拉开了抗美援朝战争的序幕。2020 年,为了纪念抗美援朝战争七十周年,大型电视纪录片《为了和平》在央视热播。我满怀着铭记历史、纪念英雄的爱国热情,认真观看了这部影片。看毕,我心中的热血更是久久难平,一团火焰在我心中燃烧。

 1950 年,新中国建立初期,对于世界来说,中国似乎还只是一个尚在襁褓中的婴儿,脆弱得不值一提,甚至对于当时的中国人民来说,他们心中对新中国的强大信心也并未建立,“东亚病夫”的名号如一块不可撼动的大石沉重地压在中国人的脊背上,他们直不起腰杆„„于是,被称为“立国之战”的抗美援朝战争显得尤为重要,这场关键战争的胜利,不仅向世界宣告了中国人的精神、韧劲与潜力,更给中国人民注入了一针强心剂,他们终于能坚定相信,祖国母亲是刚强的,祖国母亲的臂膀是有力的,中国,是国人背后坚不可摧的港湾!

 然而,我们知道,这次的胜利来之不易。毛主席这样总结胜利之道:“敌人是钢多气少,我们是钢少气多。”面对敌我的装备实力之悬殊,美军的飞机、舰队,志愿军以强大的“气”,不畏强敌,英勇抗争,抱着破釜沉舟,定要打赢这场苦战的顽强毅力和中国智慧,才获得了这样伟大的胜利。我无法想象,“一把炒面一把雪,枕着石头盖着天”是怎样的极端艰难;我无法想象,用胸口去堵住敌人的枪口,是怎样的爱国热情和革命精神;我无法想象,志愿军是如何“两条腿攆上四个轱辘,翻了高山过大河”,一路走来是怎样的困难重重„„

 抗美援朝战争,像是凤凰涅槃时的灼灼烈火,中国,在这场大火里,浴血重生,实现了涅槃。革命先辈用鲜血为我们开凿出了一条中国之路,他们是战士,他们是英雄,他们是应该被千千万万代的后辈永远纪念和歌颂的光荣之士。在黑夜笼罩的世界中,他们不甘服从于黑暗,他们奋然站起,点燃了一盏盏明灯,光之热,烫燃了世人心中的热血,灯辉洒落在他们身上,为他们织就一身华裳,从此他们熠熠生辉,永远闪亮。

 铭记历史,致敬英雄。

 为了和平纪录片观后感 1000 字

  有一段历史厚重如山,记载着新中国抵抗帝国主义的英雄岁月;有一种情怀闪耀如星,象征着烈士们不惧困难为国牺牲的英雄气概;有一股热血燃如薪火,在中华民族血脉中代代相传。抗美援朝,英雄塑造历史,精神代代传扬。

 “一条大河波浪宽,风吹稻花香两岸”,美丽的新中国刚刚建立百废待兴,人民的家园即将充满希望与生机,然而就在这关键时期,美帝国主义的枪口再次指向中国,从朝鲜半岛到鸭绿江,嚣张与掠夺的枪炮越发猖狂。为了展现新中国敢于对抗帝国主义的实力与决心,为了维护新中国主权和人民安全与利益,中国共产党经过深思熟虑,终于开始了对美帝国主义的正义反击。就像那句歌词:“若是那豺狼来了,迎接它的只有猎枪”。虽然军事实力相差巨大,中国人民志愿军仍然带着抗战、解放时的战斗豪情,迈进了战火连天的朝鲜半岛。

 在艰苦卓绝的抗美援朝纪录片中,《正义担当》让我领略到中共中央严谨细致的工作作风、为人民负责、为国家担当的责任意识,以及高瞻远瞩的战略眼光和不对邪恶妥协的国际正义精神。正如彭德怀司令总结胜利原因时所说:“最重要的则是由于党中央和毛主席英明的决策、坚定的意志和正确的领导。”毛泽东与这场战争的伟大胜利,的确有着太多可以大书特书的地方。可以说,志愿军出奇兵应对这场战争,来自于毛泽东决策出兵朝鲜的伟大决心。

 《殊死较量》与《血性迸发》中中国人民志愿军铁一般的行军纪律和风一样的行军速度,让我感沛于我们军队的集体精神和团队意识;面对强大敌人,扬长避短、灵活作战,让我惊异于人民军队的战争智慧;关键时刻敢于拼搏不怕牺牲,敢于斗争舍生忘死,更加深了我对华夏儿女坚毅刚强的民族性格。

 《英雄赞歌》更是令人热泪盈眶,铿锵有力的英雄赞歌荡气回肠。邱少云烈火中牺牲,黄继光舍身炸碉堡,即使这些光辉灿烂的名字已经耳熟能详,但再次目睹仍然激荡人心。舍小我报大我,舍小家顾大家,这是英雄的共同特点。现在看来,我们理应对每一位先烈们满怀感激,正如基辛格所说:“中国人总是被他们当中最勇敢的人保护得很好”,而这些勇敢的人,就包括抗美援朝中每一位战士。

 《万众一心》和《伟大胜利》更让我意识到,无论是现在还是将来,我们的祖国都具有无穷的希望与前途,这希望来源于这个伟大国家的先进体制,和人民与党和国家紧密的联系,这给予了我们民族发展前进的生命力,这种优越性在新冠疫情中也得到充分体现。

 七十年前的硝烟已经散去,传扬下来的英雄精神与家国情怀永世长存,激励着我们中华儿女不断前进。

篇三:无穷之路纪录片观后感300字

17 海上丝绸之路纪录片观后感

  这是首部以全面解读“一带一路”重大构想为主题,以“丝绸之路经济带”和“21 世纪海上丝绸之路”为主线,以反映“一带一路”建设对中国及沿线国家地区带来巨大变化、造福沿线各国人民为主要内容的大型纪录片。以下是小编收集的《海上丝绸之路纪录片观后感》,仅供大家阅读参考!

