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轶方文库网 > 专题范文 > 党史学习 >

党史优秀人物故事9篇

时间:2022-09-30 14:15:05 来源:网友投稿

党史优秀人物故事9篇党史优秀人物故事 党史故事——经典的伟人故事集锦目录党史故...................................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党史优秀人物故事9篇,供大家参考。

党史优秀人物故事9篇

篇一:党史优秀人物故事

故事——经典的伟人故事集锦 目录 党史故 ................................................................................... 1 共产党成立 ........................................................................ 1 中国共产党第一部党章 .................................................... 3 中国共产党第一所党校 .................................................... 3 中国共产党第一部党史 .................................................... 4 中国共产党第一批制式党旗 ............................................ 4 毛泽东禁徇私:亲戚排队 3 天没买到票 ........................... 5 毛主席识破炒青菜里偷放的鸡汤 .................................... 6 周总理的十条家训 ............................................................ 7 修缮西花厅自我批评 ........................................................ 8 病危中的呐喊 .................................................................... 8 朱德的扁担 ........................................................................ 9 朱德 21 年从未领过元帅的工资 .................................. 10 刘少奇勤于学习被称为“刘九书柜” .......................... 10 陈云对家人实行“三不准” .......................................... 11

 共产党成立 1921 年的 7 月 23 日,中国共产党的第一次全国代表大

 会在上海的原望志路 106 号(现在的兴业路 76 号)秘密召开,出席大会的代表有 13 位,分别是上海代表李达、李汉俊,北京代表张国焘、刘仁静,武汉代表董必武、陈潭秋,长沙代表毛泽东、何叔衡,济南代表王尽美、邓恩铭,广州代表陈公博,旅日共产主义小组代表周佛海,以及陈独秀指派代表包惠僧。共产国际代表马林和共产国际代表尼柯尔斯基也出席了会议。

 7 月 30 日,会议遭到了法租界巡捕的袭扰,被迫中止。代表们曾多次商量,以重新确定继续会议的地点,都是因为意见不统一而定不下来。李达的夫人王会悟提出建议:将会议转移到嘉兴南湖继续进行。

 开会时,湖面上突然一艘汽艇开得很快,代表们以为是当局的巡逻艇,立即停会,并且将早已准备好的麻将牌推倒在桌上,假装打起麻将来。后来去了解了一下,知道是一家绅士为自己的儿子办喜事,开着汽艇在南湖兜风,代表们知道这一真相后,马上解除警报,会议继续进行。南湖的续会在中午十一时左右开始进行,到下午六时左右会议圆满结束。

 中共“一大”南湖续会审议并通过中国共产党第一个《纲领》和中国共产党第一个《决议》,经过与会代表的无记名投票,选举产生了中央局领导机构,中国共产党庄严向全世界宣告正式成立!

 

 中国共产党第一部党章

 党的一大通过了党的第一个纲领和第一个决议,但党的第一个章程是在 1922 年召开的二大通过的。二大通过的党章共有六个部分,分别为党员、组织、会议、纪律、经费、附则。二大党章将纪律单列一章,下有九款条文,占整个党章 29 款条文的三分之一多,可见党在成立初期即很重视以纪律约束党员行为。二大党章规定“全国大会及中央执行委员会之议决,本党党员皆须绝对服从之”,又开列了八种开除党员的情形,包括“言论行动有违背本党宣言章程及大会各执行委员会之议决案”“无故联续二次不到会”“无故联续四个星期不为本党服务”“泄露本党秘密”等。

 中国共产党第一所党校

 1922 年 9 月,中共领导的安源路矿工人大罢工取得了胜利,这是党第一次独立领导并取得完全胜利的工人斗争。在1922 年 9 月至 1925 年 8 月这三年时间中,安源这个位于赣西萍乡的煤矿小镇一跃成为“中国的小莫斯科”。安源党校是中共第一所党校,它于 1924 年 12 月开学。开办初期由安源的党组织与团组织各派 30 人进入党校学习,刘少奇、汪泽楷等曾在党校授课,学习课程包括政治经济学原理、俄国共产党史、国际青年运动等,党的四大后又重点学习了四大通过的各项决议。安源党校的优秀毕业生还曾被派去苏

 联继续深造。安源党校的历史虽然不长,但对日后党校的发展积累了宝贵经验。

 中国共产党第一部党史

 1925年10月蔡和森赴莫斯科担任中共驻共产国际代表,1925 年底至 1926 年初,他受邀在莫斯科东方大学中共旅莫支部作了题为“中国共产党历史的发展”的报告,后来由向警予等根据其笔记加以整理后在党内流行,这是中共的第一部党史。按蔡和森本人的总结,这部党史“说明了党产生的主观条件和客观条件及党的历史使命和党初期的工作”,“说明党的政治状况、劳动运动的发展及党内部的政治生活状况及一般的政治状况”,“说明党如何由小团体而形成大的政党”。这部党史开篇指出:“我们都是马克思主义者,所以我们绝对不会把一个政党的产生当作是脑筋中幻想出来的或是几个学者塑造出来的。一个政党的发生,必有其阶级的、政治的、经济的背景的。”由此可见,蔡和森是用马克思主义来指导党史研究的,蔡和森不是就党史说党史,而是将其放置在中国近代历史的框架中予以观察分析,体现了他的理论追求与广阔视野。

 中国共产党第一批制式党旗

 中共党旗长期没有统一样式。今天我们参观位于武汉的

 中共五大会址时,可以看到会堂正中悬挂着马克思、列宁、孙中山的画像,画像右方悬挂中共党旗,这面党旗以红色为底色,正中以黄色写着 C.C.P 三个字母,这是中国共产党的英文缩写。

  1943 年中共中央政治局会议决定“中共党旗式样,长宽为三与二之比,左角上有斧头镰刀,无五角星”,会议还委托中央办公厅制作一批标准的党旗分发给各主要机关悬挂,这是中共第一批制式党旗。1945 年在延安杨家岭召开了七大,会场上悬挂的党旗左角上是锤头镰刀,与今天我们见到的党旗基本相同。党旗是党的象征和标志,十六大党章增加了对党徽党旗的规定,并单列为一章,这一做法沿用至今,十八大党章明确规定“党的各级组织和每一个党员都要维护党徽党旗的尊严。要按照规定制作和使用党徽党旗。”

 毛泽东禁徇私: 亲戚排队 3 天没买到票

 1949 年 8 月,韶山解放了,毛泽东的堂弟毛泽连、表弟李云凤趁着秋收后的农闲,到中南海看望毛泽东。畅谈过后,毛泽东交代两位远道而来的弟弟:“你们在北京上几天,还是早点回湖南去。”警卫战士送他们去前门东火车站买票坐火车。当时火车站没有预售票制度,只售当天车票。谁知人太多了,连着两天都没买到。

 第三天天不亮,他又起了床,把兄弟俩叫上,然后一起

 顶着寒风,到达了前门东火车站。尽管这次来得比前两次都早,但售票处还是挤满了旅客。他按顺序排了半天队,好不容易要到售票口了,只听见“啪”的一声,售票窗口关上了。警卫战士一下傻眼了,望着关掉的售票口,又气又急。

 警卫战士只好找到车站办公室主任,把毛泽东两位弟弟为回湖南老家连着三天都没买到票的情况从头到尾说了一遍,最后说:“实在是没办法,只好请你帮我买两张车票。”主任听后,满口答应。这项“政治任务”完成了,警卫战士回到中南海后却始终不敢把这件事如实告诉毛泽东。因为警卫员们都知道,毛泽东不允许亲戚甚至身边的工作人员享受任何特殊遇,如果工作人员“走后门”,肯定要挨批评,并且还要写检讨。

 毛主席识破炒青菜里偷放的鸡汤

 新中国成立之后,毛泽东曾 48 次下榻东湖宾馆,主席诗意地称这里是“白云黄鹤的地方”。那么问题来了,在湖北停留期间,领导人每天吃什么?其实,主席的生活十分俭朴,平时吃得最多的就是家常蔬菜。

 1960 年 5 月,主席到武汉时,随行人员就特别嘱咐不要弄肉给主席吃。原来,当时国家面临经济困难,主席给自己订下了三不:不吃肉、不吃蛋、吃粮不超定量。在那些日子里,主席有 7 个月不吃一块猪肉,有时工作一天只吃一盘

 马齿苋或菠菜之类。有一次,厨师心里实在过不得,灵机一动做了一道“素菜汤”。他先将母鸡清炖,然后取出鸡肉,再将鸡汤里的油汁过滤干净,最后将青菜下进汤里。主席吃饭时似乎有所醒悟,便询问菜汤里怎么有鸡汤味,厨师只能敷衍说是多放了点味精。

 毛主席还发明了一道“娃娃菜”,自己几乎天天吃。所谓娃娃菜,其实就是萝卜苗的叶柄烧制而成,连农民都不吃,因为它清苦粗糙。主席说,“我就是爱吃它的苦味。”而且还把这道菜推荐上了国宴。

 周总理的十条家训

 周恩来和邓颖超 1925 年结婚,但膝下没有亲生子女,故此收养了三个干女儿,所认的三个女儿都是父母和周恩来至亲的朋友。自新中国成立以来,周恩来出任中央人民政府政务院总理,周恩来家过去失去联系的一些亲戚来找的多了,他们有的想托周恩来帮助办一些事情,这让周恩来很伤脑筋。

 为此,周恩来提出,要给大家立个规矩。周恩来说:“这个规矩不光是给你们的,也是给我们周家所有亲戚朋友的,大家都得遵守,谁要不遵守你们也可帮我监督。” 这十条家训是:一、晚辈不准丢下工作专程来看望我,只能在出差顺路时来看看;二、来者一律住国务院招待所;三、一律到食堂排队买饭菜,有工作的自己买饭菜票,没工

 作的由我代付伙食费;四、看戏以家属身份买票入场,不得用招待券;五、不许请客送礼;六、不许动用公家的汽车;七、凡个人生活上能做的事,不要别人代办;八、生活要艰苦朴素;九、在任何场合都不要说出与我的关系,不要炫耀自己;十、不谋私利,不搞特殊化。

 修缮西花厅自我批评

 有关部门趁周恩来外出,对西花厅旧房进行保护原建筑物的修缮,把地面方砖改成地板,墙壁粉刷,柱子油漆了一下,还添了一些新的办公和生活用具。周恩来回京后指着房间里的新添家具说:“把那些东西统统搬出去。否则,我不进去!”事后,周恩来语重心长地说:“我身为总理,带一个好头,影响一大片;带一个坏头,也影响一大片。所以,我必须严格要求自己。你们对我是最熟悉的吧!你们花那么多的钱,把我的房子搞得那么好,群众怎么看?一旦大家都学着修起房子来,在群众中会产生什么影响?……”

 病危中的呐喊

 1975 年,江青一伙又借几十年前的“伍豪事件”向周恩来泼污水。9 月 20 日,北京 305 医院做好了一切准备,周恩来将在这里进行第四次大手术。他要身边的工作人员找来一份材料,是他于 1972 年 6 月在中央批林整风汇报会上所作

 的关于国民党造谣诬蔑登载所谓“伍豪问题”的专题报告讲话录音稿。还让邓颖超将这个讲话录音整理成书面材料。手术前,周恩来在工作人员的帮助下,躺在手术架上强撑着病体,看了一遍稿子,用颤抖的手郑重地签上“周恩来”三个字,并注明“于进入手术室(前),一九七五年九月二十日”。

 在被推往手术室时,他突然用尽全身力气大声地说:“我是忠于党忠于人民的!我不是投降派!”这是周恩来对邪恶势力的控诉,他签署的是一份留存清白在人间的重要文件。

 朱德的扁担

 1928 年,朱德同志带领一支红军队伍到井冈山跟毛主席会师,山上是红军,山下不远就是敌人。井冈山上出产粮食不多,常常要抽出一些人到山下的茅坪去挑粮,从井冈山上到茅坪,来回有五六十里,山高路陡,非常难走,可是每次挑粮大家都争着去。朱德同志也跟战士们一块儿去挑粮,他穿着草鞋,戴着斗笠,挑起满满的一担粮食,跟大家一块儿爬山,白天挑粮,晚上还常常整夜整夜地研究怎样跟敌人打仗,大家看了心 疼,就把他那根扁担藏了起来,不料朱德同志又找来了一根扁担,写上“朱德扁担不准乱拿”八个大字,大家见了,越发敬爱朱德同志,不好意思再藏他的扁担了。

 朱德 21 年从未领过元帅的工资

 1956 年 9 月 17 日,朱德在中共八大上的发言中有这样一句话:“共产主义者应当是没有私心的人。”这是朱德身居高位时严格律己的基本准则,更是他贯彻共产主义信仰的真实写照。

 1955 年,中国人民解放军实行军衔制,他坚决不要元帅 工资,直至他去世的 21 年间,从未领过元帅的工资。跟随朱德多年的秘书郭仁后来回忆说:“委员长从来没有拿过元帅的工资,委员长逝世后大家才知道这件事。”

  朱德生前不止一次讲过:我只有两万元存款,这笔钱不要动用,不要分给孩子们,作为我的党费交给组织。他还曾对孙辈们说:“我是无产阶级,我所用的东西都是公家的,我死后一律上交国家。我最珍贵的是屋里那张毛主席像,可以留给你们;我读过的书,你们可以拿去读。” 刘少奇勤于学习被称为“刘九书柜”

 刘少奇从小就喜欢读书,由于他在家里排行老九,所以左邻右舍都称他“刘九书柜”。早年求学期间,曾在上海外国语学社和莫斯科东方大学与刘少奇两度同窗的萧劲光回忆说:“到了东方大学后,少奇同志一心扑在学习和工作上,他几乎没有个人爱好,从不闲聊天,也不随便上街。我们不住在一起,但看到他的时候,多是在学习俄文、阅读《共产

 党宣言》、思考着中国革命问题。” 从苏联回国后,尽管他长期斗争在白色恐怖下或是炮火连天的烽火前线,对于读书学习他一刻也不放松,他有句名言:“没有文化,就搞不好革命工作。”1939 年底,正值抗日战争处于非常艰难的时期,一次新四军支队司令张爱萍去看望刘少奇,当时已是深夜一点多钟,他进屋一看,刘少奇正在微弱的烛光下专心致志地读书,顺眼望去,“书页上画了好些红的蓝的圈圈点点,有的上面还批了字”。这种“蚂蚁啃骨头”的精神来读书,是刘少奇终身坚持的一种生活状态。

 陈云对家人实行“三不准”

 早在解放战争时期,时任东北局党组织重要领导职务的陈云,就向亲属子女提出了极为严格的“约法三章”:不准随便进出他的办公室;不准翻看、接触只供他阅读的文件、材料;不准搭乘他使用的小汽车。对于陈云的“三不准”要求,他的亲属子女几十...