 2017 海上丝绸之路纪录片观后感完整看过《新丝绸之路》后,留下的印象只有两个字:震撼,向往于考古探索的神秘,顿悟于历史的闪存,更震撼于文明的永恒。

  丝绸之路开创于东方国人,但近代的开启却源自于西方人。“丝绸之路”命名是西方人--德国地理学家李希霍芬,首次使用“丝绸之路”一词,代替了曾经出现过的“玉石之路”、“佛教之路”等名称。重新“发现”丝绸之路也是一批西方探险家,在自然环境和客观条件都非常恶劣的情况下开始了最早的考古发掘和学术研究。

  看完第一集《生与死的楼兰》后,留给我的是一种复杂的情感。看到这么多国家的珍贵文物流失国外,无不为之扼腕唏嘘。。。。。。然而,我又想,或许,没有他们这些西方学者探险家的发掘,丝路文明依然埋藏在漫漫黄沙之下,人类文明的交融将会缺失珍贵的印证。

 在贝格曼“死者的殿堂”记录中,我们感受到四千年东西方文明的碰撞,让我们有幸一睹小河公主的芳容。4000 多年前的欧罗巴人是如何来到东方,并在罗布泊繁衍生息?又如何在历史的长河中再次消失或者迁徙,只留下用生牛皮包裹的小河船棺。或许,现在新疆唯一的白种人--塔吉克人就是小河人的后裔,或许这仅仅是一个联想,是留给后人的一个难解的谜。然而,正是在这个小河船棺中发现的小河人身边的羊毛编织小篓中,我们发现了中国最早的麦粒,这至少见证了 4000 年前,就有了东西方文明的交融。

  不论楼兰王国的生还是死,不论小河人迁移或消亡,东西方文明的见证在延续,带给我的是对丝绸之路的重新认识,或许从此,丝绸之路将成为我心中永恒的记忆。

  2017 海上丝绸之路纪录片观后感丝绸之路对于我们来说,既是熟悉的又是陌生的。它不仅仅是促进中西文化交流的一条甬道,还是历史长河中绚烂的一笔。那些经历了沧海桑田如今仍然赫赫有名的要塞,那些经历风霜雨雪如今仍然傲然伫立的物像,那些与丝绸之路息息相关如今仍然为津津乐道的人们,似乎都在诉说这一切从未走远。时间的车轮在此留下痕迹,而纪录片将这些痕迹一一还原,在百转千回且充满感染力的背景音乐中,成为了我们心中永恒的记忆。

  丝绸之路以长安(今西安)为起点,经过河西走廊出玉门关和敦煌的古阳关西去,进入新疆后分成北道、中道、南道

 三条路线西行。北道经吐鲁番、吉木萨尔、伊宁前往里海沿岸;中道经楼兰、焉耆、轮台、库车、温宿、喀什,越过帕米尔高原,到达地中海东岸地区;南道是沿塔克拉玛干沙漠南缘,经若羌、且末、民丰、和田、莎车,翻越世界屋脊,过阿姆河到伊朗,最终抵达伊斯坦布尔城,也就是昔日东罗马帝国的首府。它们如同散落的珍珠,而丝绸之路将其串成一线,每一颗都光芒四射,每一颗都见证了丝绸之路的历史。

  丝绸之路上的要塞常常是古代诗人的重要题材。这些要塞壮丽的塞外风光,恶劣的生活条件,独特的民俗民风都在诗句中得以体现。王之涣在《塞外》中吟诵道:“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王维《渭城曲》中留下名句:“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杜甫在《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中将大雪纷飞的姿态描绘得生动形象:“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羌笛声,胡旋舞使苍凉的塞外多了几分魅力。

  2017 海上丝绸之路纪录片观后感“在海上丝绸之路发展到鼎盛时期的时候,宁波就是始发港之一……现在,让我们带着一颗去了解世界的心,由此起航。”8 月 29 日,《远方的家》全新系列《一带一路》特别节目在中央电视台中文国际频道(CCTV-4)正式开播。宁波港的雄伟风姿以及港口人的工作故事在该系列节目的开篇之作《千年古港焕新颜》中充分展示。这已是宁波港今年第 4 次登陆央视大型纪录片或大型

 节目。

  《一带一路》是 CCTV-4 大型日播旅游栏目《远方的家》推出的第八部大型系列特别节目。今年 4 月 16 至 17 日,节目摄制组来宁波港进行现场拍摄,并于近期完成整体制作。目前,该节目国内部分已于 8 月 29 日起播出,国外部分将于 10 月下旬起播出。

  此次全新系列节目以宁波港镇海港区为起点,谱写了“一带一路”崭新的故事。其中,第 1 集《千年古港焕新颜》在片首 10 分钟左右的时间里,介绍了“海上丝绸之路”起点之一的甬江口利涉衜头,以及镇海后海塘、镇海港区的历史演变情况。后 30 多分钟着重以新时代港口产业工人代表——宁波港桥吊司机王海峰和高级引航员宣晓东的视角,展示了现代化大港的码头日常工作场景,讲述了大型集装箱船进港、靠泊码头的故事,节目视角新颖独特。

  《一带一路》播出后,引起了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同时也腾升了宁波港广大职工的自豪感,再次激发了港口人的爱港热情。

  2017 海上丝绸之路纪录片观后感昨晚开播的这部大型纪录片共 6 集 5 小时 30 分钟,用镜头和事实印证“一带一路”建设不是中国一家独奏,而是沿线国家的合唱。

  历时一年拍摄,跨越亚、非、欧、美四大洲,累计行程20 万公里———由中宣部、国务院新闻办“纪录中国”传播

 工程重点立项,中央电视台倾力打造的 6 集大型纪录片《一带一路》昨天在央视综合频道开播。

  这是首部以全面解读“一带一路”重大构想为主题,以“丝绸之路经济带”和“21 世纪海上丝绸之路”为主线,以反映“一带一路”建设对中国及沿线国家地区带来巨大变化、造福沿线各国人民为主要内容的大型纪录片。

  该片总导演李亚玮昨天接受了本报记者独家专访,他说,这部纪录片的最大看点是以小故事阐述大战略,用事实和事例印证“一带一路”建设不是中国一家的独奏,而是沿线国家的合唱。

  采访 50 多位具有国际影响力的各界人士,“中国方案”获得世界高度评价

  从公元前 2 世纪张骞通西域,到公元 15 世纪初郑和下西洋,在中国与亚、非、欧各国之间长期活跃着一条因丝绸贸易而著称的贸易通道,这就是举世闻名的“丝绸之路”。

  作为古丝绸之路东端重要的国家,中国提出共建“一带一路”倡议,致力于亚欧非大陆及附近海洋的互联互通,建立和加强沿线各国互联互通伙伴关系,构建全方位、多层次、复合型的互联互通网络,实现沿线各国多元、自主、平衡、可持续的发展。

  纪录片再现了古丝绸之路的历史。剧组探访英国伦敦的大英图书馆,那里收藏着被认为是现存最古老的粟特语材料

 ———一组古粟特人的信札。

  这些信札是探险家斯坦因 1907 年在距离中国敦煌 90 公里外的一处荒漠发现的,当时的丝质邮包上还用粟特语写着“寄往撒马尔罕”,信札中提到许多用于商品交易的商品名称,包括丝线、亚麻、胡椒、麝香,甚至还有产于亚热带的樟脑,还提到诸如洛阳、长安、武威、酒泉和敦煌等地名。

  历史学家认为,信件写于公元 313 年或 314 年,那时从洛阳、长安到和田、喀什,再到撒马尔罕、巴格达,以及大马士革和伊斯坦布尔,这些城市早已发育为古丝绸之路上的一个个贸易中心。

  “丝绸之路经济带”和“21 世纪海上丝绸之路”则被评价为促进全球合作共赢的“中国方案”。全片采访了 50 多位具有国际影响力的各界人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总干事博科娃在片中接受采访时说:“我认为在当今非常重要的是要找到能将人们联合到一起的目标。

  世界上并没有一个单纯未受到影响的文化,所以我们需要更深入地了解彼此的文化,我们要抱着‘以史为鉴’的眼光去回顾历史,并以此来展望我们的未来,比如未来的经济发展、繁荣。同时,也要找到联结不同人的共同之处。”

  斯洛文尼亚前总统达尼洛·图尔克称赞:“一带一路”是一个很有价值的构想,它将亚洲、中亚、欧亚以及欧洲的一些重要国家联系得更加紧密。英国皇家国际事务研究院国

 际经济研究部主任葆拉·苏巴基认为:“一带一路”倡议伴随着中国在世界经济舞台上的新形象一起出现,有助于平衡地区发展,有助于世界经济的发展。

  《一带一路》共分 6 集,每集 55 分钟。全片运用多种创新手段对“一带一路”沿线的合作项目、重点工程、历史遗迹进行全方位、立体化拍摄,真实记录沿线携手打造“绿色丝绸之路”“健康丝绸之路”“智力丝绸之路”“和平丝绸之路”的努力与实践。然而,如此宏大的叙事要具化成为影像,谈何容易。

  该团队给出的应对办法是以小故事阐述大战略,该片记录了国内外 60 多个普通人物与“一带一路”的故事。比如,巴基斯坦北部山区有一个小女孩,她叫曼娜扎,是一位小学生,因为当地的电力不足,晚上常常停电,加之上学的地方离家很远,每次放学她都跑步回家,为的是在天黑之前把作业写完。

  所幸的是,这种状况即将得到改变,因为中国企业与当地政府在她所在地区的河道上合作建立了一个电站。

  李亚玮说,类似的故事很多,每一个都令人感动。事实上,在丝路故事中,中国力量从来都是不容忽视的。说到 2017年的第 57 届世界新闻摄影大赛,不少业内人士或许会对当年的年度大奖作品《信号》印象深刻。

  这幅由美国国家地理杂志摄影师约翰·斯坦梅耶尔拍摄

 的作品,画面看上去很唯美———在吉布提宁静的海滩上,影影绰绰的人们伫立成了雕塑般的剪影,他们手举亮着屏幕的手机指向苍穹,一个个仰头举目、神情专注地盯着发着蓝光的手机屏幕,动作虔诚而神圣。月光的清辉在波光粼粼的海面上荡漾着,一直延伸到天际线的尽头。

  昏暗的海滩上那一个个闪闪发光的手机屏幕,犹如夜空中闪烁的繁星给人以遐想。这样唯美的照片,反映的却是一个这样的现实:人们举起手机,为的是试图接收邻国索马里的廉价通信信号,与家人联络。李亚玮说,这样的情况在吉布提乃至整个非洲都很普遍,最终,华为、中兴等中国企业在非洲建立的一批基础通讯、网络设施改变了这一“窘境”。

篇四:无穷之路纪录片观后感300字

2022 脱贫纪录片《无穷之路》观后感

  5 个人的团队,三个月,深入十个曾经的深度贫困地区,拍摄出一部豆瓣评分 9.6 的脱贫纪录片《无穷之路》,主持人陈贝儿因此获得《感动中国》2021 年度人物……带着惊叹和憧憬,笔者观看完全片,感受到伟大脱贫攻坚取得的巨大成就的同时,从中汲取到三股干事创业的精神力量。

  梦想照进现实,汲取“绝知此事要躬行”的实干之力。为了向世界展现中国扶贫最真实的一面,来自香港 TVB 电视台的制作团队开始了一段“说走就走”的探索之旅,“从雨林到沙漠,借溜索穿过偏见,用钢梯超越了怀疑”,以俯下身子的拍摄法、亲身体验的方式,让观众更直观地见证扶贫给普通人生活带来的变化。成功没有偶然,努力才是必然,为更好交流,陈贝儿提前学了半年普通话,在爬“悬崖村”天梯时碰撞导致膝盖瘀伤,在“世界高城”理塘因为高原反应进了医院……但她依然非常专业地完成了拍摄,“自来熟”的她每次都能顺利与受访者打成一片,自然真诚的采访风格广受大家喜爱。致敬、学习榜样,基层干部选择了基层,便只顾风雨兼程,要抱定“绝知此事要躬行”的实干态度,勇于跳出“舒适区”、练好为民服务“基本功”,不耍“假把式”、不摆“花架子”、不做“空谈客”,在实干担当中践行初心使命。

  坚守温柔岁月,汲取“青山着意化为桥”的奉献之力。热爱是最暖的炉火,奉献是最大的幸福,镜头下,一个个感人的故事背后,总离不开那些为扶贫事业无私付出、倾注心血的扶贫工作者,他们中有主动请缨延长任期的乍洞村“第一书记”谢万举;有三十多年来在怒江上靠危险的“溜索”出行,坚持行医的乡村医生邓前堆;还有不远万里从卢森堡来到广西参与扶贫的“洋助理”尼克,他们愿意扎根这片土地,为改变更多人的命运而奉献。最感人的要数节目的片尾,是一个个扶贫工作者匆匆走过的背影,他们步履不停、继续前行,那样得坚韧挺拔。广大党员干部要学习他们心有大爱、倾心为民的品质,真正搞清楚“为了谁”的根本问题,把为人民服务放在“置顶模式”,把群众的所需所盼、所忧所急设为“特别关心”“时时关注”,身子往下倾、眼睛往下看,把群众当家人,对待群众的事情,要像办自家事情一样多跑跑路,多走两步,走到群众的心里去,把群众的事情办得有始有终,让群众满意作为标准、更好答案。

  伟大来自平凡 ,汲取“千磨万击还坚劲”的奋进之力。8 年时间,我国近 1 亿人脱贫,832 个贫困县全部摘帽,在《无穷之路》里,向我们呈现的是庞大统计数字背后一个个奋斗的“历程”、一个个具体的“人”。中国扶贫的重大胜利,不是从天上掉下来的,更不是谁赐予的,是中国共产党带领全体人民砥砺奋进的结果。“悬崖村”已成了乡村旅游

 “网红地”、佤族叶姐用 10 年耕耘让云南咖啡惊艳世界、西海固酿出“戈壁滩”上的国际范儿红酒……因地制宜、精准扶贫、精准发力结出了“累累硕果”。感喟他们生存环境之艰难,更为他们自立自强、奋斗进取走出贫困而兴奋和欢呼,伟大来自平凡、英雄源自人民!“无穷之路”,寓意“没有贫穷的道路”,也代表奋进的道路没有终点。“道阻且长,行则将至”,新时期“赶考”只有起点、没有终点,为民服务没有最好、只有更好。党员干部需永葆“不破楼兰终不还”的决心和“千磨万击还坚劲”的定力,绵绵用力,久久为功,将风雨无阻的革命意志,转化为全面推进党和人民事业前进的磅礴动力。