篇二:党史优秀人物故事

人物小故事

  导读:我根据大家的需要整理了一份关于《党史人物小故事》的内容,具体内容:中国共产党里有许许多多的英雄人物值得我们敬佩。下面是我给大家分享的一些,欢迎大家阅读。:方志敏的故事土地革命时期,方志敏曾是模范根据地的创建者。作为根据地最高首长,...

 中国共产党里有许许多多的英雄人物值得我们敬佩。下面是我给大家分享的一些,欢迎大家阅读。

  :方志敏的故事

 土地革命时期,方志敏曾是模范根据地的创建者。作为根据地最高首长,他规定,从自己开始,所有干部一律减衣缩食,每天只有四分钱菜金。

 有一次,他的妻子要做演出服,便从红军在白区缴获来的物品中要了一块绒布。方志敏知道后,马上把妻子批评了一顿,并要求她立即送回。

 方志敏也有不"抠门"的时候。那时,部队向外购买一支枪,要花 50 块银元"天价"。买一批枪,花掉的钱堪称巨资,他一点不含糊,果断批准。

 1935 年初,方志敏率领红十军团北上抗日陷入危机,途中还被国民党军队追击包围,饥疲不堪的方志敏不幸被两个国民党兵发现。他们猜到方志敏正是共产党的省主席,满以为自己赚大发了,可从他身上捞到"金银珠宝"。

 一个自称是"老出门儿"的兵痞在他的裤脚、衣缝仔细地捏了起来,认为肯定有金戒指之类,可是一无所获。见此状况,另一个兵挥动手榴弹叫道:"快把钱拿出来!不然就是一炸弹!"

 方志敏丝毫没有畏惧,而是轻蔑地说:"共产党的官不像国民党的官那样个个有钱!"

 后来,两个兵搜到累瘫也只搜到工作所用的一块怀表和一直钢笔,此外分文没有。他们只好商定将怀表和钢笔卖的钱均分。

 方志敏被囚后,叛徒孔何宠以参议的官职和每月有 500 块大洋薪俸来引诱他。面对"高官俸禄"的诱惑,方志敏不为所动,他痛斥孔何宠:"无耻的东西",并严厉拒绝:"我不爱爵位也不爱金钱!"

 当时,还有朋友出于仰慕送来钱物,方志敏马上转送狱中病饿的难友。国民党送来让他交代的笔纸,他用来写出许多宝贵的文稿,并秘密托人通过鲁迅等关系转送给了党组织

 :红军团长刘德全

 红九军廿六师七十八团团长刘德全,出生于湖北随县双河观音堂黄家湾,家有田地三百二十亩,宅院两栋,算得上是富豪之家。然而,出生在这个大地主家庭的刘德全,却毅然与家庭分道扬镳,卖掉自己的土地,筹集革命经费。

 1926 年,25 岁的刘德全踏上了革命之路。回到家后,他开始走家串户和农民交往,常常与佃户谈到深夜,有时还和长工同宿。他还经常给母亲及家里人讲什么打土豪、分田地、不信鬼、不求神,中国的出路只有闹革命等等。

 他曾对母亲说:"我们家要对佃户、长工、乡里邻舍客气些,要尊重人家。贫苦农民有困难,我们要尽量帮助,也可以拿钱拿粮周济穷人。"他还劝母亲烧掉契约,把田分给佃户。

 刘德全的这种行为使这个地主家庭尤其是四哥刘稻轩大为恼火。他暴跳如雷,气急败坏地说:"不得了,家门不幸,竟出了个不孝子孙,这个家非给他败了不可!"他还捶胸顿足地对弟弟刘德全吼道:"我们分家算了!"

 刘德全毫不示弱,他警告老四他们:"天下是要变的,工农阶级要翻身解放,任何人也挡不住!"刘氏兄弟就此分了家。

 1928 年秋,刘德全以新集乡联保主任名义组织了地方自卫武装,他将家中的田地卖掉二十亩作为经费。1929 年春,他又建立了新集乡公所农民自卫队。他率部击溃了几股土匪,还处决了多名当地农民痛恨的土豪劣绅。此后,农民纷纷参加自卫队,不久,刘德全在新集正式成立了新集农民自卫队。

 1930 年夏,刘德全率领农民自卫大队参加了枣阳蔡阳铺武装暴动。6 月9 日,红军七十八团正式成立,刘德全任团长。

 :李先念的故事

 1939 年起,李先念率领部队挺进豫鄂边区,孤悬敌后,开辟抗日根据地。李先念深受当地百姓爱戴,从一件小事中可见到他是如何走近群众的。

 有一年冬天,本来是大喜的日子,但是大悟县白果树湾的一家老百姓却犯了难。这天寒风凛冽,村里的路面已被冻成"玻璃",异常光滑,迎亲的队伍根本无法抬着花轿在上面行走,老百姓一时都犯了愁。

 这件事情很快就在村里传开了,村里的军队士兵和老百姓聊得很热,但是大家都一筹莫展。眼看迎亲的时间就要到了,村里的人只能干焦急。

 "就让新娘亲自走上门咯。"士兵们和老百姓开起了玩笑。显然,这是"不合礼数"的,农民们虽然平时在衣食住行方面不讲究,但真要到了这种

 重要的节日他们可不敢有半点马虎,毕竟这是"面子和里子的问题"。

 不经意间,这个笑话传到了李先念的耳朵里,他马上脱口而出:"这有什么难,就骑我的马,风风光光多气派,就这么办!"

 当时村里只有李先念拥有一匹枣红马,这是组织专门配备给首长的战马,村民们和士兵们想都不敢想去碰首长的马,但是李先念一再坚持:"我们打仗不就是为了老百姓吗!"

 当士兵把这个消息告诉迎亲的老百姓时,大家都乐得合不拢嘴,禁不住感叹道:"这样的首长打心眼里为老百姓,不但不拿群众一针一线,还一心想着为老百姓解决问题,就连这样的小事也替老百姓着想。"

篇三:党史优秀人物故事

上的著名人物

 陈独秀——五四运动总司令1915年9月15日,陈独秀主撰的《青年杂志》创刊;1916年9月1日,这份杂志因与上海基督教青年会创办的《上海青年》刊名有雷同之处,故更名为《新青年》。陈独秀在《敬告青年》一文中激情澎湃地写道:“青年如初春,如朝日,如百卉之萌动、如利刃之新发于硎,人生最可宝贵之时期也。”由于《新青年》以科学与民主的思想惊醒了长期被束缚于封建桎梏中的一代青年,因而成为了新文化运动的阵地,点燃了至今不灭的思想解放的火炬,陈独秀也被毛泽东誉为“五四运动时期的总司令”(《毛泽东文集》第3卷第294页,人民出版社1996年8月出版)。

 李大钊——为中国引来天火李大钊,字守常,河北乐亭县大黑坨村人氏。1889年生,少年入私塾,熟读四书经史,1905年清末入新政中开办的永平府中学,两年后考入刚刚开办的北洋法政专门学校。辛亥革命的爆发,使他深受影响,开始有忧国忧民之心。毕业后于 1913年赴日本著名的早稻田大学,入政治本科。在日本三年,李大钊认真阅读了日本早期社会主义思想的传播者河上肇、幸德秋水的著作,接触到马克思主义,不过头脑中还兼容其他思想。他回国后投身新文化运动,先期办报,又到中国新思想策源地北京大学任图书馆主任。通过在社会实践中比较检验,并得知俄国革命胜利的消息后,终于从1918年起在思想上确立了共产主义信念,并认为只有这一真理能够救中国。1919年5月4日,北京学生自发举行爱国游行,李大钊演讲鼓动并奔走营救被捕者。翌年初他与陈独秀商讨了建党事宜,并支持北大学生邓中夏等组织了早期共产主义组织,外称"亢慕义斋"(英文Communism,即共产主义的谐音)。同年春,陈独秀来信询问党名是否称"社会党",李大钊回信一锤定音:"叫共产党!"

 毛泽东——中国出了个巨人毛泽东,字润之,1893年出生于湘潭县韶山冲一务农之家,后身历农、兵、学三界。少年读私塾,16岁入新式的东山小学堂。1911年辛亥革命爆发时入湖南新军当兵半年,退伍入长沙师范学校。1918年毕业后进京,曾在北京大学工作,后返湘,于1920年秋在长沙创建共产主义组织。1921年7月赴上海参加中共“一大”,为13名代表之一。1923年在中共“三大”上,毛泽东又担任组织部长,党内地位一度仅次于陈独秀而居二把手。1935年的遵义会议上,毛泽东被选为政治局常委,实际上成为党的最高领导者,翌年又成为军委主席团主席即全国红军最高指挥者。1945年在中共“七大”上他又任党的主席,毛泽东思想也写入了党章。建国后,他又是首任国家主席,一直任党的主席、军委主席。直至1976年去世前,国人一提“总理”皆知是指周恩来,一讲“主席”都知道是指毛泽东。

 周恩来——睡眠最少的领袖提起周恩来这个光辉的名字,亿万人民都会从心底油然而生敬意。他的历史功绩丰碑永树,人格风范更是中外称颂。周恩来是彻底的“无产者”,没有留下儿女,也没有留下遗骨,却在无数后人心中留下了应永远效法的崇高榜样。新中国成立之初,周恩来就因工作忙碌被人比做古时的周公旦。史称周公“一餐三吐哺,一沐三握发”,意思是吃一顿饭和洗一次澡时都要中断几次接待来访者。毛泽东在1949年月12月致信柳亚子时讲到周总理,也引此典故说:“周公确有吐握之劳。”到了“文革”期间,周恩来一般每天只能睡三、四个小时。留法时结识的革命“老大哥”胡志明于1968年到北京时,向周恩来提出的一个要求便是,希望他能为中国人民和世界人民的利益,每天多睡两小时。回答却是―――“我做不到。”其实周恩来何尝不需要休息,他曾说过:“我不能坐,一坐下就会睡着。”面对纷繁的国事和别人无法代劳的难事,他又事必躬亲。1974年上半年,他的癌症已开始扩散,但是据办公记录统计,仍有半数以上的日子工作在18小时以上。

 刘少奇——最是大事见真知一代人杰世可师,最是大节见真知;是非功过春秋写,辩冤正待雾散时。忆昔中国革命奏凯之际,恰逢少奇五十寿辰之时,朱总司令贺诗一首,录此可为一生写照:少奇老亦奇,天命虽已知。幼年学马列,辩证启新思。献身于革命,群运见新姿。人山人海里,从容作导师。真理寻求得,平生能坚持,为民作勤务,劳怨均不辞。历史证明,刘少奇在解放后某些方面如"四清"等工作中确有错误,但是多数见解是合乎中国实际的正确主张。他之所以在许多方面正确,关键在于他长期深入实际,注重务实而不发空想。这种脚踏实地的工作精神,值得后人很好学习。