 2 2022 脱贫纪录片《无穷之路》观后感

  3 月 3 日晚, 《感动中国 2021 年度人物颁奖盛典》播出,张顺东李国秀夫妇、江梦南、苏炳添、陈贝儿、吴天一、朱彦夫、彭士禄、顾诵芬、中国航天人、杨振宁当选感动中国2021 年度人物。在一段段颁奖词中,我们重温了先进人物的

 先进事迹和伟大精神,给我们带来了精神的洗礼、心灵的震撼。过去一百年,中国共产党向人民和历史交出了一份优异的答卷,现在又带领我们踏上了新时代的赶考之路。在新时期、新形势下,广大党员干部要从《感动中国》中汲取信念之力、为民之力、奋进之力,为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而不懈奋斗。

  筑牢思想根基,汲取“革命理想高于天”的信念之力。心中有信仰,脚下有力量。理想信念是中国共产党人的精神支柱和政治灵魂,也是革命先辈披荆斩棘的强大武器。环宇问天,探月逐梦,五星红旗一次次闪耀太空,离不开航天追梦人的奋斗和探索,他们把个人的理想追求与航天事业的发展紧密联系在一起,让青春在实现民族复兴的伟大事业中绽放异彩;中国的“保尔·柯察金”朱彦夫,虽然他的躯体是残缺的,但他的信念是坚定的,在长达几十年的奋斗历程中,他始终保持的坚定信念和崇高追求,铁骨铮铮立于天地间。站在新的征程上,广大党员干部要学习他们追逐梦想、坚定信念的优秀品质,筑牢理想信念之基,切实用思想武装头脑,增强“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做到“两个维护”,自觉在思想上政治上行动上同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保持高度一致;要认真贯彻落实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在任何时候、任何情况下都能保持头脑清醒、立场坚定,以“不改其心,不移其志”的赤胆忠心听党话、感党恩、跟党

 走,始终坚守共产党人的精神家园,让对党的忠诚信仰历久弥坚、代代相传。

  厚植人民情怀,汲取“俯首甘为孺子牛”的为民之力。民惟邦本,本固邦宁。历经 3 个月,穿梭全国 6 个省份,10个脱贫地区,陈贝儿和团队用脚步丈量每一寸土地,拍摄和制作了纪录片《无穷之路》,深受两地观众的喜爱;“七一勋章”获得者吴天一,始终坚守为民奉献的初心,深深扎根在青藏高原,投身高原医学研究,诊疗救治了藏族群众上万人……他们以实际行动深刻诠释了“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回望百年征程,我们党始终把根深深扎在群众之中,赢得了广大群众的衷心拥护和支持。进入新时代,广大党员干部要以他们的行动为标杆,以他们的精神为引领,始终把“人生的价值在于奉献”作为自己的信条,练好为民服务“基本功”,不耍“假把式”,不摆“花架子”,不断提升做好群众工作的能力和水平,多深入一线、主动靠前,进一步密切同群众的血肉联系,与群众“面对面”地沟通、“心连心”地交流,及时解决群众最忧最盼最急的困难和问题,做到解民忧、纾民困、惠民生、暖民心,努力让人民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更加充实、更有保障、更可持续。

  勇于担当作为,汲取“不破楼兰终不还”的奋进之力。惟其艰难,方显勇毅;惟其磨砺,始得玉成。“中国核潜艇之父”彭士禄,为中国第一代核潜艇、大亚湾核电站、秦山

 二期核电站倾注了无数心血和汗水,用奋斗的一生推动祖国核动力事业不断前行;张顺东和妻子李国秀身残志坚、自立自强,以常人难以想象的坚韧和毅力,克服了重重困难,创造出了幸福的生活,书写了“踏出脱贫路、撑起半边天”的感人故事。回顾百年峥嵘岁月,我们党始终顽强拼搏、接续奋斗,创造了一个又一个的人间奇迹,绘就了一幅又一幅的壮丽画卷。在新的长征路上,我们需要跨过的“娄山关”“腊子口”还有很多,广大党员干部要以他们为榜样,学习并追赶他们,不断磨砺担当作为的“硬脊梁”和“宽肩膀”,凝聚拼搏向上的奋进动力,多接“烫手山芋”、多当“热锅蚂蚁”、多经“风吹浪打”,主动投身新冠肺炎疫情防控、乡村振兴、信访维稳、项目建设等急难险重任务中,在关键时候和危难关头要顶住压力、经受风险、战胜挑战,以永不懈怠的精神状态和一往无前的奋斗姿态创造出经得起实践、人民、历史检验的新业绩。

篇五:无穷之路纪录片观后感300字

2022 脱贫纪录片《无穷之路》观后心得体会

  初心点亮未来,榜样引领时代。3 月 3 日晚,“感动中国”2021 年度人物颁奖典礼播出。彭士禄、杨振宁、顾诵芬、吴天一、朱彦夫、中国航天人、苏炳添、陈贝儿、张顺东李国秀夫妇、江梦南等十个滚烫的名字深深敲击着广大党员干部的心灵。他们以生命赴使命、用挚爱护苍生、舍小我顾大局,生动诠释着至诚报国的初心使命、矢志奋斗的人生追求、无私奉献的深厚情怀,指引着人们踔厉奋发、砥砺前行,奋进新征程,广大党员干部要勇于追逐“榜样之光”,将其汇聚成“行动元素”,把青春的光和热,投进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的伟大事业里,推动复兴中华巨轮劈波斩浪、行稳致远。

  追逐至诚报国的“理想之光”,做信念坚如磐石的忠诚者。心有所信,方能行远。中国核潜艇之父彭士禄,隐姓埋名几十年投身核潜艇研制事业,支撑他的是“一辈子为国家深潜”的坚定信念。物理学家杨振宁始终心系祖国科教事业,在物理学领域做出里程碑贡献,支撑他的是“与祖国一起向未来”的初心使命。矢志报国的飞机设计专家顾诵芬,临危受命、不畏生死,三上蓝天研发歼-8 原型机,支撑他的是“志在冲天、忠诚于国”的不变信仰。经历过长津湖战役、动过 47 次手术的特等伤残军人朱彦夫,用顽强意志书写着

 “极限人生”、践行“初心使命”,支撑他的是“一直在战斗,一生都在坚守”的忠诚担当。他们以生命赴使命,用行动践忠诚,为了祖国荣耀而不懈奋斗,书写了无愧于党、无愧于人民的新业绩。迈向新征程,广大党员干部当追随榜样身上的理想之光,坚定信念,做到任何时候都不改初心、不移其志,把对马克思主义的信仰、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信念作为毕生追求,树立起至诚报国的远大理想,对党忠诚、为党分忧、为党担责、为党尽责,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不懈奋斗。

  追逐勇于超越的“奋斗之光”,做拼搏永不懈怠的前进者。拼搏续写精彩,奋斗成就未来。张顺东、李国秀夫妇身残志坚,自立自强,在脱贫攻坚的道路上,用奋斗创造幸福生活。中国飞人苏炳添,超越年龄和体能局限、超越伤病、超越自己,跑出亚洲最快速、跑出人生新高度,用拼搏赢得喝彩。从小失聪、却依靠读唇语考上清华大学博士的江梦南,以对梦想无止境的追求实现人生逆袭,用奋斗震惊世人。他们始终为梦想执着奋斗,用汗水书写人生担当,做敢于超越、勇于超越的前进者,为梦想勇往直前。新征程必定会有新考题、新形势、新任务,广大党员干部要追随榜样身上的奋斗之光,勇于担起时代赋予的神圣使命,保持攻坚克难的拼搏精神,主动到重大斗争一线磨砺自我,勇挑“重担子”、敢啃“硬骨头”、善接“烫山芋”、敢于“涉险滩”,在风险

 和困难面前,保持“敢教日月换新天”的昂扬斗志,砥砺前进,在平凡的岗位上上绘出靓丽色彩,让奋斗的时代强音响彻中华大地。

  追逐默默无闻的“奉献之光”,做初心矢志不渝的实干者。“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感动的背后是不因风云变幻而懈怠的无私奉献。香港媒体人陈贝儿,她和团队拍摄的《无穷之路》跨越 14 个曾经处于深度贫困的地区,用毕生精力诠释“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高原医学专家吴天一 50 余年坚守着“心中放不下的梦”,为高原医学开辟了一条神奇的天路。中国航天追梦人为国家立志,为科学先行,向着“仰望星辰大海,逐梦浩瀚太空”的梦想而奋力奔跑,用一个个坚实的脚印将中国人几千年来的梦想化作现实。从他们身上我们能够感受到时代价值的坐标,感受到一种无私奉献的精神特质。奋进新征程,广大党员干部要追随榜样身上的奉献之光,在平凡的岗位上默默地奉献,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把为民造福作为最大的政绩。始终做到想群众之所想,急群众之所急,解群众之所难,做人民群众的“贴心人”“知心人”“暖心人”。与人民群众同呼吸、心连心、共命运,汇聚起团结奋斗的磅礴力量,带领人民群众创造美好生活。

  高山仰止,景行行止;虽不能至,心向往之。他们是奋进复兴征程的精神引领。广大党员干部要以他们为榜样,做

 忠诚者、前进者、实干者,不忘初心、砥砺前行,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贡献力量。

  2 2022 脱贫纪录片《无穷之路》观后心得体会

  近日,《感动中国 2021 年度人物颁奖盛典》圆满落幕。张顺东李国秀夫妇、江梦南、苏炳添、陈贝儿、吴天一、朱彦夫、彭士禄、顾诵芬、中国航天人、杨振宁当选感动中国2021 年度人物。《感动中国》以十位最具代表性的人物为蓝本,在一段段庄重的颁奖词中,我们重温了获奖者感人至深的光辉事迹,感受了自强不息的“个人意志”、奋斗不止的“时代精神”和荡气回肠的“爱国情怀”。

  过去的 2021 年是新中国极其不平凡的一年,也是中国人民备受考验的一年,这一年我们在郑州的暴雨中并肩战斗、我们在奥运赛场挥洒汗水、我们在三星堆遗址探索文明······其中,励志的名字振奋人心、感人的故事历久弥新、感动的力量经久不息,广大党员干部当充分汲取“感动”背后蕴藏的“意志”“精神”和“情怀”,在新时代新征程上留下无悔的奋斗足迹。

 读懂感动背后的“不屈意志”,勇于突破,不负伟大生命。“有志者,事竟成,破釜沉舟,百二秦关终属楚;有心人,天不负,卧薪尝胆,三千越甲可吞吴。”翻开历史典故,其中不乏不屈命运、顽强抗争的感人故事。正如张顺东李国秀夫妇,自立自强、身残志坚,于贫穷中蹚出增收致富的脱贫路、处艰苦仍撑起老幼所安的半边天。90 后失聪女孩江梦南从无声中成功突围,在静默中悄然绽放,生动诠释了何谓“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中国飞人苏炳添突破了伤病和年龄的限制,9 秒 83,从此让奥林匹克男子 100 米决赛跑道上留下黄种人的足迹。回顾历史,从不同的时代和战线上涌现出一个个不屈命运,勇于抗争、敢于突破的生命奇迹。党员干部当从这些“奇迹”中汲取自强不息的意志之力,内化于心、外化于行,自我赶超,锐意进取,为早日实现人生价值而顽强战斗。

  读懂感动背后的“时代精神”,奋力拼搏,不负伟大时代。“与天奋斗,其乐无穷!与地奋斗,其乐无穷!与人奋斗,其乐无穷!”时代是由人民创造、奋斗出来的。唯有“人民”是时代的见证者、缔造者和创造者。传奇老兵朱彦夫 14岁许国参军,立下赫赫战功,“抗美援朝”战场上战胜了“严寒”和“敌人”,脱贫攻坚战场上赶跑了“崎岖”和“贫困”,他以至真至深的“为民情怀”书写了不负时代的崇高誓言。纪实策划陈贝儿,一个团队一台相机,以一条《无穷之路》

 记录伟大时代“国家复兴不落下一个人”的庄严承诺。高原院士吴天一驻守高原从医五十多年,“夫为志,穷当益坚,老当益壮”,用高超的医术为“天路”的修建和藏族同胞的生命健康保驾护航。广大党员干部要从中充分汲取奋斗不止的“时代精神”,以“功成不必在我”的精神境界和“功成必定有我”的历史担当,在这个“大有可为的时代”为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宏伟目标而不懈奋斗。

  读懂感动背后的“爱国情怀”,许党报国为民,不负伟。

 大祖国。“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古往今来,每逢国家弥难,多少先驱抛头颅、洒鲜血,在救亡图存的道路上演“我以我血荐轩辕”的壮烈场景。中国核潜艇之父彭士禄,两代人为理想澎湃,一辈子为国家深潜,甘愿隐姓埋名为核潜艇研制事业奉献一生。蓝天保卫者顾诵芬:因儿时目睹了日军轰炸了北平,从此立志保卫祖国蓝天,呕心沥血为新中国构建起现代航空产业体系。“九天探梦一气呵成,五十年差距一载跨越”的中国航天人 ,用一次次发射、入轨、着陆,让五星红旗一次次在太空闪耀,宣告世界我们的征途是星辰大海。当代物理学巨擘杨振宁以一己之力把国内高能物理向前推进了十几年。广大党员干部当见贤思齐、脚踏实地,思想上深植爱国主义情怀,工作中深耕许党报国为民业绩。胸怀祖国、心系人民,准备好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而奋斗终身。