 朱 德——永远的红军之父“红军之父”的意思,就是红军的缔造者。以朱德对创建中国工农红军的伟大贡献而言,他是无愧于这个称号的。1946年11月30日,在庆祝朱德60寿辰时,重庆中共中央机关报《新华日报》发表社论,称朱德是“中国人民军队的创造者和领导者”;周恩来在祝辞中同样称朱德是“人民军队的创造者和领导者”。北京军事调处执行部中共代表团(代表有叶剑英、邓颖超、罗瑞卿、王震等)集会庆祝朱德总司令60寿辰,会场悬挂着“人民军队之父”的贺幛。1955年5月,新华社记者采访刘少奇时,刘少奇仍然称朱德“是军队的缔造者”。“红军之父”的意思是红军的缔造者,从这个称呼的最初得名来看,还有另一层更为直白的含义—朱德对红军战士像父亲对待儿女一样,红军战士则对总司令充满对待父亲般的感情。

 邓小平——春天的总设计师邓小平———一个在20世纪的中国历史上与孙中山、毛泽东起到同等作用的历史巨人。新的历史时期里,他又被赞誉为改革开放的总设计师。在党内,他曾三次被错误地打倒,又三次顽强地站起来。毛泽东对他曾有一个评价:“人才难得。”1973年,邓小平复出,经毛泽东提议任党中央副主席,因积极纠“左”于1976年初第三次被打倒。粉碎“四人帮”以后,邓小平于1977年重新任党内副主席。在1978年末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上,邓小平对党的政策的历史性转变起了决定性的作用。他冲破极“左”思潮的束缚,确立了改革开放的方针政策。进入80年代以后,邓小平又任中央军委主席、中顾委主任。1989年,他辞去中央军委主席职务。1992年春,他视察南方并发表重要谈话,提出加快改革开放步伐的主张,在重要历史关头又一次为全党指明了方向。1997年2月,邓小平在北京逝世,骨灰被撒入大海。他留下的邓小平理论已成为新时期中国共产党和中国人民宝贵的精神财富。邓小平被称为中国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总设计师”。

 钱三强——中国的原子之父中国科学院院士、著名核物理学家钱三强是中国原子能科学事业的开拓者和奠基者,曾荣获“两弹一星”功勋奖章。上世纪50年代末,身为技术总负责人的钱三强,与邓稼先、彭桓武、王淦昌等一大批科学家一起,组织开展技术攻关,成功研制出原子弹,为共和国铸就了一座不朽的丰碑。新中国成立前夕,钱三强夫妇决定回到祖国,奉献毕生所学。临行前,有人问钱三强,你为什么要放弃良好的科研环境和优渥的生活条件而选择回到一穷二白的中国呢?钱三强回答说:“虽然科学没有国界,科学家却是有祖国的。正因为祖国贫穷落后,才更需要科学工作者努力去改变她的面貌。”

 华罗庚——中国数学的圆心华罗庚主要从事解析数论、矩阵几何学、典型群、自守函数论、多复变函数论、偏微分方程、高维数值积分等领域的研究;并解决了高斯完整三角和的估计难题、华林和塔里问题改进、一维射影几何基本定理证明、近代数论方法应用研究等;被列为芝加哥科学技术博物馆中当今世界88位数学伟人之一;国际上以华氏命名的数学科研成果有“华氏定理”、“华氏不等式”、“华—王方法”等。

 李四光——推翻洋人的断言李四光,中国地质事业的奠基者和领导人。他毕生从事地质科学的研究和教育事业,成就卓著,蜚声海内外,是我国冰川学研究的奠基人。他独创的地质力学理论,为我国的地质、石油勘探和建设事业做出了巨大贡献。李四光推翻了外国人作出的“中国不存在第四纪冰川”的错误结论,确定中国第四纪冰川的存在并得到国际学术界的公认。在他地质力学理论的指导下,中国成功地发现了许多大型油田,推翻了外国人的“中国贫油论”。

 白求恩——火线手术创纪录诺尔曼·白求恩(Dr.Norman Bethune),1890年诞生于加拿人安大略省,父亲为牧师,母亲也是虔诚的长老会信徒。白求恩看过斯诺所写的《西行漫记》,对中国共产党人十分钦佩,于是认为到中国会更有意义。加共当时因经费不足,向美国共产党要到一笔钱,确定由两国共产党共同派遣援华医疗队。白求恩一行三人于1938年1月带着大量医疗器材来到中国。1938年5月白求恩来到晋绥边区,一路上检查了各个医院,诸如放茶杯盖时口要朝上之类防菌的小事也—一吩咐。6月间他进入五台山区,担任了晋察冀军区卫生顾问。他主持建立了医院,创办了军区卫生学校,亲自编写各种教材并讲课,经常在火线进行手术,还一度化装成农民进入日寇后方的腹心地区冀中。在敌后一年半的时间里,他的工作量远超出常人的想象,却过着与八路军官兵一样艰苦的生活。白求恩在抗日前线感到最为兴奋的一件事,便是应邀参加了晋察冀边区党代会,以中国共产党的同志们把自己视为革命队伍内的一分子而无比自豪。1939年秋,他在准备动身回国筹款前,因日寇开始冬季“扫荡”,战斗趋于激烈,便推迟行程投入抢救伤员,不幸在手术中自身感染,于11月25日逝世。他在河间县真武庙所做的手术,创造了当时治愈率最高的世界纪录

 张思德——领袖追悼的战士1944年9月8日,毛泽东主席参加了一名普通战士的追悼会,他不仅亲笔写了挽词,而且发表了著名的演说《为人民服务》。这位被领袖追悼的普通战士,就是张思德。几十年间,“为人民服务”这一光辉的口号同张思德的名字一起响彻了中华大地。

 周文雍——就义前宣布结婚和周文雍一起被捕的还有陈铁军(原名陈燮君),他们在革命的时候并肩作战、同甘共苦,建立了一段凄美而高尚的爱情。不过他们为了革命,却一直将爱情埋在心底。直到就义的那一天,直到生命的最后时刻,在广州红花岗的刑场上,他们将埋藏心底的爱情公布,他们用刑场的枪声当做结婚礼炮,进行了一场革命者的悲壮婚礼。头可断,肢可折,革命精神不可灭。壮士头颅为党落,好汉身躯为群裂。

 王稼祥 遵义一票见胆识王稼祥,1906年生于安徽泾县厚岸村,在家乡读小学后又入教会中学。1925年,他赴沪入上海大学附中,在那里加入共青团。同年10月,王稼祥赴苏,先后在莫斯科中山大学和红色教授学院学习。1928年,他由团转党(当时团员转党,团龄也算作党龄)王稼祥是中国共产党的杰出领导人,他不仅敢说真话、敢直言,在遵义会议上投出了关键性的一票,一生参加无数战役,为中国革命事业奉献了一生,正如他的骨灰盒上那8个金光闪闪的大字“立党为公,光明正大”。遵义会议上,出现了两个对立面,一个是错误的军事路线,一个正确的军事路线,王稼祥主动站出来力挺毛泽东,随后周恩来、张闻天在发言中也力挺毛泽东,在遵义会议上,成立了最高军事领导小组,毛泽东、周恩来、王稼祥领导军事,就这样所有的军事权都过来了。毛泽东后来常对人说:“王稼祥是最早就支持我的,遵义会议上没有他不行, 他投了关键的一票。”王稼祥在遵义会议上的表态被毛泽东评价为"一票见胆识"。

 郭永怀——生死之际护公文1968年12月初,他在青海基地发现一个重要数据,急于赶回北京研究,便搭乘了夜班飞机。12月5日凌晨,飞机飞临北京机场,距地面约400米时,突然失去平衡,偏离跑道,扎向1公里外的苞米地,腾起一团火球。当人们从机身残骸中寻找到郭永怀时,吃惊地发现他的遗体同警卫员紧紧抱在一起。烧焦的两具遗体被吃力地分开后,中间掉出一个装着绝密文件的公文包,竞完好无损。可以说,在飞机遇险、生命将尽的最后瞬间,郭永怀想到的只是用身体保护对国家有重要价值的科技资料!1968年的12月5日,周恩来正在中南海怀仁堂会见外宾,这时,一位秘书慌忙走了进来,对总理耳语,说是首都机场的一架飞机着陆时失事,其中有xxx。周总理听到了这个名字,当场痛哭失声。他叫郭永怀,横跨了核弹、导弹、人造卫星三个领域,是迄今为止唯一以烈士身份,被追授“两弹一星”奖章的科学家。当年,他和钱学森一样,是美国不想轻易放走的尖端科技人才。

 邓稼先——两弹是他的勋章1986年,国内公开报道了“两弹元勋”邓稼先的名字,当年大漠上腾起蘑菇云的谜底终于揭开。当人们以感激的心情来颂扬这位功臣时,他却平静地辞世而去。而党和国家授予他的“五一”劳动奖章和“两弹一星功勋奖章”却永远闪耀着光芒。■21岁便在学生运动中担任了北大教职工联合会主席;26岁在美国成为“娃娃博士”;取得学位后第九天便回国,进入中国科学院■1958年以后神秘地“消失”。在戈壁大漠中,创造出世界上研制氢弹的最快速度■临终前叮咛:“不要让人家把我们落得太远……”

 蒋筑英——英年早逝留思考蒋筑英,是我国科技工作者的优秀代表。他一生奋斗不息,在光学研究领域取得了多项突破性成就,他旺盛的革命干劲和饱满的生活激情更令人感动。他因长期积劳成疾,英年早逝。党和政府给予他极高的评价,授予他“为科学事业献身的典范”荣誉称号。年仅26岁,便在同事们的帮助下建立了我国第一台光学传递函数测量装置,令日本学者惊奇不已■当今人们能看到彩电的逼真图像,也有他的一份功劳■在生命的最后四天里,他收拾了新建的试验室,修好院里被破坏的柏油路面,帮助同事家里修理下水道,又忍着腹部的疼痛替同事出差

 孔繁森 生前曾写下遗书有这样一位内地的汉族干部,曾经两次进藏,一次延期,视少数民族同胞为骨肉,最终以身殉职,倒在了他所热恋的雪域高原,实现了“青山处处埋忠骨,一腔热血洒高原”的誓言。他就是孔繁森。这位模范干部的事迹,为新时...

篇四:党史优秀人物故事

事迹人物故事

  党史中有很多著名的英雄人物事迹,一直激励着们。下面是我给大家分享的一些,欢迎大家阅读。

  :周恩来的故事

 1963 年岁末,周恩来、陈毅一行对阿尔巴尼亚进行为期九天的访问。经过了民间活动、官方活动,加上阿方举行的跨年晚会后,已经是除夕之夜的凌晨四点了。

 的翻译范承祚在四楼的办公室里整理好一天的翻译文件资料后,已经是凌晨四点四十分。他蹑手蹑脚地下楼,准备回到位于房间隔壁的他的卧室。

 就在他尽可能放轻脚步怕吵着时,一声无比亲切熟悉的声音传来:"小范啊,怎么还不休息啊,明早还有事呢。"

 定睛一看,只见身披旧尼大褂,站在走廊尽头和警卫员在谈什么事。他不理解为什么说明早还有事,因为明天是大年初一,而且经他翻译的行程安排表上,明天上午是没有活动的。但是小范也没敢多问就回房了,累得合衣躺下,领带都没有解开就睡着了。

 第二天,天朦朦亮时,的换班警卫就把小范叫醒了,"快起来,等你呢。"一看表,才早晨五点多,他想起凌晨说的"有事",就敢忙爬起。

 来到大厅,看到已经穿戴整齐的周,神采奕奕,风度翩翩地从行宫的汉白玉台阶上拾级而下,完全看不出他已经连续参加了几天的活动,而且很

 可能昨晚又是一夜没合眼。

 金碧辉煌的大厅经早起的工作人员清扫收拾,已经又焕然一新,想象不出两个小时前这里刚办过一场盛大的狂欢。此时大厅几乎没有任何人,显得很安静。

 可就在刚走到了大厅里,大厅的门竟突然打开了,涌进来几十号阿尔巴尼亚行宫的工作人员。他们在一大清早做完打扫后,没想到来自中国的也这么早就起来了。

 于是他们惊喜万分地涌到的身边,都想一睹周的风采。而似乎并不吃惊,他一个个地与这些清洁员、厨师、接待员、仓库保管员等握手问好,给他们拜年。有拿着簸箕的清洁女工局促地站在墙角,不好意思上前,也一并地上前握手,表示感谢。

 这时,小范才明白说的"有事"原来是这么回事。特意在大年初一的早晨,在没有任何事先安排的情况下,来给阿方的工作人员拜年。

 遗憾的是,因为现场没有任何中方和阿方的官员,也没有中外记者,所以这温馨的一幕,没有留下任何图片和报道,只是在这些工作人员的心里,留下了永远值得回忆的感动。

 :王树声闹革命

 共和国大将王树声出生在一个家境殷实的家族,小时候还考上了"洋秀才"。这么一个具有"高富帅"光环的青年,在土地革命时期,带领农民兄弟"打土豪、分田地",他是如何做到一呼百应的呢?

 其实,王树声在领导农民运动初期,并没有很大的号召力。因为他的出身和背景,让农民们缺乏信任感,"他们这些富贵人家子弟,真能跟地主

 老财斗吗?"