 同志们,《感动中国》背后蕴含的“意志”之强、“精神”之、“情怀”之深,吾辈自当“感”而后“动”,敬之、仿之、更要践之。

篇六:无穷之路纪录片观后感300字

2022 年无穷之路纪录片 观后感 4 4 篇 2 2022 年无穷之路纪录片 观后感

 篇 篇 1 1 俗话说得好“打江山易,守江山难”。如何在当前攻营拔寨阶段,彻底根除穷根,杜绝“春风吹又生”上,笔者认为还需要做到心沉基层,不仅要在房前屋后、在街节后巷做好“宣、扫、拆”,更要在百姓心里面,思想上做好“宣、扫、拆”。

 宣传党的政策,杜绝懒汉思想。一事一议的光伏路灯,是百姓脱贫方向的指引灯,“村村通”“组组通”的水泥硬化路是百姓奔小康的康庄大道,扶贫教育帮扶是逃离贫穷的的汽车,医疗帮扶更是防止“一病回到解放前”的安全员。但是,天下没有免费的午餐,一针一线、一分一角都是需要靠自己的双手辛勤劳动所得。当懒汉只会让美好生活离我们越来越远。宣传党的政策,不仅是让百姓懂政策感党恩,更是要让百姓明白富裕是靠劳动靠努力来的,绝不是不劳而获的。

 扫好村前寨后环境,也要扫除百姓“等、靠、要”思想。从门前屋后到街前巷后再到村前寨后,卫生保洁员辛勤劳动,给大家换来了干净卫生的环境,让村寨新天换旧貌。但这扫,不仅要扫看的见“垃圾”,还要扫出看不见的“垃圾”,要扫到百姓的思想里、心坎上,要扫除“我是贫困户我光荣、我穷我光荣”、扫除“我领低保我光荣”的思想垃圾,更要扫除不愿劳动、一心“等、靠、要”的思想垃圾。只有扫除“等、靠、要”的错误思想,明白“等、靠、要”没出路,勤奋努力方是出路。

 拆除老、破房屋,更要拆掉“懒”也能“得”的思想。当前拆除老、旧等一些不安全、不具备居住条件房屋的工作一直在如火如荼的开展,拆除这些在生产生活中存在安全隐患的建筑物,不仅降低农村发生安全生产事故的发生,更加展现了新农村的风貌。但要认识到,仅拆除老、破房屋只是“拆”工作的一分部,另一部分还要“拆”掉“等、靠、要”、“我是贫困户我光荣”“懒能得”的“危险建筑物”。只有拆除这些“危险建筑物”,要让百姓明白等是靠不住的、等是要不到的、贫困不是光荣的、当懒汉更是什么都得不到的。从老百姓心底里、思想上拆掉这些“不安全的想法”,在思想的根基里扎紧勤劳才能脱贫的“钢筋”,浇灌跟党走方能致富的“水泥”,才能让脱贫奔小康的高楼拔地而起。

 2 2022 年无穷之路纪录片 观后感

 篇 篇 2 2 近日,中央农村工作会议在北京召开。会议强调,打赢脱贫攻坚战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重中之重,要一鼓作气、乘势而上,集中力量全面完成剩余脱贫任务。决胜脱贫攻坚战就如同射箭,唯有盯紧目标、全力以赴、持之以恒,方能让“箭”正中靶心。

 思想上绷紧弦。截至当前,脱贫攻坚工作已经取得明显成效。但剩下的都是“硬骨头”,深度贫困地区的群众仍没有脱贫,广大党员干部特别是扶贫干部们,切不可在这临门一脚的紧要关头,产生“松口气”“歇歇脚”的思想。唯有以必胜的信心、一鼓作气的决心,迎难而上、真抓实干,方能将“硬骨头”啃下,打好深度贫困歼灭战。对于已经脱贫“摘帽”的地区,党员干部也不能掉以轻心,“躺在功劳簿上睡觉”,需进一步调查了解以脱贫群众的生活现状,进一步采取措施巩固脱贫成效。

 目标上瞄准靶。“箭”最终能否正中靶心,关键在于“精准”二字。脱贫攻坚越往后,难度越大,精准扶贫的重要性越发凸显。当前,没有脱贫的大都是条件比较差、基础比较不好、贫困程度比较深的地区和群众,要根据贫困群众的致贫原因,做好做实因户施策、因人施策,扶到点子上,拔掉穷根子。同时要注重扶贫扶志,充分调动贫困群众积极性和主动性,引导他们树立主体意识,发扬自力更生精神,激发他们改变落后面貌的决心和干劲,用自己勤劳的双手努力改变落后命运。

 行动上拉满弓。“箭”要射得远、射得中,必须拉满弓。如何来拉满弓呢?要肯花大力气、下苦功夫,要像 80 后“白头干部”李忠凯等扶贫干部般脚上沾满泥土,做到讲农民话、吃农家饭、做农家事,真正了解群众所思所想所需,为贫困群众找到切合自身实际的致富路子。要用真心、动真情,学习“扶贫之花”黄文秀,设身处地为贫困户着想,把他们当做自己的亲人,为群众解决实际的困难,让贫困群众获得真正的实惠、感受到真实的变化,从而不断提高群众的幸福感、获得感。

 2 2022 年无穷之路纪录片 观后感

 篇 篇 3 3 “家常菜”中的“酸味”,渗透出扶贫干部工作的辛酸。“哎呀,为啥子他屋头享受了易地扶贫搬迁、危旧房改造政策,我为啥子一样都没有享受啊,我不管反正我也要享受。”这样的情景扶贫干部已经司空见惯,他们大部分时间都要应对一线的扶贫工作,任务重、压力大,政策的刚性约束往往会与实际情况有出入,有时候为了把一个政策给老百姓讲懂、讲通,可能会多次上门解释还得不到理解,“心酸”劲顿时涌上心头。他们还要面对父母的老去,孩子的成长自己却没有时间照顾,心中的辛酸苦楚可想而知。

 “家常菜”中的“甜味”,浸润出扶贫干部工作的甘甜。“同志,谢谢你的帮扶,今年我养了几十桶蜂蜜,种植了几十亩中药材,收成都还不错,我没啥送的,送你几斤蜂蜜”。看到这样的情景,每一位扶贫干部都很激动,有的甚至喜极而泣,自己的帮扶工作终于有了成效,顿时所有的辛酸都抛掷脑后。扶贫干部在走访帮扶过程中,与贫困群众建立了深厚的感情,一同劳作、拉家常、谋产业、谈未来,这是多么和谐的“一家人”,试问会有谁觉得扶贫工作辛苦?蜂蜜虽甜,但最甜的不过人心。