 弄清内情后,王树声立刻向农会会员们宣布,"我们既然参加了共产党,发誓消灭压迫和剥削,就绝不跟土豪劣绅站在一起!从此,我王家的地不再收租收息。"

 王树声说到做到,当众向租种王氏家族田地的佃户们退押,焚烧了地契借约。在他的带领下,其他农会领导人也起来效仿。随之,麻城县的农民运动迅速开展起来。

 当农民们准备大干一场时,当地一个农会却被恶霸丁枕鱼派人给砸了,还打伤了多名农会会员,并口出狂言:谁敢造地主的反,就拿刀杀谁的头。

 听到这个消息,区农会委员立即召开会议。委员们对丁枕鱼的罪行义愤填膺,可在讨论处置方案时,却都不吭声了。

 就在这时,得到消息的王树声满头大汗地从外乡赶了回来。他一进屋劈头就问:"怎么还不去抓丁枕鱼?个个都像泥巴人似的呆在这里。"

 大伙默不作声。

 王树声火了:"你们怕斗不过丁枕鱼?"

 这时,他的好友廖荣坤吞吞吐吐地说:"国伢哥,这丁四老爷不是别的地主,他是你奶奶的亲兄弟呀......"

 "就为这!"王树声哈哈大笑起来,"要革命就不能讲情面。农会是我们的命根子,谁反对农会,我们就跟谁斗!亲娘老子也一样。"说罢,他一挥手,道:"走,找丁枕鱼算账去。"

 于是,为非作歹的劣绅丁枕鱼被打倒了。王树声大义灭亲的义举,大大震慑了土豪劣绅,使他们再也不敢为非作歹!

 :贺龙和林彪结怨始末

 1942 年初,贺龙到延安不久,因感情不和,与骞先任离婚了。许多热心的老同志对他的生活很关心,纷纷给他当红娘。有一天,中共中央西北局和联防军的几位领导在一起开会议事完毕后,大家一起聊家常,有人谈到了林彪同女子大学的叶群谈恋爱的事。贺龙对林彪与叶群谈恋爱的事早有耳闻,还听说叶群把林彪写给她表达爱情的信给别人看,以抬高自己的身份。贺龙很为林彪打抱不平,认为叶群这样做,有损林彪的威信和声誉。现在又听到大家议论此事,就很不高兴地说:"这些小知识分子不像话,轻浮,用损害别人的威信和声誉来抬高自己,应该好好地训她一顿!"

 西北局组织部长陈正人是个热心人,有意要为贺龙当月老。于是,他就灵机一动,趁机向贺龙介绍说:"老总啊!我给你介绍一个人,她认识叶群。此人叫薛明,河北霸县人,天津的女学生。参加一二九运动,1936 年加入中国共产党。抗战开始后,一直从事抗日群众工作。她带了一支青年女子抗日宣传队,从北平、天津经山东、南京,一路作抗日宣传工作到江西。1938 年,经新四军江西办事处介绍来到延安,先后在中央党校和女子大学学习,后来去清涧工作,成绩突出,曾被选为县参议员,后调到中共延安县任组织,是咱们西北局重点培养的妇女干部,据说她对叶群比较熟悉和了解,老总是不是和她见一见?"

 贺龙听他们一说,想了想,认为能动员薛明去批评批评叶群,帮林彪一把也是件好事,于是就默认了。

 1942 年春的一个星期天,贺龙在高岗和延安书记王丕年的陪同下,来到薛明的住地。王丕年说:"贺龙司令员来看望我们来了!"高岗趁机向贺龙介

 绍说:"这就是薛明同志。"

 薛明不明白贺龙的来意,有点拘束,轻声地叫了一声"贺司令员!"贺龙点点头与薛明握手,说道:"今天是星期天,我同高书记到这儿来转转,问点情况。"

 高岗说:"薛明,贺老总问什么情况,你就如实汇报!"

 贺龙问:"听说你和叶群是朋友?"薛明点头答道:"是朋友,但现在来往不多了!"

 贺龙从薛明回答中证实了她与叶群"是朋友",便提高声音说:"要是真正的朋友,你就应该拿出做朋友的样子来。"薛明不知原由,便疑惑地问:"怎么了?"贺龙说:"林彪喜欢叶群,给叶群写信,这本来是正常的吆。""叶群的态度可是不好啊!她把林彪的信拿去给同学、同事们看,还这么一散,说我不在乎,你们看吧!这是林彪给我写的情书,你说这样做对不对?"薛明肯定地说:"不对!"贺龙接着说:"那么你是不是可以去告诉她,喜欢林彪,就和林彪结婚,不喜欢就不要写信,不要张扬,明确表态拒绝。你告诉她,这是我说的。老革命,南征北战,出生入死,好不容易想讨个老婆,又遭取笑戏弄,不道德么!小资产阶级知识分子,好就是好,不好就拉倒,你认为怎么样?"

 薛明很认真地说:"我同意贺老总的意见,这件事我可以办。"

 贺龙笑着说:"我要说的就这么多。我知道你在清涧工作做得不错。"

 高岗接过话茬说:"这里的工作也搞得不错么。薛明,把你的工作汇报汇报。"于是,薛明汇报了延安的组织工作和妇女工作。王丕年招待大家吃了午饭。临别时,贺龙对薛明说:"听说你是天津人?"薛明答道:"离天津很

 近,霸县胜坊镇人,在天津上学。"

 贺龙说:"我有个厨师,会做天津狗不理包子,你可以去尝尝,看像不像!以后有空到我那儿去玩。"高岗语带双关地对薛明说:"熟悉了,以后可以常去老总那里看看吆!"

 薛明遵照贺龙的意见,专门找叶群谈了一次,转达了贺龙的看法。

 贺龙同薛明认识后,经过一段时间的交往和了解,8 月 1 日正式结婚。任弼时、林伯渠、高岗、陈正人、张帮英等中共中央和西北局的领导,以及王震、李井泉等老部下前来祝贺。几天后,毛泽东在贺龙的陪同下,来到贺龙驻地接见"战斗篮球队"队员时,也向贺龙和薛明表示热烈祝贺。

 1942 年 2 月中国共产党开始开展"整风运动"。在运动期间,薛明和叶群发生了矛盾与激烈的冲突。

 叶群,原名叫叶敬宜,后改名叶瑾,福建省福州市人。与薛明是天津市三八女中的同学。抗日战争爆发后,跟随天津第二批南下学生来到南京,经亲戚介绍,到了国民党的中央广播电台当播音员;后来参加青年战地服务训练班,与青训班的国民党军官关系暧昧;她还参加了"三青团"举办的"一个党、一个领袖、一个主义"的讲演比赛,并不断向国民党 CC 系特务组织办的名为"战斗"的壁报投稿等等。因此,党组织派薛明同叶群作了一次谈话,对她上述表现提出了严肃的批评。在薛明和其他同志的帮助下,1938年她们一起从江西南昌来到延安。到延安后,叶瑾改名为叶群。1942 年与从苏联养病回延安的林彪相识,他们就谈起了恋爱。

 林彪原先有两次婚姻:1927 年,由父母包办娶了一房妻室,举行婚礼后的第三天,林彪就离家了;林彪在长征到延安后,出任抗日军政大学校长

 时,认识一个女学员叫刘新民(后改名刘梅),他们结婚后,1938 年冬林彪去苏联养病,刘梅陪同前往,他们生有一女叫林小琳。后来因感情不和离婚了。林彪 1942 年初从苏联回到延安,认识了当时在延安女子大学的叶群,同年 7 月 1 日两人结婚,这是林彪的第三次婚姻。

 1943 年春,延安整风运动进入对照检查,开展批评与自我批评阶段。薛明因对叶群比较了解,她出于一名共产党员的责任感,有一天,把叶群约到家中,诚恳地对她说:"我是共产党员,你也是共产党员,现在正是整风的审干时期,我希望你主动地把履行没有履行入党手续,介绍人是谁,在南京时的种种表现,以及同国民党教官和丰城县等人的关系,如实地向组织讲清楚......"

 叶群一听,立即翻了脸,尖声大叫道:"你要干什么?你们趁林彪不在家,你们把我打死好了!"接着又哭又闹,甚至满地打滚撒泼。

 薛明本来想好好劝说叶群主动把自己的历史问题向组织讲清楚,一看她这个样子,也就来了气,说道:"好,你不愿意谈,那就跟你到组织部谈,党员对党组织该谈吧!"于是,就把叶群拉到了中组部,王鹤寿出来接待。

 叶群一见王鹤寿,装得更伤心,哭得更厉害了,大声嚷道:"她说我好多坏话,造谣。"

 薛明理直气壮地说:"不是造谣,我这里写了揭发材料,都有哪些问题,请组织上看。"说罢把材料交给了王鹤寿。

 由于叶群是林彪的妻子,王鹤寿不便轻易表态。他接过信,慎重地对薛明说:"我看过信后,还要向上级报告,你先回去吧!"

 这件事惊动了贺龙和林彪。贺龙从前线匆匆赶回,冲着薛明发火道:"你

 搞什么名堂?谁叫你抓了叶群?"薛明很冷静,向贺龙详细地汇报了叶群历史上的问题。过了一会儿,贺龙的气也消了,对薛明说:"这么大的运动,有怀疑,揭发出来也是对的。已经这样了,光明正大,没啥大不了的,让组织去调查吧!"

 林彪对这件事则看得很重,十分恼火,也从前方急忙赶回延安。叶群一见林彪,装得非屈,添枝加叶地向他哭诉了一番。一贯内向的林彪也动了肝火,高声骂道:"他妈的,老子在前线流血打仗,你们在后方搞我的老婆......"他把这件事迁怒于贺龙,与老婆叶群记下了贺龙和薛明这笔账。

 此外,贺龙到延安出任联防军司令员后,毛泽东曾同他谈起林彪历史上的一些事,包括抗战初期不愿意留兵延安的事,林彪在洛阳蒋介石接见时的表现等。这件事,后来不知怎样被林彪知道了,成了他的一块去不掉的心病。从此,林彪与贺龙两家结下了解不开的疙瘩。这也成了林彪后来利用"文化大革命"运动,要把贺龙置于死地的主要历史原因。

 微信扫一扫二维码分享到微信好友或朋友圈来源:网友投稿

篇五:党史优秀人物故事

党史经典故事【八篇】

  第一篇: 党史经典故事

 党史人物小故事:方志敏的故事

  土地革命时期,方志敏曾是模范依据地的创建者。作为依据地最高首长,他规定,从自己开头,全部干部一律减衣缩食,每天只有四分钱菜金。

  有一次,他的妻子要做演出服,便从红军在白区缴获来的物品中要了一块绒布。方志敏知道后,立刻把妻子批判了一顿,并要求她马上送回。

  方志敏也有不“抠门”的时候。那时,部队向外购买一支枪,要花 50 块银元“天价”。买一批枪,花掉的钱堪称巨资,他一点不模糊,坚决批准。

  1935 年初,方志敏率领红十军团北上抗日陷入危机,途中还被国民党军队追击包围,饥疲不堪的方志敏不幸被两个国民党兵发觉。他们猜到方志敏正是共产党的省主席,满以为自己赚大发了,可从他身上捞到“金银珠宝”。

  一个自称是“老出门儿”的兵痞在他的裤脚、衣缝认真地捏了起来,认为确定有金戒指之类,可是一无所获。见此状况,另一个兵挥动手榴弹叫道:“快把钱拿出来!不然就是一炸弹!”

  方志敏丝毫没有畏惧,而是轻视地说:“共产党的官不像国民党的官那样个个有钱!”

  后来,两个兵搜到累瘫也只搜到工作所用的一块怀表和始终

  2 钢笔,此外分文没有。他们只好商定将怀表和钢笔卖的钱均分。

  方志敏被囚后,叛徒孔何宠以参议的官职和每月有 500 块大洋薪俸来引诱他。面对“高官俸禄”的诱惑,方志敏不为所动,他痛斥孔何宠:“无耻的东西”,并严峻拒绝:“我不爱爵位也不爱金钱!”

  当时,还有伴侣出于仰慕送来钱物,方志敏立刻转送狱中病饿的难友。国民党送来让他交代的笔纸,他用来写出很多珍贵的文稿,并隐秘托人通过鲁迅等关系转送给了党组织

  党史人物小故事:红军团长刘德全

  红九军廿六师七十八团团长刘德全,出生于湖北随县双河观音堂黄家湾,家有田地三百二十亩,宅院两栋,算得上是富豪之家。然而,出生在这个大地主家庭的刘德全,却毅然与家庭分道扬镳,卖掉自己的土地,筹集革命经费。

  1926 年,25 岁的刘德全踏上了革命之路。回到家后,他开头走家串户和农夫交往,经常与佃户谈到深夜,有时还和长工同宿。他还经常给母亲及家里人讲什么打土豪、分田地、不信鬼、不求神,中国的出路只有闹革命等等。

  他曾对母亲说:“我们家要对佃户、长工、乡里邻舍客气些,要敬重人家。贫苦农夫有困难,我们要尽量关心,也可以拿钱拿粮周济穷人。”他还劝母亲烧掉契约,把田分给佃户。

  刘德全的这种行为使这个地主家庭尤其是四哥刘稻轩大为恼火。他暴跳如雷,气急败坏地说:“不得了,家门不幸,竟出了个不孝子孙,这个家非给他败了不可!”他还捶胸顿足地对弟弟刘德全吼道:“我们分家算了!”

  3

  刘德全毫不示弱,他警告老四他们:“天下是要变的,工农阶级要翻身解放,任何人也挡不住!”刘氏兄弟就此分了家。

  1928 年秋,刘德全以新集乡联保主任名义组织了地方防卫武装,他将家中的田地卖掉二十亩作为经费。1929 年春,他又建立了新集乡公所农夫防卫队。他率部击溃了几股土匪,还处决了多名当地农夫痛恨的土豪劣绅。此后,农夫纷纷参与防卫队,不久,刘德全在新集正式成立了新集农夫防卫队。

  1930 年夏,刘德全率领农夫防卫大队参与了枣阳蔡阳铺武装暴动。6 月 9 日,红军七十八团正式成立,刘德全任团长。

  党史人物小故事:李先念的故事

  1939 年起,李先念率领部队挺进豫鄂边区,孤悬敌后,开拓抗日依据地。李先念深受当地百姓爱戴,从一件小事中可见到他是如何走近群众的。

  有一年冬天,原来是大喜的日子,但是大悟县白果树湾的一家老百姓却犯了难。这天寒风凛冽,村里的路面已被冻成“玻璃”,特别光滑,迎亲的队伍根本无法抬着花轿在上面行走,老百姓一时都犯了愁。

  这件事情很快就在村里传开了,村里的军队士兵和老百姓聊得很热,但是大家都一筹莫展。眼看迎亲的时间就要到了,村里的人只能干着急。

  “就让新娘亲自走上门咯。”士兵们和老百姓开起了玩笑。明显,这是“不合礼数”的,农夫们虽然平常在衣食住行方面不讲究,但真要到了这种重要的节日他们可不敢有半点马虎,究竟这是“面子和里子的问题”。

  4

  不经意间,这个笑话传到了李先念的耳朵里,他立刻脱口而出:“这有什么难,就骑我的马,风风光光多气派,就这么办!”

  当时村里只有李先念拥有一匹枣红马,这是组织特地配备给首长的战马,村民们和士兵们想都不敢想去碰首长的马,但是李先念一再坚持:“我们打仗不就是为了老百姓吗!”

  当士兵把这个消息告知迎亲的老百姓时,大家都乐得合不拢嘴,禁不住感叹道:“这样的首长打心眼里为老百姓,不但不拿群众一针一线,还一心想着为老百姓解决问题,就连这样的小事也替老百姓着想。”

  第二篇: 党史经典故事

 革命故事 1、少年游击队

  1934 年,红军长征离开了江西革命依据地,留下的赤卫队员们,在县苏维埃李主席的领导下,打算到山里去坚持游击斗争。李主席的儿子苏保和他的伴侣虎崽、水生、金要、细妹、冬牙子都想跟赤卫队去打游击,但因年纪太小,李主席与李公公都不让他们去。天黑时,孩子们静静离家去找红军,但找了一天也没找到。白匪团长带领匪徒闯进了村子,屠杀了全村人,孩子们幼小的心灵埋下了为亲人报仇的种子。于是,一支红色少年游击队在山中的岩洞里成立了。他们英勇、机灵地夺枪支、贴标语,毁灭了不少敌人。在一次战斗中,李主席不幸被捕。孩子们在李公公的领导下,混入靖卫团,奇妙地救出了李主席,并打死了白匪团长。红孩子们在血与火的洗礼中健壮成长起来。

  革命故事 2、两个小八路

  5

  1943 年,八路军小战士孙大兴腿部受伤,组织打算派小卫生员武建华护理孙大兴,到敌占区我地下党员家中养伤。于是孙武两人便以木匠靳锡武的小学徒和刘大爷的外孙身份在刘集隐藏起来。日伪军强拉民夫,在田镇长家囤积粮食。大兴和小武乘夜色钻进田镇长院内,放火烧了敌人的粮囤。他们的冒险行动打乱了组织的支配,受到了严峻的批判。日寇蓄谋更大的扫荡打算。一天,刘集的伪军中队突然开走,随即开来了一支莫名其妙的日军。老靳带着大兴和小武,摸清了敌人的真正意图。紧要关头,大兴毅然打算自己留下吸引敌人,让小武带情报向部队奔去。独立三团得到小武送来的情报,马上行动部署战斗。敌人遭到了歼灭性打击。

  革命故事 3、草原英雄小姐妹

  这是一个当年曾深深感动了全国人民的真实故事。

  蒙族少女龙梅与玉荣是一对小姐妹。一天,她们利用假日自告奋勇为生产队放羊,不料半路上遇到暴风雪。羊群经不住暴风雪的攻击,顺着风势越走越远。姐妹俩冒着刺骨的风雪,一路爱护着受惊的羊群。龙梅为救一只埋进雪里的羊和玉荣、羊群失散了。待她找到玉荣时,发觉妹妹光着一只脚在走路,那只光脚已冻成了坨子了。龙梅连忙

  脱下自己的靴子给妹妹穿,可是靴子已冻在了脚上,脱不下来。她只好撕下了袍子的一角,包好妹妹冻僵的脚,背着她困难地往前走,走着走着,最终倒了下去。由于铁路工人和查找她们的公社书记等人准时赶到,姐妹俩和羊群都平安脱险。龙梅和玉荣受到了共青团中央的表扬。

  革命故事 4、水缸的隐秘

  6

  瑞金沙洲坝的杨大娘是红军家属。大儿子参与红军以后,家里少了一个劳动力,里里外外什么事都要她自己操劳。

  1933 年 7 月的一个傍晚,杨大娘浇完菜园,回家预备挑水做饭。她刚拿起扁担,却发觉水缸里的水满满的。大娘惊奇了:前天水缸满,昨天水缸满,今日水缸又满了。这是怎么回事?她问小儿子:“小发仔,下午你挑水了吗?”

  11 岁的小发仔把头摇得拨浪鼓似的,说:“我没挑。”

  杨大娘越想越觉得惊奇,就跑到田头问代耕队长:“我屋里那口水缸,每天都满满的。是你派人给我家挑水了吧?”

  “没有啊,”代耕队长也感到惊奇,将信将疑地问,“真有这样的事?”

  正说着,上屋的二婶也提着菜蓝子走过来搭话:“是啊,我屋里的水缸也是干了又会满,满得都快要溢出来了,不知道是谁在做好事。”

  代耕队长把斗笠往头上一扣,笑笑说:“毛主席主见调查研究,你们该去调查调查呀!”

  杨大娘和二婶觉得这话有理,俩人商议 了一阵,就各自回家了。

  第二天,杨大娘擦桌子、洗衣服,不到下午,满满一缸水就用完了。她有意不去挑,也不下地干活,早早拿起一双鞋底,坐在门口,和二婶你一针我一线地纳起鞋底来。她俩鞋线扯得嗦嗦响,纳好鞋底又上鞋帮,四只耳朵听动静,两双眼睛观八方,边做针线活,边搞起“调查”来。但是等了半天,也没有半点儿动静,她俩心里纳闷极了。

  7

  太阳离西山只有两竿高的时候,杨大娘突然听见屋里的后门响了,接着又听到水桶铁钩碰撞的声音。她俩惊喜地相互丢了个眼色,不约而同地喊了出来:“这回捉到了!”说着站起身就往屋里跑。

  杨大娘刚进门,差点跟一个挑着水桶的人撞个满怀。她抬头一看,见这人身材高大魁梧,穿一身红军制服,正冲着她和二婶笑。望着他那双光明的大眼睛,她觉得很面熟,但是又记不起在什么地方见过。二婶一下就认出来了:“呀,这不是毛主席吗!”

  二婶拉着毛主席坐下,杨大娘连忙端上一碗茶,说:“毛主席,你来沙洲坝不久,可到处爱惜爱护老百姓,叫我们怎么感谢你呀!”

  毛主席喝着茶,和两位红军家属聊起家常来,问她们:生活有没有困难?代耕队耕的田满足不满足?房子漏雨不漏雨?小孩子在列宁小学的功课好不好?始终谈到天擦黑,毛主席又要去挑水,非要把水缸挑满不可。杨大娘拗不过,只好答应了。

  毛主席为杨大娘和二婶家挑水的事,很快就在村里传开了。

  革命故事 5、朱德的扁担

  1928 年,朱德同志带领一支红军队伍到井冈山跟毛主席会师。山上是红军,山下不远就是敌人。

  井冈山上出产粮食不多,经常要抽出一些人到山下的茅坪去挑粮。从井冈山上到茅坪,来回有五六十里,山高路陡,特别难走。可是每次挑粮大家都争着去。

  朱德同志也跟战士们一块儿去挑粮。他穿着草鞋,戴着斗笠,挑起满满的一担粮食,跟大家一块儿爬山。白天挑粮,晚上还经

  8 常整夜整夜地研究怎样跟敌人打仗。大家看了心疼,就把他那根扁担藏了起来。不料朱德同志又找来了一根扁担,写上“朱德扁担不准乱拿”八个大字。大家见了,更加敬爱朱德同志,不好意思再藏他的扁担了

  革命故事 6、抗日小英雄王二小

  河北省涞源县,位于河北西部,与山西交界,抗日战斗时期晋察冀依据地之一。抗日英雄王二小就生长在这里、关于王二小的英雄故事我就不多所说、

  鬼子发觉上当后,先是残忍地剁去二小右手的五个手指,又用刺刀刺向二小的胸膛,把他摔到在大石头上。八路军一举全歼此股日寇,战斗结束后,几个战士冲向二小,当时他还活着,和另外两名受伤八路军战士一起送到刘家庄,惋惜伤重无治,为国牺牲,三位战士永久长眠在刘家庄的深山老峪里。当时来源县青救会干部张士奎写了王二小在反——扫荡——斗争中,把敌人引进潜伏圈而自己壮烈牺牲的材料,报道给边区青救会的。《晋察冀日报》在第一版发表了这条消息。词作家方冰、曲作家劫夫,依据这篇报道,在 1942 年创作了歌曲《唱歌二小放牛郎》。这首歌很快在边区,直至全国传唱开来,这一唱就是六十多年

  今日我们来到这里,山清水秀,鸟语花香,秋日的太阳暖融融挂在天上,地里玉米,豆子熟了,柿子,核桃,苹果挂满枝头。山坡上羊儿成群,牛儿闲适地甩着尾巴,一片平和景象。谁能想到六十年前,有一个东洋倭国贼寇窥我中华,在这条漂亮的山谷中残杀我英雄少年。前事不忘,在歌声中永久记住十三岁的放牛孩子王二小。

  9

  革命故事 7、小交通员潘冬子

  1934 年秋,主力红军撤离中央依据地。参与了主力红军的父亲动身前给冬子留下了一颗闪闪的红星。冬子把它当作珍宝似的保藏了起来。

  红军一走,大土豪胡汉三又回来了,柳溪又陷入了白色恐怖之中。冬子的母亲作为游击队的交通员,走东村奔西庄地传达着党的精神。在一次行动中,冬子妈被胡汉三的“靖卫团”围困在燃烧着熊熊烈火的草屋内……母亲的从容就义,使小冬子突然长大了很多,他怀揣爸爸留下的红星,担当起了游击队交通员工作。他为山上游击队筹盐,奇妙地躲过了“靖卫团”的搜查。冬子还机智地做了米店的伴计,搞到了准确的情报,破坏了胡汉三的搜山打算。冬子在镇静自如地应付了胡汉三的多次摸索和盘问后,抓住良机,砍死了胡汉三。

  1938 年,江南游击队预备开赴抗日前线,冬子和父亲又见面了。他带上那颗保存了多年的红星,成了一名真正的红军战士。

  革命故事 8、小侦察员张嘎

  抗战时期,生活在白洋淀的小男孩张嘎与唯一的亲人奶奶相依为命。为了掩护在家养伤的八路军侦察连长钟亮,奶奶勇敢地牺牲在日军的刺刀下,而钟亮也被敌人抓走。嘎子历经艰辛,找到八路军,当上了一名小侦察员。他协作侦察员罗金保执行任务,表现得英勇、机灵。但嘎子究竟还是一个活泼、调皮的孩子,他与小伴侣胖墩摔跤输了还不讲道理,去堵胖墩家的烟囱。在一次战斗中,他缴获了敌人一支手枪,竟偷偷把枪藏进了老鸦窝里,没有上缴。为攻打敌人岗楼,他奉命进城侦察时被捕。当部队攻

  10 打岗楼时,他设法在里面放火,里应外合,全歼敌人,救出了老钟叔,也替奶奶报了仇。战斗结束后,嘎子把藏在老鸦窝里的手枪主动拿出来上缴。队长正式宣布把手枪发给他使用。

  革命故事 9、儿童团团长海娃

  这个抗日小英雄的故事,发生在华北抗日依据地。12 岁的龙门村儿童团团长海娃每天一面放羊,一面放哨,监视着前边平川地里敌人的据点。一天,炮楼里的鬼子进山去抢粮食了,只剩下“猫眼司令”和几个鬼子兵。民兵中队长老赵画了一张攻打炮楼的路线图,并写了一封信预备把它交给八路军张连长。老赵把送信的任务交给了儿子海娃。海娃一看信...