 “家常菜”中的“苦味”,折射出扶贫干部工作的艰辛。“你看,镇扶贫干部又来我家了,我家不通公路,只能靠走路,路虽然远,但他们每个月都坚持来一两次”“你们要找哪位同志,最好是晚上来找他,白天他都在村里”,诸如类似的情景不胜枚举。脱贫攻坚工作苦不苦——苦,最苦的莫过于扶贫干部,夏天走在 37 度的田间地头,在蚊虫肆掠的林

 中穿梭;冬天在零下几度的河水中赤脚过河,在冰天雪地中徒步前行;晚上不到 12 点以后绝不休息,饿了就吃方便面,只为让贫困户的信息精准,再精准;通宵达旦的开会研究解决贫困户的困难的方式方法。

 “家常菜”中的“辣味”,品尝出扶贫干部工作的责任。“你们俩先别吵了,大家都是为了扶贫工作,你这样做有道理,他那样做也没有错。”“请你把这份责任书签一下。”这样的场景在开会的时候经常出现,不是因为两个扶贫干部的关系不好,争吵的目的都是为了早点给困难群众解决问题,有时候会为了一个解决方案争得面红耳赤,火药味十足。为了将责任压力层层传导,向下层层压实责任,签订责任书是落实各项工作的必要之举,特别是遇到棘手的问题,更是有不少扶贫干部签订“辣味”十足的责任书,势要迎难而上。

 “家常菜”中的“咸味”,掂量出扶贫干部工作的分量。一道菜的好坏不在于菜品有多么华丽,而在于是否合口味。在脱贫攻坚过程中,有的扶贫干部没掂量扶贫工作的分量,随意添加“佐料”,导致“家常菜”无人落筷。“你今天必须把这个算账明细表给我签了,你不签也得签,签也得签”。这样的情景出现的几率应该很低,有的扶贫干部在基层开展工作不注重方式方法,缺乏和老百姓打交道的经验方法,一味的讲求工作效率;殊不知这样会适得其反,不仅工作开展不了,还可能有损党员干部形象。扶贫工作需要“掌勺人”掌握好盐的分量,还需要理论联系实际,这样才能炒出合干部群众口味的“家常菜”,才能得到百姓的认可、赞同。

 “小康不小康,关键看老乡”,相信经过成千上万扶贫干部的不懈努力,贫困群众将摘掉“贫困”帽子,在 20xx 年同全国人民一起步入小康社会。最后用一句诗送给所有奋斗在基层一线的扶贫工作者——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

 2 2022 年无穷之路纪录片 观后感

 篇 篇 4 4 “欧洲的脱贫方法是,若你的工资少于最低工资,便去社会福利部领取补助金,中国的脱贫工程是更加完整的一套计划,带领民众走出贫穷,同时为他们创造一个未来,这是一种模式,值得其他国家参考。” 在昨晚(6 日)播出的 TVB 扶贫纪录片《无穷之路》中,广西乍洞村扶贫干部的“洋助理”Nico 如此描述他眼中中国扶贫的不同。

 昨天播出的这一集也是《无穷之路》的最后一集,谈及本次拍摄过程中的感受,主持人陈贝儿如此表示,"我事前真的没有预料到,在扶贫如此大的国家政策下,目睹了很多感人至深的小故事,在悬崖村遇到的小伙很高兴地说,现在终于不用走 2000 多级天梯了,天敌变成楼梯了……这次旅程我们探访了很多贫困人口,我看到他们脸上都是很快乐、很满足的笑容。” 《无穷之路》 共 12 集,此前,陈贝儿已经“带领”观众细致地看到了各种脱贫故事,在昨晚播出的最后一集中,摄制组来到了河池市刘三姐镇乍洞村。

 乍洞村处于大石山石漠化地区,土壤贫瘠,可耕种的土地十分稀少。于此同时,由于连绵起伏的群山,乍洞村的交通状况堪忧,2016 年,屯和屯之间几乎没有像样的道路,全村 182 户中,有 101 户是建档立卡的贫困户,但到了 2020年,这里已经顺利实现脱贫。

 今年 3 月,乍洞村脱贫攻坚过程中一名“特别”人物经央视报道后曾引发热议,他就是驻村干部谢万举得力的“洋助理”——来自卢森堡的Nico,Nico 原本是卢森堡的一名警察,从 2018 年开始成为了广西乍洞村脱贫攻坚战的志愿者。

 面对央视的镜头,Nico 曾呼吁全球各地人来中国看看,“西方人普遍有一种印象,中国都是大都市,中国特别富有。但也有一些西方媒体说,中国人民非常贫穷,中国政府才拥有一切。我说来吧,来看看中国政府为贫困人民付出了多少,亲眼看一看,你就会明白。” 谈及第一次到乍洞村的情景,谢万举和 Nico 都记忆犹新。谢万举记得,第一次走到群众家去,他们住的是矮小的泥房,外面下大雨,里面下小雨,看他们穿的衣服,好像都 10 几天没有洗一样,生活、生产都是靠肩挑、马驮,“看到他们的生活,才让我更加努力,要改变他们的现状。” Nico 来自全世界最富有的国家之一,卢森堡大公国,他说,“(当时有人)告诉我中国政府有一个扶贫工程,我不懂什么是贫困,但当我走进村民的泥房,我看到了。”当主持人追问其看到了什么时,他说“Nothing(什么都没有)”。

 乍洞村原本种植玉米等经济效益较低的农作物,谢万举记得“(大家)种的玉米都不够山上的猴子吃”,后来决定带领大家改种经济效益更高的百香果,经历两年的耕耘,2018 年,百香果终于有了收成,就是在这一年,“最佳拍档”走到了一起。

 河池市人民政协官网也发布过两人合作的动人故事:

 从 2018 年到2020 年的两年间,谢万举与 Nico 一起走访贫困户、帮助村民采收成熟的农产品,干得有模有样,完全融入了乍洞村群众的生活中。Nico 发现当地村民还在使用镰刀割草、铁锹挖坑,还自掏腰包 1.2 万元购买割草机、钻孔机。

 面对 TVB 的镜头,谢万举还讲述了两人更为艰辛的一段合作经历。乍洞村 100 多户分布在 14 个屯居住,屯与屯之间没有路,国家给这里的人提供了易地搬迁安置房,但总有一些人不愿意搬走,而他们只能通过挑着农产品走 7、8 里路出村售卖的方式来维持日常生活。

 在这几个屯之间修路,初步估计要花费 40 万。谢万举和 Nico 二人就去参加那种“公益跑”赚钱,加上民众自筹,Nico 的家人也捐了钱,终于筹够了钱。后来,为了节约成本,他们一度自己上手徒手修路…… 回忆这段经历,谢万举只是说,“想要给剩下的村民‘杀’出一条血路”。

 陈贝儿透露,自己来到这里之前也听过 Nico 的故事,“起初听他们说,这里有一个外国人在扶贫的时候,以为是剧情,来到这里认识了Nico 之后,有一天遇到大雨,(摄制组)大家都在想着如何保护器材,Nico 说,‘不知道婆婆的菜怎么样了’,当时,能感受到他是真心为村民担心,这一点事令人感动。”