篇六:党史优秀人物故事

21 党史经典故事 6 篇 第一篇:党史经典故事

 伟大的人物刘胡兰的故事,小时候就听爸爸妈妈讲过。刘胡兰这光辉的名字早就铭记在我的心里,今日我最终有幸地读到了这本书,我被书中的刘胡兰的英雄事迹深深感动了,心灵震撼很大。

  刘胡兰,一个仅有 15 岁的小女孩,表现出来的是对党的事业赤胆忠心,对人民、对其他革命同志忠心爱戴,应对敌人的屠刀脸不改色心不跳,最终献出了自已年轻的生命,为党和人民的事业呕心沥血,死而后已。

  我最受感动的是:刘胡兰在就义前两眼闪着光,并且瞪得圆圆的。似乎在向人们诉说:她要亲眼看到敌军的灭亡;看到自已的队伍胜利归来。这是多么可歌可泣的英雄事迹啊。

  15 岁,是一个花样年华。15 岁,我们还在父母身边享受着天伦之乐!无忧无虑地学习着、生活着!可是,刘胡兰,却被敌人屠杀,一个活生生的生命就这样结束了。我们的伟大领袖毛主席,在纪念刘胡兰时写道:“生的伟大,死的光荣。”这是对刘胡兰英雄事迹的高度概括。

  虽然刘胡兰牺牲了,可是她的爱国爱民的光辉形象与不屈不挠的精神,一向在传颂着,正鼓舞着一代又一代的人为人民的富裕、国家的昌盛,为实现共产主义英勇奋斗!

  读了这本书,使我懂得一个道理:我生长在和平年代,没有了销烟,没有战争,这样的环境是千千万万个像刘胡兰姐姐一样的革命英雄经过抛头胪、洒热血换来的。此时此刻我们更要珍惜这来之不易的生活啊!为了更好地为人民服务,我决心

 从小要好好学习,掌握科学文化知识和社会知识,炼就过硬的本领,正确树立世界观和人生观,不断磨炼自我的意志,严格要求自我,身体力行,使自我向一个正确的目标迈进。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添砖加瓦。

  第二篇:党史经典故事

  1959 年,王树声在军事科学院上班时,他天天拿着饭盒到公共食堂排队买饭。接待外宾和出国访问时,外宾送他一些大小礼品,他都如数上交国库。一次,新来的勤务员几次将小礼品拿到车上说王部长,人家说了,这礼品是送给首长您个人的。王树声却严肃地说我这个国防部副部长是代表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与外宾打交道的,礼品怎么会是赠送我个人的呢公私分明,是我们革命战士的一个起码准则,今后务必牢记啊。

  第三篇:党史经典故事

  1949 年*月*日,彭德怀在张治中、陶峙岳等人的陪同下,来到新疆首府迪化(今乌鲁木齐)市。彭德怀走着走着,忽然在沸腾的人流里发现自己的画像,浓黑的眉毛顿时拧了起来。他一个箭步冲过去,挡住了那几个抬着画像游行的人。抬画像的群众一下子没认出彭德怀,诧异地问:“你要干什么?!”彭德怀指了指他们抬着的画像,说:“这个人模样太难看,你们就不要举着他过街了!”抬画像的人一怔,还没等他们反应过来,彭德怀竟伸手一把扯掉了画框上的画像。抬画像的人气愤至极,一把揪住彭德怀,大声叫道:“你知道我们抬的是谁吗?这是第一野战军司令员、常胜将军彭德怀!”几个民兵见状也围拢过来,指着彭德怀:“快!把这个坏人抓起来!”彭德怀不由得笑了:“同志们,同胞们,我就是彭德怀,就是这个画像上的人!”大伙面面相觑,不知所措。彭德怀接着说:“你们不用害怕,我只是想给你们提一点要求,以后不要抬着我的画框子来回走了,你们要举,就举毛主席、朱总司令的画像,举象征革命的红旗!”众人闻言,热烈鼓掌。

 第四篇:党史经典故事

  1960 年*月,苏联停止了对我国的技术援助。面对突如其来的困境,聂帅拍案而起,大声疾呼“我们被逼上梁山了,自己干吧!”“苏联专家撤走了,我们还有自己的专家!”两个月后,我国将发射自己仿制的 P-2 导弹。聂帅亲自到实验基地主持发射试验,他一下飞机,顾不得一身疲劳,径直来到发射现场,向基地负责同志了解测试情况。聂帅抚摸着弹体,深情庄严的叮咛“这是我国自己制造的一枚争气弹,一定要严肃认真,不能有丝毫马虎。只能搞好,不能搞坏。”当火箭喷着火舌呼啸而起后,聂帅和参试人员一起尽情鼓掌、欢呼。指挥所只是简易房,能遮风挡雨但不防震、不防爆,要是发射出现意外,后果可不堪设想。可聂帅根本不顾自身安危,只关心着这枚导弹的发射进程。1962 年我国自行设计的中近程地对地导弹研制成功,但*月份的发射试验却失败了。在那个风言风语的时代,有流言说要追查失败的政治原因。聂帅听到后,生气地说“科学实验和打仗一样,没有常胜将军。不允许失败就是不讲实事求是。”由于聂帅亲自过问,力排“左”干扰,才避免了一场无端的政治追查。

  第五篇:党史经典故事

  1949 年*月底,北平和平解放了,中共中央决定尽快召开七届二中全会。*月底,参加会议的同志陆续来到西柏坡。为了保证会议安全,周恩来找来负责大会警卫工作的方志纯汇报准备情况。他问“如果出现最坏情况,你们能阻击多久”方志纯回答“中央需要我们阻击多久,我们便坚持多久!”周恩来看着他们,略带批评的口气说“光有决心不够,要有切实的措施和精确的计算。”他不仅想到敌人可能从地面上来,而且还想到如果来了空降部队该怎么办。

  第六篇:党史经典故事

  1941 年,由于受国民党顽固派发动的反共高潮的影响,重庆红岩村八路军办

 事处的生活条件极其艰难。办事处的财务工作重担由中共南方中央局常委、统战工作委员会书记董必武掌管。为了维持办事处机关的正常运转,董必武殚精竭虑地拨打着这把“小算盘”,亲自制定机关伙食标准,实行包干调剂。为了改善办事处的生活状况,董必武在处理千头万绪的工作的同时,对办事处机关的伙食开支严格管理和监督,他要求办伙食的同志既要想尽办法改善领导和同志们的伙食,又决不能乱花一分钱。有一个月,在月底伙食费结算时,账面上有六角钱的开支平不了。为此,董必武十分自责,坚持要做检讨,许多身边同志都安慰董老“六角钱不是大数目,没必要小题大做,也不用做检讨”。董老对身边的同志们说“我们党的经费来得不容易,每分每厘都是同志们用血汗甚至生命换来的,我们只有精打细算的责任,没有浪费铺张的权力。”之后,董必武执意在机关大会上作了检查,并亲自向党中央写了检讨信。

篇七:党史优秀人物故事

人物事迹故事范文( ( 通用 6 6 篇) )

 Word 文档可编辑

 党史人物事迹故事范文( ( 通用 6 6 篇) )

  英雄事迹,是指敢于与邪恶作斗争、英勇奉献、无私奉献、无私奉献的令人敬佩、感人的人物故事。

 以下是我为大家整理的关于党史人物事迹故事的文章 6 篇 ,欢迎品鉴!

 党史人物事迹故事

  1、1949 年 10 月 1 日,彭德怀在张治中、陶峙岳等人的陪伴下,来到新疆首府迪化(今乌鲁木齐)市。彭德怀走着走着,突然在沸腾的人流里发觉自己的画像,浓黑的眉毛忽然拧了起来。他一个箭步冲过去,拦住了那几个抬着画像游行的人。抬画像的群众一下子没认出彭德怀,惊诧地问:你要干什么?!彭德怀指了指他们抬着的画像,说:这个人模样太难看,你们就不要举着他过街了!抬画像的人一怔,还没等他们反应过来,彭德怀竟伸手一把扯掉了画框上的画像。抬画像的人生气至极,一把揪住彭德怀,大声叫道:你知道我们抬的是谁吗?这是第一野战军司令员、常胜将军彭德怀!几个民兵见状也围拢过来,指着彭德怀:快!把这个坏人抓起来!彭德怀不由得笑了:同志们,同胞们,我就是彭德怀,就是这个画像上的人!大伙面面相觑,不知所措。

 彭德怀接着说:你们不用胆怯 ,我只是想给你们提一点要求,以后不要抬着我的画框子来回走了,你们要举,就举毛主席、朱总司令的画像,举象征革命的红旗!众人闻言,热情鼓掌。

 2、1980 年 1 月,主持总参工作的杨勇,为欢送调离总参的李达、张才千,欢迎调来总参工作的张震,在京西宾馆请他们吃饭共花去 400元。事后有人举报他们公款吃喝,当时任中心纪律检查委员会常务书记的黄克诚知道后,并没有因为杨勇、张震是老部下且事情不大而放宽要求。他肃穆指责了这一做法,指示:要查,不管涉及天王老子都要查,不仅要查,还要处理,谁出办法谁出钱。在旁人看来,黄克诚这种做法是撕破脸皮,不顾杨勇、张震和他当年共同浴血奋战结下的深厚战斗情意,其实不然。听说黄克诚要查这件事,杨勇当时认为这是在小题大做,心生不快。但当黄克诚给杨勇打电话说:你官大了,老虎屁股摸不得了!杨勇放下电话,立马就赶到黄克诚那里,承认了自己的错误,说不用查了,是我的办法,随后杨勇从自己的工资中拿出400 元补上饭钱。并作了检讨,了结了此事。

 3、1952 年 11 月的一天,江苏省吴江县人民政府县长杨明突然接到一封北京来信。信中写道:县长同志,中财委陈主任的姐姐陈星hellip;hellip;据说县政府对她很照看,感谢你们 hellip;hellip;请你们查一下,每月接济陈星多少钱(或多少米),已经接济了多少次。陈主任讲,现在补贴增加了,干部家属不必再要公家接济。请你们于 12 月份起,

 即停发陈星的接济费用,不必客气。以后由陈主任自行帮助解决。盼你们即(及)早复一回信,至盼!信末署名为中财委办公室,时间是 1952年 10 月 27 日。信中所说的陈主任,就是时任中共中心书记处书记、政务院副总理兼中心财政经济委员会(中财委)主任的陈云。接到来信,杨明感到特别突然,他清晰当时国家工作人员的经济状况。而陈云一家七口,须要接济的亲戚又多,是当时中南海出名的困难户,其自行帮助解决,实在有点难。因此,杨明并没有照来信说的去刚好办理。不料,一个月后,北京的其次封信又来了。信上说:吴江县长同志,我们于上月 27 日寄去一信,请于 12 月份起停发陈主任之姐在你县所领的家属优待费,但至今尚未接到回信。因陈主任现在供应较前提高,所以提出应自己补助其姐。但原委过去由县政府补助多少,请即告知。并请即告处理状况,为盼!这次的署名是中财委秘书室,时间是 11 月28 日。这两封信,虽然不是陈云亲笔所写,但很明显,表达的都是陈云本人的意思。原来,陈云自小家境贫寒,且两岁丧父,四岁丧母,尽管生活上有外婆和舅舅一家照看,但年幼的陈云始终由姐姐陈星照看。因此,陈云始终把照看好姐姐的事放在心上。新中国刚成立不久,考虑到陈星当时年过半百、独自一人生活、又没有收入来源,陈云便托当时的苏南行署主任管文蔚给陈星捎过一些钱接济她的生活。1950年 4 月,又将陈星接到北京想更好地照看她,因陈星不习惯,在北京只住了 6 个月就回到了吴江。陈星重新回到吴江后,当地政府依据状况对陈星发放了肯定的家属优待费。

 4、1959 年,王树声在军事科学院上班时,他每天拿着饭盒到公共食堂排队买饭。接待外宾和出国访问时,外宾送他一些大小礼品,他都如数上交国库。一次,新来的勤务员几次将小礼品拿到车上说:王部长,人家说了,这礼品是送给首长您个人的。王树声却肃穆地说:我这个国防部副部长是代表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与外宾打交道的,礼品怎么会是赠送我个人的呢?公私分明,是我们革命战士的一个至少准则,今后务必牢记啊。

 5、60 年头初,总军械部建制撤销,王树声的住房成了其他单位的属地,有关部门为了便利他的工作和生活,确定另选地点为他建立新居。他们先是为他选择了一处某自治区的驻京办事处,这里环境相当幽静,王树声看后感到也满足。但当他了解状况后摇起了头,连说:不妥,不妥,这有违我们党的民族宗教政策!几年以后,他们又在东城为他找到了一个旧院落,独门大院,相当志向,但当王树声得知这里原是一个民主党派的机关,只因工作人员都被红卫兵赶跑了而空着时,又摇起了头:这是违反党的统一战线政策的!最终,他们又在五渊潭旁边为他选择了一处环境幽雅、风景如画的宅基地,王树声先很满足,可当他留意到为自己建房要迁走几户老百姓的民房,还是摇起了头:我看这件事还是算了吧!不要因为我建房而把老百姓赶走了就这样,王树声大将在他进京时修建的那座平房里,一住就是 18 年,直到他长辞人世。

 6、1935 年,红四方面军长征途中,一天,红四方军总指军徐向前在雪山上来回巡察正在爬雪山的部队。突然发觉一位红军战士背着一只大锅,一步一喘,艰难地行进着。这位战士没有穿棉衣,身上只披条草袋。他马上发话:快去把连长找来!不一会儿,九连连长跑步来到徐总指挥跟前。徐向前严厉指责道:这个同志还披着草袋子,冻成这样儿啦?你们是怎么搞的,去把司务长找来!连长害怕地报告道:徐总指挥,他就是司务长,叫肖永正,他的棉衣临动身时脱给房东老乡穿了。什么,他就是肖永正!徐总指挥走到这位叫肖永正的红军战士面前,从他背上接过锅,把自己的外套脱下来,给肖永正裹在身上hellip;hellip;部队下山后,徐总指挥在方面军全体干部会上,提起肖永正仍旧是激烈不已:有个连队司务长,棉衣发下去了,战士们都穿上了,他却把自己的棉衣送给没有衣裳穿的房东,自己披个草袋子过雪山,背上还背着一口锅!他就是三十九团九连的司务长,叫肖永正!肖永正是个正派的粮草官。我们有这样的粮草官,还有什么困难不能克服?

 7、一生清廉的粟裕也曾走了一次后门。大儿子粟戎生从哈尔滨军事工程学院毕业后,从一名一般士兵干起,在祖国的南陲驻扎了 4 年。当这支部队调回内地的时候,恰逢中苏边疆形势惊慌,珍宝岛燃起战火,粟裕托关系走后门把粟戎生送到前线。次子粟寒生入伍后,始终在条件艰苦的海军舰艇上工作,因长期海上作业,寒生落下了风湿性关节炎的病根。

  8、1944 年秋,马口维持会会长梁某自当上会长后,勾结日寇,助敌作恶,拒交抗日税费,傅玉和奉命带领十余名队员化妆为马帮,通过了日军两道岗哨,进入马口镇内,把梁某抓了起来。傅玉和并没有枪毙这个汉奸,而是向他宣扬新四军政策,望其按规定上缴税款,随后将其释放。三日后,梁某尽然照实向新四军缴纳税款。此后,梁某还主动帮助新四军购买药材等军需物资。还有一次,傅玉和带队前往商户家征收税款时,却被告知已经收过了,并有字据为证。抗日税款竟然有人敢冒领,傅玉和当即下令,严查此事。事情很快查个水落石出,原来是傅玉和的堂弟带人来收税款,立了假冒的字据,并私吞了税款。依据新四军的规定,私吞税款超过 5 块者当被枪毙,而傅玉和的堂弟足足私吞了 20 余块大洋。军法如山,傅玉和虽和堂弟感情很深,还是下令将其枪毙。

 9、1977 年初夏,王建安到厦门某军视察,军、师领导打算开车陪伴前往却被拦下。王建安一脸不悦地问:你们来干什么?领导们说:给首长带带路。王建安反问道:怕我丢了不成?你们去,我就不去了。说罢,领导们只好退下。

 10、1956 年,杨明松刚刚接任贺炳炎的警卫员。前任警卫员交接时告知,司令员有四个子女在成都军区八一小学寄读,每个星期六下午要接司令员子女回家度假。杨松明想,八一小学距军区大院有 7 里

 多路,难不成接几个娃娃还要去挤公共汽车?杨明松于是自作主见,向司机发号施令派车,周师傅,出个车,把司令员的娃娃接回来!当天傍晚,一辆苏制吉姆牌高级轿车从八一小学开回贺炳炎居住的院子。在学校憋了一个星期的孩子们欢叫着冲出车门,嬉闹声惊动了正在客厅休息的贺炳炎。贺炳炎走出门外,忽然两道浓眉拧得紧紧的。他把警卫员杨明松叫进客厅,严厉地说,以后,我的娃娃不能用我的车去接。你坐公共汽车也行,喊个三轮车去接也行,这个专车是我工作用的,娃娃不能用!杨明松低下了头,红着脸静默地听着。从今,他再也不敢用司令员的专车去接娃娃了。

 11、1970 年,吴永光调任武汉军区政治部副主任后,配了一部专车。但他除了外出办事,一般很少用车,上下班 20 多分钟的路程从来走去走回。一次,他最喜爱的小女儿吴笑娜请老师到家里教小提琴,离开时突然下起了雨。小女儿想用车送送老师,吴永光坚决不同意,说:你送老师是私事,不能用公家的车。最终,女儿只好打着雨伞,一步一脚泥水,送老师去坐公共汽车。后来,吴永光病重,长期在军区总医院住院,而他的汽车停在大楼门口。二女儿吴笑春在隔壁楼上班,一天又是下大雨,她赶着要去火车站买出差的火车票。吴永光的司机看不过去了,说:我开车送你吧!吴笑春婉言谢绝了:爸爸都不随意用车,我办自己的事就更不能用了。我还是坐公共汽车去吧。说完,就撑伞走向了瓢泼大雨之中。

 12、解放后,吴德峰长期担当政法战线的领导工作。有一次,他继母的一个侄儿因为当过国民党特务而被人民政府逮捕,亲戚前来求情,他肃穆地说:我们是共产党,不是国民党,求情无济于事。亲戚无功而返。镇压反革命时,吴德峰的胞弟吴世悉被群众举报,当地政府认定他有罪,便派人到武汉将其抓回保康县。亲属们到武汉求时任武汉市长的吴德峰帮忙,让他给当地政府打招呼关照。吴德峰不但没做打招呼的工作,反而始终劝服亲属,要严格根据当地政府的政策办。吴德峰任最高人民法院常务副院长期间,原来的部下曾有人求他解决一些个人问题,每次都遭到他的拒绝。他对来人说,正因为你原来是我的部下,我才更要严格要求你、爱惜你。我们都是党培育多年的干部,可不能拿党的原则当儿戏!由于吴德峰总是把前来疏通关系的亲朋好友拒之门外,他的勤务员经常感慨,要走吴老的后门算是没门,他叫你连窗户都爬不进去!

 13、梁斌从 1948 年底到 1952 年初,在襄阳工作了五个年头,领受了四个第一。即第一任宣扬部长,第一任襄阳日报社长,第一任党校校长,第一任团青委书记。在这里留下了剿匪反霸、减租减息和土改运动,亲自创办襄阳建国后第一张报纸《襄阳日报》等踪迹,同时也为孕育《红旗谱》、《翻身记事》等宏篇巨著积累了丰富的素材。最终,梁老以其常人无法想象的执着,为人们留下了以《红旗谱》为代表的数百万字的珍贵文化财宝。可是,就是这样一位享誉海内外的文学巨匠,一位功勋卓著的革命者,一位完全有资格高官有位、享受特

 别的人,却三辞官。梁斌第一次辞官是 1952 年。那是湖北省委书记李先念亲自点将,调他担当新武汉日报社社长。上任不到一年,他就辞官,为写他的长篇巨著《红旗谱》。随后,他调任北京中心文学探讨所,只做一个机关党支部书记。其次次辞官,是梁斌辞去中心文学探讨所机关党支部书记,以便用心创作他的《红旗谱》。第三次辞官,是梁斌找到中组部的领导要求辞去职务,那位领导打算支配他到天津去当副市长,又被他辞掉了。后来梁老最终如愿,在河北省文联挂了个名,从今用心地创作《红旗谱》。别人是官越做越大,他却主动要求越做越小。

 14、1941 年,由于受国民党顽固派发动的反共高潮的影响,重庆红岩村八路军办事处的生活条件极其艰难。办事处的财务工作重担由中共南方中心局常委、统战工作委员会书记董必武掌管。为了维持办事处机关的正常运转,董必武殚精竭虑地拨打着这把小算盘,亲自制定机关伙食标准,实行包干调剂。为了改善办事处的生活状况,董必武在处理千头万绪的工作的同时,对办事处机关的伙食开支严格管理和监督,他要求办伙食的同志既要想尽方法改善领导和同志们的伙食,又决不能乱花一分钱。有一个月,在月底伙食费结算时,账面上有六角钱的开支平不了。为此,董必武非常自责,坚持要做检讨,很多身边同志都劝慰董老六角钱不是大数目,没必要小题大做,也不用做检讨。董老对身边的同志们说:我们党的经费来得不简单,每分每厘都是同志们用血汗甚至生命换来的,我们只有精打细算的责任,没有奢

 侈铺张的权力。之后,董必武执意在机关大会上作了检查,并亲自向党中心写了检讨信。

 15、1940 年 4 月,朱老总依据中心确定返回延安,八路军前线总部只留下彭总和左权副参谋长,彭总肩上的担子更重了。夏季的一天,彭总翻山越岭到黄山洞水腰兵工厂视察,总务科的同志知道彭总胃不好,不让他吃小米,就做了些面条,还炒了鸡蛋、豆腐、土豆、白菜,凑成四个菜。彭总问:工人吃的和我们一样吗?程明升厂长回答:差不多。彭总二话没说,背起手就出门了。他来到工人吃饭的地方一看,是小米饭炒白菜,彭总回来问程厂长:这是谁让做的?程厂长说:您有胃病,为您做面条是经伙食委员会探讨确定...

篇八:党史优秀人物故事

故事《丰碑人物邓稼先》

 邓稼先,安徽怀宁县人,中共党员,全国劳动模范。著名核物理学家,中国科学院院士,是中华民族核武器事业的奠基人和开拓者,是我国的“两弹元勋”。

 1945 年抗战胜利时,邓稼先从西南联大毕业,在昆明参加了共产党的外围组织“民青”投身于争取民主、反对国民党卖国独裁的斗争。翌年,他回到北平,受聘担任了北京大学物理系助教,并在学生运动中担任了北大教职工联合会主席。抱着学更多的本领以建设新中国之志,他于 1947 年通过了赴美研究生考试,于翌年秋进入美国印第安纳州的普渡大学研究生院。由于他学习成绩突出,不足两年便读满学分,并通过博士论文答辩。此时他只有 26 岁,人称“娃娃博士”。

 1950 年 8 月,邓稼先在美国获得博士学位 9 天后,便谢绝了恩师和同校好友的挽留,毅然决定回国。同年 10 月,邓稼先来到中国科学院近代物理研究所任研究员。此后的 8年间,他进行了中国原子核理论的研究,担任了原子弹的理论设计负责人,解决了中国原子弹试验成败的关键性难题。邓稼先不仅在秘密科研院所里费尽心血,还经常到飞沙走石的戈壁试验场。1964 年 10 月,中国成功爆炸的第一颗原子弹,就是由他最后签字确定了设计方案。他还率领研究人员

 在试验后迅速进入爆炸现场采样,以证实效果。他又同于敏等人投入对氢弹的研究。按照“邓—于方案”,最后终于制成了氢弹,并于原子弹爆炸后的两年零八个月试验成功。这同法国用 8 年、美国用 7 年、苏联用 4 年的时间相比,创造了世界上最快的速度。

 1979 年,邓稼先担任核武器研究院院长。1984 年,他在大漠深处指挥中国第二代新式核武器试验成功。翌年,他的癌扩散已无法挽救,他在国庆节提出的要求就是去看看天安门。1986 年 7 月 16 日,时任国务院副总理的李鹏前往医院授予他全国“五一劳动奖章”。1986 年 7 月 29 日,邓稼先因癌症去世,终年 62 岁。

 邓稼先忠厚朴实,诚真坦白,他从不骄人,没有小心眼,一生喜欢“纯”字所代表的性格。他热爱自己的祖国,热爱所从事的事业,他的一生始终在执着地追求,无私地奉献。为了站起来的中华民族的强大,他鞠躬尽瘁,死而后已。

 在他去世 13 年后,1999 年国庆 50 周年前夕,党中央、国务院和中央军委又向邓稼先追授了金质的“两弹一星功勋奖章”。

篇九:党史优秀人物故事

经典故事及感悟( ( 通用 7 7 篇) )

 Word 文档可编辑

 党史经典故事及感悟( ( 通用 7 7 篇) )

  情感是一个中文词,意思是感觉和理解。

 以下是我为大家整理的关于党史经典故事及感悟的文章 7 篇 ,欢迎品鉴!