 为什么会选择广西来扶贫呢?Nico 直言,中国的脱贫工程是更加完整的一套计划,带领民众走出贫穷,同时为他们创造一个未来,这是一种模式,值得其他国家参考。他同时表示,这里给了他很大的满足感,让他很快乐。

 从无路到有路、从种植玉米到种植百香果并非乍洞村脱贫攻坚的全貌,摄制组还带领大家了解了这里养殖业的变化,谢万举在带领大家搞完农业后,也带领大家搞起了牧场——养牛,这种方式又帮助了几十户人脱贫。大家的生活方式也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一个留在村里的养蚕户介绍,“以前养蚕都得挑出去卖,现在有了路,他们可以进来收。” 在大家的共同努力下,20xx年,乍洞村顺利脱贫。

 讲述到这里,乍洞村的故事讲完了,纪录片拍摄的时候,谢万举正好要调离乍洞村,回到县城工作,当主持人陈贝儿再次问及其几年间的感受时,他不禁眼睛红了,“这片土地花费了我太多太多的经历”,而他觉得唯一的亏欠是自己的孩子。

 当谢万举说完这些话,镜头一转,是这样一段话,“精准扶贫 8 年,全国有 300 多万像谢万举这样的扶贫书记,驻村路上付出了自己的青春血汗,有些甚至还付上了生命,据统计,全国有 1800 位扶贫干部、书记,因为天灾、意外或者劳疾死亡。”

 配合着这句话,是一个个年轻的身影只身走向贫困地区的画面,他们步履不停,从未放弃。

 在这些的画面中,《无穷之路》收官,谈及拍摄过程中的感受,陈贝儿表示,“我事前真的没有预料到,在扶贫如此大的国家政策下,目睹了很多感人至深的小故事,在悬崖村遇到的小伙很高兴地说,现在终于不用走 2000 多级天梯了,天敌变成楼梯了,四层便可以了,他还说,以前上学走山路要走 3、4 个小时,现在女儿走三四分钟到村口便可以上学了,这次旅程我们探访了很多少数民族,很多贫困人口,我看到他们现在脸上都是很快乐、很满足的笑容。”

篇七:无穷之路纪录片观后感300字

之路By——21

 脱贫的问题 一、贫困的定义是什么? 二、古代是否在存贫困? 三、处于贫困的地区有哪些? 四、形成贫困的原因是什么? 五、如何解决贫困? 六、中国的脱贫致富路是什么?

 一、贫困的定义是什么? 当某些人、某些家庭或某些群体没有足够的资源去获取他们那个社会公认的,一般都能享受到的饮食、生活条件、舒适和参加某些活动的机会,就是处于贫困状态。

 字面上的贫困是这样的:

 但事实是这样的

 二、古代是否在存贫困? 1.在清代以前,中国人其实一直贫困,一旦遇上水旱蝗灾,就会爆发大规模的饥荒,历朝历代都是如此,就算是号称鼎盛的唐朝,也爆发水旱蝗灾,也饿死整片整片的人。 2.历朝历代的统治者普遍坚持“重农抑商”的错经济指导思想,并在国家政策上限制工商业的发展。在历朝政府的压迫下,古代中国人的生产活动,并不是为了追求利润,而是为了自家的消费,所谓“男耕女织”,只有当自家出现了生活盈余品的时候,才拿到集市上去交换(赶集),在这样的经济形态下,人民不可能富裕起来。

 二、古代是否在存贫困? 3.历朝历代的统治者,他们是凭直觉去看问题的,而不是凭经济常识,其实当时也没有什么经济常识,皇帝们及他们的文人幕僚们凭直觉认为:农民生产粮食,商人消费粮食,所以我们应该鼓励务农、取缔经商。但是这群统治者万万没有想到:商人虽然不务农,但是商人的经商活动会給农业发送巨大的需求信号,这个需求信号会促使更多的人去务农、而且是更好地务农,在巨大的商业利益驱动下,农业才可能集团化发展,才会有人发明杀虫剂、农业机器、以及各种提高农业产量的高科技,进而才会有工业科技的发展,国家才能富强,社会才能真正长治久安。

 三、处于贫困的地区有哪些? 中国贫困地区主要集中在中国的中部地区、西部山区及西南、东北地区。包括甘肃地区,云南,贵州的局部山区。

 四、贫困形成的原因是什么? 1.历史原因:中国是一个发展中国家,如果说旧中国的贫穷落后是导致新中国贫穷的主要原因,那么,现阶段的贫困显然有着改革开放数十年的影响,包括人口众多、决策失误、生产效率长期低下和禁锢人们思想观念的户籍制度等 2.自然原因:全国每年遭受各种自然灾害袭击的2人数为2亿多人,无论采取多么有效的救灾措施,都会有一部分人口因灾陷入困境,即使按1%的灾民生活困难计,每年也有200多万人因天灾陷入贫困。

 四、形成贫困的原因是什么? 3.地区经济发展不平衡 简单来说: 一是外因,如边区少数民族地区山区贫困地区等 二是内因,经济基础很差,因病贫困、因病返贫、没资金技术、长期欠债、劳动力老弱病残等

 五、如何解决贫困? 国家: 1 1 、先扶志,让人民群众的思想富起来。 2 2 、再扶智,让人民群众的头脑富起来。 3 3 、再造血,让人民群众的腰包富起来。 4、消减税收,消除烦琐的法规和拖达的公务程序,鼓励私有经济以扩大就业。 5、劫富济贫,大公司国有化,对富人克重税

 五、如何解决贫困? 社会: 1.就业,为贫困地区拓展和雇佣失业者的私有企业提供税收优惠。 2.教育,让贫困者免费入学,培训特定企业人员,将福利机构变成职业介绍所。 3. 社会保险计划 4.二贫困救助计划。

 六、中国的脱贫致富路是什么? 精准扶贫是党的十八大以来,党中央审时度势,主动作为,提出的治贫新模式,是对中国特色扶贫开发道路的最新探索。 现在,当年积贫积弱的中国早已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7亿多人口摆脱了贫困,预计到2020年,中国将实现现行标准下农村贫困人口全部脱贫,贫困县全部摘帽,从而解决区域性整体贫困

 六、中国的脱贫致富路是什么? 党和政府始终在不断推进扶贫开发体制机制改革创新,从1986年实施有组织的大规模扶贫开发战略,再到党的十八大以来实施精准扶贫精准脱贫,实现了从注重全面推进向更加注重深度贫困地区攻坚转变,从注重减贫进度向更加注重脱贫质量转变,从开发式扶贫为主向开发式与保障性扶贫并重转变。

 六、中国的脱贫致富路是什么?

 谢谢大家!

推荐访问:无穷之路纪录片观后感300字 之路 观后感 纪录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