 第一篇: 党史经典故事及感悟

  宏大的人物刘胡兰的故事,小时候就听爸爸妈妈讲过。刘胡兰这光辉的名字早就牢记在我的心里,我盼望早一天能读到这样一本关于刘胡兰的书。

 今日我最终有幸地读到了这本书,我被书中的刘胡兰的英雄事迹深深感动了,心灵震撼很大。

 刘胡兰,一个仅有 15 岁的小女孩,表现出来的是对党的事业赤胆忠心,对人民、对其他革命同志忠心爱戴,应对敌人的屠刀脸不改色心不跳,最终献出了自已年轻的生命,为党和人民的事业呕心沥血,死而后已。

 我最受感动的是:刘胡兰在就义前两眼闪着光,并且瞪得圆圆的。好像在向人们诉说:她要亲眼看到敌军的灭亡;看到自已的队伍成功归来。这是多么可歌可泣的英雄事迹啊。

 15 岁,是一个花样年华。15 岁,我们还在父母身边享受着天伦之乐!无忧无虑地学习着、生活着!可是,刘胡兰,却被敌人屠杀,一个活生生的生命就这样结束了。我们的宏大领袖毛主席,在纪念刘胡兰时写道:生的宏大,死的光荣。这是对刘胡兰英雄事迹的高度概括。

 虽然刘胡兰牺牲了,可是她的爱国爱民的光辉形象与不屈不挠的精神,一向在传颂着,正鼓舞着一代又一代的人为人民的富有、国家的昌盛,为实现共产主义英勇奋斗!

 读了这本书,使我懂得一个道理:我生长在和平年头,没有了销烟,没有斗争,这样的环境是千千万万个像刘胡兰姐姐一样的革命英雄经过抛头胪、洒热血换来的。此时此刻我们更要珍惜这来之不易的生活啊!为了更好地为人民服务,我决心从小要好好学习,驾驭科学文化学问和社会学问,炼就过硬的本事,正确树立世界观和人生观,不断磨炼自我的意志,严格要求自我,身体力行,使自我向一个正确的目标迈进。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添砖加瓦。

 其次篇: 党史经典故事及感悟

  历时一个月的时间,我和支部其他成员一起读了《中共-党史读本》,再次走向中国共-产-党的过去,重温了那一段惊心动魄的历史。

 从马克思主义的传播、五四运动、新民-主主义理论的形成、真理标准问题大探讨,到科教兴国战略的形成,我党始终把思想文化作战摆在重要的位置。民族魂、民族精神更是各个时期的领导人不断强调的问题。没有思想的坚实堡垒,任何作战行动都付诸空流,中国共-产-党人从一起先就明白这一点,不断强调开展指责与自我指责,这的确是其他政党难以做到的一点。今日的保持共-产-党员先进性教化也很好的继承了这一良好传统,我觉得能够有幸在党组织下参与这样的活动,更要懂得珍惜,作为一名一般的预备党员,我想,我也是在创建历史,我也是在继往开来。

 其次,我深刻地体会到我党的政权是从枪杆子中得来的。南昌起义、秋收起义、广州起义等一系列武装反动,在混乱的年头为人民开路。朱德、彭德怀、叶剑英、刘伯承等一批元帅运筹帷幄,在多数个不眠夜的灯下统领大军为百姓作战。工农红军从 1920xx 年起,不断在全国范围内扩大,结合了不怕死不敌人的爱国战士,他们抛头颅洒热血,不顾一切只为革命的成功。最难忘的是红军长征,爬雪山、过草地、横渡金沙;铁索桥再险,同样可以折服;啼饥号寒再苦,同样可以忍受。是的,我们牺牲了许多战士,可是我们最终以一支部队的名

 义克服天险,走完长征。在中国共-产-党的奋斗路程上,只要回首长征就点燃了一种精神,照亮了一个民族,我觉得,无论将来我们走到哪里,长征将会是一首精神之歌,不断唱响耳畔。

 我们的历史也有创伤,那惨烈的日军 30 万人南京大屠杀至今仍是我们心头无法抹去的阴影。1937 年日本的侵华行为,给中国人民带来巨大的灾难。他们烧杀掳掠无恶不作,他们惨无人道的行径毫无天理。可是中国共-产-党没有被吓倒,反而拍案而起,在全国范围内与日本鬼子斗争究竟。在艰苦的环境下,在被动的局面下,我们党充分集中才智,亲密团结一切可以团结的力气,历经 8 年最终捍卫了国家的尊严。这当中,多少优秀的爱国爱党人士牺牲,多少无辜的和善百姓受害,可是,中国共-产-党挑起了责任,强忍哀思,义无反顾。

 在党过去的不到百年的历史上,经济发展不常提及。由于历史的缘由,过去我们的确无法一心一意发展生产力。可是现在不同了,历史已经被我们改写,在新时期,中国正以前所未有的速度向世界证明,我们的经济同样可以向革命一样面貌一新。有理由信任,我党会带领全国各族人民,以长远战略为计,以远大目标为航,在今后的 120xx年谱写更加辉煌的奇迹。

  第三篇: 党史经典故事及感悟

 欲知大道,必先为史。学党史,就是要进一步把握历史发展规律和大势,始终驾驭党和国家事业发展的历史主动。历史发展有其规律,但人在其中不是完全消极被动的。在一百年的奋斗中,我们党始终以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分析把握历史大势,正确处理中国和世界的关系,擅长抓住和用好各种历史机遇。开展党史学习教化,就是引导我们胸怀中华民族宏大复兴战略全局和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树立大历史观,从历史长河、时代大潮、全球风云中分析演化机理、探究历史规律,提出因应的战略策略,增加工作的系统性、预见性、创建性。

 学习党史是为了更好走向将来。习近平总书记常常讲,中华民族宏大复兴绝不是轻轻松松、敲锣打鼓就能实现的。要更好应对前进道路上各种可以预见和难以预见的风险挑战,必需从历史中获得启迪,从历史阅历中提炼出克敌制胜的法宝。建党一百年是一个总结阅历,提高本事的重要节点。开展党史学习教化,就要教化我们从具有很多新的历史特点的宏大斗争动身,总结运用党在不同时期胜利应对风险挑战的丰富阅历,不断增加斗争意识、丰富斗争阅历、提升斗争本事,不断提高治国理政实力和水平。

  第四篇: 党史经典故事及感悟

  xxx 年 11 月的一天,江苏省吴江县人民政府县长杨明突然接到一封北京来信。信中写道:县长同志,中财委陈主任的姐姐陈星

 hellip;hellip;据说县政府对她很照看,感谢你们 hellip;hellip;请你们查一下,每月接济陈星多少钱(或多少米),已经接济了多少次。陈主任讲,现在补贴增加了,干部家属不必再要公家接济。请你们于 12 月份起,即停发陈星的接济费用,不必客气。以后由陈主任自行帮助解决。盼你们即(及)早复一回信,至盼!信末署名为中财委办公室,时间是 1952年 10 月 27 日。信中所说的陈主任,就是时任中共中心书记处书记、政务院副总理兼中心财政经济委员会(中财委)主任的陈云。接到来信,杨明感到特别突然,他清晰当时国家工作人员的经济状况。而陈云一家七口,须要接济的亲戚又多,是当时中南海出名的困难户,其自行帮助解决,实在有点难。因此,杨明并没有照来信说的去刚好办理。不料,一个月后,北京的其次封信又来了。信上说:吴江县长同志,我们于上月 27 日寄去一信,请于 12 月份起停发陈主任之姐在你县所领的家属优待费,但至今尚未接到回信。因陈主任现在供应较前提高,所以提出应自己补助其姐。但原委过去由县政府补助多少,请即告知。并请即告处理状况,为盼!这次的署名是中财委秘书室,时间是 11 月28 日。这两封信,虽然不是陈云亲笔所写,但很明显,表达的都是陈云本人的意思。原来,陈云自小家境贫寒,且两岁丧父,四岁丧母,尽管生活上有外婆和舅舅一家照看,但年幼的陈云始终由姐姐陈星照看。因此,陈云始终把照看好姐姐的事放在心上。新中国刚成立不久,考虑到陈星当时年过半百、独自一人生活、又没有收入来源,陈云便托当时的苏南行署主任管文蔚给陈星捎过一些钱接济她的生活。1950年 4 月,又将陈星接到北京想更好地照看她,因陈星不习惯,在北京

 只住了 6 个月就回到了吴江。陈星重新回到吴江后,当地政府依据状况对陈星发放了肯定的家属优待费。

 第五篇: 党史经典故事及感悟

  旧中国,一头巨狮,一头沉睡的巨狮,为唤醒她,多数中华英雄豪杰为之付出珍贵生命,

 泼洒鲜红烈血。

 岁月在她身上无情划过一道道疤痕,可因为中华儿女,她醒悟了。点困难又何惧这点伤疤又何畏她的吼声震天地,中国,站起来了!

 嘎子,一位中国少年,在被日本人抓住之后,誓死不低头,不向敌人透漏关于半点机密。应对威逼利诱,毫不动容,最终机灵逃脱。他用生命作抵押,谱写倔强青春。

 老钟叔,团结村民,齐心抗日,独创地道战,名动一时。一次,鬼半夜袭,被老钟叔发觉,他坚决果断地走到村头,敲响警钟,却暴露自我,不幸牺牲。他用性命,谱写绚丽人生,充溢人生。

 最令我感动的是那倔强的刘胡兰。刘胡兰是一名共产党员,因被叛徒出卖,不幸被捕。日本人急迫想明白其他共产党员的下落,便想

 从她嘴里套出些消息。刘胡兰始终我行我素,大义凛然。应对鬼子一次次的询问,刘胡兰始终说不明白。鬼子急了,老虎凳,辣椒水,点击,鞭子抽,可始终撬不开刘胡兰的嘴,撬不开刘胡兰那颗坚决地心。他们见硬的不行就来软的,金钱,权利 hellip;hellip;可她始终冰清如水,不为所动。

 无奈,鬼子只好当众把她杀害,试图引诱出其他共产党。当将她要被害时的时候,刘胡兰面无惧色,从容劝慰父老乡亲们。

 刘胡兰是多么宏大啊!为了亲人,为了战友,为了祖国,不惜牺牲自我,换来他们的安定。

 刘胡兰是多么坚毅啊!为了心中永恒的诺言,她始终守口如瓶,严于律己,不屈于,不屈于富贵。

 刘胡兰是多么镇静啊!应对自我的死亡,她非但不胆怯 ,还若无其事地劝慰别人,使他们的心安定下来。

 新中国来了,可刘胡兰却恒久的去了。旧中国正是由于这些革命烈士才会步进富强,才会迈入辉煌,踏入期望。

 仅有祖国富了,人民才会过上平稳的生活。仅有我们好好学习,

 将来建设祖国,祖国才能平稳。我们要学习这些烈士甘于奉献的无私精神,以自我的实际行动实现人生幻想,回报给我们敬爱的祖国母亲!

 第六篇: 党史经典故事及感悟

  为了更好的开展党史学习教化,做到学习形式的多样化,依据八师石河子市动物卫生监督所前期制定的实施方案,近日,该所组织全体党员干部开展重温党史故事感受红色经典的读书活动。

 活动中,该所全体党员干部接连讲解并描述了对自己影响最深的经典红色故事或人物,娓娓道来的讲解并描述感动了在场的每一名党员干部。大家纷纷表示,此次活动,让在座的每个人都接受了一场深刻的革命教化和思想洗礼,再次深切感受到革命先辈们忠贞不渝的爱国情怀、坚决不移的志向信念、无私奉献的崇高品德、艰苦奋斗的革命精神,更加坚决了自己的入党初心和使命,今后大家肯定会接着多读书,读好书,专心读红色经典,更深一步了解党史,用实际行动传承红色基因,以更加昂扬的进取的精神开展本职工作。

  第七篇: 党史经典故事及感悟

  小时候,我常听爷爷奶奶唱到:共产党像太阳,照到哪里哪里亮。我当时不太明白,觉得太阳又大又圆,哪里还有比太阳更亮的呢?直到这次我读了《中国共产党史》之后,我觉得共产党就是我心中的太

 阳。

 中国共产党成立于 1921 年 7 月 1 日,在党的领导下,中国成长的道路充溢了活力与朝气。国庆节天安门广场上洋溢着壮志与豪情,每一位炎黄子孙为之惊羡与骄傲,在党的领导下,祖国取得巨大成就;香港、澳门的回来让世界看到了中国的强盛与威历。毛主席曾经说过:中国共产党的成立,是一个开天辟地的大事变,中国共产党成立之后,中国革命的面目就为之一新了。

 是啊,自中国共产党成立后,给灾难深重的中国人带

 来了光明与希望,给中国革命指明白方向。中国从今诞生了完全新式的、以共产主义为目的、以马列主义为行动指南的、统一的工人阶级政党。

  本文来源:网络收集与整理,如有侵权,请联系作者删除,谢谢!

 

推荐访问:党史优秀人物故事 党史 优秀 人